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再現4》致開創未來的少年們—《AKIRA阿基拉》

1982126日下午217分,一枚新式炸彈在日本關東地區引爆……

1982年,28歲的大友克洋在12月20日号 No.24 的 ヤングマガジン(Young Magazine)開始連載科幻漫畫《AKIRA阿基拉》,並於1984年獲得日本講談社年度漫畫大賞。內容則是描述大爆炸所引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過後的38年,也就是現實世界中即將到來的2019年。

有趣的是,故事中不斷在體育場工事的畫面中出現世界奧運在東京的訊息,之後在1988年推出的動畫電影版《AKIRA阿基拉》更是清楚的在其中一幕宣傳2020年世界奧運的看板上,出現了「距離開幕倒數147天,第30屆奧運在東京」的字樣,現在我們知道除了應該是第32屆這件事,這部超過三十年前繪製的漫畫作品在故事的一開始便預言了即將到來的2020年世界奧運將會在東京市舉辦。

科幻漫畫總談論著探索未來與未知幻想的結合,正因為如此,當1982年所描繪的未來即將到來,檢視舊時代的未來夢,變得有趣且發人省思。這樣的事,是預言或是巧合,我寧願相信另一種說法,是一部作品的「影響力」(一如《灌籃高手》在不算短的時間中影響著許多人的籃球夢),這部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觀者在腦海中所描繪出對未來的相信或是期望的意念,或多或少影響了2020年世界奧運在東京這件事。

科幻漫畫常常需要耗去巨大的時間與精力,建構一個完整的世界觀,《AKIRA阿基拉》節奏明快,如電影般的分鏡,常常是令人震撼且寬廣的景。大友克洋擁有令人讚嘆的繪畫功力,在沒有電腦的年代,僅以手繪畫刻畫描繪出細膩繁複且一絲不苟的都市建築背景,從整個新東京市到阿基拉沈睡的廣大地下設施、移動式平台電梯、市區警車、軍用飛行載具、球形無人偵查步行坦克與金田式的未來機車……這一切都讓人感覺《阿基拉》世界觀的設定是極其嚴謹且完成度非常高的。

一般來說漫畫分鏡經常以「文字說」來描述劇情,大友克洋的分鏡厲害的地方之處在於徹頭徹尾是以「演出」來詮釋劇情。那必須要能夠一格一格的細膩描繪出環境、場景與每一個動態。如觀賞一部立體動態作品般,在什麼樣的環境裡,角色以何種心境做了什麼樣的動作,配合適當的節奏,醞釀出氛圍與感受。

故事中段,主角金田在阿基拉幾近毀滅的能量爆發後消失了(雖然很清楚無論如何都不會是死了),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在什麼地方,作者硬是沈住氣的讓金田整整失蹤了一集(冊)的時間,讓所有的好奇、疑問與期待堆疊到最高點,然後在眾人最混亂的一刻,金田從天而降。感覺這一切都是為了這威力驚人的熱血回歸吧!好的分鏡、節奏與故事契合,總能帶給讀者深刻的感受,讓人久久無法忘記。

我想「進化」是這部作品中所談論的主題之一,從宇宙的源起到人腦的潛力進化,但是進化總伴隨著毀滅與重生,於是從不斷被提起的宇宙大爆發的能量、東京市的毀滅與新東京市的重生,到一棟棟建築被徹底的破壞殆盡,彷彿進化的本質就是不斷的「毀滅與重生」。

或許令人著迷的事物總是能夠無視時間的束縛,這部作品在超過了三十年以上的時間,即使現在看,依然新意十足,主角金田的機車亦是,在經過了三十多年依然熱血的奔馳在讀者的腦中。(直到今日,金田的機車依然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漫畫節與展覽之中,更甚是在電影「一級玩家」中出現她的身影。)正當我為了此文,再次重新閱讀了這部作品,才發現當年第一次閱讀時的震撼與影響其實一直都在。身為漫畫創作者,欽羨一部作品能夠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依然印象鮮明的在腦海中影響著閱讀者。

