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臺漫 1》麥人杰和臺漫的黃金一代

▉【跨世紀臺漫】前言:重現臺灣漫畫的風景線

說來或許殘忍:在臺灣,一位漫畫家之死,往往不會引起太多注意。2017年鄭問去世後,相關報導和各界的緬懷是少見的備極哀榮。似乎只有像鄭問這樣具國際知名度的漫畫家離世,才能重新喚起人們對同世代漫畫家的關注。

那些陪著我們成長、一度能與日本漫畫相庭抗禮的創作者,很長一段時間沒被提起。除了如鄭問或2015年先走一步的陳弘耀,讀者因其離世而知其終局之外,很多創作者就此散落四方,離開了臺灣漫畫的舞臺,許久不曾聽聞他們的消息,更遑論新作,成為讀者心中的懷念。

1990年代,蓄勢待發的臺灣漫畫在沒有政治枷鎖的限制下,各方高手雲集,出版市場亦蒸蒸日上,曾有過單行本一集銷售超過10萬冊的榮景。沒想到曇花一現,當初許諾的天國竟快速萎縮成一片荒漠,猶如電影《瘋狂麥斯》(Mad Max)裡的末日場景,只剩少數幾人在殘存的綠洲之地,苦苦維繫著臺漫的命脈。

1990年代對臺漫而言,是最初也是最後的榮光,但在回顧時,卻處於尷尬的位置。從歷史研究來說,二、三十年的距離太近,似乎還無法進入學院規範的研究射程裡;若著重臺漫發展的角度,又似乎一切都該關注當下,無暇顧及看似塵封的往事。

然而,今日臺漫所有的難題,或因應難題而生的各種建言,無一不在上世紀末即已搬演。倘若不正視過去,那麼就只是重複同樣的錯誤,陷在同樣的迷宮中,迎來相同的僵局和困境。要振興臺漫,就必須勾勒並理解臺漫的歷史,而不應只是淺碟地只看眼下,更不應老是抱著戒嚴時期的上古考據。

個人以為,我們應從臺漫一度的繁榮著手,解剖分析,找出衰落的病因所在,才能理解當前腳下的泥淖所在,一步步走出新的道路。

man_hua_jia_he_zhao__1.jpg
1989年,6位臺灣漫畫家與他們的作品。左起:蕭言中、鄭問、阿推、敖幼祥、麥人杰、曾正忠。(攝影:高重黎,大辣出版提供)

鄭問故宮展已完滿落幕,雖然過程中偶有雜音,質疑漫畫為何能走入以傳世稀寶為對象的帝王殿堂,但只要曾走進展場,就會明顯感受到,鄭問的作品並不需要故宮光環的加持,反而是故宮借重了鄭問的才氣和名氣,苦苦學習如何拉進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臺灣擁有超越國寶的漫畫家,並且在大眾文化中扮演了關鍵的推手。這不只是臺漫的幸運,也是漫畫該發揮的社會影響。如同手塚治虫之於日本,他不單在漫畫藝術上不斷突破,也替日本大眾文化描繪出新的容貌。

像手塚這樣的漫畫大師,在日本並不是孤例,藝術的火炬在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手中共同傳承。而臺灣漫畫也絕非只有鄭問一人,曾經歷過90年代的讀者,就知道那是臺漫創作能量大爆炸的歲月,無數精力旺盛身懷絕招的漫畫家們,企圖打造一片漫畫新天地。最幸運的是,這些漫畫老將們還有不少人堅持在創作線上,正努力重振旗鼓,推出新作。

【跨世紀臺漫】系列的回顧並不只是為了緬懷,而是希望在過去中找尋未來的契機,以歷史出發,串連起臺漫的「未來昔日」。最終期盼能呼喚那些暫別江湖的大師們:現實情勢或許依舊險惡,但新秀前扑後繼,仍不到絕望之時,該是離開阿奇托星(Ahch-To)的時候了。各位絕地大師,當年在便利商店或租書店存著零用錢,苦心追隨的讀者們,雖然已進中年,但依舊在這裡等待。

