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推倒巴別塔,看見全世界的人——「譯動國界論壇」酒釀圓桌會議側記
本文照片由華文朗讀節譯動國界論壇提供
本文照片由華文朗讀節譯動國界論壇提供

「譯動國界論壇」是華文朗讀節的招牌單元之一,每年都藉由不同類型的文本邀請各國義者交換心得。今年配合朗讀節的主題「聽說好味道」,譯動國界選擇了台灣首位獲得義大利波隆那拉加茲童書獎的繪本作家孫心瑜作品《酒釀》,請譯者於事前進行翻譯,同時也邀請近年翻譯《歐普拉的療癒廚房》以及許多傑米・奧利佛食譜的台灣譯者何修瑜,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和原書作者一起討論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心得。

正如何修瑜所說,「翻譯是一種很個人的工作」,長時間埋首書桌,難得有機會能夠和其他譯者同場交流,大家一開始自我介紹時難免略顯靦腆。擔任主持工作的策展人唐薇,非常周到地準備兩種酒釀讓大家品嘗——雖然譯者來自四面八方,對「食物」的反應卻都津津有味,品評色香味的熱烈程度不亞於討論翻譯本身,氣氛隨之熱絡起來。

圖三印尼譯者2-horz_0.jpg
左起印尼譯者Chichi Bernardus、《酒釀》作者孫心瑜、越南譯者段雅芳(Đoàn Thị Nhã Phương)

「酒釀」怎麼說?各國大不同!

「酒釀」是一種以糯米和酒麴製成的發酵品,從中國傳至台灣、韓國等地,可直接食用亦可入菜。對作者孫心瑜而言,酒釀是充滿兒時記憶的家鄉味,充滿節慶和團圓的氣氛,但譯者對它的熟悉程度,則隨各國的飲食文化而大相徑庭。在討論如何翻譯時,現場各種口音的中文夾雜外語你來我往,真的頗有新加坡譯者李耀龍(Lee Yew Leong)戲稱「翻譯界的WTO(編按: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之感。

大學時就讀中文系,其後來台進修的越南譯者段雅芳(Đoàn Thị Nhã Phương)對於能夠翻譯這本書感到非常開心,因為酒釀在越南十分普遍,對她而言,酒釀就如同書中敘述那般,是讓人想念的「媽媽的味道」;但來自泰國,引進侯文詠、幾米等暢銷作品的知名譯者王道明(Anurak Kitpaiboonthawee),卻因為泰國雖然有類似的發酵米但用法並不相同,而在翻譯上傷透腦筋,最後選擇以音譯配合註解的方式處理,保持「來自台灣」的異國特色。

一路從瓊瑤小說翻譯到馬雲傳記的印尼譯者Chichi Bernardus,心得則出乎大家意料。由於回教徒滴酒不沾,她一開始很擔心「酒釀」要如何翻譯才能為印尼讀者接受。但經過多方查詢,才發現印尼其實也有類似的食物,「大家都很愛吃,可是沒人知道是用酒做的,都吃得很開心!」

翻譯是一種「再創作」的藝術

來自新加坡,身兼編輯和譯者身分的李耀龍,長年譯介純文學華文作品,這回翻譯圖文並茂的繪本,對他而言是全新的挑戰。李耀龍在翻譯前通常會先朗讀文本,想像出理想讀者的樣貌。翻譯《酒釀》時,他將讀者設定在10到15歲,所以在譯筆上也以易於理解、通順好讀為前提。但王道明對此則有不同看法,他認為繪本的閱讀年齡層可能較印象中的「兒童」更為廣泛,除非出版社特別提出,否則不會預先做太多設定。

圖五新加坡與台灣譯者.jpg
左為台灣譯者何修瑜,右為新加坡譯者李耀龍(Lee Yew Leong)

作者孫心瑜又是如何看待譯者的做法呢?「因為我並不了解當地的語言和文化,所以會以尊重譯者的想法為主。」同樣具有譯者身分的唐薇,則表示很多作者都說過「譯者是他們在其他國家的代言人」,翻譯並非僅是單純的語言轉換,更是一種「再創作」的藝術,很多時候並沒有絕對的是非好壞之分,就像「酒釀」,有人選擇音譯,有人選擇意譯。

