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03 勇敢吶喊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性盲症患者的愛情

張天翼著,寶瓶文化,350 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篇篇都是令人無法想像結局的短篇小說。張天翼在台灣還是較少人知道的中國小說家,一出手就是這樣幻想力驚人、娛樂性爆發的短篇佳構連擊之作,叫人忍不住為同世代的台灣小說家捏一把冷汗。
迷宮般的故事讓人深陷其中,在每個轉角都潛伏著意外的轉折。在構成迷宮的牆面上,滿佈科幻經典的符碼,或深或淺,和故事主旨不見相關,卻增添了解謎的樂趣。略帶有科幻意味,又不時挑戰甚或顛覆類型小說的框架,是這本小說最高明之處。
這8則短篇寫得靈動、古典而詭異,作者是寓言的高手,熔各色史料、軼事、傳奇、老梗於一爐,鍛煉出意有所指卻不知所終的小說。游刃有餘又能化俗為奇,彷彿伸手往空中一撈就是故事,你不會擔心她寫不出東西來。【內容簡介

然後你就死了

被隕石擊中、被鯨魚吃掉、被磁鐵吸住等45種離奇死法的科學詳解

What Really Happens If You Get Swallowed by a Whale, Are Shot from a Cannon, or Go Barreling Over Niagara
柯迪.卡西迪(Cody Cassidy)、保羅.道爾蒂(Paul Doherty)著,呂奕欣譯,臉譜出版,34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這本書腦洞開得夠大,也補得夠爽,兩位作者就算不是黑色幽默大師,也絕對夠格去當寓教於宅的YouTuber。這些死法很沒人性,也很身心靈——把你的恐懼放到極大極大,你就只能跟著駭笑。
讓人想起鞭擊金屬Megadeth為電影版《癟四與大頭蛋》寫的那首〈99 Ways to Die〉,不是胡亂聯想,書中可是直接提到:「真正的金屬樂迷不妨到金星走一趟」,那會是最適合金屬迷的死法。死亡的過程可以學點科學知識,讓「死」這件事突然變得好幽默好深度,勉勵每個人認真替自己找個有創意的死法考考科學家(大誤)。
死亡當然是悲劇,所以閱讀《然後你就死了》的時候請務必注意,因為你總是會讀著就噴出笑聲。本書如此嚴肅、認真、科學卻又滑稽、好笑、荒謬,叫人只能邊笑邊皺眉,皺緊雙眉又忍不住嘴角上揚。本書極適合中學生閱讀,這將同時滿足孩童式的好奇心,以及青春期的獵奇狂熱。唯一的風險是他們會拿來挑戰提問他們的老師。所以說,老師們記得也要敗一本啊!【內容簡介

一袋彈珠

Un sac de billes
喬瑟夫.喬佛(Joseph Joffo)著,范兆延譯,木馬文化,33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童言童語 vs 納粹的迫害,從《安妮的日記》到日後的電影《美麗人生》都出現過。這本1973年的作品之所以歷久不衰,也正因為同樣的設定,但它又不是設定,而是貨真價實的生命經驗。作者流暢直白的文筆再下一城,把這場大逃殺寫得清新、幽默、天地不仁。
本書帶來特別的閱讀經驗:沉重的主題、加上時間的距離,一開始以為會略顯枯燥,沒想到出乎意料地容易閱讀。童稚的敘述將人不知不覺帶到過去,學著在悲傷和困頓中含淚微笑,了解那沉重的深刻,以及人性無解的殘忍與荒謬。
一個10歲的猶太男孩如何自反猶狂潮時代的巴黎一路逃離,而且不只是逃離一個城市,而是一整個時代?《一袋彈珠》書名輕巧,卻是一則疼痛的生命故事、悲哀的時代記錄。作者於70年代寫下這些記憶,實則是對坎坷人生與殘酷世界拋出諸多大哉問。事隔半個世紀,當代讀者能否夠接住這些疑問?【內容簡介

轉角遇見經濟學:改變現代生活的50種關鍵力量

50 Things That Made the Modern Economy
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著,林金源譯,木馬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近來有種科普的寫法叫《改變XX的XX種XX》,本書也是走這個套路,不過在選材和分類上卻聰明有機許多。從刺絲網談到產權登記的存在理由,就算不是新人耳目,也讓人心生頓悟,重新對身邊的各種製品充滿了敬畏。
女性千年來遭受禁錮的處境,如何與「犁」這項農耕工具的發明有密切關連?作者慧眼獨具,觀察並指出罕為人知的事物關連性,如何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扮演特殊角色。這是經濟學,也是人類學;是妙趣橫生的入門佳構,也是見微知著的深刻之作。
相比於英文原名的簡潔,中文書名有些不明所以的浮誇。全書單純地介紹影響當代經濟發展的50件「東西」,厲害的不只是消化大量資料濃縮後,依舊保有引人入勝的故事面貌,更重要的是,從這50件物品抽離不受時空阻隔的普遍意義,其中許多發明看似渺小平凡,甚至已被淘汰,但所帶來的反思和教訓,仍影響著今日的經濟生活。【內容簡介