▉從「麥先生」到「麥叔叔」

今(2018)年6月「千年一問」故宮展開展時,相關報導裡有一則漫畫家麥人杰的訪問,吸引了不小關注。

訪談中,麥人杰略顯激動但懇切地說著:「去年鄭問過世,很突然,我們今年要在故宮展,首位進入故宮的漫畫家——你一定要等他過世嗎?他在的時候故宮不能展嗎?他在世的時候你不能肯定他,你看不出來嗎?你得等他死了,然後所有人才說:『哇,這個人多重要啊!他多棒啊!臺灣之光啊!』又來了,我都覺得臺灣之光已經變成一句髒話了。」

擲地有聲的語詞,在網路世界引起陣陣迴響。這番談話說的是鄭問,但多少也是麥人杰自己的寫照。

運動世界裡喜歡用「黃金一代」(golden generation,或譯黄金世代)的概念來形容國家隊:一群年紀相近、才華洋溢(或用中國體育報導最熱愛的詞彙「橫空出世」)的選手一時集結,組成了最強的代表,有資格挑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佳蹟。

回顧臺灣漫畫史的發展,1990年代前後的這批漫畫家,即足以被稱作臺灣漫畫的「黃金一代」。麥人杰是其中最為全能的一員,畫風既廣且深,敘事的流暢更是無人能及。這群人之中或許有許多秀異特立的創作者,如同足球場上有身披7號或9號的前鋒,也有走穩健路線、長於規劃的後衛,但只有麥人杰有資格穿上10號球衣,在中場穿梭傳輸,串連起一波波的攻勢。

昔日鋒芒畢露的鬼才,如今頭髮斑白、眉宇間不時流露出受環境壓抑的窘迫。從「麥先生」到「麥叔叔」,中間的滄桑、感嘆,或許正代表整個世代的縮影。

▉本土漫畫的閃亮戰場

90年代的臺灣本土漫畫有個非常重要的軸線,是由時報集團主導、接續出現的三本刊物:《歡樂漫畫半月刊》、《星期漫畫》以及《High》。這三份刊物或許在商業上的表現並不突出,存活時間稍嫌短暫,面對市場上合法(或盜版)的日本漫畫時也只屬於小眾,然而這條支線開啟了臺灣漫畫創作的可能,讓我們理解到,臺漫並非沒有和外人爭勝的人才,豐沛的才華和創作力需要的只是登場的機會。

這三本刊物的調性各不相同,但不管在開啟舞臺、培養後進,或者帶動市場的理念企圖上,都彼此貫穿承續,成為黃金一代發光發熱的試金石。在這三本刊物中,都留有麥人杰的身影,而他的畫作也彷彿有意配合三者的性質般,不斷調整和演變。

麥人杰出道於「全國漫畫大擂臺」漫畫比賽,以《天問》奪得第一名,接著就在《歡樂漫畫半月刊》連載了《劇場》、《零代傳說》。

huan-le-comics-magazine-tile.jpg
《歡樂漫畫半月刊》、《星期漫畫》、《High》以及以單行本發行的《零代傳說》

《零代傳說》在1995年以單行本的形式發行,相隔10年後重新上市。這本已變成藏家珍本的著作,21世紀的今天再看,畫面和敘事依舊在時代的尖端。它的風格更接近《重金屬》(Heavy Metal)雜誌的歐美系統,而非臺漫常見的日本血緣。

這也是《歡樂漫畫半月刊》獨特之處。該刊所發掘的漫畫家不拘一格,沒有任何強加的一致性和模仿,重點都在個人「風格」的養成。這樣的評選標準,或許如論者所批評的忽視了商業運作,然而強調漫畫的藝術層面,展現鮮明的個人色彩,也使得臺漫在面對外力影響時,不會變成失去性格、照本宣科的模仿,走出了自己的漫畫道路。

