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計畫.馬尼尼為》邪典詩人正崛起

1980後出生的馬尼尼為,是馬來西亞柔佛州麻坡人,19歲赴台求學,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台灣藝術大學美術所。直至30歲後開始創作,馬尼尼為展現驚人爆發力,從2013年《帶著你的雜質發亮》開始密集出版,陸續有《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貓面具》、【隱晦家庭三部曲】《海的旅館》、《老人臉貓》、《after》(),以及《我們明天再說話》、《沒有大路》、《馬惹尼》與《吃風集》、《詩人旅館》、《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等作品問世。

從散文、繪本、圖畫書到詩集,馬尼尼為成功跨越文學與藝術的領域,鎔鑄為自身獨特風格。家庭成為她最鮮明的創作主題,無論是原生家庭、婚姻或小孩,乃至於其全心鍾愛的貓,都在馬尼尼為筆下形蘊成最華麗的黑色美學。

▉沒有老師

「國小四、五、六年級,在馬來西亞時,」馬尼尼為回憶著,「我參加馬華知名作家梁志慶的童詩寫作班,當時就開始讀詩、寫詩,老師還會幫我們的作品編成合輯。現在想起來,是他幫我打下基礎,不會對詩歌創作有距離或恐懼。」也因為有梁志慶的鼓勵與讚賞,視她為優秀的學生,馬尼尼為也有信心參加作文比賽,對文學的存有並不感到陌生。

但升上中學後的6年裡,馬尼尼為沒再遇見類似的老師,文學路也就暫時被封存,進入空白時期。加上馬來西亞能找到的文學書非常有限,圖書館也只有少數幾本詩集(如席慕容),「我要到台灣讀書以後,才有機會讀到更多詩集。」但馬尼尼為聽了不少中國搖滾樂還有台灣流行歌,例如陳昇,「很多歌詞都像是詩一樣。」而隱隱約約地,她好像一直對詩歌有著更為深層的喜愛。

來台進入美術體系就讀的馬尼尼為表示,美術系沒有教給她東西。她坦率地講:「我沒有老師,基本上都是自學的。」她的圖像創作有著奇怪的、讓人不安的特質,充滿抽象與符號,但有時也會予人甜美的祕密感。「如果沒有那段憤青的經歷,」馬尼尼為轉念講到:「我現在可能就沒有反擊的力量。當然一切都是後來才重新發現的。」

透過大量飢渴也似的閱讀,她型塑自身的世界。「我讀書滿雜的,不會特別偏愛詩集。對我來說,有時繪本更像詩,散文也是啊。可能因為我不是在詩集裡找詩吧。」所以她認為,幾乎沒有誰的詩對她有決定性的影響。

馬尼尼為也讀英文詩集,例如美國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德國詩人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作品。「策蘭詩的中譯,我覺得沒有那麼喜歡,英譯本比較好。」中國如余秀華、海子、周雲蓬,或香港黃燦然,都是馬尼尼為讀過有印象的詩人,「他們都給我一種震撼,原來也可以這樣寫詩啊。」馬尼尼為直白地講:「但很少會重複讀,因為一直很好奇,想要讀更多、讀更不一樣的。畢竟,我也還在持續成長與改變,不想安於現狀。」

▉長篇散文、詩歌、畫作,本質都是詩

美術系所畢業後,馬尼尼為在畫廊當藝術行政,「這段時間讓我確認一件事,就是我的文字是可以賺錢的,而且因為要提案,寫各種文案、新聞稿,對我後來要送補助案很有幫助。」2009年她不再去上班,開始到處打零工,也幫母校策劃藝術節,當時就想要走創作,但怎麼活卻是一個大問題。馬尼尼為坦承:「我覺得直到2013出版第一本書時,我都還在摸索究竟可不可以當個創作人,我其實很動搖,不那麼確定。」

dai_zhu_ni_de_za_zhi_fa_liang_.jpg

她一邊嘗試以文字工作為生,一邊也就堅持下來,「因為創作的渴望啊,就在我的裡面,不斷不斷生出來,沒辦法阻止,不可能壓抑。我就是停不下來,一直有東西要冒出來。」

問起她如何遊走於不同領域的創作,馬尼尼為理直氣壯表示沒有切換的問題,「不管是長篇散文、詩歌還是畫作,我全部都當成詩。它們只是表現的形式不一樣,但本質都是詩。」

▉馬來西亞無法出版的,在台灣為所欲為地寫

馬尼尼為是筆名,馬是馬來西亞,標示她的來處,尼尼為是無意義的音,組裝起來像是外國人的名字。對原來就是移民的馬尼尼為來說,台灣是陌生之地,人生在這裡可以沒有包袱地行進。

