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德國律師的警世科幻小說:《演算人生》ft.《膜》紀大偉、《拯救我們的自由》

當社會的統治者不再由國家擔任,而是轉讓給科技的完美演算法,人類的生活將會演變成甚麼樣子?人還需要自由意志嗎?又或者,愛情在這種社會模型裡會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追求,還是從上而下的分配?德國作家彼強.莫伊尼(Bijan Moini)的科幻小說《演算人生》(Der Würfel)今年1月推出繁中譯本,2月親自來台,於國際書展出席講座。名為「誰能決定我的自由意志?」的講座,邀得同樣書寫科幻小說的作家教授紀大偉出席對談,並由《演算人生》譯者陳冠宇擔任主持。

莫伊尼是一位德國伊朗混血的律師、政治觀察家與民權活動倡儀者,在擔任商業律師時由於小說構思的呼喚,決意辭去工作專心寫作。他所關注的議題包括數位化與極權之間的關係,並在科幻小說以外,出版了《拯救我們的自由:數位時代的起床號》及《我們的法律與權利:藏在法條背後的故事》,同時從事演講與撰稿的工作。

➤立方體世界

講座先從《演算人生》的故事開始,原文書名Der Würfel原意為擲骰子,在書裡指的是一個完美的演算法系統「立方體」。演算法收集民眾所有生活細節的數據,並提供無憂無慮的生活。這種從上而下的統治自然不是人人願意跟隨,於是,小說的主角塔索作為反抗派「數據拒絕者」,就決意過上辛苦的抗爭生活。

由於「立方體」的控制無孔不入,塔索的反抗就從將生活隨機化開始。他弄來硬幣與骰子,讓命運決定自己當天的衣著與行動,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每個細節都違抗立方體控制的苦行。在《演算人生》的故事裡,世界最高的價值就是要符合「立方體」的預測,從此獲得更好的資源。與此相反,反抗派選擇的這種生活可堪苦行。在此雪上加霜的是,塔索墮入了愛河——而他愛上的女生,恰好就是甘願受「立方體」控制的女生。

「科幻小說裡面有很大的力量,讓我們脫離現實世界,並對於我們所希望或不希望實現的世界有一個假想。」莫伊尼分享他對於小說形式的思考:「我在寫作的時候,不會讓讀者很輕易地抉擇究竟誰對誰錯。有些人會拒絕像書中那樣的世界,但有些人也可能會覺得,這樣的社會安排也不錯。」這幾乎就是書中男女主角的寫照了。

➤小說裡的中國批判

《演算人生》書中一個爭議點,是它對於中國政府毫不掩飾的批判。在小說的前面數章,已經寫下諸如「中國總是聲稱每個夥伴國可以自行決定要獎勵或懲罰甚麼行為,但當然〔……〕即使在辛巴威,任何批評中國的人都會立即被扣15到70分」這樣的段落。這可以說是當初中國推出社會信用體系後,世界各地即時的擔憂了,而莫伊尼將這個系統轉化為小說裡的「立方體」,並稱為立方主義。一種跨國的科技殖民。

會選擇對於中國進行直接的批判,首先是因為莫伊尼對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強烈不滿:「他們為了能夠在中國市場做生意,就接受中國的檢查機關更改他們的電影或劇情。」為此,莫伊尼直接選擇在作品中對中國進行批判,親手消除任何未來向中國市場妥協的可能。

這種批判有可能是非政治的,莫伊尼說:「最近德國有個有趣的民調,有25%的人不想被人管理,而想被AI管理。在我的書裡,這種反烏托邦沒有特別的政治立場,它只想預測人們的行為而已。它背後沒有像中國共產黨那樣的政黨,但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功能被濫用的可能性。」

