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南洋植物,家鄉味與地緣政治:評《舌尖上的東協》

《舌尖上的東協》這本書的出現,恰巧彌補了台灣對東南亞食材、民族植物科學知識的空缺。作者胖胖樹以文圖並茂的街巷食材圖鑑,詳細記錄風行於台灣的東南亞菜餚與民族植物,喚醒讀者對於南洋美食的熱情。

不知讀者是否發現,過去十幾年內,鄉間的家常麵店,已悄悄隨著社會結構而轉變?曾經偏鄉乃至淺山鄉間,某些提供果腹的家常乾麵、意麵、大滷麵、粄條店,曾幾何時已逐漸被越南河粉跟印泰小店取代?

在政府積極展開新南向政策的同時,台灣的新住民人數早已超越人口總數的3%,達到65萬人。這個數字同時也超越了原住民人口56萬人(2018年),儼然成為台灣第二大族群。

您或許沒想過,近年國小新生中,母親為新住民者,占比已超過總數的十分之一。主要的新住民除來自中國及港澳地區外,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柬埔寨、寮國、緬甸等東協國家都有移民移居台灣。移民與移工重建了台灣的新國力,截至2018年初,台灣藍領與白領移工人口,合計已近71萬。在我們高喊新南向的同時,對新國力與東協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嗎?

展讀《舌尖上的東協》這本書時,很高興地發現,書中描述的不只是民族植物與食材。各章節前的東協國家簡史,有助於我們對飲食文化的理解。然而,婚姻移民帶來的不僅是家鄉的食材,更是家鄉的回憶。

28-29.jpg

160-161_s.jpg
《舌尖上的東協》內頁(麥浩斯提供)

讓我們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長途旅行或是出國讀書時,一碗滷肉飯或是牛肉麵,經常是引發思念的家鄉味。台灣留學生總靠著上網搜尋食譜,尋遍中國城的亞洲超市,找尋各種食材與調味料。同樣的,來自東南亞的新姊妹們,也以家鄉菜懷念家鄉,透過家鄉味適應台灣新故鄉。

文化傳統中很多重要的民族植物,特別是雜糧作物,諸如原住民的樹豆、小米、地瓜、辣椒等,最初可能都是外來植物。透過跨海攜帶,海員的交易與交換,這些飲食生活上的重要植物,逐漸在台灣生根落腳。

同樣屬於飲食人類學的民族植物,姑且讓我們稱作新住民植物。由於台灣的地理位置與歷史因素,在海權的貿易往來間,蕞爾小島從來沒有在國際地位裡缺席,位於下南洋的重要折衝點,使得台灣的新住民植物,保留在寶島這座天然的自然史博物館中。

胖胖樹在第一部作品《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中,介紹了許多福爾摩沙的雨林植物,這些熱帶植物有很大的比例來自東協國家。日治期間總督府任命中研院林業試驗所(我所任職的農委會林試所前身)首任所長金平亮三下南洋調查,並引入各種重要的產業、醫藥、民生、國防植物。百年前的林業試驗所,以及引入的各種重要南洋植物,目前仍以百年老樹的姿態矗立在台灣的植物園裡。而在這本以東協飲食植物為主角的書中,植物的流動與引入,更普及到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外來植物在廚房開啟新疆界。

書寫東協的飲食植物並不容易,文化強勢的泰國、新加坡,甚至菲律賓、越南、印尼,都不缺乏書寫精美的廚藝指南;英、日、韓等植物調查輸出國,也與東協合作出版品質相當不錯的植物分類專業書籍。

62-63_s.jpg
《舌尖上的東協》內頁(麥浩斯提供)

難能可貴的是,胖胖樹在《舌尖上的東協》書中採取在地書寫的策略,避免變成東南亞食蔬巡禮。這部以台灣為主體的東協飲食植物巡禮,在分門別類簡介東協各國簡史與飲食文化概況後,家鄉味便躍然登場,介紹台灣可見,最攸關庶民生活的食材配菜香料植物。

在這本書中,包括植物與菜餚,圖文並茂介紹了112種新住民植物/食材。文末附上的美食推薦非常實用,不同國家植物名稱以及使用方式的附錄,提供讀者專業的資料整理。讀者很快會發現,泰國菜中的打拋豬和打拋牛,「打拋」竟是一種貌似九層塔,味道卻大不同的植物。馬來西亞的麻六甲,原來來自佛經的一種樹(台灣非常早以前就有引入)。香林投(斑蘭)的綠、胭脂樹的紅、蝶豆的藍、椰奶的白,組成各種鮮豔誘人的南洋甜點。娘惹味、印尼黑果(百加)、南洋咖哩、摩摩喳喳、沙嗲、炸香蕉、茶葉沙拉……各種來自南洋的食材,組成充滿異域風情的特殊家鄉口味。

82-100.jpg
《舌尖上的東協》書中關於打拋葉及麻六甲樹的介紹(麥浩斯提供)

