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文青逛展到台中:臺中文學館推出「呂赫若」、「文學影視戲劇」雙特展

臺中文學館即日起推出兩場主題特展「創作‧戲劇─發現美的事物:呂赫若特展」及「文學與影視戲劇特展」,展期至明(2020)年8月30日止。

zhan_chang_zhu_shi_jue__0.jpg
呂赫若特展(左)與文學與影視戲劇特展主視覺

「創作‧戲劇─發現美的事物:呂赫若特展」分為「當用日記」、「移動地圖」、「台北歌手」、「孤單的燦爛」及「多才又多子」五大面向,透過年表、影視及文學創作,介紹日治時期知名作家呂赫若。

呂赫若出生於台中潭子,曾到日本學習聲樂,進入寶塚劇場演出,返台後參與《臺灣文學》編輯、籌組「厚生演劇研究會」,在音樂、戲劇及文學上多所貢獻。其作品充滿關懷人民的大愛,代表作〈財子壽〉曾獲臺灣文學奉公會的「臺灣文學賞」,是當時首位獲獎的台灣作家。

特展中的「當用日記」為三年連用日記本,呂赫若使用此日記本記錄1942年至1944年間的活動。本區以呂赫若遺留的「當用日記」中的關鍵字,進行拼湊、改寫呂赫若的一天。

「移動地圖」將呂赫若的生平視覺化為大事年表、小說創作年表,並以地圖遊戲方式呈現1940年代呂赫若在台北、東京、台中之間的移動,揭示大時代的命運,藉以想像40年代文藝青年的模樣。

「孤單的燦爛」是呂赫若文物展。呂赫若現存的文物稀少,主辦單位經家屬同意取得相關照片,譬如呂赫若親手雕刻的大象木雕、鋼琴造型香菸禮盒等,配合資料的爬梳,呈現文物背後的故事。

33_0.jpg
呂赫若使用過的當用日記(左,呂芳雄提供)、呂赫若親手雕刻的大象。

「多才又多子」指的是呂赫若在文學、戲劇創作上的充沛能量。本區精選呂赫若的經典作品,以微型戲台的形式展示小說情節,透過物件呈現作品中的戲劇張力。

去年播映的電視劇《台北歌手》,是以呂赫若生平故事為背景。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希望藉由特展,讓大眾了解這位全心奉獻藝文,將文學理想與人道關懷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文學家。

lu_he_ruo_te_zhan_zhan_qu_c-2.jpg
呂赫若特展展區

「文學與影視戲劇」特展則蒐集了80年代文學改編電影的經典作品,並以近年來與臺中相關的3部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為主要展出內容,包含改編自霧峰林家故事的電視劇《疑霧公堂》;由編劇家施如芳以「林獻堂晚年留日不歸」為主軸,融合音樂、戲曲編寫的舞台劇《當迷霧漸散》;以及全劇80%在台中拍攝的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電影《花甲大人轉男孩》。

wen_xue_ying_shi_te_zhan_zhan_qu_b-2.jpg
文學影視特展《當迷霧漸散》延伸展品

特展除呈現劇照、影像片段、延伸閱讀作品之外,更以趣味取向設計角色配對、彈珠檯、文學地景桌遊等互動體驗,呈現繽紛多元的文學電影世界。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表示,希望透過此次特展,運用不同形式推廣文學,進而提供市民更多觀賞與閱讀的視角,激發更多的想像。


【展覽資訊】
 

臺中文學館 火熱雙特展
展期:2019年10月31日~2020年08月30日
地點:臺中文學館主題特展館
   (臺中市樂群街三十八號)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7:00
   (週一休館)
#呂赫若特展 免費講座報名:【請點擊】
#文學影視戲劇特展 免費講座報名:【請點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10-31 16:15
書.人生.苦茶》我的藏書史前史

原本想把這篇文章命名為「歹路不可行」,因為藏書就跟吸毒一樣,是不歸路。兩者都很容易上癮,很難回到正軌。吸毒者至少還有藥物可以醫治,還有勒戒所可以去。反觀藏書上癮者,無藥可戒,剁手也戒不掉,除非剁首;無處可去,除非書店。

一旦腦中某根經脈打通(或者反而阻塞?),想開了(或者想不開),撩起佔有的慾望,開始藏下去,爾後就只能一直蒐一直藏,停不住也回不了頭,至死方休,抱書而逝吧。常聽說藏書家過世後,累積一生的藏書被賣掉或捐獻;卻沒聽說哪個藏書家死時身邊一本書都沒有的。