主角金田是毫無超能力的一般少年,面對看似毫無勝算的未來,唯一的武器是死硬派的牛脾氣與「熱血」。故事的結束,眾少年騎著機車打著新世界的旗號奔馳在創造未來的路上,正如《AKIRA 阿基拉》動畫電影版海報主視覺給我的感覺,身著印著膠囊圖像的紅色騎士裝少年背影,無所畏懼的走向機車(未來)──致開創未來的少年們 


akiraa_ji_la_6_li_feng_.jpg

《AKIRA 阿基拉 6》裡封。©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

更多相關報導請參考➤東立出版社

akira1_0.jpg AKIRA阿基拉 1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akira2.jpg AKIRA阿基拉 2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akira3.jpg AKIRA阿基拉 3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1_5.jpgAKIRA阿基拉 4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8_3.jpg AKIRA阿基拉 5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akiraa_ji_la_6.jpg AKIRA阿基拉 6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大友克洋
日本知名漫畫家兼電影導演,1954年出生,1973年於双葉社漫畫雜誌Manga Action出道,代表作為《童夢》、《AKIRA 阿基拉》等作品。

 

細緻寫實的畫風、絕不妥協的背景架構及獨特的世界觀,深深影響80年代後的漫畫創作,被認為是「大友之前,大友之後」,足見其所帶來的跨時代轉變。

《AKIRA 阿基拉》是大友克洋從1982年開始於講談社漫畫雜誌Weekly Young Magazine連載的作品,在1988年由大友克洋本人擔任導演,改編成電影版上映。其魅力席捲全球,獲得國際上諸多好評,不只是彭湃龐大的科幻冒險設定,包括別出心裁的視覺設計和畫面呈現都是經常被討論的要點,而主角金田的紅色夾克及機車、鐵雄的紅色披風等更是經常出現在各大領域的創作之中,這些象徵成為無數創作者的燈塔,直到現在仍然是難以超越的經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8-21 12:00
英美書房》再見,童妮.摩里森,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消息】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於8月5日在紐約病逝,享年88歲。她是第一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非裔女性作家,一生撰寫過11部小說,從奴隸體制談到種族歧視,聚焦於非裔美國人的歷史。著名作品包括《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和《寵兒》(Beloved),其中《寵兒》曾於1998年改編為電影《魅影情真》,由知名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監製、主演。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發布哀悼推文表示,摩里森是美國國寶,一個真正說故事的人,能與她呼吸相同空氣,就算只有一小段時間也彌足珍貴。
     
  • 以19世紀黑奴逃亡網路為背景的《地下鐵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獲得普立茲文學獎、美國國家書卷獎的美國作家科森.懷海德(Colson Whitehead)發表最新長篇小說《The Nickel Boys》。黑人男孩Elwood即將進入佛州塔拉哈西當地的黑人大學就讀,卻陰錯陽差搭上了一台贓車,被送進一所名叫Nickel Academy的少年矯正學校。在俗稱黑人歧視法的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仍存在的1960年代美國南方小鎮,矯正學校裡對學員們的暴力、性虐待比比皆是,一旦反抗還可能面臨「被消失」的處境,這個殘酷的經驗將對Elwood造成長久且深遠的影響。
     
  • 《紐約時報》報導,曾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美國導演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執導的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在各大電影權威媒體幾乎都開出好評。其中貫穿全劇的1969年「曼森家族」犯下的莎朗蒂命案,除了電影之外,50年來有許多書籍作品也常常借用這起駭人悲劇。例如專欄作家Ed Sanders在事發當時,對曼森家族內部成員進行縝密的研究分析記錄《The Family》,以及洛杉磯檢察官Vincent Bugliosi以該案起訴律師身分對於謀殺案細節具體探討的《Helter Skelter: The True Story of the Manson Murders》,此書也成為歷史上最暢銷的真實犯罪書籍,目前銷售量已達700萬本。
  • 企鵝出版社宣布正與剛帶領美國女足在2019女足世界盃蟬聯冠軍的隊長拉皮諾(Megan Rapinoe)合作出版一本書,預計於2020年秋季發行。拉皮諾因傑出的球場表現,囊括了今年的年度最佳射手「金靴獎」和最佳球員「金球獎」兩項大獎,但這本書不僅關於體育,也會談及拉皮諾在男女平權與LGBT人權議題上的努力。拉皮諾不斷向外界疾呼在體育界尤其嚴重的男女同工不同酬問題,使整個世界盃頒獎典禮上響徹著群眾「equal pay」(同工同酬)的口號。身為一名公開出櫃的運動名人,拉皮諾也槓上美國總統川普,曾表示自己不願去白宮會見對LGBT族群不友善的總統。
     
