女紅三鐵.Round 1》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ft.才女江鵝、柳丹秋、黃麗群
  • 企畫:陳愷昀
  • 攝影:韓承燁
  • 動畫:陳宥任
  • 協力:陳宥任、郭正寧、周月英
  • 文字:乳瑪琳、Openbook編輯部

傳統沙文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女性向來有才得很。下廚烹飪、刺繡縫紉,繪畫書寫,堪稱傳統女紅三項——小家碧玉專攻前兩者,名門閨秀擅長後兩項,技能滿點者更是所向無敵,女紅針黹規矩禮數,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精。

身處21世紀,編織描紅不為冠蓋京華,手作反成當代紓壓妙方。Openbook特別企畫「女紅三鐵」專題,邀請三位文壇才女同台競技,既分工又合作,為大家挑戰什麼是當代女子力。

三位作家,其一是眾人翹首盼望多年終於出版新書的黃麗群。占星學家點評其文字「有土星人的冷酷,火星人的強悍,還有水星人的靈活」。新書《我與貍奴不出門》匯總一貫風格,在看似平淡,看似困頓無聊的細微關鍵處,犀利寫出複雜深沉,令人低迴的意象。

其二是散文集《俗女養成記》近期改編成電視劇的江鵝。她的臉書粉絲頁「可對人言的二三事」把生活瑣碎寫得有滋有味,即使在談笑扯淡的敘事中,轉瞬便能丟出一串精闢簡練的警句,於迷惘時代混沌人性裡看透人情世局。

其三是方從日本取得博士學位回台的柳丹秋。她以《待月記》被譽為十年不遇的文學新星,在現實與二次元世界遊弋的文字令人驚豔,「謙和與憤怒並進,意圖通往那複雜難解的人心世間」,創作潛力備受期待。

shu_feng__40.jpg

文字通透玲瓏的作家暫擱筆墨,轉持針線,纖纖細指如何將色彩練成畫,將綿線繞成詩?Openbook發出「女紅三鐵」競技邀約,設立重重挑戰,作家仨接下戰書,欣然赴會。

在接受三鐵挑戰前,三人早已惺惺相惜,彼此在臉書往來頻繁,只待良辰吉時相約見面,沒想到今日早一步由Openbook拉線牽成。

活動當日,連日陰雨突然轉晴,街道清爽、涼風吹送,連番顛老人都變可愛。率先報到的是從台中北上的柳丹秋,後腳跟進的是前一日就離開府城夜宿台北的江鵝,最後到場的則是早已抵達,卻誤以為外觀樸實的OB辦公大樓是即將都更的廢墟,於是在新生南路來回走六遍的黃麗群。

好友相會,繽紛熱鬧。得知江鵝為此活動提前來到台北,黃麗群說我家有空房啊,早點跟我說嘛。江鵝一臉一切都來不及了,但下次我一定提早告訴妳的表情。柳丹秋則老神在在最為淡定,莫不是臉友來到真實世界,初見仍有些拘謹……

嘈雜的寒喧招呼聲中,主辦單位鳴槍擊鼓,中斷各種漫散到天際的開心閒聊,宣布女紅三鐵正式開始。

▉第一鐵—— Mini Cooking

  • 景:Openbook辦公室
  • 時:2:00 pm
  • 人:柳丹秋、黃麗群、江鵝
  • 遊戲規則:以桌上的生鮮食材及器具,三人分工做出4、5道菜餚,含一壺咖啡,限時一小時內完成。

round1_kong_jing_zhao_.jpg

Openbook辦公室的大木桌上擺置了各式廚房用具,砂鍋、平底鍋、鑄鐵鍋、中華炒鍋;長盤和方盤,砧板菜刀打蛋器,連盆裡的鮮花俱皆等比縮小。看似是精緻的玩具,實則一個個都能妥貼地烹煮出今日的考題:咖哩、火鍋、咖啡和玉子燒。

首先登場的mini cooking,一開始就讓所有與會者失心瘋地放聲驚呼。面對琳琅滿桌的袖珍食玩,黃麗群和江鵝不可思議又歡天喜地:「這什麼啊太可愛了!」、「到底(企畫案)是誰想出來的?你們這個好誇張喔……」、「媽呀……哪裡買啊……」、「好療癒喔……」再高嚷下去簡直就要破音。場中最為冷靜的唯獨柳丹秋,她對小物的欣賞是眼裡亮著光,反應極為自持。

