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12 刻畫群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度咕

台灣囝仔的童年往事
文、圖:秋榮大,太雅出版,29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以強烈線條感的筆觸,畫出50、60年代山區家庭與貓頭鷹「度咕」的童年往事,描繪貓頭鷹的命運紅綠燈,看度咕如何從補品變身為家庭成員。荒謬中流露喜感與溫情,也可探見在寵物消費崛起之前,早期農村社會除了將動物視為糧食,更透露出類似現今動物權人士推廣的陪伴者概念。【內容簡介

蟲蟲們的慢活日常 看著下方往前吧!

ゆるふわ昆虫図鑑 ボクらはゆるく生きている
樹液太郎著,游若琪譯,台灣角川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渴望交女友的蟬,終於在瀕死的夏末遇見真命天女?原本應當為了爭地盤大打出手的獨角仙和鍬形蟲,卻因一起長大而成為青梅竹馬?本書不僅將蟲蟲擬人化,作者還在性格設定裡加入生物習性,融會成詼諧、憂傷而荒謬的昆蟲人生,是清透的冷幽默漫畫。
用擬人的方式展現各類昆蟲的生命,將昆蟲的生命情境以詼諧的方式重現,風趣易讀且具啟發性。【內容簡介

當你來到幸福之海:卡比兒詩選

Songs of Kabir
卡比兒(Kabir)著,但尼(Maurice Denis)繪,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英譯,孫得欽中譯,紅桌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思   文 
迥異於西方的理性語言,詩裡的比喻在因果與悖論間靈活轉化,以香氣和暈彩寫神在萬靈之中。這是印度十五世紀的冥契詩作,最好的讀法是把它當成New Age的讀本,一字一世界,一句一天堂,只要靜下來,唸個幾行,再靜下來,你就可以感覺到自己曖曖內含光的神性。
內容簡介

藝文中的政治

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動與人際關係
黃寬重著,臺灣商務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作者為台灣宋史研究的重量級學者,本書是其近年研究成果的重要總結。論文集的形式主題稍嫌龐雜,但也呼應了晚近文化史的研究潮流,提供了作為南宋歷史主角的士大夫在政治與思想外的重要側面。除了專業史家,對一般讀者而言,本書也能提供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的有趣延伸。【內容簡介

大器可以晚成

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Late Bloomers: 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
里奇.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著,林力敏譯,先覺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獨 
近年在科技界少年得志者輩出,引發年輕人焦慮。本書舉出諸多大器晚成的案例,尤其是在傳統科學界,取得成就反而需要更長的時間,不斷試錯與重來。除了鼓勵讀者,本書也揭露人生勝組與敗組日趨兩極化,中產階級家長恐懼失敗,益發渴望下一代早早成功的趨勢。【內容簡介

全球化的時代

無政府主義,與殖民想像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Anarchists and the Anti-colonial Imagination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陳信宏譯,衛城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獨  
本書敘寫19世紀晚期,歐美各國因殖民政策,建立起跨洋交通路線,形成全球化的雛形,而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思想也隨之蔓延流通,促使被殖民者以書寫和抗爭行動跨國連結,最後將軸線集中在體現初期全球化現象的菲律賓作家與抗爭者身上。從跨國到在地,刻畫出時代的微縮群像,是班納迪克.安德森國族研究生涯的精采句號。【內容簡介

庫克船長與太平洋

第一位測繪太平洋的航海家,1768-1780
James Cook: The Voyages
威廉.弗萊姆(William Frame)、蘿拉.沃克(Laura Walker)著,黃煜文譯,左岸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本書梳理了庫克船長航渡太平洋的紀錄,以及他如何與博物學家等學者合作,就大溪地等土地進行繪測、動植物採集、礦物探索等資源勘查。有趣的是,這些航行背後固然有殖民意圖,但因英國受到啟蒙運動影響,上流菁英反對18世紀前西葡兩國對拉丁美洲的血腥掠奪,改以一種看似較為文明的方式對待異文化,這些矛盾皆在本書流露出來,值得一讀。【內容簡介

