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廖志峰》中年出走:《意外的旅程》出版故事
一天,臉書上認識的朋友江冠明從台東來到台北,到社裡坐了一下,聊他的台東生活和過去幾年來的創作,發現彼此有許多共同的朋友,聊得很愉快。他的經歷裡最讓我嘖嘖稱奇的,是他在台東的許多農舍之間流轉,一流轉就是20年。
20年,他從無心開始的荒野小廚房,招待路過造訪的朋友,到後來開起海岸民宿。這是一種怎樣的轉折,又是怎樣的毅力和決心?我嚮往過這種詩般的田園生活,但從沒有離開這個都會盆地的勇氣。
離去時,他留下了幾部書稿。我一開始讀他的純文學創作〈跟著風往前走〉,不過,後來我的心思全放在一本已出版過的舊稿:《我的都蘭農舍生活》。
都蘭這個地名,或者說村莊名,帶有一種魔力。據說是來自阿美族語Adulan,意思是「很多石頭堆的地方」,也意味著阿美族先人胼手胝足開墾這個應許之地。許多外國人到了台東,就此定居。江冠明說,每年都蘭國小的新生開學時,就像個小聯合國,這是一種怎樣的族群融合景象啊。
意外談起的他方,觸動了年輕時的舊事。大學時住在學校側門的三合院農舍,農舍下方是梯田,一路向下,進到了市街和淡水河邊。農舍看過去就是觀音山,一種如今不能想像的,奢華的山居。在這間農舍住的兩年,早已內化到生命裡,非常難忘。我一度以為自己就該停在這裡,不過畢業後就沒再回去過,也不知農舍是否還在……我翻著這本其實是舊稿的作品,一時回不了神。
我很快就決定出版這本書,不過,我想納進不同元素,讓這本書有新的樣貌,也希望作者改寫書中的敘述時態。但是,應該用什麼呢?原書配有插畫,新版若重複出現,沒有新意,但農舍生活和景象還是需要視覺來補足,以增大讀者的想像空間。於是我找了攝影師朋友,想一起完成這本書。
才和朋友約好往東海岸一訪的時間,臉書上忽然傳進了一條訊息——某知名攝影師說是作者的朋友,聽說我想找人拍照,便自動請纓。這個訊息來得太突然,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只好延後答覆。這一延就是二天,為難之處既在於已和朋友講定了,該如何取消?其次在於,和這位攝影師只見過一次,怕合作的默契不足。不過,他既熟悉作者的一切,拍出的作品應更能掌握環境的氣味氛圍了。
就這樣,我為了一本書,又踏上旅程,也像是在台灣境內的小旅行。如果不是這本書,我什麼時候才會造訪都蘭呢?每回到東部,我總是搭火車,我不願錯過東北角幽靜的河谷,也不願錯過看見太平洋的驚喜,每一次都覺得撫慰。
我搭著火車先往東走,然後又沿著海岸線往南:攝影師則反方向從台南出發,開著車子往高雄、墾丁、鵝鑾鼻前進,然後來到東海岸。我沒概念這段路程要開多久,但這樣的三方相會其實是有趣的經驗。
當天晚上,我們三個人終於坐在一起,面對面交換工作的想法。在民宿開放式餐廳中,春天的蛙鳴陣陣,好像也加入了討論,十足的田園情調,真是夢幻。不過青蛙不是不速之客,突然來了一名在台工作的日籍女子才是。她興致高昂地聽著我們談話。這位笑容可掬的寬子小姐也是奇人,專門為日本旅客導覽介紹台灣風光,她曾回日本工作一陣子,但還是又回來台灣。她說即使在東京,要見個朋友也都很難。我想,那是另外的故事了。
也許是旅途倦了,也許是紅酒,更也許是就睡在太平洋岸,我居然一夜好眠,沒有輾轉反側。蛙鳴忽然都消失了,消失在這片怡然的環境之中,物我合一。醒來時看見陽光,十分興奮。前一天抵達台東時,雲層很厚,怕影響隔天拍照的光線,看來今天拍照應該會進展順利吧。我後來才知道,攝影師一早就到海邊取景,他拍到清晨破曉的曙光映照在海面上,神奇的時刻,對旅人最好的洗禮。
作者為什麼堅持要我親訪一趟呢?直到我坐在他那有如吉普車的休旅車,在狹窄顛簸的產業道路上穿行,幾乎要頭痛嘔吐時,才明白真正的農舍生活並不容易。就像都蘭這片土地的語意,他也是一磚一瓦,胼手胝足,整建出自己安身的農舍。只是好像命運的撥弄和玩笑,他每整建完一間,才想安頓,就接到房東要他搬家的通知。就這樣,他有了一號,二號,三號……五號農舍,各據不同的山頭。
他在這裡生活20年,卻不擁有任何地產,我想他是真的以生命的過客自居。我好奇,這個多石的山林,雨水並不充沛,他的生活用水怎麼來的?他帶我爬下溪谷,看著溪谷旁千絲萬縷的管線,他說水就是這樣接的。自己接水?不可思議。最長有多久沒有水?我問。二週。我不能想像沒有水的生活,然而,他的生活考驗又何止這樁呢?
