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收藏.小島》上下對半的分鏡形式,拉長時間感,科幻文類地球記憶體與佛典的對話,讀《回憶愛瑪儂》

十幾年前,曾在租書店瞥到東立版的《回憶愛瑪儂》,由於當時很排斥封面不透明的上色方式,便錯過了這本書。幾年前,漫畫店「貓草里」的老闆向我大推此書,表示和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有著相似的主題。貓草里歇業後,《回憶愛瑪儂》成了聯想貓草里的記憶點。今年更生文化設計再次代理在台灣絕版已久的《回憶愛瑪儂》,印刷精良、值得收藏。

《回憶愛瑪儂》講述動盪的60年代,熱愛科幻小說的男主角在船上邂逅了愛瑪儂,於溫存中,揭示愛瑪儂作為地球記憶載體的祕密。漫畫改編自梶尾真治的小說,由鶴田謙二繪製。結尾附錄了兩篇無字漫畫,一篇全彩一篇黑白,後日談般隨筆出愛瑪儂的旅程。

➤以高領毛衣牛仔褲的不羈形象,呈現科幻角色的神祕光暈

「愛瑪儂」為「no name」的顛倒拼音,女子「無名」的設定,自然在登場時打上一層神祕的光暈。外型上,鶴田謙二賦予愛瑪儂瞳孔明晰的大眼,夾著鼻側的眼窩若影若陷,潔白的臉中央撒著雀斑,烏黑的長髮由乾促的筆觸拖出,偶爾會特別以直切格垂落瀑布狀的髮絲,抑或以直切格拉出女子修長的身形,佐以高領毛衣、牛仔褲的輕便裝束,與老菸槍的設定,愛瑪儂不羈、滄桑的形象躍然紙上。

彩稿的上色筆法也恰好貼合此形象,彩稿主要媒材應是水彩,鶴田謙二選用不透明的方式替角色疊色,令色澤混濁出飽經風霜的感慨。

相較之下,男主角的形象就很平凡,除了愛好科幻小說,外型上就是隨處可見的窮酸學生,作者甚至使其無名到結局。然而正因兩人來了場不具名的邂逅,方能卸除彼此防備、釋放真我,混淆平凡與不凡的界線,遁入超凡的維度。

漫畫開頭為整面漆黑,再緩緩向左波動出水紋與水泡,翻頁後,則是蜷在水泡中、如被卵孵育的愛瑪儂,仿若象徵著生命始於一潭幽冥。構成幽冥的黑與水,帶出本作的玄幻基調,此後畫面上,將不斷穿插平沉的墨與寂冷的水,對應開頭意象。

➤在上下對半切的形式中,展現多重時間線與視線路徑

本作的玄幻感,也體現於一些「散焦」的安排。

例如第二章的開頭,用旁白帶出男主角青澀的學生時光,畫面上卻漸漸出現一位制服上別著池田氏的女學生,之後甚至用一整頁,刻畫蓊鬱的黑圍著側身回眸的女學生,其蹙眉的神韻近似愛瑪儂,臉蛋卻淨白得了無雀斑,對照旁白,似乎是從男主角失戀史中晃悠出的女性,然而一翻頁,則是一樣襯著樹影、同女學生姿態、叼著菸的愛瑪儂,女學生與愛瑪儂的身份好似隱隱重合,下一頁愛瑪儂便出聲喚醒男主角。追憶疊遞夢境,恍若愛瑪儂的女子穿梭其中,短短幾頁攪糊了實景與虛象,令流光也彷彿不再單純地線性游淌。

切格上,通篇方正,畫格中常稠密著一片黑或過曝出茫茫白,偶以網點提色,顯影出一股老照片的味兒,鏡頭卻聚焦於年輕人無所事事地曖昧,懷舊與新潮便惺忪於方格間。

走格上,鶴田謙二會運用一些伎倆模糊線路。本作很常在一頁中,用上下對半切的分鏡,讓上半部的氛圍轉過中線後,添了點其他韻味,再搓合成下半部的氛圍。

鶴田謙二有時會接連兩頁,皆為上下對半切的格式,形成猶如被座標軸平切四區的跨面。例如第16頁,上半部兩格可看作男主角漫步於船中的見聞,下半部則用一大格靜謐著愛瑪儂下樓的背影,而第17頁,上半部則一大格轉場到可遠眺雪海、空間開放的船廊,欄杆間隱約倚著愛瑪儂,可推敲第16頁愛瑪儂下樓後前往了船廊,下半部則轉鏡到路過樓梯的男主角,接著用兩格聚焦愛瑪儂抽菸與男主角凝視,將兩人的情緒層疊一塊。