老大人陪伴指南

青銀相處開心就好,想那麼多幹嘛?
じいさん‧ばあさんの愛しかた―“介護の職人”があかす老いを輝かせる生活術
三好春樹著,邱香凝譯,經濟新潮社,34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益  
在台灣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之際,向日本的老年照護取經是解方之一。本書出版距今已有20年,如今讀來仍有值得借鏡的地方。作者提出觀察老人的心法,瞭解老人失能後難以表達的性格,讓照護兩端達成默契,涵括實際護理到情緒照拂的各個層面。【內容簡介

我們該住在哪裡?

建築師找尋宜居地的標準
어디서 살 것인가
俞炫準著,邱麟翔譯,典藏藝術家庭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韓風南漸已久,倒是比較少看到建築方面的作品,本書帶領讀者看韓國建築師如何思考「住」這件事,又是如何看待首爾,頗有在地導覽的便給。行文在古今韓外的建築間來回跳躍,既輕巧又接地氣,與日本建築師的形上取向又有些不同,能看到更多的韓流建築論述。【內容簡介

當AI機器人考上名校

人工智慧時代,未來不被淘汰的關鍵勝出能力
AI vs. 教科書が読めない子どもたち
新井紀子著,賴庭筠、紀熙緒譯,高寶書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機器人「東Robo君」已經可以考上私立大學,卻還考不上東京大學,原因就在於欠缺閱讀思考的能力。作者正是這個AI計畫的負責人,由她來現身說法,整個實驗進程忽然超有料、超有愛、超勵志、超驚悚!儘管她認為AI超越人類的「奇異點」並不會來臨,卻也斷言目前大半的工作都會被取代,當然人類的前途還是有一線光明,只要你懂得善用創意和人性。
AI科普著作甚多,本書記錄了日本以大學入學考試為目標的相關實驗,對於同樣重視考試的台灣,讀來饒富趣味。本書基本立論仍不脫目前對AI限制的理解,也就是人類在思考能力上所構築的屏障仍是AI所不能超越的。對非本科專業者在理解AI的社會應用,是很好的入門書。【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EP12》總編來作伴,第一季彩蛋ft.李亞南、朱亞君、莊靜君

閱讀隨身聽第一季所有精采節目都上線了,大家是否都聽過了呢?如果還有哪一集沒聽到,別忘了回去打開喔。已經有很多朋友開始點菜,幫我們列出下一季希望的採訪名單,請別著急,我們會很快回來跟大家見面的!在第一季的訪談中,有不少精彩片段,因為節目時間長度的關係沒有收進去,編輯部不藏私,特別剪出彩蛋專輯,與讀者們共享:

▇本集精彩重點

S1EP10,愛米粒出版社總編莊靜君:我遇過非常多次西方人對亞洲人的歧視,像倫敦書展時,我因為非常想簽馬奎斯的作品,所以花了很長的時間,想方設法跟馬奎斯的經紀人見到面。那一次,我知道他有一位新的經紀,專門負責亞洲區,他們的行程一定都排滿了。因為之前沒見過面,只能打聽到他桌子的位置,在旁邊等。書展的門票非常貴,等待時,保全人員跑來問我:「你來這邊幹嘛?」他為什麼不問別人,卻問我?我回他:「你是因為我是亞洲人才這樣問我嗎?我花錢、我是專業的出版人,我在這裡,你沒有資格問我在這裡做什麼!」

wei_ming_ming_-1.jpg
愛米粒文化也出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一系列作品