從看到書稿到實地訪查,我對於他和書中描寫的情境,體會更深刻了。他的書寫接近膾炙人口的《山居歲月》,然而在精神面向上,我則認為更接近梭羅的《湖濱散記》。梭羅本身也是實作的木工,書中對生活收支有翔實記錄。北返後,我從書架中翻出《湖濱散記》重讀。年輕時讀過的書,重新讀來,更看見了人世真實的風雨。
在江冠明的農舍或民宿中,你會發現那幾乎是貓狗的天堂樂園,當他起身走動時,群狗圍繞奔竄,那樣的情景很難忘。你不免想,能在這樣的地方奔跑嬉戲的狗,真是幸福;相較之下,在都會裡的人與貓犬同困囚籠。書中對於與貓狗相處的情節,最讓我動容,大叔的愛啊。
出版一本書經常出自意外,這樣的意外也開啟我未知的旅程,我既藉著書探索不曾有的生命體驗,卻也藉著書返照不曾抵達的內心。感謝作者為我開啟了一扇窗,面向山海,面向枯索的自己。中年出走的心,隨時隨地。●
廖志峯
現居基隆市。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現任職出版社。喜歡旅遊、電影、漫步和攝影。於《文訊》撰寫專欄「書時間」(2012—2014),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著有《書,記憶著時光》《流光:我的中年生活》。
|
作者簡介:江冠明 1997落腳台東,意外獲文學獎,寫過幾本書,從社區傳播,到音樂調查,擔任雜誌專欄。文青啟蒙來自高中,閱讀新潮文庫+文學書+半弔子思想書。移民都蘭農舍,重新歸零出發,在流浪遷徙中,意外玩料理寫食譜當廚師。喜歡在餐桌上寫小說,聽西洋老歌+日本演歌。 著有《漫滋慢味 PASA廚房》、《台東縣創作歌謠踏勘》;待出版《跟著風往前走》、《慢走漫遊》、《後山新世界》。 現職PASA廚房主廚兼職民宿主人,粉絲專頁《PASA廚房》、《慢走漫遊》。 |
對談》陳雪VS.平野啓一郎:關於大人的戀愛
▉平野先生在新小說裡描寫到兩名最初只見過三次面的中年人,因為深深渴望對方參與自己生活,而改變了原來的人生軌道,幾乎定下婚約,那樣的一段愛情。只見過三次卻能有深刻的情感,有人說這本書是寫給成人看的戀愛小說。
陳雪在新作中向讀者解釋愛要如何學習時,則曾提到:「你所需要的只是誠實、認真地了解自己,面對自己,並且衷心地邀請另一個人來參與你的生命與生活,真誠地與他互動,展開你們自己的故事。開始屬於你們的愛情。」
請兩位聊聊所謂大人的愛情觀,以及是什麼原因想動筆寫這樣的作品?是因為想回答當代讀者的困惑?還是個人因素?
平野:
事實上,身為作者,我並沒有意識到「我在寫大人的戀愛小說」這件事。我們處在這個對立與分裂的時代,作為小說家,我將愛作為寫作主題,我想這件事有著很大的意義。
我的企圖是創作出既符合現實,又能讓對現實感覺疲累的讀者瞬間沉浸其中、得以在美好的事物中獲得解放。以結果來看,我似乎完成了讓成熟讀者都很投入的內容,這是我的榮幸。
陳雪:
我在閱讀《日間演奏會散場時》的整個過程,深切經驗了平野先生對於「愛到底是什麼」窮盡各種努力的探問,讓身為讀者的我重新省思這些問題。
書中的男女主角(蒔野與洋子)雖然只見過幾次面,但每一次見面都在彼此的生命裡留下獨特且深刻的印象。他們彷彿透過對方的存在重新看見了自己,墜入情網,渴望與這個給予自己如此強烈共鳴和啟發的人共度一生。但我認為這只是愛情的開端,兩人互相吸引、想要共度一生,只是開始了彼此的愛情,正如小說裡第五章之後所經歷的各種波折,儘管看似不在戀愛關係裡,卻會在人生的每一次轉折與變化中,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意義。這個意義不斷在改變,這份愛也不斷被釐清與重新定義。
我認為成熟的戀愛,一種是無論身在何方、無論彼此是何種關係,那曾經有過的心意相通、彼此啟發,都存在心裡,並且透過這份愛讓自己的生命一次一次成長,可以通過時間與現實考驗的愛。
另外一種則是在浪漫期過後,戀人們如何通過現實的搓磨、努力在共同生活中實現這份愛。這種實踐需要的不只是浪漫的契合,更需要有愛人的能力,並且能夠理解愛情不只有美好的那一面,更重要的是兩個人都在這份愛裡成長、進化、完善自己,並且一起創造出愛的生活。
陳雪新作《當我成為我們》與平野啓一郎在台最新出版作品《日間演奏會散場時》
▉平野先生曾在受訪時說過:「戀愛的戀與愛要分開來思考。『戀』是彼此有高昂激烈的感情渴求狀態,『愛』則著重於兩人在一起之後關係能否長久發展的徵結點。」
讀者確實能感受到書中男女主角最初的感情十分激切,雖然相隔遙遠。這就是所謂的「戀」嗎?至於最後的結局,您會認為是到達「愛」了嗎?陳雪怎麼看待小說裡所描寫的這段愛情關係?
