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伴讀 譚光磊與他的快樂夥伴們》午茶時間,配文化大事才夠味——版權人與譯者分享「新南向」交流經驗
光磊國際版權公司版權經紀人 徐彩嫦(左)與 華文朗讀節暨譯動國界論壇策展人 唐薇
光磊國際版權公司版權經紀人 徐彩嫦(左)與 華文朗讀節暨譯動國界論壇策展人 唐薇

▉影視改編是票房保證,國家政策影響閱讀需求

光磊版權從 2015年開始經營東南亞市場,相較於日本、歐美需與當地代理合作,不僅要準備當地語言版本的書介、部分譯稿,以及等待當地版權和出版社評估市場,時間和流程都較為複雜。東南亞的版權銷售流程相對單純,收到回應的速度也很快。

由於東南亞書價普遍較低(越南和印尼約為4-5 美元左右),所以版權金行情不若其他地區(版權金通常大於或等於書價×版稅率×首印量),台灣購買外國出版品版權通常要付出數千到數萬美元不等的預付版稅,但近年東南亞出版社能負擔的預付版稅最高很少超過 2000 美元,數百美元則是常態,版權經紀需要花時間和雙方溝通市場情況及價格期待的落差。

_DSC8870-編輯-2.jpg目前光磊版權主要往來的國家以泰國、越南及印尼為主。這3個國家中,泰國和越南的翻譯書都占當地出版量5成以上,除了發展較早的歐美作品之外,日韓、中國也瓜分不少市場,再來才是台灣作品。暢銷類型則不意外地以大眾類型閱讀和影視改編作品為大宗,當地出版社引進台灣出版品時也以此為考量,如侯文詠、九把刀、或是圖文書《每天來點負能量》等。

其他出版品則因各國的產業發展而有些差異。除了商管類、成功學等類型,泰國近年主打文創觀光,所以設計等相關領域備受重視;越南和印尼則因為大量輸出勞動人口,對於當地語言學習和文化介紹的書籍有較大需求。出版顯然是反映社會文化及國家政策的指標。

相較於泰國與越南,印尼的翻譯書占比較低(約10%-20%),近來印尼國產電影年產量可達200部作品,許多暢銷小說搭上了改編順風車。同時,本土作家贏得國際文學大獎,不僅鼓舞許多創作者的信心,也讓印尼政府更加看重本土作家的作品,將國家打造為IP大國的企圖心十分強烈。印尼出版社參與國際書展時,也積極推廣本土文化及出版品,已成功引起不少國際出版人注意。

徐彩嫦認為未來在版權類型的經營上,市場較廣泛的大眾小說仍是主力。另外,因為東南亞對於兒童閱讀的偏好相似(例如許多文本具有品德教育的功能),童書應該也是較有發展空間的類型。

_DSC8943.jpg

▉創造一個讓出版人相遇的場合

如今,版權交易大多靠電子郵件往來就能進行,不過參與國際性的書展活動仍是業界大事。光磊版權每年固定參與許多書展,徐彩嫦認為「見面和網路溝通仍有很大差異,就算只是聊聊天氣,感受也十分不同」。展場就像大型的出版聚會,除了原先準備的資料,也很有機會得到意外的收穫。_DSC8836-編輯-2.jpg

曾任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的唐薇,認為「創造一個場合讓大家相遇,是推廣閱讀和促進合作非常重要的一環」。由於目前華文出版的交易龍頭是北京書展,要如何將身負重任的出版人們大老遠地請到台灣,必須要整合資源、提供明確目標,才有激起足夠的吸引力。

「今年年初台北書展舉辦『編輯力論壇』,邀請不同國家的出版人、編輯人來當講師,反應十分熱烈。除了台灣學員外,也有很多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如港澳、星馬等——的學員參與。台灣國際能見度較低,台北書展不僅具有推廣閱讀的使命,更成為國際交流、文化外交的重要平台,除了賣書之外還有更多的可能,對於產業推動和國力展現都有很大的幫助。」

