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通信 Vol.056》烤肉賞月吃月餅,中秋來翻月亮書

整理:阿多利

本週適逢中秋佳節,2019年的天空沒有10個太陽,但OB辦公室卻有月餅吃太多而圓滾滾的月亮臉(就是通通編啦(自首

邊啃蛋黃酥,通通編閒聊提到:不是有人說,登月計畫是在攝影棚拍攝的!此陰謀論一出口,辦公室一陣靜默……只見大編用關懷的眼神看著通通編,親切地拍肩問:「近來可好?」接著拎過來幾本書說:「開卷有益,閱讀紓壓,來看看這幾本可愛,又能讓人心情愉快的作品,好嗎?來~徜徉在繪本中對月亮的各種想像吧。」大編溫柔地說:「 或者,你也可以交一篇論吳剛與薛西佛斯的神話意涵探討報告。」(抖

於是,帶著對月亮的美好憧憬 ,通通編翻開了《這是一個……的夜晚》

本週的一~籮筐好文分享給你:

《哈利波特》點燃的全球魔法狂熱,從小說、電影、舞台劇燒到遊樂園,而將這把火接引到台灣出版界的幕後人物是誰?在本集的閱讀隨身聽中,莊靜君將分享多年的版權交易經驗,聊聊她如何與全世界的出版人成為好友,聽聽各種傳奇作品背後的有趣故事。究竟,在她和JK‧羅琳的經紀人交手時是否忍不住喊:疾疾,護法現身?讓我們聽下去……

認知科學家蔡志浩在書人生專欄向讀者告白,說自己從小非常內向,有強烈的亞斯特質,對外在的人與規範不太有感覺,他是透過閱讀探索世界、社會與自我,找到「我是誰」與「我要往哪裡去」……

中山七里透過推理創作來針砭社會,由犯罪動機的社會性,在文學中對現實世界提出問題,用故事文字喚醒我們關注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每週出版的新書精彩如潮,無論是文學、社科哲普,抑或科技前沿及美好生活,我們都準備了精準且扼要的OB短評:

  • 【每週好書‧OB短評】#201 調度想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202.jpg
    |明朝|白城魔鬼|設計準則:Massimo Vignelli|終極慢活|天有二日?禪讓時期的大清朝政|基地帝國的真相|間諜、虐待狂與巫士|千本鳥居百萬神|
     
  • 【每週好書‧OB短評】#202  相互鑑照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202_0.jpg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十六歲的海洋課|這是愛女,也是厭女|面對蓋婭|明日醫學|老人詐欺|北韓一百問|島嶼無戰事2︰難以迴避的價值抉擇|

zhong_xiao_xue_.jpg


【9/13~9/22​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9/14(六)

14:00
「第六屆移民工文學獎」系列講座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 三樓簡報室(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 【活動頁面
電影放映《摩登科技夢》帶你瞭解科技影像的社會烏托邦!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樓演講廳(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 【活動頁面

9a80342c-47ea-49d7-997d-8c4204c17ca6.png

19:30
吳品瑜《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新書分享會-高雄・臺南場
地點:政大書城臺南店(臺南市西門路二段120號B1) 【活動頁面

9/15(日)

10:40
在繪本裡讀建築《現代建築之父 柯比意》故事導讀+小建築師工作坊
地點:晨熹社繪本書店(臺中市西區博館路234號) 【活動頁面

666f853a-3b0b-48d1-a4ac-a35a3d45c080.png

14:30
跨蝦米藝術節
地點:鳳山揪棧(高雄市鳳山區鳳明街71號 ) 【活動頁面

9/16(一)

19:40
9.9(一)開課!讀麥爾坎.勞瑞《火山下》——世界文學讀書會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活動頁面

9/18(三)

20:00
誠品r79空中閱覽室——詩的流淌
地點:誠品R79空中閱覽室(臺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6號B1之中山地下街B1-B48號店鋪) 【活動頁面

8eb4b65b-1845-43bb-bdd4-690895d9bf35-3.jpg

9/20(五)

19: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f082fed5c5dc93d4b2cbc1e7bfeb4c1482a9e6e5_11.gif