何修瑜也以自己的經驗為例,提到在義大利料理中常見的調味料Basalmic,有時會直譯成「巴薩米可醋」,但對其毫無概念的讀者可能覺得太過抽象,如果轉譯成「義大利黑醋」,反而能夠提供更完整的訊息。

圖二泰國譯者.jpg
泰國譯者王道明(Anurak Kitpaiboonthawee)

繪本看來文字量少,但翻譯難度並不因此降低,除了必須字斟句酌,更要考量圖像與文字之間的對應。雖然繪本僅有32頁,卻讓各國譯者從疊句的使用意圖,討論到該如何譯出「打蛋花」的神髓。王道明更針對小朋友管秩序時「敲桌子」的頑皮舉動提出疑問:「在泰國要是有小孩敲桌子,大人會敲他的頭。」

藉由討論《酒釀》這本看似簡單的繪本作品,即使對翻譯完全不了解的讀者,也能夠體會到作品中總是蘊含著情節、語言、飲食、文化不同層次的意涵,必須藉由翻譯打破巴別塔的隔閡,在文字轉換間引介完整的資訊量,讓當地讀者接收到豐富的訊息。譯者,是讓我們看見世界的人。


閉門會議結束了,10月1日(星期日)下午2點,原班人馬將再次出動舉辦圓桌會議,想要一窺翻譯奧秘的你,千萬不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9/28-10/1華文朗讀節

華文朗讀節主視覺.jpg

「譯動國界論壇」活動資訊

2017譯動國界論壇-邀請卡.png

酒釀書封.jpg酒釀
作者:孫心瑜 
繪者:孫心瑜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孫心瑜

義大利波隆那拉加茲獎(bologna Ragazzi Award/vincitori)得主
金鼎獎繪本作家
連獲兩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獎」

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畢業。學生時代即獲各種繪畫比賽大獎。繪製過郵票,曾到長江探源,旅居美加、上海、遊歷歐亞。從事各類視覺設計工作多年,連續兩年獲得信誼兒童文學獎,第35屆金鼎獎。2015年成為台灣第一位獲選波隆那書展特別獎的繪本作家。專注插畫設計與繪本創作。《背影》無字繪本,榮獲好書大家讀。

於聯經出版《背影》、《回家》等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沉重又輕盈的流亡:專訪旅德繪本作家張蓓瑜


怎麼跟小朋友介紹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這位敏感而憂鬱的思想家?又該怎麼跟他們談論流亡這件事呢?在德國從事繪本創作的張蓓瑜,找到了「行李箱」這個切入點,帶給我們《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這個舉重若輕的驚喜。


Walter_Benjamin_vers_1928.jpg

德國思想家及文化評論者華特.班雅明(wiki)

班雅明先生是個「腦子裡充滿各式各樣超棒想法的哲學家」,但有一天,他所生活的國家突然決定「與眾不同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並開始逮捕不同想法的人,於是他只得逃離這個地方。儘管安排逃亡事宜的費特克太太事前有交代,只能帶上輕便的行李,但他卻拖著一卡沉重的行李箱上路,引起同行者的好奇和猜疑。裡面到底裝了什麼呢?

對我來說,這個箱子是世界上最最重要的東西,比我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一行人好不容易終於抵達邊境,其他人順利通關,但班雅明先生卻被拒絕入境。人們最後看到他的身影是在一間山中小旅館,之後他和他的行李箱便一起消失了。事情傳開後,世人繼續猜測行李箱裡到底有什麼,而每個人也都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裝進班雅明先生的行李箱。


ben11.jpg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內頁,三民書局提供

繪本中那位看起來天真憨直的班雅明先生,在現實中也是一位童心未泯的人,收藏了不少童玩和童書,還做過兒童廣播節目。班雅明之所以遭到迫害,除了思想之外,當然還有他的猶太身分。他1933年離開納粹德國,出亡巴黎;1940年,德軍佔領巴黎,他輾轉逃往南法,在費特克太太的協助下,越過庇里牛斯山,抵達西班牙邊境,卻遭到邊境官拒絕入境。儘管他後來還是成功進入西班牙,但這時的他已經諸病纏身,又時時處在被捕的恐懼中,最終選擇以嗎啡結束自己48年的生命,班雅明的行李箱也成為一樁懸案。

