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繪本大師》迷宮中的漫遊者:彼得.席斯(Peter Sis)追尋夢想之路
描述音樂神童莫札特傳奇一生的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於1985年囊括了奧斯卡8項大獎,一時蔚為風潮。電影海報中死神般的黑衣人,強烈的視覺衝擊散發出神祕詭譎的氣息,引發當時的文青競相收藏。然而應該沒人想到,這張令人難忘的海報,竟然和一位圖畫書作家的誕生,有著微妙的關係。

《阿瑪迪斯》電影海報(取自imdb)
海報的作者是彼得.席斯(Peter Sis),1982年他被捷克政府派至美國洛杉磯,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動畫製作者合作,為1984年即將舉行的夏季奧運會拍攝「四海一家」的慶祝影片。當時他同時接獲為創作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拍攝MTV的邀約,計畫以歌曲〈重生〉(Born again)為藍本,拍攝名為《You’ve Got to Serve Somebody》的動畫短片。
然而不久之後,東歐國家聯合抵制奧運會,席斯接獲電報,要求他即刻返回布拉格。在國家的命令和仰慕的歌手之間,席斯做出了人生關鍵的抉擇——即使他深愛家鄉,卻不願再回到鐵幕去。
在新世界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席斯宛如重生,但是經濟的窘迫也催逼著這個異鄉人。他為歐洲的收藏家繪製彩蛋,一面嚮往著參與好萊塢的製片工作,不過他們覺得他的藝術風格太乖僻,提出的構想缺乏美國色彩。被好萊塢拒於門外後,席斯思考著轉往東岸投身出版業,但一貧如洗的他如何成行呢?
幸好先前繪製《阿瑪迪斯》海報的工資足夠買一輛二手車,他連地圖都沒有,心境就像狄倫的名曲:「這是什麼感覺?沒有回家的方向,一切都是未知的,像顆滾動的石頭。」(註)朝向紐約奔去。
席斯真正的家在布拉格,1949年5月11日他出生在捷克的布爾諾(Brno),父親是一位紀錄片導演,母親則是優秀的藝術家。二戰後,捷克受蘇聯挾制,於1948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雖然生活在共產政權下,但因為家庭和諧溫暖,席斯擁有快樂無憂的童年。
在這個藝術氣息濃厚的家庭中,他很早就開始接觸畫畫,幾乎是無時無處不畫,電燈開關、椅子、牆壁……家中到處都是他裝飾的成果。4歲時,他畫了人生第一個3頁的小故事;上學之後,不管什麼科目的課本,都佈滿了他的塗鴉。老師對他的行徑很不滿意,也不覺得他有美術天分,但他還是滿心歡喜地畫個不停。
即使高中讀的是特殊的藝術專科學校,教學方式仍然非常制式刻板,遵循著19世紀的藝術教育傳統,要求學生從畫石膏像開始學習。席斯常畫一些搖滾樂、披頭四、牛仔褲的圖像,被保守的老師評論得一文不值,還嘲諷他根本不可能成為藝術家,深深打擊了這個17歲少年的信心。幸而父親為此數度到校和老師爭論,為他爭取成長的空間,最後老師不再限制他畫些什麼,席斯得以自主舒展藝術的才情。
父親對席斯的影響巨大且深遠。在封閉排外的鐵幕中,席斯的父親因為工作特殊的性質,經常有出差拍片的機會,他總會夾帶許多外國的書籍和藝術資訊回家,更渴望獲知來自西方世界的點點滴滴——那是被壓抑的菁英階層和知識分子的集體想像。
席斯從小就知道,在布拉格之外,還有一個廣闊的世界。父親曾帶回許多《紐約客》雜誌,席斯從中感受到插畫家索爾.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創作的喜悅,也見識了紐約的生活樣貌。冥冥之中,父親為席斯的未來指出了方向。

索爾.斯坦伯格(上)及其為《紐約客》繪製的封面及插圖(取自saulsteinbergfoundation)
