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龐克教母佩蒂.史密斯出版第3本回憶錄,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消息】

  • 美國史丹佛大學性侵案受害者香奈兒.米勒(Chanel Miller)近日出版個人回憶錄《知道我的名字》(Know My Name),首度公佈自己的真實姓名與身份,她說:「我覺得我有責任寫下在沒有窗戶的法庭裡是什麼樣子,裡面是什麼風景,坐在證人席上被毫無意義的審訊攻擊是什麼感覺。」
    715jjujjel.jpg香奈兒.米勒是一名混血華裔女孩,中文名叫張曉夏,2015年1月在派對上遭史丹佛大學游泳健將特納(Brock Turner)性侵,於垃圾堆旁被人發現。當時大部分媒體報導焦點卻只集中在「特納是游泳天才」這件事上,負責此案的高等法院法官裴斯基(Aaron Persky)也以判刑過重會「影響前途」為由,輕判特納6個月徒刑,特納因在獄中「表現良好」,前後只服刑了3個月就出獄。這名爭議法官被憤怒的加州民眾發動罷免連署成功,是自1932年以來,加州首位被成功罷免的法官。
    張曉夏當時在法庭上朗讀的7500字聲明,隨後發表於美國新媒體Buzzfeed上,引起廣大迴響,成爲後來me too反性侵及性騷擾社會運動推手之一。她的聲明中提到:「你的傷害是具體的:頭銜、文憑、學籍。我的傷害是內在的,看不到,卻如影隨形。你奪走了我的價值、隱私、能量、時間、安全、我的親密、我的自信與我的聲音,直到今日。」
     
  •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猶太少女蕾妮亞.史畢格(Renia Spiegel),寫下長達七百多頁的日記,記錄自己初戀的羞澀與戰爭的殘酷,猶如波蘭版「安妮日記」,這份珍貴而淒美的歷史文件首度以全英文出版成書。史畢格的日記始於1939年1月,當時她15歲,與藏身阿姆斯特丹地下室的安妮(Anne Frank)不同,史畢格在相對公開的環境中生活了3年,直至1942年被納粹拘捕,當場槍斃殺害。遇害前,史畢格將這本日記交給她的男友史瓦澤(Zygmunt Schwarzer),史瓦澤在日記的最後一頁心痛寫下史畢格和他自己的父母被殺害的過程:「三聲槍響!三條性命!一切發生在昨晚10點30分,命運最終將我的摯愛們帶離我。」

    1000x560_1.jpg

  • 有龐克教母之稱的美國搖滾詩人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推出新作《猴年》(Year of the Monkey),這是史密斯的第三本回憶錄,接續暢銷前作《只是孩子》與《時光列車》。2015年的最後一夜,史密斯在舊金山舉辦跨年演唱會,演出結束後,巨大的空虛與失落感朝她襲捲而來。新的一年是猴年,邁入70歲的史密斯面對摯友逐個走向生命盡頭,她決定將悲傷化作文字,以自己的方式給予生命一個溫柔的慰藉。
     
  • the_ride_of_a_lifetime_lessons_learned_from_15_years_as_ceo_of_the_walt_disney.jpg迪士尼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鮑伯.艾格(Bob Iger)推出全新回憶錄The Ride of a Lifetime: Lessons Learned from 15 Years as CEO of the Walt Disney記錄他2005年接任迪士尼首席執行長以來,如何帶領20萬員工打造這個稱霸全球的電影王國。艾格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提到迪士尼當初沒收購Twitter的原因,是因為Twitter的整體形象不佳,且他個人的用戶體驗也不愉快,時常被垃圾訊息塞滿通知欄,收購案才臨時喊卡。
    艾格雖然放棄了Twitter,但仍主導了包括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漫威、盧卡斯影業、21世紀福斯等大規模的收購交易。他在回憶錄中也提到,如果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還活著,他們會把迪士尼跟蘋果合併起來,或者至少會認真討論這種可能性。
     