倖存的女孩:我被俘虜、以及逃離伊斯蘭國的日子

The Last Girl: My Story of Captivity, and My Fight Against the Islamic State
娜迪雅.穆拉德(Nadia Murad)、珍娜.克拉耶斯基(Jenna Krajeski)著,洪世民譯,時報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這是伊拉克亞茲迪人女孩的現身/現聲說法。歷經坎坷且殘酷的人生歷程,女孩娓娓道來亞茲迪人在伊斯蘭世界的邊緣處境——當然,作為女性又是更為嚴峻的邊緣處境——也以親身經歷訴說戰爭、種族滅絕、恐怖主義、伊斯蘭國諸多幽微而深刻的細節。更重要的是,作者為世人揭示:光是「活著」與「發聲」,就足以為他人帶來力量。
伊斯蘭國治下不人道的統治屠殺,近年逐漸浮上檯面,獲得世人重視。過去在台出版的眾多與伊斯蘭國有關的書籍,多半從國際政治的局勢出發,即使涉及一般人的生活處境,往往多屬浮光掠影。像本書這樣完整以平民視角直視暴行,無論從理解伊斯蘭國或人道的角度,都是不容錯過的見證。
這本血淚自傳不單只是再次暴露伊斯蘭國的暴行,還把說庫德語的亞茲迪人帶到世人面前,讓我們看到這個弱勢中的弱勢族群,其信仰、文化與處境。在一個犬儒酸儒的世界裡,作者的生命韌度是一記當頭棒喝,重新喚醒我們體內沈睡已久的義憤。【內容簡介

漫步

文、圖:李炡昊(이정호),張琪惠譯,大塊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樂   獨 
這部繪本帶領讀者遊歷諸多景緻,從湖海到沙漠,從高山到森林,總有一個風景物件置換為書本。這是對照的隱喻,行萬里路等於讀萬卷書,讀萬卷書等於行萬里路。出走與回返,說的是書,緊繫的是讀者的生命經驗。李炡昊筆觸靜謐,姿態彷彿悠然漫步,但深究視野開拓之效,其實更是一場安靜的歷險。
一本對於書的禮讚,一幅一幅關於書的詮釋,加上刻意和書無關的文字描述,營造出關於書的無所不在。圖中對於書的形象瓦解和重現,或許也暗指了書本的形式或許有所變化,但它所象徵的內涵永遠不會從我們生活離開,也因此最後一幅(也是唯一一幅)無書的畫面,值得仔細玩味。
關於書的好處,已經有太多的陳腔濫調,不過這個聰明的繪本卻把書的概念做了無限的延伸:書本無所不在——可以觀、可以遊、可以居的一切都是書。每頁的謎之小句發揮了點睛之妙,有籤詩的洞察洗鍊;藍色的基調看著舒服,清涼消暑,但這樣的深邃終究還是憂鬱的。【內容簡介

哈佛教你幸福一輩子

史上最長80年指標研究,揭露快樂到老的智慧

Aging Well: Surprising Guideposts to a Happier Life from the Landmark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喬治.華倫特(George E. Vaillant)著,許恬寧譯,天下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樂   獨 
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似乎是多數人的共識,但多數人對於老年只有主觀的想像,少有像本書這樣從數據的客觀層面去析解老化所面臨的種種。成為老人並非只有「被長照」或絕望的等待死亡一途,如何面對老後人生,是每個人都該去思考的課題。本書看似寫給老年讀者,實則適合注定會變老的每個人,特別是感覺初老已然降臨的你。
哈佛大學持續了80年的「成人發展研究」,應該是最有資格倚老賣老的研究計畫。如何老得快樂?答案很簡單:良好的人際關係——但這對孤高的當代人來說,卻也不再簡單。本書剛好位於社科研究和身心靈的交會處,證實了許多老生常談。把這些常談織在一起,卻也出現了一塊厚度足、彈性佳的瑜伽墊,能讓人生安然落地。【內容簡介

