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探索宇宙、海洋、異文化與內在自我:邀請少女/少年成為選書家,活動開跑

海洋大小事:海魚、海豚、海岸、海廢

以傳遞海洋保育、環境意識為己任的孩好書屋,將與花蓮花崗國中合作「海洋大小事:海魚、海豚、海岸、海廢」。選書包括《海鮮的真相》、《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與繪本《動物園》等,共計18種。

孩好書屋負責人、過去也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任的賴威任表示:「花蓮面對全世界最廣闊的太平洋,生活無一不與海洋息息相關,所以首先孩子們需要知道自己經常吃下肚的魚是誰?這些魚怎麼來到餐桌?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又是哪些?再藉此延伸探討永續漁獲的答案。」

活動中,賴威任將準備中研院製作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圖卡,讓同學辨識自己常吃的魚是歸類在綠(可食用)、黃(斟酌食用)、紅(避免食用)的哪一級,以後吃魚時可得好好想想:「有些種類再吃就沒有了!」


cats_5.jpg

「有些種類再吃就沒有了!」吃魚請要好好想想綠黃紅三種分類。(取自台灣海鮮選擇指南)

海豚方面,賴威任也會找志願的同學cosplay。一種是被豢養的海豚,可以吃好穿好,但缺乏活動空間,必須犧牲自由;另一種是野生海豚,需要自己辛苦打獵才有一餐溫飽,不過擁有廣大的海洋、自由與朋友。兩種讓同學自我選擇「都幾?」

賴威任說:「我發現花蓮的校外教學有非常高的機率會帶學生去海洋公園,因此希望跟他們探討海豚圈養的問題──表演的海豚怎麼來到園區?又遭遇什麼對待?牠們被迫離開棲地,在小小的圈養環境中生活,人類用什麼心情看待這些娛樂?」從體驗海豚的「豚生」中,引導同學跳脫人類本位、學習以動物為主體的換位思考,而後方知「己所不欲勿施於豚」。接著再延伸想想,認識野生動物有哪些方式?是否有更自然的選擇?

至於海岸與海廢(海洋廢棄物),近幾年已成顯學,塑膠與淨灘都被密集討論。賴威任說,老師過往也都會帶領學習,同學多有初步認識,因此他將海廢與海岸放在活動最後做為延伸題,會與同學一起利用書店預備的道具(例如以海廢為主的裝置藝術)來佈置書展。

本身做過海洋廢棄物監測、追蹤垃圾的經驗相當豐富的賴威任,手邊有許多奇奇怪怪的海廢,有些是上個世紀的塑膠垃圾,遠遠超過學生的年齡,至今依然完整無缺,對環境危害非常久遠。


06-tile.jpg

圖左:海廢無所不在(取自wikimedia)。圖右:有些上世紀的垃圾已宛如巨妖。(取自賴威任簡報)


08_0.jpg

賴威任穿著「健海天使」自製的塑膠衣,與孩子們一起推廣減塑。(圖片來源:台南新山國小健海天使)

「我還有塑膠袋做成的衣服。台灣每年每人平均使用近800個塑膠袋,我會帶這件衣服邀同學試穿看看(真的熱到會中暑),讓他們自己體會,垃圾問題有多麼嚴重。」

他說,海洋問題千瘡百孔,孩子未來面對的衝擊只會更大。從認識身邊的這片海洋開始,越早理解,就越有解決的力量。

「我們必須將話語權還給孩子,讓他們發揮創意與影響力。期待本次活動提供的資訊,能讓孩子透過知識的轉化去看見問題、思考問題。就像瑞典女孩桑柏格(Greta Thunberg)為全球暖化大聲疾呼一樣,督促大人為自己鑄下的禍害出面負責。」

賴威任說:「或許最終的答案,會在學生身上。」

▇前往宇宙邊界:探索太陽系邊緣冥王星任務

台灣首家天文主題書店仰望書房,與台中明道中學合作的主題為「前往宇宙邊界」,選書包括圖畫書《小月亮:第一本用故事介紹宇宙的科學知識繪本》等4種,以及科普書《NASA 9大太空任務:一窺宇宙最真實探索實錄》等7種。

開場將由曾任台中科博館解說員、同時也是仰望書房創辦人的施逸昕,帶來45分鐘的講座,內容包含宇宙觀演進史、基礎科學演進史、太空科技大躍進等。隨後並將依照選書,諸如太空科技、孩子想像中的宇宙、月球的特殊性等,進行分組討論。

施逸昕表示,今年是人類登月50週年,人類的太空科技從60-70年代登陸月球,到現在終於可以抵達太陽系邊緣(即第九行星的冥王星),這個發展歷程是很好的題目,它告訴我們離開地球表面、望向未知宇宙時,包括哪些理想與現實等種種需要經歷的課題。


09-tile.jpg

圖左:人類登月50週年之際,許多天文同好對書房展售經典的太空系列削筆機十分著迷。(取自仰望書房);圖右:仰望書房提案的天文推廣活動,奪得全球僅20個名額的折射式望遠鏡大獎。(取自仰望書房

