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讓傷痛開出花朵,貼近青少年的心:訪韓國兒童文學作家李琴䬁談《有真與有真》
飄著微雨的11月底,韓國作家李琴䬁與兒子一同現身於新生南路上的「聯經書房」,接受Openbook專訪。
隨著《有真與有真》中文版音樂劇於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現年61歲的原著作家李琴䬁一同造訪臺灣。留著一頭時尚髮型的李琴䬁,給人的第一印象正如同她的小說,溫柔且溫暖。很難想像這樣的溫柔媽媽,可以在將近20年前的韓國寫下他人不敢碰觸的議題。
在韓國當代兒童及青少年作家中,「李琴䬁」是不能被忽略的名字。1984年以童話創作踏入文壇之後,她迄今創作了50多部作品,其中發表於2004年,以「兒童性剝削」為題材的小說《有真與有真》,對當時保守的社會造成極大衝擊,可視為韓國青少年文學的先鋒之作,至今仍是長銷經典。
➤從小開始的作家之約
李琴䬁出生在南韓忠清北道一個人口10萬餘的小城市,卻是在首爾成長。她坦言自己求學過程其實很邊緣,「我中學的時候非常喜歡閱讀,然而成績不好,在學校存在感很低。幸好當時的國文老師告訴我,人生不是只有成績而已,他甚至不斷在不同人面前稱讚我。」
談到求學階段的貴人,李琴䬁露出感激的笑容。「透過他,我知道即使成績並非頂尖,也可以有實現夢想的機會。老師讓我有了存在感,進而得到更多自信。」
中學時期的國文老師,成為李琴䬁作家路上的重要他人。也因為這樣的經歷,李琴䬁期許自己能用不間斷的創作,支持青少年勇於嘗試,並找到自我價值。
除了日常生活,韓國文學裡也有一位對李琴䬁影響極大的重要他人,那就是以25年時光完成大河小說《土地》(토지)的女作家朴景利。《土地》共有20多冊,以1897至1945年間在日本統治下的韓國為背景,描寫眾多人物間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
李琴䬁在中學二年級第一次讀到《土地》時,這部小說才剛完成第6集,之後每次新的集數出版,她就會從頭再閱讀一遍。時隔多年、看過那麼多次,談到這套書時她依舊眼裡充滿熱忱。
從書裡她學習到如何塑造人物以及架構故事,書之外她則學到一個作家所能背負的重任。在《土地》極長的連載時間裡,朴景利曾經因乳腺癌接受手術治療,但手術結束出院不到8天,就立刻繼續撰寫工作。
李琴䬁說她當時大為震撼:「原來,一個作家為了遵守跟讀者的約定,即使在病痛的狀態下,依然能繼續執筆,繼續寫小說。」
➤這不是你的錯——女兒與母親
縱觀李琴䬁的創作歷程,會發現她的創作視角和題材,與子女的成長歷程息息相關。「孩子們比較小的時候,我創作童書、繪本,當他們即將邁入青少年階段,我也開始創作青少年小說。為了伴隨他們成長,我希望自己的寫作能持續碰觸更多元的議題。」
在創作《有真與有真》時,李琴䬁一面陪伴兒女成長,她提取自己的人生經驗寫作,將父母未能做到的、童年失落與期待的,都寫入書中。
李琴䬁回憶,自己的父母不合,是她成長過程中最痛苦的部份。「我常常會想,是不是因為我犯錯了,所以父母才吵架的,我花了很多時間在想這件事情。」
由於性格乖巧,又是家中長女,當父母起衝突時,李琴䬁不但要擔負保護弟妹的責任,還要處理內心的自我責怪:看到媽媽傷心無助,童年時的李琴䬁更想要把母親的情緒放在前面,從而隱藏自己的夢想。「這不是你的錯,不要把父母的問題扛在身上。」如今回想,李琴䬁想跟自己這樣說。
從女兒變為母親兼作家,李琴䬁不覺得她有犧牲什麼:「我對其他事物的慾望沒有那麼多。應該這麼說,寫作就是我的興趣。養育子女當然會佔去許多日常的空閒和心力,但我會犧牲睡眠時間繼續創作。」別的母親可能會喜歡出外交際或是購物,但李琴䬁的興趣就是寫作,「我很願意利用在家的空閒時光,持續地創作。」
李琴䬁在書中花費相當多篇幅,描寫大有真與小有真的家庭互動模式。她認為,親子間是種相愛相殺的關係,也常以一種命運共同體的方式呈現。正因為如此,當青少年受到像性暴力這樣的傷害時,家人如何反應與處理,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
