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11撥開迷霧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裸體日本
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
裸はいつから恥ずかしくなったか:「裸体」の日本近代史
中野明著,楊家昌譯,創意市集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以西方人乍見裸湯時的驚駭開篇,解析文化衝擊背後的預設立場,當代日本人看現代西方人如何看待前現代的日本人,頗有躲貓貓的連環趣味。這本裸書不但可以看到日本的矛盾、外人的矛盾,更可以看到歷史的矛盾,以及一言難盡的性矛盾。
將日本在地傳統的裸體文化與後來西方所帶來的裸體禁忌並列,隱微地解構了現代以降的裸體觀,不僅是日本歷史的趣味之作,也對現代性提出幽微的反思。【內容簡介➤】
●日本奧地紀行
從東京到東北、北海道,十九世紀的日本原鄉探索之旅
Unbeaten Tracks in Japan
伊莎貝拉.博兒(Isabella Lucy Bird)著,吳煒聲譯,遠足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與西方開始了廣泛的接觸,日本以舉國之力觀察與學習西方,許多西方人也有機會一探日本各地,不僅留下了時代的紀錄,也可以從異文化的視線中一窺日本各種面向。作為西方人對明治初期的遊記,本書珍貴之處除了涵蓋地域的多樣性外,西方女性視角更是彌足珍貴,也可以與20世紀柳田國男以降的民族學傳統做有趣的對照。
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探險家,怎麼看待明治維新的日本?這本紀行就提供了這種視角差的撞擊,對看慣維新大河劇的本地讀者來說,書中直來直往的好惡,客觀卻不敵文化本位主義的偏見,別有一種活潑嗆辣的趣味。【內容簡介➤】
●東京復古建築散步
戰前東京復古名建築50選
東京レトロ建築さんぽ
倉方俊輔著,洪于琇譯,榻榻米出版,53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延續日本建築書籍一貫的完整企劃與精緻排版,搜羅19世紀中葉至二戰結束前的東京「洋館風」建築,探究當時日本如何消化轉換西方的建築語彙,東京迷應當入手一冊。【內容簡介➤】
●品嘗的科學
普立茲獎得主的滋味探源之旅
Tasty:The Art and Science of What We Eat
約翰.麥奎德(John McQuaid)著,林東翰、張瓊懿、甘錫安譯,行路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美味不只是用舌尖感受,也在大腦裡作用。本書由味覺相關的生理科學出發,闡釋感官細胞傳遞訊息給大腦的神經作用,如何造就了苦甜酸鹹的分別,並在不同文化族群裡發展出不同飲食偏嗜。結合食物的生理學與人類學層面,是上乘的科普之作。【內容簡介➤】
●放屁!名利雙收的詭話
On Bullshit
哈里.法蘭克福(Harry G・Frankfurt)著,南方朔譯,時報出版,22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獨
當人們過於習慣使用語言表達,其實很少仔細思索某個詞彙真正的意義。本書以哲學當基底,一步步由邏輯思辨「屁話」的定義。在如今政客大量噴灑「屁話」當煙幕彈的趨勢下,讓讀者可以撥開語言的重重迷霧,看清話語如何混淆公眾議題的提問。【內容簡介➤】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
阿德勒正向教養,幫你STEP BY STEP化解青春期風暴,擺脫為人父母的焦慮與恐懼
Petit décodeur illustré de l’ado en crise
安-克萊兒.克蘭迪恩(Anne-Claire Kleindienst)著,琳達.柯瑞芝(Lynda Corazza)繪,陳文怡譯,地平線文化,399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不想被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逼成碎碎念的大叔大嬸嗎?對於家有青少年的家長,如何掌握青少年糾結的心理是共通的難題。本書以圖解方式切出生活情境切片,分析衝突當下親子兩造的心理,讓父母覺知自身的焦慮,與孩子的糾結矛盾,並提供親子對話的起手式範例,避免雙方一同淹溺在情緒波濤裡,可充當育兒苦行路上的支杖。【內容簡介➤】
●玻璃彈珠都是貓的眼睛
張嘉真著,低級失誤繪,三采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在過去春風蝴蝶女同志校園羅曼史傳統上,加了疼痛與性,顯現新世代同性慾望鬆綁的現實。作者雖然年少,已然掌握寫小說的腔調,敘事鮮脆外,亦有創新的譬喻,期待開創更多女同志文學的可能性。【內容簡介➤】
●天鵝之歌
Swan Song