嚴韻的英文小說讀書會!帶讀TONI MORRISON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活動頁面
貓舔拭了我的傷口——《借你看看我的貓》新書分享會
地點:瑯嬛書屋(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165巷6號)【活動頁面

f7d4d96a-116e-427d-a7d4-26d484c32bfb.jpg

9/21(六)

10: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14:00
FUN心玩國樂:古典遊樂園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B1樂學室(新北市中安街八十五號)【活動頁面
文創不是那麼簡單
地點:光點台北 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活動頁面
《東坡詞‧東坡情》新書講座
地點:金石堂信義店 5樓龍顏講堂(臺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活動頁面
得獎的是─奧斯卡最佳配樂1934-2019
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4樓音樂廳(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594號)【活動頁面

14: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15:00
FUN心玩口琴:口袋裡的音樂魔法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B1樂學室(新北市中安街八十五號)【活動頁面

83dd9ce2-01be-4a61-a4d1-03962ba8a5f6.jpg

18:00
秋趣•弦來:心弦室內樂團音樂會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B1演藝廳(新北市中安街八十五號)【活動頁面

19: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FRESH劇場:布克山的歷險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B1演藝廳(新北市中安街八十五號)【活動頁面

2928cf25-c4e2-49f0-ace6-d2d84efb8e72.jpg

9/22(日)

10: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14:00
2019下半年「大家的私房課——生活智慧的傳統與現代」
地點:紀州庵3樓人文講堂(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108年屏東現代詩展系列活動
地點:齊東詩舍(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電影放映《Prison Image》監獄監控錄像與權力關係!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樓演講廳(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 【活動頁面

14: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9-13 12:00
書.人生.蔡志浩》書,是我狂飆青少年時期的導師

青少年是個艱難的時期。這個身心同時轉變的時期主要的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找到答案,成年的生涯才能順利展開。但是在升學主義盛行的年代,這事往往是被壓抑的。專心讀書考試就是了。

從小我就非常內向。應該說有非常強烈的亞斯特質,即使跟親人都很難維持眼神接觸。四、五十年前的社會對自閉症譜系障礙的認識與特教資源都不如現代,我被當成一般孩子對待,度過青少年時期又加倍艱難。

人的每個特質都是詛咒,也是天賦。我一直對外在的人與規範不太有感覺。有人覺得沒有同理心,但它也讓我不太在意與眾不同,不太管社會的期待,仍保有強大的探索動機。我自幼閱讀量就極大。書,是我狂飆青少年時期的導師。

▉發現世界

我的探索之旅是從閱讀開始的。大約1980年、小學五、六年級時,爸媽買了一整套共27冊的「時代:自然文庫」與「時代:科學文庫」。以今日角度觀之,就是嚴肅一點的精裝科普。我不確定他們為什麼買,也許是為了教育,也可能是遇上了厲害的推銷員。

我很愛這套書。那是世界的樣本啊,圖文並茂,非常好看。小學時就是看照片及圖說,上國中開始逐本細讀,每本都被我讀過無數次。在看這些書的過程中,我第一次覺察到自己比較喜歡什麼(從讀一本書的次數)、或是比較容易讀懂什麼(從讀一本書的速度)。

其中被我從架上抽出來看最多次的就是《頭腦的祕密》,講神經科學與精神醫學。這套書原著出版於1960年代,中譯本晚了十餘年。所以我從書中看不到、也不知道認知心理學在1970年代興起之後累積的知識。

那時的另一個影響來源是遠流的大眾心理學叢書。這些書軟一點,但多少也有些真實的性格、臨床與社會心理基礎。在幫助我了解人(自己與身邊的人)的同時,也帶我接觸到背後的知識,與我之前接觸到的剛好軟硬互補。

雖然當年的資訊有些落差,我對人類心智運作機制的興趣是確定的。這讓我在1988年大學聯考的前幾個志願都填心理系,後來也真的念了心理系。大學四年學得最好的果然還是基本心理歷程,多年以後也真的成為認知科學家。

