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行腳》抱著問號跋山涉水,比台灣人更了解台灣的吳鳳
▉讀台灣歷史,連《三民主義》都不放過
專科畢業後,精通土語、英語及德語的吳鳳,將眼光瞄準亞洲,就讀安卡拉大學中文系四年苦讀中文。這時候的吳鳳開始找些網路資料、旅行書了解台灣,建構出大概的印象。
「到了台灣,我開始大量閱讀。」碩士班研究主題是兩岸關係及國家發展,吳鳳深入了解台灣的第一步看來十分艱澀,「想了解台灣,得從清朝開始,很多廟、建築都是清朝、日據時代蓋的。加上論文題目跟自強運動有關,我讀很多軍事發展的書,包括李鴻章、康有為、左宗棠、鴉片戰爭、孫子兵法。」
問他這時期印象最深刻的書?答案出乎意料:「三民主義。我一讀發現,哇,真的好難,只好先讀英文版,中文版太難了。」

(張震洲攝)
追根溯源,除了是學術必要,也是本身習慣。他隨手點開電子書櫃,指著《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Sapiens From Animals Into Go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說:「這本書談人類的發展,我會想知道人從哪裡來、怎麼成為現在的樣子。」
「不知道你的過去是什麼,我會很模糊。」依循歷史脈絡,吳鳳逐漸了解這與家鄉距離超過八千公里的小島,一路向下,接著補齊中日大戰、國共內戰史料。對於這一串錯綜歷史,他可能比多數台灣人更清楚。進入演藝圈,他接下《愛玩客》主持棒,用雙腳實際走入各地。
▉對土地充滿好奇
「昨天我女兒拿地球儀問我土耳其在哪裡?所以我有個任務,要為她介紹不同國家。」準備與女兒共讀的《地圖》(小天下),以插畫呈現出世界各國的風土民情,「我先用書讓她了解,有一天我會跟她去那些國家,當閱讀跟旅行連結在一起,會更有畫面。」
閱讀跟旅行都能打開眼界,而閱讀能讓旅行的驚喜加倍。他舉例自己特別喜歡台灣的舊式火車,「像集集車站很美,不太像現代的火車站,因為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了解這些歷史,我可以從旅行中找到更多樂趣。」
用功的吳鳳,做節目時反而不太做功課。「因為是現場節目,會需要用比較好奇的心態去玩行程。讓觀眾跟著我一起好奇,我不好奇,觀眾就不好奇。我的任務是去問問題、去挖掘,幫觀眾問問題。」
或許這就是吳鳳受歡迎的原因。台灣雖小,但離開了自己的生活圈,便是一片陌生景緻,藉由一個異鄉人好奇的眼光與探問,觀眾也在歡笑聲中一點一滴更認識了這塊土地。

2017年參與陣容浩大的淨灘活動(取自吳鳳臉書)
▉參加傳統慶典,神話傳說一幕幕上演
吳鳳玩台灣,不是走馬看花,也不是匆匆帶過,幾乎是走進土地的肌理。2012年,他因節目與媽祖結緣,同一年,他榮獲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獎」。接過獎項時激動致詞,除了與家人分享榮耀,還忘情喊出:「媽祖!」表達謝意。
第一次帶老婆跟小女兒去大甲鎮瀾宮走一走(取自吳鳳臉書)
在外國人眼中,台灣最有趣的就是傳統習俗,他如數家珍:「媽祖繞境、炸寒單、鹽水蜂炮、苗栗火旁(ㄅㄤˋ)龍……我的國家沒有這些習俗,特別好奇。」台灣東西南北習俗活動,他幾乎跑透透。
好奇之餘,更深刻的感動來自於親臨現場的震撼。吳鳳第一次在大甲參加媽祖遶境,目睹現場信眾人龍綿延數里,鞭炮炸響不絕於耳,神兵神將自煙硝粉塵中翩然現身,信徒們紛紛跪下,而他也入境隨俗跟著鑽過轎底,虔心祈福求平安。
