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觀看與書寫災難的不同可能:專訪《日常的中斷》作者阿潑
《日常的中斷》主軸雖非講述台灣,但面對災難,阿潑選擇回到自己的921經驗。那日清晨,她獨自在房間裡操作電腦,就在一個瞬間,先是房間的電燈熄滅,書桌上檯燈的光也跟著不見,坐在書桌前的阿潑眼睜睜看著電腦畫面緊接著消失。在一片黑暗中,最後只剩下來自舊式電腦顯示器畫面消失前的微光,伴著她迎接突如其來的天搖地晃。
「事後回想起來,只要感受到晃動,我一定會先往光源看去,用這個判斷自己該要怎麼反應。」以個人經驗為出發點,她認為每個人所擁有的災難記憶,著實影響著各自對於往後其他災害的態度。
然而,面對災難,為何不同國家的人,會有著迥然不同的反應?
▇政治力量也形塑對災難的認知
「寫台灣,對於一個受過人類學訓練的人來說還是太近了,但也不可能完全忽略自己的經驗。」基於這個理由,當阿潑決定要寫一部關於災難的著作時,她選擇以他國的經驗為本,對亞洲不同地區的災難事件進行綜合討論。
3個因地震所引發的災難,分別是日本311海嘯、中國四川大地震與南亞大海嘯。阿潑自言,除了希望更貼近台灣讀者的經驗外,她認為這種同中有異的對照,可以找到共同對話的課題,更能清楚地釐清,不同歷史與政治力量到底如何形塑人們對災難的認知差異。
她以印尼為例,指出印尼雖然和台灣、日本一樣,都受到由地震引起的海嘯襲擊,但印尼的人命顯得相當不平等。相較於太平洋地區,印度洋周邊國家在當時並沒有同等的海嘯警報系統。同時,印尼政府又正與受災最重的亞齊發生內戰,使救災成了另一場災難。如此情況,當我們試圖了解印尼災後的景況,除了關注後續進駐的國際團體之外,「伊斯蘭信仰」則是理解那些無法仰賴政府的亞齊人時,同樣需要認識的重點。
「講到像這樣的例子,我就很討厭台灣在看待災難時候的封閉性。」阿潑突然有感而發。每當災難發生時,國人往往忽略災難當地在世界中的相對位置,這讓台灣社會論及災難時,顯得十分侷限。她語重心長地表示:「明明台灣是個開放的島嶼,我們對災難的理解更應該有這樣的自覺。」
▇從不同的地域看見跨國網絡
阿潑以參與多處災後重建的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為例,她表示,若不是有過去在921地震賑災的經驗反省,由謝英俊率領到四川協助災後救援的工作團隊,不見得能夠這麼快在重建過程中,同時兼顧生態與農業文化的復育。阿潑強調,人對災難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會隨著他們的移動,影響到不同層面。
有鑑於此,阿潑主張不該只關注單一國家或只將災難視為獨立的狀態。在走訪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多國後,她提醒,應該試著以「跨國網絡」的視角來重新認識災難。
舉例來說,她提到自己時常在不同國家的災難現場與其重建的歷程中,見到來自台灣、甚至是不同地域的人。這些人以志工、救難隊、技術人員、非政府組織成員等各式各樣的身分參與於其中,實際上也藉此將他們過往的經驗、對災難的認知都給帶了進來。
大多數非虛構寫作的典範都是單一地點而深入,人類學者往往也以一個社區、部落或國家地區為單位,相較之下,阿潑希望開拓其他的可能性。她提到:「我不是特別對某一國家或社會癡情的人,跑來跑去,常會看到一種內在連結或普世的東西,可以比較異同。所以我一直想以一個主軸把不同地區串起來。當然,專注書寫一個地方會非常深入,但是,這些地區不乏有更專精的學者作者或當地人書寫,例如311就非常多書。作為一個島國的作者,我會更想以一種島國的開放性來看待這個世界,甚至回頭跟自己生長的環境對話。」
▇對日本媒體的批評與反省
在闡明寫作此書的關懷後,阿潑提到許多書中的小巧思,比如時序的編排。她將最後才發生的日本311海嘯(2011年)放在最前面的章節,依序接著是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與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時序採倒敘方式。「我的目的是要從還沒重建好的地方開始說起。」在阿潑看來,當讀者逐一讀過這3個天災的故事之後,也跟著故事的主人翁,逐漸從因災難中斷的日常,重新步上軌道的過程。
說來汗顏,身為讀者,筆者其實沒有留意到前述的時序安排。阿潑另外提到,她是以記者身分採訪日本、以志工角色進入四川,以旅人的方式拜訪亞齊。她以3種不同的身分寫這3部故事,而不同身分能夠看見的視角不盡相同。
