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獲外星詩人2》地球人是一種很好色的生物啊!

艋舺的華西街,有人稱它是台北的肛門,意指它包含了社會底層的各種不潔之物。從清雍正時期,它就是港口工人的聚集地,酒樓林立,黑道眾多。古云「一府二鹿三艋舺」,它有著最老的台北樣貌,至今的繁榮仍與性產業結合甚密。

香港詩人Nicholas Wong(黃裕邦)應台北詩歌節之邀,擔任駐市詩人,我們決定邀請另一位詩人陳昭淵與他一同拜訪最特別的老台北樣貌。搭乘計程車前往的途中,我們一邊聊起市長柯文哲去(2017)年的情色業管理政策:市長持保留態度,採取分區監督取締,只要性工作者不站到8米寬以上的大馬路,維持在6米以內的巷弄就暫時不取締。

41827841_891786987697955_763767338393665536_n.jpg

司機大哥聽到這裡搶先說話了,「哪個人不是他爸○他媽生下來的,這些流鶯就是需要有更多配套措施的管理,我是沒有這個需求,但很多人有這個需求。」(請見諒我們幫大家消音)。用最在地的觀點,運將幫我們做了一刻鐘的台北城市導覽。

「食色,性也」,華西街不僅有最赤裸的欲望流動,也以蛇湯鱉湯聞名,性以形似,無論性欲與食欲,整條街滿滿是陽具的意象。欲望,是文學家最喜著墨的對象,無論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蓮醉鬧葡萄架,或者是江戶川亂步〈芋蟲〉中的軍國英雄成為了肉陀螺,都是從欲望凝視人的生存。

a00_0290-004suo_.jpg

Nicholas的作品則完全不是這種張牙舞爪的類型,或許與LGBTQ的生存經驗相關,不同於展現在大街上的陽具象徵,他詩中的欲望隱藏在生活的細節之中,如〈寫作說明文的五個步驟:嗜水的原因〉的句子:

三隻玩具鴨在池邊淌口水
S/M/L碼的黃色塑膠。只要我們像鴨

將玩具鴨、黃色、塑膠感帶出某種情色的聯想,將生活隨處可見的玩具,翻轉成一種被觀看的物體。另外也像是〈私處〉,他寫到:「我們都是/食物捲」將食物捲餅比喻為人的私處,視覺上它們有多重的皺褶,口腹之欲和性欲被互相比喻。Nicholas說:「這是寫一種感覺,不是一個部位。」

陳昭淵2013年的詩集《3D透視》,可以說是當時他直面情欲的作品。最特別之處,是詩集使用藍與紅雙色印刷,藍色與紅色的詩句重疊在同一行中,必須搭配隨書附贈的雙色眼鏡,兩眼切換,才能單純地讀到同色詩句。


shi_yan_shi_.jpg

陳昭淵《3D透視》的內頁與附贈的雙色眼鏡

關於這樣的設計,序言中提到「我一直想寫一本帶有顏色的詩」、「我一直想寫一本帶有情色的詩」。詩集除了是文學,也化為藝術裝置,藉雙色帶出欲望的多重樣貌。陳昭淵最新的個展「只有外星人可以看見外星人」中,也利用許多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轉化為性的樣貌。

這些被隱藏的情色、性,或欲望,陳昭淵從Nicholas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他說:「這些隱微書寫,只有同類人才能發現,就像只有外星人可以看見外星人。」


20180916_195145-horz.jpg

陳昭淵個展「只有外星人可以看見外星人」展品

我們問Nicholas,同志的某種生存狀態,是否提供了特殊詩意觀察的視角?他不認為這跟性向有直接的關係,而將之回歸到個人的經驗。我們又問,為何他的情詩總是哀傷?他回想有次跟作家朋友聊天,談情色文學與色情文學之別,他問朋友:「你們有寫過開心的性愛嗎?」每個人都回答:沒有,從沒見過。