若現場有分貝機,第一名非黃麗群莫屬。本身收集了無數袖珍玩具的她,新書中有一短篇〈小敘事〉曾冷靜形容這類迷你小物:「或許在那當中,許多其他的事,也讓人誤以為等比例地縮小了,沉思是蛋糕,傷心是一滴茶,時態安詳睡在它的完成式裡……」

xing_zheng_zhu_chu_huang_li_qun_gif.gif

黃麗群認為「壁內走電,燈能日夜開關,小爐子起星星之火」的手工袖珍屋若過於寫實,便如同某種膠著於現實的宏大敘事觀,牆面與傢俱間失去氤氳與靉靆。然而在OB編輯部張羅鋪排的一應迷你鍋具食材面前,她已完全淪陷,一落座便忙不停地擺拍上傳IG臉書,並賞給OB最高的讚美:「荒唐到極點!」(OB全體燦笑領受)

collage2_0.jpg

鍋具食材是袖珍迷你的,歡樂的情緒卻可無限放大。一旁的江鵝擔當手模,輕取鑷子夾物,讓黃麗群連拍眼前的微型視角。

保鮮膜下的食材如假包換,只因登上舞台而變換了身分。於是小魚乾扮成秋刀魚,烏魚子充當明太子,櫻花蝦飾演大海老,目宿芽化身為細粉,西米露偽裝成貢丸,而玉米筍演的就是玉米它本人……還有添滋加味的各式調料:花蓮來的新鮮馬告、四川麻辣鍋底、南洋綠咖哩塊,一切正宗且童叟無欺。

liao_li_chang_liu_dan_qiu_gif.gif

連紅磚灶都是用「孔固力」一磚一瓦手工砌成,三分鐘即可燒滾滾。雙耳平底鍋的木質手把,則是拆下鋼琴腳粘上去的。

從進場就一路醉心於小物太迷人的世界裡,幾經提醒催促,三位作家終於準備就緒,開始洗手作羹湯。

江鵝先挑戰為火鍋配料。她擺盤時如同作畫般細膩,除注意食材配色,也考量了整體的美味度,以至全鍋整備齊全了才意識到自己剛剛沒洗手。黃麗群回她:「這沒有人吃啊!」又說,「我覺得這個這麼小,含菌量還好啦。」引來眾人一陣歡笑。

療癒小物為大家帶來莫名的快樂,也讓黃麗群找到印證:「現在你們懂我的心情了吼?」

懂了,懂了。

bo_bo_bo_gif.gif

做菜不能拖,寫稿可以

日本作家三浦展的《下流社會》中有項調查提到,70%的女性說起最幸福的時刻竟然是吃。不過對江鵝來說,吃卻是挑戰權威的問題,因為小時候阿嬤帶她吃的都是違禁品——炸物在中醫裡是容易上火的東西,其他什麼濕熱啦、毒啦、寒涼啦,讓人失去理智的食物統統是禁忌。

火鍋備料完畢,江鵝瓦一匙麻辣鍋底,以針筒注入清水,攪拌後倒入鍋中,送上灶台。三五分鐘後,在燭火上奔騰的湯汁啵啵啵冒出小水泡,帶著輕煙的水氣引來眾人驚嘆。江鵝隨即又挑戰第二道菜餚,奶油在快炒鍋上滋滋融出柔和甜香,蔥花烘蛋逐漸漂亮成形。

zong_pu_shi_jiang_e_gif_0.gif

《俗女養成記》裡提到曾祖父傳下一副藥方叫消化散,消膩化滯非常有用,不過江鵝告訴我們,現在吃科學中藥比較快啦。眾人聊到吃什麼會瘦?她則說:「少吃就會瘦——如果有得吃我就自己吃了,還告訴你們。」

黃麗群手持平底鍋,由香腸cosplay的偽牛排散發的肉香有點逼人。關於吃的意義,她說:「我希望能不吃就不吃啦,人最好可以不要吃東西。」

剛才不是還問有沒有大蒜可搭牛排,讚嘆江鵝的擺盤美、料理香?這中間好像有點矛盾?

