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書房》6月藝文短訊
【產業新聞】
●講談社「我的書店」電子書城正式開張,除了逾130名作家,還有超過4000個用戶上網註冊,開設書店,如耽美小說家犬飼Nono的「犬飼書店」、漫畫家片倉真二的「便所本」(廁所書)、弘兼憲史「書店員 島耕作」、惠三郎「三郎喜愛的卡通」等。經營者可自由推薦選書、撰寫書評,書籍售出還能獲10%的虛擬貨幣,可用來換購書籍或取得其他服務。
●深受日本國、高中生喜愛的免費閱讀網站「Free Books」,在講談社、小學館等出版大腕擬將提告的壓力下,5月初已關閉。該網站原是同人作品發表平台,但由於無需註冊即可自由張貼下載,短短數月暴增數萬本非法侵權的漫畫、雜誌。出版社雖呼籲讀者,瀏覽盜版也屬犯法行為,但媒體觀察表示:貓捉老鼠的圍堵策略恐無法奏效,砍斷一條路徑,還會有後繼者出現。
●日本書籍經銷商東販公司,為《週刊新潮》槓上《週刊文春》的嫖竊事件出面謝罪,於官網發表道歉聲明。根據《週刊新潮》踢爆,《週刊文春》向擔任雜誌經銷的東販「商借」《週刊新潮》的電車廣告內容,再根據上頭標題趕製新聞,與勁敵同日發行。《週刊新潮》指證歷歷,並於雜誌封面以斗大的「骯髒的文春砲」,痛批對方盜取獨家。
被點名的東販公司表示,雖與出版方並無保密協定,但仍為管理疏漏與未善盡誠信義務等致歉。兩家雜誌的龍頭之戰越演越烈,富士電視台為此製作了延長20分鐘的特輯探討本次事件,其他雜誌總編輯也紛紛加入戰局,連歌手、導演、漫畫家在綜藝節目與網路上,也前來湊腳。短時間內,兩家雜誌的爭鬥不會止息。
●由媒體集團富士山、阿爾法、燈塔、HIS等合資的《GG》雜誌(Golden Generations; 金代),邀來男性時尚雜誌《LEON》前總編輯岸田一郎掛帥,鎖定50-60歲富裕階層為讀者群,預計6月24日創刊,印量5萬本。
岸田表示:泡沫世代有接受新事物的基礎,也有泡沫經驗下強勁的消費渴望,但對於人口結構占30%的這代人而言,市場上有健康雜誌、盆栽雜誌,卻沒有教導時尚、活力的生活指南,他認為這是機會點。
【作家動態】
●村上龍首次的歌詞創作〈說不出我愛你〉,獻給了韓國偶像團體Super Junior主唱藝聲。兩人的結識是在藝聲的名古屋個人演唱會上,村上表示,因為欣賞藝聲的唱功,因此爽快答應提供歌詞。藝聲新專輯《Splash》將於6月下旬發行,近期幾乎都以村上龍這起合作為宣傳話題。
●直木賞作家井上荒野的《結婚》(角川)一書,改編電影將於6月24日公開上映。由曾經在台參與《賽德克巴萊》、《轉角遇到愛》,後來「逆輸入」紅回日本,演出《阿淺》、《請與廢柴的我談戀愛》的藤岡靛,擔綱演出「婚姻詐騙師」。另,井上28歲書寫的第一本散文集《夢中的魚屋地圖》(集英社),也重出文庫本。《結婚》顛覆了父親井上光晴的同名小說,發展出充滿懸疑色彩的全新故事,《魚屋》則是以父親回憶錄《比誰都美麗的妻子》為原型,撰寫站在作家父親身後的母親,其婚姻生活中的驚喜與感嘆。
●難得在公開場合露臉的村上春樹,4月27日為新書《村上春樹:翻譯(幾乎)是全部工作》(中央公論新社),出席「試談真正的翻譯」活動。由於報名超過4000人,出版方只好抽籤決定460個名額入場。本書細說村上36年翻譯生涯、對70部翻譯作品的看法,他表示:「翻譯是我總忍不住想去做的事,幾乎已經是我的嗜好。」
席間除了村上演講、與翻譯家柴田元幸對談之外,芥川獎作家川上未映子也擔任特別來賓,加入朗讀的行列。同時期,村上與川上的長篇對談集《貓頭鷹在黃昏起飛》(新潮社)亦公開上市,內容包括《刺殺騎士團長》誕生密話、創作祕訣、童年記憶、女權的疑問、名聲與日常、甚至死後的事等。訪談共計11個小時、25萬字全收錄。
