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32 陪孩子一起跑跳,萌生勇氣
●月亮都是一樣的
Forget Me Not
艾黎.泰瑞(Ellie Terry)著,陸篠華譯,博識圖書,330元
推薦原因: 文
這是一本無論在題材或形式上,都很與眾不同的小說。故事主角是一名妥瑞症少女,跟著母親不斷搬家轉學,每到一個新環境,都因為發病不由自主發聲或肢體抽動,而被冠上「怪咖」標籤。鄰居男孩理解她的病,也走入她的心,卻礙於同儕眼光議論,始終不敢公開兩人之間的友誼。在孤獨且困惑的青春成長路途上,他們懷抱著各自的難題與吶悶,也終能長出勇氣的雙翼,展翅飛翔。
作者用詩來說故事,而且說得好極了,一頁接一頁,像是角色內心低語,篇幅輕巧卻力道極強。獨特且新穎的閱讀節奏,讓人重新感受並思考文字創作的更多可能性。【內容簡介➤】
●閉上眼睛一下下
文、圖:幾米,大塊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又寂寞又美好,又絢麗又危險,幾米的繪本裡,常常並存著兩個世界兩個滋味,兩個都讓人沉醉。無論是孩子或大人,只要打開書本,必定徜徉於那圖文緊密交織的繽紛旅程。走過創作20年,幾米在這本新作品中,姿態更顯寬容自在,以充滿韻律哲趣的文字和詩意奔馳的圖像,訴說生命的幽隱與燦爛。人生轉彎處,那些抽象而難以名狀的微瑣感受,幾米總是能夠捕捉轉化,畫得剛剛好。【內容簡介➤】
●一點點機會
Half a Chance
文:辛西亞.洛德(Cynthia Lord),圖:阿尼默,柯倩華譯,小天下,30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一個夏天,一個女孩,一台相機,展開一段關於親情、回憶、成長的故事。露西全家總是聚少離多,她決定冒用好友的名字參加攝影比賽,藉此獲得父親的關注。透過相機快門,露西觀察拍攝湖畔的豐富生態物相,也對身邊的人事物,包括鄰居的失智症奶奶產生更深入的情感及探索。究竟鏡頭能呈現多少真實?在定格畫面之外,那些不斷向前走的人物及故事,哪些才是最值得記憶留駐的模樣?
作者細膩鋪陳劇情,立體刻劃角色,中文譯筆亦佳,流暢簡潔乾淨。隨著篇章,讀者一齊從少女孤單的眼光向外望,勇於承認對愛的渴切,並萌生更多嘗試的勇氣,擁抱新事物的美好欣喜,也震懾於生命的凋零與背離。【內容簡介➤】
●沒鰭
陳素宜生態童話
文:陳素宜,繪:孫心瑜,小天下,28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非常欣見這部本土生態童話的創作問世,書中4個短篇〈沒鰭〉、〈兩腳〉、〈無尾猴〉、〈半半仔〉,指的其實都是陸地或海洋動物眼中的人類。人們有時是致力保育的並肩戰友,有時是冷血捕獵的劊子手,讓動物既期盼也害怕。突破二元對立的情節設定,為故事增添更多的埋伏與驚奇,也反映了大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共生依存事實。
從動物擬人角度來看人類、寫人類,場景自然多元,文學情節流暢,足見作者對生態研究下了一番苦功,文字水準質感亦佳,不顯刻意造作,值得推薦。【內容簡介➤】
●我的第一套生命科學繪本系列1-3
いのちって、なんだろう(いのちはどこからきたの、いのちにおわりはくるの、いのちはなぜたいせつなの)
細谷亮太監修,圖:岡田桂子,黃郁婷譯,親子天下,105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生命從何而來,如何結束?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我跟爸媽長得很像?人死後會去哪裡?活著是理所當然的事嗎?……關於生命的永無止盡大哉問,無論大人或孩子,其實都抱持著疑問及渴求。這套書適合親子共讀或做為校園生命教材,內容廣納醫學、生物、社會、禮俗等多元角度,從生命演化的健康知識談起,擴及感性與哲學的精神思考,更以開放性的提問與討論,引領兩代或師生互動對話,一步步由淺入深,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看見生命的價值,更加認識自己,也更加愛惜自己。【內容簡介➤】