《回憶愛瑪儂》(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由於第16頁與第17頁皆是對半切的分鏡,兩頁中間橫切的水平框線,可相互對齊,如此便能調換出另一種推演次序——第16頁上半部為男主角在船內遊蕩,直接對比第17頁上半部愛瑪儂在艙外抽菸,然後回到第16頁下半部愛瑪儂走下樓梯,進而接續第17頁下半部男主角經過樓梯,雖然第17頁下半部倒數第二格愛瑪儂仍叼著菸,但由於船內也可抽菸,因此無法明確此格處於室內還是室外,編排也就有了彈性。


《回憶愛瑪儂》(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動線分歧的技巧,也搬用於第38、39頁,這兩頁場景皆在樓梯間,第38頁上半部愛瑪儂笑完,可接到當頁下半部的調侃,也可先跨到隔頁的對話,閱讀方向能是右上右下左上左下,也能右上左上右下左下。此處想吐槽一下翻譯,第38頁的「直男」應是近幾年流行的詞彙,出現在以60年代為背景的漫畫中,略顯突兀。

第44、45頁,兩人晃到甲板又縮回船艙的橋段,同樣也搬演了上述手法。並排的兩頁,皆是跨過中線就有些微轉折的工整分鏡,佐以場景、情緒遞進緩和,致使走格不再依循單一軌跡,而能岔出更多路徑。

以上論述可能過分解讀,或許均切的分鏡只是為了平穩氣氛,然而通常為了使並排的兩頁,閱讀順序相互獨立,作者理當會刻意錯開兩頁切格、避免次第混淆,加上本作後續,對半切的分鏡有了延續性形變,才會推測本作為了路線分枝而有精心佈局。

➤在翻頁動態間,拉長時間感:呈現今/昔、虛/實、剎那/永恆

上下對半切的兩頁分鏡,明確收束到僅能以跨頁形式「先上後下」的走格,則是始於第64、65頁,此處愛瑪儂興起坦白的念頭,兩頁上半部聚焦於餐廳內的對話,下半部則瞬間切到室外、融成一大格,以橫亙在黑夜中行駛的輪船。


《回憶愛瑪儂》頁64、65​​​​​(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接著從第80頁到第91頁,形式皆為橫截成上下兩部分的跨頁。其中一半的時序,為愛瑪儂與男主角共處的當下,愛瑪儂在多格間傾訴著30億年的記憶與反思;另一半則是跨過兩頁的大橫格,鮮有台詞,甚至默然倒映著愛瑪儂追思中的情景。


《回憶愛瑪儂》頁82、83(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回憶愛瑪儂》頁90、91(更生文化設計提供)

上下均等的劃分,平衡今昔、虛實之流轉,沉寂的橫格則拖緩了時光流速,讓30億年的演進在短短十幾頁內,具體地綿長。

➤融於跨頁:以科幻對時間的想像,展現哲思與佛理

愛瑪儂自述前身時,以八百比丘尼的典故作為開端。當深究到愛瑪儂的存在意義時,分鏡仍常用上下對半分的模式,但逐步回歸一頁式走格,而非跨頁式融合。

男主角認為地球記憶載體的使命,或許是人類進化成究極精神體的關鍵。談到「昇華為精神體」時,畫面連結著遠古的神話圖騰,畢竟許多神話與宗教皆有對「精神體」的探討,佛學也不例外。佛學除了有超脫時空、以八識田儲存經歷的概念,更有頓悟後捨身化作精神體的論調。