  • 獲選美國《時代雜誌》2019年最具影響力網路人物之一的美國漸凍症律師Ady Barkan出版回憶錄Eyes to the Wind: A Memoir of Love and Death, Hope and Resistance,講述自己與疾病的抗戰史,如何從最初的驚恐、怨懟轉變至後期替社會爭取平等、正義的積極份子。美國媒體《CNN》稱這是一部令人振奮的回憶錄。現年35歲的Barkan,3年前確診患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被告知只剩3至4年生命。儘管如此他並沒有喪志,透過網路積極爭取醫療改革,並在今年8月發佈了一系列「Barkan's Uncovered」影片,與美國總統候選人就衛生保健進行了一對一對話。

  • 電影《不存在的房間》(Room)原著小說作者愛瑪.唐納修(Emma Donoghue)發表最新小說Akin。年近80歲的紐約退休教授Noah,近日成為11歲姪子Michael的臨時監護人,原因是他的父親藥物過量死亡,母親也因持有毒品被捕入獄。素昧平生的兩人一起回到Noah童年的故鄉法國尼斯,在這裡他們發現了Noah母親在戰時與納粹的祕密,也意識到Michael父母背後隱藏的困境可能遠超乎他們想像。唐納修以溫柔的筆觸描寫兩個不同時代的男人與男孩,如何透過這段旅程將自己從痛苦中解放,也對家庭關係與自我身份認同進行深刻的反思。
     
  • 美國恐怖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發表最新驚悚小說The Institute,與近期上映的《牠:第二章》一樣,講述一群孩子們起身對抗邪惡的故事,《紐約時報》譽為或許是史蒂芬.金最恐怖的小說。擁有超能力量的孩子們被帶入一所危險的研究院,裡頭的祕密組織利用他們的能量來操控外頭世界,隨著孩子們精神、身體和情感上的痛苦急遽上升,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否逃出這個可怕的地方。

    cover.jpg

    Stephen King(攝影:pinguino k

【業界新聞】

  • 美國韋氏字典(Webster's Dictionary)9月17日在其Twitter上宣布「They」這個字的新用法,正式加入有關性別代名詞的定義:可當作一個人,單數使用,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別認同「非二元」。有些人士難以用非此即彼的男/女二元分類來定義自己,「They」給予他們在性別上更大的詮釋空間。
    葛萊美獎得主、英國歌手山姆.史密斯(Sam Smith)日前也在Instagram上發文,希望大家能以中性代名詞「They/Them」稱呼他,並說自己一生都在與性別認同交戰,現在決定從內而外接受真正的自己。
     
  • 《使女的故事》睽違34年推出的續集《聖約》(The Testaments)被業界視為最高機密,原定9月10日出版,美國亞馬遜網路商店(Amazon)卻在發行日前提早發送一部份的書籍,引起出版商與其他零售商強烈不滿。亞馬遜為此發出正式道歉聲明,表示由於公司內部技術上的失誤,「少部分」的人在發行日前就收到了書,他們為這個錯誤感到抱歉,強調亞馬遜一向重視與作者、代理商和出版商的關係,對此次帶來的紛擾深感遺憾。蘭登書屋集團旗下的雙日出版社(Doubleday)則表示,亞馬遜所造成的錯誤已經修正,他們感謝讀者和書商耐心地等待這本續集出版。
     
  • 美國科幻小說重要大獎「坎貝爾新人獎」(John W. Campbell Award for the Best New Writer)今年由英籍作家吳志麗(Jeannette Ng)獲得。吳志麗在發表感言時表示,這個獎項的命名者、著名科幻小說家約翰.W.坎貝爾是法西斯主義者,他霸道地控制著科幻小說的基調:枯燥、男性、白人,稱頌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讚許殖民者與企業家的野心,至今仍拖累整個科幻小說界。她並提及自己生於香港,對近期的香港示威者感到驕傲,同時也替他們感到悲痛。此話一出,獎項主辦單位隨後即宣布,從明年開始,該獎項將改稱為「一嗚驚人新人獎」(暫譯)(The Astounding Award for Best New Writer)。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光天化日,來場歷史、政治、性別與生態多元主題的觀落陰:高雄電影節XR作品大觀

2019高雄電影節將於10/10至10/27展開,今年是高雄電影節第三度開闢虛擬實境單元,邀請的作品形式也比以往更加多元,來自威尼斯、日舞、美國西南偏南(South by Southwest;SXSW)藝術節、法國新影像藝術節等知名國際影展的33部作品,涵蓋了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聲音、舞蹈、實驗藝術等形式。