張蓓瑜刻意避開「納粹」、「猶太」這些一般人見獵心喜的醒目標籤,把班雅明的顛沛流離簡化、聚焦之後再放大,萃取出一種離鄉背井,或者說出門遠行的原型。離開家鄉時,我們會帶上什麼呢?什麼又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當我們看到小朋友外出一定要帶上奶嘴或泰迪熊時,他們其實已經開始在感覺、思索這樣的問題了。

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雙重祕密:祕密的逃亡和行李箱的祕密。祕密是我們不想讓人家知道的事,卻也是我們最珍視的東西。祕密和自我認同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會捍衛自己的私密,一旦受到侵犯,甚至可能不惜以死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會看到士兵沒有來由的惡意和迫害,也會看到費特克太太的善意和勇氣,更多的則是同行人的冷眼旁觀、不認識的人的猜疑和評論。但這些也正是我們會對別人做出的事情,自覺或不自覺。

細心的讀者可以在繪本中發現一系列這樣的隱喻。既然是隱喻,它們的意義就沒有標準答案,提供了不少讓大讀者和小讀者一起討論的話題。就像書中最搶戲的行李箱,既是生命中最沉重的負擔,卻也是最輕盈的逃逸——至今依然沒有人知道裡面裝了什麼。


ben06b.JPG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內頁,三民書局提供

張蓓瑜運用剪紙和拼貼的手法,佐以色鉛筆和壓克力顏料的手繪風格,把這個沉重而輕盈的故事烘托得極具臨場感。跨頁的構圖、大量的留白、不同的景深運用不同的媒材,讓這個平面繪本翻閱起來幾乎像一本立體書。不一樣的字體不時出現在書中各個角落,突兀得令人發笑,很有在沒人的地方撿到一百塊的樂趣。活潑靈動又充滿心機的人物表情,還有各行各業對行李內容的胡思亂想,也讓這段嚴酷的流亡多了一些輕鬆和幽默——或許,這正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最大力量。

這個繪本今年年初在德國發表後,引發不小迴響,不但觸動了德國敏感的歷史神經,對照當前的難民問題,更多了一種歷史重演的既視感。該書也奪下了美國3X3國際插畫大賞銀牌,入選布拉迪斯國際插畫雙年展,提名「德國最美麗的書」。中文版如今在台發表,本刊特別專訪作者,請她分享創作的源起和點滴。


21895333_1132580386872102_1402403033_o.jpg

旅德創作者張蓓瑜,作者提供

Q:您提到2015年在德國南部旅途中聽說了這個故事,頗有感觸才動手創作。可不可以談談對班雅明的感覺?

張:我一直很喜歡華特.班雅明,但比較是停留在讀者/作者的關係。我喜歡他充滿詩意的寫作風格,喜歡他的難以歸類。這次在收集資料的過程,透過他的書信和身邊友人對他的描述,有機會窺見生活中的班雅明。

班雅明是個生活白痴,不太懂得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有些笨手笨腳,有點倒霉,但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依然保持著歐洲紳士的禮貌。我在書末有提到,班雅明很喜歡收集童書繪本,他的筆記本其實也很圖像化。總覺得如果我們有機會相遇,我們應該會聊得來的。

Q:您個人對旅行有什麼想法?

張:旅行有3種方式,一種是物理性的,如卡夫卡所說的:「『離開這裡』就是我的目的地。」(“Weg-von-hier”, das ist mein Ziel.)透過身體的移動,打斷自己熟悉的日常,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體驗新的風景,收集陌生的氣味、聲音,產生「異國情調」的感受。

另外一種旅行是心理性的,透過一本書、一場音樂會、一段舞蹈、一部電影,讓你進行探險,和任何時空的人談話、成為朋友。這兩種旅行方式都可以拓展自己的視野,對創作者都是很重要的養份。

第三種旅行方式,是我給自己的練習,便是像個旅行者一樣地去體驗日常生活,把居住的城市當作異地般地,去發掘每片自己無心忽略的風景。我曾經讀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大概是這樣的:「每個城市都是從有詩人開始為她寫詩之後才變得美麗」。


BenjaminBnF.jpg

1940年班雅明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會員卡(wiki)

Q:創作過程有沒有什麼甘苦談?

