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房》從知識付費到內容付費:豆瓣時間
(圖片來源:豆瓣《醒來》詩歌課宣傳片)
(圖片來源:豆瓣《醒來》詩歌課宣傳片)

 

3月7日,中國社群網站「豆瓣」推出內容付費頻道「豆瓣時間」,首期專欄為詩人北島主編的影音節目《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由北島邀請西川、劉文飛、歐陽江河等16位中國詩人、詩歌譯者和專家共同打造,共計推出102期音訊節目,定價128元(人民幣,下同)。根據豆瓣公布的資料,豆瓣時間上線5天,銷售額破百萬元,7天付費使用者過萬。付費訂閱使用者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其中女性占60%,大部分使用者都是27歲以下的90後。

白先勇細說紅樓.jpg

古今楊照史記百講.jpg

目前,「豆瓣時間」還推出了《白先勇細說紅樓夢》、《古今:楊照史記百講》兩期付費音訊,以及一期常江《邪典電影本紀:亞文化電影50講》的付費圖文專欄。

豆瓣官方表示,專欄的內容還將繼續拓展,覆蓋文學、戲劇、電影、生活等多個領域。豆瓣上的各類內容提供者,包括評論人、音樂人、攝影師、設計師等,也在「豆瓣時間」的合作計畫中。

在知識付費成為熱門話題的當下,「豆瓣時間」來得並不算早。在此之前,喜馬拉雅FM、羅輯思維等內容付費平台,早已有了成熟的運作模式,並吸引了一批付費使用者。儘管豆瓣目前坐擁1.5億註冊用戶,但在行業競爭加劇的態勢下,「豆瓣時間」如何突出重圍?

▉劍走偏逢:從文藝內容切入知識付費市場

說到內容付費,我們首先會想到去年興起的知識付費產品。分答、知乎Live、得到、喜馬拉雅,以及今年火紅的微博問答、36氪等。這些平台都是知識交易平台——付費模式和產品形式不同,但承載的內容本質均屬於知識範疇,解決的需求建立在讓使用者花更少的時間,即可獲得優質的、目標明確的,甚至客製化的專業知識服務。底下先來看一下目前市場上最為活躍的內容付費模式:

分答_王思聰.jpg
分答App推出付費內容,邀請名人回答網友的提問。

  1. 問答付費模式
    代表平台:科普大網「果殼網」的付費內容品牌「分答」。
    2016年5月,萬達集團董事王思聰等知名人物入駐「分答」後,該平台迅速在網路上爆紅,掀起了內容付費的潮流。此後,問答類付費諮詢跟風而至,如微博問答、好大夫線上、簡單心理等,連育兒平台「寶寶樹」也推出了付費問答功能。
    特點:大神吸睛,粉絲買單。
     
    得到_薛兆豐.jpg

  2. 專欄付費訂閱模式
    代表平台:個人知識型脫口秀「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率先推出的付費專欄「得到」。
    羅振宇聯合李翔、李笑來等垂直行業的名人,策劃製作了《李翔商業內參》、《通往財富之路》等精品音訊專欄,每年199元,全年52周不間斷更新。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企業、機構和自媒體人自行上傳和售賣的其他付費音訊,定價幾元、十幾元、廿幾元不等。
    除了「得到」,推出付費專欄的還有喜馬拉雅FM。2016年12月,喜馬拉雅聯合知名電視人馬東和《奇葩說》選手,策劃製作了《好好說話》專欄。隨後36氪推出了「開氪」收費專欄,鈦媒體、虎嗅也相繼推出了Pro專業版、會員專享等服務。
    特點:知識專欄,獨家內容。
     
    知乎.jpg
    知乎Live採線上語音沙龍模式。

  3. Live線上沙龍內容付費模式
    代表平台:2016年知乎團隊以線上語音沙龍形式,推出的內容付費欄目「知乎Live」。
    知乎Live的主要商業模式是:各行業達人入駐平台後,可以自主就某個話題發起一場直播,吸引使用者付費報名。
    這種形式與「分答」相比,溝通更有深度,更有價值,使用者的體驗會也更好。而與線下沙龍相比,它又讓知識分享和學習的成本大大降低。
    特點:乾貨分享、互動性強。