「你有讀過詩是開心的嗎?沒有吧。」他說。

來到華西街,Nicholas與陳昭淵看到了什麼?陳昭淵回想,學生時期他曾與同學一起玩大冒險,那時他曾喝過蛇湯;Nicholas則完全不覺得這裡很髒亂,街道規畫得十分有條理,「你沒想到我會這樣回答吧?」他說。

攝影師臨時起意,在水果行前,請Nicholas一手持望遠鏡,另一手持放大鏡;也請陳昭淵戴上有色眼鏡,配合放大鏡,好好觀察眼前的水果。在欲望流動,俗麗的華西街上,我們拍到最妖而不豔的風景。攝影師說:「水果本身就色色的啊。」而外星詩人如何觀察情色與生活,這些照片或許正是具現化的樣貌。

a00_0316-010suo_.jpg

a00_0332-012suo_.jpg

a00_0339-013suo_.jpg

a00_0343-014suo_.jpg

a00_0326-011suo_.jpg

a00_0308.jpg

【在台北捕獲外星詩人】完整專題

【臺北詩歌節】快揪朋友來參加啊!

40496302_1334795946654631_5323104586020421632_n.png
《帶詩跨越界線》-駐市詩人計畫

  • 時間:9/27(四)19:30
  •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3F Forum
  • 主持:鄭聿|與談者:黃裕邦、孫梓評

《愛與怒之必要》詩演出

  • 時間:9/29(六)19:30
  •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
  • 策畫:鴻鴻|音樂總監:張睿銓|主持:許赫|詩人:黃裕邦、列夫‧魯賓斯坦|演出:DJ Fong(高顗豐)、陳德倫、黃裕邦、莫言、曾立馨、呂美親、張睿銓|影像設計:雪克|《樹說》影像設計:邱楷庭

【只有外星人可以看見外星人】2018 陳昭淵 個展

39900657_10155779280638004_7040230393542344704_o.jpg

  • 小路上。3樓展場 
  •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77巷7號
  • 開放時間13:00-20:00
  • 下午3-6點,由外星人親自駐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131 磅礴玲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情非得體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羅浥薇薇著,逗點文創結社,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文   樂   獨  
書寫自己經歷的青春,是常見的出版題材,但要如何能讓差不多背景的人產生共鳴,甚至覺得是共有的「世代記憶」,是一大考驗——誠實而不做作,或許是最重要的元素。書中許多內容是當代人共同的經歷,雖涉及個人的品味,卻無一絲故作姿態或強說愁緒。滿滿的詮釋也值得好好研究,除了可以按圖索驥,也間接證明台灣也有著和冰島一樣好喝的可樂。
鍾意書名的「破」字,有了世俗眼光裡的殘缺,更顯得生氣勃發,含著那麼點叛逆挑釁的帥氣。看似通俗部落格文字,卻是一本「第二性」,除性別意識之外,在自我辨證闡述的背後,暗裡細細剖析人心。作者厲害之處更在於,文章讀來有點三八,有點可愛,不是通篇大道理,卻很有她的道理。
女人看女人,入骨三分,這些點評短文犀利玲瓏,一旦集結成冊,又忽然現出某種女性美的進化史觀,令人會心又令人心驚。破美人何破之有?總是要美過、破過,才會成為啟示:檯面上那些來來去去的優劣名媛,原來都是我們的分身。【內容簡介

藏書之家

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著,前衛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本書最吸引人的,還是那宛如平行世界的舊書收藏。不可思議的文字和插畫,挑戰既定的想像,印證「過去是遙遠異邦」的史學名言。這或許是以「舊書」為主題的書籍三不五時就會在書市出現的原因,狠狠地給習慣由「現在」去界定一切的人們一擊重拳。唯有由這樣冷不妨的突擊,我們才能學會尊重過去。
作者收羅的寶貝書籍實在豐富,大觀園似地目不暇給。除了家族與書籍的故事,最讓人受用的,莫過於作者媽媽提到的:書本可避邪鎮魔,尤以線裝書最正氣八方,叫人抱著書本好安心。文字輕鬆可愛,唯封面設計與配色,或可再精緻點就更好了。
藏書這件事,本質上是老成持重,這本倒是興沖沖地想把藏書PTT化,很有揹著身家要出門遠行的壯遊感。作者用料毫不手軟,一盤盤端上來,像在居酒屋高談闊論,酒過三巡,卻也不免憂國憂民,似乎青春未盡,兩鬢卻隱隱飛白了,教人驀然想起竹野內豐的溥傑。【內容簡介

