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從當代男廁穿越到1960年代的美國男廁——畢恆達談短劇《陰莖小獨白》與《茶室交易》
攝於《陰莖小獨白》開演前。(高雄同志大遊行主辦單位提供)
攝於《陰莖小獨白》開演前。(高雄同志大遊行主辦單位提供)

2017年第八屆高雄同志大遊行,將於11月25日隆重登場。主辦單位於會前舉辦一系列暖身講座,其中一場邀請了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恆達教授,針對短劇《陰莖小獨白》進行關於陰莖、男子氣概的討論。此外,畢恆達教授並受性別公民陣線邀請,於高雄三餘書店導讀社會學經典作品《茶室交易》。本報導為兩場講座的綜合紀錄。

▇ 為什麼小便斗上要貼「請站近一點」?

1996年美國劇作家兼演員Eve Ensler訪問二百多位不同年齡、族裔、宗教信仰、性傾向與階級的女性,邀請彼此談論陰道,改編而成《陰道獨白》(The Vagina Monologues)這部戲劇作品。其中獨白片段有包含陰道的各式稱呼,性經驗、性侵害、生產等。希望藉由此劇的演出能夠讓群眾更了解陰道,並且減少性暴力的發生。1998年2月14日的情人節當天演出後,發起V-Day(V代表Valentine情人、Vagina陰道、Victory勝利),期待終止性暴力。

於2017高雄同志大遊行暖身講座中,首度搬演的舞台短劇《陰莖小獨白》,亦受《陰道獨白》啟發。由兩位演員先從陰莖相關的成語猜謎,引導到介紹陰莖的各種說法。最近的新聞事件也沒缺席:一、高雄市老師因為學童好奇詢問,便在徵得家長同意後在小學課堂教導使用保險套的性平課程,卻被無端投訴;二、高雄捷運車廂內愛滋防治廣告,HIV愛滋防治大使「懶僕人」,以性器官作為吉祥物,卻被檢舉充滿性暗示。其中,更重溫十多年前在校園十分流行的阿魯巴遊戲。

02_4.jpg
《陰莖小獨白》演出過程。(高雄同志大遊行主辦單位提供)

《陰莖小獨白》以直接了當的方式,面對陰莖,是因為男人的角色在社會中往往扮演著規範,導致陰莖在文化中的不可見,並建構陰莖作為陽剛的氣質,賦予其神聖性。但伴隨著神聖性的同時,社會亦充滿對陰莖意象的恐懼與焦慮,於是《陰莖小獨白》短劇的催生,目的就是要研究陰莖,解構陰莖,希望打破不可見性,讓陰莖研究不再是一個避諱的話題。

一般男性對於陰莖的焦慮,可從廁所談起。

對許多男性而言,走進男廁使用小便斗時,總會注意兩件事情。一,是小便斗下方的蒼蠅標示,暗示解手時必須瞄準妥當,不能噴濺出來。二則是自動感應撒水器上的字牌,上頭往往以打油詩的格式,寫著一首首刻意幽默卻有些尷尬的字句:

「不要迷信自己的長度,請上前一步。」

「站靠近一點,不要自欺欺人了。」

「尿不進是因為你軟,滴外面是因為你短。是男人就給我準一點!」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恆達教授表示, 廁所塗鴉表現了男性害怕閹割的情結。佛洛依德認為男人在成長過程中會有閹割焦慮,所以男人反而要誇大其性能力或生殖器,以確信自己還沒有被閹割。男生廁所塗鴉經常指責別人小便沒有射中目標,更重要的是從暗指別人性能力不行,而從中得到滿足。

此外,在成長階段之中,男性同儕之間亦經常在廁所或是郊外,以小便作為競賽的內容。一般尿尿比賽會比射程長短,但也有象徵性的尿尿比賽,此皆突顯出尿尿的男子氣概與性別歧視(女生尿不上牆壁、女人學男人站著尿)。

然而,除了競賽或反映焦慮,男廁其實藏著更多故事。

▇ 1960年代,美國男廁的《茶室交易》

《茶室交易》在美國於1970年出版,是作者韓菲瑞斯(Laud Humphreys)的博士論文,主要研究1960年代男性公廁中所發生的性偏差行為。茶(Tea)的顏色和尿很像,而「茶室交易」的茶室並非摸摸茶,而是陌生男人與陌生男人之間的性行為。本書的副標題是Impersonal Sex in Public,意指來到公廁的人不會和對方交換個人訊息,純粹為了尋求性的滿足,結束之後各自離開。

韓菲瑞斯在公廁裡找到一個叫做watchqueen(把風皇后)的角色,他可以在別人從事性行為時,假如有不屬於群體的人進來,適時用咳嗽來提醒場域內的活動,好避免冒犯到他人,或躲避警察的盤查。作為把風者,他沒有破壞田野,但又不參與公廁裡的性活動,適時的把自己安放在一個純觀察的角色。