羅伯.麥肯曼(Robert McCammon)著,陳宗琛譯,鸚鵡螺文化,899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這部1987年的災難經典,頗能呼應冷戰時期的核戰焦慮:流離失所的人們各自結盟,保命求生,女主擁有療癒大地的能力,歷盡滄桑,終於重建了新一輪的文明……這樣的故事現今幾乎已成為好萊塢電影或末日影集的套路,小說雖非空前絕後,卻是引人入勝的大成之作。【內容簡介➤】
●不得已的鬥士
台灣安寧緩和醫療第一線紀實
吳承紘、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著,臺灣商務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文 益
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的發展以及家庭結構的變遷,善終成為愈來愈多人關心的社會議題,安寧療護的討論也因此而生。關於安寧療護,國內現今仍遇到許多既有觀念的隔閡與挑戰,本書透過案例鼓勵國人對生命進行更深的思考,是安寧療護推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唯有經歷對生命的深度關照與交流,才能對生死有更超脫的看法。【內容簡介➤】
●加薩戰火
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
GAZA:An Inquest into Its Martyrdom
諾曼.芬克斯坦(Norman Finkelstein)著,吳鴻誼譯,光現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益
台灣近年興起一陣以色列熱,特別對於以色列的新創多所欣羨。但深植於以色列建國歷史的以巴衝突,仍是不可不深入了解的陰影。尤其近年以色列作風日趨強硬,過往曾露短暫曙光的和平似乎不復存在。本書以非常細微的筆法,從巴勒斯坦人民的日常生活角度來看這個衝突,提供了不同的視角,相當深刻。【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現場》以愛情探索社會翻新,日本時期約會地圖重現:「自由戀愛展」盛大開展
無論單身或熱戀中的你,是否正期待譜出戀曲,或者讓愛情升溫呢?如果你正規劃周末的約會路線,或者正準備在歲末年終前,一起邁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台灣新文化運動館10/16起至明年5/17,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推出全新特展「自由戀愛:時代製造的浪漫」展覽,帶領大家認識「自由戀愛」的前世今生。
展區共分四大區域:第1展區以1920年代的約會生活作為引子,從熱門約會景點,呈現出台灣社會在進入現代化的過程中,也成為「自由戀愛」出現的環境契機。第2展區則展示了台灣傳統的婚姻文化。第3展區則呈現台灣舊慣記事中及當時出現的西式或日式等多元婚禮樣貌。最後,在第4展區中,透過各國提倡自由戀愛結婚的圖文資料,追溯自由戀愛思潮在世界傳播的樣貌。
開幕記者會現場,柯文哲市長參觀自由戀愛特展
「自由戀愛展」展場入口主視覺
「自由戀愛」,除了是費洛蒙迸發的浪漫情懷,更是個人自主意識的象徵。策展顧問政大台文所所長吳佩珍提到,1895年日軍占領台灣時期,新統治者將帶有「前朝」政治意涵的男性辮法與女性纏足,視為首要廢除目標。並且,為了展示日本帝國的富強康樂,進一步政策誘導,安排台灣仕紳到日本「內地」觀光,獎勵其中勢力者參觀女子師範學校以及女子職工訓練所,讓這些台灣仕紳見識「新女性」形象。台灣仕紳對此「文明」女性形象心生憧憬,轉而尋求台灣內部的「新女性」,這加速了廢除女子纏足的舊習,也促成新式女子教育,催生擁有獨立思考與自主意識的「新女性」誕生。
《臺灣日日新報》1939年6月24日
▇台中名門私奔故事,曾是各大報熱議話題
本展也帶領觀眾追溯戀愛的起源。「戀愛結婚」的概念來自瑞典女性思想家愛倫凱(Ellen Key),她在《戀愛與結婚》 (Love and Marriage, 1903)著作中,主張戀愛與婚姻必須建構於各自獨立的人格之上,因此提倡兩性應擁有「戀愛的自由」與「離婚的自由」。
日本第一波女性解放運動創始人平塚雷鳥創辦的《青鞜》雜誌中,因譯介《戀愛與結婚》篇章,自由戀愛的概念由日本往台灣與中國發酵,引起知識分子熱烈討論,新世代青年男女以激烈手段對抗舊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最引起爭議的是1926年2月的「彰化戀愛事件」。
當時彰化街長兒子楊英奇帶領潘珍等5名女性,密謀搭船前往廈門,但中途事跡敗露,僅林士乾與楊金環這對情侶成功渡航。這批男女都係出台中名門,且五名女性均為彰化高等女學校畢業生,此事件造成新舊知識分子相互激烈撻伐,1926年2至6月間,《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民報》戀愛爭論相關報導達60篇之多。
《臺灣日日新報》1926 年3 月4 日