S1EP8,漫遊者文化總編輯李亞南:我很喜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一段話,他說:「經典是什麼?經過不斷的鬥爭之後留下來的,就是經典。」我們可以簡單地解釋,它是經過時間的各種考驗,而留下來的。我覺得當一位讀者身處在不同年齡、生活階段、生活體驗,經典對他們來說,都有啟蒙的意義。不僅是年輕人、青少年、學生,而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你看到的每一本經典,它其實都能啟發。我們必須找到它能夠啟蒙的那個點。

a1020252-horz.jpg
漫遊者文化「經典」書系

S1EP11,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壹詩歌》的成功完全要歸功於可樂王,當初他提想做一本詩集,很前衛,我像是一個支持者。OK,要做沒問題,請他做主編,我做後盾。後來,他們給我看封面,標準字是周夢蝶題的字,可是我嚇壞了,因為封面是他自己拍的,是一位穿著兩截式粉紅衣著的辣妹,你知道周公的字「壹詩歌」,我當時真的皺了一下眉,呃,但是我覺得OK,要做就要做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如果正經八百的,也不是我要的,它本來就是實驗性超強的作品。結果那那本詩集後來反應出乎意料的好。

那本書出版於2003年,裡面有非常非常多位作者,當時都非常年輕,現在已經是大咖詩人。過了16年,我回頭來看,實在太可愛了,裡面訪問了陳珊妮、方文山、伍佰,然後還有鯨向海、林婉瑜、廖姿韻、孫梓評,而且通通有他們16年前的照片,超年輕,你可以看到許多詩人年輕的照片。強調一下,這本詩集目前好像還有一些存貨,趕快去搶。

70917383_2612048242191647_201215244972851200_n-tile.jpg
《壹詩歌》第1、2集封面與內頁(取自朱亞君臉書)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評論》圖像解碼,諷刺漫畫中的殖民想像:評《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台灣》

日本小說家坂野德隆的《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一書,藉由解讀日本內地漫畫家國島水馬的漫畫,從不同的視角,檢視日本對台的治理殖民史。

從1916年到1936年,這20年間,國島擔任《臺灣日日新報》的「漫畫記者」,或投稿個人作品,發表了大量的時事諷刺畫,這些畫見證了大正年間的民主潮流,也反映了台灣當時政治與社會現況。評論這本書,很多人可能會從台灣史、中日關係史或是殖民史的觀點切入。這篇文章,我想就諷刺漫畫史的角度來談談坂野這本書與國島「台日漫畫」的代表意義。

▇諷刺漫畫全球性:英國幽默雜誌建立的卡通帝國

punch_1_0.jpg首先,坂野這本書說明了,台灣漫畫的早期發展也受到當時諷刺漫畫全球性交流的影響。近10年來,學界對於諷刺漫畫的研究趨向跨文化,研究者不視諷刺漫畫為單一國家或漫畫家的作品,而是置入全球語境,去看其如何生成與流動。種種研究指出,在20世紀的交界,這些看似獨立的漫畫與刊物,都相互影響著;一張張機智幽默的圖像背後,承載的是跨國的圖像交流。促成這交流的動力有許多,包括印刷技術的進步,報紙事業的發達,閱眾文化的轉變,最重要的是方興未艾的殖民主義。代表刊物即是英國幽默雜誌《膨奇》(Punch),刊物本身與其代表的形式,隨著大英帝國散佈世界,建立了一個「卡通帝國」。

國島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的「臺日漫畫」,可看作這潮流下的產品。在書中,坂野提到諷刺漫畫在日本的發展狀況,比如在橫濱成立的《日本膨奇》(Japan Punch)雜誌,影響日本早期的諷刺漫畫,而《東京頑童》(東京パック)也是模仿美國同名雜誌,創辦人北澤樂天曾跟歐洲漫畫家一起合作。

台灣也曾發行《台灣頑童》,然而,在缺乏實體刊物與相關研究之下,「臺日漫畫」的作品是少數可見的圖像證據。雖是日本漫畫家的作品,這些漫畫反映的仍是台灣現況,可以視為台灣漫畫史的一環。

▇漫畫家眼中的殖民

yuan_zu_cong_feng_ci_man_hua_jie_du_ri_ben_tong_zhi_xia_de_tai_wan_-23.jpg
「七月的大稻埕——活潑的七月之風,吹來性感的魅惑氣味。她們的長衫宛如金魚的皮膚,手腳宛如尾鰭,暢游於大稻埕的街道上。」(《臺灣日日新報》1934年7月9日)