2017年4月出了一本以書為主題的散文集《人間書話》,被詩人楊澤先生封為「國民藏書家」,我好像從此被視為「藏書家」。「藏」是沒錯,若說成了「家」,其實不敢。論起藏品之精妙、藏量之繁多、知識之淵博深廣、眼光之敏銳犀利、財力之雄厚霸氣、淘書追書盯人之刻苦耐勞、著作論述之精妙豐富,都不如所有我認識的藏書家,更別說古今中外藏書史上諸位名家。但是,「藏書」這種病確實已經滲入我的生活、我的思想,甚至滲入我的肉體裡。染就是染上了,從此褪不去。

不敢想像這條不歸路的終點會是怎樣的光景,那麼,路的起點呢?我試著追憶往事。

我不是出娘胎就抱著書(賈寶玉才有資格啣著玉出世)。父母沒為我辦理抓周大典,也就沒機會抓到書。吾家不是讀書人家,不出秀才,屋裡上上下下沒有幾本可以稱之為書的書,想偷大人長輩的書讀都無書可偷。我就是長子,所以沒有兄姊啟蒙我,拿雜書、雜誌給我讀。我在小學時當然沒讀過《紅樓夢》、張愛玲、瓊瑤、甚至古龍,註定無法成為文青。

我愛的只有連環漫畫。當時父母們最忌諱小孩看所謂的「不良漫畫」,我家允許而買給我的是幽默小品如《老夫子》、《頑皮豹》、《頑皮豹與大冬瓜》(臺灣漫畫家修改大番薯先生的造型為「大冬瓜」,繪製成一本向老夫子「致敬」的漫畫,我收藏寶愛至今)。升高年級後,不滿足於此,我自己去找「不良漫畫」,正好迎上盜版日本連環漫畫大肆入侵的時代。

漫畫之外,字數多的讀物只有民間童話、世界名著的大字注音兒童版。任何長篇巨作經過整形、刪減、淨化後,都是薄薄百多頁一本,附上少許插圖。什麼《福爾摩斯》、《亞森羅蘋》、《基督山恩仇記》、《三劍客》、《金銀島》、《悲慘世界》、《愛的教育》、《愛麗斯夢遊及鏡中奇緣》、《周成過臺灣》、《西遊記》,我小時候都讀過,但僅限兒童版,直到今日,也沒進階去讀原著或全譯本。

對於這些名著,所知的也就是當年兒童版的情節,數十年來沒有長進。長大成人後確實買了幾部全譯本、完整版供在書房,但只是為兒時讀刪節本的補償心理吧,它們淪為擺飾幾乎不碰。雖然讀的是兒童版,一個小學生能夠接觸經典名著,知道莫里亞蒂(當時所知最大反派)、達太安(三劍客其實是四劍客的故事!兒時就知道這個百年之謎)、西爾法(動畫版的他超帥)、坐在牆上的蛋頭人,也算不容易了。

讀物除了自家買,還有很大宗來自就讀的小學。我校備有臺灣書店出版的《中華兒童叢書》(不知是否省教育廳發送下來的?),有高、中、低不同程度對應各年級,以班級為單位,每個學生都可以領取一本,閱讀期限有多久忘了(一學期?一個月?),時間一到,交學藝股長收回,抱去圖書室或是教務處更換另一批書,再抱回班上發給每位同學。自己那本讀完還可以和別人交換,一個學期下來可以讀好多本。天文地理、文學歷史、民俗美術、故宮文物等等什麼題材都有,在資訊封閉的年代,著實大開眼界。雖然不如漫畫書有趣,卻比教科書有趣太多。

課外讀物制度立意良善,惟獨有一點不好。書是公家的,到手上就應負起保管之責,不能弄濕、弄髒、弄破,最重要是不能弄丟。這對於好動貪玩的國小男生來說是多麼困難的事。好死不死我就弄丟一本,不知道丟在哪裡,就是找不到。這下闖了大禍,至少是乖寶寶我眼中的大禍。弄丟要賠,但是沒有人知道該賠多少,書上沒有定價。況且學校不收錢,要學生去買來還。爸爸給了一筆錢,讓我去鎮上書局找,每家都去問,要命阿,根本沒人賣《中華兒童叢書》。聽人說,必須在臺北火車站附近,重慶南路的臺灣書店門市部才買得到。從鄉下搭公車去臺北車站要好久,爸爸忙著工作,怎可能為我跑這趟?當年也沒網購,不確定有沒有書,想郵購也不知可否,打電話交涉?臺灣書店等於是另一個衙門呢。

