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開啟你的「百合眼」,生活無處不百合: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與作家楊双子對談

在遊戲、小說、動漫之中,「百合」一詞指的是女性之間的曖昧情愫與愛慕情誼,普遍又稱GL(Girls Love)。喜歡BL(Boys Love)的受眾叫腐女,而喜歡百合的廣大讀者則稱為百合控。微妙的是,多數百合控在成為百合控之前,都是腐女;反過來看,腐女在成為腐女之前卻不一定接觸過百合。

究竟百合是怎麼來的?由Openbook策畫的漫畫系列講座「教練,我想畫漫畫」第一場,邀請作家同時是百合研究專家的楊双子,其作品《花開時節》曾入圍2017Openbook好書獎.中文創作,引起許多討論,被視為台灣目前最具代表的百合作家。另一位與談人,則是甫以《粉紅緞帶》入圍第10屆金漫獎的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以下簡稱星期一),她曾獲《One Timing!!》獲得東立原創大賽少年漫畫組金賞,也是目前台灣漫畫家中,少數經營百合漫畫的創作者。

她們兩位,也在《CCC創作集》中進行作品的連載(註),由楊双子提供文本,星期一改編成漫畫,以日本時期的台灣為背景,描繪女學生間的曖昧情誼,不僅故事動人,且歷史場景考據詳實。這場對談,從兩人各自經驗著手,兼談彼此合作。

tu_pian_4-side.png
楊双子與星期一回收日於《CCC創作集》上連載的漫畫〈地上的天國〉內頁(取自CCC 編輯部粉絲專頁

61352610_2459421720754994_2716850003388661760_o-side.jpg
楊双子與星期一回收日於《CCC創作集》上連載的漫畫〈昨夜閑潭夢落花〉內頁(取自CCC 編輯部粉絲專頁

▉先開腐女眼,再開百合眼

要說如何一腳踩進百合世界,楊双子是在念研究所時,於社群網站「百合會論壇」以同人本敲響百合的大門。因為還需兼顧學業,當時她並不考慮發展原創。楊双子原本是喜歡看BL的腐女,無意間接觸到百合後,才開啟看待世界的另一種眼睛。

畢業後,楊双子開始思考,若要開創台灣百合應如何著手。她語調沉穩地說:「越本土就越國際,但要如何有別於日本與中國,並放入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又好辨認的台灣元素,這我們討論了很久。最終得到的答案是歷史,是日治時代。」

因為日治時期的台灣第一次從私領域走向公領域,女性也是。過去台灣女性始終身處必須勉強自己聽話配合的艱難處境,無法擁有自己的意志,是以職業婦女非常稀少,直到日本時代才有現代女子教育出現。女子普遍接受教育後,讓女性從狹隘逼仄的生活狀態,走向能夠接觸同儕的教育體制之中,逐漸伸展手腳。

職是之故,若想展開台灣本土意識的百合創作,楊双子認為日本時代再適合不過,也據此寫下台灣第一本原創百合。

_dsc2648-bian_ji_-1-side.jpg
星期一回收日漫畫作品,左起《One Timing!!》、《戀愛沙塵暴》與《粉紅緞帶》

星期一2015年以《One Timing!!》獲得東立原創大賽少年漫畫組金賞後,以畫少男漫畫獲得連載機會,卻進而創作《戀愛沙塵暴》與《粉紅緞帶》等作品。她稱自己從高中就是三日不讀BL便覺面目可憎的腐女,對漫畫閱讀的推進,是從少女漫畫到BL,接著才是百合。

一般少女漫畫給人的印象是,男生通常高富帥,女性通常傻白甜,這樣規律的主角特質,是一般好入門的選擇。但BL打破了這樣的框架,在BL的世界觀裡面,沒有哪一方應該要成為怎樣固定的人設,自由是最重要的,攻受沒有一定,想怎麼萌CP就怎麼萌CP。而百合更突破了攻受的限制,女女戀愛不須費心猜想身體關係,讓人嚮往神迷。

