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35 陪孩子觀天望地,拓展視野
●寶島留聲機、童言放送局
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1)(2)
文:Y生等,圖:陳采瑩,賴俐欣譯,文訊雜誌社,40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春風少年歌
日治時期臺灣少年小說讀本
文:張我軍、楊守愚、楊雲萍、楊逵、張文環、翁鬧、龍瑛宗、巫永福、呂赫若,圖:陳采瑩,文訊雜誌社,320元
推薦原因: 文
這套書讓時光倒流至1920年代,重現日治時期的台灣兒少文學榮景。《春風少年歌》文字篇幅較多,收錄張我軍、龍瑛宗等當時文壇新作家的青春小說創作;《寶島留聲機》與《童言放送局》兩冊,則收錄了當時童謠運動下的多首精彩作品,配圖輕巧趣味,版面雅致怡人,卻也不失莊重的重量。
其中《童言放送局》作品,收錄了當時就讀公學校的台籍學童作品。天真無邪的童言童語,卻也真實描寫出一個時代的兒童眼光與生活日常。當初咬著鉛筆寫下詩句的孩子們,如今多半已離開人世,編輯團隊為了尋人授權,公文來往跑片全台,終於迎來這套書的問世。時光匆匆留痕,百年後捧讀這些作品,文字依然有著燙手暖心的熊熊餘溫。【《寶島留聲機》內容簡介➤】【《童言放送局》內容簡介➤】【《春風少年歌》內容簡介➤】
●白貓黑貓
しろねこくろねこ
文、圖:菊地知己(きくちちき),米雅譯,拾光工作室,3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兩隻貓,一黑一白,僅是如此簡單的角色與顏色,便構成了一本好看的故事。一直以來,白貓總是受到眾人的矚目與讚美,兩貓惺惺相惜的情誼卻從來沒有動搖。故事最後,當黑貓在花叢裡自信地闊步前行,美麗的定義已不只有一種答案。原來自己本來的樣子,便是最好的樣子。
作者不落俗套的圖像敘事手法,盈滿豐厚的生命力與想像力,氣勢與美感兼具,看似揮毫的大器筆觸,把動靜線條拿捏得恰到好處,在紙面上揮灑出令人驚嘆的意象畫面。【內容簡介➤】
●GO!尋寶探險去
The Treasure of Pirate Frank
文:馬爾.皮特(Mal Peet)、伊爾斯佩.格雷厄姆(Elspeth Graham),圖:傑茲.圖亞(Jez Tuya),卜彥文譯,閣林文創,600元
適讀年齡:3歲~7歲
推薦原因: 趣
這是一本非常適合朗誦出聲的繪本。書中不斷複誦著尋寶情節句型,讓孩子的耳朵沉浸在熟悉的節奏裡,一邊回顧經歷過的冒險,一邊期待著下一頁的新關卡與新語句,閱讀起來很有韻味與滋味,一下子就琅琅上口了。大開本尺寸,上天下海、乘風破浪的冒險場景,以及意想不到的寶物結局,孩子必能享受這一段充滿想像力的旅程。【內容簡介➤】
●布魯卡的日記
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
Pamiętnik Blumki
文、圖:齊米雷絲卡(Iwona Chmielewska),林蔚昀譯,字畝文化,380元
適讀年齡:3歲~12歲
推薦原因: 文 圖
布魯卡的日記裡,描述著她與其他院童在波蘭孤兒之家的生活。在這裡,獎勵勝於處罰,男孩與女孩可以做同樣的事,兒童的意見跟大人一樣重要,所以每個孩子都有一段深刻難忘的經歷。好似已泛黃的日記中,大量使用紙頁布料拼貼,增貼故事的文學歷史氣息,成功營造一個廣闊的圖像世界。
本書以誠摯的孩童口吻,訴說真實存在於歷史中的孤兒之家故事;用感性溫柔的筆觸,透過繪本形式傳達對於愛與尊重的兒童人權訴求。透過布魯卡這個角色,作者向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致敬,其對待兒童的身教與言教,在將近百年後的今日來看,仍值得我們學習思考。【內容簡介➤】
●人類是什麼?
動物們的觀察報告
사람이 뭐예요?
