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mini me》陳柏煜與《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鍾旻瑞對談

作家陳柏煜近日推出夾帶豐富曖昧童幻意象的首本詩集創作《陳柏煜詩集 mini me》;目前從事編劇、導演等影視工作的鍾旻瑞則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書寫成長,出版首部短篇小說集《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初秋雨不歇的傍晚,兩人進行一場名為「一個像夏天一個像冬天」的座談會,擔任座談主持人的《自由時報》副刊主編孫梓評,見縫即插針,為現場增添更多詼諧幽默。以下是座談會菁華報導。

當直率古怪遇上平衡狀態

孫梓評首先透過兩冊書的封面開場:《陳柏煜詩集 mini me》輯中許多意象跟冬天有關——如〈初冬〉、〈北極〉、〈聖母教堂〉,但書封卻繽紛燦爛,感覺與陳柏煜的氣質相仿:第一印象看起來溫暖活潑開朗,但身體裡面有座難以被攀爬的冰山。

《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書封則是冷色系,印象較冰冷,也符合鍾旻瑞給人的第一印象:害羞、冷靜、不會輕率作出任何決定。但他的短篇小說集寫到很多跟夏天、流汗、情不自禁因此發熱、汗水流過身體留下痕跡等相關事物。看起來冷靜的人,身體裡面有像蜂蜜的東西流出來。

主持人要求兩位作家介紹自己的作品,陳柏煜以自己的詩句詮釋作品:「『喝我』/愛麗絲喝完它後縮成十英吋。」他表示《愛麗絲夢遊仙境》中,女主角愛麗絲喝縮小藥水的情節很有趣,「愛麗絲看到縮小的瓶子,心想如果上面有貼『我有毒』三個字就不要亂喝,但那個瓶子上沒有貼,所以就把它喝掉了。整個情節跟這個女主角的氣質形成一種詭異直率,跟我書的氣息很像——讀起來有童趣,但也不是全然無害。」

鍾旻瑞接著提及,幫短篇小說集定名的時候,想過很多個名字,原想以「生長痛」為書名,雖然貫串整本小說概念,但太直白,才用了現在的書名。

孫梓評表示,自己在閱讀《陳柏煜詩集 mini me》與《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時,很享受觀看兩位作家對「身體」的描寫與視角,「透過意淫的方式寫身體,將之想像成別的東西,是柏煜寫詩時候很高的能力;而旻瑞則喜歡偏好從背部看人。」

陳柏煜坦言,「身體」並非他創作時的關鍵字,「《陳柏煜詩集 mini me》的第一個關鍵是『歌唱性』,是一個鋼琴的術語。打擊樂器無法像人聲做出滑奏,僅能透過手指跟踏板,對音樂家是很大的挑戰跟門檻。第二個關鍵,則是像顧爾德不喜歡選浪漫主義的曲子,而是巴洛克之前的或是現代曲子,有點『古怪』甚至『復古』。」他更表示這將會是他下一本想要前進的目標。

鍾旻瑞認為自己小說的關鍵字是「平衡」,他著重描寫人與自己或他人之間的關係,「那個對立會產生一股張力,張力可以是平衡狀態,但也會讓他失衡產生動能。」

▋​最想扮演彼此作品中的哪個角色

接下來,由兩位同年出生的作者互擲疑問,彼此談論對方的作品。鍾旻瑞坦言自己創作時無法避免會以身邊的人事為題材,成為一個「偷故事的人」。該如何書寫近身的題材,而又能在其上超脫來看?陳柏煜說,自己在創作時並不預設將作品歸在哪個文類,且認為每個人都能有各自的看法,對於情節的真實可認,亦可不認。

陳柏煜接著點出鍾旻瑞〈泳池〉中的救生員角色安排的重要性,也發現救生員的父親被溪水沖走,使角色後來成為救生員的原因之一。如果情感有繼承關係,救生員所代表的意涵即是上一代造成的傷害,下一代想辦法去抑制。

「如果可以演出對方作品中的一個角色,會是哪一個?為什麼?」

在主持人的提問下,鍾旻瑞挑選陳柏煜的〈公鹿〉:

他的妻在杉林裡
他的妻在霧生的苔蘚上睡了
整座森林最寬廣
盛裝最滿的角
每個分岔的盡頭
都睡著一名瑩光的精靈

他踱步
繞杉林一周
每一個房間
窄小但已收拾整齊
他的妻在被窩裡弓成圓形
也是小的
他看他的妻無意地拉一拉
擁在懷裡,呼吸發熱的被單

路過的每一扇窗
布滿溫柔的陰影
布滿杉林緩慢生長的角
不要敲門
不要敲開那些夢
月亮跌落下來時
給他輕輕掩住嘴巴

他解釋,「我是個很淺眠的人,那篇意象很像睡眠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旁邊守護,但,我覺得我應該是公鹿的妻子。」陳柏煜以占卜的角度分析鍾旻瑞的選擇:「如果是葉覓覓的詩塔羅,抽出這首滿不好的,因為這是一首花心的詩。所以他潛意識裡面應該是有一些滿……不好……的東西。」有些躊躇的語畢,逗得全場會心大笑。

陳柏煜則揀選鍾旻瑞的短篇小說〈第五次約會的下午〉的敘述者「我」,「因為這個角色很壞!很想演!細究原因有二:我覺得他是一個內心複雜的角色,較有挑戰性,尤其表面雖以第一人稱敘述,但最不可靠的就是第一人稱敘述者,還有很多話沒有說出來,這就很考驗演技;第二個是他跟姊姊之間的對話,讓我非常心有戚戚焉,很像我與家人互動的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所以我可以直接進入這個角色。」繽紛燦爛的表情底下,讓人窺見真正的裸色。

there.jpg

34.jpg

▋​與同代人的時差:神奇寶貝vs.獨立樂團

第三部分,孫梓評捉出兩人的共同點——1993年生、就讀政大、東區Boy——好奇這個時代對兩位的寫作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陳柏煜舉「神奇寶貝」作為他的時代象徵,他指出無論是動畫或是遊戲,從小就很喜歡「神奇寶貝」,直到現在更名為「精靈寶可夢」,他對於「神奇寶貝」4個字更有感。「然而這樣的轉換具體而微展現八年級世代正處在一個時代的交接縫。藉由神奇寶貝的演進,反應這個時代接受訊息的媒體有一個很劇烈的轉變。」


_ptt2.jpg

陳柏煜經歷了「神奇寶貝」到更名為「精靈寶可夢」的時代

這個交接的縫,也與陳柏煜自國中畢業後,閱讀素材擴張的狀態吻合,「國中時大多接觸到的是鄭愁予、余光中這類前輩詩人,等我到了市立圖書館以後,觸角更向外延伸,接觸到年輕一輩詩人,如孫梓評的作品,以及世界文學,才發現原來詩的可能跟範圍可以很廣,也讓我對浪漫主義詩歌漸漸失去興趣。」

鍾旻瑞則特別提出「流行音樂」的影響:「2006-2009年是我的國中時期,那幾年出現獨立樂團跨到主流的過渡現象(阿霈、tizzy bac、蘇打綠、張懸、盧廣仲、陳珊妮、回聲樂團、1976、陳綺貞)。我從國小就是個比較愛看書的小孩,跟同代的人會有一種隔閡感,甚至有點寂寞。但那時候這些音樂不僅給了我一個品味的定錨,我也可以透過音樂,很容易與他人分享興趣,讓我同時認為自己是特別的,卻又有能與人共享的部分。」

若在某個狀態無法與人達成連繫,無法與同代人同步的感覺,不免感到寂寞,感到些許時差。品味偏好復古的陳柏煜承認,也是透過朋友的眼光,才發現自己對別人而言像是個遺世獨立的人。但他聲明:「我也有在接觸現代的物事,但就是比較表面啦。」他笑得赧然。

陳柏煜自承受同代創作者影響最多的時期,是就讀政大時參加的文學寫作坊。「那裡剛好集中了一群優秀的寫作者,如張怡微、陳柏言、熊一蘋、謝宜安等,我們互相指出對方作品的好壞,每一屆老師帶我們的風格也都非常不一樣。」

