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北國際書展》捕捉洛夫克拉夫特瘋狂的畫面:田邊剛《印斯茅斯之影》講座

Q.改編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契機是什麼?為什麼被他的故事吸引?
田邊剛:會開始接觸洛夫克拉夫特是來自責編介紹,當時我正在找工作,到出版社毛遂自薦,推銷自己的作品。那時候認識我第一代責編,他要我多看文學名作,可以的話就把它具體化、圖像化。之後我跟責編一起看很多作品,一起討論。直到有天,責編他突然推薦我一本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裡面描述許多未知的恐怖,且結局常常讓我感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有很獨特跟神秘的力量。當時就覺得,如果我是讀者,會很想看看這樣作品的漫畫,所以就有後續的克蘇魯系列。

Q.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從1916年到1936年總共以他自己的名義出版了65篇作品,在改編漫畫的時候會如何挑選作品?
田邊剛:挑選作品的部分,我的責編也等於是我的師父,我常常會跟他討論。一方面作品是否有趣,以及對社會是否有影響力,受不受讀者歡迎?是我們首先會考量到的一個基準。其次畢竟是改編漫畫,所以也會考量到這個作品是否適合將它視覺化、漫畫化,是否能呈現出原著所描述的神秘世界。最後是,畢竟漫畫出版在現代,那它裡面所呈現出來的世界是不是也有可以去投射到我們現代社會當中。比如說它裡面所說到的一些恐怖是不是可以讓我們聯想到,例如東北大地震、海嘯、電廠發生事故等等,是否可以讓我們去產生一些連結,這個都是我在挑選作品的時候所做的考量。

Q.在改編漫畫的時候會保留哪一些原著的特色,並將它們改成漫畫?
田邊剛:我很喜歡洛夫克拉夫特敘述出來的氛圍,尤其是他那種不可思議或者緊張的那種感覺,所以我在描繪的時候,我會讓主角透過他所看到的世界觀來描繪漫畫,比如說受限的視野範圍。透過主角這個攝影機,他好像一直不斷地在拍攝,這也是洛夫克拉夫特原著裏面的一個特色,這點是我希望能夠原汁原味保留到我漫畫裏面。

Q.在設計視覺元素的時候,會特別注重原著中的哪些方面?
田邊剛:我用一個比較寫實的方式,去呈現光影,對比的這個部分是我相當重視的。我認為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裡面並不特別去描寫那種所謂陰暗的部分,他反而其實在講有光的地方,他用一種很神經質的方式,去描寫這個所謂的明亮的這個世界,所以我透過這樣子的設定描繪這個光源,強調光而非影。另外我也會透過參考照片、蒐集資料等,去呈現出洛夫克拉夫特的世界觀。

Q.克蘇魯神話在日本的發展狀況?
田邊剛:克蘇魯神話很早就進到了日本,以一個文學作品,克蘇魯神話是相當有名的。可是真正有深入探討、閱讀,仍只限於少數,對一般的讀者,克蘇魯仍是流行於輕小說、遊戲、漫畫的一個二創元素,現況發展應該是有一些YouTuber會透過TRPG將遊玩過程拍成影片上傳到YouTube ,他們會做一些相關對談或者是會玩更多不同的創作。

Q.從《魔犬》到《印斯茅斯之影》這些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之中,哪一篇最喜歡?最困難的又是哪一篇?
田邊剛:以結論來說,這兩題剛好都是《瘋狂山脈》這部作品。我記得曾經讀過一篇報導,有一位導演他其實想將《瘋狂山脈》電影化,可是他覺得他完全沒有辦法拍出來。《瘋狂山脈》非常受讀者歡迎,裡面投入很多洛夫克拉夫特的概念,同時充滿很多的娛樂性質、冒險性質,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非常鮮明。會說最難畫是因為,《瘋狂山脈》是我第一次挑戰長篇創作,甚至當初讀原作會想我真的畫得出來嗎?應該沒有人可以畫得出來這部作品吧?可我後來還是努力完成,我自己真的非常開心。所以這部作品對我來說是最有趣的,也是最開心的,但也是最困難去描繪的一部作品。


