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她用日記突破封鎖,在瘟疫中建立新的連結:郭晶《武漢封城日記》

全球第一本武漢疫情紀錄,即將率先在台出版。

2020年1月23日凌晨兩點,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為防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擴散,宣布所有公共運輸停止運行,隔日上午10點,巴士、火車、地鐵、船舶與飛機全部停運。這座號稱「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塞城市,瞬間成為廣袤大陸上的一座孤島。隨後湖北省黃岡、鄂州、仙桃、赤壁等城市也跟進,開啟了史無前例的「封城」防疫戰。

這座擁有超過1000萬人口的城市,至今已被封鎖五十多天。期間透過網路,陸續有許多訊息、影片流出。有稱路上屍橫遍野、有說屍袋不夠用、火葬場24小時不停班焚燒,各種真假難辨的消息,勾勒出一幅末日景象,讓恐慌不斷蔓延。


tong_xing_zheng_w550.png

武漢市自2月11日起宣布實施社區封閉管理,郭晶居住的社區自2月15日開始,須有居民臨時通行證才能出門

城還要封閉多久?疫情到底擴散得多嚴重?確診人數有多少?政府公報、媒體的即時新聞及個人的親歷見聞等資訊,如洪水般分分秒秒不斷沖刷著人們的認知。在滔天的訊息海中,居住在武漢的郭晶,以社會工作者獨特的眼光,自封城之日起,每天持續在微博發文,記錄當天的所見所聞。這系列獨居女子的武漢封城日記,即將在台結集成書,成為這場擾動全球的疫病史中,第一部系統性的圖書紀錄。

郭晶是位社工人員。2014年,她求職時因職位「僅限男性」而遭拒絕,後一狀告上法庭,打贏了中國第一個就業性別歧視的官司。由於當時受到許多女性權益工作者、律師及女權行動者多方的幫助,2017年,郭晶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成立了「074職場女性法律熱線」,致力於為遭遇就業性別歧視的女性提供法律支援,希望傳承自己受過的幫助,「在助人工作中,我也不斷獲取力量。」

「我還活著,這讓我有強烈的內疚感。而且,我還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在這座被封鎖的城市裡,能夠寫作也是一種特權。堅持寫作是此刻我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一種方式。我盡力記錄自己的真實感受,也努力記錄我的所見所聞。」

——郭晶《武漢封城日記》

即便孤身在封鎖之中,郭晶仍想盡一己之力做點什麼,她說:「我是一個社會工作者,而我剛好處於一個事件現場,記錄是我最基本的責任。現在回頭看,寫日記是我在封鎖中重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記成為我和別人建立連結的一種方式。」

郭晶在網路上持續書寫日記,也公開自己的微信QRcode,許多人因此傳訊向她求助,更有不少人主動表示想要捐獻物資。她則逐一將物資或救援的需求,轉給當地醫院或志工團體。

然而被封鎖的不只是城市,還有資訊。2020年初,中國醫生李文亮在發病前,透過微博告誡周圍朋友提防疫情,隨後被當地警方以「發佈不實言論」訓誡,網路上涉及疫情的發文,不論資訊正確與否,也陸續遭到刪帖甚至炸號。


wu_han_shi_w800.png

2月26日,郭晶見到有居民正從外面回來,忍不住寫下:「不知道何時我才能再走出那扇門。」

隨著郭晶的日記受到國際媒體關注報導,也引來大陸官方的審查。她在微博上的發文被限制流量,流量遽降後自然也限制了文章的傳散率,無法自動顯示在社群平台其他人的瀏覽頁面上。有意尋找郭晶文字的人,必須找到她的微博頁面專門點進,才能看到內容。

而在微信上,郭晶也遇到訊息無法發出的情況,即便把文字轉成圖片都無法規避審查。《武漢封城日記》在海外受到的關注比在中國境內更為熱烈,結集出版的消息,目前在中國仍杳無音訊。

即便城被封了,聲音被阻斷了,郭晶仍堅持書寫。透過社工的視野,淺白真切的文字,她不僅帶領讀者進入武漢封城後的真實生活,集結的日記更清楚形構出一座城市在封鎖之後內在變化的樣貌:搶購物資的人潮、超市被一掃而空的貨架、總是買不到的口罩、穿著防護衣進行採買的人、沒有防護衣罩著塑膠袋上街採買的人、社區的物資團購、寂寥的公園、持續工作的清掃人員,外出買菜必須領取通行證,有些人悶壞了打開窗子大喊:「對面有沒有人?出來吵個架呀!」。面對令人窒息的封城生活,郭晶記錄著自己的晚餐、盤點物資、努力運動,「生活發生巨變的時候,重新建立日常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她說:「但是建立新的日常生活是在找回掌控感。」