或許可說是兩人的對話始於佛典,也在冥冥中,終於佛理。當然,就像鶴田謙二的分鏡走向模稜兩可,男主角的結論是否就是謎底,也曖昧不明,好在愛瑪儂有著近乎永恆的時間,來論證這個大哉問。

這晚流逝的分分秒秒,確實在男主角的胸窩涓滴出穿心的淌痕,也令浮沉於迷海中的愛瑪儂有了點定錨。因此即便這晚的時光,在愛瑪儂30億年的歷程中,必定如露如電地閃逝,本作卻用章節名,銘記每刻每分。恍惚歡愉後故事臨近尾聲,愛瑪儂逐漸釋懷,分鏡也跳脫了對半分的形式,幻化出更多元的分格,最後甚至融成整面跨頁。在星河燦爛的夜幕下、在瑩雪紛飛的車站中,暢開愛瑪儂的心——那超脫軀體、擺脫定義的心。

空了心結方能廣納萬物,也就破碎了時間軸、跳脫出輪迴圈,無盡的追憶終將輕飄飄成剎那的思念,致不滅的你。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0-22 13:29
閱讀隨身聽S11EP4》教學藝術家、作家楊雨樵/民間譚、AI與古典樂 ft.《音樂史暗處的金曲》

在漫漫的時光河流中,你是否想過有多少深刻的創作者,與時代失之交臂了呢?近期,教學藝術家楊雨樵出版了新書《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來自民間的古典音樂》,帶領讀者深入古典音樂史中鮮為人知的角落。藉由古典音樂對民間文學的提煉,思考創作、個人與時代之間的不同音樂光景

Openbook閱讀誌特別邀請楊雨樵到節目中,分享他以教學藝術家的身份,將繁複的藝術知識轉化為易懂的教學活動與文章。話題從敘事學、民間故事,甚至與AI一起創作。節目豐富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教學藝術家,作為一種專業

主持人:你其中一個身分是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藝術家,請跟我們聊聊這份工作

楊雨樵:近年來,許多藝術場館發現藝術推廣非常重要,不僅需要面向一般社會大眾或成人,也必須從學童開始,從學齡前或國小開始。若等他們長大才開始,恐怕觀眾會流失。

一開始,我們通常稱 Lecturer 為「講師」。但後來發現,同樣是講師,不同領域的講師在教學時,會慢慢發展出一套與「教藝術」有關的技巧。純粹授課或分享知識,不一定能有效推廣。所以「Teaching Artist」教學藝術家,近年慢慢興起。

衛武營先前出版了一本《把藝術變成動詞:教學藝術家塑造美好世界的神奇魔法》,專門講述教學藝術家在做什麼。我們的工作內容是把當代藝術表演,例如衛武營這一季可能有一些當代臺灣戲劇、國外的戲劇、或音樂作品邀來演出,我們擔任教學藝術家,到校園做導聆,將學生帶來衛武營看表演。我們會做一些牽涉專業技術和術語的討論。

當我們把各式各樣的作品,例如普契尼歌劇、威爾第歌劇,或當代21世紀的歌劇作品,甚至是更新的融合式作品,以易懂的方式讓小朋友體驗,讓他們從小習慣原來表演藝術的世界的遼闊。

跟《音樂史暗處的金曲:來自民間的古典音樂》的寫作策略一樣,當一位完全沒有相關背景的人要接觸,他需要夠明確、簡單的路徑。我認為教學藝術家,必須把繁雜整理成更容易理解的形式。

主持人:困難之處在於,單純從音樂系畢業的學生沒有能力做你剛剛說的這件事,從文學系畢業的人也無法做到。

楊雨樵:這也是為什麼教學藝術家會成為一項專業。最初衛武營在挑選人才時,從各種領域挑選能教的人。

主持人:衛武營目前有幾位像你這樣的教學藝術家?