山本(左)是田邊剛的第三代責編。

Q.洛夫克拉夫特書中比較沒有詳述的細節或是太過複雜的細節,漫畫該如何處理呢?
田邊剛:洛夫克拉夫特沒有描述的細節或者無法言喻的部分,通常都是一種恐懼的情緒,我就透過主角的演技來表現洛夫克拉夫特他所沒有呈現出來的細節。因為驚悚,像希區考克的電影,他其實不會一下子把所有恐怖元素都端到觀眾面前,他會透過主角不斷的在逃走、逃跑,然後呈現驚悚的感受,透過表情跟口氣一點一點一點的把那驚悚元素帶出來,試圖呈現出洛夫克拉夫特所說的無法言喻。

Q.克蘇魯神話充斥各樣外星生物或怪物,有沒有最喜歡的外神或是怪物?還是覺得最不祥的現象?
田邊剛:我最喜歡的是伊斯之偉大種族,但伊斯對我來說其實是我最近才喜歡上的其中一個智慧種族。十年前較喜歡的是克蘇魯,最近喜歡上伊斯是因為他沒有實體,他是不斷附身在很多種族身上,我覺得他的行為很有趣。他附身到所有種族身上然後吸取這些種族身上所擁有的一些相關資訊,再進行分析。現在大家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我們也一天到晚搜尋很多資料,我突然就想到伊斯,突然讓我覺得既害怕卻又喜歡的一個偉大種族。

Q.《印斯茅斯之影》和其他系列作品比起來,有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田邊剛:在描繪了這麼多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當中,我覺得《印斯茅斯之影》是洛夫克拉夫特最將他自己呈現出來的一部作品,不管是所謂的時代設定或者說孤獨感,甚至是那些心靈寫照也好,它其實完全透過主角這個青年去投射。比如說這個青年他才剛踏入社會,他對自己的未來有很多不安的感覺,又比如喜歡老城鎮與歷史故事的設定,幾乎等於是洛夫克拉夫特他自己本身的寫照。這部作品其實跟洛夫克拉夫特的《Outsider》《異鄉人》非常相似,也是在所謂尋找自我的一個過程,然後最後從找到自我當中呈現出悲傷的感覺。

Q.會不會想在克蘇魯神話的架構下創造自己原創的漫畫? 
田邊剛:當然會想要在洛夫克拉夫特的架構之下創作自己的原創作品,甚至更像是延續,幫他出續作、續篇。這是現在如果有機會我會想做的。

觀眾Q:改編作品當中,如何去做一些適度的變化也是蠻有趣的地方,有想要做這樣的嘗試嗎?
田邊剛:有一些部分我的確想要放入一些自己的想法,比如說讓怪物互相打仗。我畫出原案給責編看的時候,其實是有加入一些我自己的想法,但責編常常跟我說,把自己太多想法放進去的話,就會看起來太俗氣。沒辦法好好的呈現所謂的原汁原味。所以其實我自己的這種原創改編是沒有辦法呈現到讀者面前的,希望如果有機會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放到這些作品裡頭。

觀眾Q:如何發現田邊剛跟洛夫克拉夫特文學之間的化學反應?(詢問責編)
責編:正確說來,其實並不是我將洛夫克拉夫特的這個作品介紹給老師的,是在我前兩代的責任編輯介紹給老師的,我是第三代責任編輯。但我覺得其實洛夫克拉夫特它這個神話性,加上老師的這種所謂有點無機質的這個畫風,其實反而跟洛夫克拉夫特這個神話的作品風格,它剛好非常契合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會覺得我的前兩代的責編會讓老師來去描繪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的原因吧。

觀眾Q: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問世以來,也有改編成各種電影,對哪些影視化的作品比較有印象?
田邊剛:與其說是改編克蘇魯神話,不如說應該是受到克蘇魯神話影響,然後把它改編,我知道其實像比如說《Dagon》這部電影,他是西班牙的電影,他其實算是非常忠實的呈現原著的作品。那我自己最喜歡的是一個叫做《The Sink》的這部作品突變第三行的這個電影,這個算是我在克蘇魯神話,受到克斯魯神話影響的這個電影當中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另外是《戰慄黑洞》。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洛夫克拉夫特傑作集:印斯茅斯之影
ラフクラフト傑作集:インスマスの影
作者: H.P.洛夫克拉夫特、田邊剛 
譯者:李彥樺
出版:獨步出版
定價:7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H.P.洛夫克拉夫特H.P.Lovecraft