種種麻煩,爸爸索性隨便買了本封面是粉紅色的《世界童話集》讓我上繳交差。「這不行啦!完全是不同款的書嘛。」向爸爸抗議。我雖然年紀小,竟還分辨得出前後兩書之出版社不同、主題不同、裝幀不同、開本不同。因此激發出藏書家鑑定的天賦?而且執著於版本。真的沒招了,無奈,哭喪著臉含淚交給班上,看著一本矮矮胖胖的粉紅小書混進高高扁扁、整整齊齊的兒童叢書裡。奇怪,沒人追究,老師也沒說什麼,並未懲罰我,此事竟不了了之。僥倖過了關。我猜,恐怕很多學長、同學都是這樣塘塞過去的吧?這是終身銘記至深的失書記。

還有一次也很慘痛。阿嬤帶我上街買菜,經過南門街上一家小書店(我連位置都記得這麼清楚),在店內相中光復書局出版,一輯數冊的《超人力霸王大戰宇宙怪獸》繪本集。豪華精裝,全彩印刷,盒裝收納。元祖第一代力霸王,不是太郎也不是Seven7號,雄壯勇猛,怪獸兇狠古怪,封面上那超人與怪獸糾纏死鬥,太讚,太帥了,我吵著要阿嬤買給我,不肯走。阿嬤看看價錢,乖乖,臺幣100元(當時一碗陽春麵約3、5元),搖頭說:「阿嬤身上錢不夠,這樣好了,我們先回家,找你媽媽要錢,再回來買。」我勉強同意。把我騙回家後,大人們就自動忘記這件事。因為它不但貴,更不是什麼敦品勵學的正經書,誰理我阿。不但沒買到這套書,直到幾十年後的現在,還是沒能擁有它,一輩子的痛。果然「書的得失從書店開始」。

往事並不如煙。變成嗜書蟲的宿命,有跡可循。還不懂書的年紀(可以說是蟲卵期嗎?),就品嚐讀書、蒐書的樂趣及買不到書、失書的痛苦。幸好總和來看,畢竟樂大於苦。所以才會忘苦尋樂,樂此不疲,甘心癡書,沉吟至今。「落花成小劫,流水悟前因」,不但悟,且是痛徹大悟,各位親愛的小朋友,如果在書店遇到喜愛的書,務必抱著不放在地上打滾,千萬不能鬆手阿。


苦茶
大叔,寫字人,無照「藏書家」。亦為資深動漫御宅、類型電影愛好者。喜歡JAZZ,但是聽不懂。喜歡攝影,但是只有傻瓜相機及手機。寫了一本書:《人間書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10-31 12:39
東亞書房》冒險再開!《十二國記》睽違18年新作出版,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第43屆昴文學獎,由高瀬隼子的《犬型之物》奪得。《犬型之物》講述女主人公間橋薰在30歲這一年所面臨的,來自戀愛、身體、情慾、人倫與家庭想像的衝擊和掙扎。
    與男友田中郁也同居半年的薰,至今依然與戀人維持著無性的生活。曾經動過卵巢手術的她,在交往開始不久後,即表達了不願發生肉體關係的想法,而郁也則回以「因為我喜歡薰,所以沒關係喔」的答覆。然而某一天,被郁也約到咖啡廳碰面的薰,卻發現郁也身旁坐著一位陌生女性。懷著郁也孩子的女人,唐突地向薰提案:「妳可以替我養育他嗎?跟郁也一起。我是說,孩子,你可以收下這個孩子嗎?」面對這名因為錢而出賣身體給郁也的女性、背著她買春的郁也,以及郁也「想與薰一起養育這個孩子」的言論,薰的生活陷入了混亂的風暴。
     
