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深度書評"相關的文章列表
書評》反抗運動全球化,歷史就這樣連結起來:評《全球化的時代: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想像》
1899年3月,人在日本的孫文,在律師好友平田兵衛(Hirata Hyobei)帶領下,認識了另一位來自菲律賓的革命家彭西(Mariano Ponce)。那年孫文33歲,正是年輕力盛的時代,... 閱讀更多
書評》被丟棄的人,值得被愛而有尊嚴嗎?評《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
出身神學與哲學,再踏入人類學領域的朱歐.畢尤(João Biehl),長期進行全球健康議題的書寫。他的研究一向關注在最黑暗的人性角落裡,人們奮鬥掙扎求生存活的過程與意義。... 閱讀更多
書評》遞迴的記憶,人生的主題:評《記憶的玩物》
《記憶的玩物》原文書名叫《Recursion》。 「Recursion」是個數學及電腦科學用語,大多譯成「遞迴」,是透過重複執行相同步驟來定義或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要移動100顆蘋果,... 閱讀更多
書評》從《白鯨記》看幾個海洋文學主題
海洋那般嚴格的試煉漁人的原始動物性格,卻又不斷的誘惑漁人下海的勇氣,如潮汐的漲退般,漁人宿命的在充滿希望與絕望的空隙間擺盪。 ——廖鴻基,《討海人》 日本於今(2019)... 閱讀更多
書評》印象派的生命本色:評韓江《白》
韓國文壇上女作家輩出的時代約莫是20世紀的最後10年。相較於其他東亞文學圈的女作家潮,韓國的女性文學算是遲開的芬芳。幸運的是,拜當代對於女性主義思潮和多元文化的重視(... 閱讀更多
書評》需要保護的人與竭力發聲的人——談《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日本東北地區發生規模9.0強震,天搖地動後緊接而來的是毀滅性的海嘯,全國死傷人數逼近2萬5000人,隨後引發的福島核電廠事故至今仍餘波未平,... 閱讀更多
書評》跨越十年的感動——再讀阿城
我記得自己最初讀到的阿城作品是他的兩部隨筆集,《閑話閑說》和《常識與通識》。如今想來,那時尚在念高中的我根本不可能讀懂這兩部作品的深意——不論是內容上的還是思想上的——... 閱讀更多
書評》以故事迷宮訴說成長的試探、變形與抉擇:讀普曼《塵之書三部曲I:野美人號》
成長的旅程像不像激流行舟?讀《塵之書三部曲I:野美人號》時,一對青少年、少女守護著寶寶,近乎奮不顧身地往未知艱險挺進,讓讀者跟著情感澎湃、情節震撼的故事,經驗了感覺光譜上驚人的跌宕色彩。... 閱讀更多
書評》通往「全球」,無法抵達「本土」的飛機,該如何降落:評《面對蓋婭》
2017年中,法國學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訪問台灣。他在幾場演說裡,既談到「人類世」以及當今眾多地球科學的研究,又提到前一年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議題。演講雖簡短,...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