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賤售戰,下》面對惡性競爭,出版人不卑微!圖書定價制怎麼推?業界協商再現端倪,能否得到共識?

➤博客來削價促銷引爭議,大家怎麼看?

這次博客來風波引起討論熱潮,但近年來每次折扣爭議,最終總因業界無法達成共識,而無所作為。畢竟,各出版社與通路往來各有不同條件與考量。

在這波討論中,某不具名出版人透露,目前浮出檯面的多是出版社對電商折扣的不滿,然而實際上,博客來不只正與另一電商MOMO搶市占,也會比較出版社與其他書店的進貨或折讓%數等合約條件,透過斷貨、減少曝光等方式,與出版社重新談判,「折扣只是種種商業手段的其中之一」。他認為出版人對博客來根本「錯誤期待」,「它就是一個企業經營的電商。」

他提到,有的出版社一方面不滿電商的折扣,但可能為了業績或其他考量,卻給團媽(團購主)們更低折數,沒有維持自家書籍在市場上的折扣。在業績低谷時,出版社需要通路帶來的營業額而就此妥協,固然可以理解,但低價惡性競爭或薄利多銷雖然保住了眼前的生存,出版因此走向低利潤的後果,卻是由整個產業來承擔。

除了業界,相關社群也有多元聲音。例如有讀者指出:「沒有人能夠對抗市場的力量。理想不行、同情也不行的。」「擁護折扣、和願意高價買的消費者,通路本來就該分眾行銷,出版社用理想找消費者買單只是同溫層取暖!」認為這件事情的徵結既然是在商業端,那麼想要解決也只能從商業端來思考解方。

作為電商,博客來被指落後不求進步,讀者直白表示:「20多年前博客來效仿亞馬遜開始在網路賣書,結果現在亞馬遜都飛上雲端、太空了,博客來還在搞低價折扣!不要說認真運用新科技了,連網頁都常年如昔地不長進。」


博客來近日祭出百大指定書單66折的促銷活動。(翻攝自博客來)

汪達數位出版創辦人董福興也指出,台灣電商的資安問題、使用者體驗不佳,網路書店包括媒體的分眾、引流、關鍵字搜尋等電子商務的基本經營能力薄弱。另有讀者認為,區塊鏈出版或許是能與當前的市場困境抗衡的管道。

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則坦言,很難預期出版界有共同的主張,但過去業界確實與金石堂、誠品書店都曾因不同議題而有過集體協商,因此他鼓勵年輕出版人揭竿起義,發起連署、提出行動,與通路對決。

但相較於業界成立強力的公協會,王榮文認為應籌組研究性質的「出版智庫」,才能長期研議產業問題。他援引律師蕭雄淋2022年6月在台北書展「出版力論壇」的發言表示,出版業不像唱片、電影業都有成立相關團體保障產業權利,因此建議成立出版智庫,其功能包括「對政府的法令遊說、研究出版的轉型方法、作為其他行業的策略聯盟的聯繫平台」等。

王榮文表示,過去出版界推動成立的台北書展基金會,曾被期待承擔智庫功能,後來因預算人力有限,而無餘力,因此他建請文化部所屬的文策院編列預算,籌組出版智庫。


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台北國際書展資料照片)

➤文化部將盡快介入協調,研議圖書零售折扣限制

在眾多因電商平台掀起的折扣爭議中,出版產業主管機關文化部持何種立場?新任文化部長史哲表示,為保護扶植出版產業,將基於其整體經濟與公共利益,盡快協助出版產業與公平交易委員會(簡稱公平會)溝通,提出圖書零售折扣限制;並參考國外立法例,與出版單位、通路業者持續溝通,研議維護出版業者合理利潤空間的方案。

由於多位出版業者表示,因《公平交易法》所限,出版社無法集體串連與通路商談折扣限制。如今文化部表態將介入協調,公平會委員洪財隆也回應,其實並非完全不可行,出版業者可事先向公平會申請「聯合行為許可」,公平會立案後,將由委員根據《公平法》第14至16條,有關「聯合行為之定義、禁止、例外許可」等規定,以及第19條「限制轉售價格」的內容與例外情況,進行審議。


現任文化部長史哲(取自史哲臉書

➤圖書定價制是政府介入市場嗎?