「我滿喜歡吃東西的,」黃麗群解釋,「但我們不是常會有個問題:中午要吃什麼?晚上要吃什麼?真.的.很.苦.惱!如果不用吃的話,就可以好好地去做別的事情,所以我希望人只要吸空氣就能活。」

問她省下來的時間要幹嘛?「也沒要幹嘛。」嗯,那就繼續煎牛排吧。

img_9614_s.jpg

「我因為太過專注,常會忘記吃東西。」柳丹秋聲音平穩,動作俐落。她有條理地照著自己的步驟,先熱鍋,續放油,用針筒抽取蛋液,攤平蛋面,仔細捲邊,熟稔地為大家示範了一個完美的玉子燒。一路行來彷彿讀她的文字,流暢又嚴實。蛋煎至鮮美嬌嫩、色澤恰到好處,若不是鍋子太小,或許還可炫技來個總鋪師的一手式翻鍋。

collage_6.jpg

這是練家子的架勢哦,可是孤獨的美食家?柳丹秋卻說:「吃對我來說意義比較其次,我反而要定時吃東西,最好每餐都營養均衡,否則完全不在意自己吃進了什麼。」她補充說:「我根本不關心吃這件事,朋友都說我是『胃吃』,意思是有吃到就好了。」

既然三位對吃的感情放不深,如果要做三、五道大菜邀請朋友來家裡吃喝,或寫一篇特定題目的邀稿,哪個會是優先選擇?

「做菜不能拖啊,寫稿可以。」黃麗群的回答讓大家又開心大笑。她說:「我不會去計算拖多久,但沒有在計算就是一個很可怕的事。」

看起來不太會拖稿的柳丹秋,寫稿時會採強烈的絕食手段:「稿子愈拖我愈不會吃東西耶,其實就是吃不下,趕快交比較好。」

江鵝則要看交稿字數的多寡,以及寫不出來是否決定告訴編輯要去死了的狀態。「因為三、五道大菜聽起來很麻煩,而且我受不了拖稿,無法面對我自己。」

「蛤……」黃麗群在一旁發出長長的不可思議的氣音,江鵝聲音突轉微弱:「所以我會交一篇我自己看了都想死的稿。」

「等等,大菜的定義是什麼?」柳丹秋突然從自己安靜的小世界跳出,「我剛才是說三杯雞、麻油雞這種。」

江鵝露出一臉還是很麻煩的表情,她想的大菜是佛跳牆。最後,三人一致通過:若只是交一篇3000字的稿,那還是寫稿去吧。

img_9578_s.jpg

mini cooking再可愛有趣,療癒完畢終歸要回到現實世界。手藝不是重點、人生不必糾結在吃上面,如果十天不用出門,她們選擇白粥、肉鬆、蛋和蘇打餅乾便足以度日,因為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多做不管是有用或無用的事。

女紅三鐵第一回完美結束,三人合力完成的大菜計有:色香味俱全四川麻辣鍋、濃稠香就是它南洋綠咖哩、鎖住肉汁不知幾分熟牛排、媲美日式職人玉子燒、文青吃了也流淚蔥花烘蛋,外加意猶未盡再來一杯黑咖啡。


wei_tu_c_s.jpg

(陳宥任攝)

Round 2準備開始!

huang_li_qun_shu_.jpg 我與貍奴不出門
作者:黃麗群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jiang_e_shu_.jpg 俗女養成記
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作者:江鵝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liu_dan_qiu_shu_.jpg 待月記
作者:柳丹秋
出版:印刻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女紅三鐵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175 飽蘊深情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文豪偵探

那些在亂步之前寫下謎團的偉大作家
夏目漱石、泉鏡花、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佐藤春夫著,曲辰編選,王華懋譯,獨步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從小讀三毛貓探案小說或名偵探柯南漫畫長大的台灣讀者,是否想過日本的推理小說系譜源頭從何而來?本書企劃以此發想,追溯日本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之前的文學傳統,選出日本現代文學初始具有推理概念的短篇作品,呈現現代化潮流反映在文學上,著重心理暗湧的現象。
近來出現不少日本文豪選集,但大多立意模糊,選文再印而已。這本國人策劃的選集倒是主旨明確,雖然未必都是文豪們的罕見之作,卻精準勾勒出亂步之前的偵探小說雛型。小說後附上的編者解說畫龍點睛,亦有可觀,甚是可喜。【內容簡介

