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38 光影錯落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婆羅洲之子與拉子婦

李永平著,麥田,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如此轟轟清純的李永平,真是教人驚艷不已。在作家身後重讀他的少作,什麼都在那裡了,更多了一股開天闢地的混元之氣,讓人想見當年文學少年的意興風發。這不正是創作最動人的片刻嗎?
十八歲少年的世界生氣勃發,有熱帶雨林豐沛的能量,直接而大膽,是尚未磨緩的野性豪氣,剖問血緣土地的糾葛情緒。不為人熟知的李永平,竟是這麼陌生得引人入勝。
「少作」常被拿來後悔,但初生之犢的無畏氣勢和新鮮視角,或有生澀,卻是江湖走老交不出來的一生一次。本書是多數人不曾接觸的李永平,少年作家有著成名後難以觸及的獨特魅力。【內容簡介

䒌靘處細雪飄落

葉含氤著,釀出版,27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許多人曾在京都被這座城市的細節感動,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將那些觸動化為言語文字。本書文字典雅,有種老派作風,或許也只有回歸漢文秀麗簡約的傳統,才適合京都。
書中文字讀之有聲,踩葉擦沙,誦經吟哦。書中文字聞之有味,煮茶烹香,雪透寒息。隨作者緩步婀娜,一字一生花,就靜了紛紛心緒,似帖藥湯,除亂寧躁。
作者是個對日本前世念念不忘的老靈魂,寫景寫情,玩味再三,卻依然不得排遣,只好進一步向古詞古字求援。這是非常溫婉的怨靈之氣,看似舒泰,實則糾結,像細雪中的足跡,走得很奇,很險。【內容簡介

殺人者的記憶法

살인자의 기억법
金英夏著,盧鴻金譯,楊忠銘繪,漫遊者文化,31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書中這位記憶不斷崩壞的敘事者,令人想起魯迅的狂人或谷崎的瘋癲老人。這樣的變態是有所為而為的,金英夏的不凡之處,就在於把這種技法玩得潮而有力,宛如一顆切割完美的鑽石,嵌在殺手小說的戒台上,每個切面都令人讚嘆。
故事2017年改拍電影時引起熱烈討論,甚至推出雙版本,兩種不同視角、不同剪接,暗示著迥異的真相。而今原著小說中譯問世,讀者終可一窺作者真正的意圖。
金英夏已是韓國文壇的大師,終於得以在台灣書市陸續看到他的身影。本書承繼又顛覆了日記體小說的傳統,寫下的不是記憶而是遺忘,不變的是人性的陰暗和瘋狂。超高速的節奏,荒謬又冷酷的情節,像是一本村上吸安後寫成的小說。【內容簡介

預見未來的人

氣象預報先驅與天氣實驗
The Weather Experiment: The Pioneers who Sought to See the Future
彼得.摩爾(Peter Moore)著,陸維濃譯,貓頭鷹,599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氣象預報到哪裡都是帶狀節目,還常要背負亂報的罵名,如今有了這本天氣預報史,感覺像為這個專業正了名,大氣科學系的不要再妄自菲薄了齁。作者很知道怎麼去調度排山倒海的知識和軼事,翻閱起來有如紙上觀雲,延綿不絕,變幻莫測。
以淺顯文字記錄氣象學的發展,除史料外也講解天氣現象的成因,讀完本書,就能大致掌握氣象學的基本歷史與基礎知識。每天出門前先了解一下氣象,是許多人日常必備的舉動,不管是讚嘆預測神準或嘲笑相信預報不如自己開窗觀察,氣象預報已是制約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本書以優美文字,還原預報專業形成的歷史,不論準或不準,皆是一群獻身科學者鍥而不捨的努力。【內容簡介