文、圖:文鍾勳(문종훈),張琪惠譯,青林國際,299元
適讀年齡:6歲~12歲
推薦原因: 知 圖
動物學校開學了,貓頭鷹老師出了一份「人類觀察報告」作業。動物們用心查資料,列出好多特徵分析:黑猩猩畫出了人類的外觀,長頸鹿研究了人類的骨骼和器官,大象統計了人類的平均身高體重,變色龍則對人類的膚色感到好奇……從動物的眼光及口吻,來介紹關於人類的知識,比較各自特徵上的差異。越看越有趣,帶出好多可愛又豐富的知識,讓我們人類也重新認識了自己呢!【內容簡介➤】
●麒麟湯
文:張維中,圖:南君,親子天下,420元
適讀年齡:10歲~12歲
推薦原因: 文 圖
氤氳的古老澡堂裡,一段魔幻寫實的故事,關於老去,關於成長,關於愛與留存。當繁華人潮退盡,老屋抵不過歲月的痕跡,水氣蒸霧之中,走向斑駁消散的,除了壁畫上的一隻隻長頸鹿之外,還有老阿嬤腦海中的人生風景。把一切看在眼裡的小孫子,該如何力挽衰去的人事物景,讓家族的心血繼續延續下去呢?
本書的圖像美極了,精緻不流俗的畫筆,化文字為一幅幅氛圍濃郁的場景,映入眼簾後彷如身處其境,叫人震撼屏息。【內容簡介➤】
●陽光 空氣 花和水
文:林世仁,圖:唐唐,幼獅文藝,280元
推薦原因: 文
精巧又不鑿痕跡地搬弄文字韻趣,為台灣孩子譜寫屬於自己的詩,作家林世仁再一次交出令人驚豔的創作。書中的50首詩,從日常周遭出發,放眼城市與宇宙,由文字衍生出的無限想像力,為平實的生活經驗,賦予格局與觀點兼具的文學美感。插畫家唐唐的繪圖,淡雅中帶有慧黠童趣,讓閱讀更加有滋有味。【內容簡介➤】
●食物工廠大探險
走吧!來趟食物的變身之旅
こうじょうたんけん たべもの編
文、圖:藤原徹司,卓文怡譯,小熊出版,320元
適讀年齡:3歲~12歲
推薦原因: 知 圖
打開這本書,簡直像是走進了食物觀光工廠。以身歷其境的視角眼光,一一細訪食物從原料到商品的每道挑選、料理、製作、包裝工序,不僅鉅細靡遺、清楚明瞭,流暢的版面與精密的筆觸更是引人入勝。作者實地走訪日清、森永乳業等食品工廠,詳實重現內部縝密的機器操作場景,擬真程度叫人驚嘆連連。是一本好吃又好看,知識與趣味兼具的營養好書。【內容簡介➤】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科評苦雨之地》生理學者潘震澤:生老病死原是生物的宿命
有位科普寫作同道的妻子是文學評論兼小說家,曾好心送我一本她的小說舊作。我看完後,提了幾個我認為邏輯不通之處,惹得小說家好生不高興,同先生抱怨道:「你學科學的朋友怎麼都提些怪問題?」(顯然我不是第一位)。看來文學家與科學家看事情的角度確實會有些不同。
因此,當Openbook來信要我就吳明益的小說《苦雨之地》與科普作品的差異寫篇文章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拒絕。但編輯信上說,「這部作品將許多自然科學的資訊熔進小說故事中」,同時作者在「新書付梓之前,也曾將書稿交給不少相關專業人士過目尋求指正」,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我便答應下來。
我從小喜歡看小說,更佩服會講故事的人,因為我只會就事論事,完全不會編故事。好的小說得具備吸引人讀下去的慾望,在這一點上,吳明益是成功的。他是個優秀的說書人,全書6個中短篇小說都能吸引我一口氣讀完,且意猶未盡(註1)。這6篇小說的故事各自獨立,並無實質關聯,所以硬要以一個電腦病毒的存在把它們連成一部長篇小說,有些牽強。但那只是定義問題,與小說本身好壞無關。
6篇小說的前3篇主角具有科學家身分,分別是研究蚯蚓的動物學家、研究鳥鳴的動物行為學家,以及研究樹冠生態的植物學家。至於後3篇的主角雖然不是科學家,但也從事登山尋找雲豹、出海尋找藍鰭鮪,以及賞鳥數鷹的活動。之所以會選擇這些題材,顯然與作者參與生態保育工作有關。書中穿插了許多冷知識,應該來自作者的閱讀經驗。
加入科學素材的小說有好些類型,最常見的是以科學家為主角(如同本書)。這些主角通常都有過人之處,見人所未見,單槍匹馬地拯救了世界(或某個危機)。對真正的科學家來說,這些都不怎麼真實,離他們的日常生活甚遠。但這點無可厚非,因為小說要好看(也就是有故事性),主角必須有些與眾不同,否則也就沒有書寫的必要了。
科學活動分兩大類:田野研究與實驗室研究,不同的科學家會選擇適合自己性向的研究方式。但無論是哪種研究,收集數據只是第一步而已,建立及驗證理論才是科學的最終目的,因為唯有經過驗證的理論才有應用的價值。達爾文曾寫過一段著名的話:「觀察必須支持或反對某個觀點,否則毫無用處。」(…all observation must be for or against some view, if it is to be of any service.)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科普寫作與一般自然寫作的最大差異之處:科普寫作會針對某個科學發現與理論作詳細說明,不可能跳過「科學」這個坎;自然寫作與科學小說就可以自由發揮一些,甚至出現虛構。
