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紀念專題 I 》曾珍珍:共創東華十年傳奇
他的哭聲非常的戲劇性,像被欺負的小孩對著忽然現身的母親,一肚子的委屈嘩然從喉頭衝出。然而,那哭聲卻又是成年男子難得發出的,游移在哽咽和嚎啕之間,一種宏亮、厚重的哀吟。
1999年9月22日,我打電話給當時蟄居在台北峨嵋街的李永平,邀請他到籌備中的花蓮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簡稱創英所)教授小說創作。一聽見我報上名字,他先說對我有印象(我的名字太好記了),然後就放聲大哭,為前一天集集大地震的死難者哀哭。「我在埔里寫作《海東青》,受難者中有好多是我熟識的人。」
一種不捨至親驟逝的哀嚎,持續了將近一分鐘或更長,至少迴盪在我的記憶裡的是一聲聲的長嘯,我從未聽見成年男子這樣哭過。之後,他平靜下來,很爽快就答應了我的邀請,說到花蓮教學生寫小說很好,尤其文學院有楊牧坐鎮。繼巨著《海東青》之後,前一年他完成了《朱鴒夢遊仙境》,由聯合文學出版。除了在東吳兼課之外,他靠著作和翻譯稿費過活,生活並不寬裕。
那時,東華英美系的創系系主任吳潛誠教授因病歸建台大外文系,我臨危授命,擔任代理系主任,需要在下學年度成立甫獲教育部核准設立的創英所。創英所的文學創作組碩士班是國內首創的MFA in Creative Writing,除了創作教學之外,希望培養學生透過英文閱讀經典原著或譯作的能力,藉此開拓台灣新生代作家的世界文學視野。
經由鍾玲的推薦,小說文類我們鎖定了聘請李永平。鍾玲是這麼說的:「如果敢冒險的話,去請李永平出山效力。」我腦海裡浮現那位有著雪肌、抿著紅唇,從台大文學院一樓走廊向著盡頭教室走來,替顏元叔教授監考的助教。他身材魁梧、英氣煥發,神色卻有點身在心不在的惶憂。這人後來陸續寫了《吉陵春秋》和開創馬華文學風潮的名著。最重要的是,他獲有美國聖路易士華盛頓大學的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兼具副教授資格,的確是不二人選。我徵詢楊牧的意見,他明確地說:當然可以。
電話中說定後隔兩天,李永平就來信確認他願加入創英所,隨函附有兩頁給楊牧的信,以乾淨、工整的筆跡寫在稿紙上。楊牧特別囑咐我提聘時,一定要同時將他的著作送外審,讓李永平得以正教授職銜接聘。楊牧說這是他該得的尊重,不僅薪資較高,重回學院之後,更不必再為升等傷神,可以專心創作。基於愛才,楊牧盡心盡力呵護李永平。顧念他單身住在宿舍,三不五時出外闖蕩,難免發生意外,特地送他一支辦了號碼的手機,這號碼隨著李永平直到他辭世。
2000年秋,李永平移居花蓮,展開他後續9年的教書生涯,主要教授小說創作和翻譯。不久,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兼課的郭強生也接受楊牧的邀請,回台加入創英所的師資陣容,他教授的課程相當多元,涵蓋了劇本創作、戲劇導讀、音樂劇入門、經典作家研究等。
我們同時也首開先例,向校方爭取用教育部核可的一個正職員額,聘請一年一聘的駐校作家,藉此活絡學院與文壇的資源流通。第一任為詩人瘂弦,後來黃春明、羅智成、林正盛、鄭愁予、莊信正、林俊穎等先後受邀。我則主要負責零學分但必修的英文短篇小說導讀,用從王文興老師習得的訣竅,培養學生寫作者必備的精讀功夫。
創英所一開張,立刻吸引全台具有潛力的年輕寫手前來報名。初期的學生真是人才濟濟,多是帶槍來投靠的,如方梓、施俊州、孫梓評、王威智、許榮哲、甘耀明、何致和等。第一屆錄取的學生中甚至還包括舞鶴,只是他一學期沒上完,就辦理退學,大概看穿表面的風光背後,其實師資和經費相當匱乏。
駐校作家是客卿,中文系師資如王文進和郝譽翔等是外援。在拮据中勉力運作,為了不辜負群英薈萃的因緣,很自然地,李永平、郭強生和我形成了學生口中的鐵三角。透過我們三人的合作無間,以及學生彼此的相互激盪,創英所10年慘澹經營,卻成就了台灣文壇風聞的一則傳奇:因為師生作品在10年間直至今日,屢屢攬括國內重要文學獎項,甚至包括國家文藝獎和金鼎獎等,所謂的東華幫儼然形成。