本次「試談真正的翻譯」兩小時活動,由達文西新聞取得網路獨家。網址: https://ddnavi.com/news/372921/a/
●筆名東山彰良的王震緒,出版新書《我殺掉的人和殺掉我的人》(文藝春秋),封面上標示著「以台灣為舞台的青春小說」,內容則延續直木獎作品《流》,描寫戒嚴時期4名13歲少年,因暑假最後兩天的際遇,導致30年後其中一人在美國竟演變成連環殺手的懸疑故事。此書在朝日電視台節目中,被介紹為「出版社編輯今年最想賣」的三大推理小說之一(其他二本為:新潮社《Butter》、講談社《犯罪之聲》)。
●日本搖滾樂團CreepHyp主唱尾崎世界觀,出版幽默散文《苦汁100%》(文藝春秋)。這是尾崎繼去年造成話題的半自傳體小說《祐介》之後,躋身作家的第二部作品。尾崎表示:創作是為了表達對世界的看法。目前創作中的最新小說,也會以自我追尋為題材,在6月號的《達文西》月刊上發表。
●僑居德國多年的多和田葉子,出版連載小說集《百年散步》(新潮社)。曾以《球形時間》奪得法國雙叟文學獎,並獲得德國與日本眾多文學大獎的多田和,梭巡在曾經被邊界分割、現在任全世界人自由來去的10條真實存在的街道,編織出人類與文字、歷史與幻想交錯的故事。由於深具國際視野,多和田被譽為日本越境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得獎消息】
●專為女人寫給女人、只有女作家可評審、女讀者可票選的成人文學獎項:R-18文學獎,第16屆由白尾悠〈穿越宇宙〉同獲首獎與讀者獎雙料冠軍。近年「只問情色、不問文筆」的市場傾向,導致日本言情小說創作品質下滑,本屆R-18文學獎得獎作品卻令評審驚喜,評語表示:在青春的美好與笑聲中,充滿愛的真誠創作,十分動人。
●第17屆本格推理小說大獎由竹本健治《淚香迷宮》(講談社)奪得。此書同時也獲得由書評家及書店店員票選的2017年版《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第一名。延續【Game三部曲】系列,《淚香迷宮》以天才棋手牧揚智久為主角,運用IQ208的超高智商,解開「伊呂波歌」糾纏交織的殺人謎團。所謂「伊呂波歌」,是流行於平安時代、以47個不重複的假名所組成的和歌。出版社認為,《淚香迷宮》應是日本有史以來密碼推理的最高傑作。
另,講談社為慶祝竹本健治出道40週年(處女作為名列日本「四大推理奇書」的《匣中的失樂》),趁勢重新出版【Game三部曲】,並分別增錄3篇短篇:特別篇〈西洋棋殺人事件〉、新作〈黑白棋殺人事件〉與〈麻將殺人事件〉。
●1970年來被稱為「紀實小說直木獎、芥川獎」的大宅獎,更名為「紀念大宅壯一日本非小說大獎」,改由日本文學振興會主辦,第一屆首獎由森健的《祈禱與經營:「宅急便之父」小倉昌男的奮鬥》(小學館)奪得。小倉昌男是日本強大宅配系統的創始人(下轄眾所周知的黑貓宅急便),本書如推理小說般,揭開小倉晚年傾盡家產投入殘障福利之謎,以及其成功背後,家庭、信仰等從未被描繪過的一面。事實上,早在第22屆小學館的非小說文學獎中,《祈禱與經營》即贏得所有評審青睞,首度取得史上第一遭滿分囊獲大獎的殊榮。
另,新大宅獎第一屆增設讀者獎,由菅野完《日本會議研究》(扶桑社)獲選。本書探討日本最大保守右翼組織「日本會議」的思想核心及其真面目。2017年令安倍爆發下台危機的「森友學園」系列醜聞,延燒至今仍未止血,此書讓公眾得以一窺安倍政權背後「日本會議」的神祕面紗,而躋身暢銷書之列。有學者評:《日本會議研究》是迄今介紹該組織最完整全面的書籍。
