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夢想中的貓書店,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第31屆柴田鍊三郎獎,由奧泉光的《雪之階》(中央公論新社)奪得。奧泉為日本近畿大學文藝學部教授及知名小說家,1993年以《諾瓦利斯的引用》一舉拿下野間文藝新人獎與瞠目反文學獎,隔年以《石的來歷》獲芥川獎,2009又以《神器》獲得野間文藝獎,其後在文學領域屢創佳績,作品曾被改編為日劇。
    奧泉擅長架構神祕氛圍,使讀者在層疊的謎團中陷入虛實交雜的幻境。本次得獎作《雪之階》以二戰前的昭和時期為故事舞台,敘述在女子學習院就讀的笹宮惟佐子,為了查明摯友壽子的死因,與新人攝影師牧村千代子一同搭上東北本線後發生的一連串謎團事件。出現在兩人面前的神祕德國鋼琴師、講述革命的陸軍士官、地下世界的密探等,與壽子的死纏繞糾葛,渲染出極富層次與魅力的推理長篇。
     
  • 為提振蕭條的出版事業,創業至今滿140周年的日本老牌出版社春陽堂書店,懷抱「書籍文化文藝復興」的願景,於今年9月設立「種田山頭火獎」。俳句詩人種田山頭火(1882~1940)有「昭和的芭蕉」之稱,該獎旨在彰顯其身無長物、行走漂泊獻身於文學創作的精神。
    春陽堂書店編輯顧問岡崎成美表示:「山頭火這位偉大的凡人,彷彿與腳步毫不停歇的現代人立於兩個極端。希望這個冠上山頭火之名的獎項,能夠成為文學再興的火種。」種田山頭火獎第1屆獎項,由舞蹈家兼演員的麿赤兒《定本:麿赤兒自傳》(中公文庫)奪得。獲獎後,麿赤兒將以種田為題材創作新舞蹈,新作將在明年秋天由麿赤兒領軍的舞團「大駱駝艦」公演中公開。

    102804-tile.jpg

    種田山頭火及《定本:麿赤兒自傳》

【作家動態】

  • 以《模仿犯》、《勇者物語》等文學獎得獎作聲名大噪的推理大師宮部美幸,將於本月底出版《宮部美幸全一冊》(新潮社),收錄創作至今30年來未曾發表的散文15篇、與電影導演及作家的未公開對談、超長篇訪談紀錄、作家生活與全作品年表,以及未曾刊行於其他單行本的三篇夢幻短篇小說。本書可謂總結了宮部創作的原點、歷程及其創作生涯的各種祕辛,為宮部書迷必收的一冊。
     
  • 暢銷作家中村文則本月初出版新作《消失於前方的道路》(朝日新聞出版),講述愛、信仰與命運的纏繞交織,以及生命的張力和虛無。故事以公寓房間裡某位「緊縛師」的屍體為開端,身為嫌疑人的桐田麻衣子正是刑警富樫迷戀的對象。為了替麻衣子洗清嫌疑,富樫不惜為她偽造指紋,但一切卻難逃同僚葉山的法眼。然而此時,事態卻朝著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隨著衝擊性「存在告白」的手記被發現,在事件背後又將有什麼祕密被揭發呢?在性、人性、生命與虛無中,中村清晰地描繪人生中的苦痛與掙扎。
     
  • 繼《都是為了貓》、《貓的足跡》、《貓的叫聲》等散文隨筆集後,町田康又於上月底出版以貓為題材的短篇故事集《貓咪艾爾》(講談社),收錄〈諧和會議〉、〈貓與鼠的共同生活〉、〈可可亞〉、〈貓咪艾爾〉以及〈總之就這麼前進吧〉5個短篇,以饒富趣味的筆法建構貓咪眼中的世界。
    町田曾於2000年以《破碎》贏得芥川獎,其後又接連囊獲荻原朔太郎獎、川端康成文學獎、谷崎潤一郎獎、野間文藝獎等知名文學大獎。除了廣為人知的作家及龐克搖滾樂手身分外,町田同時還是個忠實的貓奴。《貓咪艾爾》可說是一部只有長年與多貓共同生活、以帶著愛貓濾鏡的作家之眼持續凝視貓咪的町田,才能夠完成的著作。本書更附上插畫家樋口裕子華麗的手繪貓咪插圖,適合獻給所有將動物視為生命夥伴的愛貓之人。