環保一年不會死

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零碳生活實驗,連包尿布的小孩和狗都在做的永續溫柔革命!
No Impact Man: The Adventures of a Guilty Liberal Who Attempts to Save the Planet, and the Discoveries He Makes About Himself and Our Way of Life in the Process
柯林.貝文(Colin Beavan)著,謝維玲譯,野人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獨  
沒有人會質疑環保的正確,人人都能理解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然而讓人們持觀望態度的,還是在實際執行的困難,以及某些環保「衛道人士」難以親近的高調。本書是兩者的解答,作者以幽默風趣的筆調,記錄一年艱苦的實驗,不是頌揚環保的偉大,而是回歸「人」的本性。在便利和愛地球的糾葛中,從人性出發的謙卑,一點點同理心,或許才是推動環保的助燃劑。
不管是愛人、愛事還是愛物,都是一件挺麻煩的事,而僅僅是不傷害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更是麻煩中的麻煩。作者誠實地闡述他的零碳家庭生活歷程,不見教條八股論述,亦無完美到少了生氣的故事,幽默風趣中摻雜著手忙腳亂。陪著這一家雞飛狗跳的零碳生活,腳踏實地對環境付出,才醒覺,狠狠地去付出、去愛了,饋得的更多,「麻煩」終究長出美好的果。
在各式各樣的人工製品包抄之下,環保當然不容易,甚至動輒得咎,不知自以為的環保是否造成了更大的浪費和污染。作者的决絕一般人大概做不到,不過重要的還是擇善固執,勿以惡小而為之。想呵護地球,終究存乎一心。【內容簡介

瘋癲文明史

從瘋人院到精神醫學,一部2000年人類精神生活全史
Madness in Civilizati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Insanity, from the Bible to Freud, from the Madhouse to Modern Medicine
史考爾(Andrew Scull)著,梅苃芢譯,貓頭鷹出版,975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當人們不能理解另一邊的想法作為時,常會說「你瘋了」。瘋這個字眼仿若禁閉的房間,歸類於此的好像就可不必理解梳理,反正就是瘋了,我們束手無策。作者細數精神醫學史,好一大段時間也是這麼束手無策,各種現今看來十分荒唐的治療,企圖硬是敲開那個名為「瘋了」的房間。或許正如作者所說,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小個這樣的房間,硬以粗糙手法敲開那道門,是否傷得更深?
談到瘋癲、文明和歷史,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傅柯,然而傅柯關注的是更抽象層次的思辨和批判,加上高度哲學化的文字,對許多讀者來說不太容易親近。本書則完全回歸歷史本位,重探精神醫學從無到有、從興盛到困境的轉折。詳實而生動的敘述,不僅填補了過去在知識層面的缺憾,也隱隱和傅柯的理論展開對話,值得細細推敲。
這書就算不是與《瘋癲與文明》打對台,也跟後者形成了有趣的互文性:傅柯在意的是形而上的心態史,史考爾鍾情的卻是一五一十的案例與演進。洋洋灑灑,氣勢磅礴,這般扎實的磚頭書自有成為經典的架勢,難得的是對現代精神醫學的批評也一針見血,大快人心。【內容簡介