  • 第32屆柴田鍊三郎獎評選結果出爐。本屆獎項由日本女性小說家姫野嘉兵衛作品《因為她頭腦不好》(文藝春秋)奪得。姫野曾五度入圍直木獎,並在2014年以《昭和犬》摘下直木獎桂冠。去年中出版的《因為她頭腦不好》,是一本以5名東大生性侵事件為背景的沉重寫實派青春小說。
    出身橫濱郊區平凡家庭的女子大學生神立美咲,與澀谷區廣尾養尊處優長大、進入東大理科一類組的竹內翼,在橫濱的祭典活動中相遇。然而,原本應該在一見鍾情後陷入戀愛的他們,卻在人與人之間的忌妒、自卑感與差別意識交錯下,被捲入由5名東大生所犯下的性侵案件中。而明明應是受害者的美咲,為何卻在事件發生後,受到「比起前途光明的東大生,野雞大學就讀的你被逮捕才對日本社會更有貢獻吧」、「這個女人不是被害者,而是自稱被害者。肯定是個輕浮女。」等無止盡的網路霸凌呢?姫野透過這個事件和後續的相關效應,帶出學歷差異、校內高低階級、性別矛盾、厭女情節,以及文理科歧視等,由日本人內化的價值觀導致的複雜社會問題。

【作家動態】

  • 身兼搖滾樂手身份且著作等身的知名文學獎作家町田康,於本月初出版睽違已久的短篇作品集《記憶中的盂蘭盆舞》(講談社),宛如作者本人一人分飾多角般,充分展現精湛的短篇寫作功力。《記憶中的盂蘭盆舞》一書除了同名短篇外,共收錄〈Ege Bamyasi不可解之物〉、〈山羊經〉、〈文久二年閏八月的異聞〉、〈獲得百萬元的男人〉、〈付喪神〉等9個精采短篇,一次滿足嫌犯推理、恐怖懸疑、異世奇幻、童話改編、甚至美少年耽美等迥異的文學風格。
     
  • 3年前以長篇小說《蜜蜂與遠雷》一舉成為直木獎以及書店大獎雙料得主的恩田陸,本月初推出《蜜蜂與遠雷》番外篇合集《祝祭與預感》(幻冬舍),講述正篇角色們不為人知的祕密。《祝祭與預感》一書共收錄6個短篇,包括亞夜、馬薩爾與風間塵一同祭拜鋼琴恩師綿貫老師的〈祝祭與掃墓〉、刻畫芳江國際鋼琴大賽審查員納薩尼爾及三枝子的過往與未來的〈獅子與芍藥〉、追憶作曲家菱沼忠明無法忘懷的學子的〈袈裟與鞦韆〉、揭露茱莉亞音樂學院留學生馬薩爾令人意外的一面的〈豎琴與葦笛〉、關於因樂器選擇而煩惱的中提琴演奏家小奏的〈鈴蘭與階梯〉,以及勾勒年幼的風間塵與鋼琴大師霍夫曼相遇的〈傳說與預感〉。恩田透過《蜜蜂與遠雷》中令人喜愛的角色們,再續文字與音樂的盛宴。

    418qo8p7f7l-side.jpg

    左起:《記憶中的盂蘭盆舞》、《祝祭與預感》及《小箱》

  • 《博士熱愛的算式》、《婆羅門的埋葬》等文學獎獲獎作的作者小川洋子,繼2012年出版《小鳥》後,時隔7年再次推出長篇小說《小箱》(朝日新聞出版)。在小小的玻璃箱中,死去孩童的靈魂悄悄地成長著。小箱的看守人、失去了孩子的表姊、只能以歌唱交談的巴里東先生、以死者的頭髮製作豎琴琴弦的前美容師,小川透過他們的故事,描寫「送行者」們在世界深處祈求往生者幸福的寧靜之愛。
     
  • 日本搞笑藝人兼作家又吉直樹,本月中出版長篇小說《人》(每日新聞出版),繼4年前奪得芥川獎的《火花》後推出又一代表作。在訪問中自述喜愛太宰治作品、並深受《人間失格》影響的又吉,在邁入38歲,也就是太宰治自殺年齡的當口,對於「人」這個難以定義又難以歸納的主題展開了思考,並開始了《人》在每日新聞的連載。又吉表示,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總覺得自己從「從未想過未來會寫小說的童年時期開始,就已經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開始漸漸累積起關於這個故事的片段。」自認不擅長當人的又吉,對於人的想法如何糾結掙扎,又能給讀者帶來什麼樣的作品呢?