1890年出生於美國羅德島州。經常在專門刊登怪誕小說的通俗廉價雜誌《詭麗幻譚》(Weird Tales)上發表作品,但生前一直懷才不遇,唯一獲得出版的單行本作品只有1936年的《印斯茅斯疑雲》(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到了隔年的1937年,洛夫克拉夫特就在一貧如洗的生活中病逝,得年46歲。洛夫克拉夫特過世後,身為他的弟子兼好友的奧古斯特.德雷斯(August Derleth)將他在諸作品中創造的「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建立了完整的體系。這種「宇宙恐怖」(Cosmic horror)的風格,對後世的驚悚作家造成了莫大的影響。即使到了現代,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依然擁有狂熱愛好者,衍生出的作品涵蓋電影、漫畫、動畫及電子遊戲,在全世界掀起的熱潮一直沒有消褪。

田邊剛TANABE Gou

1975年出生於東京。2001年以《砂吉》榮獲Afternoon四季賞審查員特別賞(審查員:川口開治),2002年以《二十六個男人和一個少女》(馬克西姆.高爾基原著)榮獲第4屆ENTERBRAIN entame大賞佳作。其它作品有《saudade》(狩撫麻礼原著)、《累》(改編自三遊亭圓朝《真景累淵》、由武田裕明負責大綱設定)、《Mr. NOBODY》等。2007年將洛夫克拉夫特的《異鄉人》(The Outsider)改編為漫畫之後,便積極挑戰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獲得相當高的評價。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韓國出版》webtoon大爆發趨勢速寫、獨立書店與獨立出版的自我實踐、出版協會用社運影響政策

在影音當道的浪潮下,全世界的出版閱讀產業都面臨巨大挑戰。與台灣比鄰的韓國,又是如何抵禦書市寒流,低谷中求生?

2月22日台北書展舉辦「韓國出版的活力」論壇,邀請三位韓國專家現身說法,分從韓國的webtoon(網路漫畫)和Web novel(網路小說)熱潮、社區書店與獨立出版、圖書定價制等三方面,分享韓國出版界的發展。

【趨勢速寫】webtoon產業大爆發,IP產業線成熟

韓國近年webtoon的驚人成長受到國際矚目,2020年起市場規模已快速超越紙本漫畫,振興了國內原本萎縮的漫畫市場。韓國青江文化產業學院為韓國最大的漫畫教學大學,也首開先例成立網路小說科系,該校教授全慧貞(Hea-Jeong JEON)解析,webtoon這個詞源於「web」與「cartoon」的合成,最早因網路發展而興起,一開始僅將紙本頁面轉作網頁瀏覽,以及適合網路社群版面的「essay toon」(散文式漫畫),後來智慧型手機普及,形成了專門適合手機介面閱讀、縱向滾動瀏覽的新型態漫畫,也因其直條形式而被稱為「條漫」。

◆平台多樣化,商業模式多元

她回顧webtoon產業的成長,先是Daum、Naver、Yahoo等入口網站設立網路漫畫專區,後來逐漸發展出獨立平台,目前國內包括最大的Naver Webtoon在內,共有Kakao、Daum、Lezhin comic等十多個熱門webtoon平台,從最早提供免費內容,到採每月訂閱、搶先收看或依作品集數收費等,建立起成功的商業模式;除了上述大平台,也有postype等獨立漫畫平台,支持非主流、多樣化的漫畫發表。

◆韓國webotoon產業銷售額2022年史上新高1兆8290億韓元

據統計,韓國webotoon產業銷售額自2018年以來連五年成長,2022年創下史上新高1兆8290億韓元(約13億6456萬美金),較前一年成長16.8%,其中webtoon平台的銷售額首度突破1兆,達1兆1277億韓元,較前一年增長36.8%。Naver Webtoon在美國的總部Webtoon Entertainment更宣布今年將於美股上市。 