2001年從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回到台灣,在學界待了10年,之後來到業界做了八年多的設計與創新相關的顧問工作。當然不是突然轉換跑道,而是跟小時候一樣在持續好奇與探索的過程中自然走出來的。

我從小到大讀的書之中,可能只有極少部分真的跟後來走的路有直接關係。但如果沒有花那麼多時間探索,也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適合或不適合什麼。而所有看過的書都成為背景知識,那往往更是競爭的關鍵。

就像我們做設計常說要「早點失敗,快點失敗,經常失敗」。最好的設計都是在大量發想與驗證的過程中發現的。人生亦然。

▉認識社會

1981年上國中,離台灣解除戒嚴只剩6年。社會力開始大量釋放,每天街上都有抗爭,從溫和到激烈,從政治、社會到環保。在這樣的環境成長,再怎麼封閉的人都很難不注意或不去想發生了什麼事。

我讀了大量的社會評論書籍,從陶百川、楊國樞、胡佛、李鴻禧、楊國樞、余英時到李亦園,從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到人類學。這樣的嚴肅閱讀習慣一直從國中持續到高中,從戒嚴、報禁、黨禁到髮禁的解除。

相較之下,花在課業的時間不多。不是完全不念書,就是只念最低限度:念教科書,做每章之後的習題。但不看參考書也不補習。不是刻意特立獨行,而是對外在的規範沒什麼感覺。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和我同齡的孩子在人生的這個階段不是這樣過的。多半就是埋首學校課業,遵循社會規範,很少人有時間讀課外書,觀察社會,或是想當時我每天在想的問題。

1985年上高中以後,我開始在週記寫下自己的教育與社會觀察。我才不管週記的制式欄位。每次想好方向訂個標題就開始寫了,一寫就是三、四頁,是原本規定頁數的兩倍。每學期都要寫到兩本。

導師也辛苦。我寫,他們就得看。看了,就得回應。有時候我會收到導師回覆的一整頁評語,告訴我從他們的觀點看我看的這件事會看到什麼。那其實還蠻有幫助的。

也因為花在課業的時間不夠多,高一數學就不及格,補考升上高二。高二數學、物理不及格,補考升上高三。高三數學、物理、化學不及格,補考的機會都沒有,直接留級。後來以同等學力考上大學離開,沒有真的再念一年,但也沒有拿到畢業證書。

週記反而成了高中三年主要學習管道與成長路徑。三年不間斷大量廣泛閱讀,以及每週一次反思與記錄,這個過程對我的影響非常大。雖然活在自己封閉的小小世界,但可能比很多人更了解世界運作的規律。

你如果看我的部落格與在社群網站上的活動,會發現這個習慣一直持績到現在。

▉探索自我

我也在探索世界與社會的過程中同步探索自我。尤其高三沒能畢業也是關鍵。那時我跟小時候讀「自然文庫」與「科學文庫」一樣,問自己:「每一科下的工夫都差不多,哪幾科表現好?為什麼?哪幾科表現不好?為什麼?」也再一次認識自已。

高中三年影響我最大的是張老師出版社的《心平氣和之道:如何避免生氣》、《快樂地與人相處:如何克服害羞》、《我站得更穩:如何肯定自我》、《寬容的胸懷:如何避免嫉妒》與《朋友就在我身邊:如何克服寂寞》這套書。

我試著在閱讀這些書的過程中,檢視自己與人際關係的每一個面向。因為這套書的重點就在提供方法促成改變,也觸發我展開一連串的瘋狂社交實驗。

上高中之前我其實每天活在電腦的世界裡。那是一個安全的世界,所有的規則都是清楚的,照著規則做,結果百分之百可以預期。但是電腦在我上高中前壞了。也許這是天意,它迫使我直接面對這個世界。

從高一到高二,我參加了3次的救國團自強活動:中橫健行、金山陸海空活動、新竹科學城活動。每一次報到分組後的等待時間,我就主動跟一個個來自各地、彼此陌生的組員自我介紹。

