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在迎向光明之前,以文字挖掘人性的黑暗:韓江新作《少年來了》
以《素食者》獲得2016年「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的韓國作家韓江,另一部同樣備受國際矚目、以「光州事件」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少年來了》近日推出中文版。
「光州事件」在韓國又稱「5.18民主化運動」。1980年8月,光州的學生針對軍事獨裁政權發起和平抗爭,政府卻以暴力鎮壓這場活動,繼而引發民眾一波又一波的抗爭行動,當時有許多年輕人起而響應。但軍政府在接下來的幾天展開大規模的屠殺,自5月18日起長達10天的過程中,數以千計的民眾在政府的血腥鎮壓下喪生,其後並有不少人遭到政治審判的嚴刑拷打。
近年韓國已有許多文字及影像作品以此為題,反覆探討事件本身及其背後代表的意義,《少年來了》則從15歲的少年「東浩」出發,細膩而深刻地訴說這個充滿痛楚的故事。

▉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韓江於1970年生於光州,事件發生前幾個月才與家人遷居至首爾。逢年過節親戚相聚一堂時,總會看見他們神情嚴肅地輕聲交談。在踏上寫作之路後,韓江不斷思考自己為何總是對人性抱持懷疑,最終發現,一切的原點,皆來自這個當年無法全盤理解的殘酷事件。她認為,如果不先深入挖掘這些黑暗醜陋面,最終可能一輩子都寫不出陽光正面的小說,於是決定以自己的方式,提筆寫下這個故事。
《少年來了》在出版社部落格上連載時,即已引發不少迴響,但在出版成單行本前,韓江仍不斷反覆修改,尤其第5章幾乎整個重寫,直到她覺得足夠貼近人物為止。在蒐集資料和寫作的一年半期間,為了不辜負在事件中付出生命的人,韓江在殘忍與陰暗的人性中不斷挖掘真相,也因此持續處於低落和煎熬的情緒裡。她不只一次表示,每寫完一個章節,都會因為太過痛苦而浮現放棄的念頭。
在接受媒體訪談時,韓江曾說:「我記得當初在寫『正戴』(編按:書中主角之一)的故事時,每次都會想好『今天要寫到什麼進度』,但等真的進入工作室後,往往寫不到三句就停筆,然後又折返回家,常常需要放空發呆好幾個小時,什麼事也不做……這些血淋淋的事實,就如同一把長矛般刺穿我的身體,閱讀這些資料所帶來的後座力就是這麼強烈。那段期間我經常在夜裡做惡夢,幾乎要放棄寫這本書。」
在獲得曼布克獎的前作《素食者》中,主角透過不再吃肉的舉動,表達對所有暴力形式的反抗;而《少年來了》則以遭到血腥鎮壓的南韓民主運動為題。韓江認為自身對人類暴力行為的思考背後,隱藏的是一個巨大的疑問:究竟「生而為人」代表著什麼意義?
《少年來了》講述的不僅限於光州事件,書中同時也提及前南斯拉夫、波士尼亞以及世界各地的暴政及屠殺事件。探討這些發生在地球不同角落的暴力,只是一個引子,真正的重點在於:面對眼前的困難和危險,人類為何仍舊持續採取行動?