梳理現有的內容付費模式後,回頭反觀「豆瓣時間」,會發現它的產品從內容選擇、受眾定位、文案宣傳,到使用者介面等,都透著一股濃濃的文藝風。率先起跑的北島,其角色顯然不只是內容提供者,而是被視作時代的代言人。而做為付費內容的詩歌,也成為「詩意生活」的象徵,具有優美、純粹、不功利的內涵。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為詩歌課付費,已經超出了實用的消費性質,消費者是為了追求精神和生活方式來付費。

在中國,文藝取向的網站似乎一直是死穴,業內普遍認為只有屌絲才能拯救中國的網際網路。「豆瓣時間」在短時間內裡吸金百萬,異軍突起,在知識付費的紅海殺開了一條血路。有業內人士預言:內容付費的潮流,與文化內容產業崛起、文化產業網路化交織在一起,是新的趨勢。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今年很可能是數位音樂、影視、文學等文化內容付費隨之崛起。

▉文藝變現:豆瓣的劣勢與優勢

2005年,網名「阿北」的北京青年楊勃,在豆瓣胡同附近的星巴克撰寫程式,想做一款繼搜索引擎之後的偉大網際網路產品。這個顛覆性產品「豆瓣」,以「興趣和發現」為邏輯,建立人與物的聯繫。

這個一再被提及的創業故事,讓豆瓣自創立之初,就帶著濃郁的文藝氣息。相較於追求專業與實用的知乎,豆瓣12年來聚集了大量文藝青年,註冊使用者1.5億,月活躍使用者3億人次,使用者基數驚人。

豆瓣讀書_2016.jpg
社交網站豆瓣聚集了大量文藝青年。

社群媒體「鈦媒體」記者張遠認為:「豆瓣是社交網路裡『去中心化』最徹底的。」豆瓣社區的「半開放性」,以及豆瓣使用者的複雜性與異質性,使得豆瓣網站上各個群體之間區隔分明,沒有全站通吃的網紅,沒有像知乎那樣「一處大V,處處大V」的影響力加持。豆瓣是一個相對平等、理性的社交網路,豆瓣使用者較為獨立思考,不盲從迷信權威。然而,豆瓣的驕傲和軟肋,也都在於此。

一方面,遠離熱鬧,使得豆瓣在網路社群中獨樹一幟,成為中國文藝青年們的精神角落,雖「慢」卻能存活。然而同時,這也導致豆瓣一直以來在各種付費領域的嘗試成效甚微,商業變現之路走得非常艱辛。

「豆瓣時間」並不是豆瓣第一次嘗試商業化,先前的「豆瓣讀書」透過電子商務導購,獲取一定比例的回饋金;「豆瓣電影」提供線上購票換得佣金;「豆瓣閱讀」出售電子書與影視版權;「豆瓣東西」探索文藝電商模式……整個豆瓣的商業模式一直在等待的引爆點,也許就是內容付費。

「豆瓣時間」之所以成功,主要在於它妥善利用了豆瓣的優勢:

  1. 兩端(創作和使用者)資源。
    在創作端,豆瓣有詩人作家、影視編劇、音樂人等資源,2015年,豆瓣閱讀共售出包括《第十三天》在內9部作品的影視改編權。2016年5月,豆瓣低調啟動「影視改編項目」,連接作者、編劇及製片方(製片人、導演、策劃),協助小說作品轉化為電影故事。至於用戶端,豆瓣聚集了大量高學歷使用者,這些「泛文藝使用者」對內容有很高的要求,也有很強的消費能力,豆瓣日曆銷售額做到千萬級,驗證了這群人的精神購買力。
     