鍾旻瑞則提到,自己受到一位認識10年的藝術創作者朋友何彥諺(也是他新書的內頁插畫家)影響,「透過他接觸到很多相關領域的東西,窺探到另外一個世界,讓自己的世界打開一點。小說與視覺藝術領域本質是創作,但創作時的思考邏輯完全不一樣,與他日常交流時出現的一些火花,都是我的養分。」


album.jpg

鍾旻瑞稱2006-2009的流行音樂是自己品味的定錨

▋​社群媒體對創作的影響與啟發

夏天與冬天的對話臨屆尾聲,一位1996年出生的讀者提問,「身處當代的創作者/讀者們,大多從社群媒體與網路瀏覽文學與創作資訊,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更直接與赤裸。這對從傳統文學獎出身的兩位作家,是否產生影響或啟發?」

陳柏煜認為,與七年級作家相較,文學獎對他的影響並不明顯。但感覺到因為IG與臉書的關係,讓短篇幅的作品,如詩的發表變得更快,因此這一年詩集出版的比例變得非常多。「我覺得壓力很大,因此跟書籍設計說拜託你把封面做得很好看,因為我是一個很容易滯銷的作家(笑)。」他透過這個現象,持續觀察讀者觀看與接受文學的方式,觀察現代人的互動透過手機載體,書寫與閱讀的方式漸漸影響了作品的方向。

鍾旻瑞最早的寫作始於「無名小站」,題材多與日常生活相繫。「我寫的東西就是我的日記,是直到後面參加文學獎,作品開始慢慢發表之後,我才想要把這兩件事情切開。」之後臉書普及,眾人的意見在網路彼此相接,「那麼大篇的作品進到別人的河道是一種打擾。」出書對他而言,又像是回到部落格形式,讓他感覺比較安心。「對方不是被迫要看到我的東西。」顯現了他為人的低調與體貼。

chen_bo_yu_shi_ji_mini_me-li_ti_shu_1.jpg陳柏煜詩集 mini me
作者:陳柏煜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柏煜
1993年生,台北人,政大英文系畢業。曾獲林榮三新詩獎,以及道南文學獎現代散文、現代詩、短篇小說三類首獎,2019周夢蝶詩獎決選入圍。作品入選《聽說台灣:台灣小說2015》、《九歌107年小說選》。木樓合唱團歌者與鋼琴排練,並受委託創作〈吹動島嶼的風〉組曲作詞,2017年發行同名專輯。著有散文集《弄泡泡的人》。


 

f1312guan_kan_liu_xing_de_zheng_que_fang_shi_-li_ti_shu_feng_1.jpg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
作者:鍾旻瑞   
出版:九歌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鍾旻瑞
1993年生,台北人,政大廣電系畢業。曾獲台北文學獎、台積電學生青年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17歲時寫的小說〈醒來〉,便入選九歌100年度小說選。〈泳池〉榮獲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為歷屆最年輕得主,是文壇備受矚目的新人,目前從事編劇、導演等影視工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10-14 14:50
閱讀通信 Vol.060》不得不發:香港詩人淮遠,與他遲到30年的詩

內文整理:阿多利

今年台北詩歌節,邀請了有30年沒寫詩的香港詩人,他是淮遠。

出生於香港新界的大家族,17歲時他已為香港文化刊物《70年代》擔任編輯,壯年後從寫詩轉向散文,2011年因朋友邀約才再度寫詩。最近為香港反送中抗爭事件,他寫下〈記你老母頌〉、〈遲八日的悼詩〉等作品。

為什麼寫?他說心中的怒火需要發洩與消化,不然可能會瘋掉(家族有精神病病史)。而身為讀書人,也需要在關鍵時刻表態。今年台北詩歌節主題為「牆與啄木鳥」,淮遠的故事與詩,都讓我們看到香港的現在進行式。詩並不只是高級的語言遊戲,有時候是不得不寫、維持理智的方式:

本週精采文章,請別錯過:

【活動訊息】書展看這裡,書店也有與校園同步的主題書展喔!

bookfair_108_curator_900x600_0.jpg


【10/11~10/20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10/11(五)

13:00
2019 一棵樹香氣計畫 《香氣悄悄話:植物芬芳的日常異想》​
地點:拾心聚落(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12巷51弄46號1樓)【活動頁面

000.jpg

19:30
低聲下氣,做牛做馬——馬翊航x陳柏煜
地點:新手書店(臺中市西區向上北路129號)【活動頁面

adcd6b79-ea5d-4726-b987-48cc7b54861b.jpg

10/15(二)