韓菲瑞斯為更深入進行研究,選擇記下公廁外的車輛車牌,並以研究者的身分到警察局找到車主資料。同時他加入地方衛生研究計畫,偽裝成為衛生調查員,並把自己的樣本加入被訪談人的名單中,好進入公廁當事人的家中查訪他們的家庭背景、經濟狀況、宗教信仰、政治傾向等。

雖然韓菲瑞斯認為自己經過喬裝打扮後,完全沒有被受訪者認出,也不會給受訪者帶來任何的麻煩,但是這樣未經由受訪者認可來取得樣本的手法,極可能讓受訪者曝露在身分曝光的風險之中,並影響到他們日常的生活,於是在後來產生了研究倫理的極大爭議,並進一步促使日後的研究訂下倫理規範。

03_4.jpg
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高雄同志大遊行主辦單位提供)

▇《茶室交易》的除魅成果

雖然韓菲瑞斯的研究方式引起爭議,但也有其重要貢獻。透過田野調查,韓菲瑞斯了解公廁中的性行為如何運作,並將茶室參與者分類為「易男」(Trade)、「糊性戀」(Ambisexual)、「同志」(Gay)、「櫃妃」(Closet Queen)。他的研究發表後,推翻了許多對於茶室交易的既定印象,對於公眾理解同性戀族群有其正面的影響:

1、參與者以已婚者眾多

韓菲瑞斯研究之前,公眾大部分誤解公廁中從事男男性行為者可能又窮又髒,研究結果卻顯示已婚者居多,且有穩定的家庭關係,正當的職業,外表體面有禮,甚至比所謂的「正常人」還正常。他們是「易男」,家庭歸屬感強,一半以上都屬於天主教家庭,夫妻的床第關係可能在生育過後漸趨冷淡,因而選擇來到公廁尋求快速隱匿的性發洩,無須擔心影響到婚姻關係。

2、公廁性交自有規範

公眾普遍認為公廁裡面的男男性交非常淫亂隨便,也是社會的亂源。研究結果卻顯示公廁裡的集體行動自成一個規範模式,發信號、調動、締約,安靜地用眼神及肢體走位來交流,並不會騷擾無意參與的路人,而行為人也不喜歡青少年的加入,怕會惹上過多的麻煩。

3、正義的護胸甲

公眾一般認為在公廁進行性行為的人,在思想上會更偏向自由主義,然而研究結果顯示,茶室參與者社會政治態度更保守。他們支持越戰、反黑人民權運動、贊成刑警加強掃蕩不法。表裡不一的偽善與過度積極的身分整飭,構成了《茶室交易》中最常被引用的概念「正義的護胸甲」。也因為他們在自我認同上有瑕疵,日常之中的表現會更加義正嚴辭,避免別人觀察出自身原本的樣子。

▇阿魯巴不是只有霸凌的成分

從尿尿比賽聊到茶室交易,畢恆達最後提到了曾風靡校園的遊戲「阿魯巴」。

阿魯巴真正的源頭已不可考,大概是1985年左右開始在校園中風行,可能是經由寒暑假之營隊開始傳播,流行了大概30年的時間。遊戲的進行主要是「上樹」或「上柱」的動作,將「被阿者」雙腳張開扛去掄柱。「阿魯巴」經常發生在升學壓力下的校園,基本上以班級為單位(固定教育空間),其中權力階序是流動的,「阿人者」和被阿者可以互換,經常被阿者是活躍分子。遊戲時重視「假裝」,被阿者表情愈是生動豐富,阿起來愈有趣,如果真的有人受傷或是被阿的人不開心,這個阿魯巴就算失敗了。

這是青少年因為對性的想像苦無實踐,而阿魯巴的活動道具與技術門檻又低,因此可以流行起來。儘管是遊戲,又或者阿人者亦可能有霸凌意圖,然而此活動到後來卻被簡化為性霸凌,甚至明文禁止,這都是因為對活動本質或是性本身的不理解而產生的偏見。

2017年第八屆高雄同志大遊行主題為「高性出遊」,便是期待社會正視性別差異,解放汙名,了解彼此的不同「性」並互相尊重。在長期研究性別空間議題的畢恆達教授,導讀社會學經典之作《茶室交易》,並藉由舞台劇《陰莖小獨白》的延伸討論之下,希望可以解構陰莖,讓陰莖研究不再是一個避諱的話題。

縮_高遊8_影片美術素材_4-日期宣傳.png

茶室交易立體書封-2.jpg

茶室交易
Tearoom Trade: Impersonal Sex in Public Places

作者: 洛德.韓菲瑞斯
譯者: 高穎超
出版社:群學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洛德.韓菲瑞斯 Laud Humphreys (1930~1988)

美國社會學家,另個身分則為關懷同志的教會牧師,在1974年的美國社會學年會上公開出櫃。他以深具洞見卻也頗具爭議的《茶室交易》一書轟動美國,卻在當時保守的社會及學院氛圍下,一度深受同儕批判與打壓。經過漫長的學術與社會辯論,特別在研究倫理的議題上,本書日漸獲得公正的評價。後人譽為「同性情慾研究之先知」。

