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保持社交距離的讀書會:演員莫子儀讀岩井俊二《最後的情書》

當瘟疫蔓延,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的防疫措施創造了更多個人獨處的時間和空間。面對社群活動型態的遽變,全球各地紛紛興起各種不必出門也能神遊交流的活動,朗讀便是其中之一。演員莫子儀與楊景翔演劇團共同發起的「讀我」計畫,以朗讀經典好書做為一種安靜而溫暖的陪伴。自今日(4/23世界閱讀日)起,一連4天,莫子儀將與新經典文化合作,朗讀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最新小說《最後的情書》,帶大家重溫深情的世界。

曾多次入圍金鐘獎男配角獎、2017年出版散文集《失眠的人》的莫子儀,4月初與劇場導演楊景翔合作推出讀書計畫「讀我」,每晚8點在臉書粉專推出,朗讀作品包括馬奎斯名著《百年孤寂》等。莫子儀挑選經典好書中的章節,融合讀劇的技巧、角色的塑造,不僅只朗讀文字,更傳達情感,營造迷離夢幻的閱讀氛圍。


qing_shu_800px.png

(新經典文化提供)

除了莫子儀之外,童書作家王淑芬亦於4月11日發起「童書作家講故事」活動,錄製說故事影片上傳社群媒體,並邀請作家/譯者分享自己參與創作的故事。影片中王淑芬戴上可愛的手指玩偶,朗讀自己的作品《貓巧可你選誰》,並點名童書作家劉清彥擔當第二棒,活動預計邀請30位台灣創作者參與,目前已交棒至第14位作家。

疫情爆發至今,海外許多演員、歌手及作家陸續推出類似活動,在網上朗讀、說故事,陪伴在家防疫的讀者。包括有:以電影《X戰警》X教授聞名的演員Patrick Stewart發起#ASonnetADay,每日朗讀十四行詩;《圓形》(Circle)作者Mac Barnett也在IG上召開讀書會,說學逗唱唸故事,並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蘇格蘭演員Alan Cumming朗讀自己創作的繪本《The Adventures of Honey & Leon》;英國童書作家Peter H. Reynolds念完書後,還帶讀者一起畫畫;為動畫《冰雪奇緣》雪寶一角配音的演員Josh Gad,在推特上每晚睡前用超強的配音技巧念故事給粉絲聽;曾獲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的Jennifer Anne Garner,響應#savewithstories的活動,念故事給無法出外玩樂的孩子們聽;極具個人特色的時裝模特兒Winnie Harlow也加入讀故事的行列,用繪本傳遞分享的美好。


wei_ming_ming_-2_0.png

左起:童書作家王淑芬、電影演員Patrick Stewart、蘇格蘭演員Alan Cumming

具有舞台或戲劇訓練的演員,在朗讀中融入說書、讀劇的表演技巧,透過抑揚頓挫的聲音表情引領聽者進入書中幻象,往往能讓人物鮮活,躍然紙上。若加上化妝、服裝、背景、燈光等視覺上的輔助,則更能傳遞對文本的獨有詮釋。

莫子儀過去也曾朗讀作家李維菁作品《生活是甜蜜》、《人魚紀》,台北人的《台北故事》,對文字具有敏銳的領悟力。他分享箇中心法:

「我覺得在朗讀或讀劇、讀書時,都會因為對象、場地、文本、媒介的不同而有表現上的差異。譬如文體的不同,《最後的情書》裡的書信體是更私密的對話,也許不適合用太過抑揚頓挫的方式去讀;翻譯小說《百年孤寂》所描寫的宏觀世界,名詞、形容詞等反而需要更清晰地去特別標示,有時可以加上些許的時間留白或不同的語速來強調。這些詮釋,透過影像紀錄或現場朗讀,也會因和聽者的距離、使用何種收錄音和擴音器材而會有選擇上的不同。」

關於語感與節奏的問題,莫子儀指出:作家在書寫時,每個篇章已安排專屬的情感節奏,不同段落、句子在結構上、文字上各有節奏。所以要先能對作品本身有通徹的理解,才能夠掌握每個篇章的節奏。

至於書中角色的詮釋,莫子儀覺得與自己的表演經驗有關。他大方分享自己的「讀」書技法:

「在單純的聲音表演中,需要更細心地使用聲音線條;例如,若段落中有三位不同的角色,首要決定的是『作者』或『說書人』等文章主述者的聲音;接著選擇其他三位角色的聲音特色。各角色音質、語氣的選擇主要從書中對角色的描述來揣摩,再加上自身對角色的理解與想像。」

提到「讀我」計畫的緣起,莫子儀表示,最初是因為表演藝術領域受到疫情重創,許多節目演出因防疫政策而取消,原本笙歌不息的劇院、電影院近乎停擺,藝文界受到很大的衝擊。深感恐懼隨著瘟疫蔓延,他於是與導演好友楊景翔發起這項特別的讀書計畫,讓小說與文字在聲音和時間中沈澱,帶來安靜的陪伴與溫暖,度過這段失衡的日常。


mo_zi_yi_2800px.png

(新經典文化提供)

「讀我」規畫一週讀一本小說,每部作品揀選三則篇章,莫子儀藉此機會嘗試讓乍看嚴肅的文學作品感覺更加親近。「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像這樣的『文學』似乎艱澀、難懂,但閱讀真的是很個人且和生命經驗息息相關的事。『文學』其實就是在生命體驗下轉化而成的另一種創作形式。」他期許讀者在聆聽後,能進一步展書閱讀。

目前「讀我」計畫已讀過《百年孤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及《看不見的城市》三部經典。「這幾本書在寫著屬於他們那個環境、時空的歷史或寓言,但在現在讀來,似乎又可辨識出屬於自己的,或現在仍相同的城市、人物景象。」

bk700px.png

莫子儀曾多次參與《百年孤寂》改編的劇場演出,對這部經典有著濃厚情感。他回憶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情景,時值大學校內戲劇製作《如夢之夢》,「我當時是舞台組,在昏暗的後台重複著8小時戲長的舞台技術練習,邊讀著《百年孤寂》。白天進劇場,如夢一般,一下在上海一下在法國,我們一直在重複著同一段落的練習,似乎從未前進過;但一踏出劇場,天已黑了,老邦迪亞被綁在樹上。」

身為演員,莫子儀認為閱讀能為演員提供更多、更廣的視野,「卡爾維諾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是早期影響我滿深的一本書,雖然是在論述文學,但感覺適用於所有藝術創作,表演也是。」然而他也抱持開放的態度,「不論閱讀與否,我覺得對身為演員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活著時,好好地去感受和思考生命的一切。」


dsc4602-1024x684.jpg

《百年孤寂》劇照(取自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莫子儀強調,閱讀沒有絕對的對錯,有些書在不同時期、人生階段閱讀也會有不同的感觸,於他而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便是其一。此外,「我很喜歡沈從文、汪曾祺那一代的作家,雖然時空不同,但讀他們的文字好像在讀自己身上某部分的血液與情感;喜歡太宰治,像是在看自己也有的靈魂;喜歡佩索亞的《惶然錄》,就好像另一個伴隨著自己的生命;喜歡川端康城、卡繆,因為從中感受到自己習慣的平靜與疏離。我也喜歡楊牧、金庸、九把刀。」

雖然分享自己喜歡的書,「讀我」計畫也獲得網路上熱烈的回應,但莫子儀不希望閱讀變成壓力。「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或陪伴,那應該是閱讀能帶給我們最大的樂趣與幸福了。」

「讀我」是長期的讀書計畫,在第一階段由莫子儀讀三部世界經典文學之後,接下來可能納入其他中文創作、詩集、劇本,邀請更多演員一起讀書。正逢世界閱讀日,莫子儀特別與新經典文化合作,今晚8點起,連續4日,將朗讀《最後的情書》。岩井俊二的浪漫經典電影《情書》深植許多人的記憶,閱讀《最後的情書》時,即牽動了莫子儀的許多回憶,也因與書中角色年齡相仿,而有更深的悸動與共鳴。「每個人心中都有些遺憾的故事或回憶,我想《最後的情書》就是一本對已逝去的過往無法停止追憶時,能撫慰我們的創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423世界閱讀日》文化部「走讀臺灣」線上起跑,Let’s 讀 it!