別說你害怕

Non dirmichehaipaura
朱塞佩.卡托策拉(Giuseppe Catozzella)著,祁怡瑋譯,麥田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熱愛跑步的東非少女,跑向奧運,跑向歐洲,卻跑不過蔚藍而凶險的地中海……義大利作者把這個悲傷的故事處理成一次沒有終點的追尋,為所有的難民留下一幅迎風奔跑的悽愴身影,令人感動,更令人感激。
當「夢想」在資本主義社會裡被轉換為可以消費的商品,或許令人遺忘夢想的核心實是以人為主體的「自我實現」,而自我實現是人的需求,是人權的一環。本書勾勒一位女性難民自我實現的天路歷程,這個真人真事的記載並沒有幸福美滿的結局,但因為看見這些內心追求、艱困處境、殘酷下場,我們才能真正感覺那是切實的、活生生的人,也才知道我們彼此其實並不遙遠。
書市少有以運動為背景的創作,對索馬利亞的了解大概也只有電影中的海盜,對於該國近年持續不斷的內戰,以及大量逃亡的難民潮,多數人其實一無所知。本書雖是小說筆法,但提供了一扇理解的紀實窗口。當我們為了結局而深深嘆息,別忘了類似的悲劇此刻正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一同上演。【內容簡介

啊,這味道

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

陳靜宜著,聯經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獨 
繼《台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後,作者腳步跨到馬來西亞,再度交出扣連文化、土地與歷史的飲食創作。大馬土地與華人族群的複雜關連,如何在米飯與麵食、茶與咖啡、麵包與點心之中閃現光芒?即使目光落在三千公里外的南洋土地,本書切入馬國肌理,書寫依舊深刻細緻。暫且不提文史與族群,陳靜宜寫吃,就足夠叫人垂涎三尺了!
在東方文化圈裡,永遠擠不進米其林評鑑的巷弄飲食,才是最道地的美味,供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味蕾。然而當城市迅速「進步」,它們往往是最早被犠牲掉的街景。本書可以當作美食書,精美的編排和深入的考據,也可視為面對進步巨輪輾壓下的最後憑弔。
這本馬華美食有成為珍本的潛力,不僅解開了肉骨茶和海南雞飯們的身世之謎,也為不斷消失的銷魂老店留下一份有湯有料的記錄,同時又把對中華料理的想像打開了些:開枝散葉的事物,永遠是最懂得接地氣的。【內容簡介

緬甸詩人的故事書

Burma Storybook
佩特.洛姆(Petr Lom)、柯琳.馮.艾禾拉特(Corinne van Egeraat)、欽昂埃(Khin Aung Aye)著,罕麗姝、廖珮杏譯,遠流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文   樂 
詩是什麼?緬甸是什麼?緬甸的詩人是什麼?本書是現實世界的出奇蛋,一次回答上述三個問題。詩是詩人對這個世界的回應,所以為什麼處境艱難還要寫詩?為什麼詩給予詩人力量?本書訴說緬甸的故事,也訴說詩與詩人的生存之道。
詩不應該只是在溫室裡綻放的嬌貴,只和內心膨脹的自我反覆交談,更應屬於嚴峻的荒原,聲嘶力竭地替大眾吶喊。本書裡的詩,不僅開啟了對緬甸詩壇的理解,也還原了詩「可以有」甚或「理應有」的樣貌。書中最令人驚艷的,是附上緬甸的原文,除了讓在台緬人可以閱讀的貼心,陌生的語言也提醒台灣讀者,詩在書寫形式上所能呈現的藝術性質。
本書既是難得一見的緬甸詩人群像,又是難得一見的緬甸(文)詩集,直白的詩風、簡單的文字、明心見性的陳抗,這本詩集擲地有聲,對花俏的臉書詩壇來說實在太太貴重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5月繪本大師》自由的心靈開啟現代圖畫書: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的創作與生活

周末來臨了,49歲的年輕祖父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帶著孫子孫女,搭上由紐約開往康乃狄克州格林威治的通勤火車,期待共度一個快樂的周末。5歲的Pippo和3歲的Annie漸漸覺得漫長的車程好無聊。為了安撫他們躁動的情緒,李奧尼靈機一動,從隨身的公事包拿出Life雜誌,撕下一些彩色的紙片,即興說起兩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小藍和小黃的故事。沒想到這個故事讓好動的小傢伙安靜下來,美好的結局讓他們意猶未盡,一遍遍要求再說一次,連車廂內的乘客,也忍不住側耳傾聽這個有趣的故事。

當天晚上,李奧尼即著手將這個故事做成初稿,隔天他的朋友柯恩(Fabio Coen)到他家晚餐,慧眼識出這是一本前所未見的佳作。科恩當時擔任Obolensky出版社的童書編輯,馬上要求出版《小藍和小黃》(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這本書於1959年出版後,果真得到讀者和書評人熱烈的迴響,《紐約時報》讚譽:「如果圖畫書是我們這個時代一種新的視覺藝術,李歐.李奧尼則是這種風格的大師。」

xiao_lan_he_xiao_huang_.jpg

後來,李奧尼謙稱這是個「小奇蹟」,還說:「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有辦法完全了解,這兩個小小的圓圈,如何影響了我的靈魂、我的心智和我的生活方式。」