雙生夢魘

Mischling
艾芬蒂・柯納(Affinity Konar)著,陳佳琳譯,啟明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場納粹怪胎秀既恐怖又荒謬,既荒謬又華麗,讓人在提心弔膽中不知不覺就翻到了最後。集中營小說常有種令人擔心的戲劇性,這裡也有,甚至毫不遮掩,反而引人入戲。作者是功力高超的模型師,把納粹的實驗動物園還原得極其駭人而迷人。
本書以同卵雙胞胎為主角,形體雷同、一樣的外貌藏著不同的靈魂,對應比較不同髮色眼珠的種族,擁有一樣的感受情緒。什麼是同?什麼是異?值得珍惜的又是什麼?作者架構故事的火侯到位,文獻考究功力強大,是優秀的歷史小說。
納粹的暴行,揭露潛藏在人性底層不可思議的黑暗,這股黑暗力量也是諸多創作者反覆直視、反省的對象。如果你喜歡浦澤植樹的《怪物》,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相較於浦澤選擇悵然若失的絕望,本書提供了在黑暗中繼續相信人性的勇氣和光。【內容簡介

每天,回家的路就更漫長

And Every Morning the Way Home Gets Longer and Longer
菲特烈.貝克曼(Fredrik Backman)著,杜蘊慧譯,天培,2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益  
存在是因為存在,還是因為別人的記得?若別人已遺忘,是否就抹滅了自己的存在?小說如此提問,這恐怕也是窮盡一生的問題。來自瑞典的作者,作品近日陸續譯介來台。這本如詩般的短篇小說,呈現了不同於長篇的樣貌,沒有誇張的情節轉折,但有一貫溫暖的能量,以及將平凡點石成金的能力。
這位瑞典寫手的文字總給人一種Ikea感,明亮潔淨,輕巧實用,溫溫人性,帶點自然的非自然。在這般環境裡老去、失智、告別,或cross over走入白光中,應該很幸福吧?【內容簡介

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

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ss
理查.希金斯(Richard Higgins)著,金恒鑣譯,張老師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拆章撿篇的梭羅,自然沒有完整的梭羅那般的靈魂飽滿,不過這本以樹為主題,挑選文章字句,別有一番奇趣。很適合鋼筆社團,選篇練字養心,曬作品必能搏得好評,也適合躁亂不定的節氣,空個10分鐘,漫步書裡林道,呼吸一下乾淨的空氣。
跟著梭羅認識樹木,同時認識自然和偉大的心靈,一舉兩得,既是科學也是文學。本書文字和圖片構成的獨特節奏,提供了生活在高壓中的人們一個舒緩的出口,該是找時間去親近綠意的時候了。【內容簡介

杜特蒂要什麼?

菲律賓的烈焰與怒火
Duterte Harry: Fire and Fury in the Philippines
喬納森.米勒(Jonathan Miller)著,陳珮榆譯,好優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這書談不上驚艷,卻也流暢好讀,重點是夠稀有,想深入了解杜特蒂,目前也只有這一本。好的傳記總會讓人生出無限的理解和同情,本書也做到了,特別是看到小杜特蒂被傳教士上下其手那一段。
作者立場鮮明,立論自然有其特定角度,但仍值得一讀。本書揭穿杜特蒂偽裝的假象,不過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國家政治仰賴強人恐怕不怎麼如意,社會問題得從基層根治才妥貼,而不論選誰,中心思想永遠比好聽的改革口號更要緊。
在狂人政治成為主流,幹話取代政見,吸睛比負責更為重要的此刻,杜特蒂絕對是了解這股風潮的重要例證。本書旨在批判杜特蒂,或許沒有四平八穩的客觀,但可了解狂人獨裁者必要的偏駁。你說發生在菲律賓的事與我們無關?呃,讓我們四顧張望一下,你確定不會改變答案?【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觀看與書寫災難的不同可能:專訪《日常的中斷》作者阿潑

《日常的中斷》主軸雖非講述台灣,但面對災難,阿潑選擇回到自己的921經驗。那日清晨,她獨自在房間裡操作電腦,就在一個瞬間,先是房間的電燈熄滅,書桌上檯燈的光也跟著不見,坐在書桌前的阿潑眼睜睜看著電腦畫面緊接著消失。在一片黑暗中,最後只剩下來自舊式電腦顯示器畫面消失前的微光,伴著她迎接突如其來的天搖地晃。

「事後回想起來,只要感受到晃動,我一定會先往光源看去,用這個判斷自己該要怎麼反應。」以個人經驗為出發點,她認為每個人所擁有的災難記憶,著實影響著各自對於往後其他災害的態度。

然而,面對災難,為何不同國家的人,會有著迥然不同的反應?