「學生對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是很重要的,但學習過程常被升學磨掉熱情,而前往宇宙邊界,是科學家與天文愛好者抱持最高熱情的一件事,所以我希望藉由這個主題提高大家探索事物的興趣,甚至去探索『探索』這件事的本質。」

施逸昕自言:「我對天文的好奇是從高中加入天文社開始,當時常到野外,滿天星斗帶給我純粹的感動與浩瀚無邊的想像,一直存在記憶裡。去探索宇宙、去理解世界並非只有我們的這顆地球,會讓人思想開闊,也激發我們解決事情的熱情與能力。」


10_1.jpg

NASA網站上有一系列精美海報提供民眾免費下載(取自NASA

施逸昕同時將帶來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文宣品與同學互動,例如摺頁、貼紙、名信片以及相關小物,邀請同學以剪紙、著色、製作簡易模型等方式,為書展進行佈置。

「哪些是同學最感動的部份(例如離開地球去冒險)?天文學家想傳遞給一般大眾的是什麼(例如科技的突破與解決問題的代價)?活動內容與自己共通的連結又有哪些?都可以透過身邊這些材料來呈現佈展的構想,詮釋同學心中的選書及核心主題,並與同儕交換心得。」

由於上一份工作是科博館解說員,加上中部很多學校有天文社,幾乎都很熟悉仰望書房,因此施逸昕跟高中生互動頻繁,也常跟同學一起揪團上山看星星。他笑稱:「高中生雖已經有成人的外表,但仍很青澀,許多學生可能是第一次自主性地構思活動。我認為無論天文或佈展,都是一種探索的歷程,因此我會忍住、不可插手,讓他們親身去摸索、經歷與學習,我會扮演好顧問協助的角色。」

施逸昕還說,天文學這個領域一般讀者相對陌生,有時還會跟占星學搞混;而天文科普書也很稀有,必須靠活動一點一滴地將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傳達給大眾。

因此,有興趣入門的讀者歡迎多加利用仰望書房,除了市面的科普讀物外,二樓還有更豐富的藏書。此外書店也會配合天象,不定期舉辦「街頭天文學」,搬出店藏的望遠鏡與讀者一起觀星賞月、分享特殊的天文現象。至於科博館的科學中心、地球環境廳也是入門的好選擇,民眾可上網查詢相關定時導覽。


12.jpg

除了不定期舉辦「街頭天文學」活動,書店二樓的仰望之窗也供民眾憑窗賞月。(取自仰望書房

▇閱讀孩子的內在:讓兒童透過書本為自己發聲

相當注重同儕、家庭關係的小兔子書坊,與桃園高榮國小合作主題為「閱讀孩子的內在」。選書包括有圖畫書15種、文學類9種。例如《戰爭來的那一天》,談孩子一時無法融入環境的震盪,面對家庭、學校等外在壓力,該如何思考自己;又如《暗黑孤兒院》,書裡的小女孩孤單到無人可說話,竟然去尋找鬼魂作伴。


13.jpg

當遭遇劇烈的變化,無依的孩子該如何面對與思考自己?(截自《戰爭來的那一天》)

小兔子書坊的黃淑貞表示:「情感上的描述是需要被討論的,不能等長大之後回頭看,才發現那一段歷程很重要。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有很多『好大人』在身邊,願意深入與他們為伴。」

她說,兒童權益是近年很受重視的一塊,但許多大人對此都十分陌生,尤其華人家庭很少表達內在情感,而孩子語言能力也尚未熟練,即便關心他今天過得好不好,很多時候也不知如何描述。因此希望這個選題可以讓大人關注到孩子幽微的內在,同時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其實可以透過故事來訴說。


14.jpg

小兔子書坊的黃淑貞,將邀請小朋友直視自己心中的洞。(截自《我的心破了一個洞》)

活動首先將導讀描繪兒童成長挫折與空虛的《我的心破了一個洞》,再利用20分鐘的情境遊戲,讓孩子表達及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把耳語一個接一個傳下去的「傳聲筒」遊戲,可以讓孩子明白溝通上的障礙,聽到的語言精準度與認知是會有所差距。接著會帶領學生製作「紙花」,透過廢紙材一朵朵的呈現,體驗不一樣的文字敘述,將感受化成美好的一朵花,同時運用這些元素進行主題書展的佈置。

黃淑貞說:「透過活動,同學們將發現『原來他們並不了解我的言語,他們誤解我的意思,為何我說的他們都聽/看不懂?』人的想法、語言文字與圖像之間是會有差距的,語文的力量很大,問題是怎麼用它,如何描述是需要經常練習的。」

「之後,我們會再借本次書展的選書,讓他們看看自己目前遭遇的問題有哪些。這些書就像我們的聲音,如何透過它們為自己發聲,將是我們策展的重點。」

她表示,即便親子一起逛書店,通常決定權還是在家長,因此本次佈展的自主權,會回到孩子身上,由他們來決定與詮釋書展的這些選書。例如會讓同學用小卡寫幾句話,內容可能是與書相遇的心情,也可能是「被書打到」的點是什麼,由孩子以自己的語言推薦好書給其他孩子,分享共鳴。