台灣書業慘澹已非一日之寒,而每當通路價格廝殺,「圖書定價制」這個議題便會再度被重提。

簡單來說,圖書定價制即圖書需依照定價銷售,不打折或者折扣限度需受規範。其立論的基礎在於,書籍除了是商品,也具有文化承載意義。

但另一方面,以政府力量介入立法,必定受到自由市場派的質疑。就算姑且不論商業利益,因為台灣走過漫長言論管控的戒嚴時代,出於對出版自由的捍衛,部分文化人對於官方「看不見的那隻手」,也心存排拒。

這是為何這個制度在台提出十餘年來,出版界始終正反意見相抗的原因之一。過去文化部曾多次召集業界商談、委託學者研究,並考量社會公眾反應,加上制度牽涉財政部、公平會,至今仍不敢貿然推行。

shi_yong_1_0.jpg
2018年,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舉辦「買書好折學:新書售價規範公民會議」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提供)

➤回歸合理新書售價、停止業者自我壓榨是重點

文化部從首任部長龍應台時代開始研議圖書定價制,到了鄭麗君任內,為了避免「圖書統一定價」或「定價銷售制度」等名稱造成誤解,擬改名「新書售價規範」,提出草案送交行政院文化會報,規範的是新書在一定期間內的折扣範圍。

2020年獨立書店不滿電商雙11下殺折扣、串連歇業一天時,當時的部長李永得曾在受訪時表示,圖書定價制是兩面刃,預估實施前兩年,市場規模將萎縮一成五到兩成,需要業界尋求共識。

確實,業界反對圖書定價制的另一理由,即是擔憂少了折扣誘因,讀者更不願買書,書市業績將整體衰退。但文化部也曾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制度初始造成的買氣下降,大約兩年陣痛期後,可望回歸市場常態。


文化部從首任部長龍應台時代開始研議圖書定價制,到了鄭麗君任內擬改名「新書售價規範」,2020年獨立書店不滿電商雙11下殺折扣、串連歇業時,當時的部長李永得曾在受訪時表示,圖書定價制是兩面刃,需業界討論尋求共識。左起:前文化部長龍應台、鄭麗君、李永得。(皆取自臉書)

許多人質疑,出版產業一邊高喊創作自由,為何又一邊要求政府「保護」?畢竟對消費者來說,從衛生紙、吸塵器到化妝品都能打折,為什麼書本不能?甚至有人認為,推行定價制,等於把出版產業的危機怪罪到選擇折扣的消費者身上。

專研出版產業、曾多次參與業界座談及政策建議的臺大社會系專案助理教授李令儀說明,雖然商業邏輯下,市場由價格決定,但製造商仍應保有利潤空間,「如今出版業的低利潤,造成產業每個環節都在自我壓榨,也使創作者受到嚴重剝削。」版稅降低,創作者不受鼓勵,對文創的發展自然會造成戕害。而且如本刊先前的報導所述,多年來,出版社為了因應新書79折等固定折扣,早在制定書價時就先膨脹定價,以為撿到便宜的讀者,以及進貨價不如大通路的小型書店,其實都共同負擔了書價調漲的部分。


【延伸閱讀】新書打不打折?公民討論熱烈,建議上市6個月內,售價不得低於定價95折


李令儀澄清:圖書定價制並非保護或拯救產業,也不是反對通路自由競爭,「而是讓強勢通路之外的小書店、獨立書店,立足在同一個起跑點上,促進健康的競爭。」

當前的書市景況是,小型書店的書籍進價甚至比大通路的折扣售價還高,生存不易,而誠品、金石堂等連鎖書店則不斷收店,「書店變少,書無處可賣,新書起印量不斷下滑。現在有些書籍起印量只有大約800到1200本,造成印製成本增加,書價只能不斷提高。」