後來,因併校導致組織調整,創英所停招,東華的MFA in Creative Writing轉由須文蔚和吳明益主導的華文系接辦,再造下一波風潮。其實,決定停招也與李永平決定年滿60歲退休,以便專心寫作,鐵三角從此無以為繼有關。讓李永平決定退休則與一場車禍意外有關,這場午夜發生在理想大地度假村附近縣道的車禍,毀了他平日代步的紅色跑車。雖然他毫髮未損,而遭撞的原住民箱型車也奇蹟似地只有尾端凹陷,車內父女均安,然而跑車車頭全毀,為了避開連鎖禍患,他當下決定離開花蓮,定居淡水專心寫作。
在告別式中,郭強生對我說,創英所十年如夢一場。從我的角度回顧,對小說家李永平而言,以他的震後哀嚎為序曲,終止於他那部撞毀的紅色跑車的9年歲月,恐怕是自稱浪子的他一生中難得的彷彿有家的歲月,也是他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他在東華動筆寫《雨雪霏霏》,完成了「月河三部曲」的前兩部。他甚至談了一場戀愛,幾乎可以成家。如果有人在旁悉心照顧,或可避掉罹癌猝逝的結局。哀惋的缺憾背後的故事,經過時間的沈澱,或可留待當事人日後細細訴說。
李永平的真性情表現在教學上,則是他鏗鏘有力,講課如唱戲般全神投入的個人風格。他喜歡在研究室上課,隔鄰就是我的研究室。不知為什麼,我多年來對於隔壁傳來的一波波大聲公似抑揚起伏的說書聲浪,完全不以為意。就像直到他退休,我才警覺會不會有二手煙透過天花板上頭相通的空隙,經年累月侵入我的肺部?鐵三角的豪氣相挺可以神奇地擴大包容,由此可證。
不只我挺他,他也挺我,像兄長。他喜歡說,我們一起在東華,像兄弟姊妹。中文系的教授,無論年長或年輕,大多跟他友好,像劉漢初和許又方。有人疼惜,本是傑出作家的特權。
李永平曾於2002年獲頒人社院教學特優獎,學生的評量是獲獎的重要準據之一,可見重回學院教書的他多麼受到學生歡迎。他開授翻譯課,教書技巧別具特色,用心地以3種不同顏色的筆,依信達雅不同性質的缺陷,批改學生的翻譯習作。傾力創作的他並不吝惜時間細改學生作業,這是一絕。
校方要求獲獎者撰寫短文陳述教學理念與方法,東華圖書館裡陳列有李永平當年的得獎自述〈不忍〉,其中生動地描寫了自己如何咬緊牙關忍住突襲的五十肩疼痛,把一堂課教完。文末,他寫道:「只要心存不忍,每一位老師都可以成為問心無愧的好老師。不忍,是人類的最高情操,可卻是我們作老師的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
對創英所的學生而言,永平老師的魅力應該就是他那非常另類的,帶點頑童興味的率真,以及耐人尋味的,郭強生所謂的細膩的溫柔。拋開人性的脆弱不說,為人師,除了專業涵養之外,他活脫是個具有母性的大頑童。有回,大夥兒出遊至富源的蝴蝶谷,眼看谷泉碧綠沁人,管它有我和幾位女學生在旁,他脫掉上衣,褪去外褲,幾乎半裸著身一骨碌游入谷中,其他的男同學好幾個跟進,一幅母鴨帶小鴨戲水的景象。忘情的時候,他的確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小孩。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勒比海詩人沃克特(Derek Walcott)2002年訪台時曾到創英所演講,我們特別安排他住宿於位在山巔、面向太平洋的遠來大飯店。晚上餐敘,李永平單獨搭我的車前往,車子駛進地下停車場,他突然有感而發對我說:「珍珍,我告訴你啊,我一定可以活到一百歲,寫出一部又一部的小說,然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現在他走了,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新俠女圖》。去(2016)年在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中,他喜孜孜地對我說他正在寫一部武俠小說,聚焦於俠女復仇而且成功。7月底,我和邱貴芬、詹閩旭、甘耀明及何致和到他淡水的家探望他。他雖然身形枯瘦,但活力十足,跟大家講了約一小時的話,特別強調他之所以必須離開馬來西亞,是因為支持沙撈越獨立,得罪當局,還特別指著牆上張掛著的一面沙撈越共和國國旗。