小兔子書坊至今已成立8年,黃淑貞每週會擔任一次晨光故事媽媽,結束之後再回去開店,一直持續到現在。會如此孜孜不倦的原因,是她發現重視兒童閱讀的客層多半是中產階級,但閱讀不可分階級、甚至必須透過閱讀來翻轉階級,因此黃淑貞設法走入學校,而第一個合作對象,正是距離都會較遠的本次活動夥伴高榮國小。


15.jpg

為了讓相對弱勢的孩童有機會接觸好書,舉辦國小故事志工的閱讀培訓工作坊(取自小兔子書坊

黃淑貞說:「我們也培訓志工媽媽,企圖讓相對弱勢的孩子也有機會接觸好的兒童讀物,並從高榮國小擴散到其他學校,這個模式已有兩三年。國中部分則是辦校園書展,反應也很好,因為書店會為孩子嚴選適情適性的書種,經過導讀、介紹,同學便會產生共鳴、拿起來讀。我們也辦家長講座,不斷重申『共讀』的重要,透過書本促進親子對話、刺激思考,這也是108課綱的主要訴求之一。」

▇國際視野暨異文化交流:用開闊的眼睛觀看世界

經營市民講堂、舉辦多元文化活動都很到位的曬書店,將與台南新東國中合作主題「國際視野暨異文化交流」。選書包含圖畫書、社科類、文學類、科普書與漫畫,計有22種,品項相當豐富。

目前任教靜宜大學、具有人類學專長,同時也是曬書店經營夥伴的蔡佩如表示,新營是介於城鄉之間的小鎮,當代孩子面對的社會型態已經跟過去很不一樣了,她希望藉由活動讓他們看見,除了小鎮或台灣這塊土地之外,世上還有很多年紀相仿的青少年做了許多不一樣的事。

蔡佩如說:「我們必須用開放的眼光觀看世界,並且培養同理與包容的心,觀看他人之後回歸觀看自己,讓心胸更開闊。」例如國際視野方面,會挑選發生場域都在國外的書,像是《勇敢向世界發聲--馬拉拉》。而異文化也不單指異國文化,還包含性別等多元議題,例如《家有彩虹男孩》;甚至還有新營作家阿盛的《海角相思雨》,透過其鄉土內容,可以了解新營乃至整個台灣的生活變貌。

活動一開始將分發標示著日本、韓國、美國、越南等4國的紙卡,請同學分組寫下對這些國家的印象或優缺點,完成後各組再推派代表上台,將結果分享給所有同學。

蔡佩如表示:「這幾個國家是近年影響、或與台灣互動較多的國家,我們透過讓同學互相看到彼此印象的異同,再引導思考──為何我們會有這樣的印象?是否我們每個人都帶著濾鏡看世界?以後學習未來下定論之前,可不可以換一雙更開闊的眼睛來觀察?」

接下來再分組討論3個題目,「我日常生活裡的異國文化有哪些」、「異國文化對台灣影響的利與弊」、「如何面對異國的影響」,並欣賞紀錄片《世界的孩子》,以及繪本BV《世界的孩子,不一樣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與世界的聯結。

本次探討的內容包羅萬象,旨在為青少年起頭引路、觸發種子,之後就靠孩子們自己從生活周遭,例如圖書館、曬書店或網路上,打開心門自由探索。

「台灣雖然以漢人為最大族群,但新營小鎮也逐漸充斥各種異文化(例如日本小清新雜貨店相當流行),同學若更具敏感度,願意打開雷達天線,就能在生活中有所發現。」蔡佩如認為,了解、尊重與包容多元文化的差異勢在必行,孩子若能從小養成,對未來的工作與生活都有很大助益。

佈展方面,曬書店會提供異國風道具、世界地圖跟地球儀等等,也期待能在現場製作「希望樹」,邀同學用色紙裁剪自己的手印,寫下對國際視野或異文化的心得,像葉子一樣貼到壁報紙上,陳列於書展會場。

曬書店彷彿是地方上的微型文化中心,常有幼兒園跟大學生前來參訪,而有升學壓力的國高中生,則多半為考試才來書店K書,這個年齡正是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時期,因此曬書店一直有心引領青少年利用這個場域。過去曬書店與家扶中心合作過不少青少年成果展,孩子可以輪流發表、駐點導覽,這便是一個建立自信很好的形式。

蔡佩如表示:「未來我們可能會針對中學生辦理讀書會,也可能辦理青少年短講,約15-20分鐘,主題不限,無論談個人見解或展現才藝都很歡迎,目的是為了給予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舞台。」


16.jpg

曬書店與家扶中心合作的「自立少年成長時光旅程」成果展(取自曬書店

此外,曬書店今年也展開「誌。新營」計畫,培養在地青年製作zine、地方書寫、讀書心得,特別希望新營及周邊城鎮的新住民、學生、外籍人士、銀髮族等族群的聲音能被聽見,屆時亦會舉辦成果發表會,歡迎拭目以待。

【活動訊息】書展看這裡,書店也有與校園同步的主題書展喔!