未命名.png

陰道獨白:V-Day運動十周年紀念版
The Vagina Monologues

作者: 伊芙‧恩斯勒   
譯者:
丁凡, 喬色分
出版社:心靈工坊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伊芙.恩斯勒(Eve Ensler)

1953年出生於紐約市。她是國際暢銷作家、著名劇作家,曾獲《新聞週刊》(Newsweek)評選為「一百五十位改變世界的女人」之一。她的戲劇創作包括《陰道獨白》(The Vagina Monologues)、《必要目標》(Necessary Targets)和《好身體》(The Good Body),書籍著作有:《終於不安全》(Insecure at Last),以及榮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暢銷榜的《我是情緒性的生物》(I Am an Emotional Creature),她並將這本書改編為舞台劇《情緒性生物》(Emotional Creature);自傳體散文《我,在世界的身體之中》(In the Body of the World)中文版已由心靈工坊出版。

伊芙.恩斯勒也是V-Day運動的創始人。V-Day是終止對女性施暴的全球運動,迄今已經為全球各地的婦女組織和社會運動者募集超過一億美元,也促成了另一全球性運動「十億人崛起」(One Billion Risi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尋找共享空間的可能:黃宗潔談《牠鄉何處?》

文字整理/佐渡守

《牠鄉何處?》這本書雖然是基於出版社的邀約,但另一方面也是有感於,每次社會上出現關於動物的爭議時,很多討論和質疑往往不斷反覆著對動物的偏見,或是對動物保護的誤解。我自己這些年在教學或討論動物議題時,除了思考當代人與動物互動的普遍狀況,也很希望能夠回應台灣社會動物處境的脈絡。但先前相關的作品並不多,因此希望這本書的思考可以作為一個起點,能夠幫到一些和我一樣,曾經對於許多動物的處境感到心痛無力,可是又不知如何在行動和論述之間找到支點的人。

不過,要討論這本書之前,可能必須先回答一個最核心的問題:「為什麼要在城市裡談動物?」這其實非常違反我們的直覺,但我必須特別強調,整個城市發展跟動物的遭遇是扣連在一起的,而且我們早已在各個面向、用不同方式與動物互動。很多城市研究或地理學,也都早已帶入這種思維──文明跟自然二元對立的框架,是該重新被挑戰了。

英國學者Sarah Whatmore曾舉一個很生活化的例子:我們以為野生動物只有非洲才看得到,可是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上獅子獵殺斑馬,光是這樣的相遇,就已經突顯出文明與自然界限的曖昧性。畢竟背後必須有整個攝影團隊、長程飛行、精密的儀器,才能將畫面呈現到你眼前。更重要的是,包含暖化、人畜共通傳染病等,人類對行動後果的漠視,也已回頭不斷提醒我們與自然的關聯。

另一方面,很多人還是認為:「你喜歡動物,所以才會關心牠們。」我很想打破這種思維,因為動物不像看書、看電影這樣的嗜好,而是無論你喜歡或討厭,牠們都存在所有社會網絡當中,不管寵物、動物園、經濟動物、貿易走私,也都不斷重新定義與挑戰「動物好好待在自然裡就好」的假設。

圖片 31.png
(圖片來源: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動物待在自然就好?動物自然位置的假設

什麼是「動物自然位置的假設」被擾亂跟挑戰呢?兩年前美國發現奄奄一息的小海獅突兀地倒在大馬路邊,更令人驚訝的是,牠是曾被收容中心救援野放過的海獅。不管牠經歷過什麼,海獅在馬路出現的背後都意味著,牠已失去謀生能力,這是一個海洋環境劣化的警訊。

圖片 32.png
(圖片擷自: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野豬闖入市區,也是典型案例。畫面中驚慌的小豬與童裝假人,形成詭異的組合。這種案例越來越多,去年也有兩隻野豬跑進停機坪,最後一隻被撞傷重不治,一隻跳海了。這同樣告訴我們,「動物應該待在跟我們無關的荒野裡」,已經無法成立。

對都市人來說,「自然的位置」是抽象、概念化的。我們希望「動物待在牠本來的地方就好」,至於所謂的「本來」是哪裡並不重要。當我們需要時,就會自己去「親近自然」,遊戲規則也由人來訂,不在規則內便是「失序的介入」。

例如近年北美和加拿大常見熊入侵民宅的案例。因為冬天冷得晚,食物成熟慢,熊只好跑到人的環境來,所以有越來越多人熊衝突的通報,今年又比去年多了四千多件。

▉何謂入侵?何謂干擾?人與動物關係的斷裂

有時所謂介入,甚至不需要真的闖入你家。只要動物在不適當的時間、進入不適當的地點,就會被當成入侵者。香港「未雪」的案例就是其中的代表。

圖片1.jpg
(圖:網路翻攝)

當時這隻小狗闖入港鐵上水站,其實現場有人想抱牠上來,但港鐵不讓民眾自行救援,一度放了板凳指望狗自己跳上來,重點是救援行動才進行6分鐘,列車就決定恢復通行,所以這隻狗就被撞死了。