1899年樺山資紀文相頒布的《高等女學校令》,提及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於養成賢母良妻之素養」,原來當時女性受教育完全是為了成為「賢母良妻」做準備。但「自由戀愛」後踏上的婚姻之路,是否比舊式婚姻美好呢?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在日本習醫時認識的台灣社會運動家彭華英結婚,後來因為彭華英赴滿州後另結新歡,斷然申請離婚,成為第一位台灣女性自主離婚先鋒。
而台灣第一位女作家楊千鶴其著作《花開時節》,則是描寫女主人公惠英,從女校畢業後,眼見同儕女伴一個個走向婚姻然後生兒育女的道路,對此產生抗拒的心態及自主人生的叩問,可說是台灣「新女性」世代走向下一個階段的里程碑。
「自由戀愛展」展區C 我們結婚吧
▇重現日本時期的約會路線
以「新女性」歷史背景為基礎,「自由戀愛」展覽鋪設了一條時光隧道,穿越粉紅色繽紛浪漫的牆面,耳邊響起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進入1920年代「新女性」的天地。
頂著俏麗短髮、身著洋裝、腳踏高跟鞋、面上妝容精緻,摩登的樣貌與現今無異,根據女孩兒的個性與風格,可以自由選擇「知識型女孩」、「空靈型女孩」、「運動型女孩」三種不同的約會路線,藉由互動遊戲帶大家走訪當時的大稻埕、圓山飯店、新店溪等年輕人常聚集的地點。除了自由戀愛,中山北路咖啡店的「女給」(女服務生)提供不同的戀愛想像,走進體驗區,在聲光效果中享受溫柔陪伴,彷彿親身經歷20年代男性社交場合。
「自由戀愛展」展區A 約會路線互動現況
除了戀愛,受過教育的「新女性」也開始進入職場。展覽介紹當時女性普遍的職業,包括百貨公司店員、車掌與電梯小姐、接線生等,雖然與社會脈絡慢慢接軌,但薪資與男性有明顯差異,顯示「新女性」的職業生涯是短暫的,仍然以結婚進入家庭為大宗。
但即使如此,各方菁英女性漸漸嶄露頭角,例如台灣第一位女醫生蔡阿信、第一位女記者楊千鶴、艋舺第一藝旦王香蟬以及文學少女黃鳳姿等。
▇以戀愛開啟的社會翻新
「自由戀愛」展第二區以「想愛就愛?」為題,呈現「自由戀愛」對當代社會的衝擊。印入眼簾的是以錄影方式再現當年「彰化戀愛事件」時,報紙上的新舊知識分子論戰。
接著重溫代表性知識分子杜聰明、鍾理和、張我軍、楊逵等的戀愛故事,雖然「自由戀愛」好像一時間蔚為新潮流,但另一方面,當時的文學作品,例如張文環《父親的要求》、林輝焜〈命運難為〉、楊千鶴〈花開時節〉等,卻普遍道出故事主角對於婚姻、職業,以至於自我人生道路的茫然,顯示在「自由戀愛」的粉紅泡泡底下,仍有許多社會面相亟待翻轉更新。
「自由戀愛展」展區B 想愛就愛?那些爭取自由戀愛的故事
左起鍾理和與鍾台妹、杜聰明與林雙隨、張我軍與羅文淑、楊逵與葉陶
婚姻殿堂常是戀愛的下一個里程碑,展覽的第三區也帶領觀眾走入婚姻,展場布置以細密的白紗圍成小圈圈,彷彿在每一位新娘漂亮白紗禮服下的小皺褶,承載著許多不為人知婚姻生活的酸甜苦辣。
舊時婚姻談論的第一個話題是「聘金與嫁妝」,聘金似乎象徵著女方「所有權」的轉換,也在這一來一往的交易中,展現男女祖父輩的社經地位。《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1月16日報導:臺北某女聘金高達 6000 圓,展覽以此篇報導為開頭,並對照當時的物價,如電影票「特等」一圓二十錢、奶粉大罐六圓二十錢、台北地價大稻埕永樂町每坪兩百圓等,討論接受不同教育的女畢業生,聘金的「公定價」。聘金文化受當時新知識份子的反對,認為「聘金等於身價金」是必須改除的舊習。
台灣日治時代的舊習,除了聘金,還有例如童養媳、續妾、賣身契等,在連續劇中的俗套情節,都記載在日本政府調查的「台灣慣習記事」中,展場羅列了真人真事的小故事,增添逛展趣味。「自由戀愛」風潮衝擊這些舊習,在新舊論戰中,自由戀愛逐漸成為主流。
婚前準備完成後,結婚時可選擇中式、西式或日式裝扮,剪報資料展示一則板橋林家與台中清水蔡家婚姻,新娘身穿中國傳統嫁衣霞披、頭戴珠簾,新郎則是清代長袍馬褂;另一則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的結婚照,有著西裝筆挺的新郎與身穿白紗的新娘,兼以和服或旗袍的其他親友,顯示衣著穿搭也隨著社會風氣處於過度期。
自由戀愛並不等同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童話,騙婚、悔婚、外遇、納妾等報導此時輩出,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主動申請離婚的案例,也開啟女性終止婚姻、提倡離婚權的自主意識另一章。
▇百年戀愛史
展區的最後一區重新梳理「自由戀愛」的百年沿革,並讓觀眾參與,討論今昔的「理想結婚對象」的異同。1939年5月24日《大阪朝日新聞臺灣版》刊出對「理想對象的問卷調查」,對象是200位「臺北高等女學校」(北一女) 的女學生,問卷的類型有:血統、健康、年齡、人物、學歷、職業、收入、趣味、家庭狀況、容貌等十大類。看完百年前女學生的白馬王子,再體驗小遊戲測驗今日女性心目中的理想對象,並從日據時代的文學作品,設計戀愛籤詩作為展覽小禮物,讓觀眾滿載而歸。
不論你曾經談過戀愛、正在熱戀中或期待下一場戀情,「自由戀愛」展提供了豐富有趣的故事,值得一遊。●
▇「自由戀愛—時代製造的浪漫」特展活動資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