這正是後世的人們會不斷談起鄭問、阿推、傑利小子、陳弘耀、麥人杰……等漫畫家的原因。這也是當前的文化或文創政策試圖保有或挖掘,卻屢戰屢敗的目標。

《歡樂漫畫半月刊》之後的《星期漫畫》和《High》雜誌仍維持著同樣的品鑑標準,但隨著日本《週刊少年Jump》時代降臨,主宰了日、臺甚或亞洲的漫畫市場,臺漫不只在商業上受到打擊,日漫的腔調也影響了臺漫創作者說故事的方式。《星期漫畫》和《High》兩份刊物的堅持,益加顯得孤掌難鳴。

迴異日漫的閱讀震撼

《星期漫畫》強調是全本土期刊,內容更顧及商業層面,企圖與市面上的日本和香港漫畫交鋒。在這樣的轉向和修正下,麥人杰交出了他最完整、最貼近市場(或者日漫風格)的作品《天才超人頑皮鬼》。

wan_pi_gui_s.jpg
(大辣出版提供)

如同當年的編輯、現為導演的馬西宇在這本書的新版中回憶:「回顧當時的作品,沒有美日漫畫產業生產線下出來的工整和匠氣,但不論在故事、造型、構圖、分鏡各方面,都各自修練出奇特奔放的技法,展現臺灣漫畫前所未見的創意。」

《天才超人頑皮鬼》在角色設定、敘事和構圖上,不乏當時流行的日漫腔調,但本質上仍充滿麥人杰的個人風格。比如其中科學怪人乘著馬車現身的全版畫面,那死之馬在細節或整體構圖上的氣勢,是麥人杰獨有的簽名(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新舊版的單行本,因為裝訂的限制,都無法重現當年連載時16開本、完全攤開時的閱讀震撼)。

tian_cai_chao_ren_wan_pi_gui_2-nei_ye_01.jpg
《天才超人頑皮鬼》內頁(大辣出版提供)

類似的例子在麥人杰的創作中俯拾即是,而且不只限於《天才超人頑皮鬼》,也體現於當年《星期漫畫》的所有作品。漫畫家學習、操演著流行的圖像語彙,但不忘持續保有、開拓自己的風格。

90年代的臺漫最後仍不敵日漫的原因,並非臺灣創作者過於偏重畫技和藝術,而是如同馬西宇指出的:產業面上並沒有足夠的配合。麥人杰和多數臺漫的創作者都是一人軍隊(one man army),編、導、繪一手包辦,再加上收入有限,還必須兼職動畫和插畫的接案。在這樣的情況下,麥人杰僅只偶爾數次開天窗,最後交出《天才超人頑皮鬼》這樣有些許「爛尾」草草收場、但前後一貫的完整故事,幾乎已經是奇蹟。

▉成人漫畫風格炯然

1991年《星期漫畫》結束後,麥人杰的創作分成兩個不同的走向:一是繼續面向市場,維持主流的「少年」路線。和許多漫畫家一樣,他開始轉往東立、大然等出版公司旗下各個打著「少年」旗號的漫畫週刊發展,《花木蘭》、《橫霸天下》就是這系列的產物。

另一個走向則是朝「成人漫畫」風格發展,和《High》的訴求相近。在「少年」路線裡,已經證明臺漫無法超越日本漫畫的傾銷,這批稜角分明的漫畫家,投向類似歐美風格甚或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可能是更適合的選擇。從麥人杰個人的創作來看,這樣的方向也回到了他創作的原點,將只能在少年漫畫中偷渡的元素,不加隱藏地徹底解放。

這個取向的麥人杰作品,最引人注意的是在《花花公子》(Playboy)中文版上連載的「狎客行」系列。

1126-modern-cover-300.jpg

日後集結成以古俠武裝為背景的《狎客行》,和近日重新「出土」、以科幻為題材的《現代狎客行》,圍繞著「性愛」、「情色」的創作,深具話題,並且能直覺地代表「成人」。不過,麥人杰更為完熟、具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應當是《黑色大書》及《My Trouble麥先生的麻煩》。