「如果是在馬來西亞,我沒辦法出版作品,因為從小到大累積下來的各種人際關係,一定會讓我被看見。但在台灣就沒有這個問題,我幾乎不跟誰認識,只是獨自在創作,可以為所欲為地寫,找機會發表,還有出版。」

她講話時並不激烈,某些被社會視為離經叛道的說法,她都是理直氣壯地,心不虛氣不乏,全心全意地相信自己。也因為不屬於這裡,所以馬尼尼為在台灣是全然的自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毫無顧忌。另外,無論是原生家庭或是在台婚姻的家人,馬尼尼為直言:「他們對文學或創作沒有任何興趣,這種無感也讓我更自由。」

生活裡都是反覆在發生的事情,所以創作也必然要反覆進入同樣的題材。「我一輩子都在處理一樣的東西,家庭、婚姻、小孩和貓,還有我的鄉愁,感覺就是做不完。創作對我來說,是化解現實生活的最好方式。」馬尼尼為認為,反覆凝視與書寫並不等同於重複,「畢竟,我的風格一直有改變,我還想要玩更多不一樣的東西,讓創作形式一直翻新。我不想停滯,我要再前進。」

dsc00168-bian_ji_-bian_ji_-001suo_.jpg

▉《我們明天再說話》,殺的藝術完成式

「把丈夫殺死。」馬尼尼為談到原來叫《你父親已經死了》的《我們明天再說話》,毫不避諱對丈夫的厭惡,「在創作裡把他殺死,重複不斷地殺死,之後還有3本書,【隱晦家庭繪本三部曲2019】《老人臉狗書店》、《我的蜘蛛人爸爸》、《貓面具》,也都有他的死,」她笑著說:「我一直在玩這個遊戲,樂此不疲。」當然她很清楚,「這不是發生在現實裡的事件,而是進行在我的潛意識世界裡,經由文字或圖畫表現。創作真的有一種純粹的快感,沒辦法喊停。」

wo_men_ming_tian_zai_shuo_hua__0.jpg對很多人來說,儼然恨意與詛咒的爆發,但馬尼尼為說起丈夫,並無怒氣,反倒像是沒有什麼可說。「我只是在寫作裡殺死丈夫,運用詩歌,重複地讓他死去。可是,我從不描寫與他之間的爭吵,婚姻、生活裡的真實摩擦,我都沒有提。我只是單純地寫他的死,讓他死,我會很開心,所以他持續死,死很多次。但僅侷限於潛意識。創作的本質就是轉化啊,我並沒有真的要傷害他。」似乎充滿殺意的詩歌創作,已經足夠平撫日常堆累的怨恨和惡意。

馬尼尼為表示,當時認識很短的時間就和丈夫結婚,「我沒有那麼看重婚姻,只是覺得方便就好。」婚姻讓她順利取得居留證,也能夠找正式工作。但她也承認自己因而付出很大的代價,包含小孩的出生。「我一直在反抗,反抗我的家庭與社會環境。當大家都在上班,我就不想要上班。當周邊的人對文學無感,我就非常渴望創作。我也不想要當一般人認為的好太太或好媽媽。我就是想變得跟他們不一樣,我一輩子都不想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如果她出生在書香世家?馬尼尼為一臉那不是廢話的神情,「我一定死都不創作。」

▉不能一直在創作裡消耗自己的故事

對一切指令的抗拒,也反應在視覺拍攝上。攝影師請她拿著又妖殺又夢麗的黑蝶大理花,馬尼尼為顯得十分不自在,屢次提出:「這樣不會太做作嗎?」最後攝影師找到半閉眼的姿勢,她方能接受。

馬尼尼為養的第一隻貓寶兒,現在已經12歲。當初他突然出現在婆婆房間的陽台上,馬尼尼為很想養,就將他留下,「婆婆和丈夫都不喜歡貓,但最後寶兒卻成為婆婆生命最後幾年的慰藉,甚至都一起睡。」馬尼尼為的語氣裡有著不可思議。