▉現代圖畫書的起點

這的確是一本神奇之書,童書的角色竟然不是具象的兒童或動物,而是傳遞抽象意念的色塊?在此之前,圖畫書從未見過如此大膽又富有創意的表現手法。然而藉由完美和諧的圖文搭配,小讀者憑藉天生的敏銳直覺,可以確切感受到小藍和小黃的喜怒哀樂,追隨他們進入想像的冒險世界。

大人經常低估孩子對抽象事物的解讀能力,陷入「懂」與「不懂」的價值迷思。李奧尼從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由繁複的事物中淬煉出極簡的本質,這種單純而美妙的感知歷程,是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

李奧尼曾說,《小藍和小黃》第一頁正中畫下的藍點,是他一生中最完美無缺的作品。這本書被譽為「現代圖畫書的出發點」,開啟了1960年代之後結合設計和新媒材的運用手法,讓圖畫書展現出更多元的風貌。


afrh3155-in1.jpg

(圖片取自麥克兒童外文書店官網)

這本20世紀的兒童圖畫書經典之作,略帶戲劇性的出版身世,已成為圖畫書歷史的傳奇。然而對於當時正處於人生中場的李奧尼來說,這本書的問世看似偶然,其實是冥冥之中的必然。

《小藍和小黃》受到熱烈讚揚後,李奧尼決定放下當時在紐約的功名和要職,遠走義大利托斯卡尼,邁向下半生的圖畫書創作之路。他想和自己心中的宇宙對視一次,隱約覺得這是一個向生命致敬的行動。因為很難用語言將這樣的心情表達清楚,於是在1960年,他出版了《一吋蟲》(Inch by Inch),表明他的心跡。

一隻為所有動物服務的尺蠖,為牠們丈量尾巴、頸子、喙、腳等等的長度。然而如果是夜鶯的「歌聲」呢?可以丈量嗎?先前李奧尼在紐約廣告界工作時,必須盡量滿足客戶的種種需求,但總有無理的客戶提出非分的要求,最後他只能和一吋蟲一樣,機智地離開那樣的環境。


1351.png

(圖片取自YouTube)

這本書為李奧尼得到第一座凱迪克銀牌獎,接下來1963年出版的《小黑魚》(Swimmy)、1967年《田鼠阿佛》(Frederick)、1969年《阿力和發條老鼠》(Alexander and the Wing-Up Mouse),均獲得同樣的殊榮。

▉藝術家庭的陶養,時代變遷的淬練

從來沒接受過科班訓練的李奧尼,是個才華橫溢、不受拘束的藝術天才,他的藝術素養來自童年生長環境的培育。1910年5月5日,李奧尼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生,父親是西班牙裔的猶太人,是個珠寶設計師,因為失聰而個性沉默寡言。母親則是荷蘭籍的基督徒,是極有天分的女高音,從莫札特到舒伯特,家中總是縈繞著母親練唱的樂聲。


s_36569106_0.jpg

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右)

李奧尼有個舅舅皮特,是個熱愛現代藝術的建築師,他帶著小李奧尼做模型,提供他畫具和畫材,是他繪畫的啟蒙老師。另外一位舅舅威廉則是著名的現代藝術收藏家,因此李奧尼隨時可見到夏卡爾、畢卡索、馬諦斯、克利、康定斯基等大師的作品。

非常幸運地,荷蘭國家博物館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就在離李奧尼家兩個轉角處。9歲的時候,其中一位館長送他一張特別的通行證,他可以隨時到館中選擇喜歡的作品來臨摹,林布蘭、梵谷、蒙德里安……他學會從偉大的作品中描繪細節。不管是充滿現代趣味的當代藝術,還是精緻雋永的古典作品,這些傑作留給他深刻的印象,讓他終生不忘。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已經立定志向:將來一定要成為藝術家。

20世紀初期,歐洲的政治和文化處於激烈變革的狀態,李奧尼家族因工作的緣故,曾陸續移居比利時、法國、瑞士、美國、義大利等地,他因此精通5國語言。16歲時,李奧尼遇見了他的真命天女Nora Maffi,5年後他們結婚了,結縭69載,一生恩愛不渝。他的岳父是義大利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當時被法西斯主義者囚禁,李奧尼因此對社會主義產生了同情和理解。

s_36651026.jpg婚後,李奧尼開始接平面設計的案子,並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遷居米蘭,從事廣告設計、攝影和建築史書寫的工作。憑藉著非凡的才華,他很快嶄露鋒芒。