接觸百合後的星期一,笑稱自己已打開了「百合眼」,臥看生活何處不百合。她還介紹了「腐女眼」與腐女世界的通則:「腐女眼一開,萬物皆可基。」基,是基情四射的基,世界何處不能腐,笑傲江湖,腐看人生。而如果百合/腐女兩眼同開,便是:「處處皆有愛,萬物有溫情。」腐與百合兼具,美好生活來自腐女與百合控。於是她也開始了百合創作。

_dsc4183_s.jpg

▉只有百合,沒有距離

星期一提到,在打開百合眼之前,她讀過許多朋友推薦的作品,但都感覺無法被打中,找不到與作品交換內在進而引發共鳴的時刻。甚至開眼後,閱讀多數百合漫畫也撫觸不到自己對百合的萌。萌,像是撫摸貓狗,順毛摸是禮貌秩序溫情又心平氣和,逆毛摸則戀愛犯進亢奮還激動不已,要擊中萌點,務必逆毛摸。

楊双子好奇發問:「那第一個打中你萌點的是哪本?」

星期一答:「我自己的創作。有些百合力求溫柔軟綿的感覺,但我喜歡會吵架、拌嘴的CP,不要太甜蜜的那種。像我們合作的作品〈綺譚花物語〉,就讓兩位主角相愛相殺。」可謂自己的萌點自己戳,自己給自己逆毛摸。

58692015_2409687469061753_8795106390910697472_n-side.jpg
綺譚花物語〈昨夜閑潭夢落花〉內頁(取自CCC 編輯部粉絲專頁

說起合作,兩人都對彼此先前的著作印象深刻。星期一稱讚楊双子的文字優雅寫意,楊双子則提及彼此的合作是經過《CCC創作集》媒合,剛開始還有些遲疑:「畫《戀愛沙塵暴》的人會畫百合嗎?」但在看過《粉紅緞帶》之後,楊双子立刻確認:沒錯,就是她了!

她說:「《粉紅緞帶》是單行本,拿到實體書後,讀完我很快就在自己的臉書專頁推薦。內容中的地景還有人物互動關係、情節描述都很生活化,感覺是周遭會發生的事情。想接觸台灣百合,這本書很好入手。」如此貼近日常的百合,不買真的合理嗎?

▇原創與改編,小說與分鏡稿

〈綺譚花物語〉系列短篇於《CCC創作集》連載中,創作順序是由楊双子完成文字,再由星期一轉換成為圖片。從文字到漫畫的過程,需要在腦子裡進行怎樣的拆解重組、掃描分布?漫畫家的思考模式如何建立?星期一表示:「在收到文字後,會將喜歡的段落挑出來標記,然後想像情節中的人物會怎麼互動,細節是什麼,再以此延伸。就是一切靠腦補!」

tu_pian_2_1.jpg
寫滿註記的分鏡稿(星期一回收日提供)

對漫畫家來說,一樣是圖畫創作,原創和改編卻大大不同。星期一小心斟酌地說:「原創作品很容易讓作者搖擺不定,在人物情節上需要不停琢磨,但是改編你心裡有底,因為作品已經確定,結局也不會更動,等於框架已經有了,我可以在有限的空間進行最大程度的自由創作,過程滿順利。但當然還是會有壓力,因為有原作存在,怕改編之後改變太多。」

負責文字的楊双子忍不住回應:「我覺得有改變是好事,讓人驚喜。一開始她畫角色人設的時候就很令人驚艷,人物很漂亮,看得我都想流鼻血。而且她很強大,有一部作品我在寫的時候,刻意用輕鬆愉快的語調,一邊寫一邊想這篇可以用四格漫畫呈現,但畫面可能會有些斷裂感,結果成品出來效果很棒,銜接轉化得非常好,沒有我想像的斷裂感,完全可以接受朋友跟我說漫畫比原作有趣。」

思考的小燈泡一亮,她隨即補充:「漫畫家在畫分鏡的時候會有自己的節奏與重點掌握,這是她的原創與獨特所在。〈昨夜閑潭夢落花〉這場合作,我提供的是文字分鏡稿,反覆思考後,我認為這會傷害到漫畫家的原創性,所以未來若還有相關合作,我不會提供分鏡給漫畫家,這是我的想法。」

▉對台灣百合的發展,悲觀或樂觀?