直到進入應用藝術學院(Academy of Applied Arts),席斯才遇見了賞識他的啟蒙師傑利.唐卡(Jiri Trnka)。唐卡是捷克二戰後的木偶動畫和兒童圖畫書大師,他的作品既抒情詩意又充滿戲劇張力,且常暗寓對極權體制的控訴。他於1968年獲得安徒生大獎的殊榮,卻因為國內爆發「布拉格之春」的政治民主化運動,無法出席領獎,隔年就過世了。他鼓勵席斯投身創作圖畫書,即使這是一條困難且孤寂的道路,也要堅持下去。
席斯曾於1994年出版《三支金鑰匙》(The Three Golden Keys)。在他的人生中,為他開啟圖畫書創作之門的也有3支金鑰匙,而且3位良師都是安徒生大獎的得主。
除了前述的唐卡,席斯曾於1966年得到赴倫敦進修的機會,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插畫系研習期間,得到系主任昆丁.布雷克(Quentin Blake)的指導。有一次他問老師作品的背景該用什麼顏色才好?布雷克回答:「就用你想用的顏色,你很清楚心裡想用什麼顏色,你問我只是想確認而已。」倫敦之行讓席斯眼界大開,形塑了他的藝術風格,也奠定了插畫專業的基礎,更儲備了他前往美國的能量。
另一位指點他的名師是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在席斯滯留洛杉磯,前途茫茫之際,得到一位博物館主任相助,把他的作品寄給了桑達克。有一天桑達克突然來電,即使當時席斯對美國兒童圖畫書藝術一無所知,他也知道能得到桑達克的關注,是何等的幸運!桑達克為他寫了介紹信,引薦他認識重要的童書出版人和編輯。有了大師的領航,席斯終於能向童書創作的道路出發。
身處在人文薈萃的紐約,席斯既興奮也倍感孤獨,即使他在布拉格時期拍的動畫短片,已經得過柏林影展金熊獎的肯定,但他一時還無法融入美國出版界的運作模式。為了付房租,他開始為《紐約時報》、《新聞週刊》、《時代》等雜誌大量繪製插畫。直到他為《挨鞭童》(The Whipping Boy)完成的插畫獲得紐伯瑞金獎,才得到童書界的注意,此後陸續得到為童詩集繪製插畫的機會。
當席斯還是個小男孩時,就非常喜愛北方文藝復興藝術家杜勒(Albrecht Dürer)的畫作,尤其是一幅叫〈犀牛〉的木版畫。雖然杜勒從未看過真正的犀牛,他的畫卻充滿神奇的魔力,激發了席斯藝術的靈感。在共產黨的箝制下,人人都像那隻犀牛,擁有厚厚的外皮,包裹著溫柔敏感的內心。

藝術家杜勒所繪製的〈犀牛〉(取自wiki)
這樣的象徵一直讓席斯深深著迷,在編輯法蘭西斯.福斯特(Frances Foster,她也是另一位繪本大師李歐.李奧尼的編輯)的協助下,席斯花了3年的時間,在1987年出版了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Rainbow Rhino》,旋即被《紐約時報書評》選為年度十大最佳圖畫書,終於實現了成為兒童圖畫書作家的夢想。

《Rainbow Rhino》
1989年,柏林圍牆在一夕間倒塌,東歐共產政權相繼瓦解,那一年席斯取得美國公民身分。以流亡的心情在這個新世界中探索,讓他聯想到哥倫布尋獲美洲新大陸的冒險旅程,那份執著追尋夢想的決心,和勇於突破成見的行動,兩人皆同。於是席斯創作了《跟著夢想前進:哥倫布》這本書,以細膩的筆觸,結合古地圖和史料,描繪出想像的力量、迷信的危險,以及歷史的潮流。

《跟著夢想前進:哥倫布》內頁插畫(取自kinderbooks)
即使環境充滿了束縛,在藝術學院就讀時期,席斯仍擔任電台搖滾節目DJ,還創辦了學生地下政治雜誌,拍攝諷刺時政的影片。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無所畏的叛逆,讓他對歷史上不同世代中,能打破傳統、挑戰事實的人物特別有同理心。他創作的作品中,有許多是在向這些偉大的先行者致敬。