他的畫作備受未來派成員的欣賞,在義大利各地巡迴展出,未來派甚至宣稱李奧尼是該派的繼承人。然而重視理性的李奧尼,認為自己更接近包浩斯流派追求知性與秩序的理念。

1935年他以「鑽石交易」為題的論文,取得熱那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這時歐洲反猶太的浪潮漸漸興起,猶太裔的李奧尼於1939年帶著妻兒走避美國,1945年正式成為美國公民。

▉放下事業巔峰,自由自在探索創作

在不同的世界和文化中,李奧尼輾轉遷徙,沒有以經濟學安身,反倒實現了成為藝術創作者的命運。在美國這個新天地,他投身於廣告設計領域,知名的客戶包括福特汽車、克萊斯勒汽車、《財富》(Fortune)雜誌等。他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設計展覽手冊,為布魯塞爾的世界博覽會設計美國館。

李奧尼擔任《印刷》(Print)雜誌編輯和藝術總監時,提升了平面設計和印刷評論的水準,為不同學科和觀點提供了一個平台。李奧尼也樂於提攜新秀,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圖畫書作家艾瑞.卡爾(Eric Carle)等人,都曾得到他的幫助。


andy_warhol-horz.jpg

知名藝術家安迪.沃荷(左)、德.庫寧(右),都曾受過李奧尼的提拔(圖片來源:wiki)

年近半百的李奧尼,擔任過12年的《財富》雜誌設計總監,還曾出任美國平面造形藝術學會主席、1953年度國際設計大會主席。他同時也得獎無數,其中包括:最佳廣告美術指導獎、建築聯盟金牌獎等等。

然而就在事業達到巔峰之際,他宣布要辭掉所有職務,重返義大利。他厭倦了西裝和領結,覺得自己一直在為他人服務。雖然他做的每件事都是愉快的妥協,也未曾感到慚愧,但是這一次,他想聽從內心的召喚,展開全新的冒險。

在義大利的農莊,李奧尼自由自在地繪畫、拼貼、雕刻、製陶、做版畫、金屬工藝、鑲嵌細工、寫作、旅行,還學習彈奏佛朗明哥吉他和印度西塔琴,盡情探索各種藝術的邊界。

s_36659218.jpg他更深深地沉浸在圖畫書創作的世界,因為他終於找到了最能表達人生理念的完美形式。直到1999年89歲過世之前,李奧尼創作了將近40本圖畫書,即使在他77歲得到帕金森氏症之後,也未曾停下創作的腳步。

李奧尼創作的所有圖畫書都是自寫自畫的作品,而且幾乎沒有受到來自圖畫書界的影響。他不願意做絲毫妥協,一心追求內容和形式的結合能臻於完美。所以,無論是圖畫、文字,還是版面安排、字體設計,完全不假他人之手,連編輯都無法得知具體內容。

李奧尼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呈現他的心境與情感,還有他對這個世界懷抱的信念和內省。就如同他的作品《小黑魚》,李奧尼要做眾人的「眼睛」,帶領大家在圖畫書中看見美。

▉擅長拚貼技法,媒材豐富筆觸多元

在筆者和許多小朋友共讀的經驗中,李奧尼的插畫幾乎是辨識度最高的作品。當小朋友再度見到他的書時,總是能很快指認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

李奧尼擅長運用拚貼技法,也是一位變化色彩的魔術師。他的作品畫面看似構圖單純,但其中精心使用了豐富的媒材和多元的筆觸,來加深作品的質感,樸拙簡潔的造型和深刻雋永的文字形成最佳的組合。他的圖像饒富童趣,似乎特別能激發孩子的新點子,在享受閱讀的樂趣之後,小朋友經常會延伸創意,做出讓人驚喜的作品。

李奧尼的圖畫書裡彷彿有一座充滿靈性的動物園,那裡有勇敢果斷的小黑魚,有特立獨行的鱷魚柯尼列斯,有堅守夢想的田鼠阿佛,有樂於助人的小鳥帝哥,還有勇敢跨越高牆的老鼠蒂莉、喚醒音樂的老鼠傑洛渟,以及蝸牛、蜥蜴、蝴蝶、烏龜和許許多多的好夥伴。

李奧尼童年時喜歡觀察自然,他在房間裡飼養了許多昆蟲和小動物,還用泥沙、石頭、苔蘚在玻璃缸裡營造場景和環境。他發現自己的作品和小時候的玻璃缸有著驚人的相似,當他在創作中洄游溯源時,童年的記憶是取之不竭的寶藏。

不少人對這位圖畫書大師的靈感從何而來感到好奇,李奧尼說這是個神祕的心智過程,可能來自突然湧現的一句話,或是見到某種情境、某個角色,接著在無法抗拒的力量驅動下,唯有「努力工作」,才能堅持完成一本書。