伊朗:從瑣羅亞斯德到今天的歷史

Iran: Empire of the Mind: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
麥克.安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著,苑默文、劉宜青譯,廣場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具備歷史書該有的標準長相:從古至今,依循年代交代大事,好像缺乏爆點,也沒什麼引人入勝的趣味故事,但反而因此不容錯過。我們對於伊朗無知到可憐,有的也多半是一知半解的偏見,再來就像書中一直提醒的:伊朗是中東的晴雨計,由小見大,可以窺見整個中東局勢的發展和轉向,絕對是快速增進「國際觀」,而且還是西方主調之外,認識世界大勢的快速入門。
伊朗是熱門的新聞名詞,卻是大家陌生的國度。作者文字平實,篇章編排誠意有加,試圖化成飛天魔毯,帶領讀者穿越伊朗的過去與今時。
從波斯到伊朗,這塊高原上所發生的事,我們知道的實在不多,這本英國學者的伊朗史流暢好讀,很足以擔當「你的第一本伊朗史」。只是校對要再仔細一些,奧馬.開儼過了一頁忽然變身歐瑪爾.海亞姆,這未免也太移形換影了。【內容簡介

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

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
The Story of The Earth in 25 Rocks: Tales of Important Geological Puzzles and the People Who Solved Them
唐納德.普羅泰羅(Donald R. Prothero)著,甘錫安譯,八旗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喜劇影集《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裡,Sheldon總喜歡嘲諷地質學不是科學,只是一群撿石頭的人。這當然只是戲劇效果的玩笑話,不過本書也算是認真的打臉回應文,字字句句證明了撿石頭可不是什麼無聊小事,每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都體現著地球這顆大石頭的悠久歷史。
本書看來輕巧,事實上是一本地球的地質變動簡史。簡明扼要地闡述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怎麼會長成這樣子。大綱主題明快精準,若搭配的圖文能更精美有趣些,在科普書籍中當能引起大地震。
以25種礦石勾勒出地質史的概貌,很有些奇門遁甲的神通。在作者的精密佈陣之下,這些不起眼的石頭和寶石一樣璀璨迷離,甚至具有宇宙性意識,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對亟需和蓋婭再連結的地球人來說,這一冊石書真是太貴重了。【內容簡介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
How to Kill a City: Gentrific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Fight for the Neighborhood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著,吳比娜、賴彥如譯,行人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獨    
很抱歉,和你想的可能完全相反,要謀殺一座城市,不是讓它貧窮,而是讓它富有。當貧富差距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最嚴重的問題,也反應在都市規劃上。都更往往變成打造一座富人的城市,用高房價高租金把窮人驅離,也一併抺去了城市原本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本書談的是美國城市,但其中所有事例,對台灣來說都是莫名熟悉。而書中提點的道理近乎常識,對一昧迷信經濟奇濟的台灣又是那麼難以接受。他山之石提醒我們,若不即時醒悟,謀殺的不只是城市,而是整座島嶼。
作者說了一個故事,不是可愛的床邊故事,是與我們切身相關,開門必見的事,關於好地段如何長成一個好地段,好學區又是如何洗出不那麼好的家庭。讀罷才警覺,原來不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城市也未必就是你的城市。
所謂的縉紳化,說白一點就是豪宅趕國宅,不少人還是迷信這樣的「進步」,巴不得到處都是信義計畫區。作者有撥亂反正的志氣,雖然都是美國的案例,看起來卻眼熟得很,像極那些手腳不乾淨的都更開發案。光鮮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謊言——好啦,90%的謊言。【內容簡介

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

日本の建築家はなぜ世界で愛されるのか
五十嵐太郎著,謝宗哲譯,原點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日本建築家在戰後世界建築史的演變裡,是股不容忽視的勢力,尤其是1930至50年代出生的那批「S級怪物」等級的大師們,讓日本建築美學在戰後快速復興,帶領人們重新認識建築的可能。本書述多於論,中間起落意義,可能需要讀者自行思索,然而當台灣街頭上時時可見日本建築師的作品,甚至出現許多「致敬」的仿作時,一本完整的敘述還是必要的入門。
作者為日本近代建築家建了一個「族譜」,書中以資料收羅為主,少有作者個人的評判。按資料索驥,在國內外旅行裡,親臨這些建築作品,也是種樂趣。台灣深受日本影響,在族譜裡,可以發現各年代的建築風格,在台灣的影響力。
日本建築書這一、二十年引進不少,驚艷之後,也到了該整理複習的時候了。這本來得剛剛好,從戰後代謝派一路寫到時下的輕質系建築,中規中矩,頗能看出日本建築從承襲、回應、突圍,到如今只當自己的心路歷程。【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對談》陳雪VS.平野啓一郎:關於大人的戀愛