▉他們並非犧牲者,而是有意識的行動者
《少年來了》共有7個章節,每章各由不同人物擔任主述者。雖然並非完全依據真實人物來描寫,但書中揉合許多真實事件,情節的輕重亦拿捏得精巧。首先登場的是少年東浩,這個角色源自韓江父親在國中任教時的一名學生。故事從停滿遺體的光州道廳尚武館開始,前來尋找朋友的東浩,無意間參與協助整理遺體。隨著情節推進,越來越多人失去生命,讀者也彷彿被掐住咽喉般幾乎窒息。
東浩的故事寫作告一段落後,韓江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構思其他人物,再重新排列組合長出血肉。投身寫作前曾擔任過編輯的韓江,安排書中角色之一的金恩淑於事件後進入出版社工作,因為某位合作的譯者是名通緝犯,而被傳喚到警局接受檢閱,甚至挨了7個耳光。
如同所有經歷過高壓統治政權的國家,韓國也曾施行嚴厲的言論審查。原稿必須先通過檢閱科的審核,有問題處會以黑色墨筆塗掉,或甚至如小說中的情節般,直接用墨水裡的滾筒將整頁漆成黑色。吸了墨汁鼓成三角柱狀的紙稿,是編輯心中最深的痛。
透過堆積如山的書面資料、影像紀錄,加上訪談和自身經歷,韓江讓故事人物在章節中彼此交錯。那些曾在1980年5月的光州市政府廣場上短暫交集的年輕人和他們的家人,有些人最終未能度過那個夏天,有些人雖然活了下來,卻在往後的每一天掙扎求生。
▉倖存者的愧疚,根源於血脈相連的認同
在光州事件發生初期,已搬遷至首爾的韓江家裡曾遇到警官突襲,此後父母便為此惶惶不安。為了撰寫《少年來了》,韓江數次訪談父母與長輩,希望聽聽他們的親身經歷,藉此重塑當時的政治氛圍。他們向韓江陳述當時生活遭逢的種種巨變,而事件烙印的衝擊迄今尚未終了,許多倖存下來的人,無不背負著愧疚的心情。
在抗爭運動爆發前,光州只是個平凡恬靜的地方,如今這個城市已成為人民反抗暴政的代名詞。不少韓國民眾認為,那些遭到殺害的百姓是代替自己犧牲了性命,因而心生愧疚。這與個人是否熱中政治無關,而是他們覺得自己和那些犧牲者血脈相連。
2014年《少年來了》原書問世時,恰逢當時總統朴槿惠因世越號船難引發爭議,韓江原本不覺得這本書能獲得媒體青睞,沒想到出版後報章雜誌反應熱烈,許多評論家都希望為這本書爭取更多注目。韓江的父母曾說,「他們代替我們犧牲了寶貴的生命。」這也是本書在南韓獲得極大迴響的原因。
韓江自言她不是那種會現身在政治場合的人,她偏好透過寫作的方式將思想付諸行動,而寫作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為。後來,在要求朴槿惠下台的示威活動中,韓江首次走入人群,和成千上萬的民眾一起點燃微弱的燭光。這次親身參與群眾運動的經驗,讓韓江更加體會到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以及對正義的追求竟然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她表示,假若韓國再次遇到危機,自己必將毫不猶豫地投身其中,「不論所處的環境充斥著多少暴力,我們永遠都能做些什麼。」
對韓江而言,書寫《少年來了》的經驗徹底改變了她,使她更深刻地關注人性的尊嚴。她也特別希望年輕讀者能看看這本書,讓這起事件不會隨時間湮滅。儘管以光州事件為題的作品為數眾多,但一如韓國文化評論人申亨哲所言,「我們迫切想知道的,不再是根據歷史事實的嚴懲與復權,而是關於傷害結構的透視與探究。」對於大規模國家暴力事件與轉型正義的思索,從來就沒有終點。●
作者簡介:韓江 2014年她受邀參加倫敦書展,同行者有以《請照顧我媽媽》揚名國際的申京淑、韓國百萬暢銷歷史小說《罪囚645號》作家李正明。在書展期間,多家英美歐媒體對於韓江的小說作品深感興趣,評論她寫作大膽,跳脫舊式的文學框架。有韓國文學評論家稱她為「一位印象派作家,擅長捕捉瞬間掠過的情感,據此勾勒生命裡註定的情感基調,她潛心研究的是絕望至極中才可以感受到的那束微弱救贖之光。」 《素食者》是她第一部譯介到歐美的作品,已賣出英、美、德、法、荷、澳洲等國版權,2015年1月在英國出版後,頻傳好評和暢銷佳績,登上《倫敦標準晚報》暢銷文學小說第2名,將英美暢銷懸疑小說冠軍《列車上的女孩》擠到第4名。美國於2016年2月出版後亦登上獨立書商協會暢銷榜,該書也獲得2016年的國際曼布克獎。 2014年出版的《少年來了》,是韓江第二部譯介到歐美的作品。繼上一本長篇小說《希臘語課》推出之後,韓江決定下一本小說要寫人生中最燦爛耀眼的故事,於是試圖想要從兒時記憶中挖掘開朗陽光的記憶碎片,但是卻發現自己遲遲無法下筆。