➤思索科技的代價

紀大偉在1996年出版的《膜》,關注了相類似的反烏托邦議題,與《演算人生》一樣,也涉及人類進入一種新的科技狀態時的狀況。紀大偉認為,這是一種「離鄉別井」,像移民或難民一般的際遇。「人究竟要付出怎樣的代價?與《演算人生》比起來,《膜》在這方面是比較青澀了。現在我想寫《膜》的續集,因為它對於移民、難民,還有還有氣候變遷造成的難民的痛苦的描寫得不夠多。」他說,既然莫伊尼證明了科幻小說可以寫得很恐怖,那《膜》的續集也可以這樣做。


紀大偉(左)與主持人陳冠宇。

所謂的青澀,並不是指寫作技巧,而是時代已經變遷。在90年代,依靠演算法科技與大數據從上而下的管制並不普遍,像「立方主義」的思考大多在文學當中,而非現實世界。莫伊尼指出,我們現在的社會已經高度個人化了,像是每個人在Spotify上都可以擁有個人的歌單,決定自己想聽的音樂,而非依賴廣播。但這些歌單背後都有演算法的陰影:「我們現在使用的app就像書中的『立方主義』,是個人化的假象。實際上它就是科技對於我們的分類。」要對抗這種狀態,莫伊尼在《演算人生》裡所進行的嘗試就是以隨機去制衡秩序,以個體去拒絕集體,並以停止去破壞管理。

思索這些科技的驚悚主題,莫伊尼並沒有要求讀者屏棄現有生活。對談結尾他坦承自己其實是個熱愛科技的人,擁有朋友圈裡第一支智慧型手機。對於自己創造出的「未來app」,也透露著好需要的嚮往。例如社交場合,透過某種app幫助雙方快速找到能夠深入交談的話題,而非僅僅講些場面話。他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個人化」,但使用者需要認知到這些功能在不同層次上的問題。

個人化其實就是過濾資訊,假如延伸下去,app連動隱形眼鏡,將雲端與實體層面上,「個人」不喜歡或者看了會引起負面情緒的資訊都過濾掉(例如貧窮),那將是一個恐怖的虛假世界。「所以關鍵就是用途。怎麼用?用在哪?一把刀可以用來塗抹果醬在麵包上,也可以殺人。」

➤同場加映:《拯救我們的自由》中台灣讀者關心的問題

Q:AI人工智慧因ChatGPT的出現,人們的工作權被取代,您是樂觀還是悲觀的?

莫伊尼:尚待觀察。歷史上,科技發展史也有好幾次變革,例如工業革命、汽車出現取代人力車,也改變人們的行為,所以我們要觀察AI出現之後,它取代了什麼,和做了什麼。它也許可以取代人們的一些行為,但也許可以因應AI發展增進我們的創造力。

攝影機問世時還沒有修圖技術,隨著AI新技術的產生,修圖專家出現了,運用技術讓舊的經典被修護重新保存,或運用新技術將經典作品進行再創作。這些都是新科技的優勢,雖然可能取代掉一些技術性的工作,但也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優缺點仍有待觀察。

Q:AI安全,之於個人該如何防範?

莫伊尼:可以從2個層面說明。我們個人可以選擇是否受AI操控,提供個人資料來讓AI使用。另一個積極作法就是減少個人的數位足跡,以減少受到AI操控。不過,我個人對這樣做法的影響力是不樂觀的,因為這個做法對於消弭AI的影響很有限。

「提升大眾的認知」是最重要的,也是閱讀《拯救我們的自由》這本書最大的價值——雖然大眾有了認知不一定會行動。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拯救我們的自由:數位時代的起床號
Rettet die Freiheit! : Ein Weckruf im digitalen Zeitalter

作者:彼強.莫伊尼 (Bijan Moini)
譯者:李建良
出版:遠流出版
定價:33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演算人生
Der Würfel
作者:彼強.莫伊尼(Bijan Moini)
譯者:陳冠宇
出版:堡壘文化
定價:5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彼強.莫伊尼(Bijan Moini)