●風之星
風の星
文、圖:新宮晉,林真美譯,維京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閱讀這本書,猶如乘坐著風的翅膀,以嶄新未見的視野凝視萬物,在浩瀚無盡的遨遊旅程中,感受大地的自然美好。是的,風就在我們左右,地球就在我們腳下,但我們似乎從來不曾這樣去感受過它,而新宮晉卻能把藝術力、感受力與想像力鎔於一爐,畫出如此精彩的一部作品。極具震撼力的跨頁圖像、飽和鮮明的色彩,以及如詩般的文字,讓閱讀過程充滿歌詠欲淚的悸動,所有的抽象無形,都昇華濃縮成書頁上的永恆美好。【內容簡介➤】
●給老師的一封信
A Letter to My Teacher
文:黛博拉.霍金森(Deborah Hopkinson),圖:南希.卡本特(Nancy Carpenter),宋珮譯,維京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求學路上,若能遇到一位願意懂你、等你的老師,是多麼幸運的事。書中的結局,長大了的小女孩在信裡,不只感謝老師當年的理解與欣賞,也提及自己即將同樣成為教師,這樣的熱血投身傳承,無非是對老師最大的致敬及回報。作者在畫面細節上展現巧心,用服裝及色彩凸顯小女孩特立獨行的性格,而老師總是聆聽微笑,那俯身的姿態充滿信任安穩。師生之間有著相視而笑的默契,看完心頭暖暖的。【內容簡介➤】
●奇妙的陸地滅絕動物繪本圖鑑/奇妙的海洋滅絕動物繪本圖鑑
えほん図鑑へんてこ!りくのぜつめつどうぶつ/えほん図鑑へんてこ!みずのぜつめつどうぶつ
文、圖:秦好史郎(はた こうしろう),陳朕疆譯,青林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長著超過20公分的獠牙,很像老虎卻又不是老虎的「斯劍虎」、外表像是大烏賊,專吃三葉蟲,放在公園裡就好像超級長椅的「直角石」……這些曾經生活在地球上,而現在已不見蹤影的陸地、海洋滅絕動物,藉由作者的畫筆,再次復活在紙頁上,看了真令人大呼驚奇!卡通感十足的畫風,賦予這些遠古動物生動清楚且逗趣可愛的形象,億萬年前的距離咻一下子就被拉近。難易度適中的文字解說,讀起來不沉重不複雜,啟發孩子深入閱讀的好奇心,是套讀來津津有味的科普知識書。【《奇妙的陸地滅絕動物繪本圖鑑》內容簡介➤】【《奇妙的海洋滅絕動物繪本圖鑑》內容簡介➤】
●爺爺的花園
les poings sur les îles
文:艾莉絲.方特內(Élise Fontenaille),圖:維奧萊塔.羅培茲(Violeta Lópiz),周伶芝譯,字畝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作者用充滿文學性,內斂而溫柔的隱喻手法,訴說祖孫隔代之間,不同生命經驗的傳承與延續。書中的爺爺不識字,卻會畫圖、烹飪、唱歌、蓋房子,一雙大手是神奇的綠手指。一頁頁層次交疊、絢麗紛彩的花草圖,拼貼著祖孫的身影,象徵生生不息的蓬勃氣息。爺爺的形象不以寫實的老人樣貌出現,而是與花草融合為一,龐大而魔幻,訴盡老者曾經走過的滄桑與現下的清明,也道出孫子眼中的孺慕與仰望,是一本溫暖、美麗,而且充滿詩意的作品。【內容簡介➤】
●今天真好
This Beautiful Day