骰子人

The Dice Man
路克.萊因哈特(Luke Rhinehart)著,章晉唯譯,漫遊者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本70年代的邪典有濃濃的嬉皮風,一位百無聊賴的心理醫生突發奇想,把所有的決定都交給骰子,最後還成了骰教教主。人生如兒戲,處處杜鵑窩,既是對文明的挑釁,又是解放過度的疲懶,這是一個時代冰滴出來的小説,癲狂醇厚,每一口都令人意識到進化的荒謬。【內容簡介

年齡騷擾

「阿姨」、「大嬸」、「歐巴桑」為什麼被討厭?
「オバサン」はなぜ嫌われるか
田中光著,李彥樺譯,臺灣商務,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益  
為什麼日本大眾文化裡,「歐巴桑」是厚顏的代名詞,同齡的男性卻在戲劇裡被包裝成魅力大叔,而非邋遢歐吉桑?作者犀利點出「歐巴桑」成為被污名化的稱呼,乃因社會將年長女性連結至失去生育能力與女性魅力,而美妝與整形產業也藉此利用女性對年齡的焦慮,鼓吹抗老保養牟利,除非當個美魔女,要不就是歐巴桑。本書揭示了女性連老去都很艱難,讓讀者思索,在社會如此細緻的年齡歧視操作下,中老年女性該如何自處。【內容簡介

日子瘋長

龔曙光著,印刻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白先勇評本書「令人想起沈從文湘西雜文的鄉土篇章」,事實上以物寓人和欲收還休的語調,大異於現今許多中國散文作家的潑辣機巧,回歸中國抒情傳統,更令人想起白先勇的散文,留白飽蘊深情。【內容簡介

劍如時光

沈默著,聯經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樂 
在武俠小說式微的華文世界,作者意欲另闢蹊徑,以瑰麗詞藻交織蔓生出大部頭作品。錯雜的家族傳奇與時間倒敘,有幾分馬奎斯魔幻寫實的意味,情節間湧出大量心理描寫,文字節奏感不像傳統武俠刀劍削砍般爽利,而是如鑄劍般漫溢綿長,也有一些日本耽美文學筆觸,獨樹一格。【內容簡介

邊緣的自由人

一個歷史學者的抉擇
李永熾、李衣雲著,游擊文化,580元
推薦原因: 樂 
這本傳記書寫歷史學者李永熾學術生涯與參與民主運動的心路歷程。他自認曾處於台灣與日本學院的邊緣位置,不同於主流視野,學術路線也迥異於日本學院60、70年代的左派思潮,雖身處邊緣,卻擁有更多遊走空間。
李永熾乃戰後台大歷史系的重要本土自由派學者,本書為難得一見的戰後台灣知識分子成長史。本書由傳主與女兒共同執筆,書中包含眾多家族身世與生活細節,並對李永熾思路的轉變有第一手的掌握。【內容簡介

五四讀本

掀起時代巨浪的五十篇文章
陳平原、季劍青編,網路與書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五四運動是中國在推翻君主制度後,對於文化該如何現代化的劇烈激盪。本書由中國學者選出當時的重要文章,可看出學潮導向文學改革,乃因許多人認為文學即為文化的載體,提倡白話文方能引入科學、理性等價值,激烈反對傳統文化,顯示對西方文化來襲的焦慮。選文也透露論者寄望改革於青年,甚或下一代,顯然也認識到文化變革的長遠性質。最後選入孫文文章,學者似乎覺得即便五四作為文化運動,仍需要尋求政治道統蓋章認證。【內容簡介