德國自由權協會(Gesellschaft für Freiheitsrechte)專職訴訟律師。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曾於德國一家商事法律事務所擔任律師三年。除法律專業外,亦熱衷寫作,著有以人工智慧為主題之小說《演算人生》(Der Würfel, 2019)(獲得2020年Seraph科幻小說新人獎及2020年德國最佳德語科幻小說獎)、法律科普書《我們的法律與權利:藏在法條背後的故事》(Unser gutes Recht. Was hinter den Gesetzen steckt, 2021)等書。現今並以自由人權專家的身分出現在各大影音和平面媒體以及社群網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所有異業,都是名之為「我」的領域:專訪《山獸與雜魚》林敬峰

​​風強的午後,林敬峰綁著馬尾爽朗現身。黑褲、黑鞋上有幾痕漆色,大概是進劇場工作時留下的印記。採訪團隊跟著他穿越臺大校園,途經幾叢花草,樹,偶遇幾隻野鳥,最後抵達位於生命科學館的濕式標本室。

今年2月,林敬峰出版第一本書《山獸與雜魚》,全書分為啟、山、海、刀四章。依循「源」與「緣」,由山入海,歧出多條路徑,看獸與魚的生死,寫製作標本的思想靈轉,記內向的自我對話與反省,留存凝視自然、進行庖廚及美學的思索辯證。


林敬峰受訪時帶來以動物為主題繪製的手稿

➤標本室現場:被沖淡的死亡

佇立門內,淺笑著迎接我們的,是臺大動物博物館學生志工謝季恆。她自嘲自己是《山獸與雜魚》裡的NPC,事實上,探究林敬峰的標本製作之路,謝季恆扮演著重要角色。

兩年前,時齡20歲的林敬峰,參加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原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鳥類標本研習營,認識了謝季恆。同年暑假,他以實習者身分參與製作哺乳動物標本,開學後,恰巧臺大動博館需要人員協助處理麝香貓遺體,當時已是學生志工的謝季恆,便找來林敬峰。

剛開始做標本,林敬峰戰戰兢兢,卻很快適應,「在標本室,你會發現生死這件事情被沖得很淡。就是當生物的生命消失,牠變成一個待處理的物件的時候。」大量的死亡發生,人沒有餘力為單一個體哀悼。既然動物已死,能做的就是好好保存牠們的遺體與記錄。

標本室內排列有無數層架及冷凍櫃,林敬峰、謝季恆和學弟三人,各陷於一張可旋轉的座椅,談話活絡,環境並無預想中的冰寒嚴肅。

「謝季恆說早上九點要幫我把鼬獾拿出來退冰。」林敬峰說,手持明顯僵硬的鼬獾屍體。對面學弟接著補充:「結果謝季恆比我晚到。」

林敬峰將鼬獾放上塑膠盤,發出碰撞聲。倚著桌緣,他用鑷子撥弄鼬獾毛髮,檢視體表有無寄生蟲,邊聽學弟分享前幾日去宜蘭接毒殺羅文鴨的事。

林敬峰的雙手持續動作,依序量測鼬獾的吻肛長、尾長、含爪及不含爪的後掌長、耳長,熟練翻轉鼬獾身體。他喊出測量部位與數字,學弟記下,談話間無懼於偶爾飄散開來的腐敗氣味。

前置作業完成,鼬獾屍體尚未退冰完全。牠側躺在黃色塑膠盤上,被擱在一旁。

➤名之為「我」的領域

林敬峰隨後拎來一袋魚,腥味濃烈。我們或遠或近圍著他,看他捏著針,為幾條下雜魚展鰭。離開海水便折疊在一起的薄膜完整展開,魚的特徵與細節變得鮮明。林敬峰指著日本美尾䲗(Calliurichthys japonicus)說:「這隻很美,是我最喜歡的魚。」

就讀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的林敬峰,別具審美眼光,將科學與美學融會貫通,成為深刻的思索:「我們在製作標本的時候,檢傷有檢傷的意義、胃內容物解剖有它生態上的意義、寄生蟲是生活史上的意義。」

