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神小風》無人知曉的戀愛小說

前幾個月因為工作關係,採訪了一位頗有人氣的YouTuber,請她聊聊關於讀書的大小事。因為真的喜歡,忍不住也帶著私心問這問那。其中一題,問起會看愛情小說嗎?她答說從來不看,「看那個沒什麼用啊。」語氣自然,毫無停頓,大有一種理科人的霸氣。真令人羨慕啊。我嗯嗯說好,趕快藏起我的文組少女心。

長大至今,大抵已經明白,談過的戀愛多是沒用的——或者說沒用的只是我而已。卻似乎從來沒有覺得看愛情小說是一件沒用的事。若是早早這樣想了,或許我的人生會變得更加有用吧。但沒輒,從國中青春期開始,我就把整個人生跟零用錢都奉獻在漫畫和言情小說上了,90年代的租書店總是狹小、髒亂,臭臉不太搭理人的櫃檯,一坐就垮的沙發,陰暗的廁所,布滿灰塵的書架,煙味繚繞不去,越往深處走越濃,像走進了誰的喉嚨裡。但也自在,兩三本書就成一個世界,不需搭理誰,相當安全。偶爾我覺得,我還沒從那裡走出來。

對一個國中女生來說,髒亂什麼其實都可以忍,包括膀胱。渴讀的慾望大過一切,願意蹲在地上心心念念尋一本書,得手了就感覺幸福,這一天有著落了。當年的我癡迷左晴雯、芃羽還有日益火熱的典心和鄭媛,純情或過激各有擅場,那是言情小說的黃金年代,作者源源不絕,怎樣都看不完。一次外借十幾本回去,再到同學家交換,友誼多半是這樣得來的。

某次聚會,眾人埋頭苦讀,一大段色情描述跳進我眼睛,那動作、那譬喻,身體有電流通過,瞬間彷彿做了什麼壞事,但好舒服喔,感到一場洶湧的性正在發生。我本能地抬頭偷瞄其他朋友,沒人理我,室內一片安靜。過不久同學媽媽端了盤水果來,大家吃啊不要客氣。

沒有人知道。

言情小說是少女最安全的性幻想。真槍實彈敢愛敢濕不需要怕,比起知道什麼是情,更迫切的是告訴妳可以有慾。可以在小房間裡發生,在眾目睽睽下發生,在棉被裡發生。可以是小家碧玉也可以是潑辣悍妻,無論哪一種設定都會有人愛妳,只因為妳是妳,一大張羅曼蒂克的網接住身體與心。只有自己知道,沒有人能教訓妳的頭腦,這多令人感激啊。

言情小說注定這樣跟著我,卻也注定有一天不再跟得上我。就像孩子要長大,而我終於在真實裡談了戀愛,那樣一直線,「他們從此幸福快樂」的Happy End再也接不住我。

不再言情,還是要戀愛。我開始嗜讀那一大票日本女作家,如貪吃蛇般一個看過一個。江國香織《寂寞東京鐵塔》裡過度浪漫的不倫戀,山田詠美總愛寫放蕩的女子與性,山本文緒則永遠自虐自憐,朝男人露出卑賤的肚子。那些欲愛的姿態多激烈狂放,卻又明擺著踩在現實的土壤裡,既髒也純真,令我一見傾心。

但最喜歡的,還是川上弘美的《老師的提包》,37歲的月子,在居酒屋裡與高中老師重逢,兩人喝酒的品味相同,點菜的品味也相同,在日常相處中逐漸萌生愛意。那時不懂,只覺這戀愛彷彿無事發生,卻奇妙地撩撥心弦。近日重讀,突然體會了其中壓抑的微妙心思。

始終單身未嫁,向來活得自由的月子,和邁入老年,已無能改變生活的老師,相差30歲,處在不同時間軸的兩人,要怎麼愛呢。其中一段,老師約了月子出來,終於吐露自己的膽小與顧慮:

「老師,你會一直活下去的。」

「月子小姐。若我不能一直活下去,妳是不是就不滿意了呢?」

已經不是年輕能隨意浪擲的愛了,上了年紀的戀愛,是要和時間打商量的戀情,是生命要不要給機會。當然也喜歡村上春樹,喜歡《挪威的森林》,但在我心裡,這更是百分百的戀愛。