《A Small Tall Tale of the Far Far North》描述19世紀的捷克民族英雄Jan Welzl,在困苦的年代獨自遠赴酷寒的極區冒險,向原住民學習,與他們交流的傳奇故事。《星星的使者:伽利略》述說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堅定,即使被視為異端,即使他失明、被終生監禁,也無法遮蔽他的心靈之眼,去探求宇宙的奧祕。這本書得到了凱迪克榮譽大獎的肯定。

《A Small Tall Tale of the Far Far North》及《星星的使者:伽利略》
達爾文發表的《物種源始》一書如石破天驚,帶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他隨著小獵犬號出航探查的旅程,因為不會畫圖,只能將所見所聞,用文字鉅細靡遺記錄下來。席斯在讀過大量的參考書籍後,決定用畫筆「神還原」達爾文的一生。他用科學紀實的手法精密描繪達爾文的研究成果,以古典的風格呼應時代背景,成功地把艱澀龐大的資訊,轉化成詩意又熱情的傳記圖畫書,贏得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書獎。
席斯在畫過《阿瑪迪斯》海報後,也創作了圖畫書《彈琴吧,莫札特!》。富有韻律感的圖像蘊含著生動的音樂性,讀者似乎從書頁間就能聽見莫札特美妙的樂聲。
2012年,IBBY頒給席斯國際安徒生插畫大獎,盛讚他的創作豐富多元,不但圖像細膩繁複,細節考證講究,也擅長多種複合媒材。
譬如在《飛行員與小王子》書中,席斯使用了包括水彩、點畫、橡皮圖章、石膏底刮擦上色等技法,畫出《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短暫卻不平凡的一生。席斯的情感和際遇投射在故事中,小王子、飛行員和他的生命情境互相參差映照。

《飛行員與小王子》(取自thechildrenswar)
席斯不只用畫筆描繪他者的人生,他的作品也經常誌記自己人生的變化。《An Ocean World》乍看是一個談海洋生態的故事,故事的結局卻充滿了甜美的粉紅泡泡。原本被飼養在海洋公園的鯨魚,孤伶伶地被野放回海洋中,像是席斯孤身初至美國,失根失語的景況自道,直到遇見同類、墜入情網。
在現實生活中,席斯也找到了攜手共渡人生的伴侶。他們的蜜月旅行曾經去過印尼的科莫多島(Pulau Komodo),觸發了席斯的靈感。一個酷愛恐龍的小男孩,從夢中到實境一路追蹤龍跡,《科莫多龍在哪裡?》充滿想像帶來的樂趣,恐龍迷看了一定大呼過癮!
女兒的出生,也為席斯的創作帶來轉變。因為擔心油畫顏料會傷害女兒,他開始改畫水彩畫。新生命加入他的世界,讓他追索自己來時路的意念更加強烈。「我是誰?」「我從哪裡來?」他想要讓女兒認識他的家鄉,分享他的回憶。
在甘迺迪總統遺孀賈桂琳・歐納西斯(Jacqueline Lee Bouvier Kennedy Onassis)的鼓勵下,席斯為女兒創作了《三支金鑰匙》,把自己無法言說的思鄉之情,離鄉的矛盾和愧疚,用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寫下,帶著女兒重返魂牽夢縈的布拉格。
夢裡不知身是客,故事中乘坐熱氣球的男子隨著暴風雨降落在童年居住的城市,男子在神祕黑貓的引領下重溫兒時舊事,但必須先找出3把金鑰匙,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如同尼采所說:「當我想以一個詞來表達神祕,我想到了布拉格。」文化底蘊深厚的布拉格,層層積累的歷史、記憶和傳說,交疊成繁複神祕的城市迷宮。讀者跟著席斯漫遊的腳步,經歷他潛意識中的童年,也追溯這座城市的身世。席斯在畫中融入了16世紀畫家朱賽佩.阿爾欽伯托(Giuseppe Arcimboldo)的風格,融合繁複的符號、象徵、隱喻和耐人尋味的豐富細節,啟動了兒童圖畫書的視界革命。
