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或許當厭世的你必死的時候,會是這輩子你最愛惜生命的時刻:談《死神先生的自殺契約書》
「半吊子粗心大意,到死都渾渾噩噩。這般雜念,讓我來助你一把。」
──米津玄師《死神》(2021)
人類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會感受到世界,死後則屬於完全的未知。科學家認為死後即化為塵土、宗教則提供我們地獄與來世的概念。由於死亡是最暴力直接的「消失」,更是生命萬物必經的過程,這種無可迴避的恐懼,也具現化為千百年來人類對於前來索命的「死神」想像。
你印象中的「死神」是什麼模樣?傳統手持巨大鐮刀的斗篷骷髏?動漫中施展「卍解」的型男美女?或是伊坂幸太郎名作《死神的精確度》中那位職人風範的瀟灑金城武?與死神相關的故事千百種,本次要談的小說《死神先生的自殺契約書》卻帶來獨樹一幟的新概念,那就是「專門協助想自殺者自殺成功的死神」。
這個概念有多特別?從作品去年接連獲得KadoKado百萬小說創作大賞的「瀚草英雄旅程獎」、韓國釜山亞洲內容暨電影市場展的台灣代表作品便可見一班。目前本土小說要獲得影視改編青睞,「創意」的強度是一大關鍵。
華人圈長輩忌談死亡,「自殺」更是禁忌的話題。但它確實是現實中的社會問題,不面對就無法應對。已開發國家自殺率最高的韓國,或許便是願意根究自殺問題,而在釜山影展選中這個故事。自殺率居高不下的台灣,同樣需要敞開心胸面對與理解。
➤不一樣的死亡筆記本
《死神先生的自殺契約書》最初得獎時只是一篇短篇作品,出書時加寫後兩則短篇,並追加了外傳,更圓滿主要人物的劇情。三個短篇分別設計了三位死神與契約委託人:第一篇的英國少女西萊絲特因下半身癱瘓、家庭經濟瀕臨崩潰想要尋死,遇上了黑道大叔伊凡;第二篇的台灣國中生黃煒仁天天都被同學霸凌,想要跳樓時遇上同齡的資優生蘇鴻智;第三篇地點位於日本,喪女的母親雨宮與8歲男孩「陽」簽下自殺契約,但試圖尋死的她仍有必須調查的疑問,那就是婚後幸福的女兒為何選擇自殺?
作品很有企圖地將故事收束在同一個世界觀中:這些死神會突然出現在想要自殺的人身邊,與其簽下契約。他們不主動出手傷害人命,而是「守護」委託人順利自殺,再將靈魂收割走。小說中一開始便揭露契約書的條款,期限是簽約後的7天之內:
- 若委託人依約自殺,死神可收下委託者的靈魂,而委託者將永遠無法轉世。
- 若委託人由死神殺死,死神將無法獲得委託人靈魂,當事人會失憶後轉世。
- 若期限到了,委託人沒有自殺行為或是死神沒有出手,雙方皆會受罰身亡。
- 若死神阻擾委託人自殺,拯救過程中死神將會受罰且救援失敗,同歸於盡。
作者L.C自承很喜愛日本漫畫《死亡筆記本》裡,夜神月和其他角色在筆記本的規則限制中鬥智的刺激過程,所以也構思了一套自殺死神的契約條文,從中創作讓人意想不到的劇情。例如第一個短篇,在中段揭曉了原本被死神伊凡刻意隱藏的「第五條規則」。為什麼他要故意隱瞞此條文?得知此條文的西萊絲特會因此轉變簽約的態度嗎?故事以逆轉手法接連拋出新的懸念,很有犯罪推理小說的風格。
或許讀者會疑惑,想死為什麼需要和死神簽約?簽約後得付出無法轉世的代價呢!筆者認為,這個設計正巧妙反映出人們對於死亡的畏懼與徬徨。
要動手殺死自己需要絕大的勇氣,也背負著沉重的壓力。「腦中想想」和「實際執行」是兩回事,所以如果能夠假他人之手、藉由無從撕毀的契約來尋死,其實是更「輕鬆」的選擇。把死亡的重量轉交給死神來背負——即使沒有自殺成,也可以靠死神出手結束性命,看似很划算的「各取所需」。
然而這些死神,生前也是人類,他們同樣具備七情六慾,會做出不受控的、自私的決定。誰說他們就一定會公正地照著契約走呢?自殺與殺人一樣,通常要仰賴一瞬間的衝動才會動手,因此可以想像簽下契約的委託人會慢慢產生後悔、「我不想死了」的念頭。
作者如何安排讓生無可戀的他們重新想要活下去,7日內與死神(也就是人)的微妙互動,彼此萌生的特殊情感,是這部小說最具可看性之處。
➤厭世也想找到活下去的原因
人情日趨淡薄的「無緣社會」,導致自殺率與無緣死逐漸上升。社會學家呼籲人與人締結連結的重要性,在牽絆下讓人們更願意勇敢生活。本作中我們看見伊凡與西萊絲特發生確切的「愛情」與肉體關係、懦弱的黃煒仁與冰冷的蘇鴻智萌生了相互結伴的「友情」、雨宮更與陽建立了「親情」的羈絆……L.C在精練的三篇故事中,廣納了我們社會中最重視的人際關係,構思非常精采。
角色的關係不再只是人與死神。當內心已然產生改變與眷戀,偏偏這份契約又是不容反悔的,那7天時限到達後接下來該怎麼辦?死神自己也下不了手解決委託人的話又該怎麼辦?難道沒有遺憾收尾以外的可能嗎?故事進而激發更具深度的衝突和反思。
L.C表示,自己本身是個「厭世」的人,遇到挫折時,不時會有「好想死喔」的想法。但她更認為死亡就是虛無,未必會有什麼輪迴,所以最重要的是「過好當下的人生」。
想自殺的人往往會覺得一死了之、死後解脫,而《死神先生的自殺契約書》中卻呈現一個「掛掉後還是要當死神整天工作」的世界,死神們平常也未必真的過得比世人還要好。誠如書中角色的名言:「我們總是從地獄仰望著天堂裡的人,卻不知道天堂是另一個地獄。」果真如此,是不是能夠讓正在痛苦的你,重新再思考要做出哪個選擇呢?