就在沉澱許久過後,她看見了埋藏在內心深處已久的「5.18民主化運動」,也就是發生在1980年5月18日,為期十天的光州事件。出生於光州的韓江,正是在發生這起歷史事件的前幾個月,和家人一起遷移至首爾生活的。後來每逢過年過節,就會聽聞親戚在低聲耳語著「這件事」,作者原以為自己早已把這件事情忘得一乾二淨,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那段記憶反而愈漸清晰。 人類的暴力與慾望,是作者韓江多年來不斷探討的主題,並試圖拼湊出完整答案。韓江每次在執筆寫作時,都會思考「為什麼我會對人存有這麼多狐疑?」隨著她寫小說、寫詩,這個問題變得更加鮮明,最終,她決定正視那段不該被毀損的光州記憶,重新拼湊起關於那起事件的種種。如果說,《素食者》講述的是個人與社會對個人所施加的暴力,那麼這本《少年來了》,就是在講述國家對人民所施予的暴力。 |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導讀講座5》故事百寶箱
《你在想什麼》《我在礦山的童年》《從前從前有一座森林》《同一個月亮》《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
(2017Openbook好書獎最佳童書)
記錄報導/安靜
攝影/繁運隆、章倩萍、周月英
為孩子朗讀的經驗十分豐富的莊世瑩老師,為了呼應講座主題「故事百寶箱」,拉著一個紅色行李箱來到現場。身為繪本專業講師,她一看到現場,立刻請主辦單位撤掉為她安排的座椅,她不要站在舞台上講故事,而希望盡可能地靠近所有前來參加活動的大小朋友,讓他們可以看清楚繪本頁面上的圖畫。
開場前,莊世瑩特別請大家自己尋找最好的角度、調整椅子的方向來聽故事。現場絕大部分孩子都是父母陪著一起前來,莊世瑩特別強調,從零歲到人瑞,都很適合聽繪本故事。
故事百寶箱裡裝了什麼?小朋友回答:「有書。」
還有其他東西喔。莊世瑩首先拿出個「千里眼」,說:「我聽聲音就可以猜出裡面的數字。有誰可以幫忙我?」小朋友爭相舉手。
接著,莊世瑩請小女孩打開千里眼盒子,拿出裡面的骰子,決定好其中一面數字後再放進去。為了表示沒有偷看,莊世瑩特地轉過身去。小朋友放好後,把千里眼的盒子交還給她。莊世瑩搖了搖已經密封起來的盒子,問大家覺得剛剛這位小朋友選定的數字是多少?大家從一到六都猜,莊世瑩說她覺得是「3」,打開來給大家看,果然是「3」。
「這個老師好奇怪啊!不是要來講故事嗎?怎麼玩起千里眼的遊戲來了,老師的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呀?」沒錯,莊世瑩今天要講的第一本故事就是《你在想什麼》。
這是本「翻翻書」設計,內容關照情緒題材,圖像具高度的幽默感。「我看到了!」坐在邊邊的小朋友趁莊世瑩朗讀時,撇過身去、偷看翻翻書的內頁,當莊世瑩講到「嫉妒」,問大家嫉妒時腦袋會想什麼?小朋友馬上搶答:「蛇!」莊世瑩笑著和小朋友協商:「你們不要破梗嘛!」現場氣氛熱烈。
這天的天氣實在太舒服了,莊世瑩朗讀的咬字清晰、發音精準,稍遠一點有兩塊大石頭,成為VIP躺椅座,時不時會有小朋友過來躺在兩塊石頭上,舒服地聽老師講故事。
故事本身魔力無限,朗讀《你在想什麼?》時,現場氣氛活潑,小朋友與莊世瑩互動熱烈,接下來講《我在礦山的童年》時,小朋友先是發現這部繪本的圖像都是黑白的,隨著情節的開展,更安安靜靜地聽老師讀這個稍微有點沈重的故事。
「礦山」對現在的小朋友是陌生的,莊世瑩問小朋友知不知道什麼是礦山?大家都搖搖頭,但透過隨後的朗讀,小朋友們彷彿也進入故事中,安靜地聽完。莊世瑩最後問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大部分黑白的畫面中,只有兩個主角間借用的「圖形尺」是粉紅色的?小朋友說「有」。為什麼只有這把圖形尺是整本書中唯一有顏色的呢?莊世瑩請大家回去想想看。
接下來,莊世瑩從故事百寶箱內拿出一個小道具,小朋友的情緒high了起來。莊世瑩說她要種一束花,詢問小朋友,種花需要哪些東西?「水」「泥土」「種籽」「太陽」,莊世瑩以小魔女的姿勢,比畫著一一將大家提到的這幾個元素加進去,還特別添加了「愛心」,最後嘰嘰咕咕說了句咒語,咻一聲就變出了一束花。看到豔麗的羽毛花,大家哇地驚呼出聲,現場霎時一片活潑熱鬧。
這個橋段是莊世瑩精心設計的,魔術的演出沖淡了原先凝重的氣氛,變出魔術花之後,也順勢帶出了接著要朗讀的《從前從前有一座森林》。這本書除了用繽紛炫麗的圖像傳遞對生態的關懷,書中的另一個小小趣味點是,男主角老是忘記太太要他買麵包回家。讀到後來,小朋友都知道,他出門時,太太都會叮嚀一句:「別忘了買麵包回來喔。」這時,小朋友或把椅子拉得更靠近老師,或仰著頭認真看圖聽故事。