家鄉的食材,在地緣政治上恐怕牽涉到更龐雜的問題。數年前,我與台北植物園團隊,協助台灣博物館策畫了一檔《南洋味‧家鄉味》特展(目前猶在台灣歷史博物館巡迴展出)。調查期間,承辦人找來幾位越南姊妹,討論食材與植物名稱,意外引發越南姊妹們的深入討論。

原來中南半島的北中南部,植物稱謂大異其趣,食材使用也有所不同,許多我們以為的越南食材,來自不同地理區的越南姊妹們卻沒吃過。同樣的,印尼有多達一萬個島嶼,每位移民帶來不同的口味,越過新華萊士線的生態環境差異,不同的島嶼自然也衍生出不同的風土味。

透過飲食所需,植物迅速的引入,可能隱含生態危機。黃花藺、水合歡等入侵性強的外來水生植物,一旦擴散,可能靳傷台灣稀有的水生植物。胖胖樹在這本書中也理性地呼籲了私自引入植物可能衍生的問題。讀者或許會發現,東南亞(包含台灣)都有的入侵植物銀合歡,是泰國、印尼一代的家鄉食材,然而在台灣,食物選擇性高,要靠野味菜餚控制入侵植物,恐怕很難。

無論如何,在台灣這個多元民族與多元價值建構的島上,南洋味一直沒有缺席,食材與植物的認識與接納,才能成就文化融合的優勢。近年來,來自越南的大野芋(白霞)、刺芫荽,居然也成為原住民菜餚的要角了。

至於什麼是家鄉原味?這本書的第二部分利用相當大的篇幅,帶領讀者在台灣探訪11個有名的東協食材市場,包括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地的東南亞家鄉味,採購各種特殊的植物食材,探索大多數人不熟悉的新領域。誠摯地推薦本書,希望讀者能更加包容、同理甚至融合創造出台灣多元文化上的新境地。

124-125_s.jpg
《舌尖上的東協》內頁(麥浩斯提供)

00she_jian_shang_de_dong_xie_li_ti_shu_.jpg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灣土地的南洋植物與料理
作者:胖胖樹 王瑞閔
出版:麥浩斯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胖胖樹 王瑞閔
作家、插畫家暨熱帶雨林植物愛好者。座右銘「如果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希望此生可以為臺灣留下更多活的文化資產(熱帶植物)」。從孩提至今,夢想打造一座熱帶雨林植物園。為了實現夢想,自大學起一方面不斷蒐羅考證相關資料與文獻;一方面尋找失落的熱帶雨林植物,足跡遍布全台。同時,也將這些熱帶植物的記錄分享在臉書與部落格「胖胖樹的熱帶雨林」。為籌措實現夢想的資金,台大森林研究所畢業後還進入房仲業工作五年。三十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夢想,矢志成為作家,並在2018完成第一本著作──十八萬字的圖文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而第二本書《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也於2019年出版。

﹝胖胖樹的熱帶雨林﹞
胖是半、月二字組成。樹是一種生長緩慢的生命型態。取名胖胖樹,是提醒自己人生多數時候並不圓滿,也有警惕自己不自滿的意思。並要求自己要像樹一樣有耐心,雖然慢,仍要日日學習、成長。就像這十多年來對自己夢想的承諾,也許不被了解,也許困難重重,仍舊堅持著,希望有一天兩個胖字可以成就一輪明月。

部落格:https://raywang1016.pixnet.net/blog
臉書:胖胖樹的熱帶雨林(Fat-Fat Tree Tropical Rainforest)
line:@uyx0329r(分享胖胖樹的講座、活動等相關訊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董景生(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研究員兼組長)
2019-04-15 18:00
專訪》在地上社會,他們的地下生活:作家林峰毅與詩人德尉

這是正午的月光嗎?這是午夜的太陽嗎?
光線從天上照射下來
沒人知道,沒人知道
到底是什麼在閃爍?

──庫斯杜力卡《地下社會》

馬奎斯說,「每個人都有三種生活:公開生活、私人生活以及祕密的生活。」2016年,義大利導演傑諾維西以此為靈感,發展成精彩絕倫、在餐桌上公開手機任何來電與訊息,玩真心話大冒險的《完美陌生人》。

接受Openbook專訪的作家林峰毅與詩人德尉都有多重身分,過著截然不同的上班與創作生活。雖然很遺憾不能在訪談時跟他們一起玩手機真心話,但整個下午我們都在進行一定強度的內在揭露,也就從陌生之中,得到短暫靠近的可能。

▉真實人生,比恐怖片更讓人恐懼

週一到週五的早上7點到傍晚5點,詩人德尉在一所校風嚴謹的中學擔任老師,有著規律的生活,僅有少數的同事知道他的寫作生活。因為有健身習慣,學生常稱他是肌肉男、美國隊長。他說自己是很「陽光的老師」,做教育工作,他認為應讓學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與希望。課堂上,他說自己就是綜藝節目的主持人,上課就是設計一場秀。他不吝惜表達對學生的關心與愛護,年輕學生也教會他生命的單純。

dsc09665-bian_ji_-003suo_.jpg

「對於親密的人,我們反而不會表達這些感情。」德尉說。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寫作是為了扮演另一個人,與當時離開自己的戀人對話,想像著對方為何離開?為何不愛了?所以總把自己變成對方,「在《戀人標本》以前的作品,很多是這樣的情況下創作的」。

