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行腳》走畫自然.尋找初心,《大嬸的寫生壯遊》孫傳莉用圖文導覽台東

「寫生」本是藝術創作者的基本練習,也是一種記錄見聞的方式,但近年似乎已成了一門顯學。寫生除了展現個人的藝術美感,更是繪者重要的生命筆記。

我自創「走畫」一詞,是為了與寫生在世人印象中的定義區別,因為行走過程的遭遇與寫生景物,對我來說如同一場行動藝術,五感的體驗刻印在心裡,最後轉而呈現在作品上,那是一件完全不同於純粹繪畫實景的行為。


she_qu_lao_ren_guan_huai_.jpg

孫傳莉於塭豐社區關懷協會為村民繪製肖像

▉旅人成了居民,遊走的腳在台東紮根

2018年我遇到人生的岔口,走上另一條實踐自我理想的道路。整理行囊時發現年輕時的日記本,原來「迷惘」一直都存在著,只是日常的瑣碎掩蓋了它。然而自我質問從來不曾停止擾動本心,走畫的歷程便將一切攤了出來。

旅人成了居民,遊走的腳在台東紮了根,多年前走畫的場景如今成了我的日常。猶如電影情節,原本不同音軌的聲音,融合在同一軌道上,喳喳呼呼的聲響轉變成清晰的對話。瞬間,抽離的主角與場景融為一體,我們成了生命共同體,在同一個舞台演出同一齣戲。

戲裡,有房東與房客的角力,有同為新移民的互助情感,也有原居民的遠遠觀望;有駕著龐然機具的大農,也有雙手扎入土裡同向老天討生活的小農;有傳統市場的熱鬧,也有創意市集的熱情。蟲鳴、鳥語、客語、閩南語、阿美語、布農語的多元組合,這裡就是我的新家──鹿野。

鹿野本是布農族的獵鹿場,因設置許多方便獵人使用的寮舍而舊稱「鹿寮」,日治時期因大量移入日人的政策,為使此地更有日本感而更名。從清領時期便有包括阿美族、客家、閩南族、外省等族群陸續到此落腳,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各村落蘊含著不同族群的特色。

鹿野升格為鄉之後,現分為7個村落。我喜歡用較易辨識的方式區分:以鹿野火車站為起點,最熱鬧且重點生活機能所在的便是鹿野村,大街上便利商店、百貨超市、傳統市場、小吃攤販、派出所、郵局、圖書館等,基本民生所需一應俱全,鄉民們在這裡往來交流、互通有無。

往北與關山鄰近的則是地勢較為平坦的村落,有瑞豐、瑞和、瑞源、瑞隆等4村,此區因地形關係多種植水稻與甘蔗,沿著台9線,路邊即可享用鮮甜現榨的甘蔗原汁。

瑞源村有少見的灌溉溝渠橋,如「二層坪水橋」,粉紅色的水橋貫穿大片稻田,因著四季更迭,像不停變換顏色的畫。而鮮少人煙的「新良溼地」則是鳥兒們的祕密基地。


pic3-er_ceng_ping_shui_qiao_.jpg

蜿蜒於鹿野田間,紅白雙色的二層坪水橋。


pic4-xin_liang_shi_di_hi.jpg

惡地形之下的新良濕地,是具有生態教育功能的親水公園。

往中央山脈方向沿著舊台9線(永嶺路)的台地,便是原名「鹿寮社」的永安村。這個被評選為「金牌農村」的村子,原是布農族的獵場,日治末期自西部移入越來越多的居民,逐漸形成較大的聚落,除了閩南、客家族群,還有位於永昌的(日卡地部落)是阿美族部落。