中場休息時,莊世瑩的故事百寶箱吸引了許多小朋友的興趣。大家擠上前來,爭相探頭觀看剛剛的千里耳和魔術道具,追問莊世瑩到底是如何聽聲音辨認數字,研究魔術道具機關的設計。就在莊世瑩忙著招呼眾多小朋友時,一位穿著粉色衣服的小女孩上前擁抱莊世瑩,莊世瑩被這突如其來的擁抱給感動了。緊接著,又有個小男孩把手上氣球做成的雪人,送給莊世瑩。
小朋友強調:「這是我自己做的喔!」「他的頭可以轉喔,可以轉好幾圈,可以再轉回來。」其他小朋友則好奇又羨豔地上前摸摸氣球,每個人都露出快樂的笑容。
莊世瑩感動地說:「這是我今年收到最棒的聖誕禮物!」
休息半小時後,莊世瑩問大家,這次要從「故事百寶箱」內拿什麼出來呢?「書」,小朋友不約而同地回答。
沒錯,老師這回拿出台灣知名繪本作家幾米的著作《同一個月亮》,開始朗讀。小朋友很細心地注意到,「月亮倒影下來」「月亮一開始像眉毛」「月亮變成半圓形」「月亮從細的到圓的」,鶴來了但是「牠的翅膀不見了」。故事講到最後,小朋友主動說「大家都被翰翰照顧了。」月亮旁邊的東西,從大鳥變成飛機,但月亮還是同一個。
當莊世瑩拿出《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立刻有小朋友說:「這本我看過了。」莊世瑩趕忙提醒:「那可以再聽一遍,你不要破我的梗喔。」小朋友點點頭。
「如果你有一個神祕行李箱,你想裝什麼?」莊世瑩問,小朋友的回答五花八門,有人要裝書,有人要裝很多玩具,也有人想裝很多魔術道具。
莊世瑩把握最後的半小時,把上半場朗讀過的《你在想什麼?》《我在礦山的童年》再次讀一遍,這時聽過前半場的小朋友,有的人把手錶壓在嘴巴上、有的用手指摀住嘴巴,因爲他們知道「不要講出故事的情節」「不要破老師的梗」。
這天下午,台中文學館的榕樹木棧平台前人來人往,這場繪本朗讀,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不少人或坐下來聽一下故事,或拿起手機拍照,大家互相成為彼此這個下午風景的一部分。
朗讀的最後階段,來了一位氣質優雅的婆婆,她遠遠地坐在一旁,靜靜聽老師讀故事,直到下半場結束,才起身離開。莊世瑩向現場讀者介紹「三讀繪本」的觀念,即:人生有三次和童話故事書相遇的機會,一次是當自己是個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為人父母或讀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第三次則是當我們經歷過人生很多事情後,再回過頭來讀同一本繪本,會有不同的啟發與感動。這時,坐在稍遠的婆婆,忍不住點頭認同。
立志當「故事奶奶」的莊世瑩,為孩子們讀繪本的理念是,不加入個人的說學逗唱,因爲她相信兒童的能力與好書的力量。她認為,說故事的人是藉著書本把故事帶到孩子面前,原汁原味呈現故事,不加入個人的展演,讓孩子主動去發現、探索,如果孩子在這過程中有所感觸想分享時,再和孩子互動。
莊世瑩表示,為孩子讀繪本,看場合、視孩子年齡與經驗選書,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像這天下午的場合,考慮到空間是開放式,人來人往,就比較不適合讀比較深沈或故事性較為纖細的書,而是選擇故事線較強的書。
對於「親子共讀」,莊世瑩強調,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去讀的,共讀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去發現的歷程,就好比旅行一樣,只是親子共讀的旅行是在書中進行。但是朗讀者的詮釋、情感、溫度、聲音,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感受,朗讀者就像個引路人,不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引領孩子去認識書中的世界。
大人小孩都沉醉其間的說故事時間很快來到尾聲。活動結束後,在場聽故事的大小朋友們,主動幫忙工作人員收拾椅子。喜歡聽故事的孩子,懂得主動幫忙做事,真是太棒了。●
2017Openbook 最佳童書 得獎作品如下:
2017Openbook 最佳青少年圖書 得獎作品如下:
▇九場巡迴講座,讓我們陪你讀好書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