因此李令儀認為,理想的情況下,定價制實施後,書籍能回歸合理的定價,出版社也能獲得合理利潤,不管書店規模大小都能平等競爭,通路多元而共榮。


學者李令儀(Openbook攝影)

➤欲恢復書市秩序,避免進價落差,有賴對等協商機制與配套措施

業界咸認,大約10年前網路書店尚未坐大時,是台灣推行圖書定價制最好的時機,如今消費者早就習慣網購與折扣,限制削價的良辰已過。

但在這次博客來折扣風波中,過去對圖書定價制持保留態度的時報出版公司董事長趙政岷,明確表態支持圖書定價制,並推論此刻若重新調查,業界的支持度應會提高,因為相較於過去,「來自通路的壓力更大,出版社利潤更低,大環境與過去已有很大不同。」

趙政岷表示,這兩年幸而有政府提供疫情紓困方案,以及2021年3月起實施的圖書免徵營業稅辦法,對出版產業有所裨益。他期待文化部更積極推動圖書定價制,「畢竟出版業是否健全發展,關乎創作自由、文化多元,簡直是國安問題了。」

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則持相反看法並提出不同主張,認為:「沒有折扣的年代,已經回不去了。」她認同圖書定價制的理念,但也體認到多年來因為各種因素而窒礙難行,因此業界不該再依賴官方立法,而應該「由業內組織強力的產業公會,一起面對大通路進價過低、小書店進價過高的問題進行協商,讓產業恢復正常的市場秩序。」


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王志元攝)

這個想法也呼應了前任文化部長鄭麗君所言,若業界有自己完善的協商機制,其實不需要政府介入立法。圖書定價制推行與否,關鍵仍在於業界是否達成共識。

另一位不具名的出版社業務表示,圖書定價制「不該是推或不推的是非題,而是要有完整的配套,對各種『例外情況』的規範要很明確。」例如受折扣限制的圖書品項與類型、書籍出版時間年份,甚至境外網站如何控管等等。這些原則之外的彈性條款等細節,也都是業界關切的。

總結來說,李令儀坦言疫情後的景氣尚未復甦,物價上漲,民生消費優先於購書的文化消費,現在來談圖書定價「有點陳義過高」,恐怕一時挽救不了書市。不過即使如此,她強調「出版人可以不用這麼卑微」,而應強硬態度,與通路談判。

立委陳培瑜關注書業折扣亂象,近期預計邀請出版業者、政府機關及專家學者進行商討。而既然文化部已正面回應,將協助出版業者與公平會溝通,打破法令關卡,出版人若正視產業長遠的存續問題,也該「硬起來」有所作為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3-15 18:15
書評》話語的凝聚:讀《阿拉伯人三千年》

過去20年來,我們對於阿拉伯世界有許多刻板印象式的想像:從浮誇的海灣石油富豪到西方媒體中可怕的恐怖分子。從伊拉克到摩洛哥的數十個國家都被我們劃分為「阿拉伯國家」,彷彿他們在某種烏托邦狀態下應該統一成為一個國家。我們很少思考,到底什麼是阿拉伯人?放眼全球,很少有個民族像阿拉伯這樣用同一種語言卻又破碎成這麼多國家,而「阿拉伯民族」似乎又是一種共同體。

提姆.麥金塔-史密斯(Tim Mackintosh-Smith)這本《阿拉伯人三千年》,博學地探究了這個問題。這不是我們一般接觸到的通俗歷史,更像是一部帶著年份的探索之旅。打開厚重的700頁,彷彿拉開一張巨大而華麗的地毯,然而千萬別被厚重嚇壞,作者在書中提問的問題很直接簡單:究竟什麼是阿拉伯人?構成阿拉伯人的核心要素是什麼?而3000年以來,阿拉伯人這個身分/概念面臨什麼樣的挑戰與轉折?