再者,此書反映了圖像與歷史敘事之間的糾葛。近年來學界常反思圖像與歷史的關係,諷刺漫畫雖已被許多學者當作歷史證據的一種,美國高中課堂裡甚至把諷刺漫畫當作歷史教材,然而,跟許多圖像媒介一樣,當學者試著建立以圖像為主的歷史敘事時,依然無法避免長久以來圖像與文字敘事的主從之爭。許多漫畫研究者致力發展漫畫與歷史研究的方法學與理論,即是為了讓「圖像」正名,建立系統性的解讀模式。這些嘗試,包含解讀圖像內容以及分析漫畫的生產機制。

「臺日漫畫」本質上是新聞報導,在本書裡,坂野大多採取「圖像反映事件」的方式解讀。然而,他也意識到了這些畫都相當個人,是一個漫畫家的「旁觀」。面對大量且龐雜的漫畫,坂野敏銳察覺到漫畫的特殊口吻:諷刺。他以當時台灣社會複雜的階級關係,與其中產生的矛盾為準則,檢視漫畫如何諷刺這樣的不公義。若說得更精確,本書討論的不是廣泛的台灣史,而是一個漫畫家如何(並非客觀地)看待殖民母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不穩定的內外關係。

坂野強調,國島雖是日本人,但基本立場仍是批評不公正的社會制度。不過,這些漫畫仍反映出了外來者對於殖民地的想像,這些想像形成一種「扭曲」的效果,是諷刺漫畫呈現「真實」的手法。

比如第一章對於大稻埕女給的描繪,那滑稽的身體曲線與濃妝豔抹,一直到日台聯姻下,台灣原住民女子與日本娃娃的連結,兩個極端的女性形象,反映出殖民者對於殖民地的期待:女體與開發地,陰性與被動。

yuan_zu_cong_feng_ci_man_hua_jie_du_ri_ben_tong_zhi_xia_de_tai_wan_-27.jpg
「斷然一蹴,蜂腰亂舞」。昭和時代初期,對照政府向料理店課徵娛樂稅的規定,卻將珈琲店列入徵收娛樂稅名單之案予以否決。(《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8月18日)

▇台灣成為獵奇的對象

在許多章節裡,可以看出台灣成為一個「獵奇」的對象,特別是第六章,生活民俗成為外來者分辨「內外」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國島很清楚看到其中的情緒矛盾,台灣人對內地的欣羨感帶著隔閡,內地人的虛榮心浮誇自己的身分。諷刺漫畫赤裸裸點明了這些不一致的心理狀態,為當時台灣的一種怪奇現象。

如坂野所說,解讀諷刺漫畫的困難在於,許多新聞事件在當時或許吵得沸沸揚揚,圖像符碼一看就知,不需太多解釋。但是時移境遷,那些眾所皆知的圖像都成了密碼,處理如此龐大的圖像資料,坂野解碼的辛苦可想而知。

第三及第四兩章,坂野以關東大地震與皇太子裕仁親王兩個事件為主,點出這些諷刺漫畫在新聞事件中的即時與連續性。以前者為例,國島筆下的台灣人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展現了心向「祖國」的熱忱,追蹤救災進度、捐款,甚至接收了許多逃難的日本人。不過,這些圖也諷刺當局為了達到捐款數目而強逼台灣士紳的醜態。後者則點出了台灣島內面對皇室來臨的慌張,台灣人必須要學習禮儀表達感恩;大量資金注入而引發的商機爭奪,國島也巧妙地用鯉魚搶食的畫面來比喻。

yuan_zu_cong_feng_ci_man_hua_jie_du_ri_ben_tong_zhi_xia_de_tai_wan_-89.jpg
官吏以「募款賑災資金的手槍」和「高官介紹信的大刀」威脅灣紳(臺灣仕紳),其模樣滑稽可笑。(《臺灣日日新報》1923年10月28日)

yuan_zu_cong_feng_ci_man_hua_jie_du_ri_ben_tong_zhi_xia_de_tai_wan_-103.jpg
慶祝皇太子成婚的燈籠隊伍,讓臺北下方的地震鯰魚驚慌失措。(《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月26日)