席斯另一本自傳性的圖畫書《The Wall》,以自己的日記為藍本,嘗試讓讀者了解他在鐵幕時期的生活,提示今人莫忘冷戰的歷史。極權政府假借「牆」的保護之名,實際上是在隔離和限制人民與外界的聯繫。在那樣荒謬孤絕的境域中,一點點音樂、一點點色彩,都可能為黯淡無光的生活帶來一絲希望。對席斯而言,他手中從未停下的畫筆,就是帶著他飛離鐵幕的翅膀。

《The Wall》書封及內頁(取自Amazon)
但是離開就是真正的抵達嗎?他必須藉著一次次爬梳過往,才能安頓身心、面對未來。父親的身影是巨大的存在,席斯既敬愛他,也籠罩在陰影下。因為父親的保護,席斯才能擁有快樂的童年,但是父親遠赴西藏拍片時失聯19個月,究竟是死亡抑或是遺棄?日後席斯創作了《天諭之地》,揭開父親紅盒子中的祕密,小小心靈承受的創傷才得以療癒。那不只是父親不可思議的旅程,也是席斯自我救贖的漫漫長路。
地圖、迷宮、日記交織成席斯作品虛實交錯的多重敘事結構,也創造出錯綜複雜的視覺語彙,形成獨樹一幟的非凡魅力。曾有一位不認識席斯的女士,問他從事什麼工作?因為很難解釋清楚,席斯就回答:「做童書,是特殊類別的童書。」女士說:「像彼得.席斯那種的嗎?」席斯聽了感覺超棒!
在創作時,席斯總是雄心勃勃,常有「用功過度」的傾向——想要畫得簡單的想法,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當生命的角色轉變,身為一雙兒女的父親後,他思考著能為他們做些什麼?《Fire Truck》、《Ship Ahoy!》、《Ballerina!》、《冰淇淋的夏天》這幾部作品,簡潔明朗的風格更趨近兒童的本質,是他對孩子親愛的回應。而以女兒瑪德蓮(Madlenka)為主角創作的系列作品,特別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席斯以女兒瑪德蓮(Madlenka)為主角創作的系列作品
《小女兒長大了》、《我有一隻狗》、《Madlenka, Soccer Star》三書,隨著瑪德蓮的成長,漸次跨出探索世界的腳步。這個擁有自由心靈的小小漫遊者,隨心所欲在城市中遊歷穿梭,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與來自各地友善的人群交往。和席斯從前被禁錮在鐵幕中的童年相較,瑪德蓮的漫遊更積極參與了城市的脈動。經過流離漂泊後落地生根的第二代,她的生命和世界連結,不再侷限於一國一地,她是一個地球公民、宇宙之子。
席斯最近的作品《魯賓遜夢遊記》,巧妙結合他的童年記憶和最愛的一本書,彰顯出想像和閱讀的力量對一個孩子何其珍貴,能陪伴他們一生,面對挑戰和迷惘。
如今席斯已是一個全方位多元創作的藝術家,他發現一個人不需要發現新大陸,即使被關在監獄裡,還是可以在腦海中探索。書是他的家,他的語言,和他的國家。他的人生藉藝術修復和昇華,帶領他走出生命迷宮,和全世界的夢想家一起漫遊奇境。●

《魯賓遜夢遊記》內頁(取自FB)
繪本書房》母親,像太陽一樣!
小學的音樂課堂上,曾經不假思索地跟著大夥搖頭晃腦唱著:「母親,像月亮~一樣」,嗓門越大,分數越高,教室裡五十幾枚「月亮」同步綻放光芒。
隨著年歲增長,見識領教過的母親,尤其是繪本中的母親形象也夠多了,便越發質疑:母親怎麼會像月亮!
月亮?才不!母親本身就是發光體,她是太~陽~
太陽啊,既溫暖也灼烈,凡人的媽媽如此,英雄的母親依然如是,連壞蛋他娘也不例外。趁母親節打開圖畫書,首先,我們來認識幾位太陽一樣的母親。
▇《英雄的母親》(La mère du héros)
首先出場的是一位大英雄的媽媽——書名就叫《英雄的母親》(La mère du héros)。
看封面揣摩劇情——右側杖著黑頭木馬的應該是英雄,長長披風的盡頭,屈膝俯身的八成就是英雄的母親。
有道是「偉人的背後,都有一雙默默支持的手」,就他倆的位置與比例,英雄之母會是他背後重要的支撐嗎?兒子的眼角瞟向母親,他心裡在想什麼?而媽媽的眼光並未聚焦在兒子身上,她在找什麼嗎?啊,她在使用熨斗燙平披風!