●第70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短篇由藥丸岳的〈黃昏〉(《Rantie》2016年9月號)得獎,長篇則由宇佐美まこと《愚者之毒》(祥傳社)打敗強勁對手角田光代《坡路之家》、竹本健治《淚香迷宫》,大爆冷門拔得頭籌。
《愚者之毒》以1965年絕望、灰色的廢棄礦村為背景,展開慘絕人寰的殺戮事件。書評家杉江松戀表示:前、中期的伏筆,到最後巧妙的收合,是相當優秀的犯罪小說。
●第30屆三島由紀夫獎由宮內悠介《喀布爾花園》獲獎,是美國日裔第三代造訪戰時日本人集中營改建的博物館所發生的故事,也是擅長科幻類型小說的宮內,第一次的純文學作品。評審評語:在社會認同與身分分裂上,有相當老練的描繪。
同時間公布的山本周五郎獎,則由佐藤多佳子《在明亮之夜出走》奪得,該書為離鄉打工、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重新審視自我的青春小說。
●其他得獎消息:第36屆新田次郎文學獎,由原田舞葉的藝術小說《李奇老師》(集英社)獲選,主人翁為幼年在日本成長、後來重返日本的英國陶藝家。第37屆横溝正史獎,優選由染井為人的〈惡劣的夏天〉奪得,佳作為長谷川也的〈PH〉,但首獎從缺。至於被稱為作家「登龍之門」的第63屆江戶川亂步獎,今年無人獲獎,這是自1971年以來,46年內的第4次從缺。●
對談》有一天,你想做菜的那個願望會甦醒:詹宏志vs.莊祖宜談《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2017年3月底,《其實大家都想做菜》新版上市,作家暨網路家庭公司董事長詹宏志,應邀與專程從印尼返台的莊祖宜座談。兩人雖是初次正式會面,但一聊起做菜,話題很快打開。
莊祖宜於開場表示,這本書寫於她離開專業廚房工作後,直到她生第二個孩子,轉而開拍影片跟讀者分享做菜為止。銜接在第一本作品《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後,也奠定了第三本食譜書《簡單豐盛美好》的寫作。莊祖宜在書中清楚定位自己的橋樑角色,她說做菜比她強的人、文筆比她好的人所在多是,但是她勤做勤寫,並把自己當成跟很多人一樣的學習者摸索者,所以普通讀者很容易就能透過她不怕做菜,也因為她不賣弄玄虛的分享,開始嘗試做各種看似很高明的菜。
這幾年用心學做菜,也充滿勇於嘗試精神的詹宏志,把做菜請客不只當成生活樂趣,還當成是一種傳統家庭生活的價值。他跟莊祖宜的做菜態度不盡相同,不過兩人卻同時提到:「做菜是回饋最快的創作」。無論是追尋念茲在茲的滋味、在餐桌上復刻家庭記憶、或者一菜一世界的文化探索,做菜都是現在兩人生活裡不可或缺的活動。因為樂在其中,買菜切菜燉煮煎烤種種細活,都成了忘我的趣事。現場的對談,聽得徘徊在外的做菜生手躍躍欲試,在場廚藝高手們也直呼過癮。
社群媒體時代,多數影音文字分享追求快,不少讀者已在網上看到現場讀者各種分享。本文則希望透過有重點的整理,讓讀者能靜心跟著兩位講者的談話,探索內在做菜的渴望,進而享受透過烹飪尋回的自身與自然。
以下為當天對談及回覆讀者問題的菁華摘要。
文字整理/新經典文化
▉做菜沒有標準答案
莊祖宜:我跟台灣大多數人一樣,學生時代家人不讓我們做菜,長大當然也不懂做菜,都是得自己去嘗試,慢慢地喜愛到最後能享受並能回饋,這個過程我全部經歷過。
從小,我在家除了煮泡麵,就是煮水餃,頂多淘米或做一點涼拌。要練習做菜時,會拿著傅培梅食譜到市場問攤販拿100克的肉,結果被賣肉的人笑。那時候真是完全都不懂。等到了美國念書,有了自己的廚房,有了想吃的味道,卻沒有錢,我是在這樣的狀況激發之下開始做菜。
