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撞IP》跨業滾動有機成長 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的IP願景
剛過去不久的2018年底,在一片熱鬧活絡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熱潮中,由蘇麗媚領軍的「夢田文創」以孤獨為主題,推出「致親愛的孤獨者」系列作品,包含同名舞台劇、電影、劇集、小說等多媒材。
「因為小孩在國外,我經常一個人旅行去看他們。加上從以前到現在,別人常常覺得看不懂我做的事情,我也會感覺孤獨。不過5、6年下來,我覺得孤獨其實是很美的狀態。」
夢田文創執行長蘇麗媚看到孤獨經常與悲傷、憂鬱症等負面情緒做連結,但她認為一個人在孤獨時想事情可能更清楚。面對紛亂的社會時局,有時孤獨的狀態反而更能看清事情,正視人的本質。於是她的策展發想是:孤獨可以有正向的意義。
「孤獨IP」率先登場的舞台劇由「故事工廠」劇團擔綱,集合范瑞君、梁允睿、黃彥霖、王靖惇、林孟寰等編導,以及李劭婕、呂名堯、李淳等實力派演員。四齣戲分別探討童年創傷、婚姻危機、家庭認同和校園性侵等議題,演職員名單裡不乏金鐘獎得獎人和金馬獎入圍者等星光。
《致親愛的孤獨者》很快會有同名電影,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奇異果文創將出版作家盛浩偉的同名小說。歡迎來到孤獨者的世界!
▉讓下一代認同台灣創作者創造的世界
《致親愛的孤獨者》是蘇麗媚親自策展的第二檔作品,她以IP形式策展的第一彈,是去年頗受矚目的《小兒子》。
蘇麗媚以作家駱以軍的臉書文集《小兒子》為基礎,邀請動畫導演暨編劇史明輝製作動畫,設定角色造型和故事,同時出版動畫繪本。
2018年中,《小兒子》推出6集動畫,2019年將有24集上架,2020年預計再完成15集動畫。印刻出版公司也預告《小兒子》繪本全套15本書將陸續出版。
蘇麗媚說:「動畫的人物設定完成後,為了讓角色活得長久,要不斷產出內容,不斷和受眾溝通情感,甚至和看動畫的人一起長大。」她要讓現在認識小兒子故事角色的這一代孩子,認同台灣作家和動畫工作者創造的世界。
「我們從小看Doraemon,對他有感情。現在的小孩子看《小兒子》,長大以後對《小兒子》也會有感情。大概10年後,問他認識Doraemon嗎?他說不認識耶,他只認識《小兒子》,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蘇麗媚以輕軟的口音,說出這樣豪氣萬千的話。
▉不同媒材的衍生商品逐一亮相
《小兒子》動畫讓駱以軍從作品晦澀難懂的抑鬱文青作家,一下子拉低讀者群年齡層,並且以溫暖中年大叔的形象現身。
駱以軍本人點評,《小兒子》動畫和圖文書把他原來筆下搞笑的短故事,「變成柔軟、很有愛、很明亮,有療癒性的小宇宙」,每個短故事「像是一個有笑氣的玩伴」。
「我是駱以軍的讀者,幾乎讀過他所有的作品。他的作品很難懂,必須要很有想像力。」蘇麗媚認定駱以軍是重要的中生代文學家,一直以來都希望可以推介他的作品,只是找不到切入點,直到發現《小兒子》。「先用比較容易理解的作品,讓大家經由這個作品,認識這個作家,那我就達到第一個目的了。」
動畫版《小兒子》的核心概念是家庭關係和親子之愛。強調自己母親身分的蘇麗媚認為,家庭是孩子行為養成的基礎,但新一代的教養要先從父母開始。「與其說父母需要教養,更是我自己作父母過程的自省。」為了凸顯親子共讀的必要,她堅持圖文繪本不加注音符號,避免父母買書回家,直接丟給小孩自己讀。