019-hei_se_da_shu_-cover-tile.gif

以大片黑白色塊構成的《黑色大書》,觸及人性中幽暗的暴力。畫面、故事和題旨環環相扣,很容易令人聯想Frank Miller經典的《萬惡城市》(Sin City)。然而《黑色大書》在光影的掌握上更為簡約扼要,近乎剪影或紙雕的技法,以弦外之音的方式,點出無所不在的黑暗。

hei_se_da_shu_nei_ye_.png
《黑色大書》內頁(大辣出版提供)

My Trouble麥先生的麻煩》畫面則像是隨筆的塗鴉,和讀者分享生活的種種。在麥人杰作品中,「我」的形象本來就無所不在,直接和讀者對話更是他擅長的敘事手法。這部作品中,不同的「麻煩」透過文字和圖像的拼貼,融合了各種實驗手法,剪輯出獨有的麥氏節奏。

大塊文化公司董事長郝明義在〈Richard Metson的人生奇遇〉一文裡,形容麥人杰講話「抑揚頓挫,插科打諢,絕無冷場」,甚至一度有人考慮請他表演脫口秀。在《My Trouble麥先生的麻煩》中,口語的魅力轉換成平面,引領的讀者產生共鳴,有時大笑,有時傷感。對許多媒介或領域的創作者來說,這樣的轉化都是困難的考驗,但在麥人杰筆下卻顯得再自然不過。

▉動畫創作亦有可觀

從《花木蘭》、《橫霸天下》、「狎客行」系列、《黑色大書》到《My Trouble麥先生的麻煩》數部迥異的完整作品,再加上各式各樣的短篇、插畫,在上世紀末,麥人杰將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這還只是平面圖像而已。

麥人杰同時也是動畫創作者。在投身漫畫之前,他任職於全亞洲最大的卡通製作公司宏廣,專為各國動畫代工,一直夢想著創作出臺灣原創的動畫。1998年麥人杰和王小棣合作《魔法阿媽》,可說是這夢想的實現,也是臺灣動畫重要的一刻。

《魔法阿媽》影片片段

《魔法阿媽》不知不覺中成為麥人杰創作生涯的轉折,2002年的繪本《期限:Deadline》是本難以界定的作品,帶有化不開的沉重和哀傷。這似乎是麥人杰更為個人的作品,也宣告這位創作力如泉源般的鬼才走到了新的階段。

qi_xian_-tile.jpg
(大塊文化提供)

進入新世紀後,麥人杰將重心移到動畫,並前往中國發展,直到近期為動畫《鐵男孩》募資,他才重新在新聞版面曝光,大辣出版公司也重新出版他的《天才超人頑皮鬼》。

黃金一代的鄭問和陳弘耀已相繼離世,其他漫畫家則紛紛四散,如今看到大師的身影,不免讓讀者百感交集。相信許多讀者都與筆者一樣,希望麥人杰能重拾畫筆,隨便畫點什麼都好,就算當作是和當年一同成長、如今已然邁入中年的讀者敘舊也罷。

漫畫不像體育,沒有那麼嚴苛的年齡限制。在漫畫的世界裡,五十多歲的創作者其實仍然是當打之年,當年一較高下的對手浦澤直樹、井上雄彥、冨樫義博、荒木飛呂彦……在日本畫壇都還是備受期待的大師。也唯有不同世代不間斷地創作出各自的作品,才能產生傳承,成為打破惡性循迴,源源不絕的活水源頭。

臺漫的「黃金一代」多年後仍屢屢被提起,正因為那是可遇不可求、一閃而逝的機緣。對許多國家來說,一旦錯過了,就是永遠,成了與勝利榮光最接近也最遙遠的距離。臺灣新一代的創作者也許即將發光發熱,然而,若我們不好好檢視黃金一代榮辱成敗的過程,那麼或許同樣的問題只會輪迴重現。