德尉在社群媒體上有不同帳號,一個面向的他是陽光的,另一個面向是陰鬱的。他常鼓勵學生要更加努力,但自己也常抱怨世界。

「我不害怕看恐怖片,因為真實人生更加可怕。」他說,朋友有各自的生活,親人總會離開,戀人也有自己的生命,到頭來,人只剩自己。「我最近常做惡夢,想到此類的事,生活像溫水煮青蛙,你會發現青春、健康、關係都一點一點在消失。另外一方面,不管是多好的朋友,我們也無法幫上對方。人找不到安頓之處。」

寫作可能幫助了德尉面對這些恐懼。第一本詩集《德尉日記》在2010年出版,當時列在出版社的「吹鼓吹詩人叢書」。其後,他就展開自製的「小指頭計畫」,至今有ㄅ號作《病態》(2015)、ㄌ號作《戀人標本》(2016)、ㄖ號作《軟弱的石頭:等到一切都已不再重要》(2017),以及甫出版的ㄋ號作《女孩子》(2019)。

「獨立出版可能賺不到錢,現實面也不一定有未來,但寫作支撐了生活,寫詩像繩索一樣,綁住快要崩塌的自己。」德尉說。

▉姿態越硬,越容易被生活勒死

週一到週五,林峰毅的身分是旅行社的設計師,同樣過著朝九晚七的生活。這種「正常」的工作,跟他新作《師大公園地下社會》裡的歧路少年大異其趣。

故鄉在屏東,退伍後他隻身在台北打拼。念書時他做當代藝術,老師說,只要好好把作品做好,人是不會餓死的,他說:「我親身經歷,人是真的會餓死的。」

dsc09733-bian_ji_-012suo_.jpg「二十幾歲時,有段日子過得不好。大約半年的時間,我走在路上,沒有一間路邊攤吃得起。晚上,我只敢開頭上的那盞燈,整個月只用一度水,房東還問我,都不用洗澡嗎?」有次口袋只剩幾百元,跟朋友見面,對方問他,身上還有沒有錢,他硬頸地說,沒事,還有錢。沒想到朋友轉頭到ATM領了2萬元給他,當場他眼淚就流下來了。回想這段日子,他說:「錢這個東西,在你沒有任何援助時,它會慢慢把你勒死。」林峰毅做過木工、街頭畫家、代課老師、考古工,一直到成為平面設計師,生活才漸趨穩定。

因為正常上下班的工作,讓生活有了餘裕,他成立飛文工作室。從2014年出版妻子葉飛的小說《愛別離》開始,林峰毅已持續進行獨立出版5年了。

一開始主要是他與葉飛想要把展覽的內容製作成實體書,所以朝向獨立出版邁進。林峰毅坦誠地講:「出版社的第2本書,是自己的小說《劍客的接待》,那是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寫的,實在有點不想拿出來見人,但要開出版社,談通路,跟經銷商打交道,你就得有出版計畫,所以只好硬著頭皮上了。」

今年甫出版的新作,則是召喚集體回憶、反應熱烈的《師大公園地下社會》,無論在情節流暢度、或角色鮮明度,都達到相當水準。

▉在地下社會,與不同的人合作

製作詩集時,德尉常邀請其他創作者共同合作;素材也是跨域的,有插畫,也有攝影。他說:「小指頭就是打勾勾,是我跟其他領域創作者要一起上路的約定。」而林峰毅因為是做當代藝術出身,妻子也有攝影專業,故飛文出版社的所有書籍,一定會搭配攝影作品,也會有該本書的展覽。


04_suo_.jpg

「我們只是蜉蝣,在小小一方天地裡掙扎求活,公園是我們的街頭樂園,也是我們的枷鎖牢籠。沒有人知道什麼會來,我們只能靜靜地等待,等著火燒上身的那刻,希望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我們都不至於傷得太重。」取自《師大公園地下社會》(攝影:葉飛)


07_suo_.jpg

故事裡的野獸並不吃人,都市叢林裡的衣冠禽獸則會將你生吞活剝,我們居住的這座城市,才是貨真價實的野獸國。取自《師大公園地下社會》(攝影:葉飛)


08_suo_.jpg

有些什麼隨著舊公園與UNDERGROUND一起結束了,時間一如既往的流逝,許多事物再也不會回到從前。取自《師大公園地下社會》(攝影:葉飛)

