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評》魔法瓶中的視覺語言:讀高京淑《中了魔法的瓶子》

小時候看卡通阿拉丁神燈或讀到漁夫捕撈了個瓶子,打開瓶塞竟冒出巨大身形神奇人物時,心裡總是疑惑:這麼大的形體何以能縮進那小瓶子?他們在瓶中又是什麼模樣呢?高京淑的《中了魔法的瓶子》可讓我們從中去探問這個疑惑。

不同於往昔故事以一陣雲霧的障眼法來變出巨人,高京淑的瓶中魔法是明擺著的。那是視覺語言的巧妙處理手法。不管是大型動物,河馬、大象或鱷魚,或是小型可愛動物,無尾熊、企鵝或鴨子等,各種形體各異其趣的動物,皆可收納到形狀各異的瓶中。這是怎麼做到的?

對畫家的眼睛而言,沒有任何動物,只有他們的各種形狀,而不同形狀,皆可以由線條構成。畫家面對各種不同視角下的物像,都是轉化成由線條構成的形狀。這就是畫家的視覺語言,就如在電腦中,一切都被轉換為0與1。畫家無法畫出蘋果或河馬,畫家只能畫出蘋果或河馬的形狀。河馬之所以能夠放入沐浴乳瓶子,就只是因為其輪廓外型是相同的:他們都被轉換成形狀。這就是造型形式的魔法所在。

形狀由線條構成,複雜點說,由線條的各種彎折、摺曲可能性來形成,那也是褶曲的無限變化。不同彎曲褶縐形成不同物像且能移形換位。所以,河馬的形狀可以褶疊成符合沐浴瓶形狀。

色彩部分,所有物象也都被轉換成色彩:不同色相、明度和彩度的各種組合變化,如鋼琴曲都是由88個琴鍵構成各種音響效果。不同顏料媒材,或聚或散、堆疊或渲染,各種刮擦或塗抹筆觸,製造出各種不同質感。它們如果與各種材質效果相符應,那乃是一切都已轉化為純視覺的訊息。

這就是高京淑製造魔法瓶的根本手法,再透過相似外型,疊合不同物像內容(瓶子/動物)來製造視覺驚奇效果。除了造型遊戲之外,各式瓶子的描繪呈現不同質感,不透明塑膠、透明玻璃、瓷器和金屬等,設色優雅瑰麗,充分呈現瓶子作為商品的視覺魅力。孩子與動物們互動之場景,其美感層次也提升至藝術畫作水準。

《中了魔法的瓶子》的驚奇不限於此。其視覺語法上源自西方美術,然而高京淑除了充分吸收轉化之外,細看畫面和運筆之流暢,揮灑中滲透著她出身傳統水墨的筆逸。此外,作為韓國插畫家,在其國際性風格下,帶入韓國文化風貌,如仿高麗青瓷的蜂蜜罐和隨後小孩著韓服與老虎跳繩場景。這種讓人驚異韓國圖畫書的崛起策略,亦值思習之處。

這本書屬於我們較不熟悉的「圖畫書寫」類型:它的故事開展不是透過文字情節去推動,而是透過視覺設計來構成推進。隨著各式魔法瓶的開啟,驚見以視覺語法變身於瓶中的動物時,驚嘆之餘,我們難道不應當反思我們長期以來缺席的美術教育?這應是我們當向《中了魔法的瓶子》尋思之處!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中了魔法的瓶子
마법에 걸린 병
作者:高京淑(고경숙)
譯者:張靜宜
出版:青林出版
定價:39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高京淑

1972 年生於首爾。畢業於檀國大學東洋畫系與淑明女子大學研究所,專攻平面設計。童書插畫作品有《班級學生文庫》系列的《炸醬麵、海鮮麵、糖醋肉》、《永遠的值日生》、《拉屎拉尿》以及《我的色彩工作室》(以上皆為暫名)等。自寫自畫的圖畫書有《中了魔法的瓶子》、《100 個花盆》(暫名)、《偉大的萌奇》(暫名)等,其中《中了魔法的瓶子》榮獲2006 年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獎,《偉大的萌奇》獲 2009 年 CJ 國際圖畫書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藍劍虹(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2023-02-27 10:30
東亞書房》這離奇之作能出版我就滿足了:白石一文《松雪老師飛上天空》面市,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著有《一瞬之光》、《不可或缺的人》、《一億元的分手費》的直木獎作家白石一文,於上個月底推出構思多年的全新力作《松雪老師飛上天空》(角川出版)。