林敬峰滔滔說著:「或是從美學的角度去看,這個魚牠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有什麼樣的文化符碼在裡面?一隻黑冠麻鷺,這是都市常見鳥,牠又具備了怎麼樣的人和這個物種的關係?」在他描述的視野裡,知的領域總能無限展開。


由上往下數第二隻展鰭的魚,就是林敬峰讚嘆連連的日本美尾䲗(Calliurichthys japonicus)

高中時期讀語文資優班、參加國樂社的林敬峰,原先以動畫系為志願。他著迷於《英雄聯盟》的角色設計與視覺呈現,因種種陰錯陽差,踏入劇場領域,主修服裝設計。延續著對角色設計的嚮往,於去年冬天完成畢業製作。

自它處習得的智識,反饋回劇場,相互滋長。他舉例,感染寄生蟲可能導致皮膚長出密集排列的斑點、疹子,類似圖騰便與噁心反應形成連結。若要讓觀眾感到不適,比起用燈無限狂閃,他更願意借用這類人類基因裡的遙遠記憶,例如將相關元素縫入角色服裝,做高明的轉換。


就讀劇場設計系主修服裝設計的林敬峰(右​​​​),2023年參與北藝大戲劇學院佰玖級畢業製作《食用人間》。(林敬峰提供)

知曉他的經歷,很難不聯想到「跨領域」一詞。其他人談起每個項目都是異業,林敬峰卻將之視作帶狀發展,沒有任何一件事能抽出來獨立看待。興趣和愛好多元的他,觸及眾多領域的邊界,甚至曾在漁港尋得一尾罕見魚種,有機會藉由發表新紀錄,駭進尚無法真正涉足的學術研究領域。

他以此為例,說自己一再回返漁港翻找雜魚,純粹是尋新獵奇。林敬峰的興奮裡有對頭銜的陶醉,有因僭越而生的快感。他重複幾遍:「沒有這麼高尚」。他只是做著想做的事,摸著每個圈的外緣。對林敬峰而言,「跨領域」這個形容從來不成立。

他的笑容很自信:「用狂妄點的方式說,我,就是領域。」

➤站在端點上持續試探

就像從繁瑣事務中脫身換氣,林敬峰遊走在不同場域,清楚意識到身體感的轉換,調頻自如,動力源源不絕。他形容走入山林是有點龐克的事,需要刻意遠離人群,從便利的都市生活中抽離,學習在野地環境活下去。身處廣袤林野,要盡可能地縮小自己;至漁港闖蕩,就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夠狠、夠葷素不忌的人,講講黃色笑話,勇於跟漁市大哥們搏感情。

《山獸與雜魚》寫林敬峰與各類生物會面的緣分:如山一樣的豬、不可思議的蟲蟻、造成市場歐巴桑爭論不休的無毒菇類,還有待他出恭後,喜悅湧來的糞金龜。接著鏡頭轉進漁港,他從怯生生的姿態,到融入港邊文化,與漁市前輩建立關係,得以經手一籠一籠種類紛雜的下雜魚蝦,拎回待調理的食材,不斷從搭建在寢室角落的「傳奇廚房」端出佳餚。


林敬峰親手打鱗、破肚、剁骨、剖煮的下雜魚湯,煥發出令人垂涎的濃郁奶白色。

沉潛其中,我們以為林敬峰的眼光與大眾全然不同。然而他所看見的山與海,依然蘊含社會建構出的理解與眼光差異。

林敬峰談到,山在一般敘事裡,多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海卻常與食物、經濟、外交牽連。山中動物如哺乳類、鳥類,歸農業部管轄,受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魚類同為野生動物,則歸漁業署。

他認知到「山高海低」的視角落差,也坦承自己無法平等看待沿途相逢的眾生。如他在書裡所寫:「我必須承認,我的感情標準是浮動的,我從來就沒有辦法以平等的目光注視不同的物種⋯⋯我永遠無法像凝視一隻犬殺穿山甲半闔眼睛一樣的凝視一條躺在漁港的死魚。」