在創作百合的同時,楊双子也想知道在台灣市場中,百合能得到何種回饋反應?出版社對百合的態度又是如何拿捏?於是她開始留意在漫畫與輕小說出版的巨大流量中,百合擁有多少聲量,具體數字為何。

必須以市場為討論模組,是因為能見度與跨界發展的考量。舉例來說,在日本網路上瘋傳、點擊率創新高的百合創作,來到台灣後,若沒有進入出版程序,就失去了改編翻拍以獲利的可能,不能夠轉換成圖像或者影像,百合也失去一次在商業市場插旗立地盤的機會。

以台灣出版來說,百合擁有怎樣的定位呢?會有屬於自己的百合書系,還是會含混在少女漫畫中出版?

_dsc4063_s.jpg

星期一忍不住打岔分享:「在台灣創作百合,一開始也被歸類為男性向。。」

事實上,百合在日本一開始就是設定給女性閱讀的,以日本戰前的少女小說為起點,瞄準年輕女性為客群。楊双子詳細介紹:「在將這些百合小說轉成漫畫的時候,基本上走的也是少女漫畫風格。後來開始出現大量的男性百合讀者,才讓日本百合雜誌漸漸演化出男性向。但這些台灣都沒有經歷過,只有在2004年百合會論壇出現後,成為華文圈百合資源集散地。」

兩人接著討論到讀者定位。和粉絲自稱是同一個道理,例如說自己是王菲的粉絲,那喜愛的肯定是王菲,但這不代表每一個聽王菲歌曲、看她演戲的都是王菲粉。讀者也是,10個人讀百合,也許只有8個自認是百合控,剩下的兩個當作路過。百合的讀者數量正在增加,其中男性的比例也在提升,但依舊有八成以上都是女性。

這樣的台灣百合生態,讓楊双子大聲疾呼:「拜託下一個台灣百合研究者趕快出現吧!」除了創作外也投身百合研究的楊双子,目前呈蠟燭多頭燒狀態。她隨後無奈笑著:「我知道這不容易,BL在台灣比百合多走了20年,真的很難。」

也許是如此無力卻又堅毅的狀態影響了一旁Openbook的工作人員,只聽現場響起一句:「沒關係,等一下我們就把鐵門放下來,今天來的男性讀者朋友們都不能離開,台灣百合需要你們!」眾人一片哄笑。

▉少女心思,古今皆然?

_dsc4325.jpg百合通識研究聊到一個段落,兩位作者各自準備了一些問題想對對方提問。

楊双子問星期一:「在畫《戀愛沙塵暴》之前你還是腐女,應該說不算是百合迷群,是什麼原因讓你開始畫百合?」

星期一沉思了一會,她說:「我想最大的原因是身邊的人都很喜歡百合,我希望她們也喜歡我的作品,所以想要嘗試。《粉紅緞帶》談的是學生時代的戀愛,那種酸澀又微妙的情感,我認為是自己能夠駕馭的,結果我果然可以。『覺得自己可以』很重要。」

兩人在《CCC創作集》上的合作,共會有4篇連載,目前已刊登了2篇,第3篇已進入收尾階段,正安排刊登時間。楊双子眼神真誠而溫和地問:「那我們合作結束後,你還會繼續創作和百合有關的題材嗎?」

有問必答的星期一緩緩答覆:「我覺得可以,現在也到該把百合發揚光大的時候了!」氣勢強大地回答。

輪到了星期一的提問:「我對日治時期的背景沒有任何研究,具體來說也沒有明確細節的認知,比如學生該穿什麼款式的制服?當時的建築街景又是如何?因為那是日常,和現代完全不一樣。如果是某個年代的知名歷史事件,也許會比較好切入。所以很好奇双子是如何創作揣摩那個時期的少女心思?」