沒有人應該死後才被銘記,臺灣漫畫也不應只有一次又一次砍掉重練的斷點和失憶。身為讀者,我們不想要臺灣之光,我們只想看漫畫,看屬於我們自己土地的漫畫。

zi_hua_xiang_wu_tian_di_.jpg
麥人杰自畫像(大辣出版提供)

tian_cai_chao_ren_wan_pi_gui_shu_feng_.jpg 天才超人頑皮鬼1-3(套書)
Wizard and Brat 1-3
作者:麥人杰
出版:大辣
定價:900元
內容簡介

1126-modern-cover-300_0.jpg 現代狎客行
作者:麥人杰
出版:大辣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getimage_6.jpg 狎客行:九真陰經
作者:麥人杰/圖文
出版:大辣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003-xia_ke_xing_-cover.jpg 狎客行
作者:麥人杰
出版:大辣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qi_xian_.jpg 期限:DEADLINE
作者:麥人杰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220元
內容簡介

019-hei_se_da_shu_-cover.gif 黑色大書
作者:麥人杰
出版:大辣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麥人杰
1964年生,射手座A型。創作橫跨漫畫、動畫、電影、電玩、時尚各界。

1983年時一邊從事動畫工作一邊畫漫畫,1991年開始創作動畫短片,並於1998年參與製作臺灣本土動畫長片《魔法阿媽》,擔任動畫導演一職,此片分別在加拿大溫哥華、美國舊金山、紐約、西雅圖、費城等國際影展深獲好評,將臺灣本土自製動畫帶入另一個里程碑。

2002年發表第一本圖文集《期限》,將文字與圖像的創作慾一併呈現。

2003年則集結《PLAYBOY》國際中文版上之性喜劇漫畫作品,發表《狎客行》一書,並已授權發行法文版、英文版進軍國際!
目前,製作動畫創作電影《鐵男孩》。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8-10-18 12:33
書.人生.林蔚昀》薇若妮卡忘不掉

對孩子來說是人生的第一個世界末日。
對貓來說是新男主人。
對狗來說是新女主人。
對家具來說是樓梯,乒砰響,卡車和搬運。
對牆來說是畫被取下後留下的淺色方塊。

——辛波絲卡,〈離婚〉

和前任見面,再次一起度過一段日子是什麼感覺?我不知道。若這句話裡的前任是國家,那我知道。這感覺不好過,像是來到一場別人的生日宴會(或葬禮),所有人卻誤以為你是壽星(或死者)。如果奇士勞斯基電影《雙面薇若妮卡》裡的法國薇若妮卡跑到克拉科夫,遇見波蘭薇若妮卡的家人、朋友、戀人,也會有同樣的感覺吧。

我不是薇若妮卡,但我在離開波蘭兩年後,短暫回到克拉科夫(真巧,《雙面薇若妮卡》那場關鍵的、兩個薇若妮卡相遇的戲就在克拉科夫廣場取景),有一種回來遇見另一個(死去的)自己的魔幻感。

同時遇見前任與前世,三人行處處尷尬,不知要共同緬懷往日美好還是對彼此說「節哀順變」,或甚至「我們不要再見了」。分隔兩年,克拉科夫變了不少。馬車變貴了,食物變鹹了,喜歡的書店裡書變少了,雨後城市瀰漫尿騷味(朋友說:「你現在才聞到啊?」)。抽菸喝酒的人也變多了。當我忍不住想:「大家都這麼焦慮嗎?」才發現,兩年沒抽菸的我,也忍不住抽了幾根,因為從前的絕望感又回來了。

是我變了還是克拉科夫變了?也許,我剛來的時候,它也有這些缺點,只是還在熱戀的我只看到玫瑰色的部分。或者,我正在經歷波蘭版的《回家好難》。離開台灣半輩子的我,在剛回台灣時,不是也很不適應,覺得自己來錯了嗎?有沒有可能是——我害怕想念那些我放棄的東西,所以必須詆毀它們,才過得下去,才能相信現在的人生是對的?