張:創作這本書最辛苦的部分應該是,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去消化這些其實很讓人難過的史料。比如班雅明在逃難期間,隨身攜帶一本口袋大小的通訊錄,當時他與友人已經離散四方,他們隨時都得繼續逃亡,所以通訊錄裡的地址經常重寫。

這段時間,他和朋友的通信依然很頻繁,互相確認平安。但是,後來班雅明開始記錄的,卻是失蹤名單,他也很害怕自己有一天會出現在失蹤名單上。班雅明自殺後,漢娜.鄂蘭和舒勒姆的通信很讓人心痛,甚至,當漢娜.鄂蘭在半年後終於能夠到班雅明過世的那個西班牙邊境小鎮波爾特沃,卻連他的墓龕都找不到。

我希望儘可能了解班雅明和其他角色在那段時間裡的心理狀態,然後尋找到一個適當的角度,輕輕地把這件事說出來。寫作的過程中,我嘗試了不同的敘述角度和切入方式,不斷反覆修改文字和分鏡,直到變成現在這個版本。

繪畫過程中,我跟隨著角色一起恐懼、絕望、然後試圖找到一點小幽默,找到一點奮戰下去的希望,精神上的消耗還滿大的,也花了點時間從那個狀態裡退出來。

甘甜的部分,應該是自己能夠完成這本書,把它帶到讀者面前。某個意義上,我覺得自己好像替班雅明走完了旅程,而我的皮箱裡,裝的是他的故事和他的美麗。


© kunstanstifter.jpg

© kunstanstifter

Q:您之前在德國出過《糖醋狗排》(Hundebraten süßsauer)這個食譜繪本,是什麼機緣呢?

張:《糖醋狗排》這本書的出版其實是無心插柳,它是我念插畫時的學期作業。那時候我開始嘗試拼貼畫(Collage)的風格,所以也放進了作品集,沒想到幾家出版社都很有興趣(這幾年德國很流行用插畫來表現食譜書,根本已成為出版品的大宗),但我怎樣也沒想到,第一本出版的作品竟然會是食譜書。

書名叫「糖醋狗排」,其實是跟德國人幽了一默,很多人看了書名都會笑。因為從前德國人對中華料理的刻板概念就是,他們會吃狗。德國人也只認得糖醋醬,好像什麼加了糖醋醬就是中菜了。Braten(炸物)則是因為,在德國一般不道地的中式餐廳,就是什麼都用炸的。所以標題其實就是把所有的刻板印象塞在一起,變成一道菜名,然後書的副標再說明這本書是在教中式家常菜。


ben07.png

《糖醋狗排》內頁圖(© kunstanstifter)

Q:兩本作品有沒有什麼令您覺得特別有趣的讀者反應?

張:《糖醋狗排》的出版社「藝術教唆者」(Kunstanstifter),在德國是以精美、創新的印刷和裝幀出名的獨立出版社,雖然規模小卻獲獎無數,2016年也曾應邀到台北書展演講。在印我的《糖醋狗排》時,他們採用了漂亮的美術紙,後來,有幾位讀者反應他們實在捨不得把這本書放在廚房,怕沾染油煙,所以煮飯的時候廚房客廳兩邊跑。還有一位媽媽也很有趣,她把我的書當 「活動書」使用,早上先在家裡帶小朋友一起讀食譜,然後再帶小朋友到德國的亞洲超市去體驗採買,認識這些他們在一般超市沒看過的食材,採買後,再帶著孩子一起煮這些「異國料理」。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的讀者反應,我發現跟年齡層很有關係。

這本書也有一些成人讀者,有位退休的高中老師寫信跟我分享,她從前在求學時讀過班雅明的哲學理論,直到看完我的繪本後,才發現班雅明還有那麼多有趣的面向,所以她現在開始系統性地閱讀班雅明的書。