《我們明天再說話》裡全是直覺式的語言,「那種黑色而痛快的語調,是我喜歡的樣子。」被自己詩集解放的馬尼尼為透露,這是極為關鍵的一本書,「我有自覺,不能一直在創作裡消耗自己的故事。生命經驗是有限的,寫過以後再寫,就是重複而枯竭,這本詩集是我跨入另外一個境界的重點作品。在這之前我就寫過丈夫的死,但不敢這麼直接。到了這一本,因為是潛意識,所以愛怎麼寫就怎麼寫。現實世界如此貧乏,不如潛意識世界般的多變多彩,而且在那裡也沒有對錯是非啊。」

dsc00169-bian_ji_-bian_ji_-002suo_.jpg

強烈的反叛靈魂,驚人的誠實,讓馬尼尼為長成非典型模樣,幾乎可以稱之為邪典詩人,以創作中的殺戮,化解掉現實人生的屈辱與傷害。而也許在潛意識的深處,很多人跟她一樣都在做著殺夫(豬隊友)的美夢吧。

《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宛如天堂的幸福

詩和畫在這本詩集是偶發性的結合,也就是說,它們可以不必有連結有關係。馬尼尼為翻著《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語氣裡帶著喜悅:「我總是情不自禁要為詩配圖,但其實兩者之間未必有對應。讀者可以自由組裝閱讀的方式,只讀詩,或只讀圖都沒關係。這樣一來,詩和圖也都能夠更自由吧。」書裡的確有很多破碎的元素,但又隱約牽涉到詩人的潛意識深處。

wo_he_na_ge_jiao_mao_de_shao_nian_shui_guo_liao_.jpg相較於《我們明天再說話》的丈夫殺戮記,《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有更多篇幅集中在貓與小孩。關於現已快7歲的兒子,馬尼尼為毫不諱言:「為什麼我要受這種折磨?如果沒有孩子,我有多少時間可以創作啊。」但丈夫在中國上班,她根本沒有替換人手可以支援,生活就得以小孩為主,繞著他打造。「這是家庭主婦病,妳要整天照護他,不能放鬆。而我對小孩有個責任,我不能讓他變壞,像那些殺人犯一樣。我必須給他足夠的關心,讓他的童年充滿愛。」

每天能夠創作的時間有限,反而督促她要更有效率地運用。馬尼尼為說:「我非常珍惜時間,絕不耍廢。或者說,陪小孩的時候,就是我的耍廢時間。時間太寶貴,只要有空檔,我就要全力創作。」

馬尼尼為真誠地照見自己的情感,「比起小孩,我抱貓時更快樂,尤其是美美。每天讓我起床的動力都是為了抱他。」4歲的美美是她領養的第二隻貓,馬尼尼為著迷於緊貼抱他,聞美美和寶兒的味道,吸他們的貓毛,「一種很變態的親密感。而那是天堂的味道,讓我感覺到完全的幸福。跟他們在一起,我總是很驚奇,世界上怎麼會有這麼美好而安靜的關係。」講起貓的時候,馬尼尼為更像是一名母親,也像回轉到孩子的狀態,無比依戀與信賴。

「如果要求神的話,我一定是祈禱貓和小孩的健康,而不是創作。」她認真地說。

為貓癡狂、視他們如神,似天堂臨降,馬尼尼為也承認,「我對美美的愛超越一切,我花在他身上的時間比兒子更多。這種事很難不被發現,小孩會知道,我只能盡力平衡。」

她寫下:「我為我的貓寫了一百首詩。這樣我家裡才有天堂。我的靈魂和那隻貓住在一起了。」、「我每天跟神睡在一起/從早上到晚上」、「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我們睡在地板/所有的骨頭都沉入地板/我們的肉軟軟地變成風」、「寫我抱過貓 這樣的話光不會消失」,每一句都是無與倫比的情感,一種絕對的愛。

「貓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生物。」馬尼尼為深情地說:「貓才是人生的救贖啊。沒有貓的生命,就只剩下苦難絕望而已。如果可以,我的靈魂想要長成貓,那是安靜而溫暖的境界。」

dsc00159-bian_ji_-bian_ji_suo_.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EP3》黃麗群/船遲又遇打頭風,關於一個人旅行的那些事