     

  • 古風奇幻大作《十二國記》本傳故事,時隔18年終於推出新作!日本暢銷文學獎作家小野不由美自1991年出版《魔性之子》後,正式開啟《十二國記》長篇系列連載,勾勒一個被虛海分隔、由麒麟宰輔、王和12個國家構築而成的瑰麗世界。
    最新作《白銀之墟.玄之月》(新潮社),接續講述泰麒幼年和青年時期經歷的《風之海‧迷宮之岸》、《魔性之子》,以及《黃昏之岸‧曉之天》灰暗的結尾,將故事聚焦於戴國暗潮洶湧的舞台。泰王乍驍宗登基半年後不知所蹤,泰麒的身影亦自戴國消失。王座虛懸的6年間,戴國的人民在饑寒交迫的世界煎熬求生。戴國將軍李齋向慶國景王和雁國延王尋求幫助,終於將斷角的泰麒迎回。然而,麒麟如今歸來,泰王又身在何處?白雉如今尚未殞落。抱持著最後一縷微末的希望,圍繞著戴國舞台的漫長之旅即將展開。
    《白銀之墟.玄之月》第一、二部已在今年10月出版,第三、四部預計將於11月發行。為紀念新作刊行,特展「十二國記的世界」自9/27到10/28一個月期間,在東京紀伊國屋書店新宿本店1樓B區展出,販售內容包含系列作書籍、周邊商品,以及紀念特典等。
     
  • 2012年以《沒有鑰匙的夢》榮獲直木獎、又在去年以《鏡之孤城》奪得書店大獎的辻村深月,於本月中出版睽違9年的《使者》系列續集:《使者:想念之人的心得》(新潮社)。2010年出版的《使者》講述生者與死者的「中間人」,接受在世者的委託,讓陰陽兩格的人們最後一次相見的故事。大受書評家與讀者好評的《使者》,目前累積銷量已超過100萬部,並在2012年被導演平川雄一郎翻拍為同名電影。今年出版的續集,描寫涉谷步美在繼承奶奶的「副業」成為使者的7年後,所經歷與目睹的人與人之間的牽絆、後悔,以及念想。

【業界新聞】

  •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白水社)日譯本近期上市。配合作品出版,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與出版社合作,推出兩場講座,分別為10/25在東京都台灣文化中心舉行的2019年第4次台灣文化交流暨台灣文學節活動,講題為「冒用文學之名的暴力—21世紀女孩的受難: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以及10/26於誠品生活日本橋店舉行的新書發表會。兩場活動皆由本書日文版譯者泉京鹿與台灣作家張亦絢對談,並由甫獲群像新人獎、芥川龍之介獎候補的旅日台灣作家李琴峰擔任翻譯。

  • 被宮崎駿改編為同名動畫的《魔女宅急便》以及《小小鬼》等人氣系列作的84歲作家角野榮子,上個月底推出散文集《「作家」與「魔女」的經年記憶》(角川出版)。活躍於童書及繪本領域的角野,曾榮獲日本國內多項兒童文學獎,2018年並獲得有「童書諾貝爾獎」美稱的國際安徒生大獎。《「作家」與「魔女」的經年記憶》一書收錄角野作家生活50年來於各報章雜誌投稿的精華作品,本書並由日本漫畫家松本大洋操刀繪製封面,活靈活現地呈現角野本人的優雅時尚、深具個人特色的經典「草莓色」,以及有「魔女使者」之稱的神祕黑貓。

    20190925-kadonoeiko_full-side.jpg

    《「作家」與「魔女」的經年記憶》書封及角野榮子(圖片來源:cinra.net,高谷加治攝)

  • 為傳遞科學的趣味性,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與編輯工學研究所共同合作,發表科普類書籍100選。繼平成29年推出後廣受好評的「科學之道100冊」書單,今年的選書包含跨越時代的「科學經典」50本,以及以「元素獵人」、「美麗的數學」及「女性科學人」為主題的選書共50冊。書單中包含《所羅門的指環:動物行為學入門》、《放射線的真實從頭講起》、《「數」的日本史》及《火箭女孩的誕生》等有趣作品。明年以降,理研及工研所將繼續以每年50本主題選書的頻率,向大眾推廣兼具科學思維和趣味的科普著作。
     
  • 在本月10日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名單公布前,除了多年來廣受關注的村上春樹外,旅德日籍女作家多和田葉子,也首度被列入英國博彩公司NicerOdds諾貝爾得主預測名單。多和田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後移居德國,在日本文壇嶄露頭角前,便已開始以德語進行創作,並在2016年成為第一位榮獲德國克萊斯特文學獎(Kleist-Preis)的日本人。村上與多和田雖然今年皆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但也讓日本藝文界持續期待,是否在不遠的未來,能出現繼川端康成及大江健三郎後第三位日本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