「以記者的身分去到日本災區,我就會看到比較多第一線公務員處理災後重建工作的過程。」因為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記者同業,她得以藉此見識到日媒處理災難新聞時的嚴謹態度。災後的報導中,台灣媒體與民眾一面倒地盛讚日媒,但阿潑卻留意到當地民眾對於媒體的不信任。
核災的事主東京電力公司對媒體的控制早已為人詬病,日媒的「專業、節制」形象卻同時也在刻意隱藏部分事實。阿潑認為:「我們的誇讚,對他們(日本)來說可能反倒是束縛。」這不僅將會使外人對他們的刻板印象更為根深蒂固,也可能影響他們自己在面對災難時候更為壓抑的態度與行為表現。
「這本書有罵台灣媒體,當然也有想為他們說話的部分。」做為新聞學專業出身的作家,阿潑在寫作此書的時候,想讓自己偏向記者多一些。對她而言,今日的媒體環境不允許記者有足夠時間與篇幅書寫災難,但不表示他們無法看見更深刻的層面。
▇災難不只是破壞
四川大地震的那個章節,阿潑加入並安排了許多與921地震災後重建的對照。關於這點,她提到,跟參與921一樣,她也是以志工身分進入四川,所以關心和處理到的事務往往相去不遠。就像是前述謝英俊的例子那般,阿潑在面對災民需求、物資分配的問題,以及做為一個陪伴者的時候,會不斷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對話。
至於在亞齊的經歷,又是另一番不同的光景。2004年南亞大海嘯發生的那天,阿潑人並不在場,直到9年後,她才因為要寫這本書而以旅人身分造訪亞齊。她在訪談時坦白表示,出行前其實並未準備完善,且亞齊幾乎已經看不太到災難的遺痕了,加上任憑地陪擺佈的狀況下,她花了許多時間才逐漸沉澱出,當年影響甚鉅的災難到底留下了些什麼。
亞齊因海嘯而終止了內戰,又在大量國際資源及人力湧入的情況下,搖身一變成為世界性的都會。看著亞齊人嘴裡說的改變,包括他們現在過著的生活,阿潑不禁想問:「天災難道必然意味著破壞嗎?跟著經歷災變的人們一同檢視他們記得或遺忘的那些事情,難道就一定是種消費嗎?」
在書中,阿潑也引述台灣社工黃盈豪對921重建的描述:「921是現代台灣首次面臨的重大災難,這個災難也撐出很大的空間,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有機會回到故鄉,找到空間與土壤發揮創意與專長。」
選擇不以單一國家,而是多個國家為田野調查的對象,並選擇使用多種不同視角,阿潑希望讀者可以藉由其中的差異與轉換,看見災難的不同模樣。
▇回到單純的文字
如何認識與書寫災難,是阿潑經常思考的問題。而身為媒體人,她也思考如何將災難重現在讀者面前。
構思《日常的中斷》時,她嘗試不放任何照片,挑戰讀者閱讀災難相關資訊的習慣。尤其當年的南亞大海嘯因逢數位手機的普及,成為第一個即時有災難現場影像快速被傳遞出去的案例,但快速與即時不見得能促成良好的討論。由於天災經常只被訴諸自然現象或聚焦於生命的驟逝,關於其中文化面的影響,格外需要時間的沉澱。阿潑希望通過單純的文字,讓災難重新被認識與想像。
不只給讀者的內容如此。阿潑自言在構思書稿的過程中,她也不看任何照片,而是依據筆記與自己寫過的新聞報導為靈感,回想相關見聞。為了不讓讀者因為過度渲染或強調視覺的文字而失焦,她將重讀時自己會流淚的情節一一刪去,適時插入神話、歷史與科學知識的段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保有理性的態度,不被文字中的情感牽著鼻子走。
阿潑提到:「很多神話都是從天崩地裂的情節開始,那並不代表災難將使全部歸零。」她認為,我們應該要認知到,災難絕對不只代表破壞,讀者往往因為媒體過度渲染,忽略或來不及認識,災難也是重生的契機。
「我們不該一味用同情施予的態度面對災區與災民。」阿潑以自己在日本觀察到慈濟與當地居民互動的過程為例:慈濟人不對居民說加油,也不願稱其為災民。因為這些經歷災難的人們都很努力地過著每一天,唯有先將這些標籤給剔除,才能夠真正好好地理解災難為何物。●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
作者簡介:阿潑 |
OB短評》#138 光影錯落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
李永平著,麥田,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如此轟轟清純的李永平,真是教人驚艷不已。在作家身後重讀他的少作,什麼都在那裡了,更多了一股開天闢地的混元之氣,讓人想見當年文學少年的意興風發。這不正是創作最動人的片刻嗎?