李琴䬁在許多場合都坦承過,本書內容其實改編自女兒的親身經歷。事件發生之後,李琴䬁一直沉浸在自責的情緒中,雖然她一直跟孩子說「這不是你的錯」,但過不去的好像其實是自己。
李琴䬁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撰寫《有真與有真》,不斷反芻感受並動筆。故事後半部,出現「飛翔」這個非常鮮明的意象:
那對翅膀是由傷痛匯聚而成的我,全心全意地祈禱他能夠在天空上遨翔,相信即使再次落下,他也會高高飛起。
李琴䬁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治癒,她把自己的生命經驗化為小說創作,甚至成為青少年讀者追尋自我的養分。回憶剛出版後收到許多讀者的回饋,李琴䬁露出驚喜中帶著欣慰的表情,原來這個故事除了治癒自己,也幫到了他人。
➤用平等的視角貼近青少年
「這不是你的錯」不僅是李琴䬁自我救贖的文字,也是《有真與有真》全書的主旋律。嚴謹的上下關係,在人際上造成極大壓力,更是韓國眾多社會和教育問題的根源。「這種上下關係,導致小孩沒辦法走自己的路,必須照著父母的期望去好的大學、好的公司。像這種在父母的要求之下所走的人生之路,其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李琴䬁微微皺起眉頭。
她認為,在跟青少年的互動中,同理心非常重要。「在面對小孩的時候,父母必須去想像自己正處於那個年紀,那樣的自己會遇到什麽樣的困難,會有什麽樣的想法。然後,帶著這樣的想法去理解小孩,去跟小孩溝通。我想,這會是一個比較好的互動方式。」
成長於傳統保守的年代,李琴䬁比誰都清楚,不恰當的親子關係會對青少年帶來怎樣的傷害。在成為母親之後,李琴䬁便立志保留兒時記憶中好的親子互動,揚棄不好的記憶。她也把這種對平等家庭關係的期待寫進書中,成為大有真家庭的原型。
青少年需要的是平等的「友情」,而不是上下嚴謹的「親情」。
李琴䬁認為,友情是青少年得以走出人生困境的重要憑藉,「當你覺得自己在獨自受苦的時候,是很難自我療癒的。但是,當有人能一同分享彼此的傷痛,這就能讓你感到被保護,從而產生力量,進而向前走。」
李琴䬁表示,自己最喜歡小說中三個少女離家出走的段落,那是她花最多精力去寫,也是寫來最感溫暖的部份。那也是青少年彼此療癒的過程,呼應了書名為何叫《有真與有真》。
「我將大有真塑造成身心較健全的學生,而把痛苦與傷痛放在小有真身上,再透過兩人之間的互動來創造他們如何去解決問題的過程。」相較於大有真,故事中的小有真面對更複雜與痛苦的療癒之路,李琴䬁想描述的其實是小有真如何慢慢療癒內心,最後成為大有真的歷程。
➤明天會有辦法的
提到正處於青春期漩渦中的年輕讀者,李琴䬁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世界上的痛苦不是永遠的,只要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有解決的方式。當你不斷地反芻痛苦,就會越來越陷入其中。所以不要把自己困在裡面,如果一直陷入泥淖裡,可能永遠離不開。」
她認為,青少年是人生變化最大的時期,「死讀書」跟「聽話」絕對不是青少年應該做的事情,這階段應該要學會認可自己是獨立的個體,要尊重自己、熱愛自己。「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我,是因為青少年時有了自己的夢想,然後為了自己的夢想做了某種程度的努力。這些事情,等到成年之後再做會更加困難。」
過去,李琴䬁的創作題材與養兒育女的生活密不可分;如今子女都已長大且各有所成,其中一個兒子甚至成立出版社出媽媽的書,陪同母親造訪臺灣的他有著令人訝異的雙重身分。「我雖然是律師,但為了出版媽媽的書,所以開了間出版社,未來希望出齊媽媽所有的作品。」
聽著兒子這樣說,李琴䬁眼神中閃爍著驕傲的光芒。「我的創作是為了陪伴孩子成長。」這樣的陪伴,現在正在兒子手上綻放成美麗的花朵。
「非常謝謝你們讓我有機會與過去的自己對話。」已在青少年文學之路行走多年的李琴䬁,與讀者相約在新的領域繼續前行。「最近在創作的小說,是以韓國日治時期為背景。」相信當她下次再度造訪臺灣時,會帶來另一個值得期待的作品。●