小朋友多半是對班雅明先生和費特可太太的角色產生認同,著迷於角色和行李箱的內容。最好玩的是在我的畢業展上,有家長帶著兩個孩子一起來看展覽,他們把書反覆看了好多遍,臨走前,其中一個小妹妹跑來跟我說悄悄話:「我跟你說喔,你的書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書,所以我已經收集了4張你的卡片了!」她說的卡片其實是我的名片(背面印有班雅明先生的插畫)。接著,她妹妹很得意地說自己也拿了4張。因為小朋友的反應是最直接、誠實的,所以這樣的肯定讓我特別興奮。


ben09.jpg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內頁,三民書局提供

最讓我感動的,是一位老先生。當時他也來看我們的畢業展,大概因為我做的是繪本,所以他覺得應該是輕鬆詼諧的內容,也很風趣地跟我開玩笑。但是,當翻到士兵那一頁,他有些驚訝地看著我,以他的年齡,當然知道所指的是納粹極權。我有些擔心他的反應,因為他越看沉默,完全不是一開始跟我說說笑笑的樣子了。當他闔上書本後, 我突然發現他眼睛裡含著淚,他直直地看進我的眼,反覆對我說:「謝謝妳,謝謝妳。謝謝妳記下這些事情。」我不知道是不是讓他想起自己的家族歷史了,我們都沒有再多說什麼,但在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別有意義。

Q:台、德兩地的童書和繪本出版現況,您個人有沒有觀察到什麼差異?

張:德國的童書和繪本比台灣(華語區)起步早了快一百年,所以的確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繪本題材相當全面,很願意挑戰新的、有即時性的題材,書店裡的主題分類和年齡分級也做得很仔細。另外,德國的童書出版社雖然也會購買國外版權,但他們依然以能夠自己挖掘到優秀的插畫家和作家而自豪,也很重視發掘、培養新秀這部分。

就我所知,這幾年台灣的童書和繪本市場發展得很快速,引進很多經典好書。台灣近年也有很多很棒的插畫家,屢屢在國際大賽上表現傑出。這些發展都很令人期待,希望我們能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繪本傳統。

Q:可不可以說一下您的求學過程?在德生活如何?對德國有什麼感覺?

張:我是2005年10月到德國的,所以也來一段不短的時間了!2016年2月從插畫系畢業,畢業後就從事插畫、視覺設計、書籍設計、偶爾翻譯,算是雜工一名。

我從小就希望成為藝術家,後來考慮家人想法,而進入德文系就讀,也在文學裡找到了談論藝術的另一扇窗,但雙手卻始終不太安分。一開始到德國,其實我是過來讀文學博士的,但是這段時間裡,我卻發現自己對從事創作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加上在博士班期間,我的一位老友和指導教授在兩個月內相繼過世,這件事給我的影響很大,也讓我對生命有很多新的想法。所以,在32歲時,一個不老不小的年紀,我毅然決然給自己一段時間,去走走看那條離我越來越遙遠、卻始終放在心裡的路。

Q:平時有什麼興趣和愛好?

張:我最大的興趣還是藝術吧,所以休閒時間做的事情,好像跟工作的時候差不多耶,畫畫、看作品、看展覽、逛書店、逛舊書攤、逛跳蚤市場 。

在德國外食不便,也讓我慢慢變得喜歡下廚。我也喜歡每週上傳統市場跟酪農、肉販聊天、交流食譜,聽菜農爺爺跟我分享他剛找到了什麼新品種。我很享受這些簡單、微小事物帶來的樂趣。

Q:您接下來有什麼計畫?