  2. 消費氛圍。
    相對於「果殼」和「知乎」等平台,若論經營知識付費產品,豆瓣並無優勢,但是論及文化內容產品,豆瓣的優勢則很明顯。去年豆瓣將站台標語改為「我們的精神角落」,而文化內容本質上就是精神消費。譬如豆瓣推出話劇賞析內容或者話劇直播產品,畫風自然,有天然受眾,其他平台就難以企及。同樣是文藝內容,豆瓣可以賣出數百萬元,北大教授暨藝術史家朱青生等人在知乎上的美術史課程,目前則只賣出六萬餘元。

豆瓣時間選擇從詩歌、歷史、電影等題材入手,一方面十分符合豆瓣使用者的調性,有利於挖掘更多商業價值,另一方面也能鼓動網站上的優質內容提供者,形成內容付費的良性迴圈。一言以蔽之:揚長避短,文藝也能變現。

網易Lofter_文青報告.jpg
網易Lofter《中國文藝青年報告》之一。

▉群體需求:文青的消費能力崛起

「只有屌絲才能拯救中國網際網路」,過去似乎成了行業人士的基本共識,「文藝」甚至被貼上了慢性自殺的標籤。自豆瓣創立以來的12年間,有太多小資、文藝情調的網站和APP夭折,成了創業者和投資人忌諱的一個黑洞。但是文藝真的只有死路一條嗎?

事實並非如此,行業正在發生變化。隨著消費升級和中產的需求提升,付費開始成為年輕人、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習慣。付費風潮來了,文藝取向的產品和社群迎來了春天。

2016年,網易Lofter發布的中國文藝青年報告指出,文藝青年已經擺脫了過去「窮困潦倒」的形象,邁入中等收入階層。新一代文藝青年在興趣愛好上投入大量時間,並樂意為個人愛好砸錢,在攝影、旅行、音樂、電影、閱讀等五大興趣愛好上的月均消費為1,230元。可以說,文藝內容付費市場的潛力巨大。

專注於讀書的微信號「十點文化」,粉絲有1,300萬人,推出的付費課程,價格在69至99元之間,其中一款心理課程售出7萬份。而更加文藝取向的新媒體「新世相」,一份每月129元的閱讀產品,3,000份服務在90分鐘內全部售罄,此後連續3個月分別推出的1萬份服務也搶購一空。

這些文藝內容付費的成績單,再加上「豆瓣時間」試水的經驗,告訴我們:有效地篩選適合自己的文化產品,滿足包括文藝青年在內的群體需求,甚至成為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獨特標籤,是文藝內容付費的直接驅動力,也是讓文青們爽快掏出錢包的最好辦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5-11 18:07
話題》自己的故事自己說——《餐桌上的家鄉》南洋姊妹現身說法
攝影:廖珮杏
攝影:廖珮杏

從被看扁到翻轉歧視

餐桌上的家鄉》出版後,妳的人生有什麼改變?在一場料理講堂結束後,我問來台15年的孫雅雯。「親人之間更尊重我,然後和女兒之間變得親密了吧。」她說。

出書前,家人有時會懷疑這些「演講和教課」的真實性,也有親戚不相信台灣人會付錢去聽一個「國語都講不好的外國人」的生命歷程。剛任講師時,甚至有人懷疑「怎麼可能有人要去學這種話(柬埔寨語)。」

這些質疑都推了孫雅雯一把,讓她堅定意志考到相關證照。如今她當了三、四年講師,教銀行業和房地產業人士柬埔寨語,在大學與社大教中餐丙級證照。

03_2.jpg
攝影:林楊培

04_2.jpg
攝影:劉維人

02_2.jpg
攝影:林楊培

其實,剛到台灣時孫雅雯不會中文,只會講「老公」,還以為「老公」是丈夫的名字。之後她自學中文,跟幼稚園女兒一起學識字,身邊有人開起無心玩笑,說她不會讀字,是在看圖。

