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邱常婷》粉紅色的家鄉

20年前我有一個書櫃,裡頭擺放的書每一次見到都不相同。書櫃不屬於我,只存在於外公家頂樓,當時我與父母住在台東,只有寒暑假才會回外公家拜訪,而頂樓是被所有人忽略的一角。櫃上的書佈滿灰塵、書頁泛黃,封面上還用厚紙卡釘起來,做成不甚美觀的保護。9歲時我以為頂樓鬧鬼,每次上樓都怕得很,要搬一張搖晃的凳子站上去,用最快的速度選一本書,同時因過敏狂打噴嚏。四周陰氣森森,我挑了書跳下凳子,趕緊飛奔下樓。

外婆以前是在中壢老街溪附近開租書店的,店裡的言情小說早被清空乾淨,剩下一些文學作品,以及從沒見過的怪書、漫畫,就這樣堆積到頂樓。母親早早把三毛全套搬回她的書櫃,後來又被我悄悄搬去了自己的書櫃,但在那之前,我更在乎其他的書。外公家頂樓的書櫃始終是我冒險的聖地,年幼時怯於涉足,在恐懼和好奇間游移,莎士比亞戲劇改編的小說《暴風雨》、傑克.倫敦的《白牙》、尼采《悲劇的誕生》、《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以及屬於舊時代的少女漫畫《瑪麗安》、《波族傳奇》、《尼羅河的女兒》……書似乎直到我知道它們,才開始從書櫃中生長出來,貼向我日漸長大的手。

這是一個會無限繁殖的書櫃,我親愛的鬧鬼書櫃。

所有的書當中,有一本《叢林奇譚》我反覆閱讀,甚至將之帶到台東。那是由劉元孝改寫池田宣政的日文版本,民國51年出版,黃色的封面中央框住一幀毛克利擺盪於叢林間的畫作,對年幼的我來說已足堪遐想。

儘管是經過改編的故事,或許與吉卜齡(Joseph Rudyard Kipling)原本的作品多有差異,但當時的我被毛克利的冒險迷住,熱切地愛上了他的狼群、黑豹巴西拉、棕熊伯魯和大蟒蛇卡阿。最初只是跟隨毛克利在叢林中的生活,有時喜悅有時悲傷,看見毛克利與瘸老虎宿命的對決時興奮又悵然。毛克利被人類排斥,也被狼群的社會拒絕時他孤獨的背影;老狼阿克拉在最後一戰中死去時我也流下眼淚……還未曾去過印度以及叢林的孩子腦袋裡,究竟如何翻飛出貼合故事的想像並為之沉醉,至今仍是一個謎,只曉得我在故事中陷落的經驗,或許就從這裡開始。

年幼的我逐漸長大,寒暑假從台東到中壢的往返,一次次帶走各式各樣的書,頂樓的書櫃始終存在,而書終於少了。直到某天,久病的外公在頂樓書櫃旁用一根細細的繩索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遺書裡寫著:「我不願造成家人的負擔……我雖走了,暗中會保佑你們。」葬禮結束後,家人決定整理頂樓、重新裝潢,滿是灰塵的書籍也讓撿回收的人盡數取走。在那之前,我已先挑選好想要的書,只是還有其他那麼多的書仍無形無體,不被認出,還有那麼多書在等待我的成長,等待有一天可以與我相逢。

頂樓的書櫃消失了,我帶走的少數幾本書,後來陪伴我從求學到工作的旅途,高雄、花蓮、台中、新竹……我離台東愈來愈遠,離家鄉愈來愈遠,我沒有跟任何人說過,從那之後,我的每一個書櫃都寄宿了鬼魂。彷彿是外公的魂魄依附在那幾本舊書中,感染了其他的書,使它們在夜晚騷動,兀自排列順序,爭吵被閱讀的先後,辯論世界的生成、角色的血肉、暗喻和象徵,它們的聲音嵌入夢境,而我在早晨落筆。

長大以後我想起《叢林奇譚》,想到的都是毛克利如何掙扎困惑:我到底是人還是狼?我要走入黑暗的叢林還是村落的火光?