解密突出部之役

英國權威軍事史家帶你實境穿越 1944 年阿登戰場,見證希特勒敗亡最後一里路
Ardennes 1944 : Hitler’s Last Gamble
安東尼.畢佛(Antony Beevor)著,黃佳瑜譯,麥田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台灣關於二戰軍事史的書並不多,坊間的軍事史書籍不是太過專業就是過於零碎。本書對戰役過程的描述引人入勝,有深度且易消化,可引導讀者對此戰役的歷史進行反思。
在作者精細緊湊的鋪陳調度下,這場終戰前夕的決定性戰役顯得特別立體,錯綜複雜的事態各得其所,綿密清晰,讀來有追劇般的流暢感。從單一事件照見大局,頗有全息影像的完整度,堪稱事件史的寫作範本。【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走讀台灣》按圖索驥:台史博「府城版」南洋味地圖及走讀活動

作者:宋家瑜、張棠銘

台灣是「移民之島」,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先後在這個島嶼上落地生根,形塑了多元的文化生態。依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約有17萬人,已成為台灣社會重要的五大族群之一。然而,我們是否因為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人口逐漸增長,而開拓了對東南亞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呢?

為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台史博)現正展出的「南洋味.家鄉味」特展,便以「飲食文化」為切入點,展出內容包含東南亞日常可見的食材、香料、醬料、器具,以及常常出現在台灣民眾餐桌上的特色料理等,試圖從最貼近我們生活的元素,逐漸進入對於文化、自然環境及地理位置的探尋,進而開展出更多對於台灣多元文化的理解與想像。

探索未知領域?先來畫一張地圖吧!

談論飲食若只侷限在博物館內,似乎就少了點味道。台史博因此思考如何讓展覽更「接地氣」。但是,該怎麼連結到新住民或移工的生活圈?該從何開始?範圍又在哪裡?想著想著便發覺,對於這件事情,無論你我都有些難以切入。

新住民及移工的生活圈,對一般台灣人來說是疏遠又陌生的。想引導民眾探索一個未知的區域,應該會需要一些指南,那麼我們就來描繪一張「地圖」吧。

府城版南洋味地圖路線
台南火車站國賓大樓、小菲律賓街富北街段北忠街段西華街段南洋超市體驗、特色點心體驗台南公園、公園小書攤

60976595_330840797593038_7184744450936012800_n.png

府城版南洋味地圖,起點是眾所熟悉的火車站

一出台南火車站,國賓大樓明顯易見。這棟建築曾經是台南最國際化的大樓,如今則被移民移工暱稱為「Black Building」。

從這裡到鄰近的富北街、北忠街、西華街至台南公園,區域內散見許多東南亞特色料理店家,生活機能也悄悄地日趨完備,舉凡飲食休憩、日用品採買、貨物寄送、匯款服務及大型超市等一應俱全。

除了景致與空氣中飄散的南洋味,其實這裡平凡的日常,和你我的生活周遭並無二致。與其從書本、網路資訊、媒體閱讀或經由他者轉述,不妨親走一趟、深入體驗東南亞生活圈,更能縮短實際與腦補想像的差距。


tai_nan_shi_huo_che_zhan_fu_jin_de_guo_bin_da_lou_yi_yu_.jpg

知名的東南亞進口百貨大賣場Big King在台南。

地圖上陌生的地點,有移民工和我們共同成長、一起變老

台南和其他縣市一樣,新住民經營的東南亞小吃店錯落在大街小巷中。集中在工業區和火車站附近的店家,則多半是鎖定移工生意為主。

雖然多數移工不會長年在同一個城市久待,但火車站附近的北忠街、富北街和西華街上,還是有不少營業多年的小吃店。在新舊顧客的更迭下,它們屹立不搖,用一道道令人懷念的家鄉美食,陪伴不同時期來到台灣的移民工度過異鄉歲月。

鄰近火車站的台南國稅局旁,有家沒有菜單和中文招牌的印尼小吃店,門口的架爐因為長年燒烤沙嗲而燻出焦黃的斑駁。就連很多在地人都不知道,這裡其實是一對印尼夫妻經營長達18年的老店,每到假日店內總是坐滿印尼移工,一位難求。