要回答這樣的問題不容易,作者不是躲在西方學院的普通學究,而是長年在阿拉伯生活的學者,他在葉門旅居了將近40年時間,阿拉伯語好到足以「辨認當地硬幣上的拼寫錯誤」。而旅居葉門也讓他對阿拉伯有獨特的觀察視角——南葉門在伊斯蘭創教之前有自己的古代文明與身分,有種帶有距離又不會太遠的視角。而葉門就像是阿拉伯世界的迷你版: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是分裂破碎的狀態。


以國旗標示的阿拉伯世界地圖(圖源:wikipedia

➤話語凝聚出的認同體

一如「話語」將阿拉伯人給凝聚起來,本書不拘泥於歷史流水帳細節,而是直指問題核心的寫作方式,也「凝聚」了阿拉伯人豐富而複雜的3000年歷史。阿拉伯人的文化核心是阿拉伯語,而且必須要唸出來,話語(聲音)在阿拉伯語的重要性無可比擬。只消看看這些案例:阿拉伯這個字本身就是指「會說阿拉伯語的人」;而先知穆罕默德受到啟示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拉要求他「誦」;伊斯蘭召喚人們祈禱的方式是由專人爬到清真寺高處,高聲呼喚(現在當然有了擴音器);《古蘭經》最早還沒有集結成冊時也是採用口耳相傳。這裡的話語是指高級阿拉伯語,用作者的話說是:「豐富、奇異、幽微、催眠、困難到令人抓狂的」,是大阿拉伯認同最核心的催化劑。

這本書也是,短短700多頁是不可能講完這麼廣大土地與這麼多部落、國家、社群的歷史。但作者的敘述「凝聚」了這3000年來的重點與脈絡,並且加上深刻而旁徵博引的評論,使得這本書流暢又發人深省,就像是誦讀阿拉伯詩詞本身優美而精彩,沒有令人厭煩背誦的流水帳,而是專注著把阿拉伯人的故事娓娓道來。

阿拉伯人歷史上有三次最強大的「凝聚」,第一次是高級阿拉伯語在西元前5世紀有了雛形,第二次無疑是先知穆罕默德(PUBH)創立伊斯蘭教,第三次則是埃及總統納瑟(Gamal Abdel Nasser)透過無線電廣播向全阿拉伯世界放送阿拉伯民族主義。

穆罕默德創教的重要性毫無疑問,而話語力量在《古蘭經》中表現無遺,相比於他的兩個亞伯拉罕宗教前輩,《古蘭經》非常講究誦讀,更不要說先知本人其實是不識字的。伊斯蘭的「凝聚」力量讓阿拉伯人在7世紀橫掃了整個西亞地區,並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納瑟則是用迷人的語言掌握力:高級阿拉伯語與埃及方言雙聲道,搭配在1956年開始普及化的收音機,放送他的民族主義訊息,使得整個阿拉伯世界如癡如醉。但納瑟的政治成就跟先知完全無法相提並論,他在葉門、六日戰爭、敘利亞的各種失敗,透露了阿拉伯人難以統一的現實。


埃及第二任總統賈邁.阿布杜-納瑟.胡笙(圖源:wikipedia

除了上述三個曇花一現的時間之外,阿拉伯人都是一盤散沙,而且阿拉伯帝國在創立200年後,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就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在宗教、政治上都越來越無足輕重。政治軍事上被引入的突厥奴隸喧賓奪主,真正在近代統一這片土地的是鄂圖曼人。而宗教上,伊斯蘭在10世紀之後晉身成為世界型宗教,脫離了阿拉伯人的掌控。

但阿拉伯人最偉大的成就大概在「擴散」,不僅是話語的擴散,還是移民的擴散。阿拉伯帝國在擴張期間,將從伊拉克到摩洛哥大片不同土地的人給「阿拉伯化」,作者這麼說道:「他們的源頭是一支島嶼種族,但現實……有趣多了;源頭紛繁眾多,種族不是一支種族,島嶼甚至不是一座島。」事實上,阿拉伯世界不同的人群儘管都認可高級阿拉伯語,但他們日常生活中都操著不同的方言,差異甚大。阿拉伯人既是統一的,又是分裂的。