譯動國界和台北書展,兩者皆是讓世界看見台灣作品的平台,相較於台北書展是國家級商展,需要出版業全方位的參與,譯動國界的重點,則是讓譯者被看見。

▉「譯動國界」論壇:建立全世界的譯者網絡

華文朗讀節邁入第5年,「譯動國界論壇」也進入第4屆,這個活動的目標是希望建立全世界的譯者網絡。譯者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討論的對象可能並非使用這兩種語言的人,而是其他國家翻譯同一本書的譯者。唐薇翻譯德文作品時,便經常和日文版譯者討論用字以及對內容的理解。

今年朗讀節以飲食為題,期望以「閱讀生活化」的方式推廣閱讀風氣,譯動國界選擇了孫心瑜的繪本作品《酒釀》作為譯者交流的文本。光想到「酒釀」該如何翻譯成其他語言,就可以期待這個以多元族群和傳承為題的故事,可以牽引多少家庭與食物的記憶,甚而從語言的角度了解文化差異、促進各國譯者交流。

_DSC8803-編輯.jpg

除此之外,在為期4天的朗讀節中,也安排了許多讓讀者參與的活動,邀請譯者討論跨文化生活樣貌、作家分享飲食寫作,更開設「語言快閃課」,讓大家邊吃邊學4種東南亞語言。

東南亞市場的開發,除了為增加營收來源外,也是讓出版資訊對等交流的機會。東南亞各國引進台灣作品已有一段時間,而台灣新住民人口雖然眾多,但我們對鄰國的文化內涵,卻仍了解不足。如今政府文化相關政策也逐步到位,接下來,我們應當期待,雙方可以透過書本進行更積極、更有創造性的交流。在出版交流更為興盛之前,華文朗讀節「譯動國界論壇」是很好的起始。

▉9/28-10/1華文朗讀節

華文朗讀節主視覺.jpg

▉「譯動國界論壇」活動資訊

2017譯動國界論壇-邀請卡.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追思李永平》漫遊,回返,一趟旅程
麥田出版提供
麥田出版提供

1.
我和李永平只見過3次面。

最近的一次是今年9月9日,李永平化療前夕,麥田出版社給他在紀州庵辦個新書發表會,兼給9月15日生日的他暖個壽。說是新書發表,其實沒新書,不過是把他晚年寫的幾部長篇組合成「月河三部曲」套書,邀幾個朋友,向他致意。上台的是他昔日東華的同事郭強生,創研所的學生甘耀明,「擡轎王」駱以軍,同鄉高嘉謙和我,張貴興、胡金倫和一些更年輕的大馬同鄉也隱身在現場。沒想到,這也是他50年來首次的「新書發表會」。最該辦發表會的,應是《海東青》出版時,那是他的高峰期,其時45歲。

李永平是被用輪椅推進來的。稍早時我們在紀州庵樓下用餐時看到他,比5月中下旬我見到他時氣色差多了,更加瘦,幾乎可說是形容枯槁。

8月17日麥田聯絡我時,看看還沒開學,我沒多猶豫便答應了。心想,這多半是最後一次見面了。

住得遠,懶出門。5月16日,接到高嘉謙私訊,他前一天和幾位在台北的同鄉,去看過因胃潰瘍住院的李永平:

他很感慨,孤家寡人,沒親人在旁,對疾病恐懼。可以感覺到他的無助。他問起了你的身體狀況。說可惜太遠,現在沒辦法去看你了。甚至有點激動說,當初訪談怎麼會說自己不是馬華作家呢。現在來看他的多是同鄉舊友。他要我轉達,叫你不要再生他的氣了。

之後確診大腸癌末期,瘤甚大,心臟功能差,醫生不敢動刀。5月21日,遂北上,約了張錦忠和嘉謙在捷運某站,轉車到振興醫院去。病床上的李永平看來頗精神,只是比上回見到時瘦多了。我們握一握手,他的手甚有骨力,戲謔式的說:「黃錦樹,你聽好,我親口告訴你,我承認我是馬華作家!」「我承認我是馬華作家!」說了兩遍。