過往經驗告訴她,直接講開也沒有用,於是,行動成了孫雅雯的準則。「你越是看我這麼扁,我越是要做得更好。」她下班後去上補校,也參加政府開辦的中文課、電腦課。同時,她的職位從店長升到了中央廚房副理。雖然職場表現順利,但除了老闆以外,公司其他人都歧視她。在老闆面前一切相安無事,老闆一走,部屬就叫不動。大學生質疑她學歷不夠,年紀大的阿姨則嗆她:「外國人懂什麼,我是領頭家的錢,又不是領妳的錢。」

有人明白孫雅雯聽不懂台語,回報任務時用台語羞辱她:一邊堆起滿滿的微笑,一邊對她說「乞丐」、「破麻」。她暗暗記下那些陌生的音調,回家問丈夫;明白意思之後,她不找對方理論,而是決定學好台語。她向老公朋友請教,認真看連續劇,把一個個字詞都記在本子上。有一天她走進辦公室,當眾宣布:「你們愛講台語是否?今嘛大家攏講台語,毋通擱講國語了。」

但有些部屬還是叫不動,孫雅雯只好把事攬下自己辦。每天加班,到家已是凌晨,毫無時間與孩子相處。壓力讓她長期失眠、憂鬱,最終她決定離開職場,回家陪伴孩子,開始了講師生涯。

01_2.jpg
攝影:廖珮杏

講出自己的話,才有交流的可能

她接觸柬埔寨華僑協會,開始教台商柬埔寨語,那是她第一次上台講課,起初有些詞不懂怎麼說,協會的人和學員便協助翻成中文。透過語言交流,她建立更強的信心。

如今她幾乎每天都有培訓、教學、演講,先生問她為什麼要搞得這麼累,但她目標太多,時間太少,更何況做的是喜歡的事,便覺得一點都不累。「你沒有經驗,就講不出自己要講的話。」聽見不同的回應,遇見不同的人,都讓她找回自己,而這些故事也成為日後授課的養料。

成為講師後,孫雅雯有更多時間與兩個女兒相處。女兒曾學過歧視東南亞人的語詞,當時她找女兒面對面聊,向她說明歧視言論背後的汙辱脈絡,同時也傾吐心聲,女兒明白後,隔閡便解開了。如今她帶著女兒出門教課,讓她看見外面的環境及人們交流的方式。孫雅雯在台上俐落表演時,女兒也在旁邊學習。

我問孫雅雯,成為書中主角之一,有沒有特別想對讀者說的話。「想是會想,但強迫不來。會來聽我講課的就是會來。不願意聽的,也沒辦法改變。」她認為以她一個人的能力,沒有辦法撼動整個環境,只能從言談開始。

「有些人,甚至有些學生,剛認識的時候,都想探我的底。」但彼此了解就能平等交流。「你尊重人,別人才會尊重你。不尊重你的那些人,最後也會尊重你。」孫雅雯一邊說,一邊看著一旁陪她教料理,還在上小學的女兒。這些道理,她應該會懂。

05_1.jpg
攝影:廖珮杏

 

9789571368108_bc1.jpg餐桌上的家鄉
作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胡頎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前身是1995年在美濃創設的「外籍新娘識字班」,我們希望以語言為見面禮,讓新移民訴說她們的故事,手牽手,為這社會譜出新的樂章。2003年,姊妹會正式成立。除了教學外,更推行各種法令政策倡議,並鼓勵新移民姊妹積極投入社會,透過各種課程、講座和戲劇活動,讓大家真正認識另一種文化和生活。
2014年開始,我們透過一系列的南洋料理烹飪課程與訪問,帶大家認識食物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將食物帶來的人。希望藉著姊妹對食物的記憶,一點一滴拼湊出她們家鄉的樣貌與在這兒的生活。
我們相信,社會每一成員的努力都將同時成為穿透幽暗的光芒,而姊妹會的目的便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彼此相互映照,繼續這島嶼的歷史,形成新的「我們」。
(歡迎來看我們:南洋姐妹會