楊双子輕推眼鏡回應:「我覺得古今中外的少女心都差不多。」現場瀰漫一股了然的笑意,略有幾聲大笑情不自禁。「就是多愁善感啊!青春期的少女們正在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處在勾勒理想藍圖的狀態,加上容易幻滅的妄想。還有就是在日本時代出現的少女小說,有環境與空間上的侷限性,不像現在有網路,所以在描述上也需要關注這一點。」

「對!」星期一露出贊同的微笑:「這是我很喜歡你的一點。」

「是怎樣?這是告白嗎?!」楊双子表示驚恐,讓在場的大家瞬間開啟百合眼。

_dsc4307.jpg

星期一淡定略過問題,說道:「你的百合不侷限於戀愛,可以有師生情誼,也可以有女性之間愛情以外的情感,我覺得這很重要。並不是一定要發展成戀愛結果,或者一定要結婚才是幸福的百合。」

▉《CCC創作集》所帶來的契機

隨後,星期一認真詢問:「台灣的百合漫畫並不如BL漫畫一般豐富,我其實很想知道,双子認為接下來應該如何推廣百合?」

深深吸一口氣,楊双子平靜回應:「這件事情真的太難了,因為商業市場一定要有成效,我認為《CCC創作集》的出現是一個契機,因為他們不是為了賺錢。」錢字說出口,書店突然充滿笑聲,有些聽起來帶苦。

活動尾聲,滿室百合溫馨之際,Openbook閱讀誌邀請到《CCC創作集》的編輯譚順心加入,她是楊双子與星期一在CCC的編輯。她首先詢問現場的讀者:「有人知道《CCC創作集》嗎?」台下大多數讀者都舉起了手,「人數出乎意料的多。」她開始與讀者介紹CCC與一般出版社的不同,「首先,《CCC創作集》背後的支持者是文化部與中央研究院,所以合作上,我們鎖定台灣人文、歷史或者自然相關的題材,也搜尋院內的研究成果中,是否有適合轉譯成漫畫的。然後就開始聯絡漫畫家,確認對方意願後,進行故事創作。」

cccxin_s_0.jpg
一度停刊,後又與蓋亞文化合作復刊的《CCC創作集》

整個過程需要許多素材整理與蒐集,以及來回溝通,她提到:「双子和星期一的合作,其實《CCC創作集》沒有介入太多,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協助漫畫家找資料,而双子的事前研究準備非常充足,若星期一那邊需要支援,交換資訊都非常順利。但中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是,因為文獻資料足夠,所以我轉而尋找影像,曾經有個場景描述到主角們經過的地方有兩座鳥居,為了確定這兩座鳥居之間的距離與形狀,翻遍各大資料庫,甚至拉了台中出身的同事一起找,至今依然還是沒有找到同時清楚映有兩座鳥居的照片。要繪製一個曾經實際存在過的場景,在沒有影像資料的輔助下,就只能倚靠漫畫家的專業。」

重現歷史的場景,小說可一句話帶過,但在漫畫重現卻是不容易的,影像資料因為歷史照片珍稀,很多想要的畫面是沒有的,除了倚靠相關的影像資料輔佐漫畫家,若沒有影像資料,則須仰賴漫畫家的專業,補強史料的不足。

《CCC創作集》除了是出資者、漫畫家與原作的媒合者、編輯、同時也必須確認作品中的文史地訊息的正確性,作品中出現的歷史場景,許多均是編輯部從中研院龐大的資料庫中調出來的。漫畫作品中的民俗典故,一景一物,無一不聚集眾人的心血。

楊双子提到:「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有另一種新浪潮,因為這是由一個單位出發的,不是個人。他們自己去找錢、物資、作推廣,同時將手上擁有的資源發派出去。未來還會不會有這樣的單位,不確定,但我們至少擁有一個開始的契機。」