今年雄影選擇以「XR無限幻境」作為單元主題,凸顯百花齊放的作品形式,其中的XR即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泛指VR、AR、MR等將虛擬元件以不同形式與真實情境結合的技術。

高雄電影節XR單元選片人李懷瑾表示,和雄影選擇傳統電影的原則類似,團隊挑選XR作品時,特別重視作品的敘事縱深。今年入選的XR作品各自以切合敘事角度的沉浸式科技,呈現歷史、政治、社會、性別、生態等多元主題,其中更有非常高的比例是紀錄片作品。

有別於過往大眾所認識的紀錄片,這些XR作品將「觀點」自觀眾所熟悉的鏡頭語言解放,透過六自由度的空間、具指向性的聲音、多元形式的媒材等豐富的形式美學,重構議題再現的「視角」。


he_cheng_tu_.jpg

高雄電影節「XR無限幻境」參展作品

事實上,在2016年前後虛擬實境敘事萌芽初期,許多傳統媒體和紀錄片工作者已開始嘗試透過360度攝影拍攝VR紀錄片,深入一般觀眾難以涉足的場地或情境,例如險峻叢林、危險戰地等,進行特定議題的全景紀實。然而隨著XR技術的多元發展以及各領域創作者的投入,許多藝術手法被帶進XR創作之中,沉浸式紀錄片不再拘泥於實拍、「身歷其境」或觀點模擬,文學、視覺藝術、劇場的表現形式也逐步進入沉浸式敘事的光譜,將意境和隱喻等藝術手法轉進空間和體感的舒張之中。

▉延展實境的文學演繹

今年入選的XR作品中,《記憶之鑰》(The Key)即深度詮釋XR敘事的藝術化,它深刻的關懷和精妙的隱喻更獲得今年威尼斯影展虛擬實境單元「最佳VR影片」獎項的肯定。《記憶之鑰》的議題核心是呈現難民處境,主創團隊與非營利組織Friends of Refugees合作,訪談諸多難民,將他們的共同境遇,例如在顛沛流離的逃難過程中永遠帶著家裡的鑰匙、因創傷症候群而失去記憶、失去摯愛卻無能為力等處境,透過隱喻手法展現。

在演員的引導下,體驗者會進入由動畫構成、以水彩筆觸作為基底的荒漠中,透過與各種象徵符號和物件的互動,以抽象形式身歷顛沛流離和無能為力的情境,一步一步刨開符碼下隱匿的記憶,直到最後進入與虛擬情境相互映照的現實戰亂廢墟場景中,體驗者才會發現自己遁入的是難民遺失的創痛記憶,進而解開「鑰匙」的祕密。

同樣入選今年度威尼斯影展、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牆壁裡的狼》(Wolves in the Walls),則直接透過沉浸式科技,讓體驗者走進文學作品之中,近身觸探文學作品中的隱喻。《牆壁裡的狼》改編自尼爾.蓋曼(Neil Gaiman)和大衛.麥金(Dave McKean)的繪本作品,敘述被家人忽視的小女孩露西一連串的想像和奇幻遭遇。VR改編沿著這個敘事線,將體驗者設定為露西「想像中的朋友」(imaginary friend),在露西的帶領下,一起尋找「牆壁裡的狼」。

《牆壁裡的狼》的互動設計極為流暢出色,露西會邀請體驗者進行和劇情相關的互動,依據體驗者的不同反應,巧妙地給予相對的回應,建立體驗者與露西的情感連結。體驗者的行為會自然地成為劇情的一部份,但不影響故事架構,故事核心仍然是露西在溝通失能的家庭中孤獨成長的處境。許多別出心裁的奇幻亮點,例如露西為體驗者「畫」出雙手,讓體驗者得以和露西互動;或者讓體驗者進入露西弟弟的虛擬實境遊戲裡,和電子怪獸對打,皆巧妙地深化體驗的沉浸感。

▉映照歷史與時代的幻境

透過虛擬實境科技及鮮明的形式美學,勾勒特定歷史或時代的樣貌,讓體驗者得以用身體感受特定的時空情境,亦是本屆雄影多部VR紀錄片相似的取徑。

本次影展中,《二號被告》(Accused #2: Walter Sisulu)和《巴黎恐攻倖存者》(Paris Terror - The Hostages from the Hyper Cacher)二部作品,皆透過黑白動畫重現沉重殘酷的歷史場景。