做菜是回饋非常直接的工作。出國念書常常念到很累,困在論文寫不出的時刻,我就會到廚房摘摘豆芽或豌豆。我一個小時論文報告只能寫三句,最後還往往刪掉,投資報酬率幾乎是零;而這一個小時我拿來摘豌豆肯定有一整碗,做出菜來還聞得到香味,吃下去會飽足,跟朋友一起吃,還會被稱讚。這就是最直接的做菜回饋。做菜中還有很多重複的手工活,都是熟能生巧、有練就有功的工作,很抒壓,因為人們專注在細切或其他反覆的動作,就是會忘掉煩惱。
做菜這件事人人不同,有人喜歡做重複的菜,我則是天天都想做不一樣的菜。尤其請客的時候,我都當成是嘗試不同東西的機會。所以每當媒體採訪被問到:你的拿手菜是什麼?我都說沒有。拿手菜表示你一定經常做那道菜,千錘百鍊爐火純青,一出手就萬無一失的菜。我沒辦法重複一直練一道菜,太無趣,我喜歡變化。這表示我做菜是會失手的,但沒有關係,做菜沒有這麼可怕。
我一直希望分享一種在廚房多實踐和實驗的精神。我和詹先生都不是那種做經典拿手菜的人,每次做菜往往是在實驗,連請客都一樣。很多人做菜老是擔心、戰戰兢兢,不知道該加1小匙、2大匙調味料,或是問到底什麼時候翻面等,為這些細節很緊張。但是你想想,我們喝咖啡、喝茶的時候加糖,沒有認定要加1包糖,還是2小匙,而是加了一點就喝喝看,不夠再加多一點,太多大不了喝下去,下次知道不要加那麼多就是了。做菜便是這樣,沒有預設什麼是「正宗」,什麼是「正確的時候」,你的心情就開闊了。
還有人覺得做菜有壓力,是因為碰到以前那種能幹的主婦,身邊有高手,做起來會心虛。50、60歲以上的台灣家庭主婦,往往什麼都會做,給她一條魚,她會殺,會刮鱗;給她雞,她可以剁大塊,可以變化烹調,但她可能還是會說自己不會做菜。可是我放眼身邊,現在的年輕人幾乎都不太會做菜了,那個心虛感應該少了。起步門檻變得低,你只要願意去試就已經走在人群尖端。
▉起步晚,還是能做一手好菜
詹宏志:今天的題目《其實大家都想做菜》,不但是書名,也是個主張,是個概念。說大家都想,也許有危險,但這題目裡有我很認同的點,也許我可以把題目詮釋成:有一天,你想做菜的那個願望會甦醒。
40歲以前,我沒辦法想像有一天會坐在這樣一個場合,即使在兩年前,我都不能想像我會在談做菜的場合說話,當時我的身分是美食家的眷屬。我是個40歲前,連燒開水都不會的人,並不是特別愚笨,只是因為社會家庭的分工,好像我被派去洗碗、倒垃圾、買菜。等我開始工作,身邊充滿了各種能幹的女性,包括我太太、我岳母,所以做菜總輪不到我。我的生涯有好幾次失業的時候,當時每天在家帶小孩、倒垃圾,可是我還是坐在那裡等煮飯的人回來,回想起來真是很愚蠢。我還記得太太在醫院等著生產,半夜說她餓了,我給她一碗泡麵,被護士痛罵。這說明了我當時的無能。
直到有一天,我這個願望被喚醒了,我想試,就開始下廚做做看。可是,40歲要進廚房其實是很困難的,太笨拙會對旁邊能幹的人造成困擾。我當時找到一個比較有學問、取巧的方法,做一個遙遠的菜系,沒人知道那個菜應該長什麼樣子。做出來之後,家人皺著眉頭說:嗯,很有趣。我就這樣跨過第一個過程。
一開始做菜,我對火很緊張。因為每分鐘食物都在變化,所以你對火的時間感到急迫,也沒辦法料理好菜刀,刀刀都往不該去的地方,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尷尬的過程。那個過程若受到一次次打擊,也許你就再也不願意進廚房了。
我很幸運,度過那個階段。一方面是策略上,我做很多陌生的菜;再來是我的家人對我政策性的鼓勵。盡量不去批評缺點,所以我就有愈來愈強大的願望,想要往下做。