文化部2020年「走讀臺灣」活動,在全球年度閱讀盛事「423世界閱讀日」線上起跑。因應疫情影響,今年的走讀活動由一系列線上前導作為暖身,鼓勵大家於疫情期間居家多多閱讀,並線上觀賞相關的精采內容。

文化部鼓勵民眾閱「讀」臺灣原創出版品,以及實地「走」訪相關特色場域,培養並擴大參與閱讀活動之群眾,傳遞閱讀之文化意涵與核心價值。今(23)日於專屬網站公布首波宣傳短片宣告活動開始,並將原本為期2週的串聯期間,延長為全年度活動,待疫情趨緩後,再捲動各界透過走讀,親身體驗臺灣多元且豐沛的人文底蘊。

活動首發影片「尋味・城南」帶領觀眾親臨南門市場,踏查國立歷史博物館規劃的走讀路線。作者葉益青講述《一家人的南門市場》繪本中素材與市場在地的故事,搭配兒少書籍作家許亞歷為大家導覽兒時記憶中的南門市場。導覽員與作者不同面向的分析梳理,翻轉現代人對傳統市場的想法,一同感受老市場的特有韻味,讓民眾在走、讀之間,更加理解當地的文化根源。網路名人怪奇事務所克隆所長、旅遊部落客融融歷險記、林宣等人也響應活動,公開分享私房書單。

文化部今年首次以「走讀臺灣主題路徑建置計畫」徵件獎勵競賽,邀請民間共同參與,共有34個亮點計畫自275件提案脫穎而出。評審委員強調,走讀能否緊密結合,是計畫獲選與否的重要因素。評審李明璁談到,各行各業的豐富能量都能成為走讀活動的主題,如建築、藝術、影視等,期盼走入更多不一樣的主題現場、延伸更寬廣的閱讀可能。評審鄭清鴻也表示,走讀臺灣透過與各地產業的深度、知性的整合,有機會朝商業模式發展,也能為臺灣創造多元的效益。

img_3926800px.png
童書作家許亞歷為大家導覽兒時記憶中的南門市場

除了民間的提案,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臺灣交響樂團及臺灣文學館等16間場館,也共同響應走讀臺灣活動,加上民間徵件獎勵競賽的路線,共計有超過百條文化主題路徑在全臺遍地開花,內容涵蓋「文史時空膠囊」、「藝術路徑指南」、「產業復刻新藝」、「生態科學教室」、「社會平權馬拉松」等五大主題,供大家盡情探訪。

近百條走讀路徑,也展現了對於臺灣風土人情關懷的多元性:如以文學作品結合地景的「文學島讀─遇見作家的N款設計」,帶你走讀王拓、瓦歷斯·諾幹、王文興、陳又津等作家眼中的家鄉;也可深入臺灣少年小說第一人李潼老師筆下的宜蘭。透過「閱時代.讀嘉義─走讀嘉義的五種方法」,可見證嘉義林業、鐵道等產業文化發展。亦可「跟著博物學家走讀雪山」,踏查泰雅族傳統領域了解自然生態,或是藉由「地下101─人權在地化共讀暨踏查計畫」,探索未顯化的白色恐怖受難者故事。

kan_ding_bu_luo_she_jian_ti_yan_800px.png
台東崁頂部落的射箭體驗

自4/23起,「走讀臺灣」專屬網站將持續於每月23日推出主題路徑走讀影片,此外,本年度「走讀臺灣」各路徑亦將推出多元形式的線上活動,期待大眾透過「行走」與「閱讀」的結合,對臺灣的人、事、時、地、景,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想了解更多活動,請關注官方網站及Facebook「走讀臺灣」粉絲專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4-23 16:00
2020世界閱讀日》陪你居家防疫 書單開起來! 文化部16館所推出「世界閱讀日 神遊好書」

在全球共同努力抗疫當前,一年一度的「世界閱讀日」今(4/23)日開跑了,為陪伴國人度過防疫非常時期,文化部轄下計16個各擁擅場的博物館等場館,別開生面地運用自家專長,貼心為廣大群眾開出「最適居家防(神)疫(遊)」的精彩書單。

疫情限制得了我們的身體,卻拘束不了心的自由。本次16館所推出的書單,不僅有空間的廣度、時間的深度,還能照顧闔家身心靈的韌度。書已準備好和你展翼同行,何不現在就即刻出發,遨遊一場最安全無虞的走讀臺灣(紙上)自由行,讓我們因閱讀而堅強又健壯!