    shu_feng__23.jpg

    町田康新作《貓咪艾爾》及東野圭吾新作《沉默的遊行》

  • 睽違6年後,推理大師東野圭吾為「偵探伽利略」系列再添長篇新作:《沉默的遊行》(文藝春秋)。繼20年前《偵探伽利略》首刷發行至今,「伽利略」系列總銷量已創下超過1,300萬冊的驚人數字。
    《沉默的遊行》中,主角湯川學、刑警草薙以及內海薰面臨的,是悲哀的復仇者們設下的騙局。城鎮中的人氣少女佐織突然行蹤不明,遺體在數年後被發現,嫌疑犯是草薙曾經負責的少女殺害事件中被無罪釋放的男子。男子堂而皇之地再次出現在遺族面前,讓整個城鎮籠罩在憎恨及氣憤的氛圍中。遇到超級難題的草薙,於是求助從美國歸來的湯川教授。在「伽利略」第9部長篇中,東野又將帶來超乎預期的推理傑作。

【業界新聞】

  • 繼上個月《新潮45》的爭議事件後,新潮社官方於9月25日發表該雜誌的休刊聲明。《新潮45》因8月號刊載自民黨議員杉山水脈對於LGBT族群的歧視發言,引發外界批判後,9月又再度以擁護杉山的特輯提油救火,引起各界一片嘩然,最終以休刊方式緊急止血。
    新潮社社長佐藤隆信在特輯引起反彈時以個人名義發表聲明,承認該刊行為失當。數日後該社正式發表聲明,指出近年來面對市場銷量低迷,在多方嘗試的過程中,編輯上的問題亦隨之而生。因未審慎考量企劃又對原稿疏於確認,最終導致社長聲明稿中所言「脫離常識的偏見以及認知不足的表現」。新潮社表示,在編輯體制未良好整頓的情況下,對《新潮45》的刊行深切反省,並決議休刊。
    針對新潮社突如其來的決定,已出櫃的前參議院議員松浦大悟認為,這件事在未有充分討論的情況下落幕,並失去一個可能讓正反面立場相互辯駁與理解的平台,令人感到相當遺憾。
     
  • 位於東京都世田谷區住宅街一隅的「貓喵書店」,以「貓助書店,書店助貓」的理念為經營核心,由原為流浪貓的貓咪店員送往迎來,店內僅陳列販售與貓相關的圖書,部分收益並捐贈給貓咪收容機構。
    「貓喵書店」由本與書店經營無緣的前上班族發起。持續關注日本書店的自由作家井上里津子,將「貓喵書店」自企劃、展店、宣傳、物流的事業化過程,編寫成《夢想中的貓書店開張為止》(ホーム社)一書。本書並有圖文並茂的官網,讓讀者透過這個夢想書店的創業故事,再次認識書店的魅力與可能性。

    zhu_tu__4.jpg

    (取自貓喵書店FB

  • 有如長腿叔叔真人版,日本山形縣鶴岡市舊羽黑第四小學校的「大叔」真人真事,被童書作家深山櫻取材改編為童書《最喜歡了!大叔文庫》(文研出版),9月底正式發行。舊羽黑第四小學校從1974年至2016年3月閉校為止,連續42年間收到來自一位匿名男子的購書基金和書籍禮券。男子在最初的信中寫道,自己過去因就學貸款的幫助才得以自高中畢業,因而希望能償還社會的恩情。
    除了寄到學校的現金外,信中也總會附上給孩子們的訊息,諸如:「天氣慢慢變冷,沒辦法到野外玩耍了,那就好好利用這些時間多多看書學習吧。」這位學校師生稱為「大叔」的捐贈人,捐贈的款項總額超過日幣220萬元(約新台幣61萬),共協助校方購得1,400本童書,學區內的親子兩代人都曾是大叔文庫的讀者。2016年舊羽黑第四小學因少子化宣布閉校,大叔終於在最後的信件揭露自己是當地出身的金野昭治(現年71歲)。此則美談讓深山深受感動和啟發,表示希望能將這份溫暖的心意以及孩子們的感謝,透過作品傳遞出來。
     