他特別要我上樓去看看他的書房。位於樓中樓上層的書房坪數極小,但有窗,面向淡水河和觀音山。窗的左旁貼了一張紙,上寫《新俠女圖》全書章回回目。一部志在提升華語武俠小說藝術境界的傑作,雖來不及完成,情節在他的構想中卻已完備。在某次訪談中,他曾提及,如果未能完成這部武俠小說,他會陰魂不散。我非常好奇,一個母性與童心兼具的小說家,會以什麼方式還魂?
那天離開他淡水公寓前,我特別趨前給了他一個深深的擁抱。與他同事9年,無意間共創了東華創英所傳奇,是我學術生涯的驚喜之旅。與他的友情也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關係之一,定義了超越性別的豪氣相挺。而今,他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至於文學的生命,將由萬千讀者接續繁衍。●

「作家的老師:李永平」紀念專題其他文章:
- 李永平紀念專題 II 》郭強生:大河盡頭的沉默
- 李永平紀念專題 III 》張培哲:生死關
- 李永平紀念專題 IV 》連明偉:餘音
- 李永平紀念專題 V 》林秀梅:恣意一生為文學
- 李永平紀念專題 附錄》李永平:教學理念〈不忍〉
延伸閱讀:
|
|
作者簡介:李永平 |
現場》「台灣很棒,但是太低調了。」——泰國、印尼、新加坡譯者眼中的台灣文化輸出困境與轉機
若不是事先知道他們是遠道而來的譯者,我懷疑自己是否能立刻發現他們不是台灣人?來自新加坡的李耀龍(Lee Yew Leong)、印尼的Chi Chi Bernardus、和泰國的王道明(Anurak Kitpaiboonthawee),三人說著一口流利中文,得仔細聽才能聽出淡淡的口音。李耀龍說中文算是他的母語,只是16歲後他去美國唸書,此後對中文就疏離了許多;王道明則是幼年跟著家裡住過許多國家,台灣是其中之一,就這樣耳濡目染學會了中文,十二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幫忙簡單的筆譯和口譯。
Chi Chi Bernardus是因《還珠格格》而踏入翻譯這個行業,王道明和李耀龍也各有一本吸引他們入行的台灣作品。王道明的那本書是15歲那年,收到台灣朋友寄來的《淘氣故事集》。「我還記得因為家裡沒人收件,就自己坐車去郵局拿,在回程的公車上看得哈哈大笑。當時那個郵寄包裹上貼滿了郵票,算一算比書還貴,覺得很感動。」他就這樣一路追著侯文詠的作品看,過去網路購物還沒有興起,想買一本中文書還得去馬來西亞才買得到。後來因為一個機緣,他開始向出版社介紹台灣的小說,自然而然就想起這本書。他笑著說「就這樣踏上不歸路,十幾年了」。
李耀龍同時也是國際文學雜誌《Asymptote漸近線》的總編,從美國求學期間就愛上了台灣文學。「有個朋友介紹我台灣詩人的作品,陸陸續續試著翻譯了幾篇,其中一首鯨向海的詩,是我第一篇被刊登出來的翻譯作品。」除了親自翻譯過鯨向海和周夢蝶的詩以外,也曾做過一期台灣小說特刊,將舞鶴、朱天文、李昂的小說作品收錄其中,憑一己之力想將他熱愛的台灣文學推向國際。
李耀龍認為台灣文學的文學價值很高,卻因為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因素而變得邊緣,沒有受到正確的評價。「如果一個美國人去學中文,他會選擇翻譯中國的文學作品,因為現在大家都對中國比較好奇,出版社也比較願意出錢買韓寒,或像閻連科這樣兩次獲得布克獎提名的作家的版權。」深深為台灣純文學作品傾心的他更直言:「我為什麼替台灣文學打抱不平?就是因為很多人只關注中國,但如果是憑文學價值來看的話……美國或英國應該要多多關注台灣文學。」