2023年6月,林敬峰從台北山區撿來遭受犬殺的穿山甲遺體。他寫道:「我曾以為我已經習慣見到這樣的死亡,面對單一個體已經不再哀悼,能以鋼鑄的情緒不動聲色看待犬殺。但隔著手套碰到穿山甲毀壞的鱗甲,不平整的鱗片磨擦出咖咖聲響,眼窩意外泛起了一汪淚。」2024年1月,林敬峰解剖遭受犬殺的穿山甲,後已將保育類動物交予公家單位,非私人持有。(擷取自林敬峰臉書

書末,他自述以刀走經動物的肉體筋骨,無有遲疑地剝落毛皮,掏出內臟,製作標本時的種種念頭。後記裡,謙虛寫道:「我是旁觀者、是介入者,是一個永遠的外人,在各個圈子的邊緣徘徊張望,盡我所能地觸碰『自然』這個文本。」採訪現場,林敬峰進一步補充:「既然我只能是外人,那我能不能做到外人的極致?」他的語氣顯得單純,企圖心卻強烈得讓人無法反駁。

話語落地的沉默時光,林敬峰低頭,專注地解剖鳥類腸道,接連拉出許多乳白色的長型寄生蟲。他對邊界的試探,仍持續擴張。

近期林敬峰正在為臺大動物標本館策劃新展覽。他試圖推翻既有的呈現形式,詰問著身處當代,我們仍然只需要、只能夠透過標本認識一個物種嗎?跨足諸多端點上的林敬峰,肩負溝通任務,決心挑戰完成一個有別於傳統博物學的展覽。

我們深切期待著。此刻標本室裡,生者寥寥數人。諸物蟄伏,某日,將進入另一種時間的計數。

➤後記:當隻快樂自由的黃喉貂

林敬峰的作者簡介寫著「螞蟻獵人,蝙蝠聽眾,猫仔追隨者」,我們詢問三者各自代表的意義為何,才曉得他指涉的並不只有3樣動物。

從前他養螞蟻,透過人造巢體認識螞蟻的社會結構與分工。書中〈蟻神〉文末表明不再養螞蟻,然而近期他正準備接收朋友因搬家而需轉贈的蟻窩。

高中住校時,林敬峰慫恿當時打算推甄電機系的室友,依照網路圖片焊出一台蝙蝠收音機。超音波經過倍率轉換,成為電子訊號,能用耳機聽。「一中的操場就有蝙蝠。」林敬峰說,蝙蝠靠指骨飛行,急轉時,滴滴滴的頻率會有變化。原先無法擷取的訊息被捕捉,讓人類能夠解讀,「超帥的!」他脫口而出。

追隨猫(bâ)仔,與街頭浪貓無關。台語「猫仔」包含白鼻心、鼬獾、食蟹獴、麝香貓及黃鼠狼。為此,林敬峰買了兩台自動相機,學習看獸徑、食痕,追尋線索,選擇架設機器的位置,當猫仔的身影出現在鏡頭前,印證自己的猜想,就像一個對答案的過程。

那麼,如果下輩子能當動物,想要選誰?顯然不會滿足於當下的林敬峰,毫無猶豫地喊出:黃喉貂。


可愛的黃喉貂!(擷取自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臉書

林敬峰描述黃喉貂是違背生物機械論的漂亮哺乳動物,生活範圍廣,體格壯,還是台灣貂科裡咬合肌力最強的一群。最重要的是,牠的行為不可預期,「會做一些很屁的事」,例如跟木頭打架,咬相機鏡頭,滾過來,又滾過去。

黃喉貂何以要與木頭搏鬥?林敬峰說:「有人會推論是不是木頭裡有天牛幼蟲?可能是這樣子,但某種程度上,我更願意去相信牠就是在玩,讓牠遠離這個機械論。」林敬峰嘴角上揚的樣子有些靦腆。