10:00
繪の森_私塾 / 2019秋季繪本課程
地點:貓頭鷹圖書館(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61巷1-1號)【活動頁面

10/17(四)

19:00
【喀書塾】-讀書會,用推理看盡人性:〔走進黑霧:松本清張〕
地點:何嘉仁書店民權店(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10/18(五)

19:00
嚴韻的英文小說讀書會!帶讀TONI MORRISON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活動頁面】 

10/19(六)

10:00
第四屆金車小說創作課程
地點:金車文藝中心 南京館(臺北市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活動頁面

10/20(日)

14:00
2019下半年「大家的私房課——生活智慧的傳統與現代」
地點:紀州庵3樓人文講堂(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哲學處方箋之一延伸講座:《哲學家陪你看電影》
地點:誠品R79藝文沙龍(臺北市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6號B1之中山地下街B1-B48號)【活動頁面

fc31d873-9d5e-4afa-b227-c0daa8ad9a97.jpg

14:30
那些溫柔縮小之事——陳柏煜x曹馭博
地點:詩生活-詩人雜貨店(臺北市承德路二段75巷37號)【活動頁面

81af7d48-530f-494c-aeaa-61fdcae108f1.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10-09 16:15
2019金漫獎10週年》漫畫編輯的練成之路:日本講談社吉田守芳專訪
  • 講題:日本海外漫畫節 與吉田守芳面對面
  • 主持:李亞倫(蓋亞文化漫畫部總編輯)
  • 與談:吉田守芳(講談社漫畫雜誌副編輯長)

李亞倫(以下簡稱李):今天台上的講者吉田守芳先生,在講談社已工作20年。身為漫畫雜誌的編輯,他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我們首先請教,你最初為何想成為漫畫編輯?

吉田守芳(以下簡稱吉田):我和大家一樣,大學畢業開始找工作,在許多工作當中,我認為出版業很有趣,後來很幸運地進入講談社。剛入行時,沒有想太多,只要是工作我便認真去做,但我最想做的就是漫畫編輯,如果沒有成為漫畫編輯的話,我也想成為小說編輯。

李:講談社是日本前三大出版社,他們是怎麼培育人才的?

吉田:因為公司規模很大,所以有很多前輩和學長,我們是看著他們的身影,在工作中學習。

李: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學長學弟制來學習嗎?

吉田:除了前輩後輩之外,講談社另外有一種複數的制度,例如我們可能有兩、三位編輯對一位作者,編輯各自提出想法,看作者比較接受哪位編輯的想法,這樣可以確保作品能有最好的呈現。

李:擔任編輯,首先會面臨的困難是什麼?

吉田:一開始最難的地方是:到底什麼東西才是有趣的?過去我以為有一天會找到答案,工作越久越發現,我真的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不過我自己的方式是這樣:當你去看電影的時候,你發現哪些畫面、哪些對話能夠讓現場氣氛立刻轉換,觀眾迅速確實地開心起來,這會是一個很好的線索。我們把它稱為「開關」,「開關」如何在漫畫作品中呈現,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李:所謂的「開關」可否具體說明一下?是指作品裡出現的某一個橋段嗎?

吉田:漫畫對讀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一種驚喜、感動,情緒上能夠隨著故事的波動而產生自己的喜、怒、哀、樂。所以看漫畫30頁,對漫畫編輯來說,我們關注的是:在這30頁裡面呈現的場景、台詞,讀者看了到底有沒有反應?這就是所謂的「開關」。

李:我們在分鏡的時候,會注意每個畫面是否表達出故事所需要的情緒與訊息,吉田所謂的開關指的是這個嗎?我想在台灣做漫畫,這麼精密的感情操作,讓我們聽了很羨慕。你是怎麼去找到開關,有訣竅可以分享嗎?

吉田:最主要的是面向讀者。你要呈現給讀者的是什麼?把你得自己當作讀者。會讓你怦然心動的台詞是什麼?言情小說與恐怖小說,讓你心動的場景與程度不一樣,這是編輯要緊緊掌握的。

李:我自己覺得這是一種逆推的過程。我們已經設定好這30頁裡面要傳遞出來的感情是什麼,然後就開始逆推這30頁的每一頁、每一格、每一句台詞,如何最後完整的傳遞出來。是這樣嗎?