_dsc4388_c_s.jpg

▉向漫畫家/作家告白

Openbook閱讀誌現場也提供告白小紙條,讓與會讀者分享對漫畫家/作家的心內話,並抽出幸運讀者,獲得簽名板。迴響熱烈,現場約五分之三以上的讀者都填寫了小紙條,我們特地挑選了願意公開的幾則,與所有讀者共享。

xiong_ye__0.jpg
很喜歡老師的畫風與老師筆下的角色們,期待老師能創造出更多有趣可愛的故事。──讀者 熊野

ma_u_0.jpg
恭喜老師的漫畫入圍,好喜歡老師筆下的郁萱Q_Q/想看更多老師的作品(荷包都準備好了!!)──讀者 麻U

gao_li_cai_.jpg
很喜歡老師筆下的人物♥/郁萱和露喵超可愛^Q^♥/很喜歡在CCC上兩位老師的作者♥/期待集結成冊~──讀者 高麗菜

或許是畢業後開始思考職業,平時熱愛同人創作的我也逐漸正視「原創」的方向。久未接觸,創作自己的作品,徬徨之中,我想就如同妳所說的「積極」吧。
我是《花開時節》的粉絲,
期待嵯峨野的櫻花開。

──讀者 F

能看到由台灣人創作的百合作品是非常快樂的事,過去自己能吸收到的百合多是由日、韓(較少)創作,雖然角色間的戶動情感還是很觸動人,但作品中的文化依然是外來的,但像《粉紅緞帶》中的校園和街道就讓人熟悉,《花開時節》中的日治時期的食物,街道,文化讓人對歷史有更多認識,很不錯。

──讀者 子裕

_dsc4396-042suo_.jpg

_dsc4393-040suo_.jpg
2位幸運讀者,填寫告白小紙條,活動最後,抽到了漫畫家的簽名板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綺譚花物語
作者:星期一回收日、楊双子
出版:台灣東販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漫畫.星期一回收日
臺南人,每日一杯黑咖啡,專職漫畫及插畫。
出版漫畫有《九命人-溺光》、《粉紅緞帶》、漫畫版《戀愛沙塵暴》。
2015年獲 東立少年漫畫組金賞、巴哈姆特ACG大賽漫畫組銅賞出道。
2019年獲得第十屆金漫獎年度漫畫大獎及少女漫畫獎。

原作.楊双子
臺灣小說家、大眾文學與次文化研究者。
為楊若慈、楊若暉雙胞胎姊妹的共用筆名。
著作有《撈月之人》、《花開時節》、《花開少女華麗島》、《台灣漫遊錄》,以及合著《華麗島軼聞:鍵》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EP4》賀景濱/用文學對現況提問:科幻對當代的思索

小說家賀景濱目前僅出版過2部作品:《速度的故事》及《去年在阿魯吧》,但每一部都足以讓他名列中文現代文學的史冊中。這位量少質精的小說家來到閱讀隨身聽,從小說的藝術談起,雖是訪談對話,卻句句精煉,引人深思,發聵振聾。喜歡文學的朋友,思索純文學與類型文學之別的讀者,請千萬別錯過。

▇特別來賓:賀景濱

小說家,新竹人,畢業於政治大學中文系。曾任《時報週刊》副總編輯、《新新聞》編輯總監。大學畢業後曾在苗栗做過幾年礦工,後來到台北當編輯。1987年開始在《自立晚報》副刊發表散文。1990年以〈速度的故事〉獲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張大春稱其為「處決了小說一次」的小說。2005年以〈去年在阿魯吧〉(日後成書的《去年在阿魯吧》第一章)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參獎,讓駱以軍譽為「天才」。作品有:《速度的故事》、《去年在阿魯吧》。

▇本集精彩重點

  • 小說是一種說故事的藝術,這個定義或許長達一、兩千年之久都沒有人懷疑過,但如果現代這樣說,似乎有點看不起小說了。
     
  • 勉強要給小說定義,不一定是說故事,現代或後現代小說彷彿是表達:有什麼事正在發生
     
  • 科幻的定義,第一,立基於科學技術或理論的想像作品,不能違反物理定律。但這也是有問題的,物理定律其實也在改變中,科學會推翻以前的科學。所以,科幻也會改變,因此有了發展的空間……
     