➤阿拉伯的絕望與希望

語言的確讓阿拉伯人進入現代文明時遭遇了一些困境,作者很有見解地提到:從1455年古騰堡發行第一本印刷版聖經,到1822年埃及設立第一個官方印刷廠,整整350年,多數阿拉伯文使用者都跟印刷術完全隔絕。這其中有阿拉伯文本身的非戰之罪,因為阿拉伯字母有大量的音標,以當時的印刷術刻起來成本過高,而沒有這些音標會有大量的歧異。想像一下阿拉伯文使用者有350年無法使用網路,這會對一個文明造成多大的影響。作者並在最後諷刺阿拉伯人從沒有印刷術的「前真相」時代,直接跳到網際網路的「後真相」時代。

這裡要特別指出,了解阿拉伯人為何如此,也是這本書最重要的價值之一。本書花了整整4個章節的篇幅,探討伊斯蘭創教以前的阿拉伯世界。古老的習俗、族裔分野以及部落文化至今仍在幽微影響阿拉伯人,我們仍可以從今天的問題中找到原始的影子。

然而,作者在敘述完20世紀阿拉伯世界的戰爭、殘殺、獨裁統治等各種不幸的事件後不禁問道:600年難道不夠一個民族擺脫宿命?西元7世紀阿拉伯人被波斯與拜占庭帝國夾擊,在中世紀被突厥王朝,在冷戰則被美蘇。多數阿拉伯人仍活在一個又一個獨裁的統治者底下,即便2009年「阿拉伯之春」爆發後一度產生改變的可能,但阿拉伯世界後來又再度回到了往日絕望的軌跡。


阿拉伯之春時埃及開羅塔利爾廣場的示威者(圖源:wikipedia

作者在行文中也透露了一些希望:在最遠離故鄉的地方,阿拉伯人創造出驚人的文化奇蹟。例如一名移民到蘇門答臘的阿拔斯後裔阿布杜拉的阿拉伯文墓碑,這塊墓碑來自印度西北方的坎貝港,這裡盛產精緻大理石的墓碑,任何足夠負擔經費的人可以預訂墓碑上面刻上任何想要的《古蘭經》經文(偶爾加上波斯詩人的詩句),乘著每年的季風交替完成墓誌銘訂單與貨物交易,而買家則以此證明自己是一個富有的國際文化成員。又或者西班牙安達路西亞在伊斯蘭時期所產生的輝煌,讓今日西班牙語乃至於英語都有著可觀的阿拉伯語單字。

阿拉伯人也不至於妄自菲薄,作者在書末敏銳地說道:「(阿拉伯人)會在自身的歷史看到閃光……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世界主義兼容並蓄,公民社會不是西方的一部分,是他們自身歷史的一部分。」閱讀這本《阿拉伯人三千年》能讓讀者真正深入了解阿拉伯人,探索這個獨特、偉大、命運多舛與充滿挑戰,經由一個話語所凝聚的共同體。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阿拉伯人三千年
Arabs: A 3000-Year History of Peoples, Tribes and Empires
作者:提姆•麥金塔―史密斯(Tim Mackintosh-Smith)
譯者:吳莉君
出版:臉譜出版
定價:10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提姆•麥金塔―史密斯

英國阿拉伯語學者和譯者,阿拉伯文學文庫(Library of Arabic Literature)資深學者,英國《每日電訊報》譽為「沙那的智者」。著有多本關於中東的得獎著作,包括《與丹吉爾人同行--追尋中世紀旅行家伊本.巴圖塔的足跡》、《葉門:字典國度的奇幻之旅》。現居葉門,至今已旅居阿拉伯世界近四十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3-13 10:30
話題》唯有直接地寫,才能展示承受的撕裂:蔣亞妮談諾貝爾文學得主安妮.艾諾(Annie Ernaux)

講題:時間,書寫者的手術刀—談安妮艾諾
主講:蔣亞妮(作家)
整理:梁嘉真、趙俐雯

散文作為一種文類,應奠基於非虛構的全然事實描述,抑或能有揮灑想像的虛構空間?這之間的界線與拿捏,近年來已有大量的交流討論。與此平行的另一個軸線上則是私書寫、私小說,以小說的敘事與樣態,交託寫作者的生命經驗。安妮・艾諾的作品袒露了她少時尋求願意協助她施行墮胎手術的曲折歷程、曾與已婚者偷情、父母的離世種種,引起讀者兩極評價。艾諾的私書寫手法如何有別於散文與回憶錄?為什麼她往往任由時間飛逝,直到事過境遷後再以回顧的姿態進行書寫,透過文字對話,讓當下的自己提筆回應留存於日記裡的狀態與心情?