「那場面太熱鬧了,一下子有鞭炮、一下子有人招呼『吳鳳來吃東西!』,短短幾十分鐘,整個畫面呈現出團結的氣氛,很熱鬧,好像有一部電影就在眼前上演,說著這個地方的神話故事。」他比劃著雙手,即使身處咖啡廳,彷彿又重回難忘盛典。
▉走入鄉間,聆聽平凡的英雄故事
踏過大山大水,闖過無數打卡熱點,然而吳鳳最喜歡的,是在偏僻鄉間默默生活的老人。
「比如媽祖遶境,好多老人堅持要拜拜、要跟大家一起走。《愛玩客》常常去很多偏僻的小鎮、鄉下,那地方可能從來沒有外國人去過,我去了,看到很多老人很認真工作賺錢。我們要感謝他們,是他們跟上一代讓台灣站起來的。」
因為節目,吳鳳去了很多或許連台灣人都沒去過的山間水邊,認識了許多在都市遇不見的人。他提起嘉義的「汽水伯」,古早味汽水一賣五十年,臨終前還掛記著顧客若撲空了怎麼辦?
「看到他,你怎麼能抱怨?他七十幾歲還在工作,很熱情,謙虛、單純,是台灣厲害的在地人。鄉下有很多辛苦的英雄,值得我們認識、尊重,可惜太少人認識他們。我一直希望訪問更多這樣的傑出人物,這是主持《愛玩客》最大的收穫。」

攝於嘉明湖(取自吳鳳臉書)
書本未能企及之處,吳鳳直接親身走了進去,發現在那麼多鮮為人知的角落,隱藏著許許多多動人故事。那可能是翻遍圖書館也找不到的紀錄,全仰賴在地人口耳相傳,將傳說一個個傳遞下去。
▉台灣與我們,都需要一個導遊
聽過那麼多故事,吳鳳也成為一個傳遞火把的人。
除了演藝節目,他積極經營社群網站、影音頻道,時常分享傳統民俗、環保回收等相關議題,也在旅途中身體力行撿拾路邊垃圾。此外,他也出版了《土包子愛台灣:吳鳳的28個生活驚奇》(時報文化)及《來自土耳其的邀請函:吳鳳帶路!橫跨歐亞文明私旅》(遠足文化),現在更著手準備第三本書。
其實連他自己也知道,現代管道太多,獲取資訊不一定只能靠閱讀。那麼,為何還堅持寫書?
「書有它的重要性,我想分享故事,有些故事沒辦法透過影片或電視分享,文字有空間,讀者可以慢慢思考。」
談到「思考」,吳鳳表情變得嚴肅,「要先尊重這塊土地,土地才會尊重你。我想告訴台灣人,要珍惜這塊土地。台灣人有時候太小看這裡,覺得處處比不上別的國家,但你有問問自己為什麼?也沒人問自己,是真的嗎?怎麼會電視隨便講一講就信了?」
明白台灣過往,深入土地肌理,吳鳳看見光輝,也看見宿疾。文化衝擊讓他不斷思考關於這個國家的種種,「我覺得台灣很需要一個導遊,帶他走在正確的方向,要打開眼界,要看見世界。我想要改變,雖然很難。」

吳鳳與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廣台北市觀光巴士,也是今年北市圖漂人巴士使用的走讀工具(取自吳鳳臉書)
▉充滿問號的活著吧!那是前進的最好方法
「為什麼?」是吳鳳最常問自己的一句話,他的腦袋似乎停不下來,永遠想著如何能夠更好。
他坦言不把閱讀當消遣,而是喜歡「讓自己有很多問號的書」,例如《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促使他對台灣現狀提出產生各種反思。
「這種書給你一種思考的角度,你不一定要用,但你可以學習。人的腦袋跟肌肉一樣,想要學,就會吸收得愈來愈多。每天做同一件事,就永遠不會進步。」
其實,閱讀與人生對吳鳳而言,是很類似的事情。「重點是了解自己,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誰,就不知道怎麼在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書。要懂得問自己,究竟想要做什麼?」