此前數年,在多次訪談中他力辯自己不是馬華作家,說他寧願被歸類為婆羅洲華文作家云云。我曾寫過幾篇隨筆批評這種「遺棄窮老母」式的態度。一個出生於馬來西亞的作家名氣大於馬華文學(那其實一點都不難)後,理該設法為它的存在盡些心力,而不是略帶輕蔑的把它甩開。當然,那種不願被當成小地方作家的心態,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黎紫書及梁靖芬的訪問裡,都可以看到類似的表述。話說回來,即便是賈西亞.馬奎斯,不會恥於被稱做是哥倫比亞小說家;我們提到波赫士時,也必然提到阿根廷;卡爾維諾、艾柯,義大利。

更何況,他在台灣文壇被邊緣化之後,只有錦忠和我、嘉謙這些同鄉(加上榮譽大馬同鄉王德威教授)持續的給予關注,不乏善意的評析他的新作。

癌末,如果不治療,一般就只剩兩個月。

2.
1947年出生的李永平,大我足足20歲。1967年,我出生前兩個月,他從婆羅洲遠赴台灣求學。他來台時,比他大幾歲那些唸外文系(西語系)、組成星座詩社的同鄉(王潤華1941,淡瑩1943,洪流文1942)多已完成大學學業(且出版了詩集),或繼續在台深造,或赴美留學,或返鄉就業,詩社活動基本上已經結束了。

去年11月,比李永平年長7歲的鄭良樹(1940─2016)教授過世。鄭是第一代大馬留台人,也是第一位在台大獲中國文學博士者,專長是版本校讎考證之學,是彼時中文系的正統,執教馬大中文系多年。誕生於白色恐怖戒嚴時代的台大中文系,退回乾嘉樸學以自保,不教現代文學,更不教寫作。想寫作的人都得選擇外文系,李永平也不例外。 

沒有東西可以繼承,每個人都必須重新開始、自己開路。

大概在1988─89年前後,其時就讀台大中文系的我,在大馬青年社和幾位朋友,嘗試藉由訪談、小論文等方式初步整理已近而立的「大馬旅台文學」(從文學史角度,或視為「文學特區」)。思考如何突破馬華文學的存在困境,思索馬華文學的典律建構時,旅台幾個世代的文學實踐是最重要的參照。那是遠離馬華革命文學、馬華現實主義的意識型態桎梏之後,在相對自由的時空裡,接受新資源,自主發展起來的。除了星座和神州詩社那些寫作者之外,其他的受關注者都和文學獎有關──在民國台灣30年的文學盛世裡,不限國籍只看作品水平的文學獎是最重要的承認機制,得大獎也就意味著作品水平堪與此間佳作比肩。思考馬華文學典律時,不可能繞過它。

521.jpg1986年10月《吉陵春秋》獲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那絕對是個事件。那時我剛抵達台北不久,猶記得它引起相當廣泛的注意,名家如余光中、龍應台等均撰長文討論,推崇備至。其時李永平剛過39歲,那可說是他文學聲譽的最高峰。以致他次年毅然辭去中山大學教職,隱居南投山上,接受《聯合文學》每個月兩萬元的補助,全心投注於《海東青》的寫作,隨即在《聯合文學》上連載,密密麻麻細細艱澀的漢字,如滿山遍野的石頭與荊棘。

1992年《海東青》出版,九百多頁,反響卻不如預期。

那年,我在淡水唸碩士,寫了篇稍長的書評〈在遺忘的國度〉,連同之前寫的關於他的著作的評論,影印了給他寄上,隨函詢問一些問題,他也很客氣的回了兩封信,掃描件最近作為附錄收入高嘉謙編的《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 其中一封信針對我批評《海東青》的序(〈在遺忘的國度〉),他顯然頗不以為然:

你在論文提到我在「海東青序」中所表現的保守與反共姿態。熟讀文學史的人都知道,很多文學作品的「序」只是「幌子」,不能盡信的。讀者應挖掘字裡行間所隱藏的真意,找出它「話中的話」,配合作品本身來閱讀,作者的「胸中丘壑」即呼之欲出矣。(1993/5/6

顯然他認為那篇〈序〉裡存在著隱微表述,不過我還真的讀不出來。因此8年後寫〈李永平與民國〉(2011)時,重讀那篇不合時宜的〈《海東青》序〉,依然把它「當真」──它讀來不像是「幌子」,比較像是篇檄文,正經八百的,讀不出任何反諷的氣味。新版《海東青》把它拿掉了。我的判斷是,李永平一直是個僑生,他愛台灣這個民國(我稱之民國─台灣),而不是日本殖民帝國的子宮孵育的那個絕對親日的台灣。