  • 在2013年因爆料美國大規模監控計畫「PRISM」(稜鏡計畫),而遭到美國和英國政府通緝,如今在俄羅斯接受政治庇護的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職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8月1日在推特上宣布將於9月17日美國憲法日,在二十多個國家推出個人回憶錄《Permanent Record》,詳述自己在情報機關的工作,以及當初為何決定披露美國政府在全球進行的大規模監控項目。他表示,幫助美國創建這一系統,是畢生最大的遺憾。

    tui_te_xie_tu_.jpg

    史諾登於推特的貼文(擷自twitter

  • 《麥田捕手》作者沙林傑(J.D. Salinger)的出版商利特爾布朗公司(Little, Brown and Company)於8月13日首次出版全套沙林傑經典著作電子書,包括《麥田捕手》、《九個故事》、《法蘭妮與卓依》、《抬高房梁,木匠們;西摩:小傳》等4部,並推出新的封面設計以及新版套書。沙林傑2010年逝世,他曾表示不喜歡書籍電子化,形容其為對自己隱私的可怕侵犯。他的兒子麥特(Matt Salinger)也是目前沙林傑的文學財產管理人解釋,之所以決定推出電子書,是因為考慮到年輕一代讀者的閱讀習慣,並且方便身障人士閱讀。他表示沙林傑雖然熱愛紙本書籍,但更在乎他的讀者。
     
  • 義大利當代著名偵探小說家安德烈亞.卡米萊里(Andrea Camilleri)於7月17日去世,享年93歲。卡米萊里67歲才開始創作第一部小說,他筆下《蒙塔巴諾探長》(Inspector Montalbano)英勇無畏、足智多謀的形象深植人心,小說故事原型的西西里島更成為義大利的熱門景點。《蒙塔巴諾探長》系列超過20本,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也曾在全球六十多個國家播映。

    《蒙塔巴諾探長》電視劇預告

【業界新聞】

  • 2019年曼布克獎長名單出爐,其中包含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續集《The Testaments》、《魔鬼詩篇》作者英國作家魯西迪(Salman Rushdie)的新作《Quichotte》,兩本書分別預計於8月底、9月初與讀者見面。
    曼布克獎於2013年宣布開放英國、愛爾蘭以外的其他國家作品入圍之後,曾引發爭議,論者擔心往後獎項將被美國人主宰。2016和2017年的曼布克獎得主也確實皆為美國作家,分別是保羅.貝蒂(Paul Beatty)的《背叛》和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的《林肯在中陰》。然而這次的長名單中,美國入圍者罕見只有長年旅居英國的美籍作家Lucy Ellmann以《Ducks, Newburyport》列名其中。

2019曼布克獎長名單:

  • Margaret Atwood(加拿大),The Testaments
  • Kevin Barry(愛爾蘭)《Night Boat to Tangier
  • Oyinkan Braithwaite(英國/奈及利亞)《My Sister, The Serial Killer
  • Lucy Ellmann(美國/英國)《Ducks, Newburyport
  • Bernardine Evaristo(英國)《Girl, Woman, Other
  • John Lanchester(英國)《The Wall
  • Deborah Levy(英國)《The Man Who Saw Everything
  • Valeria Luiselli (墨西哥/義大利)《Lost Children Archive
  • Chigozie Obioma (奈及利亞)《An Orchestra of Minorities
  • Max Porter(英國)《Lanny
  • Salman Rushdie (英國/印度)《Quichotte
  • Elif Shafak (英國/土耳其) 《10 Minutes 38 Seconds in This Strange World
  • Jeanette Winterson(英國)《Frankissstein
     
  • 美國《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報導,隨著中美貿易戰火持續延燒,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價值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書籍以及其他印刷材料也名列徵稅清單中,9月1日起會被加徵一成關稅。在6月舉辦的一場聽證會中,美國圖書產業代表曾強調,書籍應被排除在關稅之外,由於勞力與技術缺乏,美國出版商長期依賴中國印刷商,出版商和書商的利潤率低微,徵收關稅幾乎肯定會導致書價上漲,並可能迫使某些書店和出版商破產。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8月13日最新一輪對中關稅清單中,將移除聖經,此舉被解讀是為了迎合川普的基督教選民。
     
  • 歷經11年的遺產糾紛訴訟,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作家之一的卡夫卡(Franz Kafka)遺失的手稿,全部回歸以色列國家圖書館。卡夫卡臨終前曾要求摯友布洛德(Max Brod)在自己死後將剩餘的作品手稿燒毀,但布洛德沒有遵照約定,在二戰期間帶著這些手稿逃往以色列,陸續編輯出版卡夫卡著名的長篇小說《城堡》、《審判》和《美國》。以色列國家圖書館的檔案管理員Stefan Litt表示,這些尋回的手稿中,大多數作品已經由布洛德出版,文學上可能無法獲得驚喜,但仍有不少卡夫卡與友人間未曾公布的通信,以及個人的日記、筆記、塗鴉等,能讓全球讀者更加了解這位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館方未來也預計將這些手稿全數公開,上網與讀者分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EP7》手工書達人王淑芬/在這世上,我們心有所愛,為他/她做一本手工書