許久許久沒有讀戀愛小說了,曾幾何時早就收攏在書櫃最下層,生活被其他書籍占滿,甚至一度對純粹的戀愛感到不耐煩起來。我長大了嗎?出於某些原因,前陣子讀了柴崎由香的小說《睡著也好,醒來也罷》,或許因著題材相近,之於我來說是陌生的作者,卻彷彿回到了讀那些小說,為戀愛灼燒的日子。

《睡著也好,醒來也罷》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作品,文字軟柔好入口,描述了一場命運之戀:女主角朝子愛上了一位謎樣青年鳥居麥,總是行跡飄忽的麥,某一日不告而別。搬去東京重新生活的朝子,遇見了和麥長得一模一樣的亮平,他們毫不意外的相愛了。但昔日的戀人,卻成為電影明星歸來⋯⋯光聽描述,簡直浪漫到不可思議對吧。

getimage_21.jpg小說裡張開了一張由感官織成的結界,透過敘述口吻,個人生活和外界景物反覆疊合:喊著想吃北京烤鴨的女子,無意識哼歌的公司前輩,手機裡一則友人簡訊,鄰座不斷唱著生日快樂的情侶……不間斷的聲音動作大量湧入,視覺與聽覺交織,讓整本小說籠罩在一種恍惚感裡,腳始終輕飄飄,搆不著地。非常熟悉的感受,啊,這就是戀愛啊,是必須動用整副身體感官去澈底體會的戀愛。

儘管身處現實,戀愛的人眼裡看見的,永遠只有自己與對方。而這樣的「看見」,所呈現的其實都不可信,柴崎由香想要描述的,正是戀愛的盲目狀態——被攝入眼中的戀人,真的是「我」所看見的樣子嗎?

小說中刻意放入各種「拍攝/觀看」的行為,其中一段,朝子透過月台攝影機尋找麥,兩人間的距離不斷被阻擾:「螢幕裡的麥消失了的同時,我以為自己失去了麥。」這樣的敘述,加深了現實的疏離感,也強化了對於攝像的依賴。有趣的是,拿著相機到處拍來拍去的朝子,卻始終無法留下戀人的樣子。麥離開了,但這戀愛沒有消失,沒有燃燒完全。幾乎執念般的,朝子愛上了有著麥臉孔的亮平,過去的幽靈堂而皇之的寄生在新的宿主上,但除了她自己,沒人知道。

這女人,真的有夠自私耶。讀完小說後,我去看了改編的電影,在高潮的抉擇橋段,聽見鄰座不敢置信的喊出聲來。但或許這也沒什麼。在戀愛裡,人類究竟會長成怎麼樣自私自利的怪物呢。而我呢,又會用著什麼樣的臉孔,不知羞恥去掠食別人的人生?

電影很好看。東出昌大率性的臉孔,搭配洋娃娃般的唐田英里佳,簡直浪漫指數催到最頂。散場時,突然就想起生命中錯過的人,曾在黑暗的戲院裡和我整場牽著手,那個比我年長的戀人,會不會也喜歡這本小說?我站在那裡,想像戀人和我走出電影院,整條街已經黑了,路上沒半個人,樹上掛著滅了的聖誕燈飾,串著灰白的燈泡,想像我們站在十字路口等待紅綠燈,立刻就聊起劇情來。

「妳不覺得過度浪漫了嗎?這種難以抉擇的雙子情節,還帥到可以當演員跟模特兒咧。」

「那是象徵吧。其實沒有什麼雙子,都只是女主角的投射而已。」

「好會說喔,輸了!」戀人說,「但就是一部愛情片啦,結尾還算值得討論一下。」

「那你寫了影評要第一個給我看喔。」我故意說。

「好。」

戀人走得很慢,我緊緊跟在他的右邊,用矮一個頭的距離打探著他的步伐。走過已然打烊的咖啡館,透過門口的玻璃,可以清楚看見我們的臉孔和裝扮。戀人和我有著不小的年齡差,我還不夠老到懂得他,他則愛說自己跟不上年輕人。但透過鏡像反射,像對活在同一時空下的尋常情侶,「那我往這邊走喔。新年快樂。」

新年快樂。我說。戀人已經離開,裹著深色風衣的背影多麼好看。在黑暗中,和我緊緊牽著手的他,會回到有親愛戀人等待的家裡去。幻想到這裡嘎然而止,不再繼續。我朝著空無一人的街道大力揮手,同時感到自己輕飄飄地,雙腳離開地面。

