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福田知盛將執導回憶錄《沒有媽媽的超市》改編電影,及其他藝文短訊
【跨媒體改編】
▇韓美混血、樂團主唱蜜雪兒.桑娜的暢銷回憶錄《沒有媽媽的超市》將改編電影,買下電影改編權的獵戶座影業將導演筒交給影集《白蓮花大飯店》(White Lotus)的演員福田知盛(Will Sharpe)。桑娜為了留下逐漸褪色的與亡母的記憶,以輕快帶有獨特韻律的敘事寫下本作,記憶的載體為美國各城市皆可見的亞洲超市,與母親相連的感官與情感經驗(食慾、味道、爭吵、冷戰)迎面撲來,過程中不僅重新拾回與母親相關的記憶,更回溯了作者身為美國亞裔少女的成長經驗。
英籍日裔的福田表示:「書中許多情節很能引起我的共鳴⋯⋯我在東京度過童年,其中描寫因時差而在家裡廚房打瞌睡的情節,我非常熟悉。」現年36歲的福田演、編、導三棲,先前已有執導多部電影長片和影集的經驗,包括《天才貓奴畫家》、《蘇珊的祕密花園》等。
【得獎消息】
▇美國筆會文學獎3月初揭曉得主,共頒發17個獎項。曾以《The Trees》入圍布克獎決選、並獲伍德豪斯幽默小說獎的帕西瓦.埃弗烈特(Percival Everett),今年再以充滿驚奇的《Dr. No》捧走獎金最豐厚的「筆會/珍史丁圖書獎」。《Dr. No》主角瓦拉.基圖是研究「空」(nothing)的數學教授,他是空的專家,他的研究也只是「空」。雄心勃勃的億萬富翁反派約翰.希爾看上基圖的專才,想要用「空」的力量震撼全國,以報雙親遭白人警察殺害之仇。基圖在好奇心驅使下加入富翁的陰謀團隊,卻逐漸開始思考是要儘早抽身,抑或阻止希爾、拯救世界免於毀滅。
本書書名借用007系列早期反派「Dr. No諾博士」之名,一邊連環拋出老套、誇張的間諜電影情節,一邊面不改色地針砭美國國內種族主義現況。在書中,作者大膽將真實世界的惡夢化成戲謔的鬧劇,緊湊的故事節奏令人甚至沒時間眨眼,《出版人週刊》讚其尖銳、風趣為滑稽諷刺劇的巔峰之作。
作家帕西瓦.埃弗烈特(左)以《Dr. No》獲美國筆會文學獎「筆會/珍史丁圖書獎」
|

「筆會/E.O.威爾森文學科學寫作獎」頒給芙蘿倫斯.威廉斯(Florence Williams)為了療癒自己而寫成的《心碎》(Heartbreak)。甫結束長達25年婚姻的威廉斯,以其記者專業仔細爬梳自己的情傷根源,試圖透過科學方法找出治療心碎的解方。為什麼人們結束一段浪漫關係後,總是得面對憂鬱和悼念的情緒排山倒海而來?讀者可以在書中找到其中的作用機轉和情傷對生理的影響。本書結合自我探索和科學解釋,告訴讀者:美、目的或意向(purpose)、行動、對世界萬物的讚嘆,會是引領自我走出情傷的關鍵。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年輕作家獎」日前頒獎,劇作家兼小說家湯姆.班恩(Tom Benn)從眾多35歲以下入圍者中脫穎而出,以第4部小說《牛血色》(Oxblood)獲獎。《牛血色》講述英國工業城曼徹斯特的黑道「陶德家族」曾在地下世界呼風喚雨,但到了書中的現在——1985年,陶德家族男丁凋零,僅留下三代女人被困在老屋裡,與遭殺害的情人幽魂和未報戶口的新生兒相伴,她們的生活仍與暴力、慾望、恐懼與佔有慾緊緊纏繞。在男人生前,女人們的命運由男人決定;在他們死後,女人仍活在其陰影下。現在,老中青三代女主角必須各自面對這座由過去蓋成的牢籠,並嘗試打破週而復始的命運輪迴。
班恩語言鮮活有力,直視平凡人的黑暗面,評審之一的暢銷小說家Oyinkan Braithwaite極愛這本得獎作品:「班恩書中的女主角們是如此一心一意、偏執,又如此有自信、相信自己的行動,勢必會讓讀者心中各種情緒翻攪,牢牢記住她們。」

【新書快報】
▇以《白牙》、《論美》、《搖擺時代》等書在英語文壇奠定地位的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將於今年9月推出新長篇小說《騙子》(The Fraud),改編自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真實案件,帶來如萬花筒、鏡中鏡般的多重謎團,嘗試釐清真實與虛構、欺瞞與誠實間的界限。《騙子》以1873年受到英國全國矚目的案件開場:來自澳大利亞下層階級的屠夫提伯恩,宣稱自己是某莊園和貴族頭銜的合法繼承人。
非常關注此案的圖契太太,替姻親兼過氣作家安沃斯先生管理家務已30載。她對一切感到好奇,例如文學和作家圈、社會正義、階級、廢除黑奴,以及此生與來世。然而愈親近這些事、這些人,圖契太太愈加懷疑,英格蘭社會似乎充斥表裡不一的假象。另一頭,自小在牙買加「希望種植園」長大的奴隸波哥因緣際會來到倫敦,成為案件的關鍵證人。波哥清楚富人總是欺騙窮人,也瞭解群眾的心理多麼容易被操控。在這場審判中,他必須慎選證詞,否則將賠上自己的未來。究竟提伯恩是否真為繼承人?在處處偽善和自我欺騙的世界裡,誰來訴說、定義「真相」?