在〈李永平與民國〉裡,我引以對照的,是2000年政黨輪替(民國在台灣再死了一次後)後陸續發表的、以「朱鴒」(李永平漫遊路上的倖存者)為受話人的抒情短篇,〈初遇蔣公〉之類的篇章。研討會上,講評人廖咸浩教授不同意我的看法,認為太簡單,他舉了部片名有列寧的電影,認為應該「正言若反」的處置,比較複雜有趣。

只是,我依然看不出那幾篇小說的「話中的話」,找不到表層敘述之外的、作者的「胸中丘壑」,不能刻意求深。就像那年(2011),在百年小說研討會上讀到詹閔旭的《海東青》論,他別出心裁的解釋說,那敘述者靳五是不可靠的敘述者。我的回應是,如果是的話,那不知道有多好,可以為小說增加幾多複雜度──可是我看不到任何有力的證據。我總覺得,李永平太認真了,他的小說裡沒有笑聲,就好比他筆下的婆羅洲森林,鳥和植物的種類過於稀少(這後一點倒是吳明益的發現)。

另一封信有這麼一段:

拜讀了「神州」一文及建國兄的「為甚麼馬華文學」,感覺很好,尤其你那篇,對《吉陵春秋》的論述不多,卻是一針見血,真讓我開心。……我的創作企圖,騙得過別人,卻瞞不了你和建國兄這兩位出身大馬的批評家。這是我感到最「窩心」的地方。(1993/5/12

「神州」指我的〈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1991初稿)(收於《馬華文學與中國性》)信中談的應是我論文比較枝蔓臃腫的早期版本,談《吉陵春秋》的那段文字後來應是被我自己刪掉,或移到別篇論文去了。函中也肯定了〈為什麼馬華文學〉對《吉陵春秋》的「別解」。

在〈為什麼馬華文學〉的第二節「李永平與『南洋』的對話」,指出「『南洋』是李永平出生、成長和長大後被他透過社會實踐(寫作《吉陵春秋》)所『遺棄』的世界」對照李永平前妻景小佩滿是激情的伴夫返鄉記(〈寫在《「海東青」之前──給永平〉)──這篇「返鄉記」狠狠打臉那些把《吉陵春秋》看做是「一個中國小鎮的塑像」的論者──可以清楚看出《吉陵春秋》藉由精細的書寫策略,把「南洋特性」刷洗得乾乾淨淨。擺在馬華文學的典律形成的脈絡中,這樣的案例當然很有趣。我的〈華文/中文:「失語的南方」與語言再造〉(1995)、〈馬華文學的醞釀期──從經典形成,言/文分離的角度重探馬華文學史的形成〉(1991)李永平都佔了重要的位置。他是中文最激進的實踐者,也可能是一向沒有作者的馬華文學的第一個作者

海東青.jpg但《海東青》似乎是李永平傳奇的分水嶺,之後,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即便在學院裡,關於他的小說的討論也越來越少。以台北的「當下現實」為對象的《朱鴒漫遊仙境》(1998)的「現實主義」風格評價不佳,此後,他的小說終於回返婆羅洲了。但自《海東青》後,李永平小說引起的關注,再也不如他的晚輩們。不論是比他小10歲左右的那個世代(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等),還是小20歲左右的世代(駱以軍,袁哲生,邱妙津等)自負如李永平,一定很不好受。

獲頒第19屆國家文藝獎,對他來說意義非凡。這承認來得太晚。但有,總好過沒有。至少他很開心。雖然我也不知道這獎到底有多少份量。比較可惜的是,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的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一直不肯頒給他,寧可一再頒給其實不需要它的人。給他,是雙贏,兩利。

被邊緣化後,在《吉陵春秋》、《海東青》中顯現的對小說本身的野心(小說的實驗性),卻似乎變淡了。實際上並沒有完成的《海東青》,它的整體構思到底是怎樣的(理應是頗具實驗性的),也不得而知了。但《海東青》(已完成的部分)開展並復活的那種古老的漫遊體──一個漫遊主體,一趟旅程,鉅細靡遺的雕鏤細節,特寫之;敘事減速,低度戲劇化。