了解自己,或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閱讀能帶著我們去叩問、去思考,讓我們也能成為自己的導遊,前往該去的地方。●

(取自吳鳳臉書)
▇行腳台灣,走讀路線推薦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文化部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台北市今年世界閱讀日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
- 4/13(六),仙水壢的故事:走訪靜心湖和冷水坑溪,賞讀竹科周圍的人文史地景
- 4/19(五),走讀台灣民主:社會亂源基地一日遊
- 4/20(日),走過鐵線海岸 海岸臉譜
- 4/20(六),見書又見林,書暢桃園市集日
- 4/21(日),吾名嘉義--嘉義轄區以地名為名的植物介紹
- 4/22(一),小琉球,裸晒巿集
- 4/23(二),茶文化路徑走讀坪林茶鄉
- 4/27(六),「走讀臺灣」探尋後山文學秘徑
- 4/28(日),哈囉哈囉小馬尼拉— 中山小菲律賓區導覽
- 4/28(日),文學與歷史結成晶──(台南將軍區)
▇推薦書籍:
- 《地圖》(小天下)
-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天下文化)
-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衛城)
好書行腳》客語歌手黃瑋傑:行返山寮下,記我美濃的土地、農民、客家庄
從轉進筆直的中山路起,美濃就算是到了。繼續前駛,將兩側淺山與農田一路拋向車後,於某處不甚明顯的小路口拐彎,便是返家的最後一段路,曲曲折折。
(攝影:黃瑋傑)
▉之一:開基伯公與金字面山
「山寮下」,在美濃當地的意思是山腳、山下,或有邊陲之意。我美濃老家位於舊稱「牛埔仔」地區、近「靈山下」一帶。只要站在自家夥房的禾埕上(即三合院之廣場),抬頭面向西北,便清楚可見屬玉山尾稜、連綿山脈的其中一座:金字面山。
這座山於我有特殊意義,在不斷遷移往返的成長歷程中,當我逐漸模糊了家鄉樣貌與定義時,這座金字面山反倒在腦海裡越趨清晰且高聳,彷彿是陪伴我十數年漫長尋根歸途的一記座標、一秤定錨、一位老友,沉穩恆常令人心安。
距離我家僅幾分鐘腳程之遙,便是美濃的「開基伯公壇」,先民落腳開庄是為記。至今仍保有高聳老芒果樹、質樸素雅石碑的伯公下,是童年時我們一群玩伴遊蕩探險之地,是家族長輩及鄰舍鄉親經常前往參拜的信仰中心。
美濃的「開基伯公壇」(圖片來源:客委會客家雲)
來自美濃九穴的包子逸,在散文集《風滾草》的〈土地公的帝寶與嬌妻〉一文,以詼諧筆觸描寫各地土地公廟漸趨金碧輝煌的「豪宅化」現象,亦提到:
老一輩人說,地方曾想為開基伯公改建更盛大華美的廟壇,但無論怎麼擲筊都得不到聖筊,再問,伯公指示維持原樣就好。阿嬤說她從小就隨家人參拜至今,到老芒果樹下向伯公虔敬上香、報告家族大小事並祈求平安順利,已是許多在地居民的日常習慣,甚至是橫跨幾代人的生活儀式傳承。
有時我回家會陪阿嬤去敬伯公,看著她從早期每次必定虔誠跪拜,到後來老到再也跪不下去為止,才倏忽發現自己不再年少,而歲月會老。一段段香灰從香柱上無聲跌落,時光與童年隨灰散盡於尋常午後。
▉之二:祖田與濃山橋