長期投身於散文書寫的作家蔣亞妮,與讀者分享她對艾諾的評析與觀察,就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致詞開始。

➤書寫,是為了復仇

蔣亞妮解釋,她熱愛閱讀不同作家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致詞:「那是世界上最精湛的、可以說是用一生完成最好的散文作品……你會被那些東西震撼。」致詞內容之所以打動蔣亞妮,或許正因為那是作家所能步入的最高文學殿堂,除了傳達感謝,更涉及面對書寫這樣的技藝,身為「工匠」的世界級寫作者,在發表感言的時間內,各自說明以如何的精神態度來琢磨與打造文學作品,以及面對國際關注時,無以迴避地捫心自問——闡述「為什麼要書寫」。

「我書寫,是為了替我的族類復仇(J’écrirai pour venger ma race.) 。」當安妮.艾諾試圖為自身的寫作生涯定下基調,偶然間翻到60年前的自己在日記寫下的這句話,遂放入致詞內容。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安妮.艾諾 (Annie Ernaux) 在瑞典記者會現身(取自wiki commons

蔣亞妮認為,艾諾之所以寫作,是為了理解「為何她與自身之外的種種,會讓她遠離了她的出身?為什麼選擇走向寫作這條路,讓她離家人越來越遠,與他們越來越不一樣?」蔣亞妮描述,艾諾的父母只具備基本識字能力,平時說的法語是「帶有方言感、土話的」法語。可以想見,後來接受大學教育、從事教職的艾諾跟父母間逐漸出現階級與文化的隔閡。這樣的隔閡感,其實也顯見於她與法國文壇的齟齬間。

蔣亞妮表示,艾諾即便廣受讀者歡迎,卻在追求精緻的法國主流文壇飽受抨擊:「即使她得到諾貝爾文學獎,都沒有得到(法國主流文壇)肯定。」她解釋,當2022年諾獎頒發給艾諾後,引起法國《費加洛報》巨大的反彈,貶抑其書寫為「平凡、可悲、粗暴、骯髒,讓法國語言乾澀化,無益於人民真正自由跟水準提升。」蔣亞妮引述後隨即表達自己的不同立場:「這些巨大如浪潮般的批評,就是對艾諾最大的肯定。因為這就是她一生追求的寫作風格,也是她意欲顛覆的,來自於菁英右派、男性的聲音。」

蔣亞妮拋出情境:「試想,一個法國主流男性作家,若出生在安妮.艾諾這樣的階級,得到無數的大獎,龔固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後,會不會不斷書寫、回顧、探討跟責問自己階級的問題呢?還是他就一往無前的走,直直向右,走到《費加洛報》主編旁,跟他們一起喝酒、夜宴?這是有可能的啊。」

顛覆與反抗全然表現在艾諾刻意「反其道而行」的書寫風格,過去她在校教授學生詞藻華美的法國文學作品時,即決意摒棄優美,因為這幫助不了她想寫下的生命經驗。

蔣亞妮如此理解:「她必須把這些東西連根拔除。只有直接地寫、直接地說,她才能夠展示自身承受的撕裂(rift )。」艾諾這麼形容自己書寫的語言:「這樣喧囂的語言傳達了憤怒和嘲笑,甚至是粗魯,一種過度的、謀反滋事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往往是被羞辱冒犯者用以回擊記憶中他人的鄙視、侮辱,及被侮辱而感到的羞恥(of shame and shame at feeling shame)。」