筆者第一次走進店裡時,就被牆上的一張張老照片吸住目光。照片中客人在店裡勾肩搭背所拍下的臉龐,長年曝曬在日光燈下,已罩上一層淡褐色。在鏡頭前凝住的永恆笑靨,彷彿正告訴我們,這間店曾陪伴他們度過多少快樂時光。


yin_ni_xin_zhu_min_hanitie_zai_qiang_shang_de_lao_zhao_pian_.jpg

沒有菜單和中文招牌的印尼小吃店,滿牆照片見證了印尼移工的在台時光。

大概是筆者前來吃飯時,常盯著牆上的照片看,某次接近打烊時刻的夜晚,老闆娘Hani突然拿出兩杯現泡的爪哇咖啡,指著牆上某張照片說:「這是我先生,他是雅加達的印尼華人。我先生2011年去世了,前幾年我心情很差,都不想開店。」

戴著口罩的Hani說話時輕拍著胸口,表達出她低落的心情。Hani平常總是忙前忙後的備料端菜,我先前全無預期能和她有如此談話的機會。然而,或許台灣還有很多像Hani這樣長年經營小吃店的新住民媽媽,在忙得團團轉的日子裡壓抑了太多情緒,如果大家有機會到她們的店裡用餐,說不定會在某些不經意的時刻接住了對方真誠的交流,得以聆聽她們用歲月在異鄉凝結的生命故事。

如果說美食地圖的功能是指引食客「必吃美食」在哪裡,台史博則希望這份地圖可以破除一般人對美食的評判標準,在台南人熟悉的街頭巷尾,標記出各個令人感覺陌生的地點,讓更多人發現,原來還有許多來自異鄉的移民工和我們一樣,在這座城市裡共同成長、一起變老。

60699728_1628036740662363_5638257436386131968_n_0.jpg

譯得出店名的地圖,譯不出南洋味的鄉愁

開始製作地圖後,我們才發現,火車站附近有非常多像Hani這樣開業多年卻沒有中文招牌和菜單的東南亞小吃店,因此我們試著幫沒有中文名稱的店家翻譯出方便台灣人記憶的店名。

轉譯後,過去習慣講的「綠色貨櫃屋」,有了一個名字叫「咪咪莉亞」;「店員很帥的那個攤位」,正名為「馬斯久尼」。但有時我也會想,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譯音,真的可以翻譯出店家的「性格」嗎?這似乎就像到了台灣被老闆喚做妮妮、安娜、阿山的移民工,原本的母國名字只因台灣人不會正確發音,而被新的暱稱給取代了。

在火車站附近田野調查的時候,我們也發現少數店家是完全沒有招牌的。西華街上有間週日才開的越南攤販,只在攤位前掛著一面淡藍色的旗子,上頭印著中越對照的「粥、麵」字樣。

某天,我詢問正在收拾碗盤的老闆,他的店名叫什麼。老闆轉頭看看正在煮粥的老闆娘,客氣地說:「那就寫我老婆的名字,鄧氏嬌安吧!」於是這家攤販就成為地圖上所有店家中唯一使用姓氏全名的店。

嬌安賣的是北越口味的豬雜粥,配上大量越南芫荽(叻沙葉)和香菜一同熬煮,有著台灣菜少見的清爽調味。嬌安對自己的店很有想法,她知道台灣人喜歡吃牛肉河粉,但還是選擇賣豬雜粥,因為她希望讓越南的移民工,在台南有更多樣的家鄉菜可以選擇。


deng_shi_jiao_an_zhu_za_zhou_.jpg

原本無招牌的越南豬雜粥攤位,現在有個以老闆娘為名的稱號。(老闆娘手持的就是本次活動繪製的府城版「南洋味地圖」。)

不過說到招牌,即便為這些東南亞店家翻譯出中文店名,似乎也難以用「小吃店」這三個字來概括。因為不少小吃店除了餐飲,還結合了雜貨店、販賣電話卡,甚至還有代售行李箱和協助匯款等服務。

某位初次見面的越南河粉店員工,甚至語氣略帶驕傲地告訴我們,他的老闆娘很熱心,常常借錢給有急需的越南人,讓他們可以匯款回鄉。

至於卡拉OK,則是東南亞小吃店的「標配」。這些空間可能隱身在二樓或地下室,除非有熟門熟路的移工朋友帶路,否則一般台灣顧客是難有機會走進這些小吃店的「祕密基地」的。