這片含有許多岩石的旱地,大多種植鳳梨、香蕉。永安村的另一特色,是有許多帶著各種夢想而來的新移民,比例甚高的移居者在此實踐友善環境的農法,在相對較為乾淨的環境裡過著環保的生活方式。


pic5-2626shi_ji_.jpg

2626市集,是永安社區熱愛家鄉文化的居民所共同參與。

永安村另一個知名之地便是「高台」。高台因地勢較高但頂部平坦,成為推廣飛行傘運動的地點,近年更因為熱氣球活動而成為夏季重要觀光勝地。高台的另一個重點特色是茶葉,因地勢與氣候皆適宜種植,代表性茶品是口感近似紅茶但更為清香的「紅烏龍茶」。


pic7-gao_tai_re_qi_qiu_.jpg

視野遼闊的鹿野高台,是舉辦國際熱氣球嘉年華的地點。

繼續往南方移動便是龍田村。這個位於鹿野溪河階高位上的小村,是日治時期製糖政策下重要的移民村,大批日本移民在此落地生根,棋盤式的街廓與日式平房皆可隱約看出當年風貌。村裡的龍田國小,更保留了當年的幼兒園與校長宿舍。

在平坦的龍田騎單車是最舒服的享受,兩旁是遍地的鳳梨田與小葉欖仁綠色隧道,遠望著都蘭山的美人側臉,迎面的徐徐微風,常能讓人忘卻煩心瑣事。


pic6-wu_ling_lu_se_sui_dao_.jpg

武陵綠色隧道樟樹與木麻黃遮蔽成蔭,公路兩旁小葉欖仁林立。


pic8-ni_guang_xia_de_mei_ren_shan_.jpg

逆光下的美人山,都蘭山因形如美人醉臥而有此暱稱。

最後繞道至屬於鹿野村的「和平」(巴拉雅拜部落),這個阿美族的小部落,是台9線上旅人高速的行程常忽略的地點。臨著卑南溪與鐵道,水稻在其間迎風搖曳,安靜的河堤只有八哥和麻雀最聒噪,這個360度的天然劇場,可盡覽鸞山與高台之間的遼闊,和無際的天空雲彩。唯一要小心的是,可別扭到脖子了。


pic9-ba_la_ya_bai_li_tian_huo_che_.jpg

行進巴拉雅拜稻浪中央的犁田火車。

用繪畫認識世界、尋找自己

因著走畫,我從都市走到鄉間,傾聽心底的聲音走到目前這個當口。看到李賢文先生在《返回自然之夢》畫集的一段話,正切合我的感受──

尋找一顆心,就是尋找自己的歷程,從創作中我終於理解,繪畫是我認識世界的啟端,也是了解自己的開始。

李賢文先生原是雄獅美術的創辦人,長年投入藝術文化推廣,育人無數。25年之後,他從出版回歸創作,用雙腳走入自然,用雙手記錄景物。他以寫生為基礎,東方書法為線,西方用色為面,有水墨氣韻生動的意境,亦有西方結構之美,淡雅恬靜,不慍不火。這本畫集以文、以畫,書寫他的旅行足跡,記敘台灣自然環境變遷,藉由繪畫的過程陳述當下的感受與理想的追求。


pic1-fan_hui_zi_ran_zhi_meng_.jpg

《返回自然之夢》

畫集中的幾段話,讓喜愛寫生的我心有戚戚,例如書中說:「當我用藝術的眼睛看世界時,世界卻回我以文學的想像……」,我個人的感受還多了哲學的思考與自我的療育。

書中又說:「技巧不足以描摹景物時,如何處理?面對紛雜的現場,如何揀擇標的?時空錯置的恍惚,如何表現?天地草木的荒涼,如何同理?」我則認為還有「光線的轉變,如何詮釋?及人情的冷暖,如何傳達?」等等。

戶外寫生要面對許多變數,包括氣候、光線、場景。繪者須有一雙敏銳的眼與細膩的心,才能快速發現適合繪畫的角度,並具備去蕪存菁的能力。寫生既要能寫實,又不流於刻板;還要能寫情,又不流於虛幻,繪者自我情感的表達,亦能讓觀者感同身受,猶如身在其中。我想這便是一幅成功的寫生創作吧。

2013年我拾起畫具與行囊,在台灣四處以機車代步走走畫畫,在田野自然之間尋找美的角度,在蟲鳴鳥叫之中獲得啟發。從這條不歸路,我發現了自己的另一條生命道路,也畫出另一片天地。


sun_chuan_li_.jpg

孫傳莉


▇行腳台東,走讀路線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文化部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台東縣今年世界閱讀日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