  • 《西遊記》、《封神榜》,以前看覺得是奇幻,但裡面提到的千里眼、順風耳,翻個筋斗雲就十萬八千里,以前純粹是奇幻,但在現代早已經是現實的東西了。
     
  • 沒有進入工業時代,是不會出現科幻小說的。當科學開始統治世界,開始影響到你的生活,科幻小說為了解決人的問題,所以很多是烏托邦的東西,想像未來會有什麼可能。
     
  • 我認為,所有小說都在解決一個問題。賽萬提斯的《唐吉軻德》講的問題是:人在一個浪漫的時代要如何生活?馬奎斯花了數百頁寫《百年孤寂》,要解決的問題是:南美洲為什麼會走到這個地步?看小說的時候,要先知道他的問題在哪裡。
     
  • 19世紀有兩部很偉大的小說出現,只是沒有人把它們當小說:馬克思《資本論》和佛洛依德《夢的解析》。
    tang_ji_ke_de_-horz.jpg
     
  • 告訴別人自己是小說家的時候,小說家最害怕碰到的下一個問題是:你寫什麼小說?
     
  • 類型文學為何無法進入純文學殿堂?純文學是菁英的想像嗎?為什麼沒有人重視文學?為什麼文學家地位低落?我覺得有個很好的答案是索爾.貝婁(Saul Bellow)提出來的:因為我們在現代文學裡面,比較少人在思考重要的問題。
    3_10.jpg
    左起索爾.貝婁、瑪格麗特.愛特伍與史蒂芬.金

  • 純文學小說有很多地方需要向類型小說學習。現在好像很難看的小說就叫做純文學小說——真的那麼難看嗎?真的一定要那麼難看嗎?……假如能從類型小說學到一點創造樂趣的方法,我想純文學小說會吸引更多讀者。
     
  • 所有的小說,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異境化的世界。即使寫實小說也是一個異境化的世界——語言的世界和現實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 小說作者有兩個問題要解決:它的世界觀是什麼?當世界觀建立起來之後,價值觀才會出現,價值觀是小說最珍貴的東西。
     
  • 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是我心中很偉大的作家。他是重要的轉捩點,從古典小說轉入現代主義,甚至進入後現代階段。他將人類從外太空拉回人的自身,他開始懷疑人是怎樣的存在,我真的是我嗎……

【下集預告】薄霧書店老闆蔡南昇,8/6首播,主題:內容有價,收費講座的經營之道

_dsc5898_suo_.jpg
蔡南昇,攝影:陳藝堂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7-30 10:51
鬼怪MIT.漫畫》有個東西在那裡,我們把它奪回來:民俗文化與台灣漫畫

這幾年忽然之間,在許多場合都可以見到台漫的身影,無論是2017年台北燈會發生韋宗成自嘲的「邪神事件」、CCC創作集同年復刊,文化部也宣布要在台中水湳智慧城設立國家漫畫博物館(雖然同樣引發了質疑的聲浪),還有今(2019)年1月在台北後火車站正式開張的台灣漫畫基地(Taiwan Comic Base)。

這些現象代表政府致力改善產業環境的善意,但能夠持續多久?補助多久?影響多久?若回歸到任何創作的本質而言,根源還在於漫畫的內容可以滿足什麼需求?

▉台灣的「妖怪」,民俗底蘊的軍火展示

以去年11月舉辦的「第三屆台灣民俗研究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為例,在會議第一天早上的專題論壇就安排了4位漫畫家及作家(韋宗成、何敬堯、角斯、瀟湘神),以及奇異果文創總監劉定綱來談「民俗/民間文學能否作為一種創作素材」。會議這樣的安排顯現對於漫畫這個新興文類(genre)涉入民俗/民俗學研究的重視。