就視覺表達上,第五章裡原住民與日本警察的衝突,和政府防疫相關的諷刺漫畫,展現豐富的圖像層次。這些圖畫示範了諷刺漫畫如何以具有張力的視覺符碼濃縮新聞事件,帶給觀者震撼。

國島在兩張漫畫裡皆以山豬比喻原住民抗爭,一張引用《水滸傳》武松打虎的典故,日本政府成了武松,打擊作亂的山豬;另一張則描繪日本軍人抓起山豬,準備戰鬥解剖。

同樣帶有對抗意涵的是除疫措舉,國島將來自外地的病原體畫成具有威脅性的巨大老虎,島上的內地人得起身抵禦,進行一場打虎大賽。這些漫畫透過強烈的圖像對比,訴諸直接的視覺衝擊,使讀者立即理解。從這些漫畫展現的意識形態看來,很明顯的,日本受眾仍是主要訴求。

1200.jpg
左圖:「昔為虎患,今為山豬作亂」《水滸傳》中的場景,以「三百年祭」之大刀對抗「霧社蕃叛亂」之山豬。(《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1月3日)右圖:在基隆碼頭以「魚菜煮沸」之滾燙熱水和預防針的施打,迎擊霍亂。(《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11月9日)

▇漫畫家的「戰術」

坂野描述史實時,不時穿插個人感思,也是本書引人之處。對曾在台灣居住過的坂野來說,台灣日治史與國島的漫畫,並非只是研究材料,更有感性的成分在。坂野的文字也隱隱呼應國島的複雜情緒,以殖民之眼批判殖民,接受歷史的無常與反覆。

坂野將關東大地震與2011日本東北大地震進行對比,在類似的歷史場景,不同時空裡的台灣與日本被連接了。此外,1930、40年代台灣人的認同混亂似乎延續至今,在變動的局勢裡所有的適應都是無效,諷刺漫畫一針見血凸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認同衝擊。坂野一邊描繪上個世紀的台灣,一邊說著他眼中的台灣,種種小敘事從大敘事的框架裡散佚而出,讓這本書多了時間差的層次感。

不過,就一本以漫畫解讀歷史的書籍來說,「歷史」與「漫畫」應是兩個重點。坂野著重在「歷史」一環,稍輕了「漫畫」,不常談論國島漫畫裡的視覺語言。

研究者常強調圖像元素是漫畫家的彈藥庫,是他們對抗敵人的武器,因此,檢視漫畫家的「戰術」,是閱讀漫畫有趣且重要的一環。「臺日漫畫」之所以成功表達國島的視角與態度,仰賴於他精巧的諷刺與對視覺隱喻的熟稔。序言裡,坂野其實分析了國島某張漫畫的圖像語言,例如台灣與大碗的聯結,碗內事物的影射。若能有更多類似的段落,本書必更能展現國島漫畫的多元性,使人理解諷刺、歷史、漫畫與畫家之間的錯綜關係。

cong_feng_ci_man_hua_jie_du_ri_ben_tong_zhi_xia_de_tai_wan_.jpg

從諷刺漫畫解讀日本統治下的臺灣
風刺漫画で読み解く 日本統治下の台湾
作者:坂野德隆
譯者:廖怡錚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坂野德隆
生於1962年。曾任英語報社《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記者,1993年出版懸疑小說《器官捐贈的野獸》,以小說家的身分出道。2001年起,移居臺灣等地,經過採訪後,撰寫、發表紀實作品。小說作品有《世紀末的集團》(実業之日本社)、《香檳塔》(双葉社)、《峇里.夢中景色:沃爾特.史畢斯(Walter Spies)傳》(文遊社)、《殉於峇里的武士:在印尼獨立戰爭中成為英雄的日本兵記錄》(講談社)、《臺灣.消逝在日月潭的故鄉:流浪的邵族人與日本》(ウェッジ)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吳億偉(作家、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博士候選人)
2019-10-21 12:3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