十八歲少年的世界生氣勃發,有熱帶雨林豐沛的能量,直接而大膽,是尚未磨緩的野性豪氣,剖問血緣土地的糾葛情緒。不為人熟知的李永平,竟是這麼陌生得引人入勝。
「少作」常被拿來後悔,但初生之犢的無畏氣勢和新鮮視角,或有生澀,卻是江湖走老交不出來的一生一次。本書是多數人不曾接觸的李永平,少年作家有著成名後難以觸及的獨特魅力。【內容簡介➤】
●䒌靘處細雪飄落
葉含氤著,釀出版,27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許多人曾在京都被這座城市的細節感動,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將那些觸動化為言語文字。本書文字典雅,有種老派作風,或許也只有回歸漢文秀麗簡約的傳統,才適合京都。
書中文字讀之有聲,踩葉擦沙,誦經吟哦。書中文字聞之有味,煮茶烹香,雪透寒息。隨作者緩步婀娜,一字一生花,就靜了紛紛心緒,似帖藥湯,除亂寧躁。
作者是個對日本前世念念不忘的老靈魂,寫景寫情,玩味再三,卻依然不得排遣,只好進一步向古詞古字求援。這是非常溫婉的怨靈之氣,看似舒泰,實則糾結,像細雪中的足跡,走得很奇,很險。【內容簡介➤】
●殺人者的記憶法
살인자의 기억법
金英夏著,盧鴻金譯,楊忠銘繪,漫遊者文化,31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書中這位記憶不斷崩壞的敘事者,令人想起魯迅的狂人或谷崎的瘋癲老人。這樣的變態是有所為而為的,金英夏的不凡之處,就在於把這種技法玩得潮而有力,宛如一顆切割完美的鑽石,嵌在殺手小說的戒台上,每個切面都令人讚嘆。
故事2017年改拍電影時引起熱烈討論,甚至推出雙版本,兩種不同視角、不同剪接,暗示著迥異的真相。而今原著小說中譯問世,讀者終可一窺作者真正的意圖。
金英夏已是韓國文壇的大師,終於得以在台灣書市陸續看到他的身影。本書承繼又顛覆了日記體小說的傳統,寫下的不是記憶而是遺忘,不變的是人性的陰暗和瘋狂。超高速的節奏,荒謬又冷酷的情節,像是一本村上吸安後寫成的小說。【內容簡介➤】
●預見未來的人
氣象預報先驅與天氣實驗
The Weather Experiment: The Pioneers who Sought to See the Future
彼得.摩爾(Peter Moore)著,陸維濃譯,貓頭鷹,5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氣象預報到哪裡都是帶狀節目,還常要背負亂報的罵名,如今有了這本天氣預報史,感覺像為這個專業正了名,大氣科學系的不要再妄自菲薄了齁。作者很知道怎麼去調度排山倒海的知識和軼事,翻閱起來有如紙上觀雲,延綿不絕,變幻莫測。
以淺顯文字記錄氣象學的發展,除史料外也講解天氣現象的成因,讀完本書,就能大致掌握氣象學的基本歷史與基礎知識。每天出門前先了解一下氣象,是許多人日常必備的舉動,不管是讚嘆預測神準或嘲笑相信預報不如自己開窗觀察,氣象預報已是制約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本書以優美文字,還原預報專業形成的歷史,不論準或不準,皆是一群獻身科學者鍥而不捨的努力。【內容簡介➤】
●雙生夢魘
Mischling
艾芬蒂・柯納(Affinity Konar)著,陳佳琳譯,啟明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場納粹怪胎秀既恐怖又荒謬,既荒謬又華麗,讓人在提心弔膽中不知不覺就翻到了最後。集中營小說常有種令人擔心的戲劇性,這裡也有,甚至毫不遮掩,反而引人入戲。作者是功力高超的模型師,把納粹的實驗動物園還原得極其駭人而迷人。