▇政治力量也形塑對災難的認知

「寫台灣,對於一個受過人類學訓練的人來說還是太近了,但也不可能完全忽略自己的經驗。」基於這個理由,當阿潑決定要寫一部關於災難的著作時,她選擇以他國的經驗為本,對亞洲不同地區的災難事件進行綜合討論。

3個因地震所引發的災難,分別是日本311海嘯中國四川大地震南亞大海嘯。阿潑自言,除了希望更貼近台灣讀者的經驗外,她認為這種同中有異的對照,可以找到共同對話的課題,更能清楚地釐清,不同歷史與政治力量到底如何形塑人們對災難的認知差異。

她以印尼為例,指出印尼雖然和台灣、日本一樣,都受到由地震引起的海嘯襲擊,但印尼的人命顯得相當不平等。相較於太平洋地區,印度洋周邊國家在當時並沒有同等的海嘯警報系統。同時,印尼政府又正與受災最重的亞齊發生內戰,使救災成了另一場災難。如此情況,當我們試圖了解印尼災後的景況,除了關注後續進駐的國際團體之外,「伊斯蘭信仰」則是理解那些無法仰賴政府的亞齊人時,同樣需要認識的重點。

dsc00733-bian_ji_-006suo_.jpg

「講到像這樣的例子,我就很討厭台灣在看待災難時候的封閉性。」阿潑突然有感而發。每當災難發生時,國人往往忽略災難當地在世界中的相對位置,這讓台灣社會論及災難時,顯得十分侷限。她語重心長地表示:「明明台灣是個開放的島嶼,我們對災難的理解更應該有這樣的自覺。」

▇從不同的地域看見跨國網絡

阿潑以參與多處災後重建的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為例,她表示,若不是有過去在921地震賑災的經驗反省,由謝英俊率領到四川協助災後救援的工作團隊,不見得能夠這麼快在重建過程中,同時兼顧生態與農業文化的復育。阿潑強調,人對災難經驗與知識的累積,會隨著他們的移動,影響到不同層面。

有鑑於此,阿潑主張不該只關注單一國家或只將災難視為獨立的狀態。在走訪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多國後,她提醒,應該試著以「跨國網絡」的視角來重新認識災難。

舉例來說,她提到自己時常在不同國家的災難現場與其重建的歷程中,見到來自台灣、甚至是不同地域的人。這些人以志工、救難隊、技術人員、非政府組織成員等各式各樣的身分參與於其中,實際上也藉此將他們過往的經驗、對災難的認知都給帶了進來。

大多數非虛構寫作的典範都是單一地點而深入,人類學者往往也以一個社區、部落或國家地區為單位,相較之下,阿潑希望開拓其他的可能性。她提到:「我不是特別對某一國家或社會癡情的人,跑來跑去,常會看到一種內在連結或普世的東西,可以比較異同。所以我一直想以一個主軸把不同地區串起來。當然,專注書寫一個地方會非常深入,但是,這些地區不乏有更專精的學者作者或當地人書寫,例如311就非常多書。作為一個島國的作者,我會更想以一種島國的開放性來看待這個世界,甚至回頭跟自己生長的環境對話。」

dsc00500-bian_ji_-001suo_.jpg

▇對日本媒體的批評與反省

在闡明寫作此書的關懷後,阿潑提到許多書中的小巧思,比如時序的編排。她將最後才發生的日本311海嘯(2011年)放在最前面的章節,依序接著是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與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時序採倒敘方式。「我的目的是要從還沒重建好的地方開始說起。」在阿潑看來,當讀者逐一讀過這3個天災的故事之後,也跟著故事的主人翁,逐漸從因災難中斷的日常,重新步上軌道的過程。