他曾經回憶創作《田鼠阿佛》的緣起。那是一個晴朗的午後,在前往工作室的途中,突然有隻小田鼠,一動也不動地和他四目相望,然後害怕得逃向種滿天竺葵的石牆。午覺醒來後,李奧尼便不自覺脫口說出:「從前有一隻小田鼠,其他的田鼠都在忙著收集堅果準備過冬,只有這隻小田鼠收集石頭……」


1315362.png

(圖片取自YouTube)

從小喜歡收集小石頭的李奧尼說,《田鼠阿佛》幾乎就是他的自傳。兒時的他喜歡靜靜發呆,不太在意外界發生了什麼事,常常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世界中。愛做白日夢的田鼠阿佛收集陽光、顏色、字,滋潤了其他田鼠度過寒冬,就像李奧尼創造的藝術一樣,豐富了萬千讀者的心靈。

其實也可以說:李奧尼的每一本書都是他自傳的一部分,來自他跌宕的人生際遇,蘊含了他對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敏銳的觀察。所以李奧尼說:「阿佛、小黑魚、柯尼列斯,和其他所有的角色都是我,我就在他們之中。」

▉勇敢走向人生之路的大英雄

承接伊索寓言的傳統,李奧尼被譽為「20世紀的寓言大師」。他以淺顯、簡潔、詩意的文字,為保有「童心」的人寫下一個個飽含哲理的動物寓言。故事裡充滿了隱喻和象徵,但是趣味十足,不僅孩子容易親近理解,而且一點也不說教,希望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微妙的啟示。

李奧尼所有的故事都指向「自我認同」這個主題:我是誰?我自己可以決定的是什麼?想要被愛就必須和大家一樣嗎?人生的矛盾和抉擇、現實和理想的拉鋸戰……這麼多的人生大哉問,都隱藏在李奧尼智慧的語言裡,值得我們反覆思考和討論。

筆者曾對許多孩子和大人說過無數次的《田鼠阿佛》。故事的結尾,4隻小田鼠說:「阿佛,你是個詩人哪!」阿佛臉紅了,他鞠個躬,害羞地說:「我知道。」每每讀到這裡,心中總會湧起一股暖流。堅持夢想,勇敢做自己,阿佛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閱讀李奧尼的故事,在我們的心裡播下種子,伴隨著年歲和生命經歷增長,種子漸漸萌芽,在不同的人生中長成不同的樹木,讓我們得以休息和依靠。勇敢走向人生之路的李歐.李奧尼,是真正的大英雄。

s_36569104.jpg

▇李歐.李奧尼 作品

  •  小藍和小黃
    文/圖:李歐.李奧尼,楊玲玲、彭懿譯,上誼文化, 250元,【內容簡介➤
  • 自己的顏色─大手牽小手
    文/圖:李歐.李奧尼,林真美譯,遠流,280元,【內容簡介➤
  • 綠尾巴的老鼠
    文/圖:李歐.李奧尼,劉清彥譯,道聲,270元,【內容簡介➤
  • 帝哥的金翅膀
    文/圖:李歐.李奧尼,劉清彥譯,道聲,260元,【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英美書房》千禧世代歐普拉出書,及其他藝文短訊
詩人Cleo Wade(左,取自官網)詩句頗受歡迎,曾出現在抗議槍支暴力事件群眾高舉的標語牌上。(擷自IG)
詩人Cleo Wade(左,取自官網)詩句頗受歡迎,曾出現在抗議槍支暴力事件群眾高舉的標語牌上。(擷自IG)

【作家動態】

  • 《紐約雜誌》譽為「千禧世代歐普拉」的29歲藝術家兼詩人Cleo Wade,近日出版第一部作品《Heart Talk: Poetic Wisdom for a Better Life》,內容包含自我肯定的詩詞、Wade在紐約公寓裡的手寫筆記,以及她想像如果讀者與她坐在廚房餐桌上,一起聊著愛與人生的話題,她會給予的意見。Wade說,比起被當作一本書來閱讀、她更希望《Heart Talk》被當成親密好友,成為每個人永遠的好朋友。
    Wade常在Instagram上發表肯定自我價值的簡短詩句、傳遞各種正面訊息,吸引了大量追蹤人數。Wade不僅曾與Gucci、Nike等品牌合作推出商品,更經常出現在政治與青年運動的場合。譬如今年3月美國反槍械大遊行,Wade的詩句「願所有孩子都擁有安全長大的權利」便被年輕人引用在手製標語上。
     