沒有人知道。


神小風
1984年生。著有小說《少女核》、散文集《百分之九十八的平庸少女》等書,編有電影劇本〈相愛的七種設計〉。現任職於《聯合文學》雜誌,並於博客來 OKAPI 撰寫漫畫專欄「少女出租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許俐葳(作家、《聯合文學》雜誌副總編輯)
2019-02-21 11:38
OB短評》#156 探索異域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小小國

Petit pays
蓋爾.法伊(Gaël Faye)著,徐麗松譯,大塊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作者法伊是迷人的法國作家兼創作歌手,成長背景有90年代非洲內陸的種族相殘,混血的優勢與困境,殖民、被殖民的拉扯與矛盾,青春的徬徨與不馴,己身和家族之間的梳理,全都透過主角清澄的眼光折射出來,雖說只是一部小小的個人史,讀來卻如此清新,如此動人,如此不凡。
本書以半自傳的虛構故事補足了人們對盧安達種族屠殺的淺薄認知, 更直接點出「認同」概念背後的浮動和荒謬。這是一則屬於非洲的小說,又同時屬於世上所有於認同中迷惘的族群。【內容簡介

他們先殺了我父親

柬埔寨女孩的回憶
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 A Daughter of Cambodia Remembers
黃良著,蔣慶惠譯,高寶書版,350元
推薦原因: 議   獨 
由安潔莉娜・裘莉執導的電影已經在串流平台上演許久,中譯原作如今終於問世。本書是柬埔寨女兒所寫的柬埔寨故事,為市面少見的原汁原味柬埔寨作品。從孩童的視角,作者重新喚起對人性殘暴的注意。
許多故事若沒有提筆寫下,不管多麼血淚交織,終究會淹沒在歲月長河。本書的意義就在於此,不僅是直視曾發生的歷史,更提醒我們當下世界正在發生的類似暴行。【內容簡介

阿蘭的戰爭

烽火下的荒誕與日常,一個二戰大兵的意外人生
La Guerre D’Alan
艾曼紐・吉貝(Emmanuel Guibert)著,陳文瑤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漫畫的圖像可以承載各種可能,但多半出自不羈的想像,本書則是最真實而沉重的記憶。不同於戰爭主題創作常見對人類集體暴力的控訴,作者以素樸的線條繪出一個男人的成長,在戰火帶來的遷徙中,體驗了人間的快樂和滄桑,甚至還感念戰爭所製造的機遇。脫了戰爭文學的俗,卻更凸顯出戰爭的荒謬。書末陳列的書信和老照片,讓本書的質感又加了好幾分。【內容簡介

砍頭與釘樁

不死族的千年恐懼與考古追獵之旅
Geköpft und gepfählt: Archäologen auf der Jagd nach den Untoten
安格莉卡.法蘭茲(Angelika Franz)、丹尼爾.諾斯勒(Daniel Nösler)著,區立遠譯,漫遊者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集陰森、殘虐、異色、蒐奇於一書,兩位作者分析了人類對死屍的恐懼與著迷,有憑有據,又不失惡趣味。經由對這些傳說中各式各樣不死族人的歷史考察,試圖挖掘的不是怪物,而是產生怪物的文化和社會,以及人類是如何面對生死分際的種種想像、恐懼。
本書其實是一本人類對於死亡,企圖實行的各種「對抗史」和「逃避史」,令人不安的不是故事有多怪奇,而是赫然發現:自己的愛慾和死欲,竟然如此接近。【內容簡介

昭和上班族,月薪一百円

戰前日本社會、文化與生活
「月給100円サラリーマン」の時代: 戦前日本の〈普通〉の生活
岩瀨彰著,陳柏瑤譯,麥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在平成最後一年,我們看昭和世代的日子。戰前的昭和,其實也是台灣的昭和。這本當時的「內地」風俗考,選擇了既簡單又極具說服力的切入點,從各行各業的月收入,以及如何享有和保有這份金錢的苦鬥,描繪戰前日本的生活面貌,勾勒出少年阿公、阿嬤心目中的摩登人生。
原來,現在痛斥年輕人太軟爛的長輩,也曾經被上一代恥笑沒肩膀不耐操,腦袋空空沒有思考能力,也曾被父母捏著耳朵痛斥不好好用功考試,閱讀起來真是紓壓又解氣。【內容簡介

