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浪漫愛情背後的淒苦出版現實:台灣編輯看《羅曼史是別冊附錄》
1998年,被譽為螢幕經典情侶的湯姆.漢克斯和梅格.萊恩,聯手演出電影《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紐約獨立書店老闆娘與連鎖書店第三代的愛情,是當年都會電影的代表作。一般人大多將目光放在網路聊天室的焦慮:他/她收到訊息了嗎?會回覆我嗎?現實生活的他/她看起來又是如何?可以說,那個年代網路聊天室與見網友的焦慮,都透過電影情節忠實傳達了。
電影的第一個高潮應該在於湯姆.漢克斯發現敵視他的街角書店老闆娘梅格.萊恩正是心儀的網路女孩,當下該多不知所措。但電影沒有延伸刻畫的是,湯姆.漢克斯知道自己作為迫使街角書店關門大吉的罪魁禍首,想必發展戀情不只有情投意合的問題,更有身分上的尷尬。
這個微妙的衝突被完美地融合在浪漫愛情電影裡,對照台灣獨立書店的營運困境,以及誠品上週表示將打造「連鎖的獨立書店」,時跨20年,不得不佩服好萊塢編劇對於社會現況更迭之敏銳。
影視作品不常見出版題材,若有,多半也有些浮誇,要把閱讀、出版這樣略微沉重的社會議題(畢竟各國讀者又因此要被檢討一年的閱讀量了)搭上浪漫影視,總是有點難度。不過,剛在Netflix完結的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卻算是出版題材中少數收放自如者。
這部戲的故事開場,為了婚姻而拋棄廣告公司中階主管職位的女主角姜丹伊,在多年婚姻生活觸礁後,決定重返職場。然而就職中斷的女性在韓國社會處處被排擠(重新回去做主管職?在職場奮鬥多年的人內心不平衡;從基層開始做起?對不起,基層工作不需要大材小用),不得已的情況下,丹伊隱瞞人生經歷,以高中學歷應徵出版社的約聘業務助理,並且重逢青梅竹馬的出版社主編車恩浩。
男主角恩浩的人設,應該是全劇最浮誇之處──以網路類型小說起家的寫作者,遇見出版社老闆後,轉型為純文學作家兼出版社主編,並憑藉自己的作品讓出版社一躍成為業界前五大,每週還有閒暇餘裕在大學任教(恩浩在課堂上出了一個即便業界人士都難以回答的作業:純文學與類型小說的邊界為何?這到底是要為難誰啊)。
作為愛情戲的背景與潤滑,編劇鄭賢貞對於當今出版狀況顯然是有特別做過功課的。影片中許多小細節,的確是出版界面臨的窘況。
▇出版掙扎1:讀者是看內容買書,還是看封面?
比如戲中作為業界知名書封設計師的男配角池敘俊出現前,出版社老闆拿著池敘俊的設計對車恩浩說:
這一本書打敗了我們所有的書,你每天只顧著讀原稿有什麼用?現在的人都是看封面買書的。
過了幾日,恩浩又拿著池設計師的封面喃喃自語:「大部分設計師都不讀文本,但他會。」這段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形塑角色優秀認真的台詞,對出版人來說,卻反應了兩個無奈現狀:第一,大多數讀者當然喜歡好看的封面,一個好封面可以幫內容加成;然而若封面普通,即便內容是好的,也很容易淹沒在書海裡(但是,到底怎樣才算好?這是個相當見仁見智的難題)。
進階版的難題是:當書籍的先天成本越來越高(起印量變低,導致攤在每本書上的成本增高),到底該如何在好的裝幀與一本書的損益平衡之間取捨?這又是所有編輯內心的痛。
第二,隨著書籍走向量產時代、出版節奏加快,書封設計也越來越缺乏時間思考和鋪陳。閱讀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每週可能得做出一款封面的設計師們,自然沒時間讀文本,無論先天的閱讀疲乏還是後天的環境不良,要做出符合內容氛圍的設計都非易事,整個循環更逐漸走下坡。