這是香港動保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案例。這件事引起輿情譁然,但當地作家韓麗珠寫了一篇文章提醒我們:

只有在職責和「正常運作」大於一切的情況下,而群體又把責任攤分,活生生的性命才會成為「異物」,必須把牠從路軌上剷除。「異物」的出現並不是因為人們變得鐵石心腸,而是人和人之間,人和外界之間的連結愈來愈薄弱。清晨的鳥鳴、山上的猴子、流浪貓狗……才會逐一成為「異物」,給逐離和排擠。

我覺得韓麗珠提到一個關鍵,「連結的薄弱」(或說關係的斷裂)是造成越來越多衝突的理由。不管狗也好、熊也好,看似闖入錯誤的地方,但事實上牠們跨越的,是隱形的心理界線,也就是我們「想像地理」的界線。

ye_ying_.png
(圖片來源: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

什麼是入侵?什麼是干擾?都是我們主觀的定義。以林佳龍這起夜鷹惹議的臉書文為例:

最近,你是否與我一樣,常在夜間聽到夜鷹的鳴叫聲呢?有人被吵得整夜難眠而向市府投訴,為此市府最近會加強學校、機關頂樓的清理,避免夜鷹駐築巢,擾人清夢,而市府農業局也公布一些小「撇步」,防止夜鷹入住你家!

貼文公開後,卻招來許多民眾反彈,表示市府怎能帶頭對動物不友善?這樣的爭議,讓我們看見對動物友善的民眾其實比想像多,但另方面投訴的人也確實存在,因此何謂干擾?真的因人而異。

這幾年也常見蛙鳴的投訴。我發現很弔詭的,自然在城市中變得「不自然」。在文明乾淨、秩序的邏輯底下,我們對過去這些理所當然的存在,容忍度已經下降很多。

▉符號化的可愛動物,難以建構真實動物的理解

在關係斷裂的現狀下,除了寵物,大部分動物都已被城市排除在外了。而允許出現的動物,也幾乎都被我們以符號置換。公仔、小物、雕塑、圖畫等動物形象讓人愉悅,但符號化的背後,與動物真實情況已經沒有直接關係。

很多吉祥物採用動物符號,例如前陣子大受歡迎的熊讚就是成功案例。有些保育學者因此很感慨,我們對動物根深蒂固的偏見,並不因熊讚受歡迎就改變,從新聞〈採菇男山區遇難靠打火機撐7天 還差點被黑熊吃下肚〉,可知媒體與民眾對動物的恐懼和刻板印象仍非常穩固。

可愛化的動物符號,確實仍可能召喚民眾關心真實動物。只是它無法直接建構人與動物的連結。甚至有心建構,也常停留在表層的呼籲,內裡對更深一層的動物處境,都沒有太多可深入理解的訊息。

很多人可能認為,寵物是城市裡最受禮遇的動物了,但人接納貓狗也是有條件的。包含品種犬,都會打造成我們認為「好看」的樣子。《狗:狗與人之間的社會學》書裡就提到,騎士查理王獵犬改造結果導致脊髓空洞症,大腦被迫塞在過小的頭骨中,終身就像把十號腳塞進六號鞋一樣劇烈疼痛。除了這種狗,各種品種犬也都有各自不同的遺傳問題。

CarterBIS.Tiki_.13.6.09.jpg
(圖片來源:wikimedia

▉城市裡除了符號化,還有被物化的動物

除了寵物與符號化的動物,城市裡剩下我們覺得「有用」的動物,但也不等於牠們就有比較好的待遇。魚是「物化」最典型的例子。很多人基於風水或改善氣氛的理由養魚,比較接近裝飾,跟擺兩棵黃金葛的概念差不多。

12728880_176140122760884_7543761465335046973_n.jpg

12729072_177040806004149_2412003549179242996_n.jpg

12743524_180530052321891_2405442597275146468_n.jpg
(圖片來源:擷自Waterscape 水中風景粉絲專頁)

日本藝術家三澤遙在台的展覽,從名稱「水中風景」,即可看出魚被當成展品、風景。作品設計幾乎純白,用繁複的素材來構成,有的水非常少,魚在此感覺基本上更接近「耗材」,而非生命的概念。

有時動物則被當成玩具。每個城市動物權發展的速度不一,但類似例子在很多國家都可看到,像〈小白兔、小黃鴨關籠擺滿地 四川活體「套圈圈」引爭議〉裡,「11%的人不覺得殘忍,還是會玩,13%的人覺得無所謂……許多人都說這類遊戲到處都有,很常見並不稀奇。」

此外,動物不只被當成玩具,但凡對人類有經濟利益的,甚至可能被物化到不成活物的境地。今年有動保團體臥底踢爆「怪物狐狸」,新聞寫道:「一組拍攝自五個芬蘭皮草養殖場的照片及視頻,赤裸地呈現了皮草業者為謀取更大張皮草,令這些被刻意繁殖、用作皮草的動物,滿身是病、動彈不得。」

1 (1).jpg
(圖片來源:行動亞洲

▉牠鄉何處?真的有「對」的地方嗎?