自傳體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刻劃年少墮胎的經歷。《嫉妒所未知的空白》描述嫉妒生起、占據生活的過程。《位置》一書同時收錄了分別面對父母死亡心路歷程的《位置》與《一個女人》。《沉淪》則是艾諾與已婚外交官員曾發生外遇的日記,挑戰社會對女性情慾的接受度。

蔣亞妮歸納,艾諾所遭受的撕裂,除了來自與原生家庭產生的階級落差,更和「她的歡愉、她的月經、她的墮胎」有關。艾諾在致詞提到:「我想要完整描述年輕時我的女性身體所遭遇的一切。」這包括她對於性的探索與快感,以及學生時期非預期懷孕,當時保守的法國政府仍禁止並譴責墮胎手術,使她不得不私下找密醫尋求妊娠中止的方法。她迫切需要將身體發生的一切,被壓抑的記憶、一度無法言說的事情書寫出來。

這股強烈且誠實的念頭一如她在《嫉妒所未知的空白》書中所道:「一直以來,我就渴望無所顧忌的書寫,彷彿預料作品出版的那個時候,我將已死去。如同告別人世前的絕筆,再也沒有外人的評判。」如此決絕的意念,似乎也對應到了她被形容為持手術刀自剖般、精準犀利的寫作筆法。

➤如刀割般精準自剖                                                                        

值班醫生一現身,揭開這一夜的第二幕。從親眼見證生與死的第一幕,進展到祕密曝光與審判的階段。

他坐在我床上,抬起我的下巴:「妳為什麼幹出這種事?說!為什麼?」他冒著怒火的雙眼盯住我不放。我懇求他不要讓我死去。「看著我!跟我發誓,妳不會再幹這種事。永不再犯!」他狂亂的雙眼讓我以為,如果我不發誓,他會眼睜睜讓我死掉。他拿出處方箋,「妳得到天主醫院。」我說我寧可到診所。他又說了一次「天主醫院」,口氣堅決,像是在表示,像我這種女孩,唯一的去處就是醫院。他向我要診療費。我站不起身,他自行打開我的書桌抽屜,從皮夾裡拿了錢。

(這一幕,幾個月前我曾經書寫過,我剛在一堆文件裡發現那一篇文字。我發現自己使用了相同的字眼,像是「他會眼睜睜讓我死掉」等等。我在廁所流產的一幕,我也用了相同的比喻,比如炸彈或手榴彈爆炸,或是酒桶的木塞爆開。當你沒法子用其他的語彙去描述,某個畫面就確切代表了一切經過,沒有別的可能性,不啻證明,我確實經驗的過程,正是如此。)

——安妮.艾諾《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諾獎評審對艾諾的評語是「手術刀式的精準筆法」,蔣亞妮認為艾諾像操刀的外科醫師,卻刀口朝內,將自己剖開,讓讀者清楚看見她的寫作與血肉之軀的關係。這不免帶有殘忍的意味:「安妮的作品讀起來很殘忍,那個殘忍,其實並非關於故事發生什麼——不是墮胎,不是失戀、不是崩潰、不是離婚,都不是。她在切割自己,她同時也在切割時間。」這份殘忍,正是蔣亞妮口中最迷人以及讚譽實至名歸之處。

「她非常有意識自己正在玩弄時間。」如何玩弄?「她隔著時空跟過往同樣是書寫者的安妮.艾諾對寫。」蔣亞妮說。


作家蔣亞妮於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現場(大塊文化提供)

艾諾在《嫉妒所未知的空白》裡,描寫自己憑空想像47歲情敵的樣貌與姿態。她認為寫作就像「為了生命中的一段日子下標題,也許就是掌握這段時期的方式。」蔣亞妮評析,2000年前後,艾諾作品中最重要、最大的變革就是開始頻繁使用括號,用以區別過往(括號外的描述)與寫作當下(括號內的描述)。這就是她將自己剖開得更細緻、進行跨時空對寫的方法。此外,艾諾也往往使用第一人稱,達到讓讀者身歷其境的臨場感。「這是她報復性、挑戰性的寫作形式。她會直接地『霸凌』你的閱讀,但是非常痛快。 」蔣亞妮小結。