▉平野先生在新小說裡描寫到兩名最初只見過三次面的中年人,因為深深渴望對方參與自己生活,而改變了原來的人生軌道,幾乎定下婚約,那樣的一段愛情。只見過三次卻能有深刻的情感,有人說這本書是寫給成人看的戀愛小說。

陳雪在新作中向讀者解釋愛要如何學習時,則曾提到:「你所需要的只是誠實、認真地了解自己,面對自己,並且衷心地邀請另一個人來參與你的生命與生活,真誠地與他互動,展開你們自己的故事。開始屬於你們的愛情。」

請兩位聊聊所謂大人的愛情觀,以及是什麼原因想動筆寫這樣的作品?是因為想回答當代讀者的困惑?還是個人因素?

平野:
事實上,身為作者,我並沒有意識到「我在寫大人的戀愛小說」這件事。我們處在這個對立與分裂的時代,作為小說家,我將愛作為寫作主題,我想這件事有著很大的意義。

我的企圖是創作出既符合現實,又能讓對現實感覺疲累的讀者瞬間沉浸其中、得以在美好的事物中獲得解放。以結果來看,我似乎完成了讓成熟讀者都很投入的內容,這是我的榮幸。

陳雪:
我在閱讀《日間演奏會散場時》的整個過程,深切經驗了平野先生對於「愛到底是什麼」窮盡各種努力的探問,讓身為讀者的我重新省思這些問題。

書中的男女主角(蒔野與洋子)雖然只見過幾次面,但每一次見面都在彼此的生命裡留下獨特且深刻的印象。他們彷彿透過對方的存在重新看見了自己,墜入情網,渴望與這個給予自己如此強烈共鳴和啟發的人共度一生。但我認為這只是愛情的開端,兩人互相吸引、想要共度一生,只是開始了彼此的愛情,正如小說裡第五章之後所經歷的各種波折,儘管看似不在戀愛關係裡,卻會在人生的每一次轉折與變化中,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意義。這個意義不斷在改變,這份愛也不斷被釐清與重新定義。

我認為成熟的戀愛,一種是無論身在何方、無論彼此是何種關係,那曾經有過的心意相通、彼此啟發,都存在心裡,並且透過這份愛讓自己的生命一次一次成長,可以通過時間與現實考驗的愛。

另外一種則是在浪漫期過後,戀人們如何通過現實的搓磨、努力在共同生活中實現這份愛。這種實踐需要的不只是浪漫的契合,更需要有愛人的能力,並且能夠理解愛情不只有美好的那一面,更重要的是兩個人都在這份愛裡成長、進化、完善自己,並且一起創造出愛的生活。


chen_xue_shu_feng_-side.jpg

陳雪新作《當我成為我們》與平野啓一郎在台最新出版作品《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平野先生曾在受訪時說過:「戀愛的戀與愛要分開來思考。『戀』是彼此有高昂激烈的感情渴求狀態,『愛』則著重於兩人在一起之後關係能否長久發展的徵結點。」

讀者確實能感受到書中男女主角最初的感情十分激切,雖然相隔遙遠。這就是所謂的「戀」嗎?至於最後的結局,您會認為是到達「愛」了嗎?陳雪怎麼看待小說裡所描寫的這段愛情關係?

平野:
我自己下的定義的確就是:戀是激烈地渴求對方、是一種短時間內可點燃的情感;愛則著重在一段關係的持續性。日文的「愛」有多層意思,比如說親子愛、家族愛、師徒愛、鄉土愛等等,有各種辭彙,但總歸來說都不是指一瞬間的激情與好感,而是長久持續的深厚感情。所以日文裡也就沒有「親子戀」、「家族戀」這樣的字眼。