bookfair_108_curator_900x600_0.jpg

  • 孩好書屋:「海洋大小事」
    日期: 9/30(一)至10/31(三)
    時間:週四至週一11:00~18:00 ;週二、週三公休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水源街79巷18號
     
  • 仰望書房:「前往宇宙邊界」
    日期:10/1(二)至10/31(四)起
    時間:週三至週日14:00~22:00 (週一、週二公休)
    地址:臺中市北區英士路140號
     
  • 小兔子書坊:「閱讀孩子的內在」
    日期:9/26(四)至10/26(六)
    時間:週二、週四9:30~18:00;週三、週五13:00~18:00;週六13:00~17:30 ;週一、週日公休
    地址:桃園市平鎮區民族路二段193巷15弄61號
     
  • 曬書店:「國際視野暨異文化交流」
    日期:10/1(二)至10/31(四)
    時間: 週二至週六13:00~21:00;週日 10:30~18:30 ;週一公休
    地址:臺南市新營區中山路93~2號2樓
     
  • 【活動訊息】桃園高榮國小校園書展,對外開放民眾參觀!
    日期:9/23(一)至10/23(三)
    時間:每週三、五09:30~11:30開放
    地址:桃園市楊梅區高上路一段1號

我想成為選書師:有獎徵答送好禮,選出你心中的臺灣原創力

文化部主辦的「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每年評選出的好書,其中有許多值得推薦的臺灣原創作品,為推廣這些好書以及刺激學生閱讀、分享,特別舉辦「我想成為選書師-有獎徵答送好禮」抽獎活動,一同選出你心中的臺灣原創力。立即參加:

★官網★抽獎活動
活動說明(←請點它)
我要參加(←請點它)
抽獎好禮:三星平板電腦、誠品圖書禮券

★FB★抽獎活動
我要參加(←請點它)
抽獎好禮:500元誠品圖書禮券

you_jiang_zheng_da_980_380.jpg

▇「跟著編輯閱讀去」線上主題書展

xian_shang_shu_zhan_gen_zhu_bian_ji_yue_du_qu_1200_630.jpg

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評選完整書單

1200630_huo_xuan_shu_yi_tan_jiu_jing_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9-24 21:00
東亞書房》日本經典藝文雜誌《Studio Voice》亞洲特輯第三部曲發售,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第55屆谷崎潤一郎獎於8月出爐,本屆獎項由資深文學作家村田喜代子的《飛族》(文藝春秋)奪得。身兼日本藝術院會員及梅光學院大學客座教授身分的村田,數十年來一直是各大文學獎的常客。曾寫下《深夜中的自行車》、《蟹女》、《故鄉的我的家》等名作的她,更因學術、藝術上的貢獻,分別在2007及2016年獲頒紫綬褒章及旭日小綬章。今(2019)年3月出版的《飛族》,描寫住在國境邊緣鄰近朝鮮島上的兩位老邁女性的故事。
    坐落於嚴峻海域中的養生島,曾倚靠漁業盛極一時。透過92歲的伊俄及88歲的染子兩人單純的島嶼生活及神奇的儀式,村田巧妙帶出離島的問題和重要性。文藝評論家佐久間文子提到:「讀著生活在島上的兩位女性的故事,自己就彷彿切身受到海風和波浪的拍打一般,內心因而不停搖晃。能如此身歷其境,也許正因為這是一本能輕巧地跨越既定格局的作品吧。」
     
  • 日前公布的第27屆荻原朔太郎獎,由和合亮一的詩集《QQQ》(思潮社)獲選。出身日本福島縣的和合,2011年311東日本大震災之後,在推特上以一首〈詩之礫〉獲得廣大迴響,其後並出版《詩之礫》、《詩之邂逅》、《再臨之春》等詩集,傳遞語言所不能道盡的悲傷、喪失感與盼望。本次得獎作《QQQ》中,和合將核電廠事故後仍然生活在福島的人們心中無法得到答案的疑問,轉化編織為一首首現代詩。

    81bx9adkmgl-side.jpg

【作家動態】

  • 2011年以《流沙之歌》榮獲直木獎、3年後又以《櫛挽道守》一舉奪得中央公論文藝獎及柴田鍊三郎獎的日本歷史小說家木内昇,8月底推出描繪日本外交曙光的長篇傑作《乘浪翱翔》(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幕末時期安政5年(1858年),日本國內翻騰的攘夷之風與來自歐美列強的開港壓力,讓江戶幕府陷入令人頭疼的內憂外患,在開國的交涉中舉棋不定。幕府新設的外國局,正是在這段各方角力的時期成立。木内透過橫跨幕末、明治、大正的幕臣兼外交官田邊太一的成長,講述日本如何從鎖國走向世界,以及維新前夜,勝海舟、水野忠德、岩瀬忠震、小栗忠順及澀澤榮一等幕臣們,如何與海外勢力對峙,以磅礡的氣勢為日本近代外交奠定基石。
     