  • 暢銷書《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艾倫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在新作《Natural Causes》以自身細胞生物學博士的專業背景,對於人類過度畏懼老化及死亡提出質疑。她寫道:「在這個年代,每個人的死亡都可以被理解為一種自殺。」「我們堅持對非壽終死亡的人類進行生物道德上的屍體解剖:她吸煙了嗎?過度飲酒?吃太多脂肪?吸收的纖維不夠?換句話說,她可以因自己的死亡而受到指責嗎?」
    Natural Causes》綜合了作者的個人經驗、社會學趨勢、當代流行文化以及醫學文獻,逐一推翻了人類過去對於長壽的既有印象。艾倫瑞克認為無論是預防性醫療檢查、健康和正念的概念,或是飲食和健身文化的影響,人類總是過度準備及擔心這些不可避免的事。本書以截然不同的角度,帶領讀者深入理解自己的身體,也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準備。
     
  • 英國Royal & Derngate劇院宣布,將首次把去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長日將盡》搬上大舞台。該劇將由小說家兼劇作家Barney Norris與石黑聯手改編,預定於2019年2月亮相,並在英國進行全國巡迴演出。
    《長日將盡》曾於1993年由已故名導演詹姆斯.伊沃里(James Ivory)改編同名電影,入圍當屆奧斯卡8項大獎。這次《長日將盡》又將由書頁躍上劇場舞台,並且由石黑親自參與改編,書迷與劇迷都表示期待。
    rotd_mar18_image_2_aw-1170x476.jpg
    《長日將盡》劇場版形象圖(取自英國Royal & Derngate劇院官網

  • 2018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5月22日於倫敦揭曉,波蘭作家朵卡萩(Olga Tokarczuk)以小說《飛翔》(Flights)獲得殊榮。《飛翔》是朵卡萩第一本被譯成英文的作品,她與小說英文版譯者克勞馥(Jennifer Croft)將平分5萬英鎊的獎金。
    現年56歲的朵卡萩,在波蘭已是家喻戶曉的知名作家。作品中經常可以看見民間傳說、宗教、神話等元素。《飛翔》背景由17世紀跨至今日,將時間分割成數個片段,探討了旅行與人體解剖等主題。曼布克國際獎評委會主席、英國作家阿碧娜妮西(Lisa Appignanesi)表示:「朵卡萩是一個充滿機智、想像力與文學自信的作家。透過克勞馥的出色翻譯,《飛翔》裡驚人地並置了一系列故事,帶領我們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啟程與抵達、故事與脫軌,同時探索與現今社會和人類困境息息相關的議題。」

  • 以幽默及辛辣風格聞名、著有《誰來經營青蛙醫院?》等作品的美國小說家羅麗.摩爾(Lorrie Moore)首次將過去30年撰寫的散文及評論匯集成冊。《See What Can Be Done: Essays, Criticism, and Commentary》收錄了超過50篇文章,大部分來自摩爾於《紐約書評》、《大西洋》、《衛報》、《哈潑雜誌》發表的作品,包括摩爾對於政治、電視媒體、以及辛普森殺妻案(O. J. Simpson murder case)等的評論。
    摩爾在接受訪問時,提及撰寫虛構與非虛構作品對她的不同之處:「寫小說時,你必須創造一個自己的世界,至少某種程度上必須如此。而撰寫非虛構類文章,是對已存在的世界作出回應,通常一個回應對上另一個回應,所以在某些方面,非虛構既簡單卻也更危險。」
     
  • 曾以《噴火器》(The Flamethrowers)獲選《紐約時報》十大好書,並兩度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小說家庫許納(Rachel Kushner)發表第三部作品《The Mars Room》。29歲的單親媽媽Romy Hall因失手殺了跟蹤狂,被關在加州中部谷地的女子懲教所。在獄中,她遇到溫和又富哲思的Sammy,以及因外貌陽剛而被誤送男子監獄一段時間的Conan。監獄如同家一般牽繫著所有人,每個女人交換著彼此的故事。原來Romy從小流浪街頭,酗酒、吸毒、偷竊樣樣來,也曾在俱樂部當過脫衣舞孃。儘管如此,在Romy身上看不見一絲自憐,個性雖帶有防衛、憤世忌俗,但卻誠實無比。庫許納寫盡這個角色的各種缺點,卻仍充滿吸引力。
     
  • 曾以《How Should A Person Be?》被《時代雜誌》列為年度最受關注書籍的作家海蒂(Sheila Heti),新作《Motherhood》以幽默而智慧的筆觸,探討女性是否該繁衍下一代,再次引發話題。
    小說裡的無名敘述者是個年近40的女作家,她抽菸、沒錢、離了婚,與男友住在多倫多美麗但牆上有老鼠的公寓裡。身為猶太人,所有人都認為女性應該為大屠殺後暴跌的人口數扛起責任,但她卻肯定自己不想有孩子,與其他人的觀念大相逕庭。為人母親與否?她將在哲學思想、身體結構、神祕主義等思考過程中,漸漸找到答案。