那不得已而為之的漫遊體,根本的指涉了他自身的在場,及存有的樣態。然而,漫遊者在敘事中的在場讓它只能採用限制觀點,太意識到自己的浪子存有,學者式的認真讓那觀點不可能是不可靠敘事,因而限制了小說自身的可能性。於是乎自小說的深處發出的其實是一支清朗的、抒情詩的聲音──不管它出自靳五,少年永,還是那隻紅色的青春小鳥朱鴒──即便它覆蓋以數百萬計的漢字大軍。

漫遊體不止主導了他自己之後的幾部長篇,也多少影響了他的弟子門生如甘耀明、連明偉的說故事─認識世界的方式(《邦查女孩》、《蕃茄街游擊戰》、《青蚨子》) 。

蓋棺論定,《吉陵春秋》可能還是他文學上最高的成就。但《海東青》卻堪稱是個偉大的失敗,像一艘擱淺在沙漠上的巨大戰艦,赤金色的鏽光依然飄散著殺氣。《新俠女圖》則見證了他在自己的戰場上,奮戰至戟折力竭,血染戰袍。

3.
1993年通過那兩封信之後,我們就再也不曾聯絡,我也不曾動念探訪這位大隱於市的前輩。我們的小說觀相差太遠,我也早已過了能從前輩受教的年齡,也沒有甚麼問題想問他。我猜,我們這些後輩的作品他多半不會去看,更別說對話,或在文學史裡確立彼此的位置。

IMG_0097.JPG
右起為李永平、黃錦樹、張貴興。攝於2012年,黃錦樹提供

忘了是甚麼因緣,2012年10月,幾個同鄉相約到淡水去看看李永平,那是我居台26年第一次見到他。同行者有李有成老師、張貴興、張錦忠、高嘉謙和胡金倫。自東華退休多年、潛心寫作的他,那時大概剛動過心臟手術,心臟功能剩下不到一半。戒了煙酒,看起來比照片上的樣子瘦很多。他說華語的腔調和我們相當不同,比較戲劇化,有明顯的高低起伏。「像唱歌那樣。」王安憶曾如此形容南馬華人的華語,但我們身在其中,聽不出來。

那之後,在台北的同鄉的臉書時而會見到他的身影,及一些老朋友的臉孔。久而久之,還真的有些許同鄉會的意味。及至今年5月重病,遠親不如近鄰,比他小30歲那一代的子姪輩同鄉呵護尤多。2017/9 /24

李永平給黃錦樹書信1.jpg

李永平給黃錦樹書信2.jpg
李永平致黃錦樹信件手稿,收於《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麥田出版提供

 

0817-書盒-立體模擬300(合).jpg

0817見山是山-立體模擬30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錦樹(小說家、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2017-09-25 13:00
英美書房》9月藝文短訊
越戰紀念碑(左)及James Reston Jr.最新作品。(圖片來源:wiki、amazon)
越戰紀念碑(左)及James Reston Jr.最新作品。(圖片來源:wiki、amazon)

【出版動態】

Dinner at the Center of the Earth.jpg著有《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論什麼》的普立茲小說獎入圍者,美國知名小說家納森.英格蘭德(Nathan Englander),本月初推出最新小說《在地球中心晚餐》(Dinner at the Center of the Earth),內容以中東以巴衝突為背景,述說警衛、母子、間諜、政治家、叛逃者和戀人等不同角色間的故事。英格蘭德宣稱:「這部小說就像一齣包裹在歷史小說裡的政治驚悚片,細讀後更會發現,它其實是一個愛情故事,並且最終成為一則寓言。」
 

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對於美國國家廣場的重要性,不亞於林肯紀念堂。然而該紀念碑一直存在著許多爭議,設計師林瓔(Maya Lin)因其華裔身分而受到種族主義者的抵制,部分人士則批評紀念碑猶如地面上的恥辱傷痕。作家James Reston Jr.在最新作品《地上的裂隙》(A Rift in the Earth)中,記錄下紀念碑設立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困難與衝突。在越戰中失去摯友的Reston,帶領讀者省思戰爭的愚昧與和平的重要。