bei_feng_bi_de_xiao_qu_w800.png

武漢市一處被封閉的社區,路口有一個工作站,為居民測量體溫、核對出入證。

《武漢封城日記》收錄封城以來至3月1日為止的日記,圖文並茂,有郭晶每日拍攝的照片,及友人所繪的圖像,深刻且真實地呈現了城內居民的故事與生活。即使新書即將付梓,郭晶仍持續記錄;即使身處暴風核心,仍努力發出自己的聲音。她期望藉著發布日記成為一個連結點,與城外的世界串聯成合作的互助網,把城內的消息傳到遠方,將城外的支援引入,逐漸突破封鎖,建立起新的連結。


ling_10yuan_cai_de_ren_w800.png

未收錄至書中的新訊息。3月17日下午,社區居民正在領購政府補貼的10元菜,有紅蘿蔔、白蘿蔔、土豆、洋蔥等等(郭晶提供)

一座大城市突然靜了下來,是什麼樣的光景?囚困其間的人們,要如何安頓肉身與心靈?

由於各國政府對疫情控制的方法不一,疫情漸次在全球擴散、升溫,武漢封城月餘之後,全球許多國家也陸續進入封城甚至鎖國狀態。中國的現在式,可能成為某個國家的未來進行式,《武漢封城日記》成為介於過去與未來的一個魔幻又寫實的存在。

隨著台灣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案例破百,面對這場世紀災害,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抵禦看不見的病毒之外,也要提防恐慌與焦慮對日常生活的侵蝕。病毒帶來的恐懼在蔓延,恐懼帶來的歧視、排擠也在發生,郭晶透過行動減輕面對疾病的無力感,提醒大家:「克服恐懼不容易,但我們該盡力去了解更多消息,關於病毒的資訊、關於如何防控的資訊,保護好自己,不傷害別人。」

看不見的敵人有兩種,一種是物理上的病毒,一種是心靈上的恐懼,而互信和互助,則是能不能度過這場危難的關鍵。

wu_han_feng_cheng_ri_ji_h250.png 武漢封城日記​
作者:郭晶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郭晶
女權主義者、社工、「074法律諮詢熱線」發起人之一。原先住在廣州,2019年11月搬到武漢市。2020年1月23日武漢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而封城,她自封城開始天天寫日記,紀錄在城裡的生活點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20 16:00
閱讀通信 Vol.78》轉化生活的荒誕,以漫畫勻出一處安身之地

「畫畫會讓我忘記很多不開心,暫停去想過去和未來,不像活在當下,更類似一種麻痺。」

漫畫家Pam Pam近期的新作《癌症好朋友》,記錄她在家人罹癌期間的陪病日記,讀起來酸酸苦苦的,不時又讓通通編噗哧一笑。實體書出版前,在臉書粉絲專頁「過去×未來 多提無用」的連載期間,便引起許多讀者的共鳴,尤其在描述家人互動之間的心理狀態,更是打動許多病友和看護者的心,令他們深有同感。

面對無能為力的痛苦與渴望被關注的拉扯之中,畫作中的主角選擇披上「超讚孝女床單」,讓自己不是一個隱形的存在。現實中的Pam Pam,用作品記錄這些矛盾又複雜的心情,透過創作梳理與家人的關係,也在書中的最後,脫下了那件孝女床單,繼續把生活中的荒誕投進漫畫創作中……

創作者背後的故事好迷人,不管有沒有讀過《癌症好朋友》,都別錯過Pam Pam的專訪喔(豎起拇指):

專訪】疾病/正常、悲慘/發笑、工作/辭職,在矛盾裡創作:漫畫家Pam Pam與《癌症好朋友》
guo_qu_wei_lai_ti_wu_yong_0.png

還有《癌症好朋友》的書評,也別錯過了:

【漫評】童真線條反思癌症,一夜長大的彼得潘:評Pam Pam Liu《癌症好朋友》
shou_tu_w1000.png

本週其他精彩好文,請看以下嚴選文章:


【3/20~3/29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3/20(五)

19:00
《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 找回活力新書分享會​
地點:何嘉仁書店民權店(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xiu_xi_.jpg

3/21(六)

19:00
麥田出版翻譯文學與人文讀書會:笑與淚──論巴塔耶的情色思想​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3F(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6cf4cdcd-b07b-4afc-9deb-e5c4b4bbdb2c.jpg
20:00
旅行x次文化x創作——《洛卡》新書分享會​
地點:FINAL(臺北市復興南路一段249號B1)【活動頁面
lu_xing_.jpg