我想念克拉科夫嗎?當然。克拉科夫的綠地和公園是無敵的,夏日的莓果、光影的變化也是無敵的。每當我和孩子在廚房貪婪地吃著覆盆子、黑莓、藍莓、桃子、李子,我總會想起布魯諾.舒茲小說集《鱷魚街》中的〈八月〉:「她從籃子裡倒出陽光絢麗多彩的美——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野櫻桃,新鮮多汁、聞起來比吃起來還要香甜可口的神祕黑櫻桃,以及包裹著夏天悠長午後精華的金黃色杏子。」而當午後的陽光穿過木窗戶進入房間,房裡的光景則像是這段文字描述的:「巨大的夏季從我們陰暗的公寓穿過——它是顫抖空氣的寂靜,是一塊塊在地板上作著燃燒白日夢的陽光;它是手搖風琴的旋律,從夏日金黃色靜脈的深處流出。」

這是我讀過不知多少遍、花費心思推敲、翻譯的文字。我是《鱷魚街》的譯者,也是它的信徒,是它把我帶到波蘭來的。生活在克拉科夫,就像每天都可以看到、翻開舒茲筆下的世界。然而我卻離開了它,像是《沙漏下的療養院》中遺失了童年那本魔幻之書的約瑟夫,也像是被自己的鳥類王國放逐的父親。

我不和波蘭的朋友們說我想念克拉科夫。雖然,他們一直問:「你們會不會想念這裡?你們已經適應那裡了嗎?波蘭和台灣,哪邊比較好?你們已經在地化了吧?以後就只會來觀光了吧?我們不知道下次什麼時候會見面了吧?」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它們令我尷尬,就像我剛回台灣時,一直聽到「為什麼要回來?」一樣尷尬。有時我覺得厭煩,忍不住想:如果我是和某個人分手了,大家應該會小心翼翼避免提到那個人的名字吧,更別說「你想不想前任?前任和現任哪個比較好?」這一類的問題了。

我已經多年沒有聽見「哪邊比較好」了。常常聽到,是我剛來的時候,那時,我還是個異鄉人,就像現在。

面對種種複雜的情緒,總會想要找文學來武裝自己。離開波蘭時走得匆忙,還有許多書和物品沒帶走。本來打著如意算盤,想在書中尋找人生困境的答案,我甚至想好要來讀買了一直沒讀的吳明益《單車失竊記》。來到波蘭我才發現,那本書我早就和許多其他的書,一起匆促地捐給雅捷隆大學的漢學系了。

剩下的書,就像那本《有附軼事的機運地形學》中的物件一樣偶然。本書作者之一丹尼爾‧史波利(Daniel Spoerri)有一天把自己桌上的東西畫下來,還詳細描述了每一樣物件,並且邀請他的朋友羅蘭.托普(Roland Topor)、羅伯特.費里歐(Robert Fillio)一起加入來評論他寫的東西。我要如何在偶然留下的書中,尋找人生的答案?我有故事可說嗎?

書堆中有伊坂幸太郎的《Lush Life》。那種不上不下、無路可出的人生,可以和現在的我起共鳴,不過,我的人生還沒那麼慘。珍奈.溫特森的《正常就好,何必快樂?》和艾利森.貝克德爾的《歡樂之家》呢?這兩本書也是關於回家、人和家之間的糾葛,只是對現在的我沒什麼幫助——克拉科夫已不是我的家了。

偶然地,大兒子拿起蜜雪兒.庫瓦斯的《樺樹與鴿子》,說:「媽媽,這是什麼書呀?好有趣喔,有一個男孩站在大象背上!」那是台灣畫家楊允城的插畫,他畫這些畫時只有10歲。「我可以看這本書嗎?」當然可以,只是我沒空讀給你聽。「沒關係,我可以自己讀。」

於是,他就自己讀了,這是第一次,我們分別一起讀一本書(以前都是我讀給他聽)。我為了了解他在讀什麼,為了能和他對話,也開始讀這本關於鴿子.瓊斯——被愛畫畫大象養大的男孩——的故事書。我喜歡這本書嗎?其實還好,它對我來說有點太可愛了,但兒子很喜歡。我在書中找到了人生的解方或安慰嗎?好像沒有,除了一段話:

……當情勢晦暗不明的時候,有時反倒能把事情看得最透徹。當他還是個年輕的豆罐時,有人打開他、吃光他,然後把他隨手扔進水溝。他跟我說,那是他這輩子頭一次這麼接近空無,得以一窺世界那種無遮無掩、帶著鯷魚般銀鋁閃光的真正面貌;他可以看見理想主義離開之後剩下的東西。他說這個世界看起來還是相當美麗,即使從那條水溝看出來也是……

很美的一段文字,很療癒,很熟悉,讓我想起我在倫敦看過的王爾德雕像,和上面的那段話:「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所以,這還是可能的吧。世界還是美麗的,只是我要轉個方向,才能看到星空。於是,我換了個心情,帶著孩子去探訪那些我們一起去過的地方、住過的小區、玩耍過的公園。

有一瞬間,我真的開始相信,也許幾年後,當我不再傷心憤怒,我可以再次和前任、前世當朋友,並且看見「理想主義離開之後剩下的東西」。但是,就在快要離開時,我發現,因為某些陰錯陽差,我的孩子們被捲入了我已故婆婆的債務官司。

說是債務,其實那根本不是我婆婆去欠的。共產時代,市政府接管了私人房產,勞工階級的公婆和市政府以低廉的價錢租房子,資本主義來了後,房子被歸還給私人房東,然後又被賣給另一個房東,公婆成了新房東眼中的釘子戶,是讓她不能把公寓租給辦公室、商店,賺取更多房租的阻礙。於是她開始漲房租,想把他們趕走,公公拒繳後,被告上法院(聽起來很像都更的故事吧)。

官司持續了多年,公公過世後,婆婆成為被告,最後被迫搬家,還被判要償還一大筆房租欠款。她過世後,家裡所有人為了避免債務,都得去拋棄繼承。我先生在幫孩子們拋棄時,忽略了一個程序,於是,這橫跨三代的荒謬劇,這現實生活的卡夫卡,就落到了他們——也就是我們的肩上。

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多年來,我們在波蘭的生活就像是卡夫卡的《審判》(許多人覺得它很抽象,但對另一些人來說超寫實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莫名其妙的不幸從天而降,必須繃緊神經地活。也許,這是為什麼我一直沒讀這本經典,只有看奧森.威爾斯的電影。現實已經夠沉重、夠荒謬了,而且在書中也找不到答案和安慰,幹嘛去看然後讓自己更難過呢?

如果債務的事順利解決,如果時間的距離拉開,或許我能再次心平氣和地看待這個地方,甚至帶著理解、欣賞和懷念。但現在,我只希望我們的關係能像英國詩人羅納德.鄧肯(Ronald Duncan)在〈給M.〉一詩中說的:「我們之間/沒有邏輯上的矛盾;/只是,完全缺乏/任何連結。」

但要走到那一步,也要花上不少時間吧。


林蔚昀
1982年生,台北人。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台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回家好難》,譯有《鱷魚街》、《給我的詩:辛波絲卡詩選1957–2012》、《黑色的歌》、《向日葵的季節》等作。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第4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薦評選,全台書展活動開展

由文化部主辦、在國內中小學界頗具指標意義的「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今年(2018)8月選出8大類,551種推介讀物,更精選出71本精選的星必讀推薦。9月到11月期間,全台各地中小學陸續舉辦書展,此外台中新手書店、高雄三餘書店與台北永樂座,也配合推出店長特選的書展。


tai_zhong_xin_shou_7_0.jpg

台中新手書店以「在新手書店,讀給新手的書」為中小學優良讀物推介書單的主題。店長鄭宇庭提到:「透過孩子天真的話語,我們可以從書中看見不一樣的人生哲學,同時開啟對世界、社會的再次思考。」

針對本次評選,總召集人、南臺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教授教授林水福提出幾項總體觀察,包括:今年的作品有相當多來自「韓國」的讀物,無論議體或取材,都讓人十分印象深刻。此外,漫畫、雜誌與繪本類的創作作品,已可以看到許多精彩的本土作品,但期待有更多年輕作家參與。