說來汗顏,身為讀者,筆者其實沒有留意到前述的時序安排。阿潑另外提到,她是以記者身分採訪日本、以志工角色進入四川,以旅人的方式拜訪亞齊。她以3種不同的身分寫這3部故事,而不同身分能夠看見的視角不盡相同。

「以記者的身分去到日本災區,我就會看到比較多第一線公務員處理災後重建工作的過程。」因為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記者同業,她得以藉此見識到日媒處理災難新聞時的嚴謹態度。災後的報導中,台灣媒體與民眾一面倒地盛讚日媒,但阿潑卻留意到當地民眾對於媒體的不信任。

核災的事主東京電力公司對媒體的控制早已為人詬病,日媒的「專業、節制」形象卻同時也在刻意隱藏部分事實。阿潑認為:「我們的誇讚,對他們(日本)來說可能反倒是束縛。」這不僅將會使外人對他們的刻板印象更為根深蒂固,也可能影響他們自己在面對災難時候更為壓抑的態度與行為表現。

「這本書有罵台灣媒體,當然也有想為他們說話的部分。」做為新聞學專業出身的作家,阿潑在寫作此書的時候,想讓自己偏向記者多一些。對她而言,今日的媒體環境不允許記者有足夠時間與篇幅書寫災難,但不表示他們無法看見更深刻的層面。

▇災難不只是破壞

四川大地震的那個章節,阿潑加入並安排了許多與921地震災後重建的對照。關於這點,她提到,跟參與921一樣,她也是以志工身分進入四川,所以關心和處理到的事務往往相去不遠。就像是前述謝英俊的例子那般,阿潑在面對災民需求、物資分配的問題,以及做為一個陪伴者的時候,會不斷與自己過去的經驗對話。

至於在亞齊的經歷,又是另一番不同的光景。2004年南亞大海嘯發生的那天,阿潑人並不在場,直到9年後,她才因為要寫這本書而以旅人身分造訪亞齊。她在訪談時坦白表示,出行前其實並未準備完善,且亞齊幾乎已經看不太到災難的遺痕了,加上任憑地陪擺佈的狀況下,她花了許多時間才逐漸沉澱出,當年影響甚鉅的災難到底留下了些什麼。

亞齊因海嘯而終止了內戰,又在大量國際資源及人力湧入的情況下,搖身一變成為世界性的都會。看著亞齊人嘴裡說的改變,包括他們現在過著的生活,阿潑不禁想問:「天災難道必然意味著破壞嗎?跟著經歷災變的人們一同檢視他們記得或遺忘的那些事情,難道就一定是種消費嗎?」

在書中,阿潑也引述台灣社工黃盈豪對921重建的描述:「921是現代台灣首次面臨的重大災難,這個災難也撐出很大的空間,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有機會回到故鄉,找到空間與土壤發揮創意與專長。」

dsc00531-bian_ji_-003suo_.jpg

選擇不以單一國家,而是多個國家為田野調查的對象,並選擇使用多種不同視角,阿潑希望讀者可以藉由其中的差異與轉換,看見災難的不同模樣。

▇回到單純的文字

如何認識與書寫災難,是阿潑經常思考的問題。而身為媒體人,她也思考如何將災難重現在讀者面前。

構思《日常的中斷》時,她嘗試不放任何照片,挑戰讀者閱讀災難相關資訊的習慣。尤其當年的南亞大海嘯因逢數位手機的普及,成為第一個即時有災難現場影像快速被傳遞出去的案例,但快速與即時不見得能促成良好的討論。由於天災經常只被訴諸自然現象或聚焦於生命的驟逝,關於其中文化面的影響,格外需要時間的沉澱。阿潑希望通過單純的文字,讓災難重新被認識與想像。