有真與有真 |
作者簡介:李琴䬁 韓國知名兒童、青少年文學作家。1962年出生於忠北清原郡並成長於首爾。自幼時常與擅長說故事的阿嬤生活,很早就深受故事魅力吸引,一邊閱讀世界文學全集,一邊夢想成為作家。 1984年,她以短篇童話〈英九與黑九〉獲得新朋友文學獎,就此開啟作家生涯。之後陸續發表一連串作品,帶動90年代和2000年時期的韓國兒童文學爆炸性成長,同時促進青少年文學的萌發,並牢牢牽引韓國讀者和文學評論界的目光。2004年出版《有真與有真》,這本蘊含青少年成長與傷痛共鳴題材的小說,被喻為韓國青少年文學的起點,出版後20年間再版不斷,銷量突破30萬冊,更改編成音樂劇,不僅青少年讀者,連兒童也非常喜愛。 她曾說:「不是我選擇了兒童文學,是兒童文學選擇了我。」2020年她正式被提名為世界兒童青少年文學獎最具權威的「國際安徒生獎」候選人,並於今年再度入圍2024年「國際安徒生獎」候選名單。 |
童書書房》走進繪本世界暖心迎接聖誕夜,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聖誕氣氛】
■聖誕節前夕,倒數月曆相關商品銷售得如火如荼,其實繪本也能像倒數月曆一樣充滿驚喜,而且還玩不膩。繪本《Cat Family Christmas》只有短短的24頁,卻有140道機關紙門,邀請讀者隨著故事中的情節,一起和貓咪家族倒數過聖誕。故事從爺爺奶奶抵達車站開始,緊接著貓咪家族上街採買禮品,佈置家中的聖誕樹。每一頁的小紙門拉開都有驚喜,例如藏在櫥櫃門的禮品、聖誕樹飾品等等。除了機關以外,書頁插圖美不勝收,富有英國Liberty百貨公司的印花雜貨風格,極富收藏價值。
■聖誕老人如何下煙囪呢?雖然這個問題已經被討論過無數遍了,但是麥克.巴內特(Mac Barnett)和雍.卡拉森的作品《聖誕老公公是怎麼鑽進煙囪的?》絕對讓讀者再度笑開懷。書裡的聖誕老人為了抵達小朋友家裡,使出渾身解術。他可能會收小腹繫緊皮帶再滑下去,或是把自己變成一隻老鼠往下鑽,不然變成一團火從煙囪一路燒下去也很合情合理。讀者不必幫聖誕老人操心,要是他卡住還有馴鹿負責把他踹下去。各種關於聖誕老人與煙囪的狂想,保證翻開就停不下來。如果你再也不相信聖誕老人的存在,看看這本書,想想他老人家多努力要把聖誕奇蹟送到你身邊,心頭不禁暖了起來。
【復刻風潮】
■書迷橫跨至少三個世代的日本繪本作家林明子,在今年11月迎接出道50週年,她的繪本《しゃぼんだま》復刻上市作為慶祝活動之一。該作以孩子們熟悉的吹泡泡為主題,首刊於1975年4月號的月刊繪本《かがくのとも》,如今復刻版限量發行,喚醒了書迷們塵封的記憶。
出道半世紀以來,林明子的《第一次上街買東西》、《佳佳的妹妹不見了》等經典作品始終人氣不墜,而即使她的《小根和小秋》(こんとあき )等其他作品在台討論度不如上述經典,玩偶和女孩的冒險故事依然不失為可再三閱讀的佳作。女孩小秋帶著陪伴她長大的狐狸小根坐火車去找奶奶,希望能修補玩偶身上的破綻。一路上的意外和成長,令人坐立難安卻也令人感動。另外,成長小說經典作《魔女宅急便》原作第一集書封,也出自林明子之手。不管是作者自己或是讀者,只要打開她的作品,都能想起成長過程的點點滴滴吧。
■日譯版史努比漫畫精選集《ピーナッツ エッセンス 》不但復刻上市,甚至還有方便的電子版供讀者入手。總共15冊的精選集,匯聚了86集史努比漫畫精華,內文由詩人谷川俊太郎翻譯。身為史努比頭號粉絲的谷川從1960年代後期開始翻譯該系列漫畫,這套日英對照的精選集,可以同時欣賞原作者查爾斯.舒茲的幽默,以及谷川精簡的譯筆。
重新發行該精選集的出版社「株式会社復刊ドットコム」專做復刻版書籍。苦於尋找絕版愛書的讀者可在出版社網站上提出復刻需求,寫明標題、書介、復刻原因後,開放其他讀者進行投票,達到一定門檻就能重版出來。目前呼聲最高的,是手塚治虫怪醫黑傑克單行本未收錄的幾篇作品。此外該出版社的網站上還有「相談室」,彷彿書迷專屬的知識家。要是想找書但想不起書名,來這裡發問,或許會有神通廣大的網友能協尋。有興趣的台灣讀者可透過AI翻譯協助,上網提出復刻、找書等需求。
【你說,巴勒斯坦有什麼?】