楊雨樵:有七、八位,我們的領域也不太一樣。

➤對讀者的信任與等待

楊雨樵:先繞遠一點來講。因為我本身主業是民間譚的說書人。民間譚在說故事時,是談民間故事,例如虎姑婆或小紅帽。人們在聽故事時,會覺得很順,但請聽眾再講述一次,你會發現有困難。

實際上,故事承載的訊息量遠超過他的想像,只聽一次,無法記住所有細節。民間譚對於人們心中記憶的發酵,是有很大信賴的。書寫這本書時,其實也是這樣思考。我把內容寫清楚,敘事調得很順暢,不用強求讀者必須記得,而是留下各種不同的小小印象,一開始看完好像沒有痕跡,希望某個時刻,他的大腦就突然覺得,好像在哪看過?我覺得光是這樣其實就夠了。

教學藝術家教學時,有些老師也會有點心急,希望小朋友上完課後,立刻理解。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我國小第一次接觸民間文學,有些時刻也是在我長大後回想,才赫然理解。我覺得這本書某種程度上也是奠基於對讀者的信賴。

主持人:你講了一個滿重要的重點,對人的信賴和等待。你面對AI也需要等待。你的工作跟AI有關係嗎?

 楊雨樵:回到所謂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裡通常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面向,敘事學。通常民間文學或者說口傳文學的這些故事,虎姑婆、廖添丁、小紅帽、睡美人等,故事雖然乍看只是有魔法、神奇、引人入勝的情節,其實它的敘事是有程式性的。

在1960年代,帕里、洛德兩位專門研究史詩的學者,就用了「程式」形容為什麼史詩的歌者可以把一整段五、六千行的史詩,不用記誦當場唱出來。其實是因為他使用了程式和腦中的計算。

這件事和故事的講述策略有關,也就是裡面所有的東西,其實是按照程式運算。當然某種程度上,他深藏在我們話語的核心裡面,和數學裡的語言邏輯有關聯。

當我們利用故事裡的敘事方法,所謂敘事的程式,和AI對話時,我自己慢慢發現這樣的溝通比較順暢,它更能理解你要說什麼。

其實敘事學在這一點上,出乎意料地發揮了作用。本來我一開始設AI時是隨意丟關鍵詞,一陣子之後發現,我竟然可以講故事。我就把整段小紅帽全部打進去,它會嘗試理解這麼長一段500多個英文字,還是會試著整理出一張圖,或四張圖出來。這時你就會發現,如果更細緻地把每一個情節,用更小的敘事單位……

➤馬蒂努像織毯,蕭士塔高維契如漏斗……

主持人:你書中有寫到作曲家馬蒂努,他魅力在哪裡?因為他橫跨歐洲和美國兩地,可能兩邊都不太注意他。

楊雨樵:馬爾蒂努自己有覺悟。他在寫《吉爾伽美什》並準備首演時,向首演的指揮保羅.薩赫說:「我的作品既不要像歌劇,也不要像清唱劇,不要像任何既存的作品。演出的時候彷彿不是在演出,而是裡面諸神在彼此對話。」結果指揮拒絕他,他說:「不,我們不能這樣演,觀眾會受不了,你不能一次嘗試這麼多事情。」

馬蒂努在創作過程中,準備做很多冒險,知道可能不會很快成名,甚至一直都不會太紅,但沒關係,因為他要做這件事。

我覺得,必須尊重這個作曲家的意願,讓作品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也希望不以傳統方式直接理解文章的構成。

主持人:你在書中採取的敘述方式,和很多談歐洲音樂史的書不同,選擇的作品也很不同。你這樣描述馬蒂努:「回顧馬蒂努身為作曲家的生涯,可以發現馬蒂努一路以來的作品,很像在編織一塊非常大的織毯。正如奧維德在《變形記》中描述的雅典娜與阿拉克聶競賽時所編織的花樣那般。整塊織毯上的主題是由數個獨立子題構成,但每個子題又彼此相關。」

我讀這段文字時,第一,好像在說一個謎語;第二,謎語的措辭其實滿華麗的;第三,如果把馬蒂努換成巴哈,成立嗎?我覺得好像也成立。這是怎麼一回事?