  • 「台灣漫畫與京都的現代展」10月9日在京都展開,深受日本漫畫影響的同時也發展出自身獨特風格的台灣漫畫作品,成為注目焦點。展覽共分前後二期,2015到2017年間榮獲「京都國際漫畫獎」的台灣漫畫家作品,將分別在兩次展期中展出。第一期展場設立於與「平家物語」這部日本文化代表作息息相關的祇王寺美術館,參展的作家包括漫畫獎獲獎者nyaroro(2015年京まふMAF漫畫賞得主)、ANTENNA牛魚(2016年京まふMAF漫畫賞得主),以及常勝(2017年京都國際漫畫獎得主)等人,第二期展覽則自10月16日開始,在嵯峨美術大學舉辦。

    img_167402_1.jpg

    台灣漫畫與京都的現代展宣傳海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告別美國夢:齊佛與葉慈的短篇小說

在20世紀美國小說史上,約翰.齊佛(John Cheever)與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都是所謂「作家的作家」(writer’s writer),也就是備受作家推崇的作家,連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與理查.福特(Richard Ford)這類小說大家都非常崇拜他們。

與更早前的兩位「作家的作家」非常不同:齊佛與葉慈的文字不如費茲傑羅華麗,走的是平實簡樸的路線,寫作主題也不像海明威那樣專注在一般人不會接觸的特別事物,而是只寫日常生活——他們擅長把小人物的細瑣平凡寫成令人讀來津津有味,餘韻不絕的故事。

齊佛曾登上美國《時代雜誌》與《新聞周刊》的封面人物,得遍普立茲獎、國家圖書獎等大大小小文學獎項;葉慈則是推出第一部長篇小說《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就進入國家圖書獎決選(同榜者還有沙林傑等知名小說家)。但事實上,他們一生的寫作過程充滿挫敗與掙扎,卻仍堅持創作不輟,也因此才能留名於世。

▉短篇小說與美國的社會現實

短篇小說是否具有藝術價值,在美國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普立茲小說獎創立後的前30年(從1917到1947年)只頒發給長篇小說,短篇的不受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齊佛一生的短篇小說作品近200篇,與羅斯(Philip Roth)及厄普代克(John Updike)一樣被當成知名中產階級都會雜誌《紐約客》的看板作家。但齊佛在創作生涯中卻也因此常被認定只會寫短篇小說——他的長篇小說作品屢遭退稿,出道27年後才出版第一部長篇《瓦普夏紀事》(The Wapshot Chronicle),也榮獲國家圖書獎。

身為長短篇小說能手,齊佛與葉慈的短篇小說往往能把學校、家庭、婚姻、職場等一般人的生活經驗擺在歷史場景裡面。他們的故事忠實記錄了1930到70年代的美國社會現實:走過經濟大蕭條、二戰後麥卡錫主義的恐共氛圍、白人生活中心往郊區移動,以及美國經濟的持續衰敗等歷史階段。

讀者看到許多小人物在學校過得不如意、與兄弟姊妹失和、和配偶離異、被公司開除,每一則短篇故事都是「美國夢」衰敗的縮影。批評美國夢的經典小說最精采者非《大亨小傳》莫屬,但齊佛與葉慈把「美國夢」的衰敗寫得如此不具傳奇色彩,讓美國讀者感覺那些故事就是周遭的人事物,甚至有可能是自己,因此更能用同理心去閱讀體會他們的作品。