文:理查德.傑克遜(Richard Jackson),圖:蘇西.李(Suzy Lee),黃又青譯,阿布拉,28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作者用動態自如的線條以及畫龍點睛的色彩,勾勒出孩子奔跑玩樂的輕盈速度與靈活姿態,讓人看完這本書後,渾身充滿蠢蠢欲動的強勁電流,好想立刻衝到戶外,邁開大步,伸展雙臂一圈又一圈旋轉,不管腳下是豔陽映影或是雨後水窪,就這樣一直用力地跑啊跳啊玩啊,用最開心放鬆的姿態與表情,享受今日當下。童年亦如是,人生亦如是,盡情玩一場吧!【內容簡介➤】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人物》用maker的態度為世界做點什麼:視覺藝術家羅晟文專訪
「你會為了喝一杯牛奶,而養一頭乳牛嗎?」相信99%的人都絕對不會,但習於反思的當代視覺藝術家羅晟文可能就會,去年他就為了去一趟北極,而親手自製了一件羽絨衣。
羅晟文是當代視覺藝術家及攝影師,不久前剛從荷蘭取得攝影藝術碩士學位,雖然年紀尚輕,但在攝影界及動保圈已頗具盛名。有媒體稱他為「先驅者」,而他則定位自己是一個“maker"──製造東西的人。今年4月他獲得2018世界新聞攝影大獎時曾表示:「我不敢說我是在『創作』,我只是在『做一些東西』。重要的是,依據我的技能,可以做什麼事情。」
就像當他意識到去北極駐村需要一件禦寒外套,卻又不知坊間的羽絨衣內裡的羽毛是從哪裡來的,是否可能對其他生命造成傷害,於是便想嘗試看看,自己能否用相對無害(cruelty free)的方式,得到一件效果相同的羽絨衣。
他放棄體育用品店30秒就能輕鬆購入的羽絨衣,花了兩個月在荷蘭住家附近的森林、公園和水池邊撿拾鵝毛,再經過清潔、烘乾、填充、縫製,直到出發前一天,終於完成一件藍色外套。
在北極圈78°17'N-80°02'N航行探險期間,羅晟文進行了21次著陸和冰川徒步旅行,全程只穿一件衛生衣、一件長袖上衣和這件外套。他在冰天雪地裡度過3週,並用溫度感應器與熱感相機,測試自製羽絨外套是否真的可行。
自製羽絨衣真的管用嗎?羅晟文說:「北極真的很冷!」他用熱感相機拍攝記錄穿脫溫差,從影片中可以見到,這件羽絨衣確實幫助他好好活了下來。
由於詢問者眾,返回荷蘭後,羅晟文特別出版一本自製羽毛衣的教學小手冊A Step by Step Guide for Making Your Own Down Jacket,內容包括幾月適合採集鵝毛、需要什麼工具、怎樣才能不得罪叫聲像飛機引擎一樣可怕的鵝,而且只要花一兩個月的周末就可以完成一件衣服。這本手冊後來也成為羅晟文北極駐村作品“Down"的一部份。(Down在此指的是英文裡的羽絨,耐人尋味地呈現了輕如鴻毛又十分沉重的兩極。)
羅晟文日前應TEDxTaipei邀約返台演講,並接受Openbook專訪。面對溫文儒雅、說話與動作也輕緩得像不願驚擾空氣似的羅晟文,讓人不禁問:「為何想做那樣的事情?」
「其實一直以來我做的東西邏輯都很簡單,我只是想印證看看,如果不把大家習以為常的『生活小事』視為理所當然,那會發生什麼事?」
羅晟文所做的每個「小」計畫都有這樣的假設在裡面。他藉由親身體驗的過程,透過接受過的科學訓練與方法,使用錄像、攝影、電玩、裝置等視覺或聽覺媒材來介入這些環節,試圖誘發群眾的討論。
「我想看看,我們看世界的方式能不能有另外一種角度。有趣的是,往往我不把小事視為理所當然時,它反而會變成一件大事。」比如最早引起國內外關注的《白熊計畫》即是如此。
▉被文學改變的理工腦
《白熊計畫》是許多人認識羅晟文的開始。2015年羅晟文以它贏得Young Art Taipei「專家面對面計畫」首獎,隔年再獲Lensculture國際攝影大賽新銳獎與曝光獎。英國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並將之收錄於與韓國聯展的“Civilization: The Way We Live Now”同名專書中。
原就讀電機系所的羅晟文自言,其實升大學前他不但從未碰過攝影,也不曾養過動物。尤其家族多半從事科技業,在這種氛圍與期待下,他也自認當個科學家是打從小學就立定志向的必走之路。