除了動畫,夢田文創也為《小兒子》拉出另一個向度,由故事工廠搬演成舞台劇。編導黃致凱抽取原作對親子關係的深層思索,拉長時間軸,讓故事裡的父子進入成年和老年階段。2018年9月自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嘉義、高雄巡演後,已確定今年4月回台北加演。
《小兒子》系列作品談家庭哲學的軸線很清楚,爸爸、媽媽、大兒子、小兒子加上家犬等普同家庭角色,超越時間和地域性,很快獲得迴響。夢田文創還與台中沙鹿一家蛋糕餅乾店談成合作,以小兒子動畫角色製作造型餅乾。不同形式的衍生商品一一亮相上陣,陣容壯大。
這是蘇麗媚的哲學:分頭發展製作IP不同媒材表現,待準備妥當後,密集接棒推出,讓人目不暇給,處處撞見同一IP概念。夢田接下來還會開設一家「小兒子」主題書店,可以預見IP商品會繼續多元發展。
▉推行IP目的在帶動議題討論
和《小兒子》不同,蘇麗媚的孤獨策展開創了一個新的模式,並帶出青年創作平台。
「IP第一層核心概念很重要」,蘇麗媚解釋夢田的作法說:「我們沒有去找故事,第一階段先做觀察和感知,觀察我們所處的社會有什麼需要,有什麼重要議題遭到忽略。之後要去感知,如果對這些議題沒有感知,或沒有感動,就無法成立。」
決定了和社會對話或所欲推動的議題,確認核心概念後再去找媒材,選定劇集或電影、小說、動畫、舞台劇,在那之後,才進入執行工作面,才產生故事。
「我們做的IP比較像是推動社會議題討論。這才是我們的目的。」目的性不同,出發點也不同。蘇麗媚擔任策展人的角色,是反覆和協力工作者溝通她起心動念的想法,然後由年輕創作者實現,給他們發揮的舞台。
▉先確立概念,再生產故事
孤獨議題策展是個全新的操作手法,先確立核心概念,接下來「故事可以是採出來、創作出來、想像出來。」蘇麗媚說,「採出來,因為議題很清楚,所以我們去做大量的田調和採訪,也就是採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真實案例。編出來則是去想像、去編,用想像力或其他方式作業。」
夢田文創的IP是先由蘇麗媚定奪策展概念,然後邀藝文工作者前來發展故事和創作。故事是在後期階段才產出,顛覆了常見的在市場上尋找受歡迎的故事發展成IP的作法。
《致親愛的孤獨者》參與人員橫跨劇場、影像、小說和詩歌,共有30位青年創作者投入。這是夢田第一年開闢「青年創作平台」,蘇麗媚親自參與面談和篩選參與人選。她強調,人才的建置關係到整個產業的未來。
蘇麗媚計畫每年推出一檔策展主題,邀集劇場和影像工作者圍繞這個主題創作。每年展演的項目不一定相同,接下來計畫增加行為藝術項目。每個項目原本觸及的閱聽受眾各不同,在同一主題運作下,讓跨業受眾滾動成長。
孤獨者系列有30位編導演參與,下次可能增加邀50名創作者參加,當中即使有1/3人選連續第2年參加,大概也還有三十多名新的創作者參與。「每年可培養30位台灣青年世代Talents,產業怎會沒未來?我們現在開始做,總會有到位的一天嘛。」
▉相信跨業可以帶動有機成長
蘇麗媚有雙大眼睛、小臉,像是直接從日本漫畫走出來的人物。她說話神情溫柔,帶著漫畫人物的夢幻感,但講到堅持重點時,口氣十分堅定。她既是出資者,也是出點子的人,為公司勾勒想像的願景,成功催生好幾齣原創偶像劇的她,將成為培植青年創作者的教母。
蘇麗媚以個人的跨業經驗,談文化和文創嫁接資本市場頭頭是道,她已幫故事工廠做無形資產鑑價,並獲會計師認證。無形資產轉為有形數字,就是股本,這和資本市場就有了共通語言,對未來到投融資市場做好基本準備。