▉學校生活的失序與失敗

johncheever.jpg
約翰.齊佛(取自wiki

齊佛的小說家生涯始於高中被開除。年方17時,他以自己的輟學經驗寫成一篇〈被開除〉(Expelled)的故事,一方面批評戰爭對於美國人的影響,另一方面宣稱「校方沒打算教育任何人」,對教育體制提出沉痛控訴。筆觸雖然青澀,但卻鏗鏘有力,因此獲得知名文學雜誌《新共和國》(The New Republic)錄用,就此展開寫作生涯。

對於美國學校生活的煩悶乏味與失序失敗,葉慈也曾提出尖銳觀察。他的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向來被當成紐約版的《都柏林人》(Dubliners),所有故事都發生在紐約市或者郊區。其中〈傑克南瓜燈博士〉(Doctor Jack-O’-Lantern)敘述一位窮困孤兒轉學到某個班上就讀,但始終遭同學取笑霸凌,女導師想幫他,卻越幫越忙。有趣的是葉慈筆下的孤兒並非楚楚可憐,反而相當強悍,最後連他也開始討厭起女老師——這下倒讓人比較同情老師,而不是那個孤兒。

葉慈藉此讓人看出,不分大人小孩,任何人都有無能為力的時刻。同一本小說集的〈和陌生人一起開心〉(Fun with a Stranger)則一樣生動刻畫許多學童角色,以兩個教學風格截然不同的女導師來說明學校教育的好壞多少具有一點運氣成分,倒楣的學生雖然對學校生活仍抱有一線希望,但最後難免失望。

▉破碎的家庭關係與婚姻

齊佛與葉慈都生長在父母離異的家庭,而且成長過程中多少受到經濟大蕭條的影響,為此吃了不少苦頭。齊佛長期與大他7歲的哥哥一起生活,直到他的女友變成大嫂後才兄弟鬩牆。葉慈則是與母親和姊姊相依為命,在紐約的都市夾縫中求生存。

yatesrichard.jpg
理查.葉慈(取自wiki

齊佛短篇小說集《離婚季節》(The Season of Divorce)裡收錄他最著名的短篇小說〈再見,我的兄弟〉(Goodbye, My Brother),故事訴說4個兄弟姊妹久別重逢,但幼弟與全家人始終格格不入,他憤世嫉俗的言行甚至差點招來殺身之禍,遭兄長於盛怒之下擊斃。收錄在葉慈《十一種孤獨》裡的〈舊的不去〉(Out with the Old)則是敘述長期疏離的父女關係:父親因為結核病而長期離家住院(葉慈自己在歐洲服役期間也曾感染結核病,治療了很久),在知道18歲的女兒有了4個月身孕後不知所措,始終無法寫完想要給女兒的信,人在醫院的他縱使想幫助家人也完全無能為力。

對於婚姻生活,齊佛與葉慈的體會更是深刻不已:齊佛娶了東岸白人醫生世家的女兒,但婚姻始終因爲他的酗酒問題和同性戀傾向而面臨危機。葉慈則是有過兩段婚姻,與第一任妻子離婚時甚至失去了兩個女兒的監護權。

齊佛的短篇〈離婚季節〉(The Season of Divorce)把婚姻生活失去樂趣、淪為規律的可怕後果寫得如此露骨,同樣的主題也反映在葉慈的〈B.A.R.專家〉(The B.A.R. Man)裡面:上過戰場的陸軍退伍大兵娶妻後,10年的婚姻生活只剩下工作、跟老婆在家玩牌與看電視、週末陪她看電影後去吃冰淇淋,週五晚上跟一群算不上朋友的傢伙在燒烤店喝酒扯淡,如此日復一日。某天這丈夫突然意識到自己對規律生活非常不滿,豈料打破規律後反而為自己惹上了大麻煩。另一個故事〈美滿幸福〉(The Best of Everything)則更為諷刺:一對男女結婚前一天,還沒同床就面對異夢的情境:未婚妻在室友的體貼之下終於有機會把身體獻給未婚夫,豈料他只是一股腦想著要回去參加哥們幫他辦的「脫單派對」。