封面上左右夾生的兩株紅樹,枝幹張牙舞爪地將兩位主角包裹其中,他們將面臨怎樣的衝突或危機呢?咿~哈,策馬常馳去!
《英雄的母親》內頁(取自官網)
翻開第一頁,故事開始。
「國王駕崩啦~國王萬歲!」
老王病逝,幼王即位。書裡的文字輕盈生動,不時夾雜旁白補述,正式又明快地拉開序幕。圖像的表現上,誇張的比例、卡通的造型、古樸的色調,完美透露出這是一齣古裝輕喜劇。
《英雄的母親》內頁(取自官網)
然而新王年幼登基,皇位尚未坐熱,便受到黑武士前來暴力威脅。父債子償,他要討回先王欠下的巨債。
弱小的國王心驚驚,只得下聖旨請出護國英雄相挺。
誰,誰來幫幫國王的忙啊?
啊,有位遠近馳名,好打抱不平,仗義相挺的擊劍高手:騎士萬敵克(Dick Van Dyke)。
《英雄的母親》內頁(取自官網)
瞧他一出場,便以翩翩風采圈了不少鐵粉。但我們從這張人物描繪的跨頁圖中,也感覺到這位英雄似乎挺浮誇的。他究竟是實至名歸,有真材實料?還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呢?
但是書名叫做《英雄的母親》,應該母親才是主角吧?!來瞧瞧我們的主角此刻在做什麼。
《英雄的母親》內頁(取自官網)
媽媽在晾英雄兒子的行頭——上衣、披風、帽子、靴子。呵呵~連劍都能洗刷刷,晾乾。
聖旨到~蒙「王」召見,何等榮耀、何其難得呀。於是,英雄的媽提議:老母跟你一起去覲見國王吧!
英雄的母親說什麼都跟定了,捆行李、繫包袱,還備了獨家配方的歐姆雷蛋三明治,一路相隨直至皇宮,還順道拜訪了親戚。
《英雄的母親》內頁(取自官網)
這本圖書書的文字部分由兩位西班牙作家羅貝托.馬洛(Roberto Malo)和法蘭西斯柯.強威耶.馬特歐(Francisco Javier Mateos)通力合作完成。馬洛除了作家身分外,還是一位動畫師和說故事人;馬特歐則主持了一間知識工程兼教育事業公司,他負責協調跨學科合作工作。這兩位童書創作拍檔聯手寫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包括噴嚏打個不停的國王的故事。想了解更多訊息,請到馬洛的個人網頁拜訪一下囉!
《英雄的母親》內頁(取自官網)
回到故事,母親見了國王,任務理當交給兒子吧?才不!她繼續踏上征途,一路上和平馴服了吃人妖,輕鬆擺平了小精靈,最後甚至……是的,幫助兒子擊敗黑武士。
《英雄的母親》內頁(取自官網)
這部作品畫面處理得古典而趣味,突梯的角色造型,紅黃壓克力顏料混合著濃墨,時而多媒材拼接,時而運筆如雨點綴飾,既密合於文本不失焦,也陳述著自己的敘事。
插畫家瑪裘莉.璞謝(Marjorie Pourchet)的作品充滿熱情。從小就熱愛繪圖的璞謝,2002年畢業於史特拉斯堡裝飾藝術學校,兩年後發表了第一部作品《腦袋裝進手提袋》(La tête dans le Sac),其或濃稠、或硬筆壓克力塗抹的風格已充分展現於畫紙上。
除創作圖畫書,璞謝也熱衷當代技法,譬如將木板與膠板印刷運用在海報設計和雕塑作品中,逛逛她的個人網頁。
這個故事雖是典型「無敵老媽」、「小(老)人物立大功」的梗,但透過充滿聲韻的文字,將母愛威力發揚至極,滿滿洋溢著新意。
見識過英雄母親的旺盛火力後,我們再來認識幾位知名故事角色~的媽媽們。
▇《猜猜我在哪兒?》(Devine où j’suis?)