「黃喉貂很快樂。」林敬峰以自得其樂的特質詮釋黃喉貂的行為,並遞來手機,展示前幾日剛處理完剝皮的影像。黃喉貂金黃色的毛皮染有乾涸的血,肉體精實。「而且牠的學名是Martes flavigula!」查找拉丁字源後,林敬峰翻譯如暗語的字串,突然宣告:「我是擁有金黃色喉嚨的貂!」

他搭配動作,握起拳頭,看起來和黃喉貂一樣快樂。


採訪團隊邀請林敬峰透過肢體表演,模擬製作標本時量測動物體長的情境。戲劇與標本製作,在此結合。

山獸與雜魚
作者:林敬峰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敬峰

螞蟻獵人、蝙蝠聽眾、猫仔追隨者,任林野的豔陽在皮膚上烙下印記,與植木扶疏的土壤共色。生於盆地埔里,被群山予以更多的溺愛,於是走向群山,用有限的感官與她對話,並爬梳成文,試圖讓生命在文與字之間現蹤。就讀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主修服裝設計,也在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製作哺乳與魚類標本。作品散見於《上下游副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03-25 10:30
OB短評》#461 擦拭玩心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神明離去之後

臺灣神社的收藏物語
劉錡豫著,衛城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大家都知道今天的圓山飯店是日治時期台灣神社遺址,但是神社裡的許多物件在時移勢遷之後又去了哪裡呢?這是一個迷人的問題,帶著尋寶的色彩、探奇的氣味。嚴肅以待的話,也牽涉到物件的質性、美術品的分析,乃至文物的歸屬。本書交叉比對台日資料,並且全彩配圖,勾勒出這些台灣神社「居民」的完整身世與去處。不僅展現出宗教與美術如何交集,也闡明了這些當年之物與今日社會的連結。 【內容簡介➤

深時遠見

時間感如何影響決策,人類如何擺脫短期主義的危局
The Long View: Why We Need to Transform How the World Sees Time
理查.費雪(Richard Fisher)著,張毓如譯,麥田出版,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在這個「快」為至上的時代,本書大哉一問:何以古人願意投注心力在自己不及見的遠大事業上,成就令今人驚嘆的古文明?作者抽離當代潮流,翻開歷歷史證,一方面梳理西方自古以來的時間感流變,指出短期主義怪獸的養成軌跡,另一方面也切中要害,掃描出現代世界體質已如何因此傷痕累累。其後繼續在「時間」的冒險旅程中前進,透過各種角度的剖析,助世人回復內建於深層意識的時間感初始設定,在悠遠和緩的基臺上召喚回一個剔透柔軟的「未來感」。 【內容簡介➤

飛行就是如此簡單

Vždyť přece létat je snadné
伊凡.維斯科奇爾(Ivan Vyskočil)著,湯瑪士.瑞杰可(Tomáš Řízek)繪,張先瑄譯,捷克商麋鹿多媒體,39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從事物的意義、奇妙的空間、言語的扭曲,諸多難以想像的種子中滋長出來的離奇故事,其實透著對社會的刺。故事中那些物體的樣態、人的動作、聲音的出沒,都以遊戲的姿態,提醒讀者擦拭玩心,再以聲控的方式大聲遊玩。當我們將那些時至今日都仍然像彩色彈珠反射著斑爛光線的趣味、異想、幽默、荒誕,放回60年代捷克這樣的遊戲臺,就會知道,要能夠在那樣的環境中飛行,其實並不簡單。 【內容簡介➤

我當司法通譯的日子

法律之前,不讓移工喪失權益與尊嚴
羅漪文著,寶瓶文化,37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在「外籍勞工」、甚至是「逃逸外勞」這樣的全稱之下,一個個離鄉工作卻落入司法處境的勞動者們的面貌,對台灣人來說一直是模糊的存在。作者透過越南語通譯的角色,直接「聆聽」並幫助越南籍移工「說話」,也因此轉譯了各種人生故事與勞動身分以外的經歷,包含曾經戰勝南越的北越革命後裔出現在作者面前時的震撼。獨特的寫作位置與細膩的觀察能力,成就了這本只有作者能夠完成的重要記錄之書。 【內容簡介➤