市場滾動、把餅做大,才有機會做出更多作品,甚至操作市場規模。挹注更多資金,才能增加策展的數量,讓更多劇團和創作人才加入。雖然夢田文創目前維持獨資經營,還沒有上市上櫃的計畫,不過蘇麗媚也做了必要準備。
夢田文創先前已推出「書店裡的影像詩」紀錄片系列,並發展成書店IP,製作戲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出版兩冊《書店本事》。蘇麗媚欣慰地說,紀錄片的版權已銷售至日本,確定2019年在日本放映。5年前夢田製作書店紀錄片時,當時還是冷門的題目,後來證實走在風氣之先,獨立書店風潮近來已成為顯學。
她說:「市場,我們想的不是現在賣出去可以回收多少錢。」她堅信跨業滾動成長可有機醞釀出綜效,「應該等5年、10年再來看產值或價值。」口氣自信堅定。●
跨世紀臺漫 3》從「雷克小子」到《上海大少爺》:董事長黃熙文的漫畫路
小時候筆者家裡有個金屬製的垃圾桶,說是垃圾桶,只是一個直徑15公分左右、高度約莫相等的正圓柱體,上面附有鐵蓋,下方則有用來開蓋的踏板。真拿來使用也裝不了什麼,從來不曾用來裝垃圾。
沒記錯的話,這好像是某次交換禮物抽籤得來的「成果」,符合那種場合的購物邏輯,不見得實用,但小巧精美。吸引人的亮點是上面的圖案,「雷克小子」(這名稱也是很後來才知道的)倚著摩托車,站在夕陽映照的港邊。圖像層次分明,有著細膩的質感,在雷克小子的天真中,注入淡淡少見的成熟。
雖然是單幅圖畫,沒有前因後果的情節或對話,卻似乎藏有許多故事,讓人忍不住聯想各種可能。對小孩來說,這樣的想像,已是他最接近所謂「浪漫」的事物。
▉用飽滿的圖像賦予商品鮮明個性
雷克小子是今日許多中年人成長時期的共同記憶之一。搭配著當時的知音文具,雷克小子以不同姿態,被製作成無數產品,陳列在文具店或書店裡,等著孩童們下課返家前的逗留。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雷克小子,和稍晚些由凱西.陳所繪製的凱西系列,以圖像結合商品的方式,席捲了當時的文具禮品市場,成為許多人「包包」裡或「本本」上常見的圖樣,和進口的外國圖案如史努比、加菲貓等分庭抗禮,平起平坐。
雷克小子和凱西系列的共同點是都屬於「單幅」圖案,依循不同的商品屬性,柔順自然地銜接,取得商業的成功。但兩者的畫風截然不同:雷克小子精緻豐富,有如廣告看板般華麗,凱西則帶有信手塗鴉般的質樸。
凱西還有少量的文字敘述,以文字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賦與凱西和她的夥伴們某種「故事」性格,進而形成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使用者認同和消費對象。而雷克小子則幾乎沒有文字,沒有明確的角色和情節設定(即使有,多數消費者大概也不太清楚),只有「Blue Rex」的標題或偶爾出現的狀聲詞。
雷克小子完全擺脫依循文字組合所構成的世界,純粹以圖像直接對決,還能吸引這麼多人的注意和喜愛,顯示了創作者黃熙文豐沛且獨特的魁力和創作能量。透過圓潤飽滿的筆觸,縝密堆疊、雕塑出不同的細節,讓謎樣的雷克小子順應著商品屬性,一同產生鮮明的「個性」,吸引消費的目光。
在「文創」還沒泛濫到廉價,甚至完整的概念要等到多年後才會正式出現的年代裡,雷克小子開創了圖像創作與商品結合的合作和獲利模式。這個發展脈絡自成一格,一路延伸到下新世紀初彎彎的出現,以及目前如雨後出筍般浮現的圖文作家們。
以畫面構成的風格替代故事,或許是雷克小子在商品市場獲得成功的條件。但令人忍不住好奇(或說遺憾):如果將這一幅幅圖像串連成完整敘事的漫畫,不知會是怎樣的面目?這可能是無數當年擁有雷克小子相關商品的孩童或青少年,曾經在腦海中浮現過的念頭。