張:目前我正在進行下一本繪本,是和德國女作家安東尼.史奈德(Antonie Schneider)的共同創作。這是個關於「雪」的故事,以德國詩人、戲劇家萊辛在其劇作《智者納坦》(Nathan der Weise)中的「戒指寓言」(Ringparabel)為發想,希望透過這個故事,帶領小讀者思考「異同」、「尊重」、「寬容」等等的概念。這本繪本預訂2018年秋天由NordSüd出版社發行。

ben00.JPG
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
文、圖:張蓓瑜
出版:三民書局
定價:349元
內容簡介➤

 


作、繪者簡介:張蓓瑜

1979年生,畢業於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輔仁大學語文與德國文學研究所、德國明斯特應用技術大學插畫系,喜歡閱讀和旅行。2015年,她在德國南部的旅途中,聽說了這個消失的行李箱,受到很大的觸動,於是決定寫一個關於這個行李箱的故事。2016年2月,她在菲力克斯.辛伯格 (Felix Scheinberger) 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畢業作品《班雅明先生的神祕行李箱》,這是她創作的第一本童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來自西藏的說故事高手,鼓舞眾生的小說:評萬瑪才旦《嘛呢石,靜靜地敲》

到過西藏的人,心中自此永遠有一座高原。讀過《嘛呢石,靜靜地敲》的人,便有了悲憫之心,有著那些如閃爍在油燈下影火幢幢的故事。

只有從這片高原根部長出來的人,才能將西藏這片高原的臉譜描繪到人心,萬瑪才旦就是這樣的人。他對於故鄉景致與人物的心理透徹觀照如鏡,細緻悠遠的運鏡,節奏鬆緊調度的張力,布局與對白高潮迭起的鋪陳,使得小說精彩無比,且讓人心情悠悠悵然。

彷彿高原的雲朵,藍天再怎麼藍,也不會忘了腳程,雲總能變化出無窮姿態。萬瑪才旦的小說語言靈動不拖沓,完全藉由情節與人物來帶動小說的節奏與動能。

閱讀這本小說時,我在內心說著:這就是好看的文學!《嘛呢石,靜靜地敲》以傳奇、譬喻、寓言、口傳軼事、在地風情、奇談等形式交織,故事機智率真又富含生動趣味,還能啟發我們的想像力與同理心,是一本大眾化的文學好小說,不說教卻又什麼都說了。

monk-kids-2576136_960_720,PIXABAY.jpg
照片取自pixabay

書中藉著許多小人物的命運交織,寫藏地的人,藏地生活。第一篇小說〈烏金的牙齒〉就充滿又哀傷又謬趣的景觀細節。

一個小學同學,日後變成轉世活佛,卻不幸早凋。活佛圓寂後,有人去尋他的牙齒。因為活佛牙齒極為珍貴,寺院的人曾到烏金家屋頂尋找,最後找到一些乳牙,寶貝地帶走了。小說中的「我」突發奇想,聯想到童年時自己的牙齒也曾丟在活佛烏金家的屋頂,「我小時候扔到烏金家房頂的那顆乳牙,也肯定被寺院的僧侶給撿走了,而且現在就在這座莊嚴的佛塔裡面,和烏金那些尊貴的牙齒一起享受著萬千信眾的頂禮膜拜。」

讀到此,拍案叫絕。輕輕鬆鬆就把荒謬的喜感置入其中,毫不說教,卻意義深邃,讓人莞爾。除了烏金的牙齒外,小說集裡的故事包羅萬象卻不離命運叩問,比如發誓聽見嘛呢石在靜靜敲打的酒友丹僧、記憶奇佳卻只能管羊的洛塔為了辦身分證而趣事橫生、尋找卓瑪的陌生人卻遇到一堆叫卓瑪的女生(藏地的菜市場名字)、對所有男人失去信心的雍措遇到第九個男人的人生、沒想到死亡是有顏色的故事、放羊甲洛遇到老外的奇遇、一年只換兩次衣服的阿媽冷措……以「人物」為起手式的老派寫法,卻昂揚著生命力與土地文化風情。