My Absolute Darling.jpg新銳美國作家Gabriel Tallent上個月(8月)底發表第一部小說《我的摯愛》(My Absolute Darling)。母親去世後,14歲的女孩Alveston和殘酷成性的父親一同生活在加州。某次外出時,女孩遇到了幽默風趣的男孩Jacob,第一次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真實且有溫度的情感交流。其後兩人意外被海浪衝到一座偏僻的小島上,Alveston運用父親教導的荒野生存技能救了彼此。Jacob的出現為Alveston的生活帶來一絲希望,她決定孤注一擲,拯救自己……全書講述了一段極為複雜的父女關係,英國《衛報》形容為2017最具話題性的小說。
 

備受關注的勒卡雷新作《間諜的遺產》(A Legacy of Spies)正式上市,著名愛爾蘭作家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在《衛報》發表的書評稱:「這部小說的技法具有突破性意義,自《冷戰諜魂》以來,勒卡雷在此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小說家天分。」

去年美國總統大選落敗的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的大選回憶錄《事發緣由》(What Happened)12日上市。書中她雖負起意外敗選之責,但也責怪歐巴馬、黨內對手,甚至責怪選民迷戀川普。希拉蕊稱:「川普彷彿操作一場電視實境秀,精準且無情地煽動美國民眾的不滿與憤怒。」對於這本火力十足的新書,白宮發言人不客氣地回應,指責希拉蕊說謊賣書,晚節將不保。無論如何,本書已衝上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暢銷排行榜冠軍,接下來希拉蕊將巡迴美國、加拿大及英國打書。

【作家動態】

熱愛藝術的美國作家蘇珊.芙利蘭(Susan Vreeland)8月23日因心臟手術引起的併發症,逝於聖地牙哥,享壽71歲。芙利蘭最為人知的作品是虛構了一幅17世紀畫家維梅爾的畫作《穿風信子藍的少女》(Girl in Hyacinth Blue),以此串連出8個生命故事的同名小說。

Jerrytux_small.jpg
(Jerry Pournelle,wiki)

科幻小說家傑瑞.波奈爾(Jerry Pournelle)9月8日因心臟衰竭在洛杉磯家中辭世。波奈爾是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也是記者、專欄評論家,更曾任美國科幻及奇幻作家協會主席。他與拉里.尼文(Larry Niven)合著的經典小說《上帝眼中的微塵》(The Mote in God’s Eye)以及描述士兵被外星人綁架的故事《禁衛軍》(Janissaries)皆受到廣大科幻迷的喜愛。

熟悉科技產業的波奈爾也曾在70至90年代替當時暢銷IT業的電腦雜誌《Byte》撰寫專欄。那時家用電腦剛崛起,波奈爾以使用者視角,詳細介紹當時科技產品(主要為電腦相關)的入門指南。波奈爾在1981年出版的《盡忠之誓》(Oath of Fealty),據稱是第一部完全以電腦(文字處理機)寫作而成的小說。

【產業消息】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AP)公佈的最新數據,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4月的書市銷售中,成人書籍下降了4.0%,兒童及青少年類也下降了4.6%。成人書籍銷售之所以下跌,大部分是受平裝書銷售額下降56.5%影響;兒童及青少年類則是由於電子書銷售量下降21.6%的緣故。
值得一提的是,精裝本銷量穩定提升了7.8%,可下載的有聲書銷售額也增長28.6%。整體而言,4月份書市總銷售額仍比同期上漲0.6%,主要是因為高等教育課程教材的銷售額增長了72.2%。

Moppet Books.jpg

美國童書出版社Moppet Books的KinderGuides圖文書系列,主打將經典文學作品改寫為簡明易讀的內容,並輔以精美的插畫,受到許多小朋友及家長青睞。今年1月,KinderGuides系列的4部作品(包括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凱魯亞克的《在路上》、卡波提的《第凡內早餐》以及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遊》),被企鵝及賽門與舒斯特兩家大出版社提告侵權,7月28日法院判決共有9項侵權。審理本案的法官近日作出解釋:「合理使用不能作為侵權的藉口,將未經授權的作品添加一些評論後轉換成自己的出版物發行,仍是違法的。」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Nina(研究生)
2017-09-20 10:24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