不只給讀者的內容如此。阿潑自言在構思書稿的過程中,她也不看任何照片,而是依據筆記與自己寫過的新聞報導為靈感,回想相關見聞。為了不讓讀者因為過度渲染或強調視覺的文字而失焦,她將重讀時自己會流淚的情節一一刪去,適時插入神話、歷史與科學知識的段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保有理性的態度,不被文字中的情感牽著鼻子走。

阿潑提到:「很多神話都是從天崩地裂的情節開始,那並不代表災難將使全部歸零。」她認為,我們應該要認知到,災難絕對不只代表破壞,讀者往往因為媒體過度渲染,忽略或來不及認識,災難也是重生的契機。

「我們不該一味用同情施予的態度面對災區與災民。」阿潑以自己在日本觀察到慈濟與當地居民互動的過程為例:慈濟人不對居民說加油,也不願稱其為災民。因為這些經歷災難的人們都很努力地過著每一天,唯有先將這些標籤給剔除,才能夠真正好好地理解災難為何物。

dsc00813-bian_ji_-008suo_.jpg

getimage_12.jpg

日常的中斷:人類學家眼中的災後報告書
作者: 阿潑
出版:八旗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阿潑
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曾擔任記者、NGO工作者以及研究員,資歷多樣。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等。著有《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在轉角國際、鳴人堂等媒體平台持續筆耕。Facebook:「島嶼無風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11-05 20:38
繪本書房》拜兒童為師,學天真爛漫

哇,好像查理.布朗喔!

第一眼看見安東(Anton),很多人應該會立刻聯想到史努比家的小男孩。其實換作是法國的孩子,他們乍瞧見查理.布朗時,應該也會驚呼:「哇,好像安東啊!」

是的,美國有查理.布朗,法國除了有淘氣的尼古拉(Nicolas),還有安東。然而有趣的是,安東其實來自德國,但卻在鄰國更為知名。

插畫家歐樂.柯內可與作畫影片

安東是何許人也?他是德國著名兒童文學家和插畫家歐樂.柯內可(Ole Könnecke)的傾心之作。早在安東誕生前,柯內可已經是德國家喻户曉,並獲得極高讚譽的漫畫家。他的作品曾獲得各類獎項,譬如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兒童圖書獎(den Kinderbuchpreis des Landes Nordrhein-Westfalen)、荷蘭繪本獎(the Netherlands Prize for Picture Books)、1999年以《蘿拉與幽靈》獲得Les Tam-Tam du livre de jeunesse獎、2002年以《多多醫生寫了一本書》獲得馬克思.莫里茲最佳德語漫畫獎、2004年以《我怎麼讓爸爸不害怕陌生人》獲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的插畫獎(German Youth Literature Prize)。

奇怪的是,柯內可的許多圖畫書來到法國之後,比在自己的國家還更暢銷,尤其是那位小男孩安東。讀者常把柯內可拿來與創作史努比的查爾斯.舒茲(Charles Schulz)相提並論,也正是因為他的安東系列。這套作品在歐美風行十幾年,是德國繪本界的常青樹,並伴隨無數孩子成長。

底下我們就趕緊來介紹安東出場吧。

《安東和女孩們》(Anton et les filles)短片

安東初次在法國登場是2005年的《安東和女孩們》(Anton et les filles,德文版Anton und die Mädchen,2004出版),書中他用盡招數想吸引女孩們的注意,但無論是展示他所擁有的資產(小水桶、鏟子、大玩具車),或是秀出他的才能(跳高、大力氣、腹部俯衝溜滑梯,而且還閉著眼睛呢),沉浸在遊戲中的小女生始終瞧都不瞧安東一眼。

