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閱讀行為的改變,「世界書店」展區列舉了7間風格獨具的書店:日本每週只賣一本書的森岡書店、位於紐約的世界最大非營利藝術書店Printed Matter、以自動販賣機販售2手書的加拿大The Monkey's Paw、英國的河上書店Word on the Water、由700年歷史哥德式教堂改建的荷蘭selexyz Dominicanen、二手小貨車改造的印度書店Read More India。而本展所派出的台灣代表,自然為誠品書店。
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之一,美國學者賴特(Erik Olin Wright)於1月23日與世長辭,享壽71歲。賴特最後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下「我終會如星塵般消散,返回到更一般的物質狀態。」遺作《如何在21世紀做一個反資本主義者》(How to be an Anti-capitalist for the 21st Century?)預計於今年出版。賴特於2014年3月「太陽花」抗爭運動期間正巧訪台,在中研院發表一篇關於真實烏托邦的演說。他詳細記錄每天發生的事件與活動,回溯與抗爭人士會面及討論的情況並進行社會學反思,該文收錄於《真實烏托邦》中文版序。
2018年佛州帕克蘭(Parkland)校園槍擊案一週年之際,曾出版1999年科倫拜校園事件慘劇專書的作家戴夫.卡倫(Dave Cullen),集結了帕克蘭事件參與者的故事,出版新書《Parkland: Birth of a Movement》支持倖存學生們發起的#NeverAgain運動,並強力要求美國政府嚴格立法管制槍枝。卡倫在新書中只花了3頁在槍手身上,描寫最簡單的背景資料,主要是關於他的抑鬱症,並將他稱呼為「大屠殺者」。卡倫反對因過度報導而將殺人犯英雄化,造成青少年的仿效現象。
2019年美國筆會文學獎(PEN America Literary Service Award)宣佈將頒給《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伍華德曾兩度榮獲普立茲新聞獎,除了是當年轟動一時的水門案揭發記者之一,2018年更以《恐懼:川普入主白宮》(Fear: Trump in the White House)一書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一名。美國筆會執行長Suzanne Nossel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的勤勉、嚴謹,對記者操守的堅持,為新聞工作豎立了很高的標竿。」「他幾十年來的努力幫助鞏固了美國的民主。」
第46屆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最高獎項「金獸獎」由美國漫畫家埃米爾.費瑞絲(Emil Ferris)的圖像小說《我喜歡的,是怪物》(My Favorite Thing Is Monsters)奪得。終生成就獎則頒給了《犬夜叉》作者、日本資深漫畫師高橋留美子( Rumiko Takahashi)。本屆台灣館也由文化部與隨團漫畫家,以「台灣漫畫三重奏」主題參展,將「經典、當代、新潮」等台灣漫畫多元創作風格,推向國際舞台。
2017年逝世的普立茲詩歌獎得主、美國後現代詩人阿什貝利(John Ashbery),其丈夫 David Kermani日前將阿什貝利生前超過5000本詩集、藝術評論、建築史、哲學、宗教歷史等藏書和畢生收集的食譜,捐贈給他的母校哈佛大學Houghton圖書館。該校策展人Christina Davis稱這些書籍是「阿什貝利完美的藝術作品之一。」哈佛大學收藏阿什貝利的作品已多年,並曾在1986年,以前所未有的高價,20萬美元收購了阿什貝利的論文。
以超現實、暴力風格聞名的法籍智利裔導演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日前因1972年出版的《鼴鼠》(El Topo)電影花絮書集裡,一句聲稱自己曾強姦了一名女演員「我真的強姦了她,她當時尖叫了。」而遭紐約巴里奧博物館(El Museo del Barrio)取消其大型回顧展。為此尤杜洛斯基出面解釋他當年的說法,表示這句話只是當年為了宣傳電影的誇大噱頭,他並沒有強暴對方,但的確濫用了當時這句話造成的震驚反應。巴里奧博物館發表聲明表示,尤杜洛斯基的行為確實該受到檢驗,但此次展覽不是適當的檢驗平台。
伊朗庫德族難民記者布洽尼(Behrouz Boochani)耗時5年,以通訊軟體WhatsApp完成的小說《沒有朋友,只有山》(No Friend But the Mountains)獲得2019年澳洲維多利亞文學獎以及總理文學獎非虛構獎項,獎金共 12.5 萬澳元(約 280萬新台幣)。《沒有朋友,只有山》典故出自庫德族諺語「庫德族沒有朋友,只有山」,寫的正是布洽尼自身的難民經歷。布洽尼表示,他用手機寫書並一點一點傳出來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對當局和警衛的恐懼,如果他把這本書寫在紙上,肯定會失去它。布洽尼至今仍被拘留在太平洋島上的難民營,被禁止進入澳洲領獎。他透過手機在獲獎感言中說道:「這個獎項是一個勝利,不僅是對我們的勝利,也是對文學和藝術的勝利。」●
現場》未來談閱讀,還是指讀「書」嗎?誠品30週年「未來書店展」
書和人的關係是亙古不變的嗎?書與未來的連結該如何想像?30年前書店的樣貌,跟現在已經不一樣了。行動裝置改變人的生活形態,書店變了,但書的本質也會改變嗎?