我現在做菜已經小有名望,可見晚起步不是不可能。所以我說祖宜她自己並不是這個書名「其實大家都想做菜」最好的例證,她是做菜傳奇版,我才是更好的說明版本,因為我是勵志版。我是個在廚房本來很笨的人,沒有經驗,過程那麼笨拙,加上我是很忙時間很少的人,居然到最後我都能做得了菜。
▉做菜可以是家庭的創作課、情感課
詹宏志:過去家庭裡的做菜教育,是沒有體系的,往往是女兒跟著母親在廚房裡,這裡做一點,那裡做一點,累積起來的。我那個年代的男性,常常被分配到的家務是洗碗、倒垃圾,其實沒什麼機會接觸做菜。
實際上每個人內在極可能都有跟食物產生親密關係的願望,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可能錯過了自然學習這件事的狀態。很多人因此認定自己不可能會做菜,所以就放棄了。我來就是做為這本書這個主張的後援者,其實每個人都有可能想做菜。
你可能只是需要一點點時間,練習把刀拿好;需要一點點時間,跟火和平相處。當你度過尷尬期,我的經驗大概是三、四個月,也許無法像專業廚師那麼厲害,動作仍然笨拙。但我有耐性把豆乾切成干絲,把細的工作做好。有趣的是,這個過程是會進步的。
對我來說,做菜帶給我非常、非常大的滿足,不是伙食自理而已。因為做菜的過程,本身就帶有一點創作性。你會發現,原來創作可以這麼快得到回饋。此外,做菜是一個情感的交流。出去吃飯是為了自己,可是做菜是為了親人,那是一個有情感的動力,而且會循環,就是指你做完了,對方會有反應;你朋友做完,你會有反應。你會想說,上次他吃過這個菜,下次做別的菜給他。
我讀一個菜的做法,就把我帶到一個不曾經驗過的世界。從廚房窗戶往外望,你會看到全世界。對我來說,所有料理的經驗,不管是吃或煮,其實都是想要理解他人的過程,甚至可能包括了解自己。
▉不同的文化思維影響做菜
莊祖宜:我的婆婆是蔥、薑、蒜、辣都不吃的美國人,而且不習慣每餐吃熱食,這對一個愛做菜的華人媳婦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婆婆有時候只想吃個簡單的三明治,甚至晚餐不太餓,吃個冰淇淋也可以過一餐,我們之間有很明顯的文化差異。有一次,婆婆因為知道我不愛吃生冷,還貼心地幫我把啤酒先拿去曬太陽,變成溫的。
飲食與生活文化密切相關,很多人離鄉之後想家,最容易想起是自己成長吃過的滋味,很多人問怎麼用外國食材做出家鄉味,我來看「提鮮」很重要。中華料理用大量發酵品,如醬油、辣椒醬、醋等,讓食物鮮甜,西方國家比較少這樣用,但只要多去嘗試不同的食材,常會有意外的發現。
我的做菜態度,也跟我四海為家、跑來跑去有點關係。前不久我去上海,當地人帶我去吃淮揚菜。我說想吃大煮干絲,結果他們說上海的豆腐不好吃,吃豆腐要去揚州,不該在上海吃豆腐。但我大概是因為住在印尼,能夠吃到好的豆腐,就覺得很棒了。
可能就是因為現實上要原汁原味很困難,我因此變得沒有特別講究,我更重視能靈活變通,在每個地方想吃什麼的時候,我要能把類似的味道做出來。做菜要有不同的思考方式,能把我想要吃的味道,讓家人吃得開心,跟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很愉快,我覺得這就是很好的結果。
印尼常用一種新鮮的香葉,長得跟台灣九層塔幾乎一樣,但和西方人常用的羅勒和九層塔的味道不同,是帶有一點柑橘的清香。用這種香葉,你就能做出另一種口味的三杯雞,或是另一種口味的義式青醬。我用久了這種香葉,若離開印尼,反而會想念它。
我在食物上的鄉愁很難說是甚麼,因為我的那個「鄉」已經不是一個定點。當然,最初的記憶是台灣,但我的家庭餐桌有上海味、四川味,身心最疲憊的時候,我會想吃麻婆豆腐,或是喝餛飩湯,但我也經常要吃義大利麵、漢堡。我還有兩個月就要離開印尼,最近我就常一邊吃印尼菜一邊開始想念。