◆所有漫畫家已全部轉向網路,以紙本漫畫為主的創作已消失

由於webtoon完全取代紙本漫畫,全慧貞表示,「韓國所有漫畫家都轉往網路發表,他們不再拿紙筆畫畫,我們的紙本漫畫出版可說已完全消失。」

◆紙本書是粉絲收藏品,有看過內容才會買

同樣地,網路小說也與紙本出版走向分流,網路小說作家在平台連載作品、培養粉絲,最後若出版成紙本書,「其意義類似於粉絲收藏品。」她指出,「對年輕讀者來說,作品登上大平台連載,比起出版成書,更代表了流行和人氣指標。」

◆網路小說節奏快,一集就要從困難開始到解決

她也強調,網路小說不只像「電子書」轉為電子載體閱讀而已,它的敘事特性、世界觀都與一般小說不同,連載集數長而節奏快,「例如過去可能花很長篇幅描述主角歷經苦難的過程,現在卻每一集都要有『從困難到解決』的輪迴,才能一直吸引讀者,所以寫作的挑戰很大。」

◆34.5%韓國人每天都閱讀網路小說

她解析網路小說興起比webtoon晚,但成長更快,並帶來閱讀率的逆勢成長。據2022年統計,韓國網路小說的市場規模達1兆390億韓元(約10億4372萬美金),較過去兩年內增長62%,自2013年以來在10年間成長高達100倍。截至2023年10月,韓國國內網路小說閱讀用戶量為587萬人,高達34.5%的國民每天都閱讀網路小說,31.3%的人每周閱讀3至4次。

◆IP產業線成熟:小說、漫畫、影視到全球

網路小說與webtoon的發展相輔相成,許多平台同時連載漫畫與小說,以Naver為例,2023年11月平均每日連載100部漫畫,流量最高的前6名、共42部作品中,約31%為網路小說改編,以職人題材、浪漫奇幻類型為大宗,整個產業建立了從漫畫改編小說、再到影視動漫作品,進而行銷全球的商業模式。


在各類型作品中,流量排名最前面的6部作品中,有31%作品為網路小說改編,及圖中以紅色標註的作品(全慧貞整理,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例如2016年起在KakaoPage連載的網路小說《我獨自升級》(나 혼자만 레벨업)之後改編漫畫、動畫在Netflix上架,2021年累計銷售額400億韓元,網路漫畫與小說在全球累計讀者1.75億人;Netflix夯劇《財閥家的小兒子》(재벌집 막내아들)也是先從網路小說改編漫畫、再拍成電視劇。


《我獨自升級》由網路小說發展為網漫,再發展成動畫,不同階段主視覺


《財閥家的小兒子》從從網路小說改編漫畫、再拍成電視劇,不同階段主視覺

◆作者與內容開發商分潤,從1:9到7:3,創作者收益大幅成長

webtoon的IP衍生收益龐大,也為創作者創造可觀收入,據美國《富比士》雜誌調查,作者與內容開發商的分潤比例從過去的1:9上升到7:3;以Naver Webtoon為例,2021年旗下作者最高收入達100億韓元,年收入超過一億韓元的作者也為數不少。

◆作品產值高,工作室林立,內容分工細

她笑稱,網路小說作者若以平均兩年連載完七百集,「基本上就可以發財退休了。」而webtoon產業也走向精細分工,通常是個人招募助理、或成立工作室,團隊內有專責上色、背景等人員,大的工作室的員工編制可達幾百人。

◆困境:創作者過勞與內容重複度高

但高報酬對應的是嚴重過勞,例如《我獨自升級》的漫畫家DUBU(장성락)就於2022年突然腦出血病逝,令人唏噓。她表示業界正呼籲重視此問題,漫畫平台或相關單位也做了些許調整,但整體而言並無明顯解方。