▉酗酒成為家庭與社會常態

跟費茲傑羅、海明威、卡佛等作家一樣,齊佛與葉慈都是酗酒成性的作家,齊佛甚至差點因為喝太多酒而丟了性命。有一則文壇軼事是:齊佛與卡佛兩人相差二十幾歲,但兩人同時到愛荷華大學教創意寫作時,一老一小居然結為忘年酒友,甚至喝酒喝到一整個學期都沒把打字機的防塵套拿下來,完全荒廢了寫作。(當時卡佛才三十幾歲,齊佛已經61了。)

在〈再見,我的兄弟〉裡,母親看到久別重逢的小兒子,第一句話居然是「回來很值得吧?要不要喝一杯馬丁尼?」《離婚季節》裡另外兩篇值得玩味的酗酒故事是〈蘇頓街區的故事〉(The Sutton Place Story)與〈琴酒的哀愁〉(The Sorrows of Gin),描繪爸媽因為酗酒而失去對兒女的關愛。〈蘇頓街區的故事〉裡面不滿三歲的小女孩黛博拉甚至認為雞尾酒是「成人世界的軸心」,在沙坑玩扮家家酒時她會「假裝調製馬丁尼,看到圖畫上面的茶杯、酒杯、玻璃杯,她會想這些杯子裡全部裝滿了老式雞尾酒。」

葉慈的《十一種孤獨》裡面也不乏酒後亂性、失去理智的角色,就連〈舊的不去〉裡面那些隨時有生命危險的結核病人,也會把酒偷渡到病房裡喝,簡直像自殺。在葉慈筆下,同事們午間一起用餐時會喝雞尾酒,週五晚上夫妻在家裡放鬆的休閒時間喝的是琴酒加苦艾酒(也就是馬丁尼),待在巴黎酒吧裡的美國退役大兵喝綠茴香酒,離家出走的丈夫口渴了就喝烈酒加啤酒……

此外,葉慈的長篇小說《妨礙安寧》(Disturbing the Peace)更是以一名雜誌業務員為主角,描述他因喝酒而漸漸走向自我毀滅的人生歧途,甚至一邊參加戒酒團體與服藥,但仍繼續喝酒。齊佛與葉慈都曾歷經過美國的禁酒令時代,身為知名酒鬼的他們也都曾喝酒喝到無法自拔,但在他們筆下,讀者不只能看到酗酒在家庭與社會上的常態化,也會發現其實酗酒正是他們批判的社會問題之一。

▉作家這項職業

在齊佛的〈啊,碎夢之城〉(O City of Broken Dreams)故事中,自芝加哥遷居紐約、夢想著當上百老匯劇作家的主角最後連邊都沒沾上,卻因一樁商業利益糾紛而被設計陷害,不得不帶著妻女返鄉——儘管妻子還沒放棄,勸丈夫到好萊塢去賣劇本。

至於葉慈筆下的作家也不輕鬆,在〈跟沙魚搏鬥的人〉(A Wrestler with Sharks)裡,有個工人放棄兩倍薪水的鈑金工作,自願到一間不入流的勞工刊物去當記者。他已經寫了9本各種類型主題的書,但全都沒有出版。看得出來他雖然自比為與鯊魚搏鬥的鬥士,懷抱「寫作救世」的理想,卻只是個不切實際的傢伙,最後連那無關緊要的記者工作都丟了。

《十一種孤獨》裡最後一篇〈建築工人〉(Builders)的寓意也最深切:故事裡的主角只是個財經新聞編寫員,但自詡未來能成為跟海明威一樣的作家,結果卻只接到一個幫計程車司機代寫故事的寫作差事。最後呢?故事沒寫成,自己的婚姻也毀了。不過他從司機身上學到一個道理:寫作就像蓋屋,除了牆壁、地基、屋頂之外,還得考慮要把窗戶擺在哪裡。但這位主角終究不確定自己的屋子是否有窗戶,而且最後似乎體悟到屋子的比喻也可以用來指涉人生,因為他說他跟妻子「建設的東西也垮了」。他只知道,「應該要有一扇窗的,我們大家都需要。」