身陷苦悶的戀情旋渦中之人,多半會渴求穩定的愛情生活。無法處理持久的愛情而倦怠之人,多少會懷念起那種剎那間點燃的戀情的興奮吧──人類說不定就像蹺蹺板一樣,在戀與愛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陳雪:
平野先生對於戀愛的觀點我很喜歡,也與我自己的想法接近。小說裡的男女主角雖然沒有真實進入生活相處,也尚未看到長久發展的部分,但我認為平野先生的小說裡,不只在思考愛與戀的差異,他更提出了對於愛,更深刻的見解。

蒔野與洋子的愛情除了一開始相互觸動、彼此渴望的「戀」的階段,他們更經歷了「分離」這個最足以考驗愛情的過程。而在分離的時光裡,他們各自都意識到對方對自己的影響,意識到這個人是不可取代的存在。這份意識曾經使他們傷心、痛苦、絕望,但最後也是這份意識使他們振作起來,從而突破各自生命的困境。

這裡的百轉千折,好像都只發生在他們各自的心裡,可是到了重逢的時候,彷彿不用透過語言,僅是遠遠地相視,彼此就都清楚理解到,那份愛、那份曾經的深刻理解,一直在自己的生命裡發生作用,對方也是如此的。這兩個人從相識開始就一直是相愛的,即使決定分開的時候,也是基於深愛的緣故。即使各自懷有不安、困惑,也在分離時感到痛苦,但始終維持著對愛的信念。

就算看起來已經毫無關係,心中對於彼此那份短暫的愛,卻長久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以至於最後相逢到底會變成如何,在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已經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辨證、思考,並且讓這份愛在各自生命裡不再只是傷痛,而是改變自己、突破困境的重要力量。這樣的愛非常美,一點也不亞於廝守一生的愛情。

我很喜歡小說裡對於謊言、背叛的思考與處理,它並沒有落入「謊言就是背叛,說謊的人就該受到懲罰」這樣簡單的對錯二分裡。書裡的角色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去愛,也因為這份真摯的愛(儘管曾經犯下錯誤),讓被愛的人感受到愛情獨特的、誠摯的力量。

平野先生在愛情之中加入了謊言的考驗,而書中的幾個角色都深受到這個謊言的影響,但最後他們卻都因此滌清了自己的生命的淤塞,更趨近於愛。

書裡對於超越戀愛的更廣泛的情感,如親情、友誼甚至對於藝術的追求之愛,也有著非常綿密而謹慎的思考,從而寫出各種層次的、動人的深情。我對於平野先生把愛與戀分開來思考深有同感。

於是即使結局是開放的,讀者無法知道最後他們是否能進入共度一生的愛,但這樣的愛其貴重深刻也不亞於廝守一生。

▉我們知道平野先生14歲時讀到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非常喜歡。後來開始創作,據聞也明顯受到影響。請問三島至今還對您的創作或觀念有重要影響嗎?

三島也是許多台灣創作者閱讀日本文學的啟蒙作家之一,平野先生覺得他的文字特殊處在哪裡?身為小說家,您後來有向他挑戰嗎?或者他的作品對現代日本人來說珍貴之處為何?

陳雪的閱讀啟蒙是什麼?至今還對你的創作或觀念有重要影響嗎?你對三島的作品有特別的印象或感受嗎?

平野:
我14歲時讀了《金閣寺》,的確受到很大的衝擊,從此深陷文學的世界。我的創作雖然很大程度受到他的影響,但是在政治思想上,我卻與他的「理想化的天皇制」抱持完全相反的立場。我其實是支持擁護日本戰後民主主義的大江健三郎先生,他的看法讓我尊敬。

2020年三島逝世50週年,到時候我也要45歲了,與他離世時的年紀相同。為此,我正著手寫一本《三島由紀夫論》。我打算精讀並評論他的小說,以解開他為什麼會以那樣的方式走向生命終點的原因。

談到前輩的創作,日本小說家的部分,我深受森鷗外、泉鏡花、谷崎潤一郎等人的影響。若是國際作家,腦海中則會立刻浮現這些名字:波特萊爾、福婁拜、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托瑪斯・曼、卡夫卡、波赫士、荷馬……不過除了文學,美術與音樂也是啟發我的靈感來源。