 導引兩人走向獨立出版的關鍵,是逗點文創結社的總編輯陳夏民。林峰毅表示,近幾年關於出版或編輯的書相對多了,但2014年時真的就只有那本《飛踢,醜哭,白鼻毛》,「所以我們老老實實按照他寫的,一步步去做。」德尉則是因為本來談好的出版社決定不出《病態》,他便去請教陳夏民,「他鼓勵我自己製作,而且願意當這本詩集的編輯,提供一些協助。」

為何小指頭計畫會持續找不同人合作?「因為想要督促自己,一旦有約定,你就不能偷懶,一定要把詩寫完,然後出版。而且他們是我很喜歡的創作者,我好希望他們的新作品能與我有關。也算是相互催促吧?」德尉笑著說:「那是一種想要合體的願望。」

林峰毅也聊起《師大公園地下社會》編輯上的轉折,他邊說邊苦笑:「本來完稿是15萬字,陳夏民超狠,說他可以幫我刪到只剩11萬字。最後出版的版本是13萬3000字,真的在流暢度方面,比原先的更好。可以找到信任的人給意見,真的很幸運。」

德尉也深有同感,「小指頭計畫其實不只是4本,有不少都因為各種不契合而失敗。像《女孩子》原本是找攝影師合作,前後換了兩位,請他們拍我扮裝成女生,但拍出來的效果就是不對,他們好像也不能理解究竟我要做什麼。」

後來,德尉看到賀婕的臉書,她去國外留學,畫一些街友,還跟他們生活。「我覺得相當受吸引,就請她畫插畫。最後是吳欣瑋統整,做出很棒的設計,而且建議我再多寫一些詩,讓它更完整一點。」可以找到互相理解、信賴的伙伴,毋庸置疑是再幸福不過的事。

▉詩歌、小說、運動與社會

結婚以後第一次穿西裝的林峰毅,戴著紅色拳擊手套,擺出格鬥姿勢。平素裡藝文味濃厚的他,忽然就化身為北野武電影裡的黑道人物,滿臉酷勁、殺氣。兩人原本就有對比性,再加上衝突的視覺設計,也就更有柔弱與強悍交換、並置的意味。

dsc09595-bian_ji_-001suo_.jpg

攝影師則與德尉溝通肢體與眼神語言,「眼神空靈,但不能無神。」攝影師說,為了自己的作品,已多次進過攝影棚的德尉,面對各種指令,不感到謊張,也絲毫不笑場。

「不要說拳擊了,我平常就完全沒有在運動啦。」林峰毅說。但他參加很多運動──從2013年開始,反服貿、洪仲秋事件、318等,幾乎無役不與。「有一次反核我也在,當時原本只是行經忠孝東路,忽然有人提議,大家也就坐下來,整整癱瘓了兩天。」

講起那陣子的經驗,林峰毅眉飛色舞,「真的有一種台灣正在改變,價值觀大翻轉的美好感覺。」然而2018綁公投的縣市長議員大選徹底打趴了他,「我才驚覺是自己搞錯了,台灣根本沒有改變,原來我們是少數。」

與林峰毅相反,德尉不是會去抗議現場的人。「我知道自己是個容易失控的人,所以異常克制。雖然握緊拳頭,但終究是軟弱的。當時的戀人對社會運動相當熱衷,我總是很怯懦的拉住他,害怕他會受傷。」2018大選時,在中學擔任教職的德尉,也在開票所監票,「一開票,就感覺到局面不樂觀,」他心平氣和地說:「我是普通人,而認識到所有人都是普通人這件事,相信就能夠顛覆正常與不正常的界線。」

dsc09674-bian_ji_-004suo_.jpg

兩人的作品,都以不同的方式與社會事件對話,《師大公園地下社會》除了描述邊緣青年處境,也觸及流浪動物、都市變更、舉牌工等不同社會底層的面向。而德尉在《軟弱的石頭》中的每首作品都與特定的新聞對話,並搭配相關事件的照片,詩集的紙張是學生的答案卡,裝幀別出心裁。

拍攝時,林峰毅忍不住擺出輪擺式移位、漩渦拳、羚羊拳的姿勢,源自他還在追讀的森川讓次漫畫《第一神拳》。他說:「幕之內一步兩次挑戰拳王都失敗,比較符合拳壇現實,但總覺得他後面還會再起,畢竟是堅毅而有韌性的一步。」

他也談起今泉伸二的《左拳天使》,和石渡治的《Burning Blood》,「前者當然是比較幻想式,後者則是兩名拳擊高手,一個平步青雲成為世界拳壇第一人,另一個則是因故流落到地下格鬥,成為黑暗世界的王。我對主角離奇的地下經驗非常感興趣。」在小說作品中,他也描繪了師大公園過去曾經有的地下格鬥擂台的故事。

dsc09684-bian_ji_-005suo_.jpg

同樣熱愛日本漫畫、並深受影響的德尉,則鮮少接觸運動類型漫畫。他會固定上健身房,既是為了身體健康,也是符合自身審美觀,不過他只做個人運動。德尉說:「我跟人比較會有距離,不易親密。我喜歡孤獨的運動,只面對自己。」

▉女性能否成為一種價值追求?