這就是齊佛與葉慈的寫作人生,不斷掙扎,求新求變,但充滿自我懷疑的時刻始終沒有遠離他們。他們不但擅長描寫人生的失望與失敗,自己也常在希望與失望中掙扎猶豫,一步步緩緩前行。

li_hun_ji_jie_.jpg 離婚季節
The Season of Divorce: Stories
作者:約翰.齊佛(John Cheever)
譯者:余國芳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約翰.齊佛(John Cheever
美國具影響力的偉大小說家。生於麻薩諸塞州昆西市,父親是皮鞋經銷商,在30年代經濟蕭條後永久失業。母親原籍英國,經營禮品商店,藉以維持一家生計。17歲時,因吸菸和成績問題遭學校退學,翌年(1930),他在《新共和國雜誌》發表首部短篇小說〈被開除了〉,開啟了創作生涯。

約翰.齊佛一生創作近200則短篇小說,以及5部長篇小說。1956年,他以短篇小說〈鄉下丈夫〉(The Country Husband)榮獲「歐亨利獎」;1958年,以第一部長篇小說《瓦普夏紀事》(Wapshot Chronicle)贏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奠定文壇地位。1979年,他自選61則短篇,出版《約翰.齊佛短篇小說自選集》(The Stories of John Cheever),榮獲該年度「普利茲小說類文學獎」以及「美國國家書評獎」。多部作品已被翻拍成電影,如短篇小說〈游泳者〉。

他的創作主題大多圍繞在中產階級生活的破敗、人心匱乏,以及都市人在名利之間的迷惘。寫作手法細緻,描寫日常看似平凡,卻隱藏伺機而動的災難與危機。這些作品在時間的磨練下更顯光華,深深呼應現代人心與生活。1982年,約翰.齊佛在去世前六週,獲「美國文學和藝術學院」授予國家文學獎章,表彰其一生對於文學的奉獻,以及深刻的影響力。


shi_yi_zhong_gu_du__0.jpg十一種孤獨
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
作者: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譯者:李佳純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理查.葉慈(Richard Yates
1926年生於紐約州楊克斯鎮。二次大戰退役之後,在雷明頓蘭德公司(Remington Rand Corporation)擔任公關部寫手,也曾短暫為勞勃.甘迺迪參議員撰寫講稿。1953年起開始發表備受讚譽的小說作品,第一本小說《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提名1962年美國國家圖書獎。他總共出版過九部作品,包括小說A Good School、The Easter Parade、Disturbing the Peace,及兩部短篇小說合集《11種孤獨》和Liars in Love。葉慈離過兩次婚,有三個女兒,卒於1992年。評論界將理查.葉慈與費茲傑羅、契軻夫等大文豪並列,並認為他是美國戰後最好的小說家及短篇故事作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榮彬(台大翻譯碩士學程副教授)
2018-10-22 15:31
OB短評》#135 神明都表示滿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寶島搜神記

文、圖:角斯,角斯角斯,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樂 
這些Q版神明萌得有點歪,籤詩加農民曆的設計簡直令人驚艷得肅然起敬!如果「文創」一詞還有些指望的話,這就是文創該有的樣子,扉頁的折籤,大概是有史以來最美的推薦序。
打開書封,裡面收著一支可愛的上上籤,籤詩暗藏玄機。本書值得神明發爐表示歡喜:風格天成的插畫,剛剛好的字型編排,不落俗套的處處埋梗,宜收藏,宜送禮,宜致贈外國友人,真正大吉。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想知道任何和神明有關的訊息,上網一查就有。但本書匠心獨具、自成一家的圖畫絕對是主角,細讀下去,從文字到裝幀、排版皆有講求。這樣的水準,不用擲爻,神明表示滿意。【內容簡介