執筆/胡頎
台北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南洋台灣姊妹會志工兼理事。在「餐桌上的家鄉」擔任籌畫、執筆、粉絲頁小編和白老鼠。不擅烹飪,嗜吃。鮮少離家,常神遊。對世界懷著初生之犢的大膽和愛意,希望有一天能讓更多人看見那曾在我眼前被照亮的事物。
cheryl7798@gmail.co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5-11 11:50
同人現場之1》在「祭典」的氛圍下買書:同人誌販售會

 

細數愛書人心目中的「祭典」,無非是位於世貿的台北國際書展、華山的華文朗讀節,或者漫畫博覽會等大型主題書展。在這些活動裡,各家出版社或出版團體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放盡各種大絕來營造熱鬧歡騰的氣氛,不僅吸引買氣,也讓人印象深刻。說到這邊,你一定覺得自己都去過這些祭典,是個書展達人了吧。咳,請容我向您挑戰本日的主題——您非常愛書,那您一定去過「同人誌販售會」了吧?

同人誌?好像有聽過?

「同人」原意為有著同好的一群人,「同人誌」則是同人之間自主創作的作品。相較於商業刊物,同人誌可以不管市場、不管編輯想法(因為自己就是編輯)、創作題材不限,想出什麼就出什麼。就資源上來說,有點類似獨立出版的概念。

雖說原意如此,但提到同人誌,現代人幾乎聯想到的都是二創的漫畫作品。但實際上,同人誌又可分為原創與二創,其中最基本的出版品是小說與漫畫兩種,其他各式各樣的週邊商品更是不勝枚舉。

這些以個人或團體名義出版的、不受拘束、不受市場左右、自由奔放的自費作品,全都可以在同人誌販售會上找到。

同人誌販售會

各國的同人誌販售會,主辦單位、地點和時間都不一樣。台灣較為知名的有以女性向為主的台灣同人誌販售會(Comic World Taiwan;CWT)、以男性向為主的開拓動漫祭(Fancy Frontier;FF)或以原創為主的動漫之力(In Comic Energy;ICE)等等,展期為期一到兩天,每日活動時間大多為6到7小時。

舉CWT的台北場次來說,每年各會舉辦3次,分別於2月、8月、12月,其中又以2月俗稱的「紅包場」與8月的「暑假場」為人潮最多的場次。只要開展時間一到,就可以看到台大體育館滿山滿谷的人,不管是排隊搶限量刊物的讀者,或是打扮成自己喜歡的作品角色的coser(cosplayer),在在都彰顯著屬於同好們「祭典」正在發生。


CWT販售會_0.jpg

北中南都有CWT的活動。(圖片取自CWT官網)


ff30.jpg

2017年開拓動漫祭暑假場 FF30 將於 7月 29、30日舉辦(取自FF官網)

商業作品看不過癮,自己二創補完缺憾

只要作品當紅,被二創的機率就很高。但不只當紅的作品會被二創,只要作者對這部作品有愛(沒錯又是愛!),每部作品都有可能出現在同人誌販售會上。見微知著,有時只要在同人誌販售會上看見哪部二創作品最多,就算不出天下門,也能得知現今當紅的作品是什麼。例如前一陣子很夯的電影《怪獸與他們的產地》,或是動畫《ユーリ!!! on ICE》,就算作品完結了,但同人作者腦中奔放的創意短期之內是不會結束的。

同一部作品,可能發展出溫馨的、搞笑的、嚴肅的、悲傷的種種不同取向的二創內容,更有不少是包含18禁情色畫面的作品,作為補完角色在原作中未竟情事的幻想。因為有18禁內容,因此在會場上,時可見到讀者取出身分證件給攤主確認年齡的畫面,也是一種特殊的會場景象。

同人誌流行的二創主題,有時也改變得相當迅速。有時候相隔半年,展場裡的作品主題已經全部翻新。而在這當中,二創出不同的主題與內容,也可能影響銷量。


廣陵散02.jpg

同人誌創作題材不限,圖為同人社團寒鴉館的原創明信片套組:沙漠帝國雙王子之一。(廣陵散提供)