為什麼我們對這些被各種理由納入或不納入城市的動物,有這麼迥異的態度?到底有沒有辦法歸納出一個原則?可能非常困難,因為「動物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的心態。」

所以同一種生物如灰鴿,有時被當成浪漫的象徵,有時又是「有翅膀的老鼠」。地理學家Colin Jerolmack認為,態度的差別,是人們對自然與文化界限的「想像地理」改變了。當城市對疫病的恐懼與對市容整潔的想像不斷攀升時,以城市為家的灰鴿就成為出現在「錯誤」地方的,無家的動物。

問題是,又有所謂「對」的地方嗎?

再以香港為例,他們面臨的動物問題,除了野豬,還有流浪牛。農民廢耕後留下來的牛,跟當地民眾仍有情感連結,有些團體也願意照顧。問題是牛在路上被撞死了,還會被視為妨礙交通安全。香港政府為了開發,也覺得牛很礙事,最後竟做出半夜綁架小牛的事,將小牛偷偷絕育。

也就是說,動物甚至待在自己原先生活的地方,也仍然不得其所。但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是:除非把動物都逼到滅絕為止,否則人與動物共享空間就是必然。

可是很多人聽到「共享」兩個字就很感冒,認為「這地方是我的,我為什麼要共享?我就是害怕或討厭這些動物,牠們不該待在這裡,應該將牠們移除。」

撇開每個人不同的標準,「動物為何在這裡」這件事,就需要我們去還原脈絡。陳嘉銘在〈香港,就是欠了「動物史」〉中便指出,動物史書寫長期被忽視,如今到處惹人生厭的水塘公園猴子,其實是當年殖民政府為了「生物防治」引入的後果。

作家包子逸的〈鴿子〉一文,也曾描述一群住在美國地鐵底下的鴿子,牠們一輩子看不到天空,地鐵每隔3分鐘就駛過隧道一次。這麼詭異的地方,怎麼會有鴿子?

我們不會知道第一隻鴿子怎麼來的,但有辦法知道牠們是怎麼活下來的。看似不可思議的地鐵鴿群背後,訴說的正是一段人與鴿子的歷史。英國學者Steve Hinchliffe說:

牠們(指街鴿)是人類喜愛與餵養鴿群的長期社會史產物……經過好幾代選擇性的培育,產生了更為友善、較不畏懼人類,對空間的適應也更優於祖先的家鴿……逃離鴿籠,以街道為家的家鴿,發現牠們不僅擁有與生俱來的方向感,更有後天養成的能力,可以記得所見地標的微小細節。因此,街鴿有能力解決野鴿未曾遇過的問題。

在還原長期遭遺忘的歷史脈絡後,這段人鴿互動史,可以讓我們在看待城市跟自然的關係時,更了解那些被視為與人「爭地」的動物處境。

人與動物不見得只能是你死我活的衝突關係,回應的多重性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上個月英國媒體《UNILAD》刊登一則影片,有名男子發現有熊闖入自家庭院,經他「勸說」後,3隻熊默默離去。有網友留言讚揚男子有禮貌,也讚揚「有禮貌的熊」。

我相信有人會說:「嚇都嚇死了,怎麼可能跟熊打招呼?」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或者都需要這麼做,但這例子讓我們看到回應動物的多種可能。同樣的,狗也好、豬也好,甚至烏鴉,就算移除,也有很多選擇,不單只有消滅一途。

你可以覺得動物很煩,但同時選擇用比較輕鬆的眼光,去看待城市中必然的干擾,而不見得一定要用「給牠死」的心態。我們也有很多很吵的鄰居,但對他們半夜四點的喧嘩,往往也就是默默忍耐,可是動物求偶叫一晚,很多人就覺得忍無可忍。標準落差這麼大,是因為我們打從一開始就覺得「牠不應該在這裡」。

但是,不管是日本的烏鴉或香港的野豬,都不是特地跑來你家裡或童裝店裡,而是和人與動物在城市中的生活空間重疊有關。所以我們要開始認真思考動物的移動,這是一直以來被忽略的課題。

其實,無論是在城市夾縫中,尋找跳躍穿梭路徑的街貓、撿瓶蓋的寄居蟹,或是用人類亂七八糟的東西築巢的鳥,都是從「被我們改變的地景」中去協商出活下去的可能,是一種透過移動體現的抵抗與打破既有秩序的實踐。如果我們願意將動物的移動納入城市的思考之中,我們就不會在戶外的洗手台,設計出讓鳥很容易撞上的,又大又亮的鏡子。現在有些國家會設計給動物走的路,或繁殖季時封一條路留給螃蟹或蝴蝶,就是將動物的移動納入考量的正面案例。

