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圖像解碼,諷刺漫畫中的殖民想像:評《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日本小說家坂野德隆的《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一書,藉由解讀日本內地漫畫家國島水馬的漫畫,從不同的視角,檢視日本對台的治理殖民史。
從1916年到1936年,這20年間,國島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漫畫記者」,或投稿個人作品,發表了大量的時事諷刺畫,這些畫見證了大正年間的民主潮流,也反映了台灣當時政治與社會現況。評論這本書,很多人可能會從台灣史、中日關係史或是殖民史的觀點切入。這篇文章,我想就諷刺漫畫史的角度來談談坂野這本書與國島「台日漫畫」的代表意義。
▇諷刺漫畫全球性:英國幽默雜誌建立的卡通帝國
首先,坂野這本書說明了,台灣漫畫的早期發展也受到當時諷刺漫畫全球性交流的影響。近10年來,學界對於諷刺漫畫的研究趨向跨文化,研究者不視諷刺漫畫為單一國家或漫畫家的作品,而是置入全球語境,去看其如何生成與流動。種種研究指出,在20世紀的交界,這些看似獨立的漫畫與刊物,都相互影響著;一張張機智幽默的圖像背後,承載的是跨國的圖像交流。促成這交流的動力有許多,包括印刷技術的進步,報紙事業的發達,閱眾文化的轉變,最重要的是方興未艾的殖民主義。代表刊物即是英國幽默雜誌《膨奇》(Punch),刊物本身與其代表的形式,隨著大英帝國散佈世界,建立了一個「卡通帝國」。
國島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的「臺日漫畫」,可看作這潮流下的產品。在書中,坂野提到諷刺漫畫在日本的發展狀況,比如在橫濱成立的《日本膨奇》(Japan Punch)雜誌,影響日本早期的諷刺漫畫,而《東京頑童》(東京パック)也是模仿美國同名雜誌,創辦人北澤樂天曾跟歐洲漫畫家一起合作。
台灣也曾發行《台灣頑童》,然而,在缺乏實體刊物與相關研究之下,「臺日漫畫」的作品是少數可見的圖像證據。雖是日本漫畫家的作品,這些漫畫反映的仍是台灣現況,可以視為台灣漫畫史的一環。
▇漫畫家眼中的殖民
再者,此書反映了圖像與歷史敘事之間的糾葛。近年來學界常反思圖像與歷史的關係,諷刺漫畫雖已被許多學者當作歷史證據的一種,美國高中課堂裡甚至把諷刺漫畫當作歷史教材,然而,跟許多圖像媒介一樣,當學者試著建立以圖像為主的歷史敘事時,依然無法避免長久以來圖像與文字敘事的主從之爭。許多漫畫研究者致力發展漫畫與歷史研究的方法學與理論,即是為了讓「圖像」正名,建立系統性的解讀模式。這些嘗試,包含解讀圖像內容以及分析漫畫的生產機制。
「臺日漫畫」本質上是新聞報導,在本書裡,坂野大多採取「圖像反映事件」的方式解讀。然而,他也意識到了這些畫都相當個人,是一個漫畫家的「旁觀」。面對大量且龐雜的漫畫,坂野敏銳察覺到漫畫的特殊口吻:諷刺。他以當時台灣社會複雜的階級關係,與其中產生的矛盾為準則,檢視漫畫如何諷刺這樣的不公義。若說得更精確,本書討論的不是廣泛的台灣史,而是一個漫畫家如何(並非客觀地)看待殖民母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穩定的內外關係。
坂野強調,國島雖是日本人,但基本立場仍是批評不公正的社會制度。不過,這些漫畫仍反映出了外來者對於殖民地的想像,這些想像形成一種「扭曲」的效果,是諷刺漫畫呈現「真實」的手法。
比如第一章對於大稻埕女給的描繪,那滑稽的身體曲線與濃妝豔抹,一直到日台聯姻下,台灣原住民女子與日本娃娃的連結,兩個極端的女性形象,反映出殖民者對於殖民地的期待:女體與開發地,陰性與被動。

▇台灣成為獵奇的對象
在許多章節裡,可以看出台灣成為一個「獵奇」的對象,特別是第六章,生活民俗成為外來者分辨「內外」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國島很清楚看到其中的情緒矛盾,台灣人對內地的欣羨感帶著隔閡,內地人的虛榮心浮誇自己的身分。諷刺漫畫赤裸裸點明了這些不一致的心理狀態,為當時台灣的一種怪奇現象。
如坂野所說,解讀諷刺漫畫的困難在於,許多新聞事件在當時或許吵得沸沸揚揚,圖像符碼一看就知,不需太多解釋。但是時移境遷,那些眾所皆知的圖像都成了密碼,處理如此龐大的圖像資料,坂野解碼的辛苦可想而知。
第三及第四兩章,坂野以關東大地震與皇太子裕仁親王兩個事件為主,點出這些諷刺漫畫在新聞事件中的即時與連續性。以前者為例,國島筆下的台灣人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展現了心向「祖國」的熱忱,追蹤救災進度、捐款,甚至接收了許多逃難的日本人。不過,這些圖也諷刺當局為了達到捐款數目而強逼台灣士紳的醜態。後者則點出了台灣島內面對皇室來臨的慌張,台灣人必須要學習禮儀表達感恩;大量資金注入而引發的商機爭奪,國島也巧妙地用鯉魚搶食的畫面來比喻。