5月Openbook刊登特別企劃「女工三鐵」,邀請作家江鵝、柳丹秋、黃麗群一起來玩耍,獲得熱烈迴響。But,不會烹飪、畫畫或刺繡其實都沒關係(咦?),如果不懂一個人旅行,那人生可是會喪失很多許多的東西(咦again)。我們邀請黃麗群來到閱讀隨身聽,暢談一個人旅行的大小事。聽說衰事人人愛聽,但還是祝福大家一樁一件都別遇上喔。

▇特別來賓:黃麗群
生於台北,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金鼎獎等。散文作品連續七年入選台灣九歌年度散文選,另亦入選台灣飲食文選、九歌年度小說選等。著有散文集《背後歌》、《感覺有點奢侈的事》、《我與貍奴不出門》、小說集《海邊的房間》《跌倒的小綠人》,採訪傳記作品《寂境:看見郭英聲》等。

▇《我與貍奴不出門》
xia_zai_2.jpg同樣修辭繽紛,同樣譬喻瑰奇,作者以一貫風格寫日常都市生活的宅與廢,文采與智性兼備,偶爾自嘲喟嘆,有些老成,倒是寫母女相處活靈活現,切中人心。(取自〈OB短評 #171〉)

▇本集精彩重點

  • 我喜歡一個人旅行,有個特別的原因:我不用講原來的語言。語言是讓人快速固著在文化環境的東西,在異鄉一開口說話,其實就被拉回了原來的生活環境。一個人旅行的時候,不會有機會開口講母語……假性的砍掉重練,可以很直觀或很赤裸地,把一些你原來的生活給取消掉。
     
  • 小說是一個可以去遠方的東西,小說有個核心的東西:「如果……那故事會……」物理的限制是限制了人的身體,說故事有個意義是對遠方揣測,用心靈拓展物理性的限制。
     
  • 另一個人的內心,也是我們的遠方。當小說作者用全知觀點敘事時,他就是在揣測人類內心邊境的遠方。
     
  • 對我來說,小說也是一種旅行,去一個你不曾抵達過的位置。

zhu_tu_135.jpg

  • 為什麼人類本能這麼喜歡聽或看別人的倒楣事、冒險或旅行災難,某程度上也算是一種求生意志吧。
     
  • 很多人拍櫻花的照片、影片,甚至可以直接用VR看櫻花的影片,可是櫻花花瓣飄下來,打在身上的感覺,很奇異的樹木、草木的味道,都不可能通過現有的科技與媒介感受到。
     
  • 旅行是把身體物理性地放到另外一個空間,讓我的身體去感受空間,回到一個很原始很直觀的概念中。

【下集預告】賀景濱,7/30首播,主題:用文學對現況提問-科幻對當代的思索

chen_si_de_xiao_shuo_jia__0.jpg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7-23 12:00
專訪》誰都可用水墨畫漫畫,但作品中的精神性更加重要:葉羽桐與《貓劍客》

以漫畫《貓劍客》受注目的葉羽桐,生於1987年,是台灣原創漫畫家,畢業於復興商工、東海大學美術系。他擅長水墨畫,至今為止的題材大多是武俠奇幻類。作品包括《烈士》、《多情劍》、《祕劍微雲》、《小貓》、《武俠》、《Pray for Japan》、《貓劍客》,獲獎無數,包含行政院新聞局劇情漫畫獎、金漫獎、國家出版獎、日本國際漫畫賞、Hill Illustration國際插畫大賽、MICC日本講談社國際新人漫畫賞、中國金龍獎等等。近期出版的《貓劍客》第7卷,是第一部的完結之作。在新舊交替、適合沉澱之際,Openbook特別專訪葉羽桐,一述其創作經歷。

▉畫劇情漫畫,是人生非做不可的事

葉羽桐買的第一本漫畫是《鬥球兒彈平》,在幼兒園時期。還在驚疑何以這般早時,他自個兒很快接著說:「我爸媽都是動漫產業的啦,他們以前在宏廣卡通,爸爸是導演,媽媽負責清稿。宏廣曾經是世界最大的動畫製作公司,迪士尼有很多卡通都是宏廣代工做出來的。」是以,雙親帶葉羽桐去書店,壓根不會禁止他買漫畫。至於為什麼喜歡、喜歡什麼?葉羽桐表示,昔時也不明白,反正他從小就對漫畫甚有興趣。