吉田:是的,其實我們做的漫畫,某種程度來說,是一種大家共享記憶的載具。

李:身為編輯,讓你有成就感的時刻是什麼?

吉田:在書店裡,你看見自己負責的漫畫賣得非常好,這是一個有成就感的時刻。另外,聽到重版出來,第一版銷售完畢,印刷廠開始印第二版的時候,也是讓編輯很有成就感的時刻。

李:的確,對於漫畫人來說,重版出來像是一種麻藥,嘗過之後,會讓你覺得欲罷不能。除此之外呢?還有沒有其他讓你有成就感的時刻?

吉田:當然,還有就是與自己都很心儀崇敬的漫畫家合作,例如武井宏之老師的《通靈王》,這部作品到現在已經20年,許多當年看他漫畫的讀者,現在都成為漫畫的作者了。能夠做到武井老師的經典作品,也是令編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也遇過有讀者告訴我,某些作品改變了他/她們的一生,這也很讓我感動。

李:漫畫編輯的日常都在做些什麼?無論日本或台灣,漫畫編輯工作都是包山包海的,要照顧作者的心理狀況,評估會不會開天窗......但通常一位編輯需要負責很多位作者,有些作者很難兼顧。請問你是如何照顧到所有作者呢?

吉田:日本的漫畫編輯,一樣要管理每部作品的所有大小事,老師的工作狀況、情緒、健康、找新人作家、行程安排,宣傳工作等,什麼都要做。當然,照顧到每一位作者很難,人與人的關係有時是有機互動的,比如說有些編輯與老師真的性格上不是很合,通常這時我們會換一個編輯,或是隔一段時間後,再讓編輯重新來。

李:日本可能有很多想成為漫畫家的人,只要他的才華被講談社看見,表示他已經通過層層考驗。但是台灣目前的情況,我們必須從很基礎到很資深的漫畫家都必須面對,如何在其中找到有才華的作家,那種不用給他太多意見就能畫得很好的作家,才是我們要找的人。吉田認為具備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做好漫畫編輯工作?

吉田:一個漫畫編輯能否站在讀者的觀點,給予作者中肯的建議,這才是最重要的。例如我在業界看到有些編輯,他們會請作家畫編輯自己覺得最有趣的故事,很多例子已經提醒我們,這樣漫畫的主軸會容易走偏了。所以編輯的意見很重要,他應該是帶著讀者的眼光來提醒漫畫家。

李:對於漫畫家來說,穩定的收入是很重要的,能夠幫助他定下心來好好創作。日本有沒有什麼方式來協助漫畫家?

吉田:的確就我所知,有些台灣漫畫家認為畫插畫比漫畫更容易維持生計,因此畫漫畫維生並非容易的事。日本現在的情況是,政府或大企業有一種體制,提供漫畫家生活補助金,讓他們可以專心創作。

李:紙本漫畫的銷售在全球都有式微的趨向,我們也聽說漫畫雜誌在日本的銷售量逐漸下滑,單行本的銷量也不若以前那麼好。從你們自己的思考,未來日本漫畫的獲利模式該怎麼轉變?

吉田:的確,現在的日本漫畫界,能靠賣實體雜誌賺錢的,可說是一隻手算得出來,寥寥之數。很多出版社印越多賠越多,單行本也是如此。當然,如果純靠出版的過去模式就可以賺錢,當然是最好的,但是不可諱言,這個傳統的出版模式的確越來越不容易獲利了。但我相信新的機會會出現,例如電子書市場,我們現在掌握的銷售量的確穩定上升,我相信進入數位領域,還是有一些新的獲利機會。

李:吉田合作過許多知名漫畫家,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

吉田:我負責的作品當中,台灣讀者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武井宏之老師,我們正在為他企劃20週年的活動,到時候一定不會辜負大家的期待。我負責的另一部作品是時雨澤惠一老師的人氣作品《奇諾之旅》,老師很有意思,除了手槍之外,書中主角身上的道具他家裡都有,他也很喜歡拿著這些道具跟粉絲合照。

qi_nuo_zhi_lu_xv-horz.jpg

李:當你跟一位很厲害的作者合作,他會佔去你很多的時間,那你原本負責的其他作者怎麼辦?

吉田:這樣講公司可能會不高興,但有時只能利用假日上班。

李:漫畫雜誌選擇作者的考量點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基準?作品的方向如何訂定?