▇行腳台東,推薦書籍

shu_feng__36.jpg 大嬸的寫生壯遊:甩開日常瑣事,勇敢追夢的現在進行式
圖、文:孫傳莉
出版:二魚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孫傳莉
1970年四月生
1988年復興美工(平面組畢)
十八歲畢業後隨即進入職場,曾在傳播公司擔任綜藝節目執行製作工作,也在廣告公司擔任創意設計多年,後來自立門戶接案從事設計二十多年。
2000 年孩子出生後漸漸淡出社會職場,擔任家庭主婦一職。
2010 年接觸臉書重新拾起畫筆,邊畫邊上傳,慢慢回溫畫畫的感覺。
2013 年 9 月開始走畫老鄉至今,希望在還走得動的時候畫遍台灣。
2014 年 12 月 第一次個展「寂寞車站(花蓮版)」
2015 年 2 月 與同學舉辦「畫台灣找自己-三位阿姊的青春逆行」聯展

粉絲專頁:傳莉的走畫老鄉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lian_shu_feng_mian_1.jpg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taiwan-1737087_1920.jpg

huo_dong_lan_ren_bao_3_2.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協辦單位:xin_bei_shi_tu_logo.jpg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wen_xun__0.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he_jia_ren_.jpg

jin_shi_tang_.jpg

qing_chun_bo_ke_lai_logo.jpg

cheng_pin_.jpg

wen_bo_hui_logoheng_shi_s.png

lian_fu_logo.png

ge_ma_lan_.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劇評》浪漫愛情背後的淒苦出版現實:台灣編輯看《羅曼史是別冊附錄》

1998年,被譽為螢幕經典情侶的湯姆.漢克斯和梅格.萊恩,聯手演出電影《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紐約獨立書店老闆娘與連鎖書店第三代的愛情,是當年都會電影的代表作。一般人大多將目光放在網路聊天室的焦慮:他/她收到訊息了嗎?會回覆我嗎?現實生活的他/她看起來又是如何?可以說,那個年代網路聊天室與見網友的焦慮,都透過電影情節忠實傳達了。

電影的第一個高潮應該在於湯姆.漢克斯發現敵視他的街角書店老闆娘梅格.萊恩正是心儀的網路女孩,當下該多不知所措。但電影沒有延伸刻畫的是,湯姆.漢克斯知道自己作為迫使街角書店關門大吉的罪魁禍首,想必發展戀情不只有情投意合的問題,更有身分上的尷尬。

這個微妙的衝突被完美地融合在浪漫愛情電影裡,對照台灣獨立書店的營運困境,以及誠品上週表示將打造「連鎖的獨立書店」,時跨20年,不得不佩服好萊塢編劇對於社會現況更迭之敏銳。

影視作品不常見出版題材,若有,多半也有些浮誇,要把閱讀、出版這樣略微沉重的社會議題(畢竟各國讀者又因此要被檢討一年的閱讀量了)搭上浪漫影視,總是有點難度。不過,剛在Netflix完結的韓劇《羅曼史是別冊附錄》,卻算是出版題材中少數收放自如者。

這部戲的故事開場,為了婚姻而拋棄廣告公司中階主管職位的女主角姜丹伊,在多年婚姻生活觸礁後,決定重返職場。然而就職中斷的女性在韓國社會處處被排擠(重新回去做主管職?在職場奮鬥多年的人內心不平衡;從基層開始做起?對不起,基層工作不需要大材小用),不得已的情況下,丹伊隱瞞人生經歷,以高中學歷應徵出版社的約聘業務助理,並且重逢青梅竹馬的出版社主編車恩浩。

男主角恩浩的人設,應該是全劇最浮誇之處──以網路類型小說起家的寫作者,遇見出版社老闆後,轉型為純文學作家兼出版社主編,並憑藉自己的作品讓出版社一躍成為業界前五大,每週還有閒暇餘裕在大學任教(恩浩在課堂上出了一個即便業界人士都難以回答的作業:純文學與類型小說的邊界為何?這到底是要為難誰啊)。


chun_wen_xue_jie_jie_xian_.png

截自Netflix官網

作為愛情戲的背景與潤滑,編劇鄭賢貞對於當今出版狀況顯然是有特別做過功課的。影片中許多小細節,的確是出版界面臨的窘況。

▇出版掙扎1:讀者是看內容買書,還是看封面?