  • 曾出版《貪嘴的鳥》、《指甲與眼睛》等作的芥川獎作家藤野可織,8個月底推出恐怖故事集錦《我不看幽靈》(角川出版)。沒看過幽靈、看不見幽靈,既無陰陽眼,也無法透過大腦感知異質世界的作者,長年被幽靈這肉眼無法辨識的存在深深震懾與吸引。為了撰寫怪談雜誌《幽》的連載而一心一意「尋找」幽靈的藤野,蒐羅上自小學時代流傳的校園恐怖故事、大學時期友人講述的靈異事件、親人身上發生的詭異經歷,到社會取材等得到的各種口述經歷等幽靈足跡。擅以文字勾勒「日常偏離」的藤野,透過首部散文集《我不看幽靈》,揭露她對幽靈的追求,以及仍然持續的尋找幽靈之旅。
     
  • 出版《池袋西口公園》、《娼年》、《4TEEN十四歲》等作的暢銷作家石田衣良,9月中旬出版《池袋西口公園》第15部系列作:《絕望學園》(文藝春秋),再次透過池袋各個角落的特寫,映照現代日本時而活潑、時而鄙俗、時而黑暗的現實樣態。在多國籍料理店打工的留學生敏,近來開始出現一些異常的表現。接獲友人委託而對敏的周邊展開調查的真島誠,順藤摸瓜來到管理留學生生活的日本語學校,意外窺見隱藏在背後的搾取和剝削。
    除了小說同名短篇〈絕望學園〉外,本書亦收錄刻畫動物虐待的〈目白貓殺手〉、描寫早晨校園通勤路上超速爆走車事件的〈西池袋酒醉駕駛〉,以及關於繭居族支援企業黑暗內幕的〈要町家庭基地〉等精采故事。《池袋西口公園》曾於2000年由導演堤幸彥及編劇家宮藤官九郎改編為同名日劇,更在2017年搬上舞台,自1998年第一部出版至今已超過20個年頭。這個超人氣系列作已確定將動畫化,預計於2020年播出。

    a1wbg0j9xrl-side.jpg

  • 1994年以出道作《神》獲得柏斯卡短篇文學獎,隨後在短短6年間橫掃日本各大文學大獎的小說家川上弘美,9月中出版新作《某》(幻冬舍),講述關於愛與未來的故事。死亡這件事,如今也令我畏懼。但自戀愛之後,它變得越加可怕。沒有名字、沒有記憶、也沒有金錢,某天突然憑空出現的「某」,決定化身為16歲的丹羽遙。喪失重要之人、學會了愛,與夥伴們相遇。透過「某」這個其妙的生物,川上細膩地刻畫出滑稽人們的哀愁與美好,以及人世間的幸福。
     
  • 曾以《明日的記憶》、《兩千七百的夏與冬》、《看得見海的理髮廳》等作榮獲多項文學大獎的小說家荻原浩,本月中出版科幻懸疑長篇新作《樂園的正下方》(文藝春秋)。故事講述距離本島坐船19個小時、號稱日本境內最靠近天國的「志手島」,被有海豚及鯨魚歡快遨遊的美麗珊瑚藍大海及亞熱帶綠蔭盎然的森林環繞,彷彿人間樂園。為了實地取材有望刷新金氏世界紀錄的新品種巨大螳螂,正撰寫《令人驚訝的動物圖鑑》的自由作者藤間達海踏上了志手島的土地,卻看見此地與樂園兩字迥然不同的另一個面貌。2年間發生多達12起自殺及溺斃意外,在網路上甚至被冠上「自殺新名勝」稱號的志手島,以及自取材開始發生在藤間身邊的意外命案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謎團呢?
     
  • 2018年以學園青春小說《廣播Broadcast》挑戰新風格,並入圍山田風太郎獎的黑暗推理小說家湊佳苗,今年重拾人性寫實題材,推出兼具衝擊與感人的懸疑長篇新作《落日》(角川春樹事務所)。15年前發生的「笹塚町一家殺害事件」中,繭居族男子殺死了就讀高中的妹妹,放火燒家,並造成雙親的喪生。千尋便是出生於事件發生的笹塚町。幼時曾居住於笹塚町、和千尋的姐姐上過同一所幼稚園、甚至與殺害事件的當事家族住在同一間公寓的香,此時卻想親自著手調查這起早已確定判決的案件。「笹塚町一家殺害事件」背後是否暗藏不為人知的「真實」呢?湊佳苗以《落日》書寫人的制裁、人的救贖,以及曾目睹絕望深淵之人的希望與再生。
     
  • 《公園生活》、《怒》、《橫道世之介》等暢銷名作的作者吉田修一,9月底推出「21世紀版山椒大夫」《安壽與頭獅王》(小學館),以現代社會的觀點和關懷重新詮釋古典名作。《安壽與頭獅王》的原作《安壽和廚子王》原屬日本中世說經節《山椒大夫》,描寫安壽姬和廚子王姊弟二人的苦難、流離與復仇。透過《安壽與頭獅王》這部當代改寫,吉田再述原著展現的慈悲之心、對善與惡的執著,並將跨越千年時空的人性課題帶到屬於讀者們的現在。

