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獲頒金鼎獎特別貢獻獎,九歌總編輯陳素芳:我不能放下它
第42屆金鼎獎今(10/4)日舉行頒獎典禮,九歌出版公司總編輯陳素芳榮獲特別貢獻獎,由行政院長賴清德頒發獎座。
陳素芳於致詞時表示:「我由台灣文學黃金時代的80年代一路走到文學不知谷底有多深的現代;書由高印量高銷量成本不高到現在低印量低銷量高成本;從書店一條街到現在書店沒有街。時代讓我挫折,我只有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卻不能放下它。我也曾想妥協、放棄,然而生命就是這樣,當你一再說服自己卻也無法妥協時,那就是最重要的核心了。文學就是這核心,一代一代的寫作者,不正是因為這核心而持續筆耕?」
陳素芳的編輯生涯始於台灣文學黃金時代的80年代。1982年九歌成立的第4年開始擔任編輯,一路以來歷經台灣出版業的全盛期及低迷期,從上世紀跨越新世紀,始終堅守文學立場,且與時並進思索市場競爭能量。
在將近四十年的編輯生涯中,陳素芳既是台灣文學出版史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她編過的現當代華文文學超過1000冊,是深受文學創作者信賴的編輯。除了出版當代文學大師及中堅創作者的作品外,更不斷發掘新人,建構台灣文學新氣象。
陳素芳編輯過梁實秋、余光中、琦君、張繼高、夏元瑜、杏林子等前輩作家的系列作品及最後著作,並在作家過世後彙編作品全集,保留當代文學資產。黃錦樹、吳明益、朱少麟等中壯世代重要作家的第一部作品,皆出自她手。解嚴前後出生的新生代如楊富閔、言叔夏、何敬堯、楊隸亞等作家,也在陳素芳的伯樂識才下,以穩健耀眼的新人之姿在台灣文壇登場。
自1982年起,九歌每年出版年度散文選,1998年接編爾雅創辦的年度小說選,2003首創台灣年度童話選,持續至今。持續進行的年度文選,以文學記錄歷史現場,完整呈現不同年代的文學光景。
在陳素芳的主持下,九歌並整理重要文學資產,保留台灣新文學百年風貌。代表作品包括「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灣文學二十年集」、「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等系列。今(2018)年九歌成立40週年,又陸續出版「華文文學百年選」,計分台灣、中國、馬華、香港四大部,每部再細分為詩、散文、小說各卷,以編年史形式展演華文文學百年(1918~2018)地景。
此外,陳素芳兼任九歌文教基會祕書,持續舉辦少兒文學獎,是國內鼓勵創作少兒小說的重要獎項,鼓勵優質本土少兒小說,讓文學向下扎根。
陳素芳表示,1982年剛到九歌時,只是個文學愛好者,對編輯一無所知,有6年時間,九歌編輯部就只有蔡文甫和她兩人。「他是我的老闆,更是我的師父。」她說這座特別貢獻獎「屬於九歌,更屬於我的師父蔡先生,但我無法將這個獎獻給他,因為他早就得過這個獎了。」蔡文甫於2005年獲金鼎獎特別獎。
除了感謝九歌出版社創辦人蔡文甫的器重以及所有在九歌出書的作家,陳素芳也祝福所有持續筆耕的創作者,並表示:「你們繼續寫,下一頁台灣文學史的空白就等著你們來填。我來,我編,我見證。」
特別貢獻獎得主是由各類組評審團共同評選,頒發給對推動國內雜誌圖書或數位出版產業有具體成就或貢獻之人士。本屆金鼎獎共有1,257件作品報名,獎項分:雜誌類、圖書類、數位出版類及政府出版品類4大類組共20個獎項。最後總計29件作品脫穎而出,另有35件作品獲優良出版品推薦。
書店經營》讓奇蹟發生的書店職人:日劇與小說中的書店店員
▇書店店員化身故事主角
儘管同樣面臨閱讀人口下降的危機,日本仍然是東亞地區閱讀習慣最普遍的國家,長年以來,也一直都有以書店或編輯為題材的小說或漫畫作品。近年話題最盛的莫過於《重版出來》(松田奈緒子原著),以漫畫雜誌《Vibes》編輯部為中心,展開創作者、出版人與書店店員的各種奮鬥。
在此之前,也有以充滿歷史謎團的古書店作為設定的系列作品《東京下町古書店》(小路幸也原著),不僅讓人一窺日本古書市場及二戰歷史,還兼具解謎及溫馨家庭劇的樂趣。僅有3集的漫畫《暴坊書店小姐》,則是身兼漫畫家與書店店員的作者久世番子(是斜槓青年來著)的書店工作辛酸史。碧野圭的《書店女子》幻想成分就多了一點,不僅資深和資淺店員明爭暗鬥(上書就累死了為何有時間做這種事),和出版社業務間各式各樣的戀愛糾葛,也不禁讓我們狐疑自己的職涯是否錯過了什麼(?)。