比如戲中作為業界知名書封設計師的男配角池敘俊出現前,出版社老闆拿著池敘俊的設計對車恩浩說:

這一本書打敗了我們所有的書,你每天只顧著讀原稿有什麼用?現在的人都是看封面買書的。

過了幾日,恩浩又拿著池設計師的封面喃喃自語:「大部分設計師都不讀文本,但他會。」這段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是形塑角色優秀認真的台詞,對出版人來說,卻反應了兩個無奈現狀:第一,大多數讀者當然喜歡好看的封面,一個好封面可以幫內容加成;然而若封面普通,即便內容是好的,也很容易淹沒在書海裡(但是,到底怎樣才算好?這是個相當見仁見智的難題)。


feng_mian_mai_shu_2.png

截自Netflix官網

進階版的難題是:當書籍的先天成本越來越高(起印量變低,導致攤在每本書上的成本增高),到底該如何在好的裝幀與一本書的損益平衡之間取捨?這又是所有編輯內心的痛。

第二,隨著書籍走向量產時代、出版節奏加快,書封設計也越來越缺乏時間思考和鋪陳。閱讀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每週可能得做出一款封面的設計師們,自然沒時間讀文本,無論先天的閱讀疲乏還是後天的環境不良,要做出符合內容氛圍的設計都非易事,整個循環更逐漸走下坡。

是說,業界究竟誰能跟池設計師一樣,有餘裕讀完全部文本後加以思索再創作,甚至還能邊寫小說?恐怕不要說編輯,設計師們要都羨慕死了。

▇出版掙扎2:燒毀吧庫存書

這部戲的第4集,恐怕讓讀者與編輯都更揪心,因為編劇將更為殘忍的現實議題帶上影視:恩浩帶著丹伊與兩位新人一同去看庫存書被銷毀。


xiao_hui_shu_2.png

截自Netflix官網

劇中恩浩有一句台詞:「被書店退回來的書,有一半是損壞的,」這意外符合台灣的壞書率。被通路退回的書,五成到七成有大小不同程度的損壞,而且大多數直接成了只能廉價售出的回頭書(最幸運的狀況就是拿掉腰帶後,書籍看起來完好許多,整理一下就可以重新出貨),更多賣相不好、反正也賣不掉的書,就如同戲裡一般被當廢紙處理掉(放在倉庫不只要付倉儲費,商品本身的跌價損失也高得驚人)。

諷刺的是,無論韓、台,壞書一樣都由出版社負擔成本。也就是說,出版社的成本遠比大家想像的高:不只是翻譯、紙張、稿費、人事等基礎成本,還包含了公關贈書、壞書的負擔。認真算起來,出版社的獲利低得可以,無怪乎香港獨立出版曾以「10%的愛」來形容自家產業。當編輯以著每年增加100度近視度數的熱忱在工作,大家卻告訴他連自己的月薪都沒賺回來,除了愛,還真的不知道何為要如此苦逼?

▇出版掙扎3:圖書定價制,有礙庫存書折現?

很有意思的是,在書籍銷毀現場,劇中的出版新人們提了一個方法:「剩下的可以便宜賣出啊,例如減為半價之類的,這樣應該就賣得出去吧。」恩浩回答:「因為圖書定價制的關係所以不行,折扣幅度有限制。」不過,扣除台灣尚未有的圖書定價制,我們回來談一個問題:就算對折,書就賣得掉嗎?

我想大家應該都遇過一本書賣99元、79元的回頭書展吧?除了一時興起外,當市面上有所謂的回頭書店(還是outlet書店?)你願意為了便宜,多久去一次呢?又或者,回頭書店的書,曾經吸引你固定回購嗎?「便宜」真的是你會一而再、再而三消費的主因嗎?

劇中打銷了兩噸的書,只換回薄薄約數千元台幣的收入,我想讀者對此的震撼恐怕多過於編輯對此的痛(畢竟不用等到打書,光看自己編的書在書店特價99元,眼淚就流下來了),然而除了更努力賣書、並呼籲大家珍惜手上的書外,編輯還能做什麼呢?


xiao_hui_shu_1.png

截自Netflix官網

悲情牌無法打一輩子。編輯們無能為力,也不應該淪為以悲情牌賣書。書籍是一種娛樂產業,它的萎縮代表了市場需求轉移或降低,早就不是以「同情我就給我錢」為口號的年代了。

▇出版掙扎4:出重要的書,或好賣的書?