楊雨樵:在書寫作品時,我認為必須對自己誠實。我聽了馬爾蒂努的作品,感覺到什麼樣的景象和感受。

楊雨樵:因為我是五感連結比較發達的人,我聽音樂會產生觸覺、味覺、視覺。

主持人:這是一種祝福耶。

楊雨樵:很多作曲家都有這個特質。當我聽到時,我就想,先對自己誠實,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就寫出來。如果今天是巴哈,不會用雅典娜和阿拉克聶,可能用約翰與耶穌對話的過程。因為巴哈在創作時,對創作有他的後設意識,他知道或要求自己的音樂聽起來要像什麼,才能獨立於當時代所有的清唱劇創作者。

➤創作者為何被特定的民間故事吸引,是有原因的?

主持人:你不僅是在聽聲音的表達,也是在讀內心的活動。

楊雨樵:當然還是要綜合他的傳記和作品分析,不能一廂情願,因為那樣就太超譯了。有時候先做一些假設,找文獻支持這個想法。如果找不到任何支持,我可能會在寫作過程中放棄這個猜想。

這也是我寫作時很大的樂趣,先做一些假設再求證。求證過程中會發現,你看,他真的是這樣想的,當時他的傳記或信件真的提到這件事,這時我就覺得有共鳴。所以乍看之下這個謎題好像適用於所有作品,但更仔細分析後,發現原來不是。

每個畫家對於神話主題是有選擇的。他會選擇與自己創作的後設意識最相關的神話創作,當然有些人是接案子另當別論,但有時候你會發現,他是細緻地去選擇,呈現自己的創作意識。

可以延伸閱讀巴塔耶、晚期的羅蘭.巴特、或安伯托.艾可這些研究者,他們同時也是文學家。他們在書寫民間故事的分析時,為什麼挖掘某些引人注目的特點。

例如巴塔耶關注「藍鬍子」裡不可以打開的門。我們回到民間故事或民間譚,為什麼今天蕭士塔高維契為何針對蘇聯猶太作家馬夏克的俄羅斯童話故事創作音樂,因為堆疊式的敘述在俄羅斯音樂或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2024建蓁環境文學獎揭曉:透過書寫,共構與大千世界互動的多種可能

由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舉辦、兩年一度的建蓁環境文學獎,聚焦以「環境」為主題的散文創作,10月19日揭曉並舉辦頒獎典禮。

建蓁環境文學獎今(2024)年為第二屆徵件,本屆參賽文稿選題包含:人與其他物種的相遇、在地文化、行為、行動、體制議題、純抒情以及個人生活之感知體悟等。歷經初審、複審到決審三個階段,從182件作品中遴選出首獎(獎金20萬元)、貳獎(獎金10萬元)、參獎(獎金5萬元)各1名,3名佳作以及2名當代精神獎(獎金各1萬元),共8篇得獎作品。

➤題材多元,擴大對環境文學的想像

本屆參賽作品無論在題材選擇與關注面向,都有相當多元的表現。決審委員主席、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黃宗潔分析:「有些作者試著透過全景式的鏡頭,觀看一座小山、一個小鎮、一片海域、一段圳溝或一個物種的變化與樣態。有些作者聚焦在環境中,記錄人與其他生物個體相遇獨一無二的記憶。有些作者,將人類與動植物的命運相映照,人與柿子、銀合歡、小米、蝴蝶、金絲雀或鴿子,或相互依存,或互為隱喻。有些作者,將關注的對象拓展至長期被邊緣化的對象,無論是被汙名化的豬,或風電開發過程中,放棄掙扎的迷途之人,都因此有了被讀者看見的機會。」

黃宗潔指出,所有從我們自身與周遭事物出發的觀察、互動、反思,都可以是環境文學的一部分。而這些參賽作品,無疑共同擴大並鬆動了我們過往對於環境文學的想像。

同為評審的小寫文化總編輯劉虹風,觀察到目前臺灣的環境書寫中,十分少見從尺度非常小的事物,觀看、記錄、摸索,檢視它與大尺度環境之間,千絲萬縷的關聯。例如,一棵樹與環境的關係不只是樹與土地、樹種與動物棲地,也包括了與人類家族、部族,到整體的社會文化上的意義。而一顆果實、一顆種籽、一道菜餚、一朵花的殞落消逝,背後都可能意味著一連串文化的覆滅。