▇以長篇小說《發光體》一舉打破布克獎史上「篇幅最長作品」、「最年輕得主」雙紀錄的伊蓮諾.卡頓(Eleanor Catton),睽違10年終於出版最新小說《柏南特耕隊》(Birnam Wood)。在紐西蘭某座風景如畫的荒僻小鎮,四處占領空地耕作的環保團體「Birnam Wood」與神祕的美國富豪先後看上一座廢棄農場。前者亟需以這座農場為基地,培植實踐理想的經濟基礎;後者提出合作與贊助邀約,卻似乎隱藏了更深層的利益算計。
在這本出色的懸疑小說中,卡頓再次以複雜細膩的角色群,構建精密劇情。在「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綠色投資」、「共益企業」(B Corps)成為熱門關鍵詞的當代,深刻描繪了資本主義和理想主義間岌岌可危的平衡,以及人在追求理想時所做出的權衡與讓步。卡頓表示:「我想寫一本關於人們做出選擇、犯錯,並對自身與他者引發致命後果的書。我希望這本書能讓人深深著迷,對讀者毫無保留且逗他們發笑——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全球面臨生存威脅的時代,點燃讀者探究未來下一步變化的好奇心。」
▇曾獲紐約公共圖書館幼獅小說獎(NYPL Young Lions Fiction Award)的凱瑟琳.雷西(Catherine Lacey),近日出版她的第4本小說《Biography of X》,本作同時獲選Amazon及Apple Books三月最佳圖書,以及《紐約時報》、《衛報》、《君子雜誌》(Esquire)等書評媒體本月最令人期待的書籍。
1996年,引領潮流的全方位跨域天才藝術家X,陳屍於他的個人辦公室,留下重重謎團。他的遺孀露卡曾是犯罪小說家也是X的狂粉,為了糾正他人為X所寫的傳記,決定前往愛人的故鄉搜集素材,卻打開了禁忌的潘朵拉之盒。當露卡調查得愈深入,反而發現自己對X其實一無所知。到底在這名瘋狂藝術家如變色龍般的多元面貌之下,藏著怎樣扭曲殘酷的過往?露卡又該如何詮釋自己對X的愛、正視X在親密關係中對待她的暴力與傷害?
▇繼《親愛的艾德華》帶領數十萬讀者走出失去至親的傷痛,安.納波利塔諾(Ann Napolitano)新作《Hello Beautiful》再次感動出擊並獲選《歐普拉讀書俱樂部》選書,新書以溫柔堅定的筆觸探問:愛,是否能讓內心匱乏的人變得完整?