「民俗能否作為一種創作素材嗎?」這個提問,其實更想帶出的是:民俗可成為文化底蘊的「軍火展示」。

漫畫以民俗為主題並非近年才興起,2007年的《血黑犬》便使用龍生九子的民間傳說,2011年Yinyin的《上上籤》也使用了相同的典故、亦以睚眥為角色之一,2009年的《極樂八仙》(八仙)、2012年《水神祈繪卷》(河伯)、《城隍~賽米絲物語》(城隍爺)、《都市榮服》(城隍爺)、2013年《新世紀北港神拳》(江湖武功藥)、2014年《巧藝奇緣》(寺廟修復)、2016年《最強天后:Oh My Goddness!》(媽祖)、2017年左萱的《神之鄉》(陣頭與陀螺文化)、2018年《虎爺起駕:紅衣小女孩前傳》(魔神仔),甚至近日才剛出版的《妖怪森林外傳》(民俗鬼怪),都在民俗中尋找靈感。


shu_feng_s_1.jpg

以民俗主題創作的台灣漫畫

顯而易見,民俗做為創作題材,已成為更多元、更多溝通的場域,除了傳統信仰、陣頭、醒獅團、宮廟修復之外,也包括各地方的文史特色,如北港的鐵器傳統、江湖膏藥、大溪的陀螺文化,而最近興起的妖鬼神怪,像是燈猴、貓鬼,也紛紛入鏡。

然而,若只是「畫民俗」, 將民俗當作單一層次的「物」展示,那就只是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所謂的「一階觀察」,呈現出來的是民俗的本體與形式,而不是形式的再創造。單純田野筆記式的白描作品,50年後可能會成為歷史學家考察風土民情的絕佳史料,但銷售量不會太好。

況且,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想主動瞭解什麼是「牽水藏」、「送肉粽」,離開了民俗學界的同溫層,以《紅衣小女孩》電影大賣為例,對一般觀眾而言,恐怕大多只聚焦對獵奇和恐怖的窺探,意義僅僅如此嗎?重新檢視民俗作為漫畫的創作素材,更可繼續追問:漫畫展現民俗,獨特於其他文類嗎?

▉創造話題,將民俗知識入魂

藉民俗元素創造獨有藝術或視覺氛圍,已成為近年許多商業作品成功創造「話題」的方式,自然也是漫畫創作者的利器。

漫畫最強大的特權,在其不用追求嚴格的服裝、風俗的考證:林默娘可以是小蘿莉,拳四郎可以像搖滾歌手綁馬尾,宮本武藏可以帥到連木村拓哉來飾演都被批評不夠帥而收視慘遭滑鐵盧。

漫畫予人「親切感」,所以幾乎人人都看漫畫,正因為如此,好的漫畫以流暢的故事,在深入淺出的分鏡圖像中,將種種民俗知識入魂。

如果說《紅衣小女孩》打破了台灣10年間恐怖電影的票房紀錄,這個紀錄背後的真正意義應該是導演的這句話:「我希望建立起台灣恐怖片的格局與屬於《紅衣小女孩》的世界觀」。

在《虎爺起駕:紅衣小女孩前傳》中,編劇與作者在劇情設定上,巧妙地將虎爺信仰及魔神仔傳說融合在一起,讀者看完不見得會因此去買學術書籍《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來研究,但相關的民俗知識內容其實早已舖排在故事細節裡。


636778895588385000.jpg

《虎爺起駕:紅衣小女孩前傳》內頁(試閱頁)

有取有捨,層層堆疊,翻新文化土壤

如果讀者們都同意這個看法,那麼再往前推一步,民俗台漫想要建立起什麼格局?什麼世界觀?

有位留日的民俗界朋友曾說,許多關於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漫畫為了追求可看度,往往犧牲史實考證、美化其中的人物,除了建構一個「幻想中」的日本、也時常造成讀者似是而非的歷史知識。但也正因為漫畫中那些浮誇卻英氣逼人的劍法、錯綜複雜的哲學觀/價值觀、反抗主流堅持自我的角色設定,成功打造出一個又一個完美的男人形象,令他看完燃起雄雄烈火、一頭鑽進大和民族的魅力與熱情中。

朋友一步步走進日本文化深奧的殿堂,最終成為專業的學術人。如今他可以輕易判讀出一部漫畫中哪些是作者原創的設定、哪些並非史實。無論是二創、抄襲、惡搞或致敬,都是不斷在翻攪文化、讓新與舊碰撞、層層堆疊累積。