▉重啟思考,把斷裂的連結找回來

該如何把斷裂的連結找回來?我想關鍵還是回到脈絡,回到歷史的脈絡,也回到空間的脈絡,我們才能重新找回那個接點。像攝影師Daniel Zakharov的Modern Wilderness,刻意拍攝動物園裡的動物及其背後的大樓,當我們感受到格格不入的違和感,就有機會重啟思考。

我個人很喜歡《動物園的故事:禁錮的花園》書中,提到大象在動物園處境的這段話:

用「牠們沒被圈養過」一語帶過,是很難形容牠們目前的感受的。在這之前,牠們從沒踏入建築物過,應該說在牠們的概念中根本沒有所謂建築物的存在……人類爸媽將會背著小朋友們走到牠們面前指指點點,學校的孩子也會學到牠們的名字,然後對著牠們大聲叫喊(接著馬上就忘記)。但人們卻永遠不會理解牠們原先生存的那片土地,不會明白牠們所背負的失落,不會懂得牠們內心糾纏的記憶,不會知道牠們是承受了多少東西才站在這裡——一個動物園的展示區裡。

圖片 35.png
(圖片來源:aragondocumenta.com截圖)

我覺得看見脈絡,就是看見背後這些東西,看見牠們的土地、看見牠們的失落、看見牠們的記憶。看見之後,我們才有辦法回頭去看我們與動物的連結。最後,我想用薩爾卡多的話做結。他在加拉巴戈群島拍美洲鬣蜥時說:

在觀察牠前足的一隻爪子之際,恍惚間,我竟然看見一隻中世紀戰士的手!牠身上的鱗,則讓我聯想到鎖子甲,而在鎖子甲下方的指頭竟然酷似我的指頭!當下,我對自己說:這隻鬣蜥是我的親戚。證據就在我眼前,我們都源自相同的細胞…我想要藉著「創世紀」呈現蘊藏在生物裡所有組成元素的尊貴與美,以及我們都來自相同源頭的事實。

如果我們都能像他一樣承認這個連結的事實,或許對於動物,會有更多不一樣的看法與想像。

牠鄉何處.jpg
(黃宗潔提供)

牠鄉何處_0.jpg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作者:黃宗潔
出版:新學林出版公司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黃宗潔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現當代文學、動物文學、家族書寫等,長期關心動物倫理相關議題,近年主要研究方向則為城市中人與動物關係。動物與環境等議題之相關研究著作,曾發表於《中外文學》、《東華漢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等期刊。著有《生命倫理的建構─以台灣當代文學為例》、《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曾任2013開卷好書獎文學類評選委員、2017文化部第39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活動人文社會類評審委員。現為鏡文化書評委員、「動物當代思潮」作者。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2017-11-24 19:30
現場》繪本畫家的療癒處方:伊勢英子、狗狗,與原畫展
伊勢英子原畫展在高雄展出。(灰灰基地提供)
伊勢英子原畫展在高雄展出。(灰灰基地提供)

被稱為「繪本界療癒天后」的日本知名畫家伊勢英子,11月10日起在高雄「灰灰基地美術館」舉辦原畫展。雖然自2006年以來,她曾4度受邀來台,但都只有舉行演講,本次原畫首度在台公開展出,機會實屬難得,值得喜愛伊勢的書迷親臨觀賞。

伊勢較為讀者熟知的作品,包括「樹與人」系列、《海之生》等書,帶給人們大自然的強烈印象。這次原畫展則為讀者帶來了5部與「家人」這個主題深刻連結的作品,包括最新出版的《小天空》、散文集《灰灰來我家》,以及繪本《男孩與三條腿》等。

OpenBook為此特別專訪和伊勢交誼十多年、為原畫展居中牽線,也是翻譯她最多作品的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林真美,暢談你所不知道的伊勢英子,並帶我們一起領略本次原畫展中,別於以往的、不同風貌的精彩作品。

***

林真美不只一次形容伊勢英子是個「用生命傾力演出的完全藝術家」,她的作品情感細膩,相當值得讀者反覆尋味。林真美說:「繪本是很精煉的作品形式,但即便在有限的文字與圖像下,每回重讀伊勢英子的書,都能讓人在不同的細節之處,發現她深邃的意念。」

以山本賢藏文字創作、伊勢繪圖的《男孩與三條腿》來說,第一頁是以這樣的畫面拉開序幕──孤單男孩的視角、略顯陰暗的四周,通往戶外亮光的正前方,有隻狗的剪影出現在半掩的門扉旁。畫面中沒有任何人的表情或眼神關注這名男孩,只有這隻狗的尾尖上揚,面朝著男孩與之對望。

三條腿01.jpg
圖片來源:《男孩與三條腿》(遠流出版提供)

緊接著隔頁,便是男孩陳述他所初識的三條腿,是一隻「身上掛滿垃圾、到處自由晃蕩、像街上拖把」的狗。全書可看出,伊勢筆下的三條腿,並沒有特別勾勒出牠的殘肢,當男孩與牠一同奔跑嬉耍時,動態全然與身體健全的狗兒無異。這或許是伊勢纖細敏感的善意與溫柔,也或許她想傳達:即便三條腿被世界拋棄,但牠活在當下的飽滿生命力,足以讓人完全忘卻牠肢體的殘缺。