《二號被告》以南非人權鬥士華特.席蘇魯(Walter Sisulu)當年因為支持「反種族歧視運動」被控叛國罪,和曼德拉(Mandela)同列被告,因此被判終身監禁、身陷黑牢長達26年的歷史為背景。由於當年的審判僅留下音檔、沒有留下畫面,這個作品以法國國家視聽研究院修復的聲音資料為基礎,透過黑白手繪速寫風格的動畫,360度再現審判場景。黑白速寫動畫的形式讓當年黑白種族對立的情境有了形式上的張力,巧妙轉換審判者、被審者、質詢者在360度空間中的位置和大小,栩栩演繹審判過程中的壓迫與攻防。

《巴黎恐攻倖存者》

《巴黎恐攻倖存者》則以2015年1月9日巴黎知名諷刺雜誌《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發生襲擊的兩天後,再度發生的超市恐怖挾持事件為主題,記錄當時4位受害者在猶太人Hyper Cacher超市被槍殺的故事。作品訪問3位倖存者,透過360攝影記錄倖存者事後的心境,同時以黑白動畫刻畫他們歷劫的回憶片段,重現當時的恐懼與焦慮。現實心境與劫難回憶分別透過360攝影和黑白動畫兩種形式俐落穿插,層次非常鮮明。

相對於《二號被告》和《巴黎恐攻倖存者》的黑白張力,〈紐約龐克:女力之聲〉(BattleScar: Punk was Invented by Girls)和《愛極庇護》(Another dream)兩部與性別議題相關的作品,則以飽滿豐富的色調架構沉浸感。

入圍今年威尼斯影展的作品〈紐約龐克:女力之聲〉,以1978年的紐約作為背景,描述16歲的女孩Lupe與龐克女孩Debbie相識於青少年拘留所,進而展開一場交織音樂與情感的邂逅。作品以次文化風格的拼貼美學為基礎,透過動畫與豐富的視角轉換,將Lupe的手寫日記躍然於空間之中,淋漓盡致地展現70年代紐約因龐克文化而狂飆的文化氣氛。

曾入選2019年翠貝卡影展和富川國際奇幻影展的《愛極庇護》,則描述一對同性戀伴侶,在保守的埃及從認識到相愛、但因遭受迫害而求生的故事。作品探討LGBTQ族群在阿拉伯國家的處境,形式上以手繪動畫架構360世界,讓體驗者在唯美詩意的場景中,感受這對愛侶的深情與掙扎,最後透過互動機制,讓體驗者身歷她們的艱難抉擇。

▉依舊驚艷的「台灣製造」

在XR的創作上,由於台灣的XR硬體開發進程不遜各科技列強,影視資源與能量也早已進入整合,自2016年起,台灣二大指標性影展高雄電影節與金馬影展,就已經開展各種形式的VR項目,所開發或協作的作品亦紛紛進入國際影展,創作能量極為飽滿。

台灣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今年在雄影XR單元展出新作《失身記》(Bodyless)。繼二年前他與美國前衛音樂教母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共同創作的《沙中房間》(La Camera Insabbiata)奪得威尼斯影展虛擬實境單元的「最佳體驗大獎」後,今年黃心健再度以《失身記》入圍威尼斯影展。

《失身記》由黃心健與知名音樂人林強合作,以台灣戒嚴時代肅殺的政治氣氛為背景、本土民俗元素組構,讓體驗者透過靈魂出竅的形式,自戒嚴時期監獄中的政治犯身體飛出,穿越焚燒中的王船、來自冥界的鬼使神差、水面上燦爛漂流的火蓮花……進而渡向政府透過數位科技遂行極權統治的當代,讓體驗者反思不同時代下,人的身體皆受到束縛和化約的情境。作品以細緻的音樂和美術設定鋪陳台灣的民俗之美,同時指向厚重的身體政治。