在泰國專門經營台灣小說的「蜘蛛文化出版社」負責人,王道明也很坦白地表示:「其實泰國對台灣的印象很模糊。」台灣以外的國家,普遍很難區分台灣、中國、香港、或其他地區的華語文學有何不同。王道明翻譯出版了彎彎和幾米的作品,雖然銷量不錯,但泰國讀者卻經常將之誤認為是來自日本的作品,並不太意識到彎彎和幾米是來自台灣,加上對台灣的認識也不多,因此出版社很少強調「台灣」,而是直接以作者的形象和內容來行銷。
王道明將多年來對台灣的觀察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台灣很棒,但是台灣很低調」。他同意李耀龍對台灣的看法,認為台灣的「低調」或許是因為複雜的政治因素所導致,讓台灣許多值得向外推廣的事物都仍局限在台灣內部,無法真正走出去。
印尼的狀況也是類似。「現在隨便在路邊問大家對台灣的印象,可能他們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就是『台灣=做買賣』,或者『台灣=電腦』,但文化、文學、文藝方面,他們沒有看到太多東西,這實在很可惜。」Chi Chi Bernardus感嘆,台灣明明有這麼多很棒的藝術品、電影、和文學,卻只能來台灣才能看到,實在可惜。王道明和李耀龍對此也深有同感。李耀龍更強調這些推廣不能只靠個人和民間來努力,政府應該給予更多支持。
獨特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台灣豐富而多元的性格,這也表現在台灣文學作品的文字語言上頭,對譯者來說,是一種充滿挑戰性的魅力。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言,以及瓊瑤作品中大量的古典詩歌,武俠小說中的文言文,甚至是台灣年輕人的流行語,提起這些,三位譯者都同時露出苦笑。不過,語言的問題還可以上網查詢、或是請教認識的台灣朋友,更困難的部分反而是遇到宗教或敏感的政治議題時,用字該如何拿捏?Chi Chi Bernardus以孫心瑜的《酒釀》這本書為例,「裡頭提到1949年到1965年有一批人『移民』到台灣,翻譯時該用什麼角度來翻?」簡單的兩個字,卻隱含著立場和觀點,考驗譯者對台灣歷史、政治、文化的了解與態度,此外也得考慮本國讀者的理解程度而有所斟酌。
翻譯不是件容易的事,看似平實的字裡行間也經常埋伏著得讓人尋思良久的難題,對他們來說,這份工作既苦又甜:苦的是獨自與文字資料拚搏的艱難,甜的是沉浸在鍾情的文學作品中,那份與文字深刻相依的感動。因為學會了中文,而接觸到台灣的文學作品;因為愛上台灣文學,他們透過自己的譯筆,將台灣的文學介紹給更多的人,讓台灣以外的人,也認識台灣。●
作者:孫心瑜
繪者:孫心瑜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孫心瑜
義大利波隆那拉加茲獎(bologna Ragazzi Award/vincitori)得主
金鼎獎繪本作家
連獲兩屆「信誼幼兒文學獎圖畫書創作獎」
出生於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畢業。學生時代即獲各種繪畫比賽大獎。繪製過郵票,曾到長江探源,旅居美加、上海、遊歷歐亞。從事各類視覺設計工作多年,連續兩年獲得信誼兒童文學獎,第35屆金鼎獎。2015年成為台灣第一位獲選波隆那書展特別獎的繪本作家。專注插畫設計與繪本創作。《背影》無字繪本,榮獲好書大家讀。
於聯經出版《背影》、《回家》等作品。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