不過,切實讓他感覺震撼的漫畫閱讀經驗,還是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他在小學3年級看的,無論是畫面張力、故事節奏、人物性格,都讓葉羽桐徹底著迷。這部漫畫有許多獨創的記憶點,形象、劇情或台詞都無與倫比。譬如安西教練的名句「直到最後…也不要放棄希望!如果你放棄的話,比賽就到此結束」,讓人看過就幾乎不可能遺忘。

抓周抓到筆的葉羽桐,成長過程中並沒有意識到漫畫與自己的未來關係。他只是喜歡在課本的邊角畫畫,一頁一頁地畫,快速翻頁時,就會產生角色在動作的視覺感。高中、大學皆就讀美術科班,如今葉羽桐以為這些經驗不外乎是他在練畫畫的底子。而一路受西方繪畫教育的葉羽桐,大三時毅然決然選擇國畫,主要是受井上雄彥的影響。

dsc02243_xie_xiu_-005suo_.jpg

後來,葉羽桐自然更喜歡井上雄彥將漫畫升級成藝術的《浪人劍客》,尤其是對人物的深刻描繪,角色給人活生生的感覺。「我還特地去日本看他的《最後的漫畫展》,那是一個有敘事性的展覽,非常好看。」離開展場後,葉羽桐就立志成為漫畫家,彷若意識到自己的天命何在。以劇情漫畫創作,成為他至今為止人生非做不可的事。

葉羽桐在大學時期畫了人生的第一套漫畫《六指》,「但沒有完成,不能算作品。裡面講春秋戰國一名寂寞書生,在樹下彈琴,等待手畸形、長了六根手指的弟弟歸來的哀悽故事。」其設定讓人聯想到倪匡武俠《六指琴魔》,但葉羽桐沒有讀過,他表示很少看武俠小說。「武俠或奇幻元素都只是剛好出現在我的漫畫而已,我不特別偏愛這類作品。」葉羽桐也頗為在意被歸類為武俠漫畫家,「感覺很奇怪,你會說鄭問是武俠漫畫家嗎?應該不會吧,他就是漫畫家,我也是啊。」

▉將《山海經》的精神世界化,建立作品自身的宇宙系統

國中時的葉羽桐成績極差,以至於被極愛誇耀女兒是北一女高材生的導師視若無睹,更讓他對功課毫無索求。自言年少時很胖的葉羽桐,將自我定調為丑角,雙子座的他透過搞笑行為引起注意,同時也確立自己在群體裡的存在感,不會被孤立與排斥。多年後,葉羽桐也就明白,「在團體裡做滑稽動作與幽默語言,算是一種生存術吧。但我的真實性格滿內向、害羞的,其實不習慣跟人親近。」打扮入時有風格的葉羽桐,的確不會裝熱絡,講起話來帶著一定距離感。


hua_shi_04_yong_.jpg

時報出版提供

一旦確立要走漫畫路,葉羽桐全神貫注地投入,一路走來,頗有斬獲。專訪時他數度提及《貓劍客》的主人翁:「當山海經畫師衝羽蘭說:『當我一無所有時我只剩下畫畫。』這絕對是我的真心話,是我挖掘自己內心深處所畫出來的角色。衝羽蘭就像是我的靈魂代言人。」

這不免令人想起岸邊露伴,荒木飛呂彥在《JoJo的奇妙冒險》第4部的半自傳角色――岸邊露伴對漫畫的堅持,縱然處於暴怒中東方仗助的攻擊下,仍舊執著於將所見立即畫成漫畫,真是打死不退的瘋魔。

葉羽桐坦言,他確實喜歡這個角色,也買了《岸邊露伴在羅浮》彩畫集。葉羽桐的語氣裡難得燃起了熱情:「荒木是相當厲害的漫畫前輩,你看他的人物從早期陽剛雄壯的肌肉線條,到第四部轉為優雅的陰性描繪,就可以明白漫畫能夠呼應時代的需求,而有所成長、改變。」《貓劍客》對大反派渾沌(萬物之母)的描繪,也可見得陰柔畫風的發演。

不管是荒木或葉羽桐,漫畫顯然都是他們人生的所有。台、日不同世代漫畫家有志一同地偷渡自身的意志在漫畫角色裡,也算是佳話吧。

葉羽桐同時透露,《貓劍客》第二部將以衝羽蘭為主角,讓她到各國周遊,與世界古老文化,諸如日本、印度、埃及等,有著更神異的交會。葉羽桐發下豪語:「我想要把《山海經》的精神世界化,並建立自己的貓神宇宙系統,更想要在漫畫裡畫出人類的共同價值。」