平野:
我自己下的定義的確就是:戀是激烈地渴求對方、是一種短時間內可點燃的情感;愛則著重在一段關係的持續性。日文的「愛」有多層意思,比如說親子愛、家族愛、師徒愛、鄉土愛等等,有各種辭彙,但總歸來說都不是指一瞬間的激情與好感,而是長久持續的深厚感情。所以日文裡也就沒有「親子戀」、「家族戀」這樣的字眼。
身陷苦悶的戀情旋渦中之人,多半會渴求穩定的愛情生活。無法處理持久的愛情而倦怠之人,多少會懷念起那種剎那間點燃的戀情的興奮吧──人類說不定就像蹺蹺板一樣,在戀與愛兩者之間搖擺不定。
陳雪:
平野先生對於戀愛的觀點我很喜歡,也與我自己的想法接近。小說裡的男女主角雖然沒有真實進入生活相處,也尚未看到長久發展的部分,但我認為平野先生的小說裡,不只在思考愛與戀的差異,他更提出了對於愛,更深刻的見解。
蒔野與洋子的愛情除了一開始相互觸動、彼此渴望的「戀」的階段,他們更經歷了「分離」這個最足以考驗愛情的過程。而在分離的時光裡,他們各自都意識到對方對自己的影響,意識到這個人是不可取代的存在。這份意識曾經使他們傷心、痛苦、絕望,但最後也是這份意識使他們振作起來,從而突破各自生命的困境。
這裡的百轉千折,好像都只發生在他們各自的心裡,可是到了重逢的時候,彷彿不用透過語言,僅是遠遠地相視,彼此就都清楚理解到,那份愛、那份曾經的深刻理解,一直在自己的生命裡發生作用,對方也是如此的。這兩個人從相識開始就一直是相愛的,即使決定分開的時候,也是基於深愛的緣故。即使各自懷有不安、困惑,也在分離時感到痛苦,但始終維持著對愛的信念。
就算看起來已經毫無關係,心中對於彼此那份短暫的愛,卻長久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以至於最後相逢到底會變成如何,在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他們已經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辨證、思考,並且讓這份愛在各自生命裡不再只是傷痛,而是改變自己、突破困境的重要力量。這樣的愛非常美,一點也不亞於廝守一生的愛情。
我很喜歡小說裡對於謊言、背叛的思考與處理,它並沒有落入「謊言就是背叛,說謊的人就該受到懲罰」這樣簡單的對錯二分裡。書裡的角色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去愛,也因為這份真摯的愛(儘管曾經犯下錯誤),讓被愛的人感受到愛情獨特的、誠摯的力量。
平野先生在愛情之中加入了謊言的考驗,而書中的幾個角色都深受到這個謊言的影響,但最後他們卻都因此滌清了自己的生命的淤塞,更趨近於愛。
書裡對於超越戀愛的更廣泛的情感,如親情、友誼甚至對於藝術的追求之愛,也有著非常綿密而謹慎的思考,從而寫出各種層次的、動人的深情。我對於平野先生把愛與戀分開來思考深有同感。
於是即使結局是開放的,讀者無法知道最後他們是否能進入共度一生的愛,但這樣的愛其貴重深刻也不亞於廝守一生。
▉我們知道平野先生14歲時讀到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非常喜歡。後來開始創作,據聞也明顯受到影響。請問三島至今還對您的創作或觀念有重要影響嗎?
三島也是許多台灣創作者閱讀日本文學的啟蒙作家之一,平野先生覺得他的文字特殊處在哪裡?身為小說家,您後來有向他挑戰嗎?或者他的作品對現代日本人來說珍貴之處為何?
陳雪的閱讀啟蒙是什麼?至今還對你的創作或觀念有重要影響嗎?你對三島的作品有特別的印象或感受嗎?