如果把伊勢飼養的毛小孩「灰灰」也包含進去,此次原畫展的5部作品,可說是「三個男孩的故事」。雖然內容情境各異其趣,但不難發現都有著精神意義上「家」的通道,並望進孩子內心這樣的共通點。

《男孩與三條腿》書中第一人稱的男孩,因母親過世而將自己封閉在黑暗絕望中,讓全書的文字顯得無比落寞與哀傷。但伊勢基調柔美、情感並不張揚的藍灰色畫面,似乎並未呈現與文字相映的哀傷。關於這點,林真美表示,她相信伊勢在面對山本的文字時,內心已有很深層、成熟的轉化。

《男孩與三條腿》是伊勢生平首次主動開口邀約的作品。多年之前,她與詩人好友山本聊到她在巴黎某條街上邂逅了一隻三條腿的狗,令人意外的,同時間山本正好旅居巴黎,不約而同也認識這條狗。由於山本經歷過胞弟自殺的傷痛,兩件事交疊在一起,觸動了伊勢英子的心,深覺「召喚必有其意義」,便向山本提出一起做這本書的建議。

有眼尖的日本讀者發現,此書有著山本為弟弟所寫《你化為金雨》的投影。悲傷男孩與三條腿的狗,就像他跟弟弟一樣,在國外孤單的求學過程中相依為命,同時也被排擠霸凌。

三條腿02.jpg
圖片來源:《男孩與三條腿》(遠流出版提供)

伊勢曾於受訪時表示,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創作經驗,就是原名《那條街》的三條腿一書,善感的她常常邊畫邊哭,無法抑止。與山本和伊勢都很熟絡的林真美,非常清楚他們兩人素來交情深厚,也因此認為,這部他們的共同創作,是各自與那份悲傷反覆對話的過程,彼此透過創作相互關照。

伊勢曾表示,與其說她是療癒天后,不如說她自己才是被繪畫療癒的人。讀者若細心閱讀,或可體會伊勢這次的畫風,事實上極為貼近山本在書中,最後、最重要、也是男孩第一次與唯一一次用「你」來與三條腿對話的那段心聲:「不會有事的。只要閉上眼睛,那條街就在那裡。你正看著我。我正一步一步向前走。」

***

關於伊勢英子今年在台最新出版的《小天空》、《灰灰來我家》、《男孩與三條腿》等書,林真美以「小眼睛,大世界」來貫穿,並表示,這些作品彷彿都透過孩子與動物的眼睛,像一扇小窗,帶領我們看見與世界相通的、生命的共鳴。

《小天空》是伊勢少見的以親子互動為主題的小書。原文書名《嘿,你知道嗎?》源自書中小男孩的母親肚子一天一天變大了,讓他從此逢人就說:「嘿,你知道嗎?我要當哥哥了。」

當哥哥這件事,在小男孩心裡不斷膨脹。他開始做了很多事,例如幫媽媽倒垃圾、自己穿脫衣服等「當哥哥」的準備。他的心情好像很開心,可是又很害怕。全書鮮活地道出了「迎接家庭新成員」時,幼兒想成為好孩子,又擔心父母的愛被稀釋的困惑複雜心情。

小天空01.jpg
圖片來源:《小天空》(遠流出版提供)

「小天空」是一隻布偶象,也是小男孩最要好的朋友。故事發展到後來,男孩面臨除了媽媽,連小天空都要「被奪走」的情況了,他該怎麼辦呢?這時故事出現了轉折,小天空說話了……

林真美說,《小天空》的文字作者葛西新平跟伊勢也有很深的淵源。葛西這位害羞內向的新秀作家,於高中打工送牛奶時,就因流浪貓與伊勢結緣,後來兩人還交換日記,並出版成一本貓書。

有位日本媽媽以過來人的經驗說,《小天空》是心靈成長的好書,無論伊勢的畫風或葛西的文字,都包裹著圓潤暖心的溫柔:「想到自己兩歲的孩子,正處於書中一模一樣的光景,我看著都感動心疼,最後流下淚來。」

現實生活中的伊勢已經當外婆了,某次訪談中她曾提到,自從有了外孫、有了想保護他的心意,讓她開始想創作生命誕生的主題。或許因為如此,她在詮釋《小天空》時,線條與配色特別靈動明亮。林真美也表示,伊勢的確是一個在各種生活體驗中,不斷自我探索與精進的藝術家:「像《小天空》的畫風,就是伊勢過去從未有過的呈現,而且技法非常的難。」

小天空02.jpg
圖片來源:《小天空》(遠流出版提供)

***

繪畫是伊勢英子與世界溝通的管道,她曾用「我覺得我簡直是瘋了」,來形容自己沉浸在與世界對話時的專注。例如她曾在野地素描時,被有毒的植物劃傷,雙腳腫得像蘿蔔一樣都沒發現;回到室內作畫時也沒比較安全,像是被一旁的電爐燙出大包,她也同樣渾然未覺。