▉高雄「VR FILM LAB」 三度催生在地原創

已連續3年輔導台灣導演拍攝VR作品的高雄「VR FILM LAB」,成果同樣不婓。繼去年協助導演楊雅喆、程偉豪、陳芯宜、蔡宗翰、蓋兒莫爾拍攝VR原創作品後,今年再度推出蕭雅全的《那年夏天,我被FIRED五次》、何蔚庭的《看著我》、許智彥的《舊家》、高逸軍的《落難神像》與吳柏泓的《我的敘利亞鄰居》5部作品,展現台灣創作者對國內、甚至國際社會不同層次的關懷,以及豐沛的創作能量。

吳柏泓的VR電影《我的敘利亞鄰居》選材同樣獨特。作品難得地透過台灣人的視角,關懷敘利亞難民議題。吳柏泓跟隨台灣媽媽鄧馨庭遠赴土耳其,記錄鄧馨庭帶領兒童難民重返學校的故事。獨特的取徑和題材,也讓人期待作品後續的發展潛力。

高逸軍與許智彥的VR作品,以不同層次展現台灣在地的親族關係。高逸軍邀集金鐘影后黃采儀、演員蔡明修與石知田以動態捕捉技術演出,結合CG動畫製作的《落難神像》,讓體驗者透過神像的視角,俯覽80年代台灣風靡「大家樂」的荒誕氣氛,並透過劇中少年的成長故事與家族史,認識台灣逐漸失落的神像工藝。

許智彥的《舊家》則透過一鏡到底的鏡位,以家族長者的視角幽微探看當代親族樣貌。導演邀集自己的家族成員回到祖父母位於新營的舊家演出,體驗者會以輪椅上逐漸失能的祖母視角,觀看年節時子女家人紛紛歸來,短暫相聚後又逐一告別的情境。體驗者失語的觀看視角,巧妙地與失能的祖母重合,讓體驗者身歷長者的稀微。

此外,蕭雅全的《那年夏天,我被Fired五次》讓觀眾以高度沉浸感,體驗高空洗窗、養蜂等危險的工作現場,體會基層勞動者的工作情境。何蔚庭透過《看著我》反思智慧型手機人手一機後,人與人逐漸失去情感交流的情境。二片皆意圖透過沉浸體感,讓體驗者反思當代社會的情境。

高雄電影節除了在駁二VR體感劇院與駁二藝術特區P3倉庫展出XR作品外,也將於影展首週(10/10至10/12)舉辦XR國際論壇,議題涵括創作經驗分享、產業環境分析、尖端技術應用,讓台灣觀眾得以一窺現今XR創作的產業樣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10-07 12:00
OB短評》#209 打磨心靈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

Everything Ravaged, Everything Burned
威爾斯.陶爾(Wells Tower)著,劉霽譯,一人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作者運用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般極簡的外在行動和語言敘述,雜以濃烈斑斕的意象製造氛圍,透露出美國中產階級在凡庸表面下的深沉空虛。最後一篇小說改寫中世紀維京人冒險,或許正是中產心靈逃遁的所在。文字冷熱對比尖銳,卻又彼此呼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內容簡介

違憲紀念日

唐墨著,奇異果文創,33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文   樂 
娘砲的諾曼第大反攻。以鮮麗浮誇的敢曝(camp)文字,追溯同志情慾至素還真,煙視媚行踩過廟口檳榔渣,但熱鬧展演包裹著一顆無數霸凌打磨出的鑽石心,很俗很璀璨的酷兒寫作。【內容簡介

走過愛的蠻荒

撕掉羞恥印記,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文國士著,寶瓶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議   獨   益  
作為精神病患者的子女,作者自剖成長經歷、與父母的互動以及後來投身教育和諮商的心路歷程,不僅對相似遭遇的人提供鼓舞,對精神病患充滿成見的台灣社會也具有重要啟發。作者與父母的互動尤其令人動容。
由作者親身經歷,可看出對精神疾病的無知引發恐懼,恐懼的想像又被患者的親人內化為羞恥,然而思覺失調的雙親與孩子之間仍然有愛,只是以狂風驟雨的形式表達。本書寫出所謂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並非涇渭分明,排拒只會衍生更多恐懼,同理才有療癒的可能。【內容簡介