研究所畢業,我急於找到能養活自己的工作,第一選擇是台北,因緣際會又從台北到新竹,就這樣工作了三年多。一晚照例吃便當配電影,選了《平成狸和戰》。小時候看過但並不太懂,電影演到狸子們施法讓即將建起高樓的工地瘋長出植物與樹木,自然重新奪取城市,美麗得不可思議的幻覺遊行,像夢一樣,幻術結束後,狸子們徹底放棄,化身為人藏身在人類社會裡,如人一樣的工作、交際應酬,某天其中一隻狸子回到滿地青綠的家鄉,奔跑的人類跳躍著又變回了狸子。

我忽然覺得我就是狸子。

像毛克利一樣,這個被狼養大的小孩,就算身處人類的村莊,也總是想到叢林,那黑暗野生的地方,對他來說意味著家。

我也想要回家,綜合許許多多的原因,我真的離職回到了太麻里,與我一同回來的,還有構築我書櫃的幾本書。拆開紙箱,讓書本一一上架,在我的想像裡,外公的鬼魂一直像個小小的書擋一樣坐在群書側邊,伴我閱讀並繼續寫作。

毛克利在故事中回到人類社會不只一次,回去了又離開,然後再回去,最後一次,他告別了昔日的夥伴,成為遊走在叢林與人類社會的傳奇。如果我是毛克利,我倒想永遠在叢林裡生活。

再過一些時日,我將離開台灣,然後,我也將會回來。忘了在哪裡看見的,有人深愛自己的家鄉……可是就像野獸一樣,當野獸感到自己無法保護幼獸,就會吃了牠。我曾經飼養過楓葉鼠,楓葉鼠媽媽第一次生下小楓葉鼠時,小楓葉鼠的身體柔軟又粉紅,我跟弟弟愉快地看了好一會,不曉得人類的觀看會讓牠過度緊張,後來楓葉鼠媽媽就將小楓葉鼠吃掉了。

有時我也想吃掉自己粉紅色的家鄉。

《叢林奇譚》由於翻譯的不同,日後產生各種不同的名稱:《森林王子》、《叢林的故事》、《叢林之書》……可我偏愛「奇譚」二字,大概從小自己就是個喜愛奇怪故事的孩子。奇怪的故事從外公家頂樓的書櫃開始生長,隨著我的年齡,故事將長成參天大樹,我的書櫃亦將蔓延成整片森林,那便是我幻想裡外公鬼魂的歸處。

雖有一件事我至今想不通:外公明明知道我是全家最常在頂樓書櫃附近逗留的孩子,他為何會選擇在那兒結束生命呢?無論答案可能是甚麼,我想將之視為祝福。

畢竟外公是世上第一個稱我為作家的人,那時我不過15歲。


邱常婷
1990年春天出生,東華大學華文所創作組碩士畢業,目前就讀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班。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金車奇幻小說獎、2019Openbook好書獎等。並獲文化部藝術新秀補助、青年創作補助。出版有小說《怪物之鄉》、《天鵝死去的日子》、《夢之國度碧西兒》、《魔神仔樂園》、《新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12 12:00
OB短評》#238 在留白中顯影真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新舊十二文

王文興著,洪範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益  
收納王文興未集結成書的少作,在寫實基調中,斟酌用字,佈局精密,連略去的空白都有意義,已透露日後轉向現代主義傾向,顯現大師雛形。另外收入2006年新作〈明月夜〉,既形成創作生涯前後對照,也別有文本層層套疊的魔幻意味,帶出王文興小說另一面向。【內容簡介

暫時先這樣

For the Time Being
陳沛珛著,大辣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灰濛濛的台北街景,粗糙的鉛筆筆觸,一切都是急就章與將就,構成單身接案工作者的生活底色。然而一頭黃貓,雜遝的安全帽與摩托車,褪紅的廟宇從枯淡裡跳出來,孤身行走多了些暖意,對台北生活的觀察精準、細緻而不流俗。【內容簡介



片惠英(편혜영)著,梁如幸譯,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樂  
穿透表裡的洞,原是心理上的,卻逐漸成了實質存在。洞的深度暗喻著落差,成為韓國藝文創作常凝視的焦點,除了剝切韓國文化對於光鮮表面的執念,也流露出對底層抽空的焦慮。【內容簡介