主角威廉自小感覺父母眼中只有一個孩子,但那孩子卻不是他。在長期缺乏愛和關注下度過童年的威廉,終於憑著優異的運動和學業成績擺脫家中令人窒息的靜默,搬到外地求學,還認識了女友茱莉亞和她歡樂的四姊妹家庭。然而當威廉家裡過往的悲劇重新浮上檯面,茱莉亞姊妹間的羈絆面臨崩解,愛情、親子、手足之情都受到考驗,他們是否能尋回愛的根源?●

評論》當代母性與歷史記憶的復原,評韓國小說家金息《女人與她們進化的天敵》與《最後一個人》
金息(1974-)是當代韓國重要的作家,自1997年出道以來,長達26年不間斷地從事創作。迄今為止,已出版了15部長篇小說和7本小說集,每部作品都以其對韓國當代社會的敏銳觀察和重要歷史記憶的見證,受到文壇與學界關注,並成為各種文學獎項的有力候選人。
金息自2012年起獲得許多重要的文學獎項,如許筠文學作家獎(2012)、現代文學獎(2013)、大山文學獎(2013)、李箱文學獎(2015)、金炫文學牌(2020)、東仁文學獎(2020)等,文學能量受到廣泛的注目與肯定。
觀察她已經出版的小說,無論是取材範圍、人物形象,抑或創作技巧及敘事風格等方面,都非常多樣化,難以用幾句話簡略概括。但總的來說,其中一部分是以當代韓國社會為背景,用她尖銳的目光捕捉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諸多矛盾,譬如過度競爭、群體暴力、無處不在的監控、生存的孤立與冷漠感,以及對此產生的恐懼、不安和焦慮等反映社會分裂徵候的小說群;另一部分是一系列她被喻為「記憶見證人」的歷史問題相關小說。
由時報出版在台翻譯發行的《女人與她們進化的天敵》(2013)和《最後一個人》(2016),分別是她的第六部和第九部長篇小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金息小說風格的兩種趨勢和文學指向。
➤描寫兩代女性衝突,內裡為持續進化的父權
《女人與她們進化的天敵》可說是對當今韓國社會母性概念提出的一種質疑,主要透過追求不同母性的女性之間所產生的情感衝突,來展現當代家族制度中雖不明顯、卻仍然存續的「進化中的父權」。
先從結論說起,這部小說非常明確地揭露在新自由主義橫行之後,家族的解體和母性工具化趨勢越來越嚴重的社會現實。故事中有兩個女人登場:總被媳婦叨念說她像唾液般沒用,以致口腔漸漸乾涸的女人(婆婆),以及在電視購物中心被當作一次性用品、使用後即可丟棄的女人(兒媳),她們於5年前開始住在一起,當時婆婆因為兒媳在購物中心做電話銷售員而幫她帶孩子。
她們之間因為金錢關係,幾乎找不到各自角色通常該具備的一般特質,媳婦在公司從事非自願的情感勞動中失去了待人親切的人性,只留下沮喪、羞恥、自卑和面對他人隨時都會無來由迸發的敵意。作為媳婦的「她」曾自認比婆婆更能發揮母性光輝、為家族犧牲,因為他們居住的獨立住宅是「她」在電視購物中心忍受著侮辱辛苦賺來的錢購置的。然而在「她」被解僱之後,自認為高人一等的經濟能力頓時消失,自己能做的家務事也仍然由婆婆代為完成,所以「她」也不自覺地常表露出一種與婆婆爭奪「家庭主婦」地位的態勢。
婆媳之間的對立酷似於「她」在工作中與同事間的生存競爭關係,因為媳婦而淪為多餘存在的婆婆,只能以變成化石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就像回歸到第一個人類女性露西一樣,懷抱著守護動物般的母愛度日。
在小說中,這兩位女性分別被描繪成1980、90年代工業化時期生兒育女的婆婆,以及21世紀新自由主義時期組建家庭的媳婦,她們所追求的母性是不同的。每一個時期的社會對母性的要求略有不同,而韓國社會的家族意識型態使這兩個具有代溝的女性之間的對立達到極致。
金息用此故事告訴我們,母性作為克服社會不穩定狀態的手段不斷被重塑,並且通過母性的再造,新形式的父權制依然持續運作,而此壓迫性的父權觀念似乎越來越微妙地扭曲和分割女性之間的共生關係。
一直以來,韓國小說從各個角度闡明「母性」的概念,但實屬罕見地都不像金息在這篇小說中所刻畫的,如此全面的呈現出新自由主義時代之後母性工具化的問題。這就是我們需要關注她小說的原因。
➤以文學記憶歷史,以閱讀反思自我
《最後一個人》是講述日本軍慰安婦故事系列小說中的第一部,金息在這部作品問世兩年後又寫了《流動的信》、《崇高意味看著我》、《你可曾希望軍人成為天使》等同題材小說。除此之外,被稱為「歷史記憶的文學修復」的作品還有描述1987年民主化運動記憶的《L的運動鞋》(2016),和1937年多數高麗人從蘇聯遠東地區被迫遷往中亞的故事《漂浮的土地》(2020)等。
由此,金息不但揭示了歷史真相,也再現了受害者內心的苦痛,使讀者成為一個具有道德感並能夠反思自己世界的人。金息曾在受訪時表示:「日本軍慰安婦受害者與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倖存者是有區別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倖存者中包含知識分子,他們具備了將自己的經歷轉化為文學作品的能力。但慰安婦受害者大多是十幾歲的女孩子,而且都是窮人家的女兒,不會讀書也不會寫字,因此需要其他人來記錄她們的故事。」
如果我們閱讀這部小說時,能把每一位慰安婦阿嬤都想像成是自己身邊的人,那麼這就是一種倫理性閱讀歷史的方式。●
【韓國小說家金息訪台】系列報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