an_dong_ni_he_nu_hai_3.jpg
(取自Amazon

安東的首次亮相,不僅讓讀者認識到這個小男孩勇於冒險、不屈不撓和竭盡所能以達目標的角色特質,同時也跟著他學習接受現實的洗禮,挫折、誤解、承擔等課題。

後來女孩們總算注意到安東了,怎麼辦到的呢?就在安東卸下一切外裝配備,以及虛假刻意的裝腔做勢後,他發自內心的流露出真感情,終於讓女孩們看了過來。好真摯的轉折啊。

an_dong_ni_he_nu_hai_2.jpg
(取自Amazon

故事進入尾聲,安東的摯友兼勁敵盧卡斯(Lukas)現身。正當女孩們邀請安東一起玩時,盧卡斯帶來更大的水桶、更長的鏟子和更炫的玩具車。在故事落幕後,盧卡斯的出現彷彿丟出彩蛋,既贏得讀者會心一笑,也延伸了故事的無邊想像。

《安東和女孩們》故事發想得很快,幾乎是揮筆即就。但第二本安東該以怎樣的故事登場,讓柯內可傷透了腦筋。後來,一張貼在牆上的宣傳海報為他點亮了靈感的燈泡。

這張海報上的主角纏著頭巾,散溢著阿拉伯奇幻風味的裝扮,勾起了柯內可的兒時記憶(柯內可的叔叔是職業魔術師)。於是2006年,安東系列的第二冊裡,小男孩變成魔術師了。

9781877467370sp.jpg
(取自geckopress.com

《安東變魔術》(Anton kann zaubern)故事中,安東頭戴「魔術帽」,想證明自己是個懂法術的大師,便找了一隻小鳥來測試。

安東說:「變不見!」小鳥真的不見了。

為什麼?!安東真的懂魔術嗎?哈哈,圖畫裡有解答。我們給個小提示︰安東的帽子非常大。

pages-from-antoncandomagic_insides-960x470.jpg
(取自geckopress.com

證實自己真的會變魔術後,當然要找人秀兩手啊。找誰呢?那就是他的摯友兼勁敵盧卡斯。

安東說:「變不見!」盧卡斯真的不見了。

為什麼?還是要看圖畫來解答,小提示︰盧卡斯對安東的魔術不感興趣。

magic.jpg
(取自lu-cieandco

連續兩次驗證成功,安東深信自己真的就是魔術師了,他必須把好朋友快點變回來。

安東說:「變回來!」但回來的是剛剛的小鳥。

「你是盧卡斯嗎?」天啊,安東把好朋友變成一隻小鳥了。他怕「盧卡斯小鳥」飛走,用那頂魔術帽罩住。這時尋找「失鳥」的女孩們進場了。你瞧安東漸漸上揚的嘴角,他要大顯神通囉!

這真是一本會心童趣的故事,尤其是結局的安排︰在親眼見證「安東奇蹟」後,盧卡斯也開始對著一盆花施展法術了呢。

zuo_zhe_zhao_.jpg
(取自niklasgrapatin.de

柯內可出生在德國東部的哥廷根(Göttingen),年幼時因父親的外派職務而移居瑞典第二大城哥特堡(Göteborg)。哥特堡位於斯堪地半島,其美麗的自然風景及豐富的文化傳統,是後來席捲歐洲的「極簡風」Hygge的發源地。

柯內可的童年時期浸潤在60年代蔚為風潮的「簡單、舒適與美好」環境中,當時瑞典報章上帶著民間氣息的漫畫,深刻影響了他日後的繪畫風格——現代感,一點光影、幾道線條,大眾、親民風。

中學時柯內可一家搬回德國。德國與瑞典的氣息截然不同,既無隨處可見的漫畫、想像的自由,又充滿禮俗的綑束,可以想見當下柯內可鬱悶的心情。幸好童年的滋養讓他不間斷地對生活保持好奇。其後他進入大學攻讀日爾曼語言文學,同時也開始副業,為許多文學讀本繪製插畫及漫畫創作。