我的老師羅蘭.巴特

課堂裡的戀人絮語,明室外的西南方之光,在巴黎街頭遇見符號學大師
Pour Roland Barthes
香塔勒.托瑪(Chantal Thomas)著,江灝、賴亭卉譯,麥田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樂  
以充滿羅蘭巴特風格的優雅筆調,描繪這位70年代的文化偶像,重現巴特肉身與文字同樣風格化的特質,凸顯大師哲學中物質性的重要概念,不愧是巴特骨灰級粉絲。【內容簡介

在阿爾卑斯山與尼采相遇

Hiking with Nietzsche: On Becoming Who You Are
約翰.凱格(John Kaag)著,林志懋譯,商周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以親身攀爬醞釀尼采哲學的群山,闡發尼采思想。然而作者不像納粹德國時期導演蘭妮.萊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的高山影片,散發出肉身超克海拔的法西斯氣質,審慎拿捏研究者與狂粉間的心理距離,從歷史地理等周邊脈絡,探問尼采思想的凝聚歷程,揣摩到了介紹尼采的可親高度。【內容簡介

暗夜中

Nella notte buia
圖文:布魯諾.莫那利(Bruno Munari),楊馥如譯,大塊文化,80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以鑲嵌挖鑿相連書頁的技法,呈現白晝至夜間,光在黑暗裡創造色彩,靜默裡浮冒出大自然的勃發生機。萬物向月吐露氣息,最終又見日出,結束並開啟新的循環,充滿電影律動感,飽溢創意與美感。【內容簡介

現代性的魅惑

修澤蘭與她的時代
The Obsession of Modernity: Architect Xiu Zelan and Her Times
殷寶寧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獨   益  
修澤蘭是現代台灣建築史上較少提及的名字。身為女性,她除了設計出陽明山中山樓這類被歸為威權空間的建築,代表作花園新城也另外顯露了對台灣現代化社區空間的想像。本書以較為全面的觀點,重新檢視修澤蘭的設計理念,審度其作品在建築史上的意義,雖然缺乏搭配設計圖,仍是少數關於修澤蘭的專著。本書從理論與歷史的角度介紹台灣建築史上非常重要的女性建築家,對於理解台灣性別與建築的關係與歷史十分重要。【內容簡介

文明:西方與非西方

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黃煜文譯,廣場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作者質疑西方文明的優勢,有自省的謙虛,更有榮光不再的恐慌,不過這一冊簡明流暢的世界近代史,頗能呼應80後的成長氛圍。還是《衛報》的評論尖酸有力:「如果弗格森對西方統治將轟然倒下的警告果然成真,那麼下一位弗格森可能就是中國人了。」【內容簡介

解套

愛情、婚姻與家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
Unhitched: Love, Marriage, and Family Values from West Hollywood to Western China
茱蒂絲.斯泰西(Judith Stacey)著,李屹譯,游擊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本書為挑戰西方家庭霸權的作品,書中除了舉證摩梭族的婚姻制度,對於加州同志家庭討論也格外動人,重啟對「家庭」意義的思考。
愛與婚姻、家庭是否能脫鉤?本書舉了三個例子,然而作者以南非當代一夫多妻制,與中國雲南摩梭人走婚制度的田野考察,證明西方一夫一妻制的脈絡性,似乎缺少這兩個例子的歷史脈絡闡連。反倒是描繪洛杉磯男同志社群多元伴侶與家庭的圖像,重新定義了愛、慾望與父職的運作方式,對台灣同婚立法後的同志成家境況,有珍貴的參考價值。【內容簡介

反對選舉

Contra Las Elecciones: Cómo Salvar La Democracia
大衛.凡.雷布魯克(David Van Reybrouck)著,甘歡譯,聯合文學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作者引領我們重回雅典,檢視金剛不壞的雅典民主,殊不知雅典人不走選舉一途,而採取抽籤的方式決定人選。抽賢與能,倒也免去選舉的弊端,而且長遠來看,治理績效未必有差。不過因此就提倡抽籤制,未免也小看了選舉的狂歡功能,對年輕氣盛的台灣民主而言尤其如此。【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專訪》無羈青春投身社運,恍如一夢?基層黨工後來的故事:導演廖建華與《狂飆一夢》

我開始拜訪更多當年民主運動街頭的基層長輩,而讓我震撼的是──原來時代的進步,竟不代表這些投身者個人的幸福。我開始強烈地困惑著,在政治、公共投身的當下,投身者的晚景很可能會是令人感慨的,那麼當初又為何要有所付出?有什麼意義、值得嗎?