13135.jpg

時報出版提供

▉修練之路:從水墨畫技,到精神性的追求

問及台灣漫畫家的生計如何維持?葉羽桐大方分享,剛出道時比較不穩定,必須參加漫畫比賽、書封插畫、專題性創作等等去保持曝光度。但《貓劍客》自2015年開始於手機漫畫平台Line Webtoon連載,至2018年第一部完畢,同時2016年底陸續出版實體書,共有7卷。「Line Webtoon就像是漫畫週刊的形式,起初是3個月一簽,比較穩定後就會簽長一點的約。」他抓抓頭說:「其實,我也算是上班族啦。」

因為有固定收入,葉羽桐方能保持《貓劍客》連載更新的速度。不過,畫完大約實體書第一卷的進度時,他曾休刊。「我沒有想清楚核心價值就開始連載,起初都是酷炫畫技的展現,故事走一步算一步,這種態度其實是錯的。」

葉羽桐認真地思慮究竟要如何與他人的作品做出區隔,並嘗試在《貓劍客》中實踐,「我自己覺得水墨畫並不是這套漫畫的重點,誰都可以用這種畫法創作,但我的精神性是什麼,更為重要。」

mao_jian_ke_di_liu_ji_nei_ye_2.jpg


mao_jian_ke_17.jpg

時報出版提供

因為誠實地看見缺陷,所以展開自我修煉。他看了不少編劇書、聽演講,甚至從別人的創業故事找出自己的問題,例如Nike怎麼賣鞋。「他們的廣告強調的都不是鞋子本身,而是運動員們如何成就偉大,這才是能夠吸引人的價值。」

又或者,《火影忍者》要在《Jump》刊登時,岸本齊史畫漩渦鳴人的衣服,原定是紅色,可是因為《航海王》已經先連載了,為避免撞色,方變成橘衣。「一本漫畫週刊,連衣服的顏色都要謹慎考慮、處理,更何況是整套漫畫的主要概念,非得要想清楚不可。」

dsc02055_xie_xiu_-004suo_.jpg

▉每個細節都應該有自己的故事

經過休刊期間的摸索,葉羽桐認為文化傳承與東方美學才是他的故事核心。喜歡去故宮看古老文物的葉羽桐說:「每個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於是,消逝中的文化也隱隱成為《貓劍客》的潛藏主題。

例如,他透過主人翁衝羽蘭的能力,聚靈畫梅沒骨法或暗示寫神法,轉接關於水墨畫技法的認識與浸淫。這也讓人想起記無忌的武俠小說《中流楫》,其主人翁蘇寒食的心法名為松滋功,即是由用墨變來,裡頭也暗用大量書法原則,包含回鋒與飛白書等。

dsc02388-019suo_.jpg

另外,葉羽桐也坦承,《貓劍客》實體書與網路版是有差異的。週刊連載難免會有灌水的現象,因為時間到了就是得交稿,但出版時,他拿掉多餘的情節,好讓整體流暢度提高。「我還在進步中,不管是畫技或故事都是。對比《貓劍客》第一部前後,不管是故事推展或是繪畫本身,應該看得出來有持續的進步吧。」他笑說。

跨越一定時間,即使如葉羽桐鍾愛的《灌籃高手》、《浪人劍客》,一開始和後來的集數,單單是人物表情的細膩,也都有明顯的落差。當漫畫家長期地營造與更加理解人物,就愈能掌握更多角色的細節,使之栩栩如真。

「美,真的很需要堅持。」葉羽桐強調。他拒絕為了符合連載的進度,就將畫的水準降低。接下來的《貓劍客》第二部,他將會慢下來,累積足夠的量再重啟連載。這一次,葉羽桐將更慎重以對自身的創作。

dsc02317_1_xie_xiu_-001suo_.jpg

mao_jian_ke_7_li_ti_300dpi.jpg

貓劍客 卷七‧猞猁布布
作者:葉羽桐 
出版社:時報出版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13513513513.png

貓劍客【第一部‧珍藏套書版】
作者:葉羽桐 
出版社:時報出版
定價:238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7-22 2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