漢字的華麗轉身

漢字的源流、演進與未來的生命
王明嘉等28人著,阿尼默、筆頭、鄭婷之繪,大塊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獨   益  
這麼厲害的本土出版企畫實在少見,從架構、議題、邀稿、配圖到美編樣樣無懈可擊,內容或許似曾相識,卻埋了不少獨特的見解。結實的短文一旦集結起來,神龍見首又秀尾,轉身就奪下了久違了的漢字話語權。
兒時國文課和書法課的枯燥記憶猶在,但這本主題是漢字,又是與官方資源合作的書。不僅使用幽默易懂的視覺設計,讓讀者一望即知漢字的興味,並且層次豐富,涵蓋和製漢字的歷史、倉頡輸入法的脈絡,完全「不官腔」,連帶社會變遷、字型設計,甚至漢字刺青、塗鴉文化也做了一番功夫研究。設計相關行業的要看,愛文具愛寫字的要看,家有小朋友正在學生字的更要看。
「漢字」正夯,而且感覺還要潮很久。本書大概把漢字從最學院到最商業的面向一網打盡,運用超強的美編和文編力道,將南轅北轍的主題,緊密相融成一有機體。大塊文化經過數年來「網路與書」系列所培養的功力,一出掌就打垮江湖各路高手。【內容簡介

愛書人的神奇旅行

在祕密圖書館窺探西方文豪奇聞軼事,享受一個人的閱讀時光
The Secret Library: A book-lovers' Journey Through Curiosities of History
奧立佛.泰爾(Oliver Tearle)著,崔宏立譯,聯經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私密小八卦,偏冷豆知識,作者拿出這份口袋裡的另類經典書單,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小佛心,當然也不排斥那些堂皇的正典,反正是在告訴有緣人:我做得到,你也可以,每個人都該有一套自己的文學史或XX史。
這本書很有小叮噹任意門的感覺,門一開可通往知名作家的房間窺探他們的生活。作者不著痕跡地著墨文學史的變遷走勢,稍稍減低窺探名家八卦的罪惡感。
在邊欄花絮突然轉身成為主角的時代,本書無涉你對文學的愛好或閱讀,提供了無數八卦或豆知識讓你拿來笑笑,或者發文討讚。當莫名所以的youtuber能隨便賺個三百萬粉絲,本書提供的內容或邏輯(比起文學原典),或許才是在當下存活的陽光空氣水。【內容簡介

麻風醫師與巨變中國

劉紹華著,衛城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獨 
這是扛鼎級的追蹤報導,功夫下足,又寫得清暢動人,沈重而不滯礙,實在可圈可點。只是作為一份歷史人類學研究,回頭去看文革前後的麻風醫生處境,似乎還需要某種形而上的角度來收攝這段人類經驗才會完整。不過這或許也不是當務之急,而是來日的工作了。
本書讓我們清楚知道,即使白紙黑字的歷史,也可能是官方或傳媒所形塑的。可悲的是,還有許多人困在其中為它歡呼叫好、挺身辯駁。麻風為桿菌造成的一種傳染力不強的飛沫感染病,過去因知識不足加上患者外貌受影響,患者常備受歧視,甚而被圈禁隔離。讀完本書,可領略極權政治的癲狂比麻風還容易傳染致命,改變的不只外表,可怕的是連心靈都扭曲。
十年前的《我的涼山兄弟》已是一把削鐵如泥、打遍天下無敵手的絕世好劍,不免令人擔心成為作者難以超越的絕響。事實證明這樣擔心純屬過慮,《麻風醫師與巨變中國》仍是一把好刀,和前作在方法上有傳承、有區別,但對國家權力的關心始終不變。田野和文獻以麻風為引,析理出政治權力如何進入科學的領域,對醫者、病人甚或疾病的理解產生莫大的影響。雙劍在手,令人期待作者的下一個十年。【內容簡介