本書以同卵雙胞胎為主角,形體雷同、一樣的外貌藏著不同的靈魂,對應比較不同髮色眼珠的種族,擁有一樣的感受情緒。什麼是同?什麼是異?值得珍惜的又是什麼?作者架構故事的火侯到位,文獻考究功力強大,是優秀的歷史小說。
納粹的暴行,揭露潛藏在人性底層不可思議的黑暗,這股黑暗力量也是諸多創作者反覆直視、反省的對象。如果你喜歡浦澤植樹的《怪物》,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相較於浦澤選擇悵然若失的絕望,本書提供了在黑暗中繼續相信人性的勇氣和光。【內容簡介➤】
●每天,回家的路就更漫長
And Every Morning the Way Home Gets Longer and Longer
菲特烈.貝克曼(Fredrik Backman)著,杜蘊慧譯,天培,2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存在是因為存在,還是因為別人的記得?若別人已遺忘,是否就抹滅了自己的存在?小說如此提問,這恐怕也是窮盡一生的問題。來自瑞典的作者,作品近日陸續譯介來台。這本如詩般的短篇小說,呈現了不同於長篇的樣貌,沒有誇張的情節轉折,但有一貫溫暖的能量,以及將平凡點石成金的能力。
這位瑞典寫手的文字總給人一種Ikea感,明亮潔淨,輕巧實用,溫溫人性,帶點自然的非自然。在這般環境裡老去、失智、告別,或cross over走入白光中,應該很幸福吧?【內容簡介➤】
●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
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ss
理查.希金斯(Richard Higgins)著,金恒鑣譯,張老師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拆章撿篇的梭羅,自然沒有完整的梭羅那般的靈魂飽滿,不過這本以樹為主題,挑選文章字句,別有一番奇趣。很適合鋼筆社團,選篇練字養心,曬作品必能搏得好評,也適合躁亂不定的節氣,空個10分鐘,漫步書裡林道,呼吸一下乾淨的空氣。
跟著梭羅認識樹木,同時認識自然和偉大的心靈,一舉兩得,既是科學也是文學。本書文字和圖片構成的獨特節奏,提供了生活在高壓中的人們一個舒緩的出口,該是找時間去親近綠意的時候了。【內容簡介➤】
●杜特蒂要什麼?
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
Duterte Harry: Fire and Fury in the Philippines
喬納森.米勒(Jonathan Miller)著,陳珮榆譯,好優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這書談不上驚艷,卻也流暢好讀,重點是夠稀有,想深入了解杜特蒂,目前也只有這一本。好的傳記總會讓人生出無限的理解和同情,本書也做到了,特別是看到小杜特蒂被傳教士上下其手那一段。
作者立場鮮明,立論自然有其特定角度,但仍值得一讀。本書揭穿杜特蒂偽裝的假象,不過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國家政治仰賴強人恐怕不怎麼如意,社會問題得從基層根治才妥貼,而不論選誰,中心思想永遠比好聽的改革口號更要緊。
在狂人政治成為主流,幹話取代政見,吸睛比負責更為重要的此刻,杜特蒂絕對是了解這股風潮的重要例證。本書旨在批判杜特蒂,或許沒有四平八穩的客觀,但可了解狂人獨裁者必要的偏駁。你說發生在菲律賓的事與我們無關?呃,讓我們四顧張望一下,你確定不會改變答案?【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