伊勢宛如張著赤子般的眼睛,像海綿一般興味盎然地凝望、吸收這世界。相信她個人性格最生動立體的側寫,應該都在她的散文集裡頭了。

林真美說:「繪本就像創作者在舞台前的展演,是完整呈現的藝術品;而散文比較像後台,可以讓讀者看到創作者可親的一面。讀過散文再回頭欣賞繪本,更能感受伊勢英子作品想傳遞的心意。」

最新出版的《灰灰來我家》,是日本產經兒童文化出版獎的得獎作品。對感受100%投入的伊勢英子,迎接哈士奇「灰灰」進家門後,已經不只同理,還直接「狗化」。

灰灰03.jpg
圖片來源:《灰灰來我家》(玉山社提供)

例如她用詼諧逗趣的插圖與自我調侃的文字,形容面對動物訓練師時,她內心會跟著吶喊:「S先生,我也想要接受特別訓練,請好好訓練我吧!」當訓練師對灰灰下令「等一下!」的時候,她也感覺脖子一緊,然後發現自己鼻子越來越貼近地面。不僅如此,伊勢還在書中穿插第一人稱的灰灰日記,分別用自己與灰灰的視角交錯敘事。

在伊勢的文筆與林真美的譯筆下,《灰灰來我家》除了幽默,字裡行間也常見詩意。例如「凍僵的夜路散發出利刃般的氣味」、「味道總是包含著顏色和觸感」。當閱讀到類似這樣的文句時,充滿伊勢風格的繪本即視感,便又出現在讀者眼前。

作畫已經是伊勢的直覺與本能,但灰灰走入她的生命後,竟可以讓她忘記作畫。她說:「因為灰灰/我發呆/我成了夢想家/我成了探險家/我成了即興詩人……我想起/很久以前/我是一隻狗」。

灰灰04.jpg
圖片來源:《灰灰來我家》(玉山社提供)

***

伊勢英子非常喜歡辦原畫展,她說:「數位化時代,手繪稿的氣息與質感也逐漸被遺忘,這也是我每有新作出版,就積極到各地舉辦原畫展的原因。首先原畫比繪本尺寸大許多,再來是它沒有文字,給人的感受也與繪本非常不同。」

「此外,作品不同,所使用的畫材也會大不相同。像是使用畫布或和紙、壓克力顏料或透明水彩,呈現出來的紋理趣味,只有在觀看原畫時才能領略。看過原畫再回到圖畫書,將得到浸淫兩次的不同體驗。」

伊勢還說,通常孩子必須由父母帶著,才有機會參觀原畫。在畫作跟前,親子透過眼睛觀察、交流,是舉辦原畫展最讓她期待與欣喜的事情。

原畫展在高雄開展,林真美鼓勵讀者:「喜歡伊勢英子的人都應該來看看,畢竟這是讀者親近、認識作者,最難得的機會。」

23435216_153759565356903_7962514244080601246_n.jpg
「伊勢英子原畫展」一隅。(灰灰基地提供)

伊勢英子繪本原畫展

    地點:灰灰基地美術館(高雄市新興區民有街84號)
    日期:2017/11/10-2018/02/20
    營業時間:10a.m-6p.m (每週三、四公休)
    電話:07-201-8566

▉與伊勢英子面對面

    活動日期:2017/11/26
    活動說明:https://goo.gl/Hxih9u
    購票處:https://goo.gl/z9Rwu1

▉伊勢英子​紀錄電影《生命的形式》放映

    11月開放場次:10、12、17、18、19、24、25日
    放映時間:7:00p.m-8:30p.m
    電影播映採預約制,電話:07-5213123 (請在10a.m~6p.m來電)
    放映地點:灰灰基地美術館(高雄市新興區民有街84號)
    線上訂票:https://goo.gl/jKVGNo
    各地(台中、花蓮、台東等)播放場次陸續增加中,相關活動訊息請洽:灰灰基地美術館、撥撥橘

 

男孩與三條腿.jpg男孩與三條腿
Anomichi, あの路
作者:山本賢藏
繪者:伊勢英子
譯者:林真美
出版:遠流出版公司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小天空.jpg小天空
わぇ、しってる
作者:葛西新平
繪者:伊勢英子
譯者:林真美
出版:遠流出版公司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灰灰來我家.jpg
灰灰來我家
作者:伊勢英子
譯者: 林真美
出版:玉山社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灰灰的好心情.jpg
灰灰的好心情
作者:伊勢英子
譯者:林真美
出版:玉山社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伊勢英子

畫家、繪本作家。1949年生於日本北海道的札幌市,13歲以前都在北海道生活。1972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科。

作品大都是在素描的旅程中,自己親臨現場所看到、感受到的事事物物,可以說,她一位貫徹「現場主義」的繪本作家。著有《大提琴與樹》、《我心中的樹》(聯經出版)、《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遠流出版)、《哥哥》(青林)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1-23 04:25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