    81mhybenpql-tile.jpg

【業界新聞】

  • 日本經典藝文雜誌《Studio Voice》亞洲特輯第三部曲「We all have Art. 給下一代的亞洲:閃爍的藝術」,9月20日正式發售。接續前期「Self-Fashioning from Asia:無法事前決定的風格」以及再上一期「Flood of Sounds from Asia:自當代亞洲萌芽的音樂」亞洲主題報導,本次的亞洲特輯第三彈依然試圖從不同的切入點,挖掘現代亞洲的風貌。
    特輯包含法籍小說家勒‧克萊喬(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以首爾為舞台書寫的小說《閃耀:在首爾的天空下》、中國科幻小說作者劉慈欣的自宅訪談、關於韓國文學/現代詩與社會之間的關係、身處示威活動和社會動盪中的年輕香港電影導演們、台灣的舞台藝術及中國現代攝影和獨立書版,以及在越南胡志明市蓬勃發展的視覺藝術等豐富內容,為讀者捕捉亞洲當下多彩的瞬間。
    20190903-studiovoice_full-side.jpg
    Studio Voice》封面及內頁(取自cinra.net

  • 近年除了歐、美、日等國以外,中國籍作者的作品也在科幻小說領域異軍突起。亞洲第一位榮獲雨果獎的作家劉慈欣,即是當今活躍於世界科幻小說市場的中國作家。劉慈欣於2006年推出經典作《三體》,描寫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博弈,以及左右人類命運的浩大工程。該系列長篇在中國累積銷量已超過2100萬冊,海外銷售亦創下超過800萬冊的驚人數字。《三體》日譯版今年7月於日本上架後亦造成轟動,並寫下實體書店小說類銷售冠軍的亮眼成績,更加活絡日本翻譯小說市場的買氣。
     
  • 於2013年逝世的戀愛推理小說巨擘連城三紀彥生前最後一部未出版長篇著作《如虹般的黑》(幻戲書房),終於在今年8月底正式書籍化。被歸類為新耽美派、擅以細膩文字及藝術風格描繪男女之情的連城,曾以《宵待草夜情》、《情書》、《隱菊》、《人造花之蜜》等作拿下多項文學大獎。其遺作《如虹般的黑》,描寫大學校慶當天發生於英國文學研究室的凌辱事件。四散的匿名信、謎樣的猥褻圖畫、各式議論滿天飛的應酬,那個「密室」中,究竟發生過什麼呢?本書除了精彩故事外,並收錄共72張作家自繪插畫,為書迷必收的愛藏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從《白鯨記》看幾個海洋文學主題

海洋那般嚴格的試煉漁人的原始動物性格,卻又不斷的誘惑漁人下海的勇氣,如潮汐的漲退般,漁人宿命的在充滿希望與絕望的空隙間擺盪。

——廖鴻基,《討海人》

日本於今(2019)年6月30日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事隔31年後又恢復「商業捕鯨」行為,並立即於7月1日出海捕鯨,今年預定的捕撈額度為227隻,並強調這數字是經過審慎評估,沒有過度捕撈的問題。

捕鯨是否有違海洋生態?若單單從生態角度看來,或有看不出問題全貌的局限。日本的捕鯨行為由來已久,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曾繪製《千絵の海——五島鯨突》(1930年問世),刻劃長崎縣五島地區外海數十艘船隻將鯨團團圍住,巨鯨激烈擺動身軀,在海灣裡濺起洶湧浪濤的壯觀景象。

在西方世界,捕鯨歷史更有千年以上之久,從歷代流傳下來的畫作、文獻看來,西方人捕鯨雖說殺害了無數鯨魚,但也促進了我們對於鯨魚這種生物更多的了解(例如,某些畫作特別突出強調鯨魚的乳房,表示西方人早知鯨魚的哺乳習性),也顯示出鯨魚與人類社會曾有過不可分割的關係,像是鯨油可當燃料、製作成蠟燭,鯨骨可當雨傘骨架,還有抹香鯨的龍涎香是香料等等。

為紀念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200歲冥誕,今年台灣出版界不僅推出《白鯨記》(Moby-Dick)的全新譯本,更引進數本相關圖文書。藉此機會,我們可以回顧一下《白鯨記》在英美與台灣海洋文學脈絡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它所突顯出的幾個文學主題。

shu_feng_3_1.jpg
左起:梅爾維爾(取自wiki)、志文與桂冠所出版的《白鯨記》

▉碧海藍天——是嚮往?是威脅?