提起《蠻牛》、《登峰造擊》和《洛基》等經典拳擊片,德尉說:「我覺得這些電影真正精彩的東西,都是在擂台以外的事,其實拳擊場暗藏著人生的隱喻。」當他坐在擂台,露出無力頹廢感時,確實也讓人感覺,這樣的場所真正在處理的,反倒是人如何與傷痛、失敗相處的主題,而不是光芒萬丈的成功。

站在擂台上、雙手纏著彩虹般的手綁帶,德尉顯得迷茫,恍若黑澤清電影《贖罪》裡被視為法蘭西娃娃的蒼井優,脆弱而純淨。或許在他強壯的軀體下,蘊含深邃柔軟的陰性靈魂。

「我健身,不代表我就熱愛使用肌肉的力量。」德尉講起《女孩子》的種種成因,「就像我一直覺得,陰性書寫不一定是女性才能寫吧。我的詩就經常有人覺得是女孩子寫的。」他認真地講:「我也想要參加葉紅女性詩獎啊。」我們聽了都大笑。

「女性能不能就是一種價值呢?一種追求?」德尉講起人生的經驗,「不是有些小嬰兒,生理是男性,但就有人會說好漂亮、長得像女生嗎?但奇怪的是,長大以後女生在各方面都很吃虧。我也遇過不少女生,會質疑自己為什麼是女性,而不是男人。」


55818992_8492.jpg

《女孩子》中的插畫作品,賀婕繪,德尉提供

德尉認為,《女孩子》的跨性別書寫有兩種層次,「一是從男性或父權的角度出發,挖掘女性價值。另一個是我變身成女性,去寫女性如何看待女性。我相信,女孩子本身就可以是一種理想。」

小說家成英姝是林峰毅年輕時的精神導師,她就覺得自己是男同志,意思是心理狀態是喜歡男人的男人,只是不巧誕生於女身。「我自己對厲害的女性滿著迷的。」《師大公園地下社會》裡也描述了跨性別角色格鬥天才佩恩,可說是小說最神秘而迷人的刻畫「世界不是只能容許一種價值觀吧,性別也是啊。」

問林峰毅對《女孩子》的看法?他答覆:「跟以前的幾本比起來,我覺得《女孩子》沒有那麼尖銳,變得更柔軟,更有魅力。」然後他轉而講起一件記憶深刻的往事:「高中時期有個朋友是讀美術班的,整班就只有他一個男生,所以超級搶手。他有大量的性經驗。他跟我說過,女生月經來的時候最適合做愛,因為不會懷孕。然後當精液混合經血流出,會呈現粉紅色。」

說完,林峰毅覺得有點對不起《女孩子》,但德尉認真回應:「有點骯髒或污濁的邊緣創作很容易吸引我,因為特別有生命力。拍《妓女三部曲》的陳果說過,男性的夢境是白色,因為精液。女性的夢境是紅色,因為月經。我覺得挺直接有力。」

dsc09730-bian_ji_-010suo_.jpg

恐懼、壓抑、不可控制的,以創作迎擊

在不可控制的人生,為何要創造另一種生活?尤其是當創作生活裡,其實也充滿無能控制的因子時。

德尉先回答:「以前我會說因為憤怒,我就是有話要說。但現在,我覺得創作是由於恐懼。前幾天半夜做惡夢,醒過來,旁邊沒有人。夢境裡,所有跟我相關的人都逝去,那是一個完全孤絕的狀態。這個時候能夠隨時依靠的,只有寫作。寫作可以留住一切消逝的。」跟著他又透露:「我不太給身邊的人知道我在創作。做獨立製作的好處是量會很少,自然就不太容易有人讀到。」

林峰毅則講道:「小說是唬爛技,是不正面回應世界的另一種面對的方法。一般說法都是依靠工作支持創作,但我覺得是相反的,應該是我有創作,才能支撐我繼續工作。有一陣子我找到正職,忙得沒有力氣創作,每天都像行屍走肉,感覺生活正在殺死自己,後來開始寫小說,就明白,創作是我活下去的終極理由。換句話說,是因為有創作的存在,才有生活。」

page4.jpg

相較於林峰毅的鏗鏘有勁,德尉就比較溫柔,「生活是多面體,我是個表演者,不一樣的社群,我會展現不同的樣貌。有時候也覺得很累,會不會最後沒辦法變回我自己。每個人都有後門,但有人會選擇把後門拉開,給人目擊。我寫小說時會比較誠實,因為需要清楚地交代脈絡。但寫詩就是隱喻和聯想的技藝,是遮蔽和模糊的境界,所以詩其實是逃逸的路線。」

▇沒人知道,沒人知道

想起二十幾歲的困頓,林峰毅在作品中一一放置與安撫這些回憶。他說:「小說裡面的人,都不知道青春還能揮霍多久,未來在何處,沒有人把他們當大人看。那是我在不同朋友身上看到的事情。但只要過了那段日子,它會過去,生活會漸趨穩定,那段日子,會變成一段特殊的風景。那不是循著正常路子的人,能感受到的。」