【出版新聞】

  • 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機構瑞典學院於5月4日宣布,受到性騷擾醜聞影響,停辦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二戰以來,諾貝爾文學獎首次停辦獎項。
    整起事件的導火線為去年11月爆發的#MeToo反性騷擾運動。18名女性同時對與學院關係深厚的阿爾諾(Jean-Claude Arnault)提出性侵指控,受害者指稱,阿爾諾以自己的人脈跟權勢作為威脅性侵,魔爪甚至伸向瑞典學院的成員及瑞典王儲。性騷擾事件爆發後,學院未作出懲處,導致6名院士提出辭職,以抗議學院姑息與縱容的態度。加上此前就拒絕參與學院事務的兩人,總數18名的院士只剩下10名能參與獎項運作的成員,人數驟減直接衝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運作。
    諾貝爾文學獎的聲譽因性侵事件大受打擊,停辦等同強調了事態的嚴重性,也是為了重拾大眾對於這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獎項的信任。院士之一的作家歐森(Anders Olsson)表示:「我們認為在授予下一個桂冠前,空出一段時間恢復公眾的信心是必要的。」
     
  • 長期深耕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的作家羅施(Elizabeth Rusch),花費10年時間終於完成關於南極臭氧洞發現者、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莫利納(Mario Molina)的故事《Mario and the Hole in the Sky》。這部書在寫作期間更改過將近30份草稿,2013年售出版權。然而就在出版之際,此書的插畫家迪亞茲(David Diaz)被控性騷擾。因為擔心負面爭議會為此書蒙上陰影,童書出版社Charlesbridge決定延遲出書,另請新的插畫家繪製插圖。
    近幾個月來,捲入騷擾醜聞的知名作家名單不斷增加,現在還包括暢銷的兒童書籍作者、知名政治記者和國家圖書獎得主小說家。性騷擾的指控橫掃出版業,伴隨著書籍交易取消、書店抵制,以及作家會議的驅逐,出版商、代理商和編輯正在努力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david_diaz_at_the_mazza_museum-horz.jpg
插畫家迪亞茲(左,取自wiki)及由其繪製、因性騷擾事件而遭撤銷的書封。

  • 英國最富盛名的曼布克獎早年僅頒發給英國籍作者,自2013年開放所有以英語寫作的作品參選以來,該獎項已經連續兩年由美國作家拿下(分別為2016年保羅.比提的《出賣》(The Sellout)以及2017年喬治.桑德斯的《林肯在中陰》)。在2018年曼布克獎即將公布之際,英籍作家群起表達不滿,並有30家出版商簽署聯名信,呼籲曼布克獎將規則改回。
    根據《衛報》報導,弗里歐文學獎(Folio Academy)評委、英國作家哈德莉(Tessa Hadley)表示:「曼布克獎曾經是大英國協每年的小說焦點所在,大英國協的小說在某種意義上是彼此交談的,觸撞出的火花與和美國小說產生的對話不一樣。然而,現在我們好像認為自己只是美國小說的一部分,迷失在它的邊緣了。這種作家群體的淡化最終將影響未來的寫作發展。」其他作家也爭辯說,除非美國的文學獎,如普立茲小說獎與美國國家圖書獎也向英國作家開放,否則曼布克獎對英國籍作家應有相對的保護措施。
    去年10月桑德斯得獎時,曼布克獎主席羅拉.楊(Lola Young)即曾針對獎項殖民化的說法提出駁斥,他當時表示:「我們並不在乎作者的國籍,我們只關心這本書,以及它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
     
  • 距離英國正式脫歐還有一年時間,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將對英國各產業帶來極大的衝擊,英國出版業也為此深感憂鬱。
    原本依據歐盟規定,英國出版商享有英文作品在歐盟市場的獨家代理權,這使得英國在過去幾十年間成為全球最大的圖書出口國。英國出版商協會(Publishers Association)的數據顯示,英國出版業總銷售額每年高達68億美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出口,而最大的出口市場就是歐洲。確定脫歐後,英國出版業將失去大量銷售額,也因缺乏關稅優勢而面臨成本增加的難題。
    相對而言,這對美國出版商卻是好消息。英國脫歐後,歐洲市場勢將對美國出版社敞開大門,屆時所有的英文書籍都會有英國和美國兩種不同版本,市場分化也將直接影響收益。美國各家出版公司高層紛紛表示,已準備好支付歐洲專營權的專利使用費。劍拔弩張的英美出版大戰,隨著英國脫歐的進程,也將越演越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Nina(研究生)
2018-05-25 13:27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