在許多人眼裡,《白鯨記》最迷人的地方當屬斷腿船長亞哈(Ahab)與大白鯨莫比敵(Moby Dick)之間的不共戴天之仇,還有亞哈那種能夠震懾所有船員的超強氣場,但更深一層來講,應該還有亞哈與大白鯨所暗喻的人類、大自然之間永不休止的強烈衝突。

不過,這本以捕鯨為主題的小說之所以能成為海洋文學經典,還在於作者以自身的水手經驗(也曾任捕鯨船魚叉手)出發,深刻描繪出蔚藍大海對於人類所發出的那種原始召喚。就像台灣海洋作家廖鴻基在新版《白鯨記》導讀裡所言:「海洋、陸地截然不同的兩片世界,若是缺乏航海經驗,很難單憑想像來描述甲板生活。這部著作證實,海洋文學果然是一種『走出去、航出去』的文學」。因此梅爾維爾才在第一章結尾處寫道:

為什麼幾乎每一個身心健全茁壯的青年遲早都會想去看海,想到發瘋?為什麼當你初次以旅客的身分搭船出海,聽說船已駛離、看不到陸地時,內心會感到一陣莫名的激動?為什麼古波斯人認為大海是神聖的?為什麼希臘人認為海裡有海神,就像天上也有天神那樣?這一切當然都不是沒有意義的。

但梅爾維爾也指出,大海詭詐,海中許多生物如凶神惡煞;綠色陸地「和善溫馴」,但「被可怕的海洋包圍」。接著他進一步推演,以類比的方式來闡述「陸地/海洋」與「靈魂/外在世界」的截然差異:

人的靈魂也像是一片靜謐喜樂、與世隔絕的大溪地,但包圍著靈魂的外在世界卻充滿了許多未知的恐怖事物。

在海洋文學家筆下,大海既美麗寬闊又凶險無比,充滿許多未知的危險,就像梅爾維爾說的,天空柔和靜謐,甚至充滿女人味,但「大海卻雄壯威武而陽剛,一波波劇烈長浪滔滔不盡,看似參孫睡覺時起起伏伏的胸膛」。

蘭嶼作家夏曼.藍波安的散文集《冷海情深》是台灣海洋文學的經典之作,他也曾指出海洋具有的這種雙面性,表示「海,是有生命,有感情,溫柔的最佳情侶」,唯有愛海的人,才能享受海中奇景的豔麗與性感,但大海也是充滿惡靈的水底世界,因此達悟人於入夜後絕對不下海捕魚。某次夏曼晚歸,只見家人穿上了驅除惡靈的頭盔與盔甲外出尋人,氣氛非常緊張。

▉海洋生物群像:既可怕又可愛

《白鯨記》的故事靈感來自於1820年的艾賽克斯號(Essex)沉沒事件:這艘來自美國麻州南塔克特島的捕鯨船,在南美西岸外海遭一頭80英尺長(約24公尺,比兩輛公車還長)、80噸重的超大抹香鯨猛撞後沉沒。大副歐文.卻斯(Owen Chase)把船難經過寫成寫成一本書,《白鯨記》第45章曾摘錄一小段引文,只見卻斯大副將那鯨魚描繪成「身形令人感到驚駭無比,看得出來牠充滿怨念,怒火中燒。我們衝進鯨群之後,牠從鯨群裡直接游出來,因為我們傷了牠的三個同伴,牠好像與我們有不共戴天之仇。」

guest_9e95d9b5-3142-4809-9284-cb165fe28825-side.jpg
左起:艾賽克斯號大副歐文.卻斯所撰寫的《The Wreck of the Whaleship Essex》;《白鯨記》內頁插圖(取自wiki

梅爾維爾的另一個靈感來源,是一頭1830年代晚期在智利摩查島(Mocha)外海遭人捕獲屠戮的白鯨。據說牠身上插著20根魚叉,不難想像牠在殉難前曾經屢屢和捕鯨船發生激烈衝突。這頭鯨魚就叫做Mocha Dick,也成了「莫比敵」這個名字的來源。白鯨的這種凶惡形象似乎就在往後變成了一種刻板印象。

關於海洋的凶惡形象,最有名的當然是1975年問世的《大白鯊》(Jaws)電影系列。另外,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裡,老漁夫桑提亞哥與那隻難纏的馬林魚則是僵持了三天三夜,老漁夫甚至對那魚說:「魚啊,我非常愛你也敬重你,但在今天結束前我一定要殺了你。」馬林魚就逮後,豈料牠的血水引來群鯊,牠們發動猛攻,奪去老人三天來的戰果,把馬林魚吃到僅剩骨架。海洋生物跟海一樣也是凶險的。

《大白鯊》預告片

但有趣的是,梅爾維爾也想強調人與鯨魚之間的相似性,他還說鯨魚有一種「天生尊貴崇高的氣質」。在海上與兩三百隻鯨魚組成的鯨群相遇時,主角(即敘事者)伊什梅爾觀察到:

那彷彿湖泊的海域清澈無比,無論身處海中深處或海面上都可往上或往下凝望,於是那些水底幼鯨就像人類嬰孩一樣,一邊安安靜靜吸奶一邊東張西望,好像同時過著兩種不同人生,在吸取世間養分的同時,精神上仍受到前世某些記憶的滋潤,所以幼鯨似乎也是抬頭向我們看……

廖鴻基的作品也常常可見這種人魚之間的複雜關係,既敵對,但有時又親暱、近似。例如他曾在《鯨生鯨世》裡描述自己與鯨魚的近身接觸:

牠們的體色在水面下呈現褐紅色光澤,並且閃爍出青藍色亮點,浮上水面後,又恢復純黑顏色,無論水上水下,那體色美極了。何況,是如此近切龐大,當牠們擦觸游過船邊,我可以感覺到牠們絲絨樣的光滑磨擦過我的皮膚,我可以感覺到海水的清涼和他擾動的水流。

在《討海人》的〈鐵魚〉一文,廖鴻基以擬人手法,寫下一對曼波魚(即鐵魚)之間彷彿人類的愛戀,其中一隻遭魚叉刺中,另一隻追著漁船,始終不忍離去。最後敘述者甚至說,如果能選擇來生,寧願選擇當一隻魚,而且從刺殺鐵魚的那片刻開始,自己已經「永不回頭走入當一條魚的輪迴裡」。

▉從亞哈到「海湧伯」

在殘酷的海洋世界裡,船長往往是非常重要的角色。《白鯨記》中,「亞哈」這個名字在梅爾維爾的刻意安排之下,已經偷偷洩漏了捕鯨船皮廓號(Pequod)最後的悲慘下場,因為在《舊約聖經》裡,亞哈是個亡國之君。

亞哈的腿因為白鯨莫比敵而斷,從此他心中只求復仇,從美國新英格蘭南塔克特島出航,一路航經大西洋、印度洋,甚至穿過台灣與巴士海峽之間的航道,到日本東岸的獵鯨漁場,最後在廣袤無邊的太平洋上與莫比敵花三天決一死戰。58歲的亞哈老船長始終被描述成「暴君」,把整船30人帶往滅亡境地。

《白鯨記》中有一句話似乎正是亞哈的寫照:「憂傷中自有智慧存在,而瘋狂則只會帶來憂傷。」亞哈憂鬱偏執,但絕非沒有智慧之人,不過他先是被一股偏執、瘋狂的復仇狂熱給吞噬,繼而才又被太平洋的藍海白浪給吞噬。

「亞哈」畢竟擁有40年的討海經驗,始終在與恐怖的深海搏鬥,遇過的風雨不計其數,這種堅忍不拔的討海人形象,也就此烙印在海洋文學史上。除了《老人與海》的桑提亞哥駕著一葉扁舟與馬林魚纏鬥三天三夜之外,對《白鯨記》推崇備至的傑克.倫敦(Jack London)也寫下海洋小說《海狼》(The Sea-wolf),綽號「海狼」的拉森船長(Wolf Larsen)在故事裡是個複雜的綜合體,他學識淵博但情緒卻陰晴不定,他殺人不手軟,甚至會虐待手下,水手們數度想要反叛,但都遭他壓制——不過,最後他終究還是被擊垮。

曾有20年海員經驗的波蘭裔英國小說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也寫過非常多討海人角色,例如《吉姆爺》(Lord Jim)的主角吉姆曾是個大副,但一場船難中不顧乘客棄船逃走,導致他遭吊銷海員執照,終生背負恥辱,最後終成悲劇英雄。

此外,康拉德兩個重要的中篇小說《青春》(Youth)與《祕密的分身》(The Secret Sharer)裡也都有船長角色,前者是個老船長,後者是個菜鳥,在同樣充滿凶險的海上與船上,都必須設法面對種種挑戰:想知道海上的狂風暴雨到底有多可怕,除了《白鯨記》,一定要看《青春》裡的精采描繪。

至於廖鴻基《討海人》中的船長「海湧伯」,則有點類似亞哈的執著:他追的不是魚,而是捕獲大魚的夢,於是他放棄季節性的鬼頭刀魚群,「遠離鼓譟成群的漁船,在海上馳騁逐夢。像一匹孤獨的狼在荒漠大海中尋找另一匹孤獨的狼。」最後終得以捕獲「鐵魚」。海湧伯在船上也像個暴君,時常痛罵水手,但一陣脾氣發完後卻會對手下說,「大聲罵是為著將來。」

tao_hai_ren_s.jpg
(取自flickr

▉從海洋精神到海洋文學

最後再次引用廖鴻基在《白鯨記》導讀裡的話:

「海洋精神」是海洋文學必要的元素之一,這樣的精神,將鼓勵陸地生活的我們,願意突圍陸域限制,到海上尋求有別於陸地的發展契機。

但何謂海洋精神?海洋精神是一種源自於「人-海關係」的原始本質,是一種不斷突破陸地限制、不斷面對海洋挑戰的態度。海洋文學讓我們深刻認識海洋世界的多重面貌,殘酷與美麗、暴烈與靜謐、有限與永恆等等強烈對比,從進一步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過程中來反省人類自身。身為海洋國家子民的我們,難道不該多讀海洋文學?

shu_feng_1_2.jpg白鯨記
Moby Dick
作者:赫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譯者:陳榮彬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shu_feng_2_4.jpg白鯨記
Moby Dick
文、圖: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
譯者:吳文君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600元
內容簡介

ya_ha_yu_bai_jing_zheng_feng_.jpg 亞哈與白鯨
Ahab y la ballena blanca
文、圖: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
譯者:葉淑吟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榮彬(台大翻譯碩士學程副教授)
2019-09-23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