白垃圾

美國四百年來被隱藏的階級真相
White Trash: The 400-Year Untold History of Class in America
南西.伊森伯格(Nancy Isenberg)著,王怡芬譯,八旗文化,6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作者筆下的「白垃圾」就像一塊牽絲乳酪,由建國開始便存在的一個藕斷絲連的團塊。不平等與歧視一直深植在美國的DNA之中,只是被生而平等的口號和社會流動的假象偽裝起來;而這群種族主義、成功主義的間接受害者,既是右派的中堅,又是右派想切割的對象,這是最大的諷刺。
社會階層的背景歷史,是很硬派的題目,作者能從美國綜藝節目、實境秀,穿插政治觀察與社經流動,補綴成魂體具足的論述,拉資料、鋪陳的功力令人佩服。本書雖然字字句句都是針對太平洋彼岸,但在台灣無一不令人膽顫心驚,在階級極端分化的今日,也許我們不過也是換了個膚色的「白垃圾」。【內容簡介

滾出中國

十九、二十世紀的國恥,如何締造了民族主義的中國
Out of China: How the Chinese Ended the Era of Western Domination
畢可思(Robert Bickers)著,胡訢諄譯,時報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乍看聳動的書名,並非政論名嘴的炒作扯淡,細看內文就知不可小看。作者將史料系統化,再層疊堆砌、互相佐證,令人讚嘆的架構能力,交出了一部持平細膩的作品。從中國過去一世紀和世界打交道的經驗,探查中國玻璃心的起源,應證了一句老話:「自大和自卑是一體兩面」。
本書以「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兩者在中國的對立起落為引,交織出一部宏觀又充滿人味的通史。論主題或許不新,但在視野和筆法上,卻遠勝過許多象牙塔內外的寫作。或許最關鍵的,還在於其中既面向過去又關懷現在的問題意識,這是評量史著好壞的唯一標準。【內容簡介

築音賦聲

建築聲學家徐亞英的六十年構築
徐亞英、廖倩慧著,行人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建築不只是觀看,也需要被聆聽。我們常看到建築的光線考量、動線設計,但很少想到建築的聲音也是一個主題——在音樂廳等展演建築設計裡,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透過本書能窺知名展演建築物中的聲音祕密,火紅當頭的高雄衛武營也有介紹。
建築聲學師徐亞英在西方是發光發熱的大師級人物,在華文世界竟是陌生的名字。本書不僅集結他的作品,也是一則建築知識和人生故事的合奏,在以文字打造的空間裡迴盪。【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以這樣的故事承載,才會顯出這個主題真正的重量:關於奈斯博的《馬克白》

※本文涉及莎士比亞劇作及奈斯博小說《馬克白》情節,請自行斟酌閱讀

判斷改編自某個作品的「再創作」優劣與否,大抵該注意幾件事。

最要緊的還是「主題」──這是優秀作品的靈魂。改編作品的主題與原作相同很好,不同也無妨,重要的是改編作品必須具備堅實的主題,以此為核心發展情節及建立角色。既是改編,情節與角色自然可能與原作有所不同,倘若改編作品的主題掌控得宜,這些改動就會顯得必要而且合理。當然,如果改編作品的表現形式與原作不同(例如小說改編成電影),那麼改編作品能否妥善利用不同形式的優勢敘述故事,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

由此視之,尤‧奈斯博(Jo Nesbø)的《馬克白》成績相當不錯。

2016年,英國出版社Hogarth Press因應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發起一項名為「Hogarth Project」的寫作計劃,邀集7位世界知名作家──包括《控制》作者吉莉安.弗林(Gillian S. Flynn)及《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等人,由作家挑選一部莎士比亞作品,為現代讀者重新詮釋。

受邀作家當中,奈斯博挑選的作品,就是《馬克白》。

《馬克白》是莎士比亞著名的悲劇作品之一,描述蘇格蘭將軍馬克白在戰勝合力進犯王權的國內叛黨與敵國軍隊之後,遇見3名女巫。女巫預言馬克白將會成為蘇格蘭王,在預言、野心,以及妻子的慫恿之下,馬克白暗殺了國王鄧肯,自立為王。但掌握權力之後,原來英勇為國的馬克白開始多疑猜忌,陸續展開肅清異己的行動,終至覆滅。

莎士比亞的《馬克白》發生在西元11世紀,而奈斯博把故事拉到900年後。

背景一樣在蘇格蘭,不過奈斯博的《馬克白》時間設定在20世紀70年代,把空間限縮在蘇格蘭行政區法夫(Fife),描述近乎獨裁的警察首長過世之後,繼任局長的鄧肯原有遠大志向,但特警隊長馬克白在被人鼓動之後暗殺鄧肯奪權,在展開後續殺戮行動後自取滅亡。從故事主幹來看,奈斯博雖然加入現代元素,但大抵按照莎士比亞的劇本推進情節;不過仔細探究,會發現奈斯博做的,不只挪移時空及對應地改動角色設定。

