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深度書評"相關的文章列表
書評》在希望與恐懼之間:評《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幾年前,緣起於《只要活著:長崎原爆後倖存者的生命故事》這本書的閱讀,走訪了長崎原爆紀念館,可想而知,這樣的空間裡收納了許多傷害與死亡的遺物,陳述了特定觀點的戰爭敘事與遺事,印象最深刻的是,... 閱讀更多
書評》奏響日本戰國序曲的「荒唐戰爭」:讀吳座勇一《應仁之亂》
對現今的日本人而言,應仁之亂無疑是一場知名度極高卻又毫無存在感的戰爭。說它知名度高,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聽過「應仁之亂是戰國時代的起頭」這個說法,甚至雷神巧克力進軍京都推出抹茶巧克力時,... 閱讀更多
閱讀韓國・他山之石》傳染病毒是政治與社會的試金石:評金琸桓《我要活下去:韓國MERS風暴裡的人們》
▇2015年韓國MERS風暴 不管是戰爭、災難或傳染病,越是生死攸關的事件,越要有明確的敘事。以目前來看,最後為MERS受害者留下記錄的不是人,都是統計資料。我們必須記錄每一個受害者的個性... 閱讀更多
書評》掌握自己的愛情,我們有權嫁錯人:盧郁佳評小說《彼岸之嫁》
※本文涉及《彼岸之嫁》小說、影集情節 《彼岸之嫁》說:「在出生於馬六甲海峽的華人社群中,婚姻是個沉重的題目,是一樁在孝道和經濟價值之間設法求取平衡的交易。」女主角因此斷定,... 閱讀更多
書評》鼓勵日本走向戰爭的關鍵人物:讀保阪正康《昭和的怪物》
一般對昭和史的分類,大致為戰前和戰後。戰前昭和史最受歡迎的主題,是日本如何走上戰爭之路;戰後昭和史部分,則是如何從敗戰的氣氛中復甦。昭和日本邁向戰爭,普遍的認知是因為軍隊權力擴張,... 閱讀更多
書評》我不知道如何去愛:讀《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我對精神疾病有多少了解呢? 很多年前,我曾前去聆聽在巴黎舉辦的「精神疾病與民主」國際研討會。在那裡,第一次聽到義大利的學者報告,由巴薩格利亞醫生(Franco Basaglia)... 閱讀更多
書評》小孩算是人類,或是家畜?評《當我再次是個孩子》
很多白人相信黑人不是人,而是弱智廢物和持槍販毒的威脅,是社會福利的寄生蟲,可是白人沒有義務要養他們。如果黑人受傷生病,一定是故意裝病或弄傷自己,挑釁白人主子的權威。對敵人慈悲就是對自己殘忍,... 閱讀更多
書評》東京的領空,為何美國說了算?評《非正常國家:透視美國對日本的支配結構》
台日兩國同處美、中兩大強權之間,但日本卻因為美日同盟獲得軍事保障,這使得部分台灣人對日本倍感羨慕。然而台日兩地對美日同盟的認知有所矛盾,事實上日本人對安保條約構成的美日同盟,有著深切不滿,... 閱讀更多
書評》反抗運動全球化,歷史就這樣連結起來:評《全球化的時代:無政府主義與反殖民想像》
1899年3月,人在日本的孫文,在律師好友平田兵衛(Hirata Hyobei)帶領下,認識了另一位來自菲律賓的革命家彭西(Mariano Ponce)。那年孫文33歲,正是年輕力盛的時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