另一令人擔憂的現象是,競爭激烈雖能在市場淘選出優質作品,但海量作品也造成題材重複、故事模式僵化,因此業界期盼能有更多空間,支持作者進行不同類型的創作。

【社會運動】自己的出版自己救:圖書定價與抗議google傭金壟斷行為

自2017年起擔任韓國出版協會會長至今的尹哲鎬(Chulho YOON),為引領出版界變革的重要人物,他講述近年韓國推動圖書定價制、提告Google的經驗,都值得台灣借鏡。

韓國推動圖書定價制的背景與台灣相似,他回顧1990年代起,因網路書店崛起並殺低折扣,危及小型實體書店的生存,造成1992至2002十年間,實體書店從原本的5371家銳減為2328家;不過另一方面,折扣也帶來業績成長,因此出版社起初並不反對。


韓國書店數量總數從1992年到2002年之變化圖(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尹哲鎬強調,「賺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社會能夠支持更多元的書籍出版、更多樣性的書店存在,否則就算出版社的營收增加,這也不是個良好的市場制度與生態。」基於這樣的危機意識,出版界開始倡議圖書定價制,「所以某種程度上,這不是為了市場利益,而是一場社會行動。」

事實上,韓國的出版與書店業者自1970年代末便有圖書定價協議,2003年則依《出版文化產業振興法》正式施行圖書定價制(書籍售價不得低於定價9折、可再依售價做10%內的促銷優惠),但只規範18個月內的新書,因此成效不彰。經過業界漫長努力,韓國於2014年11月起實施新版《圖書定價法》,將新舊書皆納入限制(但出版社可在書籍出版18個月後重新定價),書籍售價為定價9折內、加上促銷不得低於85折。

然而,民間的反對聲浪未歇,還有消費者團體針對這個法條申請釋憲。2023年7月韓國憲法法院做出判決,基於「文化保護與市場秩序同樣重要」,認定《圖書定價法》並不違憲,但公部門可提出改正法案。尹哲鎬無奈表示,韓國政府正積極提出新的法案以取代《圖書定價法》,「所以此刻出版界正努力向國會遊說施壓,說明圖書定價制的必要性。」


2023年8月,韓國出版界在韓國文化體育部首爾辦公室前舉辦遊行,訴求:1、停止出版預算之削減、增加圖書館購書預算;2、正視非法版權對出版業之傷害,進行嚴格法律制止與社會教育;3、修改版權法與圖書館法,使之保障出版權益;4、至少應該由部長親自出面,親聽出版社聲音。首排穿著西裝者為韓國出版協會會長尹哲鎬(圖片取自:대한출판문화협회 Korean Publishers Association臉書專頁)

此外,韓國出版界正在打的另一場仗,則是反對Google、Apple強制用戶在「In-app purchase」(App內購買)使用Google或Apple行動支付系統、並對app開發商收取高達15-30%佣金。為此,他們號召串連各界推動立法、提起民事訴訟,成功促成韓國國會於2021年通過修訂《電信商業法》禁止此壟斷行為,為世界先例。2023年10月,韓國廣播通訊委員會因此分向Google、Apple兩大營運商提出徵收475億與205億韓元的附加費。 


美國Apple專賣店(攝影:bryan

尹哲鎬表示,出版社其實不是「In-app purchase」壟斷的直接受害者,許多webtoon或遊戲公司的損失更大,「但出版協會關心的不只是錢,而是民主、自由的價值觀,與我們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他以自己曾投身1980年代韓國民主運動、入獄三次的經驗為例,認為台灣出版界與韓國一樣有著高度理想性,因此多年來與台灣友人的交往倍感親切,也祝福台灣出版界能有活躍的發展。


「我需要會閱讀的總統」,2022年2月下旬,韓國總統大選前,韓國出版協會在辦公大樓前舉起如此標語(圖片取自:대한출판문화협회 Korean Publishers Association臉書專頁)

【自我實踐】獨立書店與獨立出版的能量

與網路蓬勃發展相對的另一面,則是實體書店與出版的熱潮。韓國《民族日報》圖書版記者崔源亨(Wonhyung CHOI)觀察,雖然紙本閱讀率持續下滑,2021年統計韓國成人平均每人每年僅閱讀4.5本書,但「社區書店」和「個人/獨立出版」卻反向成為趨勢,他把這個現象解讀為「韓國出版業的自我實現」,也開啟了有別於傳統出版的新市場。