螢幕兒童

終結3C使用焦慮的10堂正向數位教養課
The Art of Screen Time: How Your Family Can Balance Digital Media and Real Life
安雅.卡曼尼茲(Anya Kamenetz)著,謝儀霏譯,八旗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益  
許多家長被手機過度刺激兒童大腦的報導搞得心驚驚,卻也知道孩子常看到自己忙著回覆主管的奪命連環line。在3C產品已成為重要工具之際,本書主張育兒時使用3C產品不是只有all or nothing的極端選擇,也可調整孩子接觸3C的時機與方式,更有意義地應用這些產品。書中列舉實際操作例子,對焦慮的父母助益良多。
當3C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究竟要與之共存或者是禁絕,對許多家長構成困擾。從共存的前提出發,本書提供了類似教戰手冊的指引,對於現正面臨這個議題的家長提供了一些處之泰然的應對之道。【內容簡介

認錯:性侵受害人與被冤者的告白

Picking Cotton: Our Memoir of Injustice and Redemption
珍妮佛.湯姆森(Jennifer Thompson)、羅納德.卡頓(Ronald Cotton)、艾琳.托尼歐(Erin Torneo)著,蔡惟方、蔡惟安譯,游擊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益  
一場冤案的兩造得以和解,是基於同為受害者的共感。作者並陳兩者的敘事,一面寫性侵受害者在頂著污名壓力的精神狀態下指認出錯,一面寫蒙冤者受困於刻板印象與種族歧視,被迫失去自由多年。本書筆調冷靜細膩,推衍出司法體系必須涵納更細緻的人性關竅,避免結構性的犯錯。【內容簡介

把心情拿去曬一曬:小魚腥草和不思芭娜

すべての始まり どくだみちゃんとふしばな1
吉本芭娜娜(よしもとばなな)著,劉子倩譯,時報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樂 

不是看手機的時候:小魚腥草和不思芭娜

忘れたふり どくだみちゃんとふしばな2
吉本芭娜娜(よしもとばなな)著,劉子倩譯,時報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樂 
小確幸雖然是村上春樹發明的,但吉本芭娜娜卻是最懂得製造的。這批游擊般的網文信手拈來,鍵盤敲敲就是一篇,彰顯了她那種不擇地皆可出的感動力。就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芭娜娜都能看出半透明表面下的微光。這樣的樂觀是異稟,作者實在該開辦身心靈課程的。【《把心情拿去曬一曬》內容簡介】【《不是看手機的時候》內容簡介

米榭.塞荷的泛托邦

從溝通信使荷米斯到一手掌握世界的拇指姑娘,法國當代哲學大師的跨界預見
Pantopie ou le monde de Michel Serres : de Hermès à Petite Poucette
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馬當.勒葛侯(Martin Legros)、斯文.歐托力(Sven Ortoli)著,陳太乙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米榭.塞荷是法國知識圈的奇葩,結構解構後現代都框不住他。這是一位文藝復興人,擁有雙子的跳躍和好奇,又有處女的謹小慎微——他的太陽上升都在處女。這本訪談整理提供了一個頗為精巧的GPS,可以帶你神遊塞荷界,不會開到田裡去。【內容簡介

一掬塵土

A Handful of Dust
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著,李斯毅譯,聯經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文 
本書保留了伊夫林.沃先前描述英國鄉紳庸俗文化時,一貫嘲諷嬉鬧的口吻,但藉由主角荒謬乖離的命運,作者在本書注入信仰的幻滅,較為嚴肅地探索生命的虛無,趨近他創作後期關於天主教信仰的小說,加上精確優美的文字,使本書成為近代英國文學經典之一。【內容簡介

尋找失落的基因組

尼安德塔人與人類演化史的重建
Neanderthal Man: In Search of Lost Genomes
帕波(Svante Pääbo)著,鄧子衿,八旗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知 
發現現代人類帶有尼安德塔人基因,是撼動人類演化起源論點的重大研究成果。當作者投入基因研究時,彼時基因領域的科學家都是向前張望,期望改革現代醫療或研發改良物種,只有作者因過去對埃及木乃伊的興趣,試圖將DNA定序技術用在木乃伊上,回首向後追溯人類起源,另創古人類基因研究的新學門,頗有科學史家孔恩( Thomas Kuhn)所言典範轉移的意味。【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