 3/22(日)

13:00
台北曲藝團《崁崁兒談》南崁兒童藝術村駐村演出 三月免費入場
地點:南崁兒童藝術村(桃園市蘆竹區吉林路38號)【活動頁面

 3/26(四)

19:00
【喀書塾】-讀書會:只有愛,才能駕馭_____
地點:何嘉仁民權書店樓上(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3/29(日)

13:00
台北曲藝團《崁崁兒談》南崁兒童藝術村駐村演出 三月免費入場
地點:南崁兒童藝術村(桃園市蘆竹區吉林路38號)【活動頁面
14:00
02 寶萊塢電影與我美妙的印度冒險之旅 | Better Life好感生活書房:那些創作者的美好悅讀日常
地點:邊譜獨立書店(臺中市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408號)【活動頁面
bf8e200d-aedf-48d3-b914-14c6ff5c7333.png
14:30
《我在芬蘭中小學做研究的日子》新書分享會
地點:台灣金融研訓院TABF Bookstore(臺北市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62號1樓)【活動頁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20 12:00
書.人生.王怡修》你隨意,我乾杯

我總希望自己可以更貪杯一點。

我喜歡喝啤酒,但每每喝到微醺的時候,便捨不得離開這種令人愉悅的身體狀態,下意識裡不想往酒醉的道路繼續前進。其實也可能只是因為基因裡對下酒菜的偏好大於酒精,在應該盡力把酒言歡的場合裡,常常把注意力分散在食物上,酒精吸收著實有限,還大言不慚地對外宣稱:「我從來不曾喝醉過……」真正歹勢!

既然無能喝足量,那麼就用眼睛看。到超市腳步自然會被販酒區吸引,到書店看到關鍵字也會駐足翻閱一下。印象較深刻的一次是被《歷史六瓶裝》吸引,光看書名可能會誤以為是以「一手」啤酒為題,但其實這是關於6種不同飲品輕鬆有趣的正規歷史書寫。內容除了引發貿易戰爭的茶、影響工業革命的咖啡、帶有文化擴張的可口可樂之外,酒精類就占了一半的篇章:啤酒、葡萄酒與烈酒,而且歷史更加悠久。這本書可說是冷知識匯集,是酒精下肚之後絕佳的吊書袋(吹噓)材料。像是古時候釀啤酒時缺乏雜質過濾技術,插一根麥管避開泡沫用吸的才是最佳飲用之道,所以下回看到有人用吸管喝啤酒,返璞歸真罷了,不可嘲笑人家。

一樣是歷史書籍,《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這本書更加正規厚實。從古騰堡、馬丁.路德、歌德一路闡述下來,曾任大英博物館館長的作者以局外人的身分,冷靜分析德國國家意識的誕生與民族情結的糾葛。但畢竟是德國歷史,怎麼可能錯過香腸與啤酒呢!在「一個民族,許多種香腸」的篇章裡,作者除了直言啤酒對於新興德意志國族具有凝聚作用之外,還酸了一下由巴伐利亞普及到全德國的《啤酒純淨法》,怎麼500年前一部因飢荒而生、以避免寶貴的小麥被拿去釀酒的法令,最後會變成德意志民族主義的重要象徵、德國與眾不同的驕傲呢?

booksw500_2.png

這本書是由大英博物館的展覧活動衍生而來,除了文字精采之外,圖片資料更是不可思議的豐富,出版社翻印成中譯本時想必是下了重本,最後也不負眾望獲得了2017年Openbook年度好書獎,一張跨頁的黑底古董啤酒杯圖片印得令人目不轉睛,立刻開了瓶啤酒佐書邊飲邊讀。

說到啤酒杯與啤酒的關係,圖鑑書籍的處理方式最能讓人酒興大發了。還記得年輕時翻開比利時的旅遊書籍,驚訝地看著各種修道院啤酒搭配不同啤酒杯的陳列頁面時,腦海裡快速翻騰的那些思緒:原來修士是不禁酒的啊;原來修女不只可以喝酒,還可以釀酒賺錢啊;原來啤酒也可以成為旅遊文化的重點成份呢;原來全世界啤酒品牌多如繁星;原來到處都有在地精釀啤酒。於是,隨身帶著開瓶器去旅遊成為我的私人習慣,彼時台灣尚在菸酒公賣,出國旅遊接觸啤酒就如同去探索另外一個銀河系。

幾年前一個人偷閒到關西地區旅遊,硬是打電話到京都啤酒廠預約無料參訪見學。電話那頭一直強調他們沒有外語導覧,我則用一口破日語堅定回覆「大丈夫!」(沒關係),擺明就是要去喝免費啤酒來著。