漫畫的本質與特性應該就是這樣,而這奠定在「文化」之上。想想台灣有什麼「文化」可以供漫畫家創意爆棚加開外掛?第一次看韋宗成《冥戰錄》的圈外讀者多少會被驚嚇到吧,撇除藍寶石級高中道士團與邪靈的精彩鬥法場面,許多人或許無法接受天后媽祖變成小蘿莉、順風耳居然是巨獸最後還變成會飛的小龍包,而這些恰恰都是「話題」的重點。


yapm90t.jpg

《冥戰錄 第六卷 天妃現》書封(取自未來數位官網

《冥戰錄》不僅在形式上顛覆了許多民俗的常識、翻轉信仰的既定形象,在重製的《冥戰錄:天妃現世》(2017)中更可以看出,包裹在詼諧搞笑畫面背後的,是關於信仰的嚴肅辯證:「許多人夢想著修道成仙,但想要成為守護人們的神明,就代表要和千萬人牽起緣份。賜與眾生的福緣從何而來?去除人們的災厄從何而去?」

這個幾乎是宗教詰問的核心概念,不斷在書中反覆出現,雖然保守人士或民俗古典主義者大概只會注意到金髮御姐大隊長的奶怎麼可以比臉還大、平時吊兒郎當的陳柏戎什麼時候去健身房練的六塊肌?

Redeem:有個東西在那裡,我們將之拿回來

英文裡有一個詞叫「redeem」,是創作課上教授經常使用的字眼。中文有點難翻譯,大概是「有個東西在那裡,我們將之拿回來」,但這不僅僅是贖回的概念而已,而是站在魯曼的「一階觀察」之外進行「二階觀察」:觀察與想像力決定拿回來的是什麼東西、以及如何拿回來。

民俗是一種生活態度,當漫畫家將它畫成「物」,對於不在該脈絡下的讀者便出現了距離。當我們不停怨嘆日本的民俗文化可以成為男女老少的年度生活環節,而台灣的民俗卻只是少數人的「活動」(通常又和迷信、污染、鄙視等畫上等號),以致於無法感動人心、無法成為地方創生的資源時,大力疾呼民俗美好的作法,或許已經過時。

民俗和漫畫恰恰都是離「正統」最遠,卻也因此最貼近土地與民眾的題材和媒介。

這種比邊緣人還邊緣的特性,正適合發揮無限創意、大玩特玩用力「玩」嗎?玩得有深度、玩到讓少年讀者血脈賁張、中年讀者哭著捧著欲罷不能,這是漫畫得天獨厚、不同於其他文類的張力與彈性,豐厚的民俗底蘊也應保有此張力與彈性,兩者相互攪動,可令文化顯示出嶄新的意義。

▉鬼門開!Openbook送周邊

即日起至8月6日24:00止,喜愛鬼怪的你,只要在FB&IG上參加我們的贈獎活動,就有機會得到妖氣都市小禮組哦!快來一起搜妖儲魔!


zeng_jiang_gif.gif

✨妖氣都市涼嚇扇+血盆大口杯墊✨

【台灣鬼怪與它們的產地】完整專題

yao_guai_zhuan_ti_tu_c.jpg

【妖氣都市——百鬼行】

67208985_503692743770024_1736446511744548864_o.jpg

  • 時間:共兩場,8/1(四)17:30|8/30(五)17:30(約1.5小時)
  • 參與方式:17:30前於「圖書館展演空間戶外廣場」,領取「百鬼行」通行布條
  •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園區戶外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 內容:結合動態機械裝置、空間構築、偶戲、舞蹈、劇場行動,以及南藝大師生合力打造的巨妖裝置
  • 限定放送:當日穿戴自認具妖異之氣的衣物裝扮,或攜帶可敲擊出聲響的日常小物或小樂器(如金屬筷、水壺等),現場打卡「妖氣都市」,即可在集合地兌換限定「妖怪口罩」(款式隨機贈送)
  • 更多詳情https://yaochi.clab.org.tw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