無論是面對父母的逝世、在愛戀中狂熱折磨、墮胎的痛苦與不安,艾諾願意在事件發生後的某一日,再度翻開日記,撬開記憶的門鎖。透過書寫,她得以讓私己的感受和記憶為人所知,一如《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結語所寫的:「將我的身體、感覺、想法轉化為文字,也就是某種清楚易懂、普遍性的東西,好讓我的生命完完全全融進其他人的腦海和生活。」這或許是她書寫時懷抱的另一目的,揭露與分享難以忘懷的衝擊記憶。

➤「滯後」的書寫

(我之所以寫下這些文字,似乎只為了最後要描述1964年1月,發生在巴黎17區的一切。就像15歲那年的我,不過是為了一、兩個未來的願景而活著;為了到遠方旅行,為了做愛。我還不曉得會用那些字眼。我還不曉得自己會寫下什麼。我想延緩自己動筆的時刻,繼續維持等待的狀態。也許,我懼怕書寫會讓所有景象崩解消逝,就像性慾在高潮後馬上蕩然無存。)

——安妮.艾諾《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在時間的糾結裡面,有些東西必須隔著很遠才能進行。」蔣亞妮以「滯後」一詞來形容艾諾書寫時機的選擇,並認為,這或許是她在迫切渴望書寫下,仍然選擇延緩和等待的原因。

透過「滯後」的寫作方式,反覆思索、確認自己該如何揀選漫長的記憶去構築當年的場景。由此,在艾諾的書寫中,讀者可窺見她整理思路的過程。事過境遷後,艾諾願意回到蔣亞妮稱之為「難纏」的時刻,提取與書寫:透過《嫉妒所未知的空白》坦白曾經對前愛人的新歡有過發狂的強烈嫉妒,在《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真實記下「女人所承受的暴力」、墮胎經驗刻骨銘心的過程。

蔣亞妮認為艾諾「用書寫讓自己意識」,而她試圖「操控時間」的方式,其實並非明確劃分出過去與未來的交界,「而是把時間消弭」。

活動最後,蔣亞妮引述了《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段落作結:

我從不覺得自己犯了罪。我唯一譴責自己的部分,是我竟然讓這種事發生,卻不曾回顧這段經歷,就像一份被白白糟蹋的禮物。藉著這本書,我消除了這僅有的罪惡感。我所經歷的一切,包含了社會與心理的起因,但是其中有個理由,我再確定不過:正是發生了這種事,我才能有所頓悟。

——安妮.艾諾《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或許寫作之於艾諾,便是依據真實生命,打造「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 」多重宇宙的方式吧。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2022諾貝爾文學桂冠 安妮.艾諾經典小說 (2冊合售)
嫉妒所未知的空白(2022年新版)、
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2022年新版)

L'occupation / L'Événement
作者:安妮.艾諾(Annie Ernaux)
譯者: 張穎綺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5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妮.艾諾
1940年出生於法國諾曼地,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作品幾乎全來自她個人的親身體驗,因而帶有濃厚自傳色彩及私小說意味,不僅廣受好評,而且獲獎無數。其中《位置》(La Place)一書獲得法國文學界最崇高獎項之一的荷諾多獎(Prix de Renaudot),該書英文版A Man’s Place)以及《一個女人》(A Woman’s Story,原文Une Femme)均榮獲《紐約時報》年度最佳選書;Shame(原文La Honte)更被《出版人週刊》評選為1998年最佳書獎。《嫉妒所未知的空白》(L’Occupation)更突破了小說體自傳的形貌,塑造了全新的閱讀經驗。艾諾的作品銷售超過百萬,且被視為法國當代文學經典,在全國各級學校裡廣泛教授。202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至高的肯定。

譯者簡介:張穎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譯有《在莫斯科的那場誤會》、《柳橙園》、《藍色加薩》、《宛如希望之歌》、《無盡的讚歌》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