以虛構的技巧,寫出如此真實感的故事,確實心中要有一座恍如故事的「糧倉」,才有辦法源源不絕地以故事帶動故事,以對白帶出對白。

整本小說充滿著又具哲思又具謬點的趣感。從生活整出的喜感與謬感,是小說敘述之難,萬瑪才旦的語感是從藏地原生出來的,難怪被稱為「宛如赫拉巴爾筆下的西藏故事」。

塔洛3.png
萬瑪才旦所執導的電影「塔洛」,照片擷取自Youtube

小說底層的故事,其動人之處在於讓我們體認到小說人物與故事互為展演的魅力。《嘛呢石,靜靜地敲》藉著西藏傳統「口傳故事」的精神,將智慧哲理掩藏在小人物的故事裡,使得書中的每一則短篇都可視為一個大隱喻。故事的隱喻就像鏡子,反射出每個讀者不同的心性。但不論心性反射如何,至少一定可以在閱讀時笑中帶淚地讀完整本小說。

藏傳佛法中噶舉派的「噶舉」意即口傳,一代又一代的上師將佛法口傳給弟子的說法傳統。西藏本身即是出產奇特故事之地,《嘛呢石,靜靜地敲》傳承著說故事的藏地傳統,但能把故事說得這樣好,小說語感如此活潑者,則非萬瑪才旦莫屬。

頂果欽哲仁波切曾說:「即使只是聽聞生活故事,也能引導一個人步上解脫的思索之路。」偉大來自日常,唯有日常深刻警醒,才能面對無常突如其來的召喚。

《嘛呢石,靜靜地敲》故事的言外之意,就是充滿人生的無常底蘊,故事情節與敘述調性融合一氣,如天空之明月與太陽。好故事的材料有了好的敘述者,而形成了魅力點。

我曾問一位西藏老喇嘛:「像我這樣的作家,身處在科技變化快速且崇尚物質的年代,可以做點什麼來保護佛法與文學,免於被時代變形或逐漸崩壞的命運?」

老喇嘛笑言:「每一樣事物都會悄然流逝,每樣事物都會轉眼成瞬地變成過去,但經歷過的每一件事物都會成為我們生活歷程的見證,把我們所給予你的故事和經歷流傳下去吧。」

我聽了笑著對老喇嘛說,只需要把故事流傳下去?就這樣?

老喇嘛像是對我印心似地微笑捻花說:「對,就這樣。」

tibet-1717188_960_720.jpg
照片取自pixabay

這是對作家如我的當頭棒喝。書寫是一種傳承,閱讀何嘗不是呢?「把我們所給予你的故事與經歷流傳下去吧。」沒錯,這雖然是不夠的,但卻是無與倫比的重要。

身為寫作者,我非常羨慕萬瑪才旦的敘述能力。我在旅途也聽到不少藏地故事,但和土地長出來的作者所寫就有不同的味道。萬瑪的在地味太強大了,幾乎每個故事都是從根部長出來的花朵。

有根的花朵,可以謝了又開,開了又謝地度過自身的四季流轉,故事裡的人物就這樣被作者的靈活之筆刻畫出深邃的臉譜。高原的五色風馬旗隨之飄搖,在獵獵風響中,迎面走來了烏金、洛桑、卓瑪、雍措、德吉、塔洛、羊本、央措、甲洛……這些陌生人,也長在我們心口上,映在我們的瞳孔上了。

嘛呢石,靜靜地敲。

2018560412964b.jpg
嘛呢石,靜靜地敲
作者:萬瑪才旦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萬瑪才旦 པད་མ་ཚེ་བརྟན།

藏族,電影導演,編劇,雙語作家,文學翻譯者。

199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已出版藏文小說集《誘惑》、《城市生活》,中文小說集《流浪歌手的夢》、《嘛呢石,靜靜地敲》、《死亡的顏色》,法文版小說集Neige、日文版小說《尋找智美更登》,翻譯作品集《說不完的故事》、《人生歌謠》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捷克等文字譯介到國外,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新秀獎、青海文學獎、青海省文學藝術創作獎、青海湖年度文學獎、章恰爾文學獎多種文學獎項。

2002年開始電影編導工作,以拍攝藏語母語電影為主。代表作品:《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老狗》、《五彩神箭》、《塔洛》。因其對故鄉深入而細緻的描述,使人們對西藏文化及其生存狀況有了新的體認。作品獲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第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最佳導演獎,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大獎、第35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亞洲數碼競賽單元金獎、第12屆日本東京FILMeX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15屆美國布魯克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攝影獎、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等多項大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