喜歡手工書的人,一定聽過王淑芬,她2004年出版的《手工書55招》,是台灣第一本介紹此技藝的專書,掀起了手工書熱潮。多年來,她創作與寫作不輟,不僅出版手工書的工具書,也創作許多精彩的兒童圖書。她將手工書藝術帶入生活,採訪時,她提到:「在這世上,我們心有所愛,所以為他/她做一本手工書。」她為兒女做成長紀錄,為心儀的故事製作立體書版本,為心愛的貓而創作。想認識手工書的朋友,請千萬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特別來賓:王淑芬

閱讀寫作雙達人。1961年生於台灣台南縣左鎮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畢業,曾任國小教務主任、輔導主任。不但會寫有趣的故事,還主持過數個電視廣播節目來推廣兒童文學閱讀。更喜歡做手工書,架設出台灣第一個手工書專屬網頁:「幸福的手工書」,並獲邀參加韓國國際Book Art大展。熱銷手工書:《一張紙做一本書》、《一張紙做立體書》、《一張紙玩一首詩》、《繪本動起來》,甫出版即造成轟動,是親子一同動手做的最佳讀物。

▇本集精彩重點

  • 在生活應用上,我將手工書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自娛娛人,我自己做了很多的手工書,像聖誕節的時候,我會做幾本手工書贈送給朋友;有時候也不為什麼,就是做了,送給自己的,這是一個很棒的自我對話的過程。還有另一類,是商業的手工書,像國外一直都有手工書製作者,將作品拿出來販賣。也有一類工匠,專門幫人做珍本古籍的修復。
     
  • 從平面白紙,變成一本立體書,有文有圖的製作過程中,大腦的活動是非常多元的。其中包含了藝術的能力、文學組織的能力,以及,可能大家都沒想過──要有空間的智能。
    4_7.jpg
    王淑芬的手工書作品

    5_8.jpg
    內容與形式的結合,是王淑芬十分重視的,左上以咖啡為主的詩作,她便製作了咖啡杯狀的書籍:右上是她為《愛麗絲夢遊仙境》製作的立體書;左下是以雕刻橡皮印後,蓋在書上,成為每頁的文字框線;右下獻給小王子的書籍,以心形表示,以示此書應以心讀之。

  • 現代人,很少有靜下心來的時刻。不為什麼,就跟自己對話,拿一枝筆、一張紙,做一本小書,寫點什麼、畫點什麼。不是要出版,也不是為了什麼,而是跟自己的心靈對話。
     
  • 我們人生中有權利,也有義務,一定要保留一些時間是屬於自己的,那來做一本手工書也好,或者畫一張卡片也好。
     
  • 這家印度出版社,叫Tara Books,像是社會企業的概念,幫助當地窮困的人,教他們學會一技之長,採用當地的紙材,製作的過程都是手工的,譬如說手工折書、手工印刷,每一本書都是絹版印刷。

  • 國外有些年輕朋友也很有意思,他們把手工書做成項鍊、手環、耳環,賦予書籍新的生命。
     
  • 有一年,我教六年級,因為學期末都會請他們做一本手工書,是最簡單的八格書。八格書可以用一張紙做出來,其中會包含3個跨頁,第一個跨頁做自我介紹,第二是寫自己喜歡的東西,第三則寫自己的未來。其中有位小男生,我印象很深刻,他在第三頁寫,他將來當心理醫師還要一面寫詩(笑)!從此以後,他常在下課時間,當別的男孩拿著籃球跑出教室時,他則走到我面前,在我桌上放下一首詩。畢業典禮前一天,他送了我一本他親手做的迷你詩集。這大概是我收藏的最珍貴的禮物吧。每當我看到這本小書,便會回想起那段時間,與一位小男孩交換詩句的日子。
    3_11.jpg
    提起這部學生的作品,王淑芬說是自己收過最珍貴的禮物。

    shou_gong_shu_190819_0072-062suo_.jpg
    王淑芬送給爾雅出版總編輯隱地的手工書其中一頁

    1_9.jpg
    王淑芬作品,名為《到家了》的手工書,攤開後,也以家的形狀顯示

【下集預告】漫遊者文化總編輯李亞南,8/27首播,主題:總編選書術大公開 ft.韓國文學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8-20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