空間之旅:打開幾本書,認識一座城

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別為家中老小搭把手,開列了「尋味、城南」主題書單。以臺北人情交織的市場、街景為拼布,執起共同生活的城市今昔為織線,再配上《一家人的南門市場》、《寵物離家記》精美的繪本雙書,一場家庭讀書會即可就地開起來。不僅有圖文豐富的書中風光,還有機會意外挖掘爸媽爺奶發生在臺北城南的隱藏版故事喔!(詳細書單請點擊前列「尋味、城南」超連結,以下同。)

tu_1800px.png
在臺北人情交織的市場、街景中,就地展開一場家庭讀書會(圖片來源/臺視)

同樣是城市之南,位於臺中市最南端的霧峰,你認識它多少呢?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推派詩人林德俊的《霧繞罩峰:阿罩霧的時光綠廊》、生態作家劉克襄的《早安,自然選修課》領銜,主打「臺中城南交響夢,樂遊阿罩霧」,以音樂文化園區優雅的交響樂意象,串起霧峰的產業、史蹟、田園的前世今生。本書單特別推薦讀者佐以心愛的戲曲或音樂伴讀,將可獲加倍的享受。

tu_2800px_0.png
以音樂文化園區優雅的交響樂意象,串起霧峰的產業、史蹟、田園的前世今生(圖片來源/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早起的百靈鳥有福了,國立臺灣博物館要帶你從清晨的臺北談起。以白景瑞導演1964年的紀錄片《臺北之晨》為起手,囊括最適合陪你散步的《臺北城中故事》、《單聲道》等書本,規劃「日安,臺北之城(晨)」書單。從建築圖冊、地圖、圖畫書,乃至聲音、味覺等角度,你將發現從破曉中逐漸甦醒的臺北城,竟是如此迷人,如此適合放任心靈出發去探險。

tu_3800px.png
新舊建物交織的臺北城,隨著破曉而逐漸甦醒的樣貌相當迷人(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則鎖定中彰投地區的「中部祕境樂讀趣」設計了一系列書單,除了劉克襄與李偉文的生態文化、鐵道文化等文本,更有意思的是漫畫家的走讀路徑,諸如林江汶看圖說故事的《臺中無所事事之旅》、吳欣蓉於《Dream創夢同人綜合情報誌》繪製的〈夜食臺灣〉、張運宗以漫畫觀看歷代望族風華的《臺灣園林宅第》等,生動活潑、Q萌無敵,自然深受親子與兒少所喜愛。

tu_4800px.png
跟著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探索中部秘境,從文本、漫畫等不同面向再次認識中臺灣(圖片來源/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探索建築也是認識城市的極好方法,跟著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的「閱讀嘉義」書單,來場走讀嘉義街景、認識林業文化的紙上之旅,就是不錯的選擇。而結合中國傳統與當代藝術的「閱讀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王大閎」書單,無論是國父紀念館本館、中研院,乃至臺大校園,都將讓我們窺見熟悉的建築中,有陌生的歷史。

01_1.png

jian_zhu_.png

時間之旅:縱貫古今,是夢、是戲,是人生

順天意、接地氣,經過長時間的民俗掏洗,相信就算是頑石也能有情。國立臺灣文學館端出近年來在神妖鬼怪奇談上的文學成果,為喜愛魔幻傳說的朋友開列了「走讀文學仙鬼道」書單。從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以臺南為舞臺的《女誡扇綺譚》、許丙丁漫畫小說奇作《小封神》,乃至臺灣地表最強女鬼之一的《守娘》、將鄉野傳奇做了最驚悚改編的《林投記》等等,絕對炸得你頭皮發麻、直呼過癮。

tu_5ri_ben_zuo_jia_zuo_teng_chun_fu_yi_tai_nan_wei_wu_tai_de_nu_jie_shan_qi_tan_qi_tan_gu_shi_di_dian_gong_hou_jie_zui_xian_ge_xian_zhi_._tu_pian_lai_yuan_guo_li_tai_wan_wen_xue_guan_.jpg
日本作家佐藤春夫以臺南為舞臺的《女誡扇綺譚》奇談故事地點宮後街醉仙閣現址(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上百款型,臺腳看袂厭」,能將常民幽默與智慧做最精采動人的演繹,莫過於傳統歌仔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跟著歌仔戲讀劇趣」書單,內容包羅許秀年、王金櫻、唐美雲、小咪等藝師的劇本、影音出版品、傳記,不僅是充滿臺語美學的表演藝術,也將這些「人間國寶」精采的人生紀實故事娓娓道來。