不靠出版社,自己做的書自己賣

同人誌與商業出版市場的不同,除了內容取向以外,最大的差別就在銷售通路。同人誌的銷售一般以「自產自銷,產地直送」的模式送到讀者手上,除了專門販售同人誌的幾間書店之外,通常不會經由大通路販售。

也因此,同人誌非常仰賴作者的人氣,作者的自媒體也因此變得非常重要。在社群媒體時代,絕大多數的販售消息和廣告,都是由作者自己發送,再藉由粉絲們轉發消息,來達到宣傳的目的。

在這樣的銷售模式、外加同人誌並非以賣量為主(有愛才重要!)的性質之下,在展場上銷售的同人誌,製本的方式有以印刷為主,也有直接印列輸出。假若購買的人數不多,作者會決定用列印輸出的方式來製作書籍,不必負擔製版費用,比較經濟。通常漫畫作品因為定價較低,翻閱快速,銷售量往往也較純文字書籍來得好;小說因製作成本較高的關係,定價也高,在場次上也試閱不易,較難讓人下手,購買的人數相對少一些。

無論原創或是二創,一開始的銷售量都很吃重於網路上作者或作品的知名度。就台灣的場次來說,有的作者一開始一刷就能達到上千本,這對同人場次來說是非常熱門的銷量,有一刷300本以上的實力在,別懷疑,你基本上已經是非常厲害的「大手」了!

同人誌的少量多樣化

與商業書籍比起來,同人誌雖然印製數量相對少量,但創作者為數眾多,彷如遍地開花。也因為創作相對自由,連帶的書籍裝幀與週邊製作也琳琅滿目,極為多樣。在同人誌販售會上,可以看見各種不計成本的書籍裝幀,更有不少實驗性質的手做或包裝,例如手工車縫線等等,應用在週邊製作的材質則更是成熟。早期因為資訊與技術還不發達,大多數週邊商品的製作方式不外乎胸章、面紙包、紙袋或手工將彩圖護貝做成書籤等等。如今,販售會上的週邊設計與材質,已越來越不輸商業出版的表現,例如金屬徽章、布標、壓克力吊飾、布袋等等,都可以在販售會上買到。過去這些不同材質的週邊,需要有大量的需求時才可能製作,在少量多樣化的時代,已逐漸演化出數量不多也生產的方式。


綠楊社特殊紙張.jpg

同人誌常以特殊紙張展現創作的特色(取自日本綠陽社官網)

專門印製同人誌的印刷廠

同人誌的生態,也為印刷產業帶來不小的影響。在同人誌活動開始興盛、加上網路資訊發達之後,台灣陸續出現了以專攻同人誌印製為主業的印刷廠。譬如同好們都知道的千業快速影印社,據說是因緣際會下開始成為製作同人誌的專門店,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在當年網路資訊還不發達的時候,是同好之間口耳相傳的初心者製本的天堂。

在千業的牆上,可以看到滿滿的同人誌封面,相當壯觀。另外比較後來出現的卡樂印刷、樺舍印前等等印刷廠,都設有專印同人誌的服務。因為各家的服務、價錢、品質、設備都不盡相同,在網路上都有非常多人PO出自己的心得文。

如果以上你都嘗試過了,覺得不被滿足,也可以試試找不是專印同人誌的印務合作,就有機會看見當印務因為送書來到會場、初次踏進同人誌販售會的表情,有多像發現新世界一樣精彩。


CWT04.jpg

販售會場上的同人誌(留守番出版提供)

同人誌是可以賺錢的嗎?