平野:
我14歲時讀了《金閣寺》,的確受到很大的衝擊,從此深陷文學的世界。我的創作雖然很大程度受到他的影響,但是在政治思想上,我卻與他的「理想化的天皇制」抱持完全相反的立場。我其實是支持擁護日本戰後民主主義的大江健三郎先生,他的看法讓我尊敬。
2020年三島逝世50週年,到時候我也要45歲了,與他離世時的年紀相同。為此,我正著手寫一本《三島由紀夫論》。我打算精讀並評論他的小說,以解開他為什麼會以那樣的方式走向生命終點的原因。
談到前輩的創作,日本小說家的部分,我深受森鷗外、泉鏡花、谷崎潤一郎等人的影響。若是國際作家,腦海中則會立刻浮現這些名字:波特萊爾、福婁拜、杜斯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托瑪斯・曼、卡夫卡、波赫士、荷馬……不過除了文學,美術與音樂也是啟發我的靈感來源。
陳雪:
年少時對我產生重大影響的作者,有卡夫卡、馬奎斯、米蘭.昆德拉等。當然三島也是其中一位,我在學生時代讀遍了台灣已翻譯出版的全部三島小說。尤其是《金閣寺》,我還深深記得當時讀完之後,感覺自己對於美、醜、善、惡,對於世間眼前所能見到的事物被翻天覆地攪亂了。對於年少的我,那是非常驚人的閱讀經驗。
不過我在平野先生這部小說裡,並沒有強烈意識到三島的影響,就像我自己現在的作品,也不太看得到曾經啟蒙過我的作者的影子。畢竟我們都是中年、成熟的作家了。
▉我們在《每日新聞》網站上讀到平野先生與岸見一郎的對談紀錄,看到兩位聊到小說的最後結局。雖然有讀者渴望知道兩名主角會不會選擇在一起,但也有像岸見先生說的:看到這個結局感覺得救了。平野先生是希望安排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嗎?
平野啓一郎與岸見一郎於每日新聞網對談(擷自每日新聞網)
平野:
不只這部作品,小說的收尾方式一向不容易處理,這是在20世紀初即困擾著小說家的問題。當然也有像霍夫曼斯塔爾(Hofmannsthal)的《安德利亞斯》(Andreas oder Die Vereinigten)這一類的作品,明明沒有寫完卻仍然不掩其傑出。
我真實的感受是,現在的讀者比起以前更傾向在閱讀中追求「希望」。但如果太刻意營造皆大歡喜的結局,反而會破壞閱讀氣氛。當然,這也跟讀者怎麼看待每個登場人物大有關係,每個讀者的解讀感受都各有差異。
比起我的其他小說,這部作品將更多的想像空間交給了讀者。確實,日本也有許多讀者在讀到故事的結局時,熱烈地討論起兩位主角後續該怎麼發展。
陳雪:
我非常喜歡平野先生在小說裡展現的,對於愛情、美、音樂、人性的種種,那樣寬闊而深刻的理解。尤其讀到最後兩章時,層層疊疊的感動一直在心裡堆積。或許因為我自己的人生裡也有過這樣分離又重逢的經驗,我看到平野先生細膩地寫出來,那真是最美好的愛情。再次讓我深信,無論身在何方,無論相隔多遠,曾經深刻愛過,就永遠不會消失,會改變的只是形式。
另外整部小說裡我最喜歡的,是裡面提出「現在可以改變過去」這個觀點,這也是我過去在書寫長篇小說時真切感受到的。當我讀到洋子的父親這麼說:「所以要現在喔,現在才能說沒有錯……現在這個瞬間,改變了我的過去。」我幾乎就落淚了。
謝謝平野先生寫出這樣美好的作品。●
マチネの終わりに
作者:平野啓一郎
譯者:陳系美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平野啓一郎
1975年,生於日本愛知縣,長於北九州市。1999年大學在學中,於文學雜誌《新潮》投稿《日蝕》,榮獲芥川獎。之後陸續發表許多作品,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出版。
主要作品,小說《葬送》、《滴落時鐘的漣漪》《潰決》(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獎)、《Down》(文化村雙叟文學獎)、《只有形式的愛》、《請填滿空白》、《透明的迷宮》等,散文對談集《我是什麼?從「個人」到「分人」》、《「生命力」的去向~變幻的世界與分人主義》等。
作者: 陳雪
出版:印刻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雪
小說家。
著有小說:《摩天大樓》、《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她睡著時他最愛她》、《無人知曉的我》、《天使熱愛的生活》、《只愛陌生人》、《陳春天》、《蝴蝶》、《橋上的孩子》、《愛上爵士樂女孩》、《惡魔的女兒》、《愛情酒店》、《鬼手》等;另有散文集《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戀愛課》、《台妹時光》、《人妻日記》等。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