他表示韓文的「社區書店」也可譯為「鄰里書店」,類似台灣的「獨立書店」,截至2021年的統計,韓國共2000至2500間書店,其中社區書店約占800多間,至2023年底則成長到將近千家。

「我們賣書,但我們不僅是賣書的地方」是這些書店的共同訴求,它們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特色,例如有賞鳥、哲學、性平等各種主題書店,皆因店主的興趣而聚集同好,店內舉辦活動、工作坊,甚至從事出版,也販售相關用品,凝聚社區讀者,或進而發行地方刊物。但與台灣相同的是,隨著政府對獨立書店的補助政策不再,如何營運維生為當前挑戰。

與社區書店並行的個人出版,則不依循傳統出版通路發行,直接面向讀者,取材或設計都更實驗創新,並有專屬書展——由藝術書店YourMind於2009年創辦的「首爾藝術書展」為目前韓國最大規模的獨立出版展,吸引海內外讀者。


首爾藝術書展(攝影:史蒂芬郭)


首爾藝術書展(攝影:史蒂芬郭)

個人出版雖非市場取向,卻有不少意外暢銷的作品,例如台灣已引進的《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年糕》作者為輕鬱症病友,本書自述與精神科醫師的療癒對話,引起廣大共鳴,從個人邁向商業出版,上市一年內就銷破37萬冊,售出多國版權;以《媳婦》(며느라기)等作聞名的漫畫家申秀智(Soo Shin Ji),也是從webtoon、個人出版到暢銷改編影視的成功例子。

其他體現獨立出版精神的書籍,有的概念類似台灣的「小誌」,如結集兒童畫作的摺頁書《地球動物圖鑑》、收羅數百種描述顏色的韓文字所做成的色票書《顏色352》,或近年暢銷的作者李秀娥(이슬아,Lee Sulla),將email給訂閱讀者的每日內容集結成書。「他們代表這是個人人都能當作者的時代,內容可以大眾、可以個人,透過獨立出版為自己出書發聲。」

一般商業出版社也關注個人出版的發展,不僅首爾書展設立獨立出版專區,社區書店則扮演兩者的中介角色,透過讀書會、策展、甚至舉辦文學獎和出版等,成為匯聚讀者與新作家的空間。


「韓國出版的活力」論壇(台北國際書展基金會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3-14 12:00
人物》通譯之後,我想寫下屬於臺灣的故事:訪羅漪文談《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

羅漪文講話的聲音細而慢,覺得不自在時會用手搓桌子。這讓筆者想起她在書裡說:「我不擅與人交際,不習慣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當老師很多年,是知識支撐我站在講臺上完成授課。」

從清華大學中文所畢業後,羅漪文一直在母校兼任授課。採訪這天,羅漪文穿著綠色上衣、帶有一些「少女感」,她以作品《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獲得「第24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首獎」。羅漪文藉由司法通譯這雙「中立之眼」,用細膩克制的文字,讓讀者看到臺灣司法與移工之間的問題,傾聽到異鄉人的無奈心聲。

羅漪文出生於越南西貢,彼時越戰才剛結束不久,越南華人生活慘澹而動蕩,父親在深夜被越南公安抓走,直到1986年才被釋放。1991年羅漪文一家決定移居臺灣,父母變賣房產、湊錢買了機票,抵臺後蝸居在位於木柵的「安康社區」。那年羅漪文才13歲,需要在陌生的土地上長出根來。

或許是自身攜帶的「離散」屬性,讓羅漪文在若干年後走進「司法通譯」的田野。從移民到移工,在羅漪文盡量保持的「中立」位置下,她仍從文字中流露出對「異鄉人」的溫柔與關照。

➤成為通譯,是田野的一部分

羅漪文覺得,自己並非抱著強烈「決心」去介入某個社群的類型。撇開身分背景,她只是一個「在校園很久的臺北女生」。然而,她身上散發著一股對世界的好奇心,像極了一隻站在窗台上觀察世界的貓。