活動結束回到家裡,我會再給每位我認識的朋友,以及領隊的大哥大姊寫信,到年底還會再寄賀年卡。收到回信就繼續聯繫下去,直到接近大學聯考,才漸漸淡掉。

這當然不是出於我的本性,永遠不是。這當然也不是件自在的事,即使到了50歲的今日依然如此。當時我其實像玩電腦一樣系統性地執行某些規則,然後觀察反應。

我知道這看起來很怪。但是到頭來,我如果能勉強融入這個社會,依賴的正是把人當成某種有智慧的物體。有趣的是你反而會對他們開始感興趣,所有跟人有關的焦慮都會降低很多。

喔,還有舞會。戒嚴時期原本是有舞禁的。解嚴前解除了舞禁,地方政府紛紛在公園辦舞會讓青少年參加。我不會跳舞,討厭社交,但還是跑了一陣子的舞會。對我來說那就是另一種電腦程式,以及另一組奇怪的行為。

到最後,還真的交了不少朋友。當然,遇到的挫折、尷尬、困窘與傷害更多。但是回頭來看,我做的也就是青少年該做的:藉由大量嘗試(與失敗)找到「我是誰」與「我要往哪裡去」。

▉告別青少年

在沒有任何師長的引導下,在書、以及書觸發的改變中,誤打誤撞或順其自然,我在青少年階段做了所有青少年都該做、但在升學主義時代大部分青少年都被要求不要做的事。結束高中生涯前,我已經清楚完成人生第一次的自我認同。

因為花在課業的時間太少,導致高三留級。但這時我已知道不要依賴外在評價了解自己。我比身邊所有的人都了解自己,而且那個了解是驗證過的。我知道自己的天賦與限制,性格特質,以及興趣。

1988年我以同等學力考上大學,考得相當不錯,甚至比大部分順利畢業的同學更好。高中沒畢業也好。跟23年後因為不想玩升等的遊戲規則離開學術圈一樣,在在印證了每個看起來像詛咒的特質其實也都是天賦。


蔡志浩
認知科學家,《Taiwan 2.0》部落格作者。致力於將跨領域基礎知識轉化為設計力量,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研究總監。現任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常務監事,悠識數位創新策略總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202  相互鑑照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無父之城

陳雪著,鏡文學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文 
將台灣歷史和小鎮風土人情緊密結合的懸疑小說,以多人敘事不斷刪除再生情節,導引出真相。作者將主角之一設定為小說家,在本文內穿插小說家被現實誘發寫出的短篇故事,混淆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質疑關於真相的語言原本就包含虛構成分,跳脫一般推理層次,短篇小說的部份令人分外驚艷。
作者卻善用既定限制,進行自己小小的風格實驗,在類型小說的表面下,體裁構成、心理活動皆有精巧不俗之處,是小說家技藝與敬業的雙重展演。 【內容簡介

火山下

Under the Volcano
麥爾坎・勞瑞(Malcolm Lowry)著,雷素霞、楊冰譯,林致豪繪,新雨出版,59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部1947年出版的經典,頗能傳達出一整個時代的無路可出感。透過一段剪不斷理還亂的三角關係,作者一方面步步進逼,讓主角們在墨西哥火山的荒蕪中質疑存在的底線,另一方面又大玩象徵主義,維吉爾、但丁、馬羅、莎士比亞都成了互文的對象。自然與文明,愛慾與毀滅,這是存在主義之前的存在主義,他人即地獄,因為真正的閻王永遠是自己。
台灣與墨西哥位在同一緯度,但對墨西哥的認識,仍停留在刻板印象。如何深化對墨西哥的理解?除了歷史之外,就是文學。本書運用墨西哥重要的節慶亡靈節為切入角度,是一個重要亮點。 【內容簡介

凝視時代

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簡永彬、高志尊、林壽鎰、徐佑驊、吳奇浩、連克、郭立婷、郭怡棻、賴品蓉、凌宗魁著,左岸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本書是一部小型台灣攝影史,從攝影技術與島嶼的初接觸、民眾對科技的驚駭,到日治時期攝影作為官方情搜宣傳之用,再到民間開設寫真館,梳理了台灣一百多年來「觀看現實」的遞變,而攝影所凝止的時刻串連起來,正是台灣經歷現代化的過程。
圖像世代最諷刺的,就是當圖像流通如此容易,反而很難被有效留存,比文字更容易在時間洪流中消逝。本書幾乎是一本精練版本的台灣攝影史圖錄,概述這些前輩攝影人的身影,也記錄了這些相片目前的藏處。即使去掉這些學術意圖,光憑照片就是值得一觀的攝影集。 【內容簡介