接下來,我要挑兩個與小說本身沒那麼重要的科學細節,發表一些我的想法。頭一個出現在〈人如何學會語言〉這篇,作家藉主角狄子媽媽之口,說狄子原本是個活潑愛講話的孩子,因為接種了麻疹疫苗後才變得不愛說話。作者還加入了生動的描寫:「當針頭插進狄子的皮膚時,他的眼神頓時失去光彩,接著劇烈痙攣、放聲大哭,高燒了一個禮拜,自此狄子語言的芽被掐斷了。」
作家引用的這段敘述,明顯出自反疫苗接種人士的宣傳,早已遭醫學界一再駁斥,我也寫過兩篇專欄文章介紹(註2),可惜還是有人選擇相信。在此摘錄一段專欄中的話:
反疫苗接種已經造成許多傳染疾病的反撲,給許多小孩帶來不必要的痛苦,小說家實不應對此議題表態,尤其是與小說情節的關聯性不大。
另一個出現在〈恆久受孕的雌性〉這篇,裡頭提到4位主角出海多日終於碰上他們一心找尋的藍鰭鮪,卻發現那是人造的「假魚」。嚴格地說,那不是單純的人造機械魚,而是由生物組織與電子機械結合而成的仿生魚:其外表與行為與真魚並無二致,同時有血有肉,會進食也會排泄。所以這一篇與其他幾篇不同,落入科幻小說的範疇。
仿生生物在科幻小說及影視作品中早己數見不鮮,從70年代的美國電視影集《無敵金剛》(The Six Million Dollar Man,1973-8),到電影《異形》(Alien,1979)、《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以及日本漫畫與同名動畫電影《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1989, 1995)等,都有仿生人的身影。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仿生生物仍是遙不可及,就算材料科學、人工智慧、機器人學再怎麼進步,要做到生物組織與機械合而為一,還是不可能的任務。
小說家的描述避重就輕,只說從魚身上找出好些作用不明、帶有許多尖細觸鬚的錠狀物。但真正的問題是:誰製造並控制了這些仿生魚?牠們突然出現的目的為何?書中均無交代。作家在後記中提到,該篇小說與他之前的小說《複眼人》有關,可惜我去國已久,沒有讀過該本小說,無從得知。
我個人最喜歡的一篇,是〈灰面鵟鷹、孟加拉虎以及七個少年〉這篇。作者以第一人稱記述了童年及青年時期與舅舅相處的短暫時光,以及舅舅養過一頭鷹與想養一頭虎的故事。這篇小說沒有賣弄什麼知識,但故事完整引人,敘述生動有趣,結尾則讓人感傷,撫卷嘆息。
其實拋開枝枝節節,作者在5篇(〈恆久受孕的雌性〉除外)小說中,分別描寫了跨種族的養父養女、親子、情人、夫妻,與甥舅之間的情與愛,可見小說家是重情之人。書寫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歷久彌新的主題;至於對其他生物以及環境的關懷,猶其餘事。
另外還有一個橫亙全書的主題,就是生離死別:書中每一篇小說都有親人死亡及離去的情節,從親生父母、養父母、妻子,到舅舅不等。生老病死原是生物的宿命,生命既不能長生不老,就只好仰賴繼起的生命延續,但對人類這種有意識的生物來說,親人故去仍是最難接受的事實之一。作者的後記以「萬事生降於哀戚,但非死灰」這句話作為開頭及結尾,顯然是對此深有感觸。只不過這句出自美國小說《長路》(The Road)裡的話,是譯者與作者的再創作,與原文有相當差距,也算是「美麗的錯誤」(註3)。●
【科評苦雨之地 和科學家來場文學散步】
苦雨之地
The Land of Little Rain
作者:吳明益
繪者:吳明益、吳亞庭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明益
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有時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單車失竊記》,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三冊。
曾六度獲中國時報「開卷」中文創作類年度好書,入圍曼布克國際獎,愛彌爾‧吉美亞洲文學獎,獲法國島嶼文學小說獎、日本書店大獎翻譯類第三名、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亞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台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金鼎獎年度最佳圖書等。作品已售出十餘國版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