三多利果然很大方啊,在走完充滿啤酒花香的工廠動線後,給了每人3杯不同種類的啤酒,每杯250CC左右,還附上起司與餅干。旁邊一同參觀的日本歐巴桑看我喝開來了,還把她們的「扣打」給我。免費參觀還喝到撐,心中覺得過意不去,想說到紀念品區多逛兩圈意思意思回饋一下,才剛伸手去拿烙有啤酒花圖案的木質杯墊,眼睛立即被擺放在一旁的書吸引了過去,書名很直接,就叫做《啤酒圖鑑》(ビールの図鑑)。

帶著酒意搭乘阪急電鐵回市區,在火車上便迫不急待翻閱了起來。哇!這本書居然是「社團法人日本啤酒文化研究會」與「日本啤酒雜誌(記者、寫手)協會」聯手出品的——是要有多麼發達的啤酒文化,才會有這樣的職人協會出現呢?

這基本上就是一本賞心閱啤酒的圖鑑,裡面的日文即使都看不懂,但照片與插畫就足以讓讀者沉浸在啤酒海了。但看不懂也不是辦法,回到旅館上網查詢之後,發現聯經已經出了中譯本,回台拿到手上,發現離初版日期才不過幾個月,已是初版三刷,可見得啤酒愛好者眾。

相較於日文原書的專業感,中譯本的開本與紙質都不太一樣,手繪的封面帶點文青感,顯然啤酒圖鑑書在兩地的受眾群有很大的差別。最近上網查看,原書很盡責地又出了更新版,日本人對於啤酒果然很較真啊。

pi_jiu_tu_jian_.png這幾年,台灣也開始流行起精釀啤酒。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蒸餾酒有其設備上的資本與技術門檻,但發酵可就是大自然母親賜與的禮物。葡萄掉在地上曬一曬就會散發出酒味;糯米蒸過後投入酒粷在自家廚房就可以做出米酒;日本賣座動畫《你的名字》橋段中,具有巫女身分的女主角還在祭儀中做了「口嚼酒」,引來同儕的輕蔑。是啊,咀嚼就是一種最方便的發酵,無需精挑細選的酵母菌,也可以釀造出獨特的酒飲。換句話說,釀造酒在市場上應該是百家爭鳴才對,但以往台灣在漫長的公賣特許壓制下,缺少利潤的趨動,民間的釀酒文化無法累積,實在可惜。

台灣加入WTO之後,必須符合世界潮流開放酒類市場,也順勢結束了半個世紀的制度扭曲,十多年下來,也醞釀了不少的成果。以啤酒來說,除了大廠牌投入生產之外,個體小釀造商也有突出的表現。《台灣精釀啤酒誌》算得上是台灣本地的第一本啤酒圖鑑書,將台灣近年蓬勃發展的精釀啤酒品牌與其發源詳細點評了一番。這些精釀啤酒以往在酒吧深耕,現在有些已經成功舖貨到大賣場了,讓這本圖文並茂的書更接地氣。總算,在羨慕異國豐富的啤酒文化這麼久之後,我們也有了自己的起步,可以預見台灣在地的啤酒圖鑑將會不斷翻新。

2020年開春就不平靜。我也實在是後知後覺,隨著流行疫情的擴散,習慣使用的藥用酒精過完年已經被一掃而空了。看新聞報導說可以去台酒買純酒精回來自己稀釋,於是我就開始征戰開車路過的各個觀光酒廠與台酒營業所。果不其然,整個2月份趁著史上最長的寒假,足跡踏遍半個台灣,結果一瓶也沒買到。但每到一個銷售據點,總不能空手而歸啊,於是就理直氣壯地多買幾瓶台啤,喝啤酒防疫吧……連平常覺得貴森森買不下手的「高砂啤酒」,也海派入手好幾次,畢竟以機會成本考量的話,划得來啊。嗯,我的血液裡果然流著啤酒與經濟學。

時序進入3月,春暖花開,全台的防疫酒精銷售據點也重新洗牌了,那麼就順勢暫別喝了一個月的台啤,手上翻開新購入的書籍,配合時令來罐近期熱門的「三月啤酒」吧。你隨意、我乾杯。


王怡修
出生於鶯歌小鎮,輾轉在故鄉與鄰鎮三峽、大溪等地度過童年時光。其後負笈台北求學,被學校的圖書館迷惑,來者不拒、開卷有益。身為勞工子女,易受左派論述打動,但因年輕時胡亂填寫聯考志願而誤入經濟學歧途,從此受制於右派思維,不得翻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王怡修(世新大學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2020-03-19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