是說,業界究竟誰能跟池設計師一樣,有餘裕讀完全部文本後加以思索再創作,甚至還能邊寫小說?恐怕不要說編輯,設計師們要都羨慕死了。
▇出版掙扎2:燒毀吧庫存書
這部戲的第4集,恐怕讓讀者與編輯都更揪心,因為編劇將更為殘忍的現實議題帶上影視:恩浩帶著丹伊與兩位新人一同去看庫存書被銷毀。
劇中恩浩有一句台詞:「被書店退回來的書,有一半是損壞的,」這意外符合台灣的壞書率。被通路退回的書,五成到七成有大小不同程度的損壞,而且大多數直接成了只能廉價售出的回頭書(最幸運的狀況就是拿掉腰帶後,書籍看起來完好許多,整理一下就可以重新出貨),更多賣相不好、反正也賣不掉的書,就如同戲裡一般被當廢紙處理掉(放在倉庫不只要付倉儲費,商品本身的跌價損失也高得驚人)。
諷刺的是,無論韓、台,壞書一樣都由出版社負擔成本。也就是說,出版社的成本遠比大家想像的高:不只是翻譯、紙張、稿費、人事等基礎成本,還包含了公關贈書、壞書的負擔。認真算起來,出版社的獲利低得可以,無怪乎香港獨立出版曾以「10%的愛」來形容自家產業。當編輯以著每年增加100度近視度數的熱忱在工作,大家卻告訴他連自己的月薪都沒賺回來,除了愛,還真的不知道何為要如此苦逼?
▇出版掙扎3:圖書定價制,有礙庫存書折現?
很有意思的是,在書籍銷毀現場,劇中的出版新人們提了一個方法:「剩下的可以便宜賣出啊,例如減為半價之類的,這樣應該就賣得出去吧。」恩浩回答:「因為圖書定價制的關係所以不行,折扣幅度有限制。」不過,扣除台灣尚未有的圖書定價制,我們回來談一個問題:就算對折,書就賣得掉嗎?
我想大家應該都遇過一本書賣99元、79元的回頭書展吧?除了一時興起外,當市面上有所謂的回頭書店(還是outlet書店?)你願意為了便宜,多久去一次呢?又或者,回頭書店的書,曾經吸引你固定回購嗎?「便宜」真的是你會一而再、再而三消費的主因嗎?
劇中打銷了兩噸的書,只換回薄薄約數千元台幣的收入,我想讀者對此的震撼恐怕多過於編輯對此的痛(畢竟不用等到打書,光看自己編的書在書店特價99元,眼淚就流下來了),然而除了更努力賣書、並呼籲大家珍惜手上的書外,編輯還能做什麼呢?
悲情牌無法打一輩子。編輯們無能為力,也不應該淪為以悲情牌賣書。書籍是一種娛樂產業,它的萎縮代表了市場需求轉移或降低,早就不是以「同情我就給我錢」為口號的年代了。
▇出版掙扎4:出重要的書,或好賣的書?
編輯可能會深有感觸的另一個橋段,恐怕是劇中資深編輯奉志洪跟老闆金代表的爭吵。為了是否要出版詩集,多年舊識的奉志洪跟自己的頂頭上司爭執了起來。奉志洪指責金代表市儈、眼中只有利益;金代表則認為出版本來就要以商業營利為己任(為什麼要做賣不出去的書?)。兩相爭執之下,奉志洪怒氣沖沖地出走,在電梯對著主角恩浩說了句讓人意味深長的話:
這產業要滅亡了,「因為財政困難而不發行」、「因為賺不了錢而不發行」、「感覺賣不出去而不發行」,這樣下去,詩會死去的。
的確,身在編輯台的人都有個夢想,只要是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內容,無論有多小眾,都希望它能在書店有一席之地。台灣的出版曾有過黃金年代,正因為有豐厚的獲利,而讓許多有個性與獨到眼光的編輯能在市場上生存,引進一些非屬大眾、卻可能有分眾領域支持者的書,甚或是讓編輯有開發新議題的樂趣。
許多新生代編輯也是追隨前人的腳步,期許自己在商業之地爭取到一塊冷門書籍的憩息地。然而隨著出版市場萎縮,整體狀況也來到了韓劇中進退兩難的情景:有價值的作品可能銷量很低,無論是老闆或是編輯自身,都沒辦法基於可能賠錢的前提而出版。
▇出版掙扎5:透過暢銷書,能養冷門書?