所以對我來說,我待過的每個地方都是家,待過一段時間後,每個地方的口味,都變成我個人口味的基準。
▉把想念的味道做出來
詹宏志:兩年前我太太過世後,我有點感觸,她有些菜從我岳母來的,我岳家的菜做得那麼好,有些是我在兩岸餐廳都沒看過的。我忽然很擔心這些菜會消失,所以我從兩年前開始,很努力地學做太太、岳母的菜。
做到後來我就想起我可憐的母親,我從來沒有做過她的菜。想問她也沒有了,因為我母親早不在了。最近有好幾次開始做我母親的菜。小時候因為我家裡很窮,母親用盡辦法,把各種最不能想像的材料都拿來用。例如,鳳梨切下來的皮跟心太可惜,她用那個來煮鳳梨茶。這些東西請客時不太方便,因為不登大雅。
可是它是我小時候的美麗記憶。後來家裡比較有錢後,母親也不做這道菜,窮人菜就消失了,但我心裡覺得很棒,所以一一的要把它重建起來,只是稍微變成富貴版。例如,我媽媽的鳳梨茶,是把鳳梨皮用水煮開之後,加糖,熱的喝,當作甜點。我現在煮得更濃,放涼之後,加香檳。發現天作之合,那是鳳梨跟香檳的關係。
你的味覺形成,有一段時間跟母親和家庭有關係,或有段時間我們想逃離家裡的菜,想去試別人的東西,覺得世界很有趣。可是繞了世界一圈之後,你開始又懷念起那個小時候,哪怕是貧窮時期的味道。
我一開始做菜的時候,其實會想做他們(家人)沒做的,但我現在每天都想做他們做的東西,希望能把那些記憶找回來。
▉懂得做菜,就擁有了分享生活的快樂
莊祖宜:我在離開上海前曾對讀者做過一場Ted演講,向中國年輕人分享這幾年我支持的飲食革命觀念。大概是因為天天做菜給家人吃,我非常關心美好的飲食是否來自對環境生態公正的食材,像我多次提到不要再吃黑鮪魚、魚翅了,很多昂貴食材的好其實是過譽。我強調在家做菜也是這樣的概念,一般餐廳不太可能講究食材都來自安心且對環境好的食材。
大家要經常在家做菜,就會想提升自己的廚藝,要想進步我自己覺得要多吃。吃過會帶給自己想法跟靈感,然後不要盡信食譜書,要知道自己跟家人喜歡的口味。不過說不要盡信書,我還是建議想學做菜的人要買一本食譜,乖乖一道道練著做,如果只挑自己喜歡吃的做,那就無法進步。就像我本身不愛甜食,但是當年在廚藝學校時被逼著要做烘焙,做久了我也比較能欣賞甜食,也有能力做。
一旦能夠甚麼都做,就能有更開闊的飲食生活,做菜最極致的快樂在於分享,這是我為害怕廚房的現代人寫書拍影片的原因,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祖宜的飲食觀點與餐桌日常
作者: 莊祖宜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莊祖宜
師大英語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留學期間發展出做菜的第二專長,三十出頭終於決心轉行入廚,歷經廚藝學校與飯店學徒的磨練,煙熏火燎之餘並勤寫作分享餐飲見聞,著有《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大家都想做菜》、《簡單.豐盛.美好》。婚後隨外交官夫婿四海為家,餐桌從台北延伸至波士頓、香港、上海、華府,到目前的雅加達,育有兩子述海、述亞。隨遇而安的性格孕育獨特飲食見解,以飽覽群書,吃遍四方,並認真思考一切與飲食有關的課題為人生志業。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系列烹飪教學影片請見祖宜的個人網站:www.chuangtzui.com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