誠品書店在邁入30週年的時刻,找來水越設計的都市酵母團隊一同在信義店3樓規劃了「未來書店展FUTURE:BOOKSTORE」,3月1日舉辦開幕茶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一同想像「未來書店」的模樣。
與會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表示,1987年解嚴後,台灣社會蓄積許久的文化能量得到了宣洩與爆發,無論在藝術、文學、漫畫都有非常輝煌的時光,出現於80年代末端的誠品書店,接續了這樣的文化能量。
策展人周育如提到,本展從「未來學」出發,回顧知識與記憶承載的形式,資訊交流的方式,從書店發展、科技與政治社會經濟三個面向回顧書業史,思考如何創造讓所有讀者都可參與、共構的未來書店。如同本文首段的引文,她提醒:「過去我們認為非常荒謬的想法,如今都一一成真了。現在的生活,是過去想像不到的。」
這項活動首先探討書的物質變化,從竹、木簡、羊皮、紙張,到家用電腦、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等等不同形態。其次思考閱讀行為與知識形式的位移,在書業年表中,本展標誌了1991年www的誕生、1998年Google,而後有維基百科,2004年Facebook成立,隔年Blog全面改變了文字生產的形式,YouTube同年成立。2010年Instagram成立,iPad問世,至此,文字的影響力大量限縮,圖片成為更強勢的內容型態。而近3、4年VR、AR產值受全世界高度關注。於此,本展出現了第一個提問:「未來當我們閱讀時,我們讀的會是『書』嗎?」
隨著閱讀行為的改變,「世界書店」展區列舉了7間風格獨具的書店:日本每週只賣一本書的森岡書店、位於紐約的世界最大非營利藝術書店Printed Matter、以自動販賣機販售2手書的加拿大The Monkey's Paw、英國的河上書店Word on the Water、由700年歷史哥德式教堂改建的荷蘭selexyz Dominicanen、二手小貨車改造的印度書店Read More India。而本展所派出的台灣代表,自然為誠品書店。
回顧誠品的發展,1995年敦南誠品遷移到現址,4年後確立了24小時不打烊的經營模式,蔚為話題,成為台北不夜城的重要人文風景。2004年獲《時代雜誌》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008年台中的勤美誠品綠園道店設立,2012年後陸續於香港與蘇州設點。去(2018)年南西店盛大開幕並與位於地下街的R79形成商圈連結。誠品書店將自己定位成「連鎖但不複製的質感書店」,以此界定品牌定位,與世界各大書店並肩。
本展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據,如誠品信義店藏書量為25萬種,計約100萬冊;2018年販售出的書籍長度可達260公里;而160位店員平均每天需要走8公里,單日的理書量為1,496本。
「想像力,書店提供讀者連結未來的觸媒,」誠品展銷企劃處協理林萱穎表示,「這次在討論未來書店時,有個出發點是:我們現在都身處在過去無法想像的世界中,書店是一個有趣的空間,承載著不同文本與思考、存在著各種文化,這些不同的分子,會引發讀者對未來產生不同的想像。」
開幕茶會中,節目主持人黃子佼也從科技的發展,提供他對未來書店的想像:「未來書店應該還會有很多經典的書,這些書可能早就絕版,甚至作者已經離開了,有沒有可能透過AI的智能讓他復活,經過許多人的訪談或者資料,讓這個作者的靈魂還有他的故事能夠跟後人重現對話?比如說徐志摩、比如說三毛,很可惜來不及遇到這些人,我覺得未來書店可能有個重要的任務,便是重建一些經典的作家的人格,透過浮空投影或是VR等等,也許可以讓我們跟這些人見面。」