這套小說藉由「生與死」這個極端的命題,探索人性的矛盾、生而為人的世間百態,並激發出我們多采多姿的情感。餘命7天的倒數計時,並非「絕症系」小說中常見、要去完成待辦願望的遺憾清單,而是在這7日內去真正體會到活著的溫度、生命的價值。
說來諷刺,讓角色決定輕生的理由,來自負面關係(家庭破碎、同儕霸凌),又因為新的交往連結而對世間重燃希望。當他們必死的時候,卻也是這輩子最愛惜生命的時刻。人生就是這樣無可奈何。
《死神先生的自殺契約書》是一部既殘酷又溫柔的清醇小品,在閱畢每一篇故事後,殘留複雜甚至落淚的餘韻。推薦每一個曾為現實所困的你,把角色們的心境轉折默默放進心裡。未來在衝動做出決定前,讓自己再多猶豫一下子、想想曾經愛你的與你愛過的人、嘗試察覺生命中細微的美好。請相信世間隨時會出現真心善待你的他人(或死神),而在那之前,請務必先善待好自己。●
|
作者簡介:L.C |
現場》這破爛得體、完整。我需要的此生都有了。馬尼尼為x房慧真對談《故鄉無用》
➤馬尼尼為的《抵達之謎》
《故鄉無用》文類模糊的特色,讓房慧真想起諾貝爾作家奈波爾(V. S. Naipaul)的自傳體小說《扺達之謎》。在《扺達之謎》裡,奈波爾寫第一次從家鄉搭機至紐約的小故事。奈波爾的家人不知道飛機上供餐,遂讓他帶著一串香蕉和一隻烤雞離開特立尼達島。
奈波爾並未在航程中享用,而是等長途飛行抵達紐約旅館的深夜,看著香蕉都發黑了,在房裡垃圾桶旁快速吃完冷掉的烤雞……這些遭遇異文化的壓抑難堪,最後都成為奈波爾的寫作養分。
➤對世界慢慢長出「愛」的《故鄉無用》
《故鄉無用》暗藏了馬尼尼為獨有的焦慮。房慧真在推薦序〈躲在母親荒廢的乳房裡〉,援引賽胡先・阿拉塔斯(Syed Hussein Alatas)《懶惰土著的迷思》,評析馬尼尼為書寫裡對「無用」的深沉焦慮,認為書寫中潛藏的那股焦慮,源自過往西方對馬來西亞的殖民論述。
房慧真對此頗為認同,「如果沒有愛過,不會有恨,而是漠然與冷酷。」她認為,《故鄉無用》可以看到怨憤裡已經慢慢滋長出「愛」,「儘管『愛』這個字在馬尼尼為的字典裡有點不合時宜。之前的書寫可能把恨的情緒排乾淨了,類似『愛』的東西開始在《故鄉無用》長了出來」。
➤「無用」的吶喊
創作10年後,馬尼尼為才以新書《故鄉無用》完整整理對於馬來西亞的「鄉愁」。她坦言鄉愁長期受到壓抑,主要因為她發現每當提起馬來西亞身分,便破壞原先熱絡的談話氣氛。她也不想被貼上任何標籤:「我寫作,不想要別人用有任何差別的眼光看我。」
她寫文章句法如詩,甚至有大量句號。連她念小學的兒子看了都會說「這裡應該用逗號」。她以為寫書,就是要說自己的話,不要被主流價值框限。《故鄉無用》裡面她寫小阿姨「阿嬌」,就是個連家人都嫌棄的人,但她感覺與阿嬌姨最親近。書中有許多角色,從馬來西亞來台求學,人生發展未必稱心如意,馬尼尼為想說這些人的故事,為「無用」吶喊。
➤另類作家養成:耍廢九年
馬尼尼為講述童年時,父親到橡膠工廠上班,有9年時間一家人住在工廠員工宿舍裡。那9年於她,是精神上一大段荒蕪時期:不看電視,沒有圖書館,無法接觸任何書本,精神生活貧乏。她形容那段時期是「耍廢的極致」。
那一大把可揮霍的時間,是馬尼尼為後來創作、學習的一大助力,「沒有人要我做什麼的時候,等到你終於想做什麼的時候,就有動力去做出來。」她說。童年經歷了關鍵的9年空白,使她產生旺盛的學習欲與訴說的欲望,也因此能一口氣寫出長篇《故鄉無用》。
國小四年級時,馬尼尼為轉校到麻坡,麻坡變成她內心認可的故鄉。在麻坡的成長有非常多時間閒晃,《故鄉無用》有兩章就在述說大太陽底下的閒晃。房慧真認為,有別於班雅明式、第一世界的閒晃(flaneur),《故鄉無用》裡頭的閒晃是在太陽直射的赤道地帶,身體感截然不同。
➤邵氏恐怖片vs.《故鄉無用》的巫術、咒語與鬼魂
馬尼尼為說寫作《故鄉無用》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書中的馬來民俗元素,是她來台生活後才開始研究的。她尤其對馬來鬼、馬來咒語感興趣,覺得那些咒語就像詩一般。《故鄉無用》裡的咒語原文大多是英文或馬來文,她將之改寫成中文。