德尉則形容,工作和寫作的自己,是背對背的兩個人,工作時扮演老師,採訪的時候扮演作者,「寫作的時候,或許能扮演我想要的身分,真我的成分更多一點。」

創作是為自己創造祕密世界。當你在地上社會時,會受傷,會遭遇各種挫敗與絕望,而小說與詩歌讓人得以釋放這些壓抑。如庫斯杜力卡的電影《地下社會》,透過馬戲團式癲狂荒誕的影像符號,承載巴爾幹半島歐洲火藥庫的悲慘戰亂現實,林峰毅和德尉,一個用犯罪推理與地下格鬥,一個是化身為女性重塑新價值,他們其實何嘗不是在自己人生中,尋找午夜的陽光。

dsc09612-bian_ji_-004suo_-horz.jpg

攝影:王志元;視覺協力:吳欣瑋;場地贊助:Boxing One 中山拳館

nu_hai_zi_.jpg

女孩子
作者:德尉
繪者:賀婕、吳欣瑋
出版社: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德尉
本名莊仁傑,創作穿梭新詩與小說交界,評論出入電影與藝文之間。著有論作《晚清文人的風月陷溺與自覺──品花寶鑑與海上花列傳》與詩集《德尉日記》、《病態》、《戀人標本》、《軟弱的石頭──等到一切都已不再重要》等。

pohjtjj_210x315.jpg

師大公園地下社會
作者:林峰毅
出版社:飛文工作室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峰毅
屏東縣人,於台北一帶遊蕩多年,生活在想像與現實的縫隙之間。二〇一四年成立飛文工作室,從事獨立出版。著有小說《劍客的接待》、《師大公園地下社會》。

攝影者簡介:葉飛
愛電影,愛文字。著有《愛流離》、《4個葬禮與快樂時光》、《無重紀》。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4-10 18:11
走讀台灣》重返畫家眼中的嘉義:《陳澄波密碼》實境解謎遊戲即將展開!

陳澄波是個民眾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這名字曾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經歷幾十年後,才又重新浮上檯面,被放進教科書裡。許多人聽過他,是因為二二八事件,接著才是他的畫家身分,但是對他的畫作,恐怕也不甚熟悉。

然而,無論是戰後擔任嘉義市參議會議員、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委員,乃至以畫筆專注描繪眼中世界,都是陳澄波生命的重要切片、缺一不可。因此,想了解陳澄波的一生,必得先了解他的畫,畢竟,他所畫的故鄉嘉義不只是美麗的街景,也蘊藏他對土地的深情,以及對社會的關懷。

話雖如此,想要了解陳澄波作品背後的歷史氛圍、繪畫的生命歷程,著實需要費一番工夫。那麼,要如何讓畫家的作品與現代人的生活更貼近呢?

為了突破現代生活與近代藝術的壁壘,今年的世界閱讀日,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與獨立書店鎖定陳澄波,合力推出相關走讀活動。執行團隊以歷史解謎小說《陳澄波密碼》為文本,並借用聚樂邦《忘憂旅社》的實境解謎模式,將帶領民眾遊歷陳澄波畫作的場景,一覽畫家眼中的嘉義,並試著重現畫家下筆前的思緒。

擔任活動策畫的「島呼冊店」店長林詩涵表示:「希望透過這樣的過程,讓大家不再把陳澄波當成一個名字而已。」

認同混亂的大時代與熱愛故土的畫家

回首陳澄波的生命歷程,一般會先看到他的成就:1924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在三年級時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首位入選帝展的台籍畫家。之後,他的畫作多次入選日本官方舉辦的帝展、台展,他也與多位畫家合組「台陽美術協會」,與官方展覽抗衡。


1937_tai-iong_art_exhibition_artists_and_supporters.jpg

「台陽美術協會」成員於1937年的合影,右起第4人為陳澄波。(取自wiki

陳澄波的繪畫技法、思想脈絡融貫東西,他畫日本、上海的風景,也畫人物肖像,而現在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他一幅幅的台灣美景:〈嘉義公園〉、〈淡水夕照〉、〈夏日街景〉等都是他著名的作品。


jia_yi_gong_yuan_.jpg

〈嘉義公園〉(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dan_shui_xi_zhao_.jpg

〈淡水夕照〉(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xia_ri_jie_jing_.jpg

〈夏日街景〉(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在陳澄波大放異彩的表現背後,其實正是台灣人身分認同最混亂的大時代。陳澄波出生於1895年,呱呱墜地才兩個月,清廷與日本政府便簽訂了《馬關條約》,在他還沒有意識之前,就「被」成為日本人。赴日留學時,他是來自南方、皮膚黑、文化迥異的台灣人;而當他在上海旅居,遇上日本發動的「一二八事變」時,他卻又因為日本國籍而受到排擠。