這讓原本就懷抱理想的編輯更顯掙扎,畢竟一般編輯在選書之時就已先自我審查了,而當自我審查又自我審查之下,選出來的心頭好一樣無法出版時,對於業界環境衰敗的怒意與厭倦便洶湧而出。
這也帶回到劇末的場景:姜丹伊策畫了題材冷門的《植物的內心》一書,找了大學教授來撰寫日常生活中所見植物的冷知識。然而除了被同事調侃不會賣之外,也遲遲等不到老闆點頭應允出版的一日。
直到在某個慶祝新書大賣的餐會上,老闆才當眾宣布:「下個月發行《植物的內心》」,並感性說到:
我就是因為想出這種書,才會出其他會賺錢的書。
編劇更讓主角恩浩說出理念:「這種書光是上市就很有價值。」這正是業界常聽見的作法:「透過暢銷書來養冷門書」——出版不賣錢、但這個社會需要的作品。
身為現職編輯,看到這幾句台詞時非常感慨。這幾乎是從我入行開始便時常聽聞的一句話,直到現在,大家依然用這個論點來說服彼此,總有一天能推出內心深埋的真愛。
但是在幾乎一年一變的出版業,現在還是個做出暢銷書就能養冷門書的年代嗎?或許我們該回到利潤制來討論。
所謂的利潤制,是要求編輯每年必須賺到規定的獲利(每家出版社對業績要求不同,需達到的目標金額也不同),能達到業績目標者,會有穩定的年終或者分紅,未達到業績目標者,就看公司的檢討制度。
在這樣的狀況下,一般編輯可能會聽到諸如「一年要有兩本書賣到破萬冊」之類類似天方夜譚的言論(起碼對於做小眾書的編輯而言聽起來如此)。也就是說,依照目前的市場現況,一本書能賣到3000冊、5000冊便是很高的數字了,更何況大多數的書籍實銷不超過2000冊。
根據這個數字,所有編輯離獲利目標皆非常遙遠,那麼,到底該如何依照暢銷書來養冷門書?或許該說,這樣的銷售藍圖(?)如今只剩老闆們或總編輯們的角色定位才做得到,對編輯來說幾乎是不可能。至於各老闆們有無此心,就待大家的自由心證了。
***
說到底,若真的有如同《羅曼史是別冊附錄》金代表那樣的老闆,是年輕晚輩「唯一能依靠的大人」、是無論與編輯如何爭吵都還能傾聽編輯痛苦的人、是可以扶持年輕入行者的人、是可以在商業之餘做出妥協的人,那大概是每個編輯一輩子的夢幻吧。
《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的編劇相當用功,許多台詞不是出版圈內人不會有這樣的體悟。而能將那些台詞運用在形塑角色性格上,顯現出編劇的能力。(我對於劇中的編輯宋海琳這個角色特別有感,一個整天都想著書的工作狂,就連假日都要把工作做到一個段落,週一正好銜接,這根本是編輯的日常寫照,也是全劇最寫實的角色。)
不過劇中對於出版的誤解也不少,其中最大的誤解還是最後一集,丹伊企畫製作的《植物的內心》,書籍都寫完了才開始請主編與代表考慮出版,在現實生活中這完全不可能發生。是說,萬一不能出版,稿費究竟誰要付啊(抱頭痛哭)。●
好書行腳》走畫自然.尋找初心,《大嬸的寫生壯遊》孫傳莉用圖文導覽台東
「寫生」本是藝術創作者的基本練習,也是一種記錄見聞的方式,但近年似乎已成了一門顯學。寫生除了展現個人的藝術美感,更是繪者重要的生命筆記。
我自創「走畫」一詞,是為了與寫生在世人印象中的定義區別,因為行走過程的遭遇與寫生景物,對我來說如同一場行動藝術,五感的體驗刻印在心裡,最後轉而呈現在作品上,那是一件完全不同於純粹繪畫實景的行為。