吉田:日文所謂的「雜誌」,就是五花八門,截然不同的東西都放在這一本裡面,閱讀這本雜誌就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漫畫。因此我們會盡量包含比較廣泛的範圍,讓一本雜誌看起來多采多姿。選擇作家的時候,我們有很多的模式,以我個人來說,我很重視緣份,漫畫開始連載時,有些很快就開始大賣,有些則要花很長的時間,有時要轉換方向才會大賣,所以我覺得這真的是緣份。

李:當你收到新作者寄來的作品,你如何評定這個是否能夠大賣?

吉田:有時候你會發現,這位作者的畫風、台詞,是別的漫畫從來沒出現過的東西,我會覺得這是很棒的。只要能看到獨一無二的特質,作品就具備了很高的可選性。

李:其他類型的雜誌,像運動、美食、流行,主軸是很一致的,但漫畫雜誌卻不一樣,強調的是多元性與包容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 

吉田:在日本,因為漫畫作品非常多,所以作品與作品互相競爭,出版社與出版社之間也互相競爭。在競爭中,比較強的作品才會出線,當你有非常多部漫畫擺在面前時,獨特的東西就容易出線,這是漫畫的發展必然多元化的原因。

李:以外國人的身分,除非了解日本漫畫產業與風土人情,不然要到日本去挑戰連載漫畫,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台灣作家如何讓自己的作品在日本被看見?

吉田:的確,進入日本漫畫市場,門檻應該算高的。我們集團有一本雜誌叫《Morning》,其中有一個固定舉辦的Open新人獎選拔,這是全球性的。但這些作家能否在日本市場的規則走下去,坦白說,不是容易的事。文化與風土不盡相同,國外作者要進入日本市場的確存在困難度。

morning11yue_kan_-horz.jpg

▇互動時間

讀者:我有興趣的是漫畫流程。編輯在流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漫畫編輯會想被人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作品上面嗎?還是編輯比較希望成為隱形的推手?在你的工作經驗中,有沒有資深的漫畫家,不需要與編輯合作就可以產出作品?

吉田:放不放名字,兩種情況都有,有些作者希望雜誌把編輯名字也放上去,有些則沒有這樣的要求。我覺得只要對作品有幫助,兩種作法都是OK的。

至於有沒有不需要編輯的作家?在我的工作經驗中,的確會有這樣的作家,我們只要去拿他的原稿就好了。不過這樣的現象並不普遍,因為越是資深的作家,越擔心自己的作品會不會被接受,所以大部分的作家會聽編輯的意見。在日本的情況是,畫家越聽編輯的意見,他在市場上可以存活的時間就越長。

讀者:通常看到作品,你要漫畫家修改的是什麼,你會如何與他們溝通?

吉田:對於調整與修改,我們不會直接說請你修正什麼什麼,我們會換一個說法:老師,我知道這個東西你想傳達給讀者,但這樣表達讀者可能不好理解,明明有這麼好的點子,如果這個句子挪到下一頁會不會更好……簡而言之,我會以讀者的角度來給他們意見,這是我的溝通方式。

讀者:日本培養一個漫畫編輯需要幾年?你看到後輩呈現出什麼樣的特質,表示他足夠成熟了?另外,一位成熟的編輯,手上通常有幾個已具知名度的、發展中的,以及正在談的作品?

吉田: 首先,我認為一位好的編輯,與他的年資不見得有直接的關係。也有比我年輕的後輩,入行一年就可以做出很好的作品,讓人很嫉妒也很驕傲。我想能力與資歷沒有完全的正相關。

身為一名編輯必須具備的能力,要看他能不能認真面對作品與作家。不要為自己找藉口,你必須要誠懇、誠實地面對工作,這是很重要的態度。另外,我常說,編輯要有一個絕招,也就是你最擅長的編輯領域,例如打鬥的、戀愛的,讓別的作家或編輯說,這樣的作品交給他準沒錯。當你有自己的必殺絕招時,表示這位編輯是很有價值的。

最後,關於編輯手上的作品數,我想平均而言,在日本一位編輯手上同時至少有4-5部作品。我曾經聽過其他的月刊編輯手上有12部作品,我自己最多的時候有過18部作品,那真的是我的極限了。我目前手上進行中的作品有6部。

2_12.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