劉虹風說:「在這次作品中,我欣見當代的書寫者,意識到這些尺度微小的事物背後的巨大連結——猶如樹與地底菌絲般,覆載、傳遞、連結大量的訊息與異質的存在。」

➤覺得可愛不行嗎?試著想深一點

以〈我想,你可能不能那麼可愛〉獲得首獎的吳芷萱年僅21歲,尚在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就讀四年級。黃宗潔指出,這是一篇挺可愛的文章,寫出了對「可愛」的各種糾結。為什麼不能可愛,又為什麼不能覺得可愛?因為這會令作者產生罪惡感。不過,本文並非從「情感正確」的角度出發,去表述如何「合宜地感受」與思考,而是反觀自身成長過程中,那些令她矛盾、困惑、難受的時刻。

「黑色的柵欄,既是人與動物關係的隱喻,也是作者想要把看似單純的表象,看得再深入一點的起點。」凡事講求正確,會否也是一種迷思?這篇文章,正是「試著把問題想深一層」的嘗試。


決審評委黃宗潔(左)及首獎作者吳芷萱。

➤融合情感與環境觀察,細膩描繪溪流生態

獲得貳獎的作品〈石狗公,以及永無止境的夏季〉,作者胡冠中不幸於今年9月1日在知本溪進行戶外生態調查時殉職,令人惋惜。決審評委臺大森林資源暨環境所所長丁宗蘇感慨,能跑現場能書寫的生態調查人員殊為可貴,他對胡冠中這篇作品給予高度肯定:「文章平實而深刻,引起讀者對環境議題的關注,以流暢自然的文字,敘述了石狗公作為主角的故事,巧妙地融合了個人情感與環境觀察,細膩描繪了溪流生態的豐富景象。」

丁宗蘇表示:「很高興在決選後知道這是冠中的作品。就像這篇作品內的石狗公,他只是暫時離開,他會與所有掛念他的朋友們,永無止境地流動對環境及文學的熱情。」


貳獎得主胡冠中由母親代為領獎。左起: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劉奇璋教授、胡冠中友人林毓恩、胡冠中母親盧彩連、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校長李光莒

➤議題拿捏得宜,書寫深度廣度具足

以〈Mal-aria(壞空氣)與金絲雀的呼喚〉獲得參獎的是,專攻蚊蟲生態學、疾病生態學的博士生劉鎮。決審委員作家廖鴻基認為,作者高明地以金絲雀串連瘧蚊、海山煤礦、行天宮到空氣汙染等議題,廣泛引用多層次的歷史事件,鋪展出時間、空間、歷史、人文等深度、廣度俱足的一篇傑作。

廖鴻基表示:「如何恰當引用資料,無痕融在散文書寫中並不容易,環境關懷為主題的書寫又該如何避免過度批判或說教更不容易。本篇作品拿捏得當,議題點到為止,留下讓讀者深思的空間。」


決審評委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系所所長丁宗蘇(左)及參獎得主劉鎮

➤孵育自然書寫與環境文學新平台

從事生態圖文創作與環境教育的作家黃瀚嶢,擔任本屆複審委員時,負責把關參賽文稿的自然專業知識。黃瀚嶢認為:「建蓁環境文學獎在徵件的前導與選拔的標準上,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期許未來能逐漸形成書寫、討論與理念傳播的正循環,引領文學書寫中,方興未艾的生態面向探索。」

同樣擔任複選評審的作家朱宥勳,謙稱自己對自然、生態的認識十分淺薄,因此僅能以文學讀者的眼光來討論作品。他指出:「建蓁環境文學獎最有趣之處,就是將傳統自然書寫『自然與人類對立』的框架,挪移為『將人視為環境的一部分』。其中,不只有非常「荒野」的環境,也有近郊的、農牧的、都市的環境。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也有了「破壞」與「搶救」以外的思索,這對我來說是很新奇的。讓我頗為享受,屢受震動、有所啟發。」

觀察近年文學創作的潮流,朱宥勳更充滿期待說道:「我想,環境/生態/自然書寫,應當是台灣文學中最有潛力打入國際的一支吧!」

頒獎典禮之後,評審委員與獲獎人進行深度座談,也提出各自最喜歡的環境書寫書籍。明年舉辦環境文學營時,將持續推廣環境著作閱讀,並培植相關書寫人才。如作家朱宥勳所說的:「建蓁環境文學獎」的徵文成果,更讓我對此深感期待——請放手寫,以各位的目光與筆觸,為讀者描摹出人類身處其中,卻一直沒有看清楚的「環境」吧!