考工記

王安憶著,麥田,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王安憶的上海早已是廟堂般的存在,這次以屋舍修葺為經緯,搬演故人如何走入新世紀,細節可觀,處處藴藉,幾乎是一趟古蹟巡禮。畫面有一条視頻感,卻沒有小資文青氣,悲歡離合依舊動人,不求新卻求變,穩定豐厚著「憶上海」的質量。
青春滔盡後,浮著點蕭索,苦澀中又猶有年少血氣的餘溫,正適合轉涼的秋夜捧讀。轉盞昏黃檯燈,看作者燃起故人故事的香,火盡香枯,而氣味仍若有似無。文字就是用以承載這些好易消失的靈魂與意念的吧。
本書是王安憶的正常能量釋放,以宅院為主角,寫的還是她最擅長的大時代轉折。離《長恨歌》雖然有點距離,但依舊能從細部的微調中,看出作者努力挑戰自己,尋求突破的決心。相對於《天問》與《匿名》,重回「舒適圈」的王安憶仍然令人賞心悅目。【內容簡介

全員玉碎!

総員玉砕せよ!
水木茂(水木しげる)著,酒吞童子譯,遠足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批   議   獨 
有別於《漫畫昭和史》的歷時性磅礴,這段作者親身經歷的二戰故事,鎖定一時一地,慘絕人寰,劇力萬鈞。有希臘悲劇的莫可奈何感,最後的高潮幾乎是楳圖一雄式的恐怖,令人只能啞口無言。
這不是一個能輕鬆以對的漫畫故事。現實比漫畫還荒謬,還讓人心如寒冰。這麼難過的故事,更要好好地讀,直視過去的錯誤,也是一種轉型正義。
如果你覺得《來自硫磺島的信》已經足以讓人心頭一沉,那麼讀完水木茂自傳式的《全員玉碎》則徹底讓人心痛和心碎。作者以獨特的畫風記錄下戰爭對人性的扭曲,不是「為何而戰」的追問,而是質疑沒有目的的死亡究竟有何意義?這部完成於水木顛峰時期的漫畫,是對戰爭最悲淒的控訴。【內容簡介

剃掉鬍子的馬克思

一位革命家的人生轉折與晚年自我追尋之旅
Karl Marx beim Barbier
烏韋.維茨托克(Uwe Wittstock)著,王榮輝譯,商周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獨  
曾經或多或少和《資本論》奮戰過的人,看了本書應該都會百感交集,一代思想巨人的晚年竟然如此——不是淒慘潦倒,卻絕對超乎想像。剃掉了反抗意味濃厚的大鬍子,我們的馬克思再也不是那位馬克思了。
在資本主義運作處處充滿危機的當前,馬克思的觀察和批判重新獲得高度的關注。然而理論論述不免令人望文生畏,先從其人其事入手,不失為好的起點。本書從多數人不知的剃鬍逸事開始,一點一滴虛實交錯,引領讀者踏著這塊入門磚,進入馬克思構築的龐大建築。
雖然書名寫著「馬克思」,但閱讀本書絕不會犯睏。半虛構和半史實,作者巧妙拼湊出在理論之外的馬克思,靈活重現思想家最後的日子。充滿隱喻的決定,戲劇化的人生句點。【內容簡介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聰著,林琪禎譯,八旗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獨 
論清朝興衰,卻以日本的「東亞」和韓國的「東北亞」概念來破題,一針挑破了當前區域局勢的其來有自。雖然還是比較傳統的以朝政看歷史,作者卻提出了有別於歐美與漢語圈的超拔史觀,令人胸襟大開。講談社的這套世界史,這本極可能是箇中翹楚。
資料豐足,脈絡一絲不苟條理分明,在系列歷史書籍群裡閃著耀眼光芒。看作者拆解所謂的「大中華」概念,書寫各族群、國別間的矛盾牽制,很是過癮精彩!
平野聰是日本研究清帝國的中壯輩知名學者,本書充分顯示他在研究上過人的才氣和識見。以清帝國為題,面向大眾讀者,討論「亞洲」概念、文化認同、帝國運作,沒有一絲學術上的鬆懈。舉重若輕,讓讀者重新理解習以為常卻絕非常態的歷史觀念。其中的「切身」之感,才是史學普及最重要的元素。【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