──廖建華《狂飆一夢》

繼2015年以紀錄片《末代叛亂犯》關注1991年「獨台會案」過程及後續發展,時隔4年,廖建華再度交出紀錄片《狂飆一夢》,記錄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基層黨工的生命情狀,透過聚焦政治工作者康惟壤與作家曾心儀的生活,補綴那些為運動付出人生的眾生群像。

上映之際,廖建華更將前後兩部紀錄長片的內容,以自費出版的方式推出兩本同名專書。30歲不到,他已用不同的方式,重新闡述台灣政治運動的底層故事。畢業於清大化工所的他,與政治、電影甚至藝文原先毫無關係,為什麼這些基層政治工作者,會如此令他著迷?


dscf7507_1200x675.jpg

紀錄片導演廖建華(攝影:吳致良)

▇熱血青年的後半場人生

318學運時期,廖建華也曾站在街頭。後來拍攝紀錄片《末代叛亂犯》時,他接觸到不少黨外基層人員,學運期間曾引發討論的運動明星與一般基層的問題再被提起,促成他決定以「基層黨工」為核心進行敘述。

「所有政治或社會運動的討論大多著重在公共性,即便有對個人的討論,也多聚焦在少數明星的立場上,但我覺得這群小人物的歷程其實也有值得觀看的部分。」廖建華說。

《狂飆一夢》所處理的對象並非政治明星,也非街頭上湊湊熱鬧的群眾,而是將自身大量的生命與歲月,奉獻給政治運動的基層運動者。他們雖然並非位處於核心,卻是重要的根基。

如果說318學運是許多80、90年代出生青年的抗爭啟蒙,那麼數年過去,他們必已從熱血中回過神來,直面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這樣一群人的故事,可以做為一種範例,或說前車之鑑,當成參與運動的我們的參考典型。」廖建華如此認為。這些熱血青年前輩的後半場人生,是怎樣的風景?

在廖建華的作品中,「政治」關涉的並非眾人的集體利益,而是之於單一個體,也就是,一位普通人為何投身政治?該以何維生?他們的個人記憶為何?如何檢視與評斷運動中的同志?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消失在集體浪潮中了?如書中所述:

時隔三、四十年,當我遇上這群民主的老兵,卻有種南柯一夢的感覺。

這狂飆的一場夢,虛妄的究竟是青春、理想、政治,抑或是歷史呢?

▇在冷靜與熱情之間保持距離觀看

關於主題的公共性,廖建華侃侃提起初衷,虛心自承並非政治狂熱分子,拍攝紀錄片的出發點其實有私心的原因。製作《狂飆一夢》時,他約二十五、六歲,以非電影相關科系的化工所學生進入領域,一邊嘗試摸索拍片技術,一邊懷揣著個人對人生的迷惘投入創作。

「我其實害怕失敗。」廖建華如此告白,「影像創作不同於文字創作,需要全心投入,我並不確定這條路可不可行。這樣的心情,有點雜亂地投射到我拍攝的這些人物身上。對於民主運動的基層,我關注的不全然是他們的成敗,更多的是他們人生選擇的過程跟結果。」

「一開始看他們這樣子付出,感覺不那麼值得,好像也沒顧好最低生活品質。但後來接觸多一點就發現,其實不過都是人生的選擇,沒有好壞與對錯,都有值得我敬佩的地方。」不激情,而是隔著距離觀看運動的基層人士,更能看出人物表面下的心理處境。

▇歷史名詞外值得留下的東西

《狂飆一夢》預設的閱聽者是介於20到40歲世代,廖建華不止是單純地記錄,他更在乎人的生存狀態,因此敘述線索以人為軸心,拿掉嚴謹的敘述口吻,脫掉記錄歷史時常見的框架與包袱,讓書與電影都更為柔軟且有趣。

「我試圖激起解嚴後世代的共鳴。」他說:「民主自由是很抽象的東西,我一直想知道,除了我們背誦的人名事件以外,還有什麼是值得留下來的東西。不管是電影或書,都是在處理這樣的問題。」