《猜猜我在哪兒?》
從封面看來,角色的造型類似俄羅斯娃娃,揣測這可能是一個「套」一個的故事型態吧。這位俄羅斯蛙蛙裝扮的女娃兒,左手持手機,眼神煞是倉惶。仔細瞧瞧她四周,果核、蛛網、肉骨、臭襪,外加一條上通下達的狹小管道……這些奇異的組合,嗯,挺有意思的……你想到了什麼呢?
故事開始。
這是媽媽們的下午茶時光,電話響起,鈴鈴……
是小紅帽打來的:「猜猜我在哪兒?」
「應該是去看外婆了吧。」
「不對,我在大野狼的肚子裡。」
《猜猜我在哪兒?》內頁(取自官網)
原來俄羅斯娃娃裝扮的是小紅帽喔。糟了,外婆沒見成,卻先被野狼給吞進肚子裡去了。這麼說……封面上出現的場景是在狼的胃裡呀!
「紅媽媽」一聽很不高興,要小紅帽把電話轉給大野狼,女兒伸長手將手機探出狼嘴,交由狼來接聽。
《猜猜我在哪兒?》內頁(取自官網)
故事自此展現「重複、連續」形式,果然一個套一個的風格。
然而,要如何說服大野狼放了小紅帽呢?別忘了這是「媽媽們」的聚會,所以「紅媽媽」警告大野狼,要把牠幹的壞事告訴狼媽媽。
大野狼很委屈,於是牠說:「猜猜我在哪兒?」
原來野狼被吞進食人妖的肚子裏了,電話又轉給食人妖。
同樣的,食人妖的娘也在喝下午茶⋯
《猜猜我在哪兒?》內頁(取自官網)
以此類推,劇情非常天馬行空地超展開。小紅帽被狼吞,狼被食人妖吞,食人妖被誰吞呢?請試著推測接下來出現的角色。
作者理查.馬尼耶(Richard Marnier)可是位「斜槓作家」——能畫、能演、能教,當然還有能寫故事。他為孩子們創作了不少歷史與冒險的作品,譬如:《印地安人什麼也沒說》(Les Indiens ne disent rien)、《噓,海豹寶寶在睡覺》(Chut! Pas de bruit,bebe phoque est endormi...)等。
《猜猜我在哪兒?》內頁(取自官網)
這位文字作者也擅長與年輕的插畫家合作,他會根據對方的特質與潛力書寫文本,讓踏入插畫圈的新秀展現身手,譬如這本和奧德.莫黑(Aude Maurel)合作的圖畫書即是如此。莫黑把圖處理得超華麗,氣氛、角色造型、畫面細節都有不錯的安排,帶點扁平的構圖增加了拙趣,逐漸加深的背景色,帶著讀者步步逼近結局。
對了,結局怎樣了呢?提示:噴火龍、騎士,而且別忘了那些超威猛的媽媽們,當然還包括小紅帽媽媽的媽媽,也就是童話裡小紅帽本來要去探望的外婆。最後可是她出馬,才和平搞定了一切,真是一則值得講述的趣味故事啊。
《猜猜我在哪兒?》內頁(取自官網)
▇《瘋狂媽媽國》(Where the wild mums are?)
《瘋狂媽媽國》書封
第三位媽媽,是向一本圖畫書致敬(抄襲?)的英國繪本:《瘋狂媽媽國》(Where the wild mums are?)看到封面和原書名,圖畫書達人們應該立刻會意,這是向哪位大師、哪本經典致敬了吧!是的,就是桑達克的《野獸國》(Wher the wild things are?)
兩本書的構圖、配色相似,但技法截然不同。從事插畫創作二十餘年的蕭托.沃克(Sholto Walker)擅長電腦繪圖加手繪的卡通風格。《瘋狂媽媽國》從開場的筆觸粗率,透出一股不耐煩、厭倦感,到氣氛漸漸引向平撫、寧靜,對照前後兩幅媽媽泡澡畫面,即可窺見一、二。
《瘋狂媽媽國》內頁(朱靜容翻拍)
那天,疲憊不堪的媽媽罷工了,她丟下髒兮兮的寶寶和剛下班等晚餐的先生,逕自上樓泡澡去。泡著,泡著,媽媽飄洋過海,穿越到瘋狂媽媽國。
《瘋狂媽媽國》內頁(取自官網)
一群瘋狂媽媽們舞動著,大笑著,主角媽媽當選女王,率領大家召開狂野而美好的派對,直到女王媽媽感到遠方傳來一陣自己被需要的召喚。該回家了!