編輯可能會深有感觸的另一個橋段,恐怕是劇中資深編輯奉志洪跟老闆金代表的爭吵。為了是否要出版詩集,多年舊識的奉志洪跟自己的頂頭上司爭執了起來。奉志洪指責金代表市儈、眼中只有利益;金代表則認為出版本來就要以商業營利為己任(為什麼要做賣不出去的書?)。兩相爭執之下,奉志洪怒氣沖沖地出走,在電梯對著主角恩浩說了句讓人意味深長的話:

這產業要滅亡了,「因為財政困難而不發行」、「因為賺不了錢而不發行」、「感覺賣不出去而不發行」,這樣下去,詩會死去的。

的確,身在編輯台的人都有個夢想,只要是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內容,無論有多小眾,都希望它能在書店有一席之地。台灣的出版曾有過黃金年代,正因為有豐厚的獲利,而讓許多有個性與獨到眼光的編輯能在市場上生存,引進一些非屬大眾、卻可能有分眾領域支持者的書,甚或是讓編輯有開發新議題的樂趣。


shi_hui_si_qu_de_.png

截自Netflix官網

許多新生代編輯也是追隨前人的腳步,期許自己在商業之地爭取到一塊冷門書籍的憩息地。然而隨著出版市場萎縮,整體狀況也來到了韓劇中進退兩難的情景:有價值的作品可能銷量很低,無論是老闆或是編輯自身,都沒辦法基於可能賠錢的前提而出版。

▇出版掙扎5:透過暢銷書,能養冷門書?

這讓原本就懷抱理想的編輯更顯掙扎,畢竟一般編輯在選書之時就已先自我審查了,而當自我審查又自我審查之下,選出來的心頭好一樣無法出版時,對於業界環境衰敗的怒意與厭倦便洶湧而出。

這也帶回到劇末的場景:姜丹伊策畫了題材冷門的《植物的內心》一書,找了大學教授來撰寫日常生活中所見植物的冷知識。然而除了被同事調侃不會賣之外,也遲遲等不到老闆點頭應允出版的一日。

直到在某個慶祝新書大賣的餐會上,老闆才當眾宣布:「下個月發行《植物的內心》」,並感性說到:

我就是因為想出這種書,才會出其他會賺錢的書。

編劇更讓主角恩浩說出理念:「這種書光是上市就很有價值。」這正是業界常聽見的作法:「透過暢銷書來養冷門書」——出版不賣錢、但這個社會需要的作品。

身為現職編輯,看到這幾句台詞時非常感慨。這幾乎是從我入行開始便時常聽聞的一句話,直到現在,大家依然用這個論點來說服彼此,總有一天能推出內心深埋的真愛。


qi_ta_zhuan_qian_de_shu_2.png

截自Netflix官網

但是在幾乎一年一變的出版業,現在還是個做出暢銷書就能養冷門書的年代嗎?或許我們該回到利潤制來討論。

所謂的利潤制,是要求編輯每年必須賺到規定的獲利(每家出版社對業績要求不同,需達到的目標金額也不同),能達到業績目標者,會有穩定的年終或者分紅,未達到業績目標者,就看公司的檢討制度。

在這樣的狀況下,一般編輯可能會聽到諸如「一年要有兩本書賣到破萬冊」之類類似天方夜譚的言論(起碼對於做小眾書的編輯而言聽起來如此)。也就是說,依照目前的市場現況,一本書能賣到3000冊、5000冊便是很高的數字了,更何況大多數的書籍實銷不超過2000冊。

根據這個數字,所有編輯離獲利目標皆非常遙遠,那麼,到底該如何依照暢銷書來養冷門書?或許該說,這樣的銷售藍圖(?)如今只剩老闆們或總編輯們的角色定位才做得到,對編輯來說幾乎是不可能。至於各老闆們有無此心,就待大家的自由心證了。