劉崇鳳在《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一書中,記述返回美濃內六寮老家、重耕父輩祖田的甘苦歷程。其中的〈黑夜〉一文,描寫夫妻倆於收稻時節,卻遭逢連日多雨的焦急心情:
而在總算收成之後,「稻穀與人終於都不用再撐了,憋了許久的鬱悶在收割一刻獲得解放。」
對稻農來說,最不願見到的情況之一,就是收割期遇上連雨甚至颱風,因為稻穗皆已沉甸飽滿,若遇風雨,可能因過重而造成倒伏,影響收成,使忙碌一季的血汗落地泡湯。
這讓我想起以前曾聽阿嬤叨唸過的往事:「有一年,第一期作已經蒔到尾聲,我看禾仔已經生得很美了,就跟你阿公講,做得(可以)割了,他就不聽我講,硬要再等個兩三日才收,結果哎呀!不巧隔天就開始落雨了,一落就落了一禮拜,到了第三日他終於按耐不住,每日穿雨衣跑去路旁看田。」
「然後呢?」我問,「只能等啊!他每天打電話問,割稻工也無可奈何,家家戶戶都在等,就是要等沒落雨了才割得啊!」阿嬤說。那樣的年代,再多等幾天,只為了有更好的收成、更佳的稻穀重量,而就是看來不起眼的那區區幾天,農民必須做出判斷與抉擇,賭一把愁煩或歡喜,換取往後數月全家生計。
直至今日,儘管自家已不再耕種多年,每次行經那片返家路上必經的田地,我仍習慣放慢車速多看幾眼,或在濃山橋旁停下來拍幾張照,那是曾和哥哥一同隨阿公阿嬤前往玩耍野放之地、幼時的遊戲場。駐足片刻,靜看一畝祖田和遠方淺山的似變未變,然後回家。
美濃:濃山橋旁。(攝影:黃瑋傑)
▉之三:牛車與菸業
鍾永豐在《我等就來唱山歌》書裡的〈菊花為何夜行軍〉文中,曾述及11歲時於美濃龍肚的記憶:
讀到這段,讓我想起父親曾在酒後悠悠吐露的久遠記憶。因為身為家中長子,到一定年紀後自然必須投入到家族的繁重農事中,儘管那時他才6、7歲。憶及阿公第一次教父親牽牛的情景,瘦小軀體幾乎被身形巨大的水牛與恐懼給淹沒。
父親永難忘懷,曾隨阿公結束田裡工作後一同駕牛車返家,途中因天雨路滑導致人車翻覆,於泥濘黃土路上,孩子在雨中慌忙呼喊父親。往後,他漸趨熟練掌牛要領,再將牽牛吃草喝水的雜活往下交接給叔叔,一路向下傳,直到鐵牛車引擎震天價響穿遍整個農村為止。至此水牛終牽離泥田,永遠退出近代農業場景。
美濃菸樓(圖片來源:wikimedia)
菸業之於美濃,既是養活幾代家庭的經濟命脈,又是全員徵召人人聞之色變的密集勞動,我們家族亦不例外,一同攪進種菸歷史洪流中約莫40年歲月。鍾理和寫於1957年的作品〈菸樓〉,記述了早期菸田場景及農民愛懼交織的心情:
鍾永豐在〈我的後殖民童年〉中也有對更晚近菸業實況的描寫:
而後,美濃與菸業長達80年的愛恨糾葛,終究走向落幕。此篇記憶書寫,則似重返已不復存在的舊家荒廢菸樓,入內尋找被厚塵覆蓋的細瑣微光。至於拾起家族三代零散記憶後,將使其愈發黯淡或擦亮,似已不需要答案,此庄人民與家族、與農村、與土地的情感交纏及綿長心事,將繼續下去,一如美濃雙溪的溪水匯散分合,曲曲折折。
▇客家文化 走讀路線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文化部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今年世界閱讀日客家文化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
▇推薦書籍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指導單位:
協辦單位: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