■令人心碎的巴勒斯坦地區新聞,透過媒體或其他管道輾轉譯介到讀者手上時,或許摻雜了許多成見,將恐怖組織、穆斯林、中東地區等混為一談。在來源良莠不齊的狀況下,入門書籍《We Are Palestinian: A Celebration of Culture and Tradition》從各種面向帶領讀者探索相關文化。
書中主題包羅萬象,有當地常見的食物Hummus、Falafel、傳統刺繡Tatreez,以及熱情的舞蹈Debiq。擅長書寫食譜的作者Reem Kassis高超且不著痕跡地從料理等家常主題著手,慢慢移動到文化、歷史、戰爭。例如Al Nakba(災難日)一節提到,在1948年被迫遷的巴勒斯坦人臨走前把家門鎖上,帶著鑰匙離開,以為可以很快回到家。七十五年過去,許多人依然隨身攜帶這些回不去的鑰匙⋯⋯作者文字深入淺出,且展現出足夠的開放性,搭配逐漸嶄露頭角的巴裔加拿大籍插畫家Noha Eiloutic繪圖,更加平易近人。大約高一程度就能直接看懂英文原文,或許是不錯的寒假閱讀書籍。
■Aya Ghanameh的繪本《These Olive Trees》介紹了巴勒斯坦難民與橄欖樹的情感。在1967年的Nablus,女孩Oraib隨家人避居難民營,營區附近的橄欖樹林是大家的珍寶。雖然果子苦澀難入口,但產季來臨時,豐收的橄欖可以榨油做料理,木柴能搭建房舍,流離失所的居民從橄欖樹身上獲得了大地的照顧。然而當戰火蔓延到營區,母親開始打包橄欖果實,Oraib知道他們又得逃難了。她拿起一顆橄欖望向天空,她向雲朵借雨,又請天空看顧這片土地,好讓心愛的橄欖樹能在他們離開後繼續生長下去。
小科普:雖然都稱為橄欖Olive,但台灣常見的兩頭尖尖橄欖成熟後還是綠色的,不能榨油。此繪本的橄欖是地中海地區常見種,成熟後轉為深紫色,亦即橄欖油原料。
最後要介紹的是《關於愛的十一個字》(暫譯,Eleven Words for Love: A Journey Through Arabic Expressions of Love)。繪圖者麥克辛.克拉克(Maxine Beneba Clarke)曾獲得2019年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獎,她的插圖視覺效果搶眼,透過水溶性色鉛筆的渲染和筆觸,呈現出阿拉伯書法藝術的飄逸以及組合創意。
【私房推薦】
■澳洲插畫家Elise Hurst濃烈而靈動的油畫風格搶眼難忘,出道多年她的筆觸漸趨成熟穩定。她和暢銷作家科比.亞瑪達(Kobi Yamada)合作的Mentor系列發人深省。此系列共有2冊,分別為《Trying》和《Noticing》。亞瑪達的文筆秉持一貫風格,激勵人心中略帶禪意,Hurst的插畫補足了文字和理解之間的空隙。例如在《Noticing》書中,擔任心靈導師的畫家指向遠方的山,說明一座山在眾人眼中各有不同解讀:登山家看到挑戰,地質學家想到山頂冰河。
在Hurst筆下,積雪的山脈看來竟像互相依偎的白熊(或白狗),讓人馬上領略文字含義。Hurst作品中還有一本難以定義的靈感插畫集《Storyteller Handbook》,書中的52幅插畫沒有文字說明,充滿神祕氛圍,例如坐在屋簷望向遠方、一臉憂愁的熊,看起來似乎充滿了故事。尼爾.蓋曼在該作前言盛讚,此插畫集是一本靈感寶庫。
■裝病躲去保健室大概是許多讀者的共通經驗吧?如果保健室阿姨什麼也不問,直接讓你躺下而且還拉上簾子,那真是太幸福了。繪本《The Boo-Boos of Bluebell Elementary》中的保健室阿姨總是帶著一顆愉悅的心去上班,小學生的各種狀況如跌倒、嘔吐等她已經習慣,乳牙搖搖欲墜或是餓到肚子咕嚕咕嚕叫她也能解決,甚至連校長也跑來保健室找她幫忙。
繪者艾莉森.法雷爾(Alison Farrell,著有《遠足》)勾勒的肢體動作頗有意趣,大小朋友抬起受傷部位前來求助時,看起來就像一齣詼諧的病痛現代舞劇。這本繪本不但勾起大家愉快的生病/裝病回憶,身心受傷時有人呵護的溫暖感受更是本書重點。直接閱讀原文版,能學到許多小毛病的道地英文。●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