「他是一個非常愛嘉義這塊土地、愛台灣的人。」嘉義在地人林詩涵談起陳澄波,語氣中帶著敬意與不捨:「在那樣的年代,他背負了很多因為殖民和戰爭所帶來的國族認同困難。但他充滿對嘉義的愛,從他的畫作可以看出,他對這塊土地所生長的人的關懷,以及他希望帶大家看見這塊土地的美。他似乎帶著這樣的使命在創作他的繪畫,也把更多的美學傳給台灣民眾。或許就是因為這樣,他選擇在戰後擔任市議員,也選擇了在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候,為人民跟政府協調。」最後逃不過命運的劫難,享年52歲。


chen_chengpo_nd-side.jpg

陳澄波(取自wiki)及其自畫像(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從《陳澄波密碼》解謎到走入畫作現場

陳澄波於二二八事件後的3月25日遭槍殺,曾經盛極一時的畫家之名彷彿憑空蒸發,在報章雜誌絕跡,像是鬼魂一般,只徘徊在生者的記憶中。

去(2018)年出版的《陳澄波密碼》,故事正是設定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1984(民國73)年,一對留美歸國的夫妻接下一份畫作修復的工作,然而畫作上卻不見畫家簽名。為了完成工作,修復師只好開始探查畫家的生平、畫下作品當時的歷史背景。在他刨根究柢的同時,卻發現有人在監視他……

「看《陳澄波密碼》時,很容易被帶入當時的台灣,在威權統治的氛圍中,被小說的推理所牽引,慢慢地一步一步去了解陳澄波這個人,並透過他的畫作去理解他的精神世界。」林詩涵說明:「對於現代讀者來說,將會重新看見台灣的歷史,也能透過這個過程,更加理解藝術家如何用繪畫跟民眾對話。」

驚艷於《陳澄波密碼》的概念,由朗朗書店勇氣書房仁偉書局洪雅書房台灣圖書室以及島呼冊店共組的「嘉義書式生活」,決定以這部小說為文本設計走讀活動,連結文學與生活。他們參考了實境遊戲《忘憂旅社》的模式,決定打破一般走讀活動的慣有形式,把單純的導覽資訊轉換為互動遊戲。

「常見的走讀就是你走到某個定點,講講話,就結束了。我們看到《陳澄波密碼》和《忘憂旅社》,就覺得或許可以改為這樣的『解謎』的形式,增加走讀的趣味感,讓大家對書產生好奇,進而去閱讀。」林詩涵說。


18198535_1895493980476771_3233523902494390718_n.jpg

《忘憂旅社》主視覺(取自聚樂邦 Clubon

▉到噴水池與故居,追逐陳澄波的影子

關於活動路線的規劃,林詩涵說,活動團隊希望帶民眾到《陳澄波密碼》裡提到的畫作景點,例如噴水池圓環、嘉義車站;也會去陳澄波故居一遊。另外,嘉義市文化局前面現正舉辦陳澄波「望向山林」戶外美術館,會帶民眾去參觀;並在這些地點中實際進行解謎遊戲,也會延伸討論畫作裡蘊含的意義。

「比如說,陳澄波的畫作裡有很大片的廣場,可是以台灣繪畫或生活範圍來說,大家不太有廣場的領域概念,那為什麼陳澄波的作品會有一種『廣場感』呢?我們希望透過解謎跟討論的過程,讓大家去思考這件事。」林詩涵說得語帶保留,希望留給參與者親自體驗。


chen_cheng_bo_gu_ju_.jpg

現已成冰店的陳澄波故居。(取自咱台灣人的冰

林詩涵還透露,現在已成冰店「咱台灣人的冰」的陳澄波故居,預計透過陳澄波的家族畫像〈我的家庭〉,來還原陳澄波家人在他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她說:「看待男性畫家的生平和成長過程時,我們常會忽略掉家人在他身邊所扮演的角色。」林詩涵表示,陳澄波得以安心到日本念書,其實有賴於在台灣做手工、努力拉拔大小孩的妻子。「台灣傳統女性常被期待要相夫教子,但她承受的辛苦,往往被隱藏在名人故事的背後。」


wo_de_jia_ting_.jpg

我的家庭:1931    畫布油彩    91×116.5cm(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本次的《陳澄波密碼》走讀解謎活動,將會分成給一般民眾參加的一日行,以及適合親子組的半日行兩種。除了走讀活動,與陳澄波相關的還有兩場講座,一場將邀請《陳澄波密碼》作者柯宗明,到勇氣書房談談作品;另一場則是繪本《戴帽子的女孩》作者林滿秋的講座,講題是「畫裡畫外話人生:陳澄波和為他藏畫的女人」。林滿秋平常旅居海外,恰好近期回國,才促成這場演講,機會相當難得。