雖然在2003年出版的漫畫集《就是雷克It's REX》曾短暫滿足了雷克小子迷,但這部漫畫集的流通有限,加上黑白四格或短篇的形式,似乎還離童年的想像有些距離。這樣的遺憾背後,不只是針對雷克小子,同時也是對能創造出那麼完美圖像效果的作者黃熙文,在創作能力上的期待。
▉作畫風格再進化
《上海大少爺》 預告動畫短片
《上海大少爺》在2018年問世,這份遲來的意外,多少回應了漫迷跨越時代的期盼。
《上海大少爺》的故事舞臺設定在1929年的上海,以獎金獵人「大少爺」冼小冬為主角,開啟一場剷惡鋤奸的青春大冒險。主角雖然不是雷克小子,但相似的畫風和外型設定,馬上勾起人們的回憶。
除了充滿「黃熙文風格」的人物設定之外,能喚起人們印象的就是畫面構成的細緻。多數人翻開這部作品,最搶眼的第一印象應該是圖像的「滿」。這不只是全彩造成的效果,更是黃熙文一路以來作畫風格的再進化。
從人物到前景或背景,一層又一層細細的雕琢,藉由色彩及無數細節,營造出厚實滿溢的飽和感,承襲過去商業圖像的「腔調」,又以這份飽和感替代了商品所提供的基底,開發出全新的「語法」。這樣的語法不只應用在故事的講述,更從盈滿的構圖中,生成出動感。
如果雷克小子如同作者自己形容的,是商品導向的「靜態」作品,那麼「升級」過後的黃熙文在《上海大少爺》中不只給予劇情,更藉由「滿」的技法,將整個畫面推向了「動態」的極端。譬如第九章〈相信〉中的最後高潮,一格格快速的節奏,與其說是漫畫,倒不如說具有更濃烈的動畫感。
讀者不只等來了老朋友,而且還是在「精神時光屋」中修練多時,已成為「超級賽亞人」的老朋友。
▉在夢想和現實的斜槓之間堅持淬練
許多人應該是經由《上海大少爺》的宣傳文案,才知道黃熙文是「十八銅人行氣散」的經營者。這段消失的空白,某種意義上是在夢想和現實的「斜槓」之間,尋找平衡的摸索和苦鬥。十年一劍,讀者在《上海大少爺》看到的種種改變,或許就是在這苦鬥中被淬鍊的強韌。
從90年代到新世紀,臺灣漫畫經歷過太多令人啞然無語的頓挫,使許多才華洋溢的創作者喪志,或選擇轉換到相對安穩的跑道。然而同時還是有不分世代的創作者,選擇在逆風之中繼續航行,堅持與風浪對抗,如同《老人與海》裡的主人翁,即使最後只能拖回魚骨,但過程中與大環境的肉搏,已是可歌可泣的史詩。
在書末和水瓶鯨魚的對話中,那個在正職之外徹夜未眠,只為一圓漫畫夢的黃熙文,不僅體現出臺灣漫畫某種不倒的倔強,也是所有逐夢者的典範。
史家本質上就是一群守著過去殘存的懷舊者,創作者則理應相反,必須不斷向前,和未知的挑戰奮鬥,雙方觀點理應不同。歷史從來不是一面鏡子,過去和現在分屬不同時空脈絡,直接比對只會造成偏差。然而史學確實能從已逝的時光中,萃取出抽象的經驗,雖然不見得能完全避免錯誤,但至少降低了同樣錯誤一再重複的機率。
面向過去是為了未來創生的參考。像黃熙文這樣的創作者,了解他一路走來的歷程,除了加深對他作品的理解,也能為在前線和他共同作戰的人們提供參考。雷克小子時代,黃熙文對於圖像和商品兩者性質的探索,仍是當下許多圖文創作者在思考文創的商業運作時,值得參考的標的。而黃熙文對漫畫的堅持,更是一則關於夢想的勵志故事。
無論如何,十年等到黃熙文一劍,只希望下次出鞘,不要又是十年。●
上海大少爺
Shanghai Junior: A Story in China 1929
作者:黃熙文
出版:大辣文化
定價:6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熙文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