***

說到底,若真的有如同《羅曼史是別冊附錄》金代表那樣的老闆,是年輕晚輩「唯一能依靠的大人」、是無論與編輯如何爭吵都還能傾聽編輯痛苦的人、是可以扶持年輕入行者的人、是可以在商業之餘做出妥協的人,那大概是每個編輯一輩子的夢幻吧。

《羅曼史是別冊附錄》的編劇相當用功,許多台詞不是出版圈內人不會有這樣的體悟。而能將那些台詞運用在形塑角色性格上,顯現出編劇的能力。(我對於劇中的編輯宋海琳這個角色特別有感,一個整天都想著書的工作狂,就連假日都要把工作做到一個段落,週一正好銜接,這根本是編輯的日常寫照,也是全劇最寫實的角色。

不過劇中對於出版的誤解也不少,其中最大的誤解還是最後一集,丹伊企畫製作的《植物的內心》,書籍都寫完了才開始請主編與代表考慮出版,在現實生活中這完全不可能發生。是說,萬一不能出版,稿費究竟誰要付啊(抱頭痛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怡慈(時報出版公司人文科學線主編)
2019-03-26 11:44
超能再現2》大友之前.大友之後

我個人第一次細讀大友克洋作品的時間相當晚,應該是在Mangasick籌備第一次駕籠真太郎台灣個展的期間,2014年。這位獵奇漫畫大師在某本科幻短篇漫畫集的後記提到,他在1994、95年那陣子才真正脫離大友克洋、士郎正宗的影響,建立自己的世界觀。

所謂影響到底是什麼程度的影響呢?我拿起店內的《童夢》和《阿基拉》才發現,老天,駕籠早期的某個短篇幾乎堪稱是前者的惡搞版同人誌,而他對無機物、建築的描寫全都有大友克洋的影子,恐怕連「冷靜內斂包裹瘋狂」的策略都是一種挪用。


1_5.jpg

《AKIRA 阿基拉 4》封面。©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

大友克洋的開創性

令小眾漫畫圈創作者也為之傾倒的新漫畫語言,究竟新在哪裡?漫畫研究者米澤嘉博認為,大友克洋是日本漫畫表現史的一個分水嶺,甚至以「大友之前‧大友之後」來討論表現手法的變遷。

在大友之前,絕大多數日本漫畫創作者遵循的是手塚治虫完成的敘事手法,在畫格中放入抽象簡化過的圖像,然後串起畫格推進故事,每個畫格都是一個意義明確的零件然而大友克洋在畫格中放入大量寫實的風景,以變換自在的視角取景並加以串連,有時甚至會有好幾個畫格中都沒有角色出現。至此,背景不再是故事的輔助說明,也肩負起推動故事的功能。這便是米澤嘉博眼中的「大友克洋開創性」。

不過小眾漫畫讀者未必會完全同意此說法,畢竟柘植義春早在1967年便完成了《海邊的敘景》。雖然此作中沒有連續的空鏡頭蒙太奇,但景物與人物的重要性易位、人物融於景物中等傾向已相當顯著,其他同年代文學性濃厚的漫畫家也會利用同樣的手法寄情於景,不以角色為絕對中心。

雖說如此,這些60、70年代的苦悶靈魂跟大友克洋的景物描寫還是有一個極大的差異:在寫實度方面,雙方可說是位於光譜的兩端。

漫畫評論家伊藤剛認為,大友克洋的出現刷新了日本漫畫的寫實度。過往漫畫只需呈現出簡單的透視即可,但大友克洋的畫面具備極度正確的消失點,水準壓倒性地高。

他描繪無機物的線條無粗細變化,均勻地勾勒出微縮模型般的世界,畫格中的所有事物都等於是比例正確的物件。如此手法在科幻文類蔚為風潮的80年代,引起士郎正宗在內的許多漫畫家追隨,相對地,也有漫畫家受不了「大友衝擊」而消聲匿跡。


2_s.jpg

《AKIRA 阿基拉 4》彩頁。電影般的分鏡,背景作為推動故事的主力。©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

《AKIRA 阿基拉》的必讀之處

而大友漫畫的金字塔,便是1982年開始發表的《AKIRA 阿基拉》。漫畫家號稱將80年代漫畫的必備要素全都塞進了作品中:不良少年、機車、友情、愛情、賽博龐克、戰鬥要素。劇情大綱和分析到處都找得到,在此不贅述。