起初羅漪文是在尋找拍攝紀錄片的題材,無意間聽到某位大姐說自己在區公所擔任越南文翻譯,協助移民翻譯、處理文書作業等。這讓羅漪文意識到:除了人力仲介,公部門也需要雙語翻譯。於是透過引薦,羅漪文來到「司法通譯協會」創辦人陳允萍的課程上。

「我當時純粹只是想去看看誰會上那堂課,看看那些結婚來的姐姐妹妹除了家庭以外,還有什麼樣的生活。我跟老師說想做田野調查,老師說你乾脆來報名上課好了。」

上了一兩堂課後,羅漪文才知道「司法偵查不公開」,所以紀錄片是拍不成了。羅漪文想著那可以拍劇情片,所以留在「現場」、獲得細節仍舊很重要,於是一路把課上完,並於2017年獲得司法通譯的證照。順水推舟地,羅漪文開啟了她「成為司法通譯的日子」。

在田野的過程中,她接觸了許多失聯移工,有人在工地綁鐵、有人是家務工、有人務農、有人在餐飲業幫忙,也有年輕女孩在從事特種行業。這讓羅漪文意識到,其實臺灣在很多行業都非常缺工,甚至是市政府的公園維護、街道花木照護等公務,都非常仰賴移工。然而,在目前的移工政策下,有些行業不能聘請合法的移工,而移工也不能「自由轉換僱主」,所以很多與原僱主不適配或賺不到錢的移工,在龐大債務與親人生計的壓力之下會選擇「逃跑」。最終,那些無法聘到合法移工的工作,就成了失聯移工的棲身之地,而勞僱雙方此時都冒著「非法」的風險。 

作為通譯,羅漪文往往和案件「靠得很近」,心思細膩的她捕捉了許多細節,也是這些細節,讓羅漪文用文字撐起了一幅飽滿而厚重的「人間圖景」:神態澄澈的專勤隊員詢問滿面滄桑的外勞、糖尿病併發多重器官衰竭的偷渡中年女性、每天接十幾個客人的年輕女孩、右手食指被包紥成「白饅頭」的工人……

對羅漪文來說,最困難的不是語言,而是人情世故和複雜的情緒。因為一路讀到博士,羅漪文的生活圈其實很小,人情世故的習得來自於小說文本而非真實的人。至於情緒,羅漪文則盡量用通譯的「中立」原則去淡化、保護田野對自己的衝擊。但有時候,羅漪文還是不免對他人心生關照:

「拿到錢回家以後,不要告訴別人你有那麼大的一筆錢,好好安排你的人生。」羅漪文對從事特種行業的年輕女孩說。這是她作為通譯,破例對當事人講出的案件以外的話。

➤「呆滯」的移民

對外籍移工來說,臺灣終究是異鄉,他們有一個明確可以「回去」的故鄉。但對自小移民臺灣的羅漪文來說,臺灣就是故鄉,但這故鄉裡又分明有著獨一份的「異鄉感」——也許可以將之譯為「孤獨」。

「我一直都是很明確感覺到孤獨的人,好在,孤獨的時候我可以閱讀。我花很多時間在閱讀,至於外面的事情,就先不要處理。」而這種「先不要處理」的方式,羅漪文自幼年便開始「練習」了。

舉家遷徙至臺北後,父母忙於生計,羅漪文便去學校唸書。對於陌生的環境,羅漪文感到無所適從,她便選擇以「呆滯」的方式自保。「我都讓自己處於一個呆滯的情況,沒有反應的情況,慢慢長大。」

化為細節,她口中的「呆滯」指的是:同學們在玩什麼,就在旁邊看;下課就回家,沒什麼社交圈;有時候同學會嘲笑她的口音,也不會感到生氣。好在羅漪文功課還不錯,同學們不敢「動」她,頂多覺得她是個孤僻的人,覺得她很無聊而不想找她聊天。

「我一直處於一種默默在旁邊看的狀態,看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別人在聊什麼,但我不想也不會主動去加入。你可以講那是一種滿難的融入,我變成話很少的人,我不知道怎麼講話才得體、別人才聽得懂。」羅漪文淡淡地說。