非走book—解讀陳澄波

4/21(日)9:30-16:30
嘉義公園集合報到 ➔  嘉義公園 ➔ 嘉義市文化局戶外廣場(望向山林) ➔ 噴水圓環 ➔ 陳澄波故居 ➔ 嘉義火車站【活動簡介➤

▉嘉義「畫都」之名的另一推手:林玉山

有「畫都」美名的嘉義,自然不只陳澄波一位著名畫家。嘉義有條「美街」,昔日畫廊與裱褙店林立,畫家陳澄波、林玉山、雕刻家蒲添生、詩人蘇櫻村,甚至歷史人物吳鳳等,都住在這個區域。這裡至今還有一家檜木裱框的百年老店,正是陳澄波生前裱畫的地方,也是女婿蒲添生的出生地。

陳澄波與林玉山之間的情誼,是台灣美術史上的一段佳話;探索陳澄波,必然會談到林玉山。林玉山曾自述,從小學起就經常隨陳澄波四處寫生,後來他在陳澄波的鼓勵下,往專業畫家發展。


lian_chi_.jpg

林玉山〈蓮池〉(取自文化部台灣文化工具箱

生於1907年的林玉山,曾入選1927年第一屆台灣美術展覽會,與陳進、郭雪湖一同被譽為「台展三少年」。他23歲時的作品《蓮池》描繪嘉義市北郊牛稠山的蓮池,獲得第4屆「台灣美術展覽會」特選第一名及台展賞的榮譽,影響後來台灣本土繪畫的風格十分深遠。《蓮池》更於2015年被文化部資產局登錄為國寶,是台灣第一件創作於20世紀、被指定為國寶的畫作。


ming_xin_pian_.png

陳澄波與林玉山兩人情誼深厚,1934年陳澄波〈西湖春色(二)〉入選第15屆帝展時,林玉山特地寄了明信片祝賀。(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嘉義市文化局在本年度「世界閱讀日」系列活動中,將推出以繪本《寫生寫命:林玉山》為主軸的走讀活動,帶領讀者一遊前述提及的林玉山等人故居所在:美街,還會到昔日嘉義最熱鬧的興中街,造訪嘉義銀行遺址、芝野醫院。

這項走讀行程另有一大亮點,便是觀賞林玉山在慈龍寺繪製的五堵濕壁畫:《雲龍》、《受天百祿(鹿)》、《降爾遐幅(鶴)》、《萬年封侯(猴)》及《八駿馬》。這是林玉山生平唯一繪製於宗教建築上的作品真跡,2017年被指定為嘉義市級古物,並於去年正式啟動修復,預計今年8月完成。


zhi_ye_yi_yuan_.jpg

日治時期的嘉義老醫館:芝野醫院。(圖片來源: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shi_bi_hua_yun_long_.jpg

林玉山繪於慈龍寺的濕壁畫:《雲龍》。(五堵濕壁畫詳見:慈龍寺

「非走Book-解讀林玉山」走讀活動

5/4(日)9:00-12:00
嘉義市政府門口(報到) ➔ 嘉義美街 ➔ 藝術家故居地 ➔ 文園裱褙行 ➔ 廣寧宮林榮燁 ➔ 興中街 ➔ 嘉義銀行遺址 ➔ 芝野醫院現況 ➔ 慈龍寺 ➔ 林玉山濕壁畫 ➔ 周溫故居【活動簡介➤

畫家手中曾經柔軟的顏料已然風乾,留下畫布上的筆觸,不過在硬實的色塊底下,至今依然跳動著畫家的脈搏——你準備好一窺他們曾經的丰采了嗎?

讓我們看見兩位畫家的人生。除了透過畫家的眼,看見台灣的美麗,認識當時的歷史,更看見台籍畫家如何在時代的夾縫中求生存。藉此,或許我們能更珍惜腳下的土地,也得以攀上巨人的肩膀,思考台灣更遠的未來。

▇藝術走讀路線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今年世界閱讀日有關藝術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

▇藝術走讀,推薦書籍

  • 《諸羅文化誌》(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幌馬車之歌》(時報)
  • 《拉拉庫斯回憶——我的父親高一生與那段歲月》(玉山社)
  • 《許石的台灣歌》(青林)
  • 《五線譜上的許石》(華風文化)
  • 《台灣今昔之旅》(前衛)
  • 《大地.牧歌.黃土水》(雄獅美術)
  • 《追尋美好世界的李澤藩 》(青林)
  • 《南國.虹霓.鹽月桃甫》(雄獅美術)
  • 《色彩.和諧.廖繼春》(雄獅美術)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lian_shu_feng_mian_1.jpg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taiwan-1737087_1920.jpg

huo_dong_lan_ren_bao_3_2.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協辦單位:xin_bei_shi_tu_logo.jpg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wen_xun__0.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he_jia_ren_.jpg

jin_shi_tang_.jpg

qing_chun_bo_ke_lai_logo.jpg

cheng_pin_.jpg

wen_bo_hui_logoheng_shi_s.png

lian_fu_logo.png

ge_ma_lan_.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