以下我想列出這部作品對非硬派科幻迷而言的可看之處。首先,它展現了日漫中「電影語言挪用派」分格的巔峰。從跨頁、一頁一格的插畫式呈現,到各種格數、切割方式、相對大小的組合安排,全都有範例可循,儼然是百科全書。動作場面的速度感如何營造?角色的關係如何透過畫格暗喻?這裡都找得到答案。不想要觀照技法框架的讀者,也還是能享受高度的娛樂性,不會被絆住。

二,寫實手法呈現出的都會幻影。《童夢》中,大友克洋利用各種奇詭的視角與細密的線條,將象徵平凡日常、社會縮影的集合住宅轉化為超能力戰鬥的舞台。到了《AKIRA 阿基拉》,他更進一步拉高視點,把整個都市收進眼底,放入漫畫中。


akira_a_ji_la_1_li_feng_.jpg

《AKIRA 阿基拉 1》裡封。展現出大友克洋作品裡反覆描繪的崩壞日常。©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

宏偉聳立的各式摩天樓以彷彿能觸碰到的物質性帶給讀者暈眩的觀感,而它們的崩解毀滅則帶來幾股彼此相反的情緒:朝世紀末挺進的不安,脫離人生軌道的解放感,以及終於得以見證末路的寬慰。許多末日系的作品都會製造出類似的效果,但只有大友克洋的無限轟炸會使你幾乎陷入審美疲勞(這是讚美)。

三,人物設計的巧思。雖說背景的存在感是大友克洋漫畫的最大特色,但他並沒有因此輕視人物這塊。突顯日本人種相貌特徵的描繪手法本是他對日漫貢獻之一,新浪潮的其中一「新」。

而在《AKIRA 阿基拉》中,老人與小孩形象合一的超能力者堪稱是一絕。他不是透過誇張化人類身體的方式來製造畸形奇觀,單單只是將老人的皺紋、鬆垮肌膚與粗糙髮質移植到孩童比例的身體上,就完成了漫畫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角色群之一。寫實性所能產生的破壞力再度展露無遺。


4_4.jpg

宮子夫人、卓、勝、清子等角色的人物設計,便是將孩童與老人特徵結合,帶來詭異且不協調的氛圍。©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

重新出版、評價經典作品的風潮近年也從小說吹到漫畫來,幸好還沒有什麼經典漫畫變成公版作品一次被推出10個版本的現象。再版,或首度出版舊作的速度仍算健康,也反映了一定程度的多樣性。在此現況下,《AKIRA 阿基拉》的再版絕對是好事一樁。它的科幻類型要素在追隨者的反覆拷貝下,後人也許已難以體會它剛問世時的突破性,但大友克洋堅實的作畫表現力是永遠不會褪色的。

更多相關報導請參考東立出版社

akira1_0.jpg AKIRA阿基拉 1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akira2.jpg AKIRA阿基拉 2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akira3.jpg AKIRA阿基拉 3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1_5.jpgAKIRA阿基拉 4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大友克洋
日本知名漫畫家兼電影導演,1954年出生,1973年於双葉社漫畫雜誌Manga Action出道,代表作為《童夢》、《AKIRA 阿基拉》等作品。

細緻寫實的畫風、絕不妥協的背景架構及獨特的世界觀,深深影響80年代後的漫畫創作,被認為是「大友之前,大友之後」,足見其所帶來的跨時代轉變。

《AKIRA 阿基拉》是大友克洋從1982年開始於講談社漫畫雜誌Weekly Young Magazine連載的作品,在1988年由大友克洋本人擔任導演,改編成電影版上映。其魅力席捲全球,獲得國際上諸多好評,不只是彭湃龐大的科幻冒險設定,包括別出心裁的視覺設計和畫面呈現都是經常被討論的要點,而主角金田的紅色夾克及機車、鐵雄的紅色披風等更是經常出現在各大領域的創作之中,這些象徵成為無數創作者的燈塔,直到現在仍然是難以超越的經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尖(Mangasick副店長)
2019-03-25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