▉旅人成了居民,遊走的腳在台東紮根
2018年我遇到人生的岔口,走上另一條實踐自我理想的道路。整理行囊時發現年輕時的日記本,原來「迷惘」一直都存在著,只是日常的瑣碎掩蓋了它。然而自我質問從來不曾停止擾動本心,走畫的歷程便將一切攤了出來。
旅人成了居民,遊走的腳在台東紮了根,多年前走畫的場景如今成了我的日常。猶如電影情節,原本不同音軌的聲音,融合在同一軌道上,喳喳呼呼的聲響轉變成清晰的對話。瞬間,抽離的主角與場景融為一體,我們成了生命共同體,在同一個舞台演出同一齣戲。
戲裡,有房東與房客的角力,有同為新移民的互助情感,也有原居民的遠遠觀望;有駕著龐然機具的大農,也有雙手扎入土裡同向老天討生活的小農;有傳統市場的熱鬧,也有創意市集的熱情。蟲鳴、鳥語、客語、閩南語、阿美語、布農語的多元組合,這裡就是我的新家──鹿野。
鹿野本是布農族的獵鹿場,因設置許多方便獵人使用的寮舍而舊稱「鹿寮」,日治時期因大量移入日人的政策,為使此地更有日本感而更名。從清領時期便有包括阿美族、客家、閩南族、外省等族群陸續到此落腳,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各村落蘊含著不同族群的特色。
鹿野升格為鄉之後,現分為7個村落。我喜歡用較易辨識的方式區分:以鹿野火車站為起點,最熱鬧且重點生活機能所在的便是鹿野村,大街上便利商店、百貨超市、傳統市場、小吃攤販、派出所、郵局、圖書館等,基本民生所需一應俱全,鄉民們在這裡往來交流、互通有無。
往北與關山鄰近的則是地勢較為平坦的村落,有瑞豐、瑞和、瑞源、瑞隆等4村,此區因地形關係多種植水稻與甘蔗,沿著台9線,路邊即可享用鮮甜現榨的甘蔗原汁。
瑞源村有少見的灌溉溝渠橋,如「二層坪水橋」,粉紅色的水橋貫穿大片稻田,因著四季更迭,像不停變換顏色的畫。而鮮少人煙的「新良溼地」則是鳥兒們的祕密基地。
往中央山脈方向沿著舊台9線(永嶺路)的台地,便是原名「鹿寮社」的永安村。這個被評選為「金牌農村」的村子,原是布農族的獵場,日治末期自西部移入越來越多的居民,逐漸形成較大的聚落,除了閩南、客家族群,還有位於永昌的(日卡地部落)是阿美族部落。
這片含有許多岩石的旱地,大多種植鳳梨、香蕉。永安村的另一特色,是有許多帶著各種夢想而來的新移民,比例甚高的移居者在此實踐友善環境的農法,在相對較為乾淨的環境裡過著環保的生活方式。
永安村另一個知名之地便是「高台」。高台因地勢較高但頂部平坦,成為推廣飛行傘運動的地點,近年更因為熱氣球活動而成為夏季重要觀光勝地。高台的另一個重點特色是茶葉,因地勢與氣候皆適宜種植,代表性茶品是口感近似紅茶但更為清香的「紅烏龍茶」。
繼續往南方移動便是龍田村。這個位於鹿野溪河階高位上的小村,是日治時期製糖政策下重要的移民村,大批日本移民在此落地生根,棋盤式的街廓與日式平房皆可隱約看出當年風貌。村裡的龍田國小,更保留了當年的幼兒園與校長宿舍。
在平坦的龍田騎單車是最舒服的享受,兩旁是遍地的鳳梨田與小葉欖仁綠色隧道,遠望著都蘭山的美人側臉,迎面的徐徐微風,常能讓人忘卻煩心瑣事。
最後繞道至屬於鹿野村的「和平」(巴拉雅拜部落),這個阿美族的小部落,是台9線上旅人高速的行程常忽略的地點。臨著卑南溪與鐵道,水稻在其間迎風搖曳,安靜的河堤只有八哥和麻雀最聒噪,這個360度的天然劇場,可盡覽鸞山與高台之間的遼闊,和無際的天空雲彩。唯一要小心的是,可別扭到脖子了。