或許這種「不沾鍋」的個性,也讓羅漪文能夠既貼近田野、又保持旁觀者的冷靜。例如在案件現場,羅漪文遇見過對外籍移工破口大罵的通譯,認為勞工丟了自己國家的臉,而移工也以「你也是越南人,你怎麼不幫自己人」激烈回應。但對羅漪文來說,在越南的她,也仍舊是個移民,身分認同這件事,其實是個可以「先擱著不要處理」的問題。

「大家以為我好像跟越南社群很親近,其實也沒有。我跟身邊不同的人有碰撞就會親近,親近的話就會想聽對方的故事,去理解對方。」

至於如今腳下生活的這片土地,羅漪文表示:「我13歲來,見證過臺灣社會很多紛爭。從早期的本省人、外省人紛爭,到後來學院裡的中國文學、臺灣文學紛爭。後來我覺得好煩,所以我就用我的標準——無論你是什麼文學,或者無論你是什麼人,我必須要面對面,直接相處。」

「如果沒有人跟人的直接相處,我就用老策略,就是先擱著不要去處理。我不會很興奮、很積極或很文藝地說:現在有外籍勞工問題,我要努力去接觸那一塊論述,而是:我的生活裡有外籍勞工來了,我認識了,自然而然就想了解。」

➤為臺灣寫故事

採訪快結束,羅漪文說自己要補充:「大家都在問通譯和移工,但其實我的本業還是文學欸。怎麼沒人問我的文學養分來自哪裡?」

筆者驚覺自己忽略了,羅漪文作為新移民,家裡說潮州方言,國語原來不是她的第一語言,而且從「國語應用」到「文學寫作」,這其實是一件有門檻的事。

一反採訪到中後段的疲憊,羅漪文很開心地分享:「我告訴你,我的文學養分來自誰,有一個作家叫王鼎鈞,他影響我很深。他有一部作品叫《左心房旋渦》,寫的是1949年從中國大陸來臺灣那一群人的流離經驗,那恰恰與我和我的家族的流離經驗是相通的。」

「王鼎鈞的中文非常漂亮,我的中文可以這麼好,完全是王老師教我的。拜讀他的作品、分析他的語法和修辭,讓我把自己的中文學好。」提到文學,羅漪文的眼睛都在發亮。

其實羅漪文唸碩士班的時候,就選擇王鼎鈞作為研究對象。即便有學姐質疑:為何選擇這樣一個老派甚至有點過時的作家?然而,羅漪文認為,王鼎鈞提供了當代中國人的流離經驗,「他一直在回憶他的苦難,我整個就接上了,我的老天爺。」

對羅漪文來說,王鼎鈞的流離經驗是寶貴的,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流離經驗也是寶貴的,包括移民、移工亦然。「臺灣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流離經驗來到這裡,對吧?有誰的經驗應該要被拱出來,有誰的經驗應該被打壓下去,我覺得也沒有。我同意我是最中立的第三方。」

「因為我經歷過臺灣的各種紛爭,但我是站在外面看的人,我覺得我可以幫臺灣寫小說。我接觸過經歷白色恐怖的老爺爺,我的花道老師是受過日本教育的一位很優雅的本省人,我也認識一些外省老師或學長姐,而我自己就來自越南華裔移民圈,又剛好接觸到許多東南亞配偶和移工。我覺得我可以當一個很中立的人,不涉及每個族群的紛爭,幫所有人寫故事,寫屬於臺灣的故事。」

羅漪文的這雙「第三方之眼」,確實也像通譯之職一樣,需要獨立於喧囂之外的冷靜與中立。而她的流離與移民的經驗,與臺灣這塊土地互相成就,並將成為彼此在文學上的養分,安慰更多工作、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
作者: 羅漪文 
出版:寶瓶文化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羅漪文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曾獲得臺北文學獎散文首獎,《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榮獲第24屆臺北文學獎年金類首獎。

出生於越南西貢,十三歲移居台北。目前在大學教授現代中文基礎寫作,並從事中越文筆譯、司法通譯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3-13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