父親養成指南

從只出一張嘴的豬隊友,進化成參與育兒教養的新時代神隊友
The Life of Dad : the making of a modern father
安娜・麥菁(Anna Machin)著,張馨方譯,馬可孛羅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獨   益  
對父職的想像只停留在陪小孩打棒球或踢足球?本書橫跨人類學、神經科學與社會學各領域,探討50萬年來父職如何形成與遞變,且從非西方的各種文化,挖掘現代中產階級刻板印象外的諸多父親角色。雖是較為老舊的人類學研究取徑,但積極投入育兒的新世代台灣父親,仍可從中找尋與上個世代不同的父親典範。
在學習如何當父親的過程中,思考「父職」的意義。本書從人類學的問題切入,試圖去理解不同文化對「父職」的同與不同。聽聞坊間有許多丈夫在生育小孩前信誓旦旦,小孩出生後卻把所有陪伴、教養責任丟給妻子。或許如何不讓生育完的妻子感覺到被背叛,才是父職與夫職的核心概念。 【內容簡介

知己

從頭到腳,用漢字解說53個身體部位的運行奧祕,掌握中醫養生精髓
Know Yourself
徐文兵著,野人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以身體各部位的詞彙去提調中醫醫理,不時鑽出令人驚喜的小洞見。這一冊醫書、辭書、道書、善書兼而有之,底蘊深厚,卻又寫得通俗可親,引人重新發現潛伏在日常用語中的無盡藏。
與其說是「中醫書」,讀來更像「相人術」:觀人眉宇、察人氣色的通用指南。此類知識是如何穿透不同階級的東亞社會,成為一般人生活知識的共通基礎,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有趣問題。 【內容簡介

犯罪手法系列3-法醫昆蟲學

案發現場的蠅蛆、蒼蠅與甲蟲……沉默的目擊者如何成為破案證據
A Fly for the Prosecution: How Insect Evidence Helps Solve Crimes
麥迪森・李・戈夫(Madison Lee Goff)著,祁怡瑋譯,麥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本書結合了屍體腐敗過程中,不同階段所引來的昆蟲,藉以重構犯罪現場。切入手法看似平常,卻蘊含了大量的專門知識。法醫昆蟲學是以停駐在屍體上的昆蟲發育程度,推論屍體距離死亡的時間。令人驚恐的是,書中還提及了活體生蛆的鑑定。作者並未把他所經歷的案件寫得高潮起伏,僅僅冷靜描述研究蟲豸作為生物跡證,如何謀求社會公義,踏實而不花俏。 【內容簡介

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

從工法、材料到歷史,由地底到空中,頂尖結構工程師帶你解開建物的構造奧祕,了解建築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Built: The Hidden Stories Behind our Structures
羅瑪・艾葛拉瓦(Roma Agrawal)著,王翎譯,臉譜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若說建築師的設計是藝術與科技的結晶,結構工程師的工作便是負責平衡協調兩者。作者寫作手法深入淺出,以淺顯的例子說明力學作用,詳細分析許多知名建築物,磅礡法式與趣味眉角並存,讓人感受到這門技藝內蘊的詩意。
作者身為女性土木建築師,以獨特、細膩的視角及文學的手法,來呈現重要又難懂的結構、材料力學,讓讀者得以更貼切地一窺每日可見的建築物,其背後蘊藏的原理。 【內容簡介

人工智慧在台灣

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
陳昇瑋、溫怡玲著,天下雜誌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本書針對台灣人工智慧發展進行討論,記錄了此關鍵技術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以及當前所遭遇的問題。主張人工智慧將是改變未來世界最重要的技術發展時,必須深思的關鍵問題是人工智慧對人類生活所帶來的衝擊與變遷,可惜作者並未對此問題展開討論。 【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