圖畫書評審、童里繪本洋行負責人林幸萩則表示,像《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黃魚鴞的那條河》、《伊布奶奶的神奇豆子》、《你的名字Taiwan Leopard Cat》、《有時候》等等,都是相當具有國際力的優質作品,可看見十分獨特的切入點,可惜作品的繪圖風格和諧搭配稍微不足。但看到許多台灣創作者的加入,可謂台灣圖畫書一大躍進。

230358-horz.jpg

林幸萩更留意到,許多圖畫書已經在挑戰既定的親職刻板印象,提供讀者多元觀點。例如《我的弱雞爸爸》和《爸爸總是有辦法》展現了不同面向的父親;《媽媽,妳怎麼了?》和《有時母親,有時自己》則回到母親的身分,敘述其心境轉變,都很適合大小讀者一起閱讀。

230214-horz.jpg

文學類召集人、作家林黛嫚在評審報告中提到台灣童書的普遍問題,她認為:「台灣的童書出版普遍小看孩子能力,設定年齡層較低、內容較簡單,造成作家寫作上也降低標準。據我了解,翻譯書《偷書賊》在外國是設定為青少年讀物,但台灣則給一般讀者閱讀,我案頭亦有一本。讓兒童讀物過於淺顯,對某些開發較早的孩童來說非常可惜。」


san_yu_shu_dian_jpg.jpg

高雄三餘書店以「如果閱讀是一種信仰」為書展推介概念,小學生從繪本入門,利用豐富精美的插畫,提升對書的好奇和熱情,選書主題以認識、建構「自我」和周遭親近的事物為出發點。

這次推介書單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漫畫類」,評審包括漫畫家李勉之、新手書店店長鄭宇庭,以及公館漫畫私倉Mangasick店長黃廷玉。37本漫畫推薦讀物中,台灣作品就占居25本,不僅包含了成長漫畫(如《鬼島大進擊》)與歷史漫畫(如《1661國姓來襲》),更有議題型(如《前線Z.A》)、知識類(如《荒野探險隊》、《文學超圖解》)與科普作品(如《X萬獸探險隊7》)等豐富類型。

230856-tile.jpg

漫畫類評審表示,漫畫不只是兒童看的讀物,閱讀漫畫作品也可養成更寬廣的審美概念。評審團推崇獲得推介的《麵包師之旅》與《刺客列傳》是藝術價值極高的圖像創作,讀者應能體會圖像作品的美好閱讀體驗,同時佩服創作者的用心與精雕細琢。

配合本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即日起至11月止,台中市中正國小、高雄市四維國小、台北市新生國小、宜蘭縣慧燈中學,陸續為該校學生策劃閱讀活動及獲選書展。北中南獨立書店亦有相關書展,包括:台中新手書店(9/19-10/17)、高雄三餘書店(10/1-10/31)、台北永樂座(10/15-11/14)。想看到更多好書的讀者、家中有中小學學子的家長,歡迎前往探索好書。


tai_zhong_zhong_zheng_guo_xiao_5.jpg

第4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在台中中正國小(中正國小提供)


tai_zhong_zhong_zheng_guo_xiao_zhu_tu_1.jpg

書展更結合「雲門身體閱讀」,讓孩子大腦跟身體都運動(中正國小提供)


gao_xiong_si_wei_guo_xiao_s_22282268_0.jpg

第4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在高雄四維國小(四維國小提供)

▇獨立書店相關書展

  • 在新手書店,讀給新手的書
    地點:新手書店(台中市西區向上北路129號)
    展期:9/19~10/17
  • 如果閱讀是一種信仰
    地點:三餘書店(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
    展期:10/1~10/31
  • 由小到大:認識台灣.世界.宇宙
    地點:永樂座(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123巷6號)
    展期:10/15~11/14

【延伸閱讀】:堅持與覺悟,台灣原創漫畫關鍵的一步:訪蓋亞漫畫部總編李亞倫

zhu_tu_2_3.jpg

▇第40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1-980450_you_jiang_zheng_da_.jpg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