柯內可擅長捕捉孩子生活的日常,用簡短的句子訴說故事,情節中綴以迷人的幽默感,傳達孩子們常見的心理感受。他創造的可愛真誠小角色,總讓人真心喜愛。

柯內可偏愛黑白線稿,繪畫風格多採簡潔明快的線條、明亮高彩的色澤,像是赭紅、橙黃和橄欖綠,搭配大量的留白,使背景形成強烈對比,也突出書中人物的天真、童趣及活潑。這不正是「極簡風」的表現嗎?童年產生的影響實在深遠啊!

anton_et_la_feuille_illu.jpg
(取自lu-cieandco

2007年柯內可又推出兩本安東系列繪本,一本是《安東與葉子》(Anton und die Blätter),安東與一片落葉參加了一場追趕跑跳碰的運動會,影片請看︰

另一本《安東的祕密》(Antons Geheimnis)特別有意思,跨頁篇幅上大量留白,只見安東小小身影正自説自話,他想像有怪物出沒,於是躲進森林;隨後他又想像森林裡有強盜,於是和強盜展開一場看不見的搏鬥……

51j2fiz7cwl.jpg
《安東的祕密》

書上留白的另一個用意,是邀請小讀者在空白處畫出安東的想像,連封面都空出了繪者位置,讓畫圖的「你」成為參與創作的一員。

兩本書之後,一擱便是6年,2013年的《安東和掃興的人》﹙Anton et les rabat-joie﹚中,永遠天真的安東再次率領他的好朋友們一起「死」。什麼,「死」?

安東用小拖車帶來果汁與餅乾,有點炫耀的口氣邀請朋友一起享用,可是大夥正忙著呢。安東覺得好掃興啊,決定「去死」。

anton_et_les_rabat_joie_2.jpg
《安東和掃興的人》內頁(取自lu-cieandco

讀到這兒恐怕已嚇壞一堆師長了吧!

安東躺在草地上「死」了一會兒,盧卡斯來查看,確定好友真的「死」了後,跑去拿了把鏟子準備為他挖個坑洞。

鏟子的主人——女孩們不高興地跑來要回失物,這下換盧卡斯很不爽,他也決定躺下,「死」了。

哈哈,這不正是小孩常有的對話與反應嗎?後來四個孩子全「死」在草地上,可是……飄雨了……小狗接近了……,他們「死」了好一陣子後,啊,救命呀,螞蟻來了!

四個孩子立刻「復活」,逃出生天後,安東提議:「來點餅乾配果汁吧。」

小孩子懂得體驗人生啊!

vlb_9783895651748_0.jpg
《世界上最棒的葬禮》

插播介紹另一本圖畫書,瑞典作家烏爾夫.尼爾森(Ulf Nilsson)寫的故事,艾娃.艾瑞克森(Eva Eriksson)繪的圖:《世界上最棒的葬禮》(Die besten Beerdigungen der Welt).2006年問世,拜那段美好的瑞典童年之賜,此書的德文版正是柯內可於2009年翻譯的。

這本關於三個孩子無聊至極時,因發現一隻死掉的野蜂,而開始了他們一連串的葬禮「事業」︰艾絲特招攬業務及挖墓穴、普特負責哭,而主述故事的「我」負責寫詩。在一次又一次的告別儀式中,孩子們透過遊戲漸漸體悟到死亡是如此自然,而無須畏懼。

不知柯內可是否有受這本圖畫書的啟發?讀到安東、盧卡斯、妮娜和葛瑞塔相繼躺下「死去」時,可千萬別「呸、呸、呸」認為觸霉頭,而阻斷了孩子們練習感知生命的機會。

artk_ct0_9783446230958_0001.jpg
《安東與聖誕禮物》

同年另出版了《安東與聖誕禮物》,但在德國早在2008年即已問世。

離目前最近的一本關於安東的圖畫書是在2015年出版的︰《安東,他是最強的嗎?》﹙Anton, est-il le plus fort?