我就亂!處變不驚的免整理魔法

I’m a Mess
艾娜特.薩法替(Einat Tsarfati)著/繪,駱香潔譯,遠足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當日本整理女王近藤麻理惠,宣佈身為三寶媽,可能得放棄整理時,立刻引來一片嘩然。除了各大收納門派開始紛紛譴責或硬拗,更多的是來自整理苦手(或懶惰鬼們)的歡呼欣喜之聲,以及「妳也有今天啊!」的看好戲心態。本書作者運用鮮明的圖像風格,加上一層層(疑似壯膽)的分析,替許多人說出心底本音:「邋遢不行嗎?我就亂!」如書中試圖揭示的,人和身處的空間,沒有一定得如何如何,人只能接受自己本性的樣貌,而不用活在別人強加的標準裡。愛乾淨OK,想和史努比裡的乒乓一樣渾身是灰也無妨。這本精緻的圖文書,不只撫慰無數邋遢鬼的心靈,更體現聖嚴法師著名的箴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內容簡介➤

生命之核

主宰萬物生死的克氏循環
Transformer: The Deep Chemistry of Life and Death
尼克.連恩(Nick Lane)著,黎湛平譯,貓頭鷹出版,63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作者的爬梳引介有如奈米顯微鏡,把克式循環這個生命的根本機制,析理得清楚明白,頗有畫面感。跨科際的發現過程跌宕起伏,每每有出乎意料的突破,宛如演化的隱喻。 【內容簡介➤

三個深呼吸

鄭育慧著,寶瓶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這本芳療書樸實而罕見,沒有文青式活色生香的氣味形容,有的只是一次次的肌膚搓磨,一層層的放鬆,讓生、老、病、死的肉體們都在精油按摩中得到了安放。如此的溫柔是可以改寫人間的。【內容簡介➤

人類怎麼學

比大數據更重要的事,人類學教你顛覆成見、突破盲點的洞察思考
Think Like an Anthropologist
馬修.恩格爾克(Matthew Engelke)著,許可欣譯,聯經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閱讀本書,讓人聯想起20年前中譯的《見樹又見林》、《社會學動動腦》這些社會學的「入門」。這已成為西方學術的傳統,以專書的形式,撰寫可以讓一般讀者跨越知識或理論門檻,進一步了解學科表裡的入門磚。本書透過9個重要的人類學議題,不只介紹學門發展的歷史脈絡,同時點出人類學和當下生活之間的緊密連結,讓人試著以不同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經由本書由淺入深、由深返淺的勾勒,說明了人類學為何在近幾十年成為最生猛有力的人文學科。另外,本書也建議搭配《改寫人性的人》一同服用,效果加乘。【內容簡介➤

日本料理為什麼好吃?

從食材到廚房,176個有趣的美味科學Q&A
味・香り「こつ」の科学: おいしさを高める味と香りのQ&A
川崎寬也著,康逸嵐譯,PCuSER電腦人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談飲食可以有很多的可能,從正襟危坐的品味分析,到細磨文字捕捉人與餐點的回憶,乃至像漫畫《中華一番!》來個浮誇的讚譽……但本書以堅實的知識為後盾,提醒人們另一種可能,那就是「感官」所構成的「美味」,從來不只是主觀的感受而已,而是能在實驗室一一獲得解釋的科學事實。藉由近200則問答,讓讀者同時認識美味和科學,短小精幹,隨手翻閱,人人都可以是美食家兼科學家。別的不說,下次遇到不喜歡吃香菜的人,當對方還在描述口味時,你可以直接送給對方一則化學式,證明他的偏食可是天經地義。 【內容簡介➤

預言又止

羅智成著,聯合文學,3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詩人總是在路上,看著自己,看著宇宙,一旦起心動念,則滔滔不絕如水銀瀉地,遇山則迴,遇洞則洞,伏貼到了極點,即成預言。這部環環相扣的詩集是創作論,也是表達的本體論,急切之中自有觀自在的格局。 【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