《瘋狂媽媽國》內頁(取自官網)
《瘋狂媽媽國》的圖像結構與原作相同,故事節奏與情節也完全與經典一樣,可是……故事詮釋的角度完全相反。《野獸國》講的是兒童內在原始的情緒,而這部致敬之作則站在成人立場,描繪出母親的感受——在成為人母之前,我們都是一介有著七情六慾的平凡人啊。
文字作者凱蒂.布萊克本(Katie Blackburn)是一位資深出版人,喜愛收集手提包、游泳、修剪草木和繪畫,她夢想有一天能成為流行音樂明星,也許在這本圖畫書中她偷偷放進了自己的夢想呢。在她成為「新手媽媽」後,展開了一長段醒時瘋狂、睡不安穩的育兒歲月,於是藉《野獸國》的骨架,創作了這本圖畫書,期許給予所有初為人母者的內心更多支持的力量。(凱蒂.布萊克本的個人網頁:https://katieblackburnauthor.wordpress.com/)
《瘋狂媽媽國》內頁(取自官網)
故事的結尾處理得不錯,扣回到與原作相同的情感描繪:「愛」,《野獸國》中有一碗媽媽放的熱湯。
在《瘋狂媽媽國》中則有一杯被家人理解的熱茶。
《野獸國》內頁(左);《瘋狂媽媽國》內頁(朱靜容翻拍)
召喚媽媽從瘋狂國回來的聲音是什麼?是媽媽之所以成為媽媽的重要關鍵——母性吧。那股源自內在的母性,正是這個名為「母親」的星體不斷綻放光與熱的能量來源。是的,母親,像太陽一樣!
【同場加映】
▇《海灘已預定》(Plage Réservée)
《海灘已預定》
天氣這麼好的夏天,就是要去海邊啊。鴨嘴獸媽媽打包好7隻小鴨嘴獸的「傢私」,外加懷抱一顆蛋,浩浩蕩蕩前往海灘。
什麼?海灘被預訂了,而且只保留給「沒有喙的動物」!!!
也罷,海灘這麼大,總會找到一塊可以嬉遊的地方。
什麼?這裡的海灘也被預定了,而且只保留給「沒有獸毛的動物」/「不是下蛋的動物」/「不是蹼掌的動物」……7隻小鴨嘴獸憋不住了,鴨嘴獸媽媽抓狂了:「我們來打造一片所有動物都可以來玩的新角落吧!」
這部作品以色鉛筆表現有點漫畫形式的「科普」讀物,既可認識鴨嘴獸的特徵,也可見識到「為母則強」的剽悍。
▇《世界媽媽大全》(Madre solo hay una y aquí están todas)
《世界媽媽大全》
西班牙音樂創作人Raquel Diaz Reguera為了女兒而轉戰童書界。這部以字典編目方式,從A到Z,凸顯誇飾出母親們的特質,譬如:情緒化、非理性、歇斯底里,或工作狂、激進、糊塗等,描繪了30種類型的媽媽。
舉個例子:「氣象媽媽」。每天早上氣象媽媽掌握了天候資訊,在我們起床前備好符合今日氣象的衣服,好讓你我運動或上課都穿得舒適。這款總是囑咐穿暖、帶傘、換季進補的氣象媽媽,相信我們都挺熟悉的。
又比如:總是對孩子大喊大叫的「尖叫媽媽」,會隨著孩子成長,提高她們的尖叫分貝,但通常孩子也會更加充耳不聞。原來發號施令行的尖叫媽中外皆有呀!她們應該效仿《瘋狂媽媽國》,泡澡紓緩一下情緒才是。
除了各種奇葩媽媽之外,作者還圖解分析她們各自的提包、就寢儀式等等,歡迎對號入座,找找有沒有熟悉的媽媽身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