anton_est-il_le_plus_fort.gif
《安東,他是最強的嗎?》

Anton對好朋友Lukas說:「我比你強!」卻換來盧卡斯嗤之以鼻的輕蔑笑聲。於是,Anton扛起一顆巨石展現自己的「強」,這下可激起了Lukas的戰鬥意志。兩人從石頭、到鋼琴、到大鼓、到馴獸、到斬怪、到…啊!共同敵人出現﹙你認為是誰?﹚兩人趕緊躲到樹上休戰片刻。

antonbattle_p10-11-960x470.jpg

antonbattle_p22-23-960x470.jpg
(取自geckopress.com

在樹上的Lukas說他餓了,但Anton說他更餓,兩人比誰可以吃更多的同時,敵人走遠了。Anton說他可以比Lukas先回到家,Lukas說:「才怪!我比你還要快……」

內容與競爭、比賽有關,可能家長不喜歡。我們常常勸人﹙尤其是孩子﹚:別太愛比較。但是「比較」卻是天性呀!我們比較,並不是為了打敗對方,而是藉此激發彼此。看到安東與盧卡斯因競爭而想像力大爆發,就覺得趣味十足。

然而要如何較勁到不擦槍走火,這不正是我們可以一起思考討論的嗎?我們若一直逃避競爭,就一直沒機會學習成為可敬的對手,也無法學習感受較勁的正向力量。找到可敬的對手比較,日子更增趣味啊。

繪圖生涯十餘年,柯內可無可避免地也漸漸使用電腦完成後半段作業,他正嘗試學習使用電腦繪出自然得像手工的作品,但目前還是偏愛手工繪圖。柯內可自承創作起頭時最是痛苦折磨,然而在完成過程中會滲出一點一滴的喜悅與滿足。

感謝現為自由插畫家的柯內可,因為他的真,讓我們得以拜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為師,也讓我們活得更自然率直。

ole_ko_nnecke_04.jpg
(取自niklasgrapatin.de

【同場加映】

目前柯內可有兩本中譯作品,一是格林出版的《真心送給你》,看大象先生如何不畏險阻,一路衝鋒的將自己的真心,送到失去心的大象小姐面前。感覺好像夏卡爾畫作《生日》的前傳似的,讀來不覺週遭噴滿繽紛泡泡,愛呀。

另一本《一路上有你》,由奧林文化出版的中德對照圖文書。講述兩位形貌迥異,又與世界格格不入的高個子羅奇與矮個子弗列德,各自闖蕩,最終彼此發現的追尋之旅。柯內可一貫簡約的漫畫線條,快潔活潑的角色形塑,搭配故事讀來恬淡會心。

getimage-tile_0.jpg
柯內可在台出版的兩本中譯本:《真心送給你》與《一路上有你》

除了安東是系列作品外,柯內可另有一組由相同角色發展成系列的繪本︰《賴斯特與鮑勃》(Lester und Bob)一隻鴨子和一頭熊的故事,鴨子受歡迎、好奇又勇氣十足,而熊則沈默寡言。

柯內可原本打算在對話泡泡中多放一點文字,像美國作家Moe William的大象與小豬那樣。可是角色彷彿有自己的生命,創作過程中,很自然地便讓文字出現在書頁左側,而主角們則專心在右邊畫面演出。

15928-2548bf739f0d4f72cac01d1dcb7ca557-tile.jpg
《賴斯特與鮑勃》(左)與《運動,萬歲!》

《運動,萬歲!》(Sport ist herrlich)是柯內可2018年出版的知識類科普圖畫書。書名靈感來自作者與某位編輯參加慶典時,對方談論每一本書都以Herrlich(華美的、壯麗的⋯⋯)表達。「照理說在沒找到好主意前,這主題絲毫引起不了我的興趣。」柯內可說。

此書目前已有13種譯本,為了澳洲盛行的板球,柯內可光是規則便花了3天研究。他認為必須足夠深入熟悉,才有辦法簡單淺顯地呈現。記者問他:現在對板球瞭解多少了呢?柯內可笑說,他至今還沒從澳洲回來呢!

portrait_ko_nnecke_12.jpg
(取自niklasgrapatin.de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