提到馬來鬼,房慧真鼓勵大家去讀馬尼尼為前作《馬來鬼圖鑑》,書裡除了蒐集不同鬼魂的名字,也用繪畫讓讀者認識鬼魂的樣貌。
房慧真比較了港產經典驚悚片與《故鄉無用》裡的世界觀。80、90年代,香港邵氏產製大量鬼片,不少劇情涉及異國旅遊,回國後被下降頭等情事。房慧真認為,這些鬼片的劇情形成某種戒律,背後帶著「南洋是落後地區」的歧視觀點。與之相比,《故鄉無用》裡的人、鬼怪、大自然是「非常有機的共存」。
《故鄉無用》裡,眾生和平共存,亦包括瘋癲之人。房慧真提到那宛如生祥樂隊歌曲〈仙人遊庄〉,村民和瘋癲之人可以共同生活,不像現代城市要將精神障礙者隔絕於文明世界之外。
➤得天獨厚的詩的語言
房慧真屢次表示羨慕馬尼尼為寫作的自由,那涵蓋創作內容、創作形式以及作家的生活態度。她認為馬尼尼為超越台灣文學過往的抒情傳統,開啟新局面:「馬尼尼為的『怨毒著書』(黃錦樹語),其實更接近吳爾芙纖細脆弱的文學聲腔。」
故鄉的獨特性也顯現在語言使用上。房慧真說:「現在的文學常談論議題、內容、形式,但我非常清楚語言就是戰場。」如何用辨識度極高的語言創作,對作家、對詩人來說無比重要。她好奇,馬尼尼為是如何煉成極具風格化的文字?
房慧真認為,馬尼尼為那9年的空白生活至為關鍵,顯示馬尼尼為跟台灣文藝作家常見的養成方法大為不同,以致文字風格得天獨厚。「我當初一看到她的文字,覺得太驚人了,她的文字會跳出來抓住人。是這樣一種張牙舞爪的風格。」馬尼尼為說,願意聽見可怖與不幸之事,這一特質也深深影響其寫作。
➤同為書癡、貓奴、住台北的移民二代
房慧真笑稱,自己跟馬尼尼為完全可成為一個對照組:她們都是無可救藥的書癡,都愛貓,性格上也都嚮往自由。
對談尾聲,房慧真向馬尼尼為提問:「妳在台灣獲得許多東西,有貓,有許多文學獎,獲得出版社青睞,現在的孤獨感有何變化呢?」
馬尼尼為坦承,相較以往,現在確實較少感到孤獨,對生活的憤怒感也變了,但生命中的孤獨與憤怒仍存在不變的本質。面對創作上的挑戰,成為她生活主要動力,「創作面對的是無限寬廣的世界,還有很多風格可以探索,永遠不會滿足的。」●
作者:馬尼尼為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尼尼為
馬來西亞華人,苟生臺北逾20年。美術系所出身卻反感美術系,30歲後重拾創作。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著有:《今生好好愛動物》、《多年後我憶起台北》、《帶著你的雜質發亮》、《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惹尼》、《我的美術系少年》、《馬來鬼圖鑑》等十餘冊。
2020年獲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桃園市立美術館展出和駐館藝術家;2021年獲選香港浸會大學華語駐校作家、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灣書寫專案〉圖文創作類得主、鍾肇政文學獎散文正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散文優選、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22年繪本《姐姐的空房子》獲選THE BRAW(波隆那拉加茲獎)100 Amazing Books、台北文學獎年金類入圍;2023年《癌症狗》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如果你問我收容所做志工遇到過的死》獲鍾肇政文學獎報導文學獎。
曾任臺北詩歌節主視覺設計,作品三度入選臺灣年度詩選、散文選,獲國藝會文學與視覺藝術補助數次,現於博客來OKAPI、小典藏撰寫讀書筆記和繪本專欄。同事有貓兩隻:阿美、來福,每天最愛和阿美鬼混;也是動物收容所小小志工。
Fb/ IG / website : maniniwei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