在紀錄片之外,廖建華也費時編整同名專書。他認為,出版並非是紀錄片的補充,應該各自保有獨立的面貌。「紀錄片中,歷史只是背景,主體是人物的生活樣貌;而在書本中,則必須更詳細處理歷史,用寫史的方式,補充主流論述中缺失的那塊基層黨工的資料。」


he_tu_.jpg

《狂飆一夢》書中以小傳或專訪方式記述多位基層政治工作者的生平故事。左起黃旺財、曾心儀、康維壤、洪志銘(取自《狂飆一夢》)

為了紙本書籍的出版,廖建華在紀錄片完成後,再度走了一回田調的來時路,重新收集素材,讓書的樣貌更為完整。除了向不同攝影師與基金會談授權,他更扛著電腦跟掃描機,親自前往分布全台的受訪者家中掃描建檔。「因為長輩的照片拿回來再寄回去,會增加遺失風險,為了避免風險,乾脆把設備帶在身上,直接現場拷貝完成。」

▇台灣民主化過程一直未離開的鬼魅

「台灣民主化的過程,其實存在著許多鬼魅。」廖建華提到,「歷史不停往前,但有些議題卻懸而未決,可能也不再重要了,但某些人的思考停在那些無解的議題上,卡住了,無法隨著大時代的浪潮往前。」

當這些人重新出現在現今的抗爭場合時,發現此時此刻社會關心的事情,不再是當年的議題了,自己的時代早已遠遠離開。這些心情難以被後人所知,兒女也無法理解,成了個人的疙瘩,世代的鴻溝。廖建華提到,這或許是他下一步想處理的問題,「台灣的歷史一直有著許多魑魅魍魎。」

台灣民主運動萌芽期,恰逢經濟起飛時期,許多人或許為了追求更高的成就感,以及人道情懷而投身民主運動,而也有一部分人是受到人際關係的啟蒙,在同儕烘襯的氛圍下,嘗到將私己的關心推向公共利益的價值感與滿足感。書中採訪的基層人物們,不少人因為理想而投入運動,賠上人生與家庭,為了夢,付出不小的代價。

廖建華提到:「儘管從結果來看,這些人在政治上是失利的,但在人生上,卻可能是成功的。他們選擇了自己想過的人生,這件事情很值得敬佩,『過程』是很珍貴的。」

另一方面,廖建華也在書的〈後記〉中指出:「社會的確需要平凡的我們投身改變,但投身的同時,我們卻又有極大的可能在身心靈受傷。這是在歷史上、媒體上,甚至抗爭當下難以被看見的荒謬、衝突。」


zhan_yi_hua_zi_fen_xian_chang_.png

《狂飆一夢》書中詳述了民進黨基層黨工詹益樺的自焚始末(北基會提供)

▇時差

走了這麼多趟路,我們問廖建華,之所以將書名取為「狂飆一夢」,是有感那些青春無羈的理想豪擲,有如南柯一夢嗎?他認為:無情的是歷史,或者說,是時間。

站立在政治運動的歷史現場中,廖建華感興趣的是「人」在時代浪潮推移中的處境與樣貌,書中也處處留下自己的困惑。

「跟我們相差沒幾歲的人,或許早已不在乎什麼學運或統獨了。」是的,當我們討論人的時候,其實是在談時差,「怎麼辦?很多事情因為網路時代的快速更迭,變化得好快,也提早到來了。以前我覺得要到40歲才會想的問題,居然現在就碰到了。會不會未來我們也將卡在某種進退失據的狀態呢?」

「或許,我們早就卡住了吧。」不知誰回了這一句,引起訪問現場眾人大笑。

▇狂飆一夢,上映中


81939774_1289521747899717_2271866042626080768_o.jpg


首周放映場次:請點我

br2735_0.jpg狂飆一夢
編者:廖建華、何孟樺
出版:前衛出版公司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編者簡介:
廖建華,臺灣獨立影像工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化工所。作品有:個人詩集《18禁夢》,紀錄長片《末代叛亂犯》(2015)、《狂飆一夢》(2019)。(紀錄長片皆已出版書籍。)。

何孟樺,政治工作者。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曾任民進黨青年部副主任、主任、發言人。碩士論文〈台灣民主化與沒有歷史的人〉,是源自於兒時經歷台灣民主自由後的選舉熱潮,對於台灣社會與民主的好奇,這樣的好奇一直延續至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10 17:19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