▉用繪畫認識世界、尋找自己
因著走畫,我從都市走到鄉間,傾聽心底的聲音走到目前這個當口。看到李賢文先生在《返回自然之夢》畫集的一段話,正切合我的感受──
李賢文先生原是雄獅美術的創辦人,長年投入藝術文化推廣,育人無數。25年之後,他從出版回歸創作,用雙腳走入自然,用雙手記錄景物。他以寫生為基礎,東方書法為線,西方用色為面,有水墨氣韻生動的意境,亦有西方結構之美,淡雅恬靜,不慍不火。這本畫集以文、以畫,書寫他的旅行足跡,記敘台灣自然環境變遷,藉由繪畫的過程陳述當下的感受與理想的追求。
畫集中的幾段話,讓喜愛寫生的我心有戚戚,例如書中說:「當我用藝術的眼睛看世界時,世界卻回我以文學的想像……」,我個人的感受還多了哲學的思考與自我的療育。
書中又說:「技巧不足以描摹景物時,如何處理?面對紛雜的現場,如何揀擇標的?時空錯置的恍惚,如何表現?天地草木的荒涼,如何同理?」我則認為還有「光線的轉變,如何詮釋?及人情的冷暖,如何傳達?」等等。
戶外寫生要面對許多變數,包括氣候、光線、場景。繪者須有一雙敏銳的眼與細膩的心,才能快速發現適合繪畫的角度,並具備去蕪存菁的能力。寫生既要能寫實,又不流於刻板;還要能寫情,又不流於虛幻,繪者自我情感的表達,亦能讓觀者感同身受,猶如身在其中。我想這便是一幅成功的寫生創作吧。
2013年我拾起畫具與行囊,在台灣四處以機車代步走走畫畫,在田野自然之間尋找美的角度,在蟲鳴鳥叫之中獲得啟發。從這條不歸路,我發現了自己的另一條生命道路,也畫出另一片天地。●
▇行腳台東,走讀路線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文化部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台東縣今年世界閱讀日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
▇行腳台東,推薦書籍
大嬸的寫生壯遊:甩開日常瑣事,勇敢追夢的現在進行式
圖、文:孫傳莉
出版:二魚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1970年四月生
1988年復興美工(平面組畢)
十八歲畢業後隨即進入職場,曾在傳播公司擔任綜藝節目執行製作工作,也在廣告公司擔任創意設計多年,後來自立門戶接案從事設計二十多年。
2000 年孩子出生後漸漸淡出社會職場,擔任家庭主婦一職。
2010 年接觸臉書重新拾起畫筆,邊畫邊上傳,慢慢回溫畫畫的感覺。
2013 年 9 月開始走畫老鄉至今,希望在還走得動的時候畫遍台灣。
2014 年 12 月 第一次個展「寂寞車站(花蓮版)」
2015 年 2 月 與同學舉辦「畫台灣找自己-三位阿姊的青春逆行」聯展
粉絲專頁:傳莉的走畫老鄉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指導單位:
協辦單位: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