就視覺表達上,第五章裡原住民與日本警察的衝突,和政府防疫相關的諷刺漫畫,展現豐富的圖像層次。這些圖畫示範了諷刺漫畫如何以具有張力的視覺符碼濃縮新聞事件,帶給觀者震撼。
國島在兩張漫畫裡皆以山豬比喻原住民抗爭,一張引用《水滸傳》武松打虎的典故,日本政府成了武松,打擊作亂的山豬;另一張則描繪日本軍人抓起山豬,準備戰鬥解剖。
同樣帶有對抗意涵的是除疫措舉,國島將來自外地的病原體畫成具有威脅性的巨大老虎,島上的內地人得起身抵禦,進行一場打虎大賽。這些漫畫透過強烈的圖像對比,訴諸直接的視覺衝擊,使讀者立即理解。從這些漫畫展現的意識形態看來,很明顯的,日本受眾仍是主要訴求。
▇漫畫家的「戰術」
坂野描述史實時,不時穿插個人感思,也是本書引人之處。對曾在台灣居住過的坂野來說,台灣日治史與國島的漫畫,並非只是研究材料,更有感性的成分在。坂野的文字也隱隱呼應國島的複雜情緒,以殖民之眼批判殖民,接受歷史的無常與反覆。
坂野將關東大地震與2011日本東北大地震進行對比,在類似的歷史場景,不同時空裡的台灣與日本被連接了。此外,1930、40年代台灣人的認同混亂似乎延續至今,在變動的局勢裡所有的適應都是無效,諷刺漫畫一針見血凸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認同衝擊。坂野一邊描繪上個世紀的台灣,一邊說著他眼中的台灣,種種小敘事從大敘事的框架裡散佚而出,讓這本書多了時間差的層次感。
不過,就一本以漫畫解讀歷史的書籍來說,「歷史」與「漫畫」應是兩個重點。坂野著重在「歷史」一環,稍輕了「漫畫」,不常談論國島漫畫裡的視覺語言。
研究者常強調圖像元素是漫畫家的彈藥庫,是他們對抗敵人的武器,因此,檢視漫畫家的「戰術」,是閱讀漫畫有趣且重要的一環。「臺日漫畫」之所以成功表達國島的視角與態度,仰賴於他精巧的諷刺與對視覺隱喻的熟稔。序言裡,坂野其實分析了國島某張漫畫的圖像語言,例如台灣與大碗的聯結,碗內事物的影射。若能有更多類似的段落,本書必更能展現國島漫畫的多元性,使人理解諷刺、歷史、漫畫與畫家之間的錯綜關係。●
![]()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作者簡介:坂野德隆 |
閱讀隨身聽EP12》總編來作伴,第一季彩蛋ft.李亞南、朱亞君、莊靜君
閱讀隨身聽第一季所有精采節目都上線了,大家是否都聽過了呢?如果還有哪一集沒聽到,別忘了回去打開喔。已經有很多朋友開始點菜,幫我們列出下一季希望的採訪名單,請別著急,我們會很快回來跟大家見面的!在第一季的訪談中,有不少精彩片段,因為節目時間長度的關係沒有收進去,編輯部不藏私,特別剪出彩蛋專輯,與讀者們共享:
▇本集精彩重點
S1EP10,愛米粒出版社總編莊靜君:我遇過非常多次西方人對亞洲人的歧視,像倫敦書展時,我因為非常想簽馬奎斯的作品,所以花了很長的時間,想方設法跟馬奎斯的經紀人見到面。那一次,我知道他有一位新的經紀,專門負責亞洲區,他們的行程一定都排滿了。因為之前沒見過面,只能打聽到他桌子的位置,在旁邊等。書展的門票非常貴,等待時,保全人員跑來問我:「你來這邊幹嘛?」他為什麼不問別人,卻問我?我回他:「你是因為我是亞洲人才這樣問我嗎?我花錢、我是專業的出版人,我在這裡,你沒有資格問我在這裡做什麼!」
S1EP8,漫遊者文化總編輯李亞南:我很喜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一段話,他說:「經典是什麼?經過不斷的鬥爭之後留下來的,就是經典。」我們可以簡單地解釋,它是經過時間的各種考驗,而留下來的。我覺得當一位讀者身處在不同年齡、生活階段、生活體驗,經典對他們來說,都有啟蒙的意義。不僅是年輕人、青少年、學生,而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你看到的每一本經典,它其實都能啟發。我們必須找到它能夠啟蒙的那個點。
S1EP11,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壹詩歌》的成功完全要歸功於可樂王,當初他提想做一本詩集,很前衛,我像是一個支持者。OK,要做沒問題,請他做主編,我做後盾。後來,他們給我看封面,標準字是周夢蝶題的字,可是我嚇壞了,因為封面是他自己拍的,是一位穿著兩截式粉紅衣著的辣妹,你知道周公的字「壹詩歌」,我當時真的皺了一下眉,呃,但是我覺得OK,要做就要做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如果正經八百的,也不是我要的,它本來就是實驗性超強的作品。結果那那本詩集後來反應出乎意料的好。
那本書出版於2003年,裡面有非常非常多位作者,當時都非常年輕,現在已經是大咖詩人。過了16年,我回頭來看,實在太可愛了,裡面訪問了陳珊妮、方文山、伍佰,然後還有鯨向海、林婉瑜、廖姿韻、孫梓評,而且通通有他們16年前的照片,超年輕,你可以看到許多詩人年輕的照片。強調一下,這本詩集目前好像還有一些存貨,趕快去搶。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閱讀隨身聽,聆聽導引:
➤線上聆聽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