陳雪:
年少時對我產生重大影響的作者,有卡夫卡、馬奎斯、米蘭.昆德拉等。當然三島也是其中一位,我在學生時代讀遍了台灣已翻譯出版的全部三島小說。尤其是《金閣寺》,我還深深記得當時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於美、醜、善、惡,對於世間眼前所能見到的事物被翻天覆地攪亂了。對於年少的我,那是非常驚人的閱讀經驗。

不過我在平野先生這部小說裡,並沒有強烈意識到三島的影響,就像我自己現在的作品,也不太看得到曾經啟蒙過我的作者的影子。畢竟我們都是中年、成熟的作家了。

▉我們在《每日新聞》網站上讀到平野先生與岸見一郎的對談紀錄,看到兩位聊到小說的最後結局。雖然有讀者渴望知道兩名主角會不會選擇在一起,但也有像岸見先生說的:看到這個結局感覺得救了。平野先生是希望安排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嗎?


dui_tan__1.jpg


平野啓一郎與岸見一郎於每日新聞網對談(擷自每日新聞網

平野:
不只這部作品,小說的收尾方式一向不容易處理,這是在20世紀初即困擾著小說家的問題。當然也有像霍夫曼斯塔爾(Hofmannsthal)的《安德利亞斯》(Andreas oder Die Vereinigten)這一類的作品,明明沒有寫完卻仍然不掩其傑出。

我真實的感受是,現在的讀者比起以前更傾向在閱讀中追求「希望」。但如果太刻意營造皆大歡喜的結局,反而會破壞閱讀氣氛。當然,這也跟讀者怎麼看待每個登場人物大有關係,每個讀者的解讀感受都各有差異。

比起我的其他小說,這部作品將更多的想像空間交給了讀者。確實,日本也有許多讀者在讀到故事的結局時,熱烈地討論起兩位主角後續該怎麼發展。

陳雪:
我非常喜歡平野先生在小說裡展現的,對於愛情、美、音樂、人性的種種,那樣寬闊而深刻的理解。尤其讀到最後兩章時,層層疊疊的感動一直在心裡堆積。或許因為我自己的人生裡也有過這樣分離又重逢的經驗,我看到平野先生細膩地寫出來,那真是最美好的愛情。再次讓我深信,無論身在何方,無論相隔多遠,曾經深刻愛過,就永遠不會消失,會改變的只是形式。

另外整部小說裡我最喜歡的,是裡面提出「現在可以改變過去」這個觀點,這也是我過去在書寫長篇小說時真切感受到的。當我讀到洋子的父親這麼說:「所以要現在喔,現在才能說沒有錯……現在這個瞬間,改變了我的過去。」我幾乎就落淚了。

謝謝平野先生寫出這樣美好的作品。

li_ti_shu_feng_you_shu_yao_jian_dang_yong_.jpg 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マチネの終わりに
作者:平野啓一郎  
譯者:陳系美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平野啓一郎
1975年,生於日本愛知縣,長於北九州市。1999年大學在學中,於文學雜誌《新潮》投稿《日蝕》,榮獲芥川獎。之後陸續發表許多作品,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

主要作品,小說《葬送》、《滴落時鐘的漣漪》《潰決》(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Down》(文化村雙叟文學獎)、《只有形式的愛》、《請填滿空白》、《透明的迷宮》等,散文對談集《我是什麼?從「個人」到「分人」》、《「生命力」的去向~變幻的世界與分人主義》等。


chen_xue_dang_wo_cheng_wei_wo_men_li_ti_shu_feng_.jpg我成為我們:愛與關係的三十六種可能
作者: 陳雪  
出版:印刻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雪
小說家。
著有小說:《摩天大樓》、《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她睡著時他最愛她》、《無人知曉的我》、《天使熱愛的生活》、《只愛陌生人》、《陳春天》、《蝴蝶》、《橋上的孩子》、《愛上爵士樂女孩》、《惡魔的女兒》、《愛情酒店》、《鬼手》等;另有散文集《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戀愛課》、《台妹時光》、《人妻日記》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