最後我們發現,東南亞小吃店這個神奇的場域,根本不是美食的角力場,而是盡可能在他們有限的空間裡,複製母國、販賣鄉愁。


yin_shen_zai_yin_ni_xiao_chi_dian_er_lou_de_qia_la_ok.jpg

隱身在二樓或地下室的卡拉OK,是東南亞店家的「標配」,也是移民工的祕密基地。

走讀南洋味活動:真正的地方經過人們走踏才有意義

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在《白鯨記》裡曾寫到:「真正的地方從來不在地圖上。」這句話或許就是這份美食地圖的寫照。

在為地圖進行完整編碼與核對的背後,總有那麼一些地圖上不存在的地方,需要經過人們走踏才會發生意義。畢竟,地圖的線條是測繪的,而那些標記在線條上密密麻麻的點,則是人「活出來」的。

南洋味地圖完成後,藉由2019世界閱讀日的走讀活動,台史博帶領學員從國賓大樓、小菲律賓街,進入店家林立、充滿南洋味的街上。大夥在印尼新住民經營的小店體驗道地的東南亞風味餐,老闆娘熱情地解說食物及其背後的文化差異,學員專心地聆聽與回饋,空間中不斷迴盪著此起彼落的談笑聲。


tai_shi_bo_shi_jie_yue_du_ri_zou_du_huo_dong_tan_fang_tai_nan_shi_huo_che_zhan_zhou_bian_dong_nan_ya_dian_jia_.jpg

台史博「世界閱讀日」走讀活動,帶領群眾探訪台南市火車站周邊的東南亞店家。

接著在東南亞超市短暫停留之後,一行人於台南公園席地而坐,進入(強迫)分享交流的時間。

本次走讀活動,學員有來自台北、台中及在地台南,年齡層的分布則從50年次到80年次皆有之。若要說他們之間有什麼共通點,那就是對南洋味的興趣,不管是食物、文化或是生活方式。

有些學員實地品嘗飲食之後,已經著手計畫二度光臨;有些曾經裹足不前的學員,表示將偕同友人再次造訪;也有學員認為此趟走讀,像是「在熟悉的土地上,感受旅行時的異質空間感」。

眾人最後在台南公園菩提樹下合影留念,為短暫的地圖走讀畫下句點。道別時氛圍是淡淡的、滿足的,感覺就像是一般日常聚會的結束,很快就會再聚,無論來自何方,「我們」就住在這裡、一起生活在這裡。

zou_du_huo_dong_xue_yuan_men_fen_xiang_jiao_liu_ji_he_ying_.jpg

南洋味.家鄉味特展

4a7d3e78-85b3-47b9-97bc-61b8ea929c02_0.jpg

  • 展期:2019/01/30 - 2019/06/02,上午9:00-下午5:00(最後入館時間:下午4:30)
  •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3特展室
  •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南洋」泛指亞洲大陸以南的陸地及南太平洋、印度洋的廣大海域,近年學界常用「島嶼東南亞」及「半島東南亞」劃分南洋。因位處熱帶氣候區,居住在這裡的人們自古即仰賴風味強烈的辛香料保存食材,以氣味明顯的香料調理食物,喚醒味蕾、增進食慾。如位處河岸平原的泰國、越南,經常使用魚露、香料植物、生鮮蔬果及漁產作為食材。而「島嶼東南亞」多仰賴船行交換物資,累積的香料知識多著重在食物保存。例如在印尼、菲律賓等地,薑黃、南薑、肉桂、孜然、石栗與花生等被大量使用。

歷史變遷的洪流中,飲食發展一直與自然和人文環境息息相關。「南洋味.家鄉味特展」以文化交流中最平易近人的「食」為主題,從東南亞常見植物及香料的運用切入,展出「南洋風土與生產地景」、「南洋味:南洋飲食的特色」、「重現家鄉味」及「與南洋交織的未來」等內容。透過展覽呈現人們是如何透過味覺與家鄉重新連繫,讓民眾瞭解在臺東南亞新住民的傳統飲食及生活文化,期望串起彼此之間的連結,促進更多文化間的理解與交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