在這個充滿愛的世界講錢太俗氣!(但也很現實。)

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你對賺錢的定義是什麼。賺一塊錢也是賺,賺5萬也是賺,你將自己的作品親手交到喜愛你的讀者手上,賺到他們的愛也是賺。雖然有可以靠自產自銷維生的同人誌作家,但多數的作者都不是全職的創作者,通常都是白天工作、晚上創作,非常血汗,但血汗得很快樂。

至於相關印刷業賺不賺錢呢?拿同人誌最大宗的日本來說,每年光是同人誌販售會,累積的參展人數就超過200萬,作者更是多產,印量和賣量平均都是台灣的好幾倍,當然也就產生了專門印製同人誌的企業,例如位於東京的綠陽社。

打開綠陽社的網頁,首先就分同人誌印刷及周邊商品製作兩大區塊,幾乎就是同人誌販售會上的主要販售項目。另外,位於廣島的榮光印刷廠,不僅接日本國內的單,更看準了台灣與中國同人誌的活躍市場,近幾年也開始提供中文服務,來經營國外的客戶。

這些企業與同人誌唇亡齒寒的關係,可以由眾多日本同人誌印刷業因販售會場地將被奧運徵用而發表的聲明窺見一斑。

東京即將於2020年主辦奧運,原本舉行同人誌販售會Comic Market的「東京ビッグサイト」,因被規劃為比賽場地,能容納50萬人的東展示館與西展示館,自2019年4月開始將相繼關閉,不再舉辦其他活動,直到奧運結束。

也就是說,自2019年的夏季販售會開始,將有連續3屆的販售會,若不是縮小範圍,也有可能因為在首都圈找不到替代展館而停辦。沒有了「祭典」,對作者們來說就少了推出新書的動力,連帶也造成印刷產業的損失,更甚者可能造成幾間小印刷店的倒閉。為此,日本展示會協會日前發出聯署,希望政府能正視這個問題。

題外話,日本為了舉辦奧運需要「良好」的形象,還開始對漫畫業、同人誌、柏青哥等進行「掃黃」活動……誠所謂天高皇帝遠,官方永遠不了解民心,我們去日本不就是為了這些嗎?(並不是)


綠楊社週邊02.jpg

同人誌衍生出的週邊產品越來越多樣(圖片取自日本綠陽社官網)

對了,二創作品難道不違法嗎?

二創作品一向存在於備受討論與爭議的灰色地帶,因為雖然在著作權法有一條「衍生作品」的條例,代表創作衍生作品同樣擁有版權,但是需要原作者同意。這麼多商業作品被拿來二創,作者為何不採取行動呢?

通常,原創作者不會干預二創的原因,是因為二創對於原作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不管是動畫、漫畫、電影或影集,作品越紅,二創的數量就越多。這些攀藤成長枝葉繁茂的二創作品,有助於延續原創的熱度,就如同免費宣傳一樣,所以大多數創作者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作品太紅了,二創作品那麼多,一個一個告可能會告到老。(告到老有點浪漫)

聽完好想去逛逛!入口在哪邊?

請像書展一樣,直接在有同人誌販售會場買票,排隊走進去,即可與喜歡的作者近距離面對面。

參加販售會的讀者通常對作者與書都很有愛,有讀者甚至會用夾鏈袋把書裝起來,捧在手上怕摔,抱在懷裡怕融化。

所以切記,參加販售會千萬別做出白目的行為。一個好公民不會在場內吸菸酗酒、亂丟垃圾。未經作者或coser同意亂拍照是不好的行為。不要亂殺價、不要帶寵物,就算作品不合你口味,也別在人家攤位前面矮額矮額~。

反正,你去一個書展不能做的事,在同人誌販售會上也全部不能做就對了。或者說,你對著鏡子裡的自己不會做的事,也全都別做。

聽完好想出同人誌,初學者該怎麼做呢?

請參考我們為大家整理出來的基礎入門流程。說不定,未來你也能成為的同人誌的大手。

【延伸閱讀】

BB_0.jpgCWT台灣同人誌販售會

BB_0.jpg開拓動漫祭

BB_0.jpg In Comic Energy ICE動漫之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5-09 11:15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