前排左起:當代精神獎得主林青蓓、參獎得主劉鎮、首獎得主吳芷萱、財團法人建蓁基金會執行長陳建蓁、貳獎得主胡冠中友人林毓恩、胡冠中母親盧彩連、當代精神獎得主陳彥臻、佳作得主林皓淳、評審廖鴻基、黃宗潔。
後排左起:評審包子逸、丁宗蘇、佳作得主曾達元、評審洪伯邑、古碧玲、劉虹風、朱宥勳。


➤得獎名單

  • 首獎|〈我想,你可能不能那麼可愛〉吳芷萱 評語
  • 貳獎|〈石狗公,以及永無止境的夏季〉胡冠中 評語
  • 參獎|〈Mal-aria(壞空氣)與金絲雀的呼喚〉劉鎮 評語
  • 佳作|〈赤腳揹笭〉鄭委晉 評語
  • 佳作|〈在放棄掙扎的天空裡失重〉林皓淳 評語
  • 佳作|〈別笑了,豬豬〉曾達元 評語
  • 當代精神獎|〈海島之樹〉陳彥臻 評語
  • 當代精神獎|〈如柿〉林青蓓 評語


➤得獎作品摘要及感言

首獎:〈我想,你可能不能那麼可愛〉吳芷萱 得獎感言

我見過威嚇時的領角鴞。牠會奮力張開受傷的翅膀,膨起羽毛讓自己看起來更大。同時上上下下地扭轉頭顱,頭上的角羽顫動不止。而被獸醫師從籠中捧出時,牠更會拼命的撲打翅膀掙扎,彷彿忘記因車禍橈骨骨折的痛。那是所有動物身上通用的肢體語言:驚悸、戒備。

我不應該覺得可愛的,畢竟牠正在受苦。可當牠用黑漆漆的大眼珠,瞪視我同樣黑漆漆的眼珠時,我再也無法否認心中的激動。

真的好可愛、好可愛、好可愛喔。


貳獎:〈石狗公,以及永無止境的夏季〉胡冠中 得獎感言

在我身後,是施工中的台二線,原本預計一年半的拓寬工程延期,至今尚未完工;因為施工輸沙,出海口的地形竟變得類似瀉湖;便道還在那裡,從無常進入了如常,要等工程結束後才會拆除;在我身前,只剩下橫過溪床上空的鐵軌,優化工程一年後,已經沒有潭,也沒有固床工了。經過了一點時間,河流好像變了一點,但當我看向上游的山,卻又覺得好像一切都沒變一樣。

還會有石狗公的,還會有其他石狗公游進溪裡,還會有某個人和石狗公相遇,從而受困於某個永恆的夏季,還會有夏季,夏季,夏季永無止境。


參獎:〈Mal-aria(壞空氣)與金絲雀的呼喚〉劉鎮 得獎感言

瘧疾在尚未被科學家研究之前,在多種語言中被稱作「壞空氣」。在不斷研究之後,「壞空氣」的真身也就漸漸的清晰:瘧蚊與家蚊(Culex spp.)分別傳播著人類的瘧疾與鳥類的瘧疾。羅斯當年並未解釋為什麼他認為研究鳥瘧疾可以類比為人瘧疾,或許羅斯相信金絲雀和人面臨很類似的疾病情境—如果我是金絲雀,我會吃什麼?喝什麼?吸入何等品質的空氣?被什麼節肢動物嚙咬?會發燒嗎?會衰弱到無法唱歌嗎?或許羅斯曾潦草在實驗筆記中寫下,又快速地將紙頁撕下揉棄。此時,金絲雀會唱起歌嗎?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