奈斯博的設計,讓角色變得更立體、情節也更豐富。

鄧肯不再是昏庸無用的領導者,馬克白也並非渴望權力的野心家,是故驅使馬克白進行暗殺計劃、並且一路歪傾的動力,就有更多來自角色背景與彼此利益的糾葛。不再相信「君權神授」的20世紀70年代,加上馬克白不再如原作一般成為國王,其中就有了更多政治算計與權謀運作。角色之間的感情羈絆更深,愛與恨也更加幽微,難以黑白二分。

而且,奈斯博並沒有在自己的版本中提到超自然力量。

莎翁原著當中鄧肯遇刺之後的自然天候變異,在改編版本裡頭全數刪去;奈斯博巧妙地將原作裡的巫后赫卡忒(Hecate)改寫成掌控黑幫勢力的男性毒梟,女巫的預言於是成為現代社會暗裡握有實權的黑道布局手段。原作伊始馬克白擊退的敵國之一,就是奈斯博出生的挪威,奈斯博將之轉化為名為「北歐騎士」的外來幫派,在故事一開始就利用警方伏擊北歐騎士的經過埋下角色之間的鬥爭伏筆,還用這個幫派串連故事的重要轉折關鍵──結局的那一幕,幾乎可以視為奈斯博的某種惡趣味了。

奈斯博的所有改動,都能夠統整在「權力使人腐敗」的主題當中。

倘若熟悉莎士比亞的原作,閱讀奈斯博的《馬克白》會發現許多趣味,包括他如何安排角色定位與關係,有些在原作裡已經頗複雜的角色出現了更多層次,有些角色則被改動了性別。倘若對莎士比亞的原作一無所知,閱讀奈斯博的《馬克白》也不會出現任何障礙──事實上,奈斯博的改編甚至使原作當中一些不夠周延的部分變得合理。

如同奈斯博的其他作品,改寫後的《馬克白》角色鮮明、情節緊湊,槍戰、格鬥場面魄力十足,每個角色的每個抉擇都充滿人性的善惡衝突。「權力使人腐敗」是句簡單的話,但要以這樣的故事承載,才會顯出真正的重量。

改編包裹優秀主題的經典,不見得會是個好故事。但奈斯博的《馬克白》就是。

shu_feng__31.jpg 馬克白
Macbeth
作者:尤.奈斯博(Jo Nesbo)
譯者:顏湘如
出版:寂寞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尤.奈斯博
尤.奈斯博是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排行榜冠軍暢銷書,亦是英、美暢銷榜常客。挪威圖書館借閱率排行榜,前20名有5本是奈斯博的作品。他拿過所有北歐的犯罪小說大獎,包括玻璃鑰匙獎、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書店業者大獎等,還獲得英國的「國際匕首獎」和美國「愛倫坡獎」提名,作品翻譯為50種語言出版。全球銷量突破四千萬冊。

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搖滾巨星,亦曾任職於金融業,當工作和樂團難以兼顧,他選擇飛往地球最遙遠的彼端:澳洲,在那裡寫下日後讓自己聲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第一集《蝙蝠》。

奈斯博的讀者族群廣泛,涵蓋純文學讀者、冷硬推理、黑色小說讀者,以及通俗驚悚小說讀者。此外還受到英美犯罪小說名家一致擁戴,麥可.康納利稱讚他是「我最喜歡的驚悚作家」。評論家普遍認為奈斯博可與丹尼斯.勒翰、詹姆士.艾洛伊、麥可.康納利、伊恩.藍欽、雷蒙.錢德勒等名家相提並論,稱他是「挪威犯罪書寫的畢卡索」;德國《明鏡日報》則稱他是「斯堪地那維亞的奇蹟」。

當奈斯博接到「挑戰莎士比亞」書系的邀約,他直接指定挑戰黑暗悲劇《馬克白》。奈斯博認為這是一部關於權力鬥爭的驚悚故事,不只發生在一個陰鬱、狂暴、黑色電影般的舞台上,也同時在黑暗、偏執的人心深處上演。《馬克白》出版後大獲好評,英國書評盛讚:「奈斯博將自己的招牌印記,深深烙印在莎翁最受歡迎的故事之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2-19 15:58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