這樣一個理工腦,是如何與八竿子打不著的動物、視覺藝術勾連到一起的?不僅如此,日後長期關注人與動物關係的羅晟文,除了轉向跑去荷蘭念藝術,甚至取得了英國愛丁堡大學「動物行為與福利」證書。這一切的一切,都得從他人生出現劇烈的髮夾彎說起。
今年羅晟文為《以動物為鏡》一書做序時,提到8年前一個秋天的午後,他第一次走進台大外文系聽課──當時外文系教授黃宗慧的「文學、動物與社會」一位難求,羅晟文不知這門課的旁聽需要登記,足足當了整學期隱藏版的「偷聽生」,還從此牢牢認定黃宗慧為啟蒙老師。
序中寫道:「我很驚訝原來文學能被分析得這麼精彩,而且可以和生活中曾接觸到的動物,或動物事件作對應思考——我未曾作過的思考……在課程結束後,我發現不少修課同學逐漸釐清了自己的定位;有的甚至投身第一線,親身協助動物。佩服之餘,我也不斷問自己:那我能做什麼呢?我會做什麼呢?我是否能將『獨立研究』轉化為視覺創作,探索動物問題?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其脈絡與專長……有機會以多重的角度凝視、發掘屬於自己和動物間的關係!」
在學期間,羅晟文結合攝影經驗與在電腦音樂實驗室所學,與作曲家鄭伊里合作,發表聲音互動裝置《萬花筒》(Kaleidoscope, 2011);接著他受攝影社好友—獸醫系兜兜(鄧紫云)邀請,一起探討品種犬議題,在大佳河濱公園展示作品《純種人》(Pedigree Human, 2013),邀民眾走進狗籠換位思考。
羅晟文單純只是「想做點什麼」的起心動念,卻經常帶來獎項,肯定他的藝術才華。例如24歲時,攝影還在自學階段的他,在徬徨低潮時送自己一份生日禮物,跑遍全台拍攝24座加油站。這件用以鼓勵自己「人生要加油」的作品《Curiously Balanced》,後來為他摘下法國PX3攝影獎共計兩金一銀二銅,以及當屆的榮譽攝影師獎。
至於代表作《白熊計畫》,則從修完黃宗慧的課之後開始啟動。
▉《白熊計畫》:無限重複動作的楚門
北極熊在大多數動物園都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許多國家只要一養北極熊就「創意大噴發」──假山、白漆、海豹浮板,各種五花八門的造景遍佈世界各地。生活在冰山彩繪、優養化水池與炎熱天氣等荒謬中的北極熊,宛如電影《楚門的世界》。
為了節省開支,羅晟文在歐洲拍攝《白熊計畫》期間,大多只吃當地最便宜的麵包和蘋果,一個月行軍般周遊歐陸各國,拍攝了14處圈養白熊的園區,扣除機票全程僅花二千多歐元。動物園裡的北極熊睡他就跟著睡、熊醒他就跟著醒來,還常發生人熊在籠子內外一起吃蘋果的趣事。有時熊吃的還比他好,因為他一餐只有一個蘋果與麵包,而熊則有兩個蘋果,還有好多麵包掉到水裡。
《白熊計畫》靜態作品都是巨幅的觀眾視角,就像在動物園裡觀看一樣;而動態作品則著重動物長時間重複動作的刻板行為(stereotypical behavior)。
羅晟文說:「我給荷蘭人看影片,他們立刻秒懂,因為荷語ijsberen(北極熊)當作動詞時,就是意指一個人晃來晃去很無聊、不知道在幹嘛,完全無須解釋。」
黃宗慧上課也常播放羅晟文的大白熊,學生曾回應:想像自己整個暑假都做同樣事情,就已經無法忍受了,何況北極熊無聊的一生都只能在小空間裡走來走去。黃宗慧說:「畢竟刻板行為一詞太過抽象,但透過影片的衝擊,就能產生同理,也才體會到問題的嚴重性。」
▉人的生命不比一株植物重要到哪裡
羅晟文關注的許多小事,後來都變成大事,但他也經常面對人們的挑戰與質疑,例如「因為你是動保人才這樣做」。羅晟文花很大的力氣想拆解這個成見,他說:「我真心想把自己『弄平』,跟大家都一樣。我不是什麼特殊的人,並沒有想要改變誰的世界,因為一個人會做出什麼我們完全無法預期。」
