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經典應該跟上政治正確嗎?羅德.達爾童書字詞修改爭議,及其他藝文短訊

【產業消息】

▇未經(或無法取得)作者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後世編輯若以當代道德之尺重新丈量經典作品,用溫和零刺激的字眼讓書中角色改頭換面,是否就能從作品中打磨出真摯的人倫關懷?抹滅稜角的作品,還能保有其「經典」的原始風采與個性嗎?

英國海雀出版(Puffin Books)對羅德.達爾(Roald Dahl)的童書原著進行百來處的「字詞修改」,調整關於體重、身心狀況、性別與種族的相關敘述。例如《巧克力冒險工廠》中圓嘟嘟的奧古斯圖(Augustus Gloop),體型敘述從「超胖」(fat)變成「巨大」(enormous);心腸歹毒的角色再怎麼惹人厭,也不能攻擊外貌,於是「長相醜陋」(ugly)的標記,就此從壞心眼的刁太太(Mrs Twit)身上撕除。

眾多作家(例如布克獎得主薩爾曼.魯西迪)抨擊出版社的作法,美國筆會(PEN America)的執行長Suzanne Nossel在推特發文表示:「如果我們開始嘗試更正那些所謂的輕蔑字眼,不給讀者認識書中原本敘述的機會,就可能害偉大作家的作品被曲解,也遮蔽了文學為社會所提供的觀察視角。」

擁有達爾作品所有權的「羅德.達爾故事公司」(Roald Dahl Story Company)則表示,任何更動都是「微小且經過深思熟慮」,目的是確保「達爾美好的故事與角色,能持續為當代所有孩子帶來享受」。面對近期爭議,海雀於2月24日表示,原始的經典版將隨著新修版重新上市,讓讀者自由選擇他們想看的版本。

▇已有27年歷史的「女性小說獎」(Womens Prize for Fiction),其姊妹獎「女性非虛構獎」(Womens Prize for Non-Fiction)現正積極籌備中,期望在2024年頒發首座獎座,共同發揚被忽略的非凡女性之聲。

根據主辦單位英國女性獎項信託基金會(Womens Prize Trust)的調查結果:(1)在英國全國性報紙的非虛構類書評中,女性作家的作品僅佔26.5%;(2)過去10年來,英國7大非虛構獎項的獲獎名單中,僅有35.5%是女性作家;(3)同樣是出版非虛構類作品,但過去5年來,兩性間預付版稅金額的落差甚至從33.3%擴大成35.7%。作家暨該基金會創辦董事凱特.摩斯(Kate Mosse)表示,「設立女性非虛構獎的目的,並非為了將聚光燈從優秀的男性作家身上移開,而是讓更多女性也能在燈下被看見。」


英國女性獎項信託基金會舉辦系列講座活動,促進讀者與作家交流。(圖片來源:Women's Prize for Fiction

▇歷經長達3個月的罷工活動, 美國出版商「五巨頭」之一的哈潑柯林斯(HarperCollins)終於在2月9日和工會成員達成協議,提高員工起薪與福利。哈潑柯林斯是美國出版界五巨頭(Big Five)中,唯一有工會的企業。該工會的近250名成員,分別隸屬於編輯、設計、行銷、宣傳、財務、業務等部門,工會已有80年歷史,多年來素與資方相安無事,上次罷工紀錄是1976年的兩週半。

雖然對出版懷抱夢想的人們,入行前多半做好勒緊褲帶的準備,但現實遠比想像更嚴峻。多數業界菜鳥的薪水根本搆不到紐約最低生活費門檻,肩挑沉重家庭生計的員工沒有做夢的本錢,只好另覓他職,這間接影響了美國出版業的人口組成(76%皆為白人),更進一步削弱出版的視角與內容主題的多元性、公平性。


出版從業者參與哈潑柯林斯罷工遊行,爭取薪資、福利。(圖片來源:twitter/Comptroller Brad Lander

根據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估算,單身者若想在紐約生活,至少需要5.7萬美金(約台幣173萬)的年薪,而哈潑柯林斯工會成員提出的條件,是將年薪起點從4.5萬美金調升至5萬美金(約台幣153萬),其實離最低維生薪資還有一段明顯的距離。

哈潑柯林斯已同意在未來2年內將最低起薪逐步提升至5萬美金,其他地處紐約的出版龍頭也紛紛宣布調整起薪:麥克米倫(Macmillan)從年薪4.2萬美金提升至4.7萬,企鵝藍燈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樺榭圖書集團美國分部(Hachette Book Group USA)、賽門與舒斯特(S&S)皆將起薪提升至4.5萬美金到5萬美金之間。

▇數位時代的愛書人,或許面臨相同的掙扎:當我們在寸土寸金的小套房厲行書櫃斷捨離,或是變心愛上輕便又不傷眼的電子紙,是否就此注定與獨立書店漸行漸遠,眼睜睜看著一間間書店關門,卻愛莫能助?美國網路書店Bookshop.org提出新解方,延續現有與獨立書店合作的分潤機制,預計於今年年底開賣電子書。初步將先推出使用網頁瀏覽器的購書及閱讀介面,專屬的電子書APP尚待進一步開發。

近年來Bookshop.org的商業模式逐步成熟,與獨立書店的盟約也日漸鞏固,性質相近的網路書店IndieBound.org將在3月1日走入歷史,現有的IndieBound購書連結也將自動跳轉到Bookshop.org。

由獨立書店販售電子書,是否能為整個圖書市場引入更多新讀者?在現階段,這實在是過於遠大的沉重目標。但Bookshop.org的執行長認為,零售巨人Amazon一年的線上業績約40至50億美金,其他網路書店加總起來大約只有1億美金,只要獨立書店能從Amazon手上帶回10%讀者,5億美金的年營收目標並非遙不可及。

【新書快報】

▇《魔鬼詩篇》作者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近日出版最新奇幻史詩小說《Victory City》,同時被時代雜誌、衛報等多家媒體封為「2023年最受期待的新書」。這個故事承襲了奇幻故事的傳統,同時揉合了魯西迪對印度教(Hindu)神話與南亞歷史的解讀。

14世紀的印度大陸上,名為Pampa Kampana的9歲少女,在戰火中目睹母親的死亡後,意外獲選為女神的容器,受命協助「勝利之城」Bisnaga走向繁盛,在父權制度中賦予女性平等的控制權。但她卻在250年的光陰中,看著人性欲望反覆點燃了烽火,為這座城市寫下高潮迭起又無比蒼涼的史詩傳奇。

去年8月的襲擊事件,在75歲的魯西迪的肉體與心靈上,都留下不可抹滅的傷害。除了單眼失明及左手失去知覺,當時的場景仍化為噩夢緊緊糾纏著魯西迪。目前他因創傷症候群(P. T. S. D.)影響,無法組織心中的語言,寫出任何故事,也因此擱置了原本新小說的寫作計畫。


英美籍印度作家薩爾曼.魯西迪(圖片來源:薩爾曼.魯西迪官網

▇美國作家蕾貝佳.馬凱(Rebeca Makkai)2018年以《幸運之子》描繪1980年代愛滋病肆虐的芝加哥,以及友情和藝術帶來的救贖,今年的新書《I Have Some Questions for You》則帶讀者回到90年代的新英格蘭,利用高級寄宿學校自然形成的封閉小社會,以及精采的調查和法庭推理,凸顯性別、種族等當代熱烈討論的主題。

40多歲的博蒂事業有成,是成功的電影教授和Podcast主持人。儘管她盡力不去回想過往,例如籠罩整個成長過程的家庭悲劇、在寄宿學校4年的邊緣人生活,以及室友塔利婭的命案,但當學校找她回去擔任短期講師時,她還是在好奇心驅使下接受了。23年前匆匆被定罪的體育老師,是殺害塔利婭的真正兇手嗎?隨著更多回憶和證據浮現、案件重啟,博蒂也愈來愈深入這個她起初極力避開的兔子洞。本書有真實犯罪(true crime)文類的緊湊和引人入勝,娛樂性十足,但同時也高明地探究這個有如#Me Too運動的故事裡,媒體、執法、性別、階級等議題的諸多角力,以及集體記憶如何受到扭曲。


(右圖來源:蕾貝佳.馬凱官網

▇哈樂黛滿口粗話,菸不離手,衣袖下佈滿刺青,職業是——修女?!沒錯,她是獲得《出版人週刊》星級評等的推理小說《Scorched Grace》的主角。這位在各方面都一反傳統印象的酷兒姊妹自稱是「第一個龐克修女」,虔誠信奉上帝和天主教,落腳在燠熱悶濕的紐奧良,任教當地天主教學校。當學校遭縱火、一名受歡迎的校工因此死亡後,哈樂黛決心找出縱火犯,並拯救陷入停辦危機的學校。

Margot Douaihy的詩集《Girls Like You》曾入圍浪達同志文學獎決選,《Scorched Grace》是她的第一本小說,也是以龐克修女哈樂黛為主角的系列作首發,在美國由獨立出版商Zando與《控制》作者聯名的吉莉安.弗琳書系(Gillian Flynn Books)出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3-03-01 20:00
OB短評》#413 闖進創作者內在花園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春天終將來臨

大衛.霍克尼畫在諾曼第
Spring Cannot be Cancelled: David Hockney in Normandy
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馬丁.蓋福特(Martin Gayford)著,李忞譯,積木文化,99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這本書讀來充滿愉悅感。英國在世國寶級藝術家霍克尼不是那種典型的畫家,其創作取自生活、回應生活,也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在他移居到色彩光線空間都讓他著迷的諾曼第後,與藝評家友人開啟對於藝術與生活的精彩對話,書中收錄這些看似漫無邊際、又緊扣其生命哲學、藝術觀的談話紀錄,搭配話語中出現的作品,讀來有如輕巧的紙上講座,充滿視覺與智性的魅力。【內容簡介

一日一日

佩蒂.史密斯的影像紀年
A Book of Days
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著,陳德政譯,新經典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Patti依然神采飛揚!她發現了手機可以當相機,開了IG,在網紅界照樣混得風生水起, 前陣子還頂著一頭豪放的白髮,用歌聲送走了另外一位龐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在這些照片小語中,你可以走進她的家,她的日子,她的感覺,不馴的腦汁風一如既往,顧盼無常,預先示範了一種即將君臨的美學:老而不死是為酷。【內容簡介

園圃之歌

諾貝爾文學獎大師赫曼.赫塞的自然哲思與手繪詩畫
Freude am Garten: Betrachtungen, Gedichte und Fotografien. Mit farbigen Aquarellen des Dichters
圖文: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彤雅立譯,果力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文   樂   益  
是該重溫一下赫塞了,而且還是他比較不為人知的田園世界,更準確的說法是內在花園。看一個創作靈魂如何從大地裡汲取養分,踵事增華,幻化四季,迤迤然就療癒了。儘管是百年前的文思,卻敲中了當今的環保神經,彷彿一種近未來的生活型態隱隱浮現。【內容簡介

奶奶的夏威夷祭祀

시선으로부터
鄭世朗(정세랑)著,胡椒筒譯,時報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生命橫跨一世紀,見證了國家戰爭動亂與平和盛世的「奶奶」,為何在過世後反對祭祀?又為何要子孫前往夏威夷?小說處理這些命題並非為了懸疑推理,而是緩緩道出一段連結三代女性的生命史,更觸及民族史的核心:暴力與遺忘。原文標題的「從時善開始……」提點了死亡並非終點,而是追尋生命痕跡的起點。【內容簡介

我在洪水中失去的一切

關於圖像、語言及符碼
Laurie Anderson: All the Things I Lost in the Flood
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著,俞智敏譯,大塊文化,1260元
推薦原因: 設   議   文   樂 
Laurie Anderson自1970年代以來即在前衛音樂、多媒體實驗藝術領域有極高知名度,並與台灣重要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有著長期的創作情誼,而涵蓋Anderson作品集、散文、創作筆記、文化評論、私密對話的此書,幾年前才集結出版並來到台灣讀者面前。對於前述領域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在此書感受到強大的創造力與感染力,這是一部跨越領域、時代的靈感之書。【內容簡介

不用急著長大

急がなくてもよいことを
文、圖:日宇知棚(ひうち棚),盧慧心譯,鯨嶼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這本圖文書來自作者花費約12年、每日刻下一筆一畫、記錄點點滴滴而成,訴說一個平常卻不平凡的成長故事。全書可各篇獨立閱讀、也展現長篇的格局,就如同翻閱一本家庭相簿,每格畫面都有凝縮的記憶、感受,整本集結則收納了餘韻悠長的人生況味,是一本開啟讀者多重記憶與感官經驗的傑作。【內容簡介

白馬與黑駱駝

駱以軍、宋明煒著,麥田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文人之間的酬酢往復,往往能貼近地體現一個時代的藝文氣息。本書以巧妙的編排,展現小說家駱以軍與詩人宋明煒兩人之間的文學對話,讀來雋永之餘,亦是當代華語文學的脈動具有參考價值之資料。【內容簡介

傾聽地球之聲

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
Sounds Wild and Broken: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is Of Sensory Extinctionis Of Sensory Extinction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著,陳錦慧譯,商周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益  
哈思克真是懂得造物的奧祕,從交響樂的共振到細菌的扭動,從鯨魚的顫鳴到星際電波,所有的聲音都被錄進了這本書,又被編成詩性的字流,等著你用眼睛聽進去。他的每一本書都像在發現一種感官間的處女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很適合當成與ET接觸的前導練習。【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評》魔法瓶中的視覺語言:讀高京淑《中了魔法的瓶子》

小時候看卡通阿拉丁神燈或讀到漁夫捕撈了個瓶子,打開瓶塞竟冒出巨大身形神奇人物時,心裡總是疑惑:這麼大的形體何以能縮進那小瓶子?他們在瓶中又是什麼模樣呢?高京淑的《中了魔法的瓶子》可讓我們從中去探問這個疑惑。

不同於往昔故事以一陣雲霧的障眼法來變出巨人,高京淑的瓶中魔法是明擺著的。那是視覺語言的巧妙處理手法。不管是大型動物,河馬、大象或鱷魚,或是小型可愛動物,無尾熊、企鵝或鴨子等,各種形體各異其趣的動物,皆可收納到形狀各異的瓶中。這是怎麼做到的?

對畫家的眼睛而言,沒有任何動物,只有他們的各種形狀,而不同形狀,皆可以由線條構成。畫家面對各種不同視角下的物像,都是轉化成由線條構成的形狀。這就是畫家的視覺語言,就如在電腦中,一切都被轉換為0與1。畫家無法畫出蘋果或河馬,畫家只能畫出蘋果或河馬的形狀。河馬之所以能夠放入沐浴乳瓶子,就只是因為其輪廓外型是相同的:他們都被轉換成形狀。這就是造型形式的魔法所在。

形狀由線條構成,複雜點說,由線條的各種彎折、摺曲可能性來形成,那也是褶曲的無限變化。不同彎曲褶縐形成不同物像且能移形換位。所以,河馬的形狀可以褶疊成符合沐浴瓶形狀。

色彩部分,所有物象也都被轉換成色彩:不同色相、明度和彩度的各種組合變化,如鋼琴曲都是由88個琴鍵構成各種音響效果。不同顏料媒材,或聚或散、堆疊或渲染,各種刮擦或塗抹筆觸,製造出各種不同質感。它們如果與各種材質效果相符應,那乃是一切都已轉化為純視覺的訊息。

這就是高京淑製造魔法瓶的根本手法,再透過相似外型,疊合不同物像內容(瓶子/動物)來製造視覺驚奇效果。除了造型遊戲之外,各式瓶子的描繪呈現不同質感,不透明塑膠、透明玻璃、瓷器和金屬等,設色優雅瑰麗,充分呈現瓶子作為商品的視覺魅力。孩子與動物們互動之場景,其美感層次也提升至藝術畫作水準。

《中了魔法的瓶子》的驚奇不限於此。其視覺語法上源自西方美術,然而高京淑除了充分吸收轉化之外,細看畫面和運筆之流暢,揮灑中滲透著她出身傳統水墨的筆逸。此外,作為韓國插畫家,在其國際性風格下,帶入韓國文化風貌,如仿高麗青瓷的蜂蜜罐和隨後小孩著韓服與老虎跳繩場景。這種讓人驚異韓國圖畫書的崛起策略,亦值思習之處。

這本書屬於我們較不熟悉的「圖畫書寫」類型:它的故事開展不是透過文字情節去推動,而是透過視覺設計來構成推進。隨著各式魔法瓶的開啟,驚見以視覺語法變身於瓶中的動物時,驚嘆之餘,我們難道不應當反思我們長期以來缺席的美術教育?這應是我們當向《中了魔法的瓶子》尋思之處!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中了魔法的瓶子
마법에 걸린 병
作者:高京淑(고경숙)
譯者:張靜宜
出版:青林出版
定價:3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高京淑

1972 年生於首爾。畢業於檀國大學東洋畫系與淑明女子大學研究所,專攻平面設計。童書插畫作品有《班級學生文庫》系列的《炸醬麵、海鮮麵、糖醋肉》、《永遠的值日生》、《拉屎拉尿》以及《我的色彩工作室》(以上皆為暫名)等。自寫自畫的圖畫書有《中了魔法的瓶子》、《100 個花盆》(暫名)、《偉大的萌奇》(暫名)等,其中《中了魔法的瓶子》榮獲2006 年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獎,《偉大的萌奇》獲 2009 年 CJ 國際圖畫書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藍劍虹(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2023-02-27 10: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