接著,讓我們循著腦海裡的臺11線,穿越時空飛到史前的臺灣。什麼是樹皮布?什麼又是人面陶偶?真的有跑得比雨還快的人嗎?蒼蠅取火又是怎麼回事?且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閱在地 閱有趣」書單,一覽史前臺東的自然生態、南島文化,聽聽布農族人精彩的口傳故事。

tu_6800px.png
循著腦海裡的臺11線,探訪卑南遺址公園考古現場,穿越時空飛到史前的臺灣(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如果這樣還不解癮,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遙故鄉 遊山徑原夢的行者」書單,帶你加碼踏(神)查(遊)花蓮,親炙原民亙古以來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繪本《月牙公主》、影像集《憶森坂》、詩文集《祖居地,部落,人》等,供你認識撒奇萊雅傳說的淒美、穿梭林田山與拉庫拉庫溪。

tu_7800px.png
跟著繪本《月牙公主》、影像集《憶森坂》、詩文集《祖居地,部落,人》等踏查花蓮,認識認識撒奇萊雅傳說的淒美(圖片來源/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不讓花東原民文化專美於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也規劃了「走讀麻豆社的過去與現在」主題書單,帶你實際了解17世紀臺灣最強部落:西拉雅的麻豆社。展讀臺史博出版的《行腳西拉雅》、《看見平埔》、《福爾摩沙的巴克禮》等書,見證麻豆社族人們如何斡旋於荷蘭人與漢人之間。

tu_8300px.png
透過走讀「走讀麻豆社的過去與現在」主題書單,了解17世紀臺灣最強部落「西拉雅的麻豆社」(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min_su_.png

 

yuan_min_.png

多元視角:換個方式打開眼睛,世界變得更立體

國立中正紀念堂位處臺灣民主勃發之地的中正區,因此提出「推手 Together」書單,期待用「社會議題」與讀者交互共鳴。文本包括《記者囧很大》、《環境家計簿》、《女農討山誌》、《安寧舵手》、《生命的對話:陳澄波與蒲添生》等,議題橫跨環境保育、安寧照護、平權運動、臺灣人權史等不同面向,期使臺灣社會能往更加良善的方向邁進。

tu_9800px.png
透過蒲添生先生的雕塑作品,回顧白色恐怖時代,進而以藝術撫平歷史傷痛(圖片來源/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反思歷史的苦難,回顧才能勇敢前瞻。國家人權博物館「不義遺址踏查」書單,用《轉型正義之路》、《走過長夜》、《傷痕》等書,邀請讀者一起找回白色恐怖被刻意遺忘的痕跡。

tu_10800px.png
國家人權博物館「不義遺址踏查」書單,邀請讀者一起找回白色恐怖被刻意遺忘的痕跡(圖片來源/國家人權博物館)

相片是召喚記憶的魔術師,國立臺灣美術館「行攝臺中」系列,特別介紹本土生態攝影與空拍先驅:余如季,以及臺灣早期彩色攝影的幾位先行者:林權助、陳耿彬、洪孔達等人。從認識這幾位前輩攝影師的珍貴作品與精彩生平中,重現臺中城市發展的百年足跡。

tu_11800px.png
國立臺灣美術館推出「行攝臺中」系列走讀書單,帶領民眾透過攝影師的雙眼重新認識臺中(圖片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

有人用文字、圖像寫歷史,也有人用工藝創造歷史。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走讀草鞋墩」書單,透過木雕、陶藝、漆藝、染織、家具修復等匠師的精工造藝,帶你認識與這些技藝緊密相連的中臺灣地方文史與薪火相傳的故事。

tu_12500px.png
透過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走讀草鞋墩」書單,認識中臺灣地方文史與薪火相傳的故事(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最接近國門的北北桃地區,有哪些共通話題?又有什麼是你從未聽過的新鮮事?答案且看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開列的書單「在他鄉遇故鄉」。透過《舌尖上的東協》、《織物地圖》、《緬甸街》、《蘋果甜蜜蜜》等書,你將會了解東南亞風情,如何在臺灣無縫接軌地交融與重現。

mian_dian_jie_3.jpg

yi_ti_.png

she_ying_gong_yi_nan_yang_.png

【2020世界閱讀日 走讀臺灣】

關注官方網站,或是臉書專頁獲得走讀臺灣的最新消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4-23 00: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