還有非常非常多的作品,如日劇《古書堂事件手帖》(三上延原著),小說如三萩千夜的《神居書店》、八木澤里志的《在森崎書店的日子》、北村薰的《夜蟬》、《朝霧》、宮部美幸的《寂寞獵人》等等,不勝枚舉。
▇台、日書店工作的異同
小說《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的作者村山早紀,自述是個喜歡拜訪書店、與店員聊天的作者。她在書中細膩地描述日本書店的工作環節:
相較全書瀰漫的浪漫夢幻氛圍,這樣平鋪直敘說出書店工作的核心,對我而言十分引人入勝。雖然日本和台灣的書店運作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基本功」卻是一模一樣的。
不過,不同的書店會有不同的作業流程。書中主要描繪的「銀河堂」,是一間座落在老牌百貨公司裡的老牌書店。書籍的排列方式應該如紀伊國屋或淳久堂般,分成文庫、新書、文藝等類別。相較於台灣書店裡充滿創意的書櫃,日本大部分的書店還是以老派的方式陳列。在看似大同小異的書櫃上做出變化,想必得花上不少心思。
書中另一個有趣之處,是不同的店員有各自的特色,如主角是文庫區的店員月原一整,他能在茫茫書海中找到寶藏;店長柳田六朗太在業界則是風雲人物;文學區的三神渚砂更是「王牌級」店員,擁有自己的廣播節目等等。
這樣的劇情安排,反映出日本對「職人」身分的注重。在日本雜誌的相關專題中,時常可見書店工作者以個人名義發表意見或接受訪談。日本書店的大獎「本屋大賞」是標榜跨通路、全方位,以書店店員角度票選的出版獎項,更是早已行之有年。相較之下,台灣通常是獨立書店的店主各自活躍,而連鎖及綜合書店則仍以整體品牌經營為優先。
▇在補書條上,寫下客人特徵
只要曾經在日本逛過書店,不難發現無論規模大小,店內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自製文宣。
就如之前策展文章(參〈策展,展現書店自我的靈魂〉)中提到,台灣書店大部分使用印刷輸出文宣,手寫文宣頂多是明信片大小的介紹卡。日本書店店員的美勞魂則超級驚人,有時候遇上重點書,出版社還會舉行書店間的特陳競賽,浮誇程度簡直讓人瞠目結舌。《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裡對文宣製作有相當篇幅的描述,《重版出來》裡也出現為了推薦漫畫,全國書店聯合特陳的熱血橋段。
在日常進退貨及銷售流程上,日本書店店員的祕密武器是注文卡(日文為「注文カード」或「売上スリップ」,即補書條)。雖然現在大部分書店都引進POS系統,可以直接從報表看到銷售狀況和進行後續訂貨,但是這張夾在雜誌或書裡的小紙條,對許多店員來說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前曾經讀過一本由許多店員執筆的文集《書店員の仕事》(書店店員的工作,NR出版会出版),封面就是一張注文單,可見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以往日本書店在將書本販售給讀者時,一定會將這張紙條抽出,作為補書的憑據(過去台灣應該也曾有過類似的做法),據說用功的書店店員會在紙條上記下是什麼樣的客人購買了這本書,或是「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由於書的品項極其繁多,且難以歸納銷售規則,日復一日親筆寫下的紀錄,想必是任何強大系統都無法替代的寶貴資產。
▇每一次將書交到讀者手上,都是一次小小的奇蹟
對於書店日常的描述,常常回歸到一件事:在書海茫茫中,找出讀者需要的那一本,無論多不起眼,只要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它都會閃耀自己的光芒。只要書店存在一天,店員職人的不同努力,就是讓這些小小的奇蹟不斷發生。
無論是台灣、日本或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這些奇蹟都是由平凡無奇的日常堆疊而成的。日本NHK電視台的節目《紀實72小時》,曾於2014年採訪東京新宿的紀伊國屋書店72小時,剪輯成〈大型書店・漫步書林〉,從每一天迎來200種新書開始,藉由隨機訪問讀者,串連起動人的閱讀風景與人生故事。儘管時空相異,只要想到自己的工作可能為陌生人帶來力量,就是奇蹟發生的時刻。●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