黃宗慧在《以動物為鏡》的〈蒼蠅〉篇中引用紐西蘭作家葛雷斯(Patricia Grace)的說法:毛利人的宗教觀將植物視為平等個體,認為人的生命不比一株植物重要到哪裡去。這在人類中心的社會很難體會,反觀動物議題也經常如此。但羅晟文認為,明白了這樣的人我關係與差距,反而能幫助他與受眾對話,讓討論更加透徹。
「人們(包括我)活在世上,自然而然會產生慣性,例如回家坐一樣的公車、去超市買一樣的東西,久而久之好像只有一種看法、一種活法。我『做東西』從不是為了替自己找答案,而是希望引起更多對話,讓人們看見其他的角度與各種可能。說不定打破慣性後,會發現人生原來還有另外的活法。」
這次回台,羅晟文也應台北中正高中邀約演講,校方希望透過他的經驗,讓美術班與自然組學生理解:人生不一定只有科學或畫畫,也有額外的選擇,或可與其他的領域相結合。羅晟文以自身為例,雖然動物在藝術範疇相對冷門,很多空間、獎金、補助都是以人為中心,但他覺得以動物為題對他卻是不錯的選擇。
他還認為關心任何議題,都可從自身職業或所學出發。「並不是只有到動物的現場去吹箭才叫『動保第一線』,像黃宗慧老師教文學,而我會拍照,在我心裡,每個人的專長,都可以成為他關心議題的第一線。」
羅晟文舉地獄廚師拉姆齊(Gordon Ramsay)為例:他為魚翅問題做了一部跨國紀錄片,包括到高雄拍魚翅交易、跟著漁船出海捕鯊、甚至也吃了魚翅料理,最後他到倫敦唐人街把紀錄片播給所有餐廳老闆看,經過眾人討論後,從此那裡就沒人再賣魚翅了。
▉做點什麼,才有機會
羅晟文千里迢迢跑去北極,原是為了想出版一本互動式童書,希望透過輕鬆的方式讓孩童比對圈養與自然環境下的北極熊。目前出書進度還在與英國編輯討論中,而繼歐洲、中國之後,第三階段的《白熊計畫》也可望於近期赴日本進行拍攝。
前陣子聯合國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發出「最後警報」:全球暖化將引爆氣候和生態環境災難,人類化解危機的時間只剩12年。對此,羅晟文在北極確實有強烈且恐怖的親身感受。
他說,我們總以為地形地貌是永久的,但事實上它不斷在大規模地崩落——是足以引起海嘯的崩落,晚上睡覺都可以聽到雷一樣的轟然巨響。「我們曾登上某個冰川末端的海灘,嚮導說我們站的地方,去年幾公里內都還是厚實的冰。在現場看到這些急速變化猛烈地發生,可是人們坐在家裡感覺不到,腦袋也沒有素材可以想像,這時才深刻體會什麼叫不見棺材不掉淚。」
羅晟文赴北極前,曾在Coursera上修習「The Changing Arctic」課程。主持課程的教授是曾在極圈工作逾50年的Terry V. Callaghan,他劈頭就要學生們牢記:「極地和世界是連在一起的,並沒有分割!」因為一般人的心理距離,常覺得那是不一樣的世界,跟生活很難相關,所以人和北極中間是斷裂的,但事實上北極發生的任何事都會波及全球、影響每個人。
「問我對全球暖化是樂觀還是悲觀?這問題我想了一陣子,我還是選擇樂觀。如果我悲觀認為一切終究都將往負面發展,那麼我會失去動力。所以就算我心裡懷疑,還是要樂觀面對。但樂觀有兩種,一種人會覺得『什麼都不做』地球也不會怎樣;另一種是有意識的樂觀:我們仍然必須『做點什麼』,才有機會。」
▉2018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台北鳳甲美術館正舉辦2018第六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展出作品《Fallout》為羅晟文觀察1945年起各地兩千餘次核武測試痕跡,對當地地景與生物的影響。「人們其實不太知道核子試爆是怎麼一回事,因為這些試爆地點不可能有人煙,但並不代表沒有其他生命,所以我查衛星座標,呈現它們目前的樣子,也利用google earth,做了核彈坑的模擬遊戲。」該展覽展期至2019年1月13日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