最富前瞻性的展區則是「未來書店實驗場」,藉「未來學」想像8種未來可能發生的書店模樣:大字書店、寶可書店、聲優書店、祕境書店、你懂我書店、處處都是書店、作者書店以及共食書店。Openbook閱讀誌特別請誠品書店與本刊讀者分享此展內容,可參閱本文的延伸閱讀。
多年關注並推廣閱讀的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為本展點出書店的重要性:「很多東西是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這正是我認為書店跟閱讀必須要存在的原因。提醒我們:永遠有未知,永遠有更多更廣大的世界。」
「未來書店展FUTURE:BOOKSTORE」即日起到3月31日,在誠品信義店3樓展出。分6塊不同的展區,從不同面向想像與詮釋未來:
共分2條支線,第一是書店的歷史,分別以書店、政經與技術介紹等3條時間軸,呈現書本、出版、書店相關的歷史事件,如從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發現最早的洞穴壁畫、法國書商產業出現、Amazon網路書店正式上線、台灣獨立書店產業扶植計畫等事件。第二則是世界書店,現今存在的書店,在世界角落帶來各種奇幻體驗,其中有許多是你從未想像過的型態。在漂浮於水上的書店船艙沙發上,搭配著爵士樂,閱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一輛風塵僕僕的二手廂型車行動書店,將小王子帶到偏鄉孩子眼前;只賣一本書卻能深度帶出主題的5坪小書店……
此區以影片訪談的方式呈現,訪問的對象分別是:詹偉雄、郝明義、李惠貞、連俞涵、黃子佼、瑪莎以及書店代表:誠品書店副總林婉如。訪題涵蓋了名人心目中的未來書店樣貌、想與哪本書裡的角色或作者進行對話、想進入哪本書旅行等。
透過裝置讓讀者參與未來書店的想像。未來會像今天一樣逛書店嗎?未來的「書本」會變成什麼形式?未來的書店裡會有什麼呢?未來沒有標準答案。每一顆球都代表對書店想像的能量,透過參與、構築未來。認識未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參與!
1950年代開始,歐美以「未來學」的名義,大規模運用於探索人類生理、心理、政治、經濟、科技的期望。未來書店實驗場邀請讀者以過往及當下的經驗為參考,一起想像未來書店的樣貌。
未來,我們的閱讀習慣會有什麼改變?書店還有多少可能性?現今的世界、社會、科技、環境變遷,相較過往演變的速度更為劇烈,而我們一生中許多事物的消逝與新生也不斷發生,改變已是一種新常態。透過10個面向與38位作家的觀點及其著作,一起看見、面對未來議題,啟發生存思考與應變能力。10個面向分別是:書、書店、世界觀、科技、空間、知識傳遞、經濟、社會、政治與生存力。
名人的未來時空膠囊:在展覽主視覺小屋裝置內放入4個抽屜,以錄音的方式呈現4位名人想要保留到未來的一本書籍。預約未來書中旅行(民眾互動):在小屋裝置抽屜內放入4本筆記本,邀請讀者寫下想去書中旅行的一本書籍,蒐集民眾的旅行地點。●
延伸閱讀》8種超有梗的未來書店:誠品書店30週年的想像&預言
▇越讀者群聚講座
展覽期間的週六下午3點特別安排了講座,邀請讀者一同進入未來想像世界,探索紙張、書店與知識獲取的可能。
愛情發生在電影院,什麼會發生在書店?——談談昨日、今天與未來的書店
紙本閱讀的無限可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