在超市熟食區工作的新進員工銚子太郎,某天因為訂貨失誤,收到總計100盒蔬菜沙拉。在銚子太郎因為10倍量的沙拉陷入煎熬時,職場前輩久世靈機一動,提出「沙拉紀念日促銷」,順利幫他度過危機。與久世交情漸深的銚子太郎,某天想要拯救卡在樹上的貓時,卻意外目撃在空中飛行的久世。人怎麼會在空中飛呢?獲得飛行能力的人有什麼共同點?這又跟松雪老師腦中的計畫有著什麼關係?

作者白石自述:「我對於自己作品的滿意程度,跟『到底為何能寫出這種東西?』指數成正相關。而這次的作品,因為離奇程度非常之高,光是能夠出版就讓我感到很滿足了。」

▇曾出版《浪漫滿屋!彩繪童話風夢想屋》、《夢想漫步:彩繪童話鎮商店街》的日本人氣插畫家井田千秋,於本月發行全新漫畫插畫集《喜歡家的人》(實業之日本社),以溫馨筆觸勾勒各式各樣的住家空間及其住戶。

「最喜歡自己的家了」,享受家居生活的人們,無論在開心還是不開心的日子,都安於待在被溫暖氣息環繞的空間,從中獲得許多日常小確幸。井田透過彩頁中生活感滿滿的畫面、散發輕鬆氛圍的人物形象、可愛的食物插畫,以及一目瞭然的室內配置平面圖,為讀者帶來沉靜療癒的閱讀體驗,並提供具有舒適感的傢俱及家飾配置參考。


漫畫插畫集《喜歡家的人》內頁(圖像來源:amazon

▇著有《乳與卵》、《夏的故事》,去年更以長篇小說《Heaven》入圍英國布克國際獎的日本作家川上未映子,於本月底推出長篇懸疑小說新作《黄色之家》(中央公論新社)。17歲的夏天,離開原本家庭,聚集在「黃色之家」展開新生活的少女們,為了謀生而踏上了信用卡犯罪車手的不歸路。維繫著她們共同生活的恐怖平衡,卻因為某位女性的死亡而全面瓦解。

人究竟為何會為金錢而瘋狂、受家族所束縛、被犯罪所誘惑呢?對於女性、身體、情感、社會建構有著細膩觀察與獨到洞察力的川上,這次以女性及犯罪為主題,書寫少女們的孤獨、欲求及情感波濤。

▇2021年以首部長篇小說《52赫茲的鯨魚們》榮獲書店大獎首獎的町田苑香,於本月底出版最新短篇集《即使你不在這裡》(新潮社)。無法介紹給戀人的家庭、因職場霸凌產生的人際恐懼、想要把人際關係砍掉重練的衝動、原以為在掌握之中的不倫關係、與常伴左右的青梅竹馬別離,因為各種原因在人生中迷路的男女們,在徬徨、踉蹌之後,也總會向著自己該走的方向,重新出發。

町田以5個短篇故事,書寫角色們的邂逅、分離,以及找回真實自我的歷程。書店店員將此作評為「共鳴感太強令人感到心情酸澀」、「能讓人坦率承認寂寞時想要有人可以依賴」的作品。

▇曾出版《泥河》、《螢川》、《錦繡》及大河小說系列作《流轉之海》的文壇大師宮本輝,今年初發行感人長篇新作《品味良辰》(集英社)。所謂良辰,不只指向過去榮光,也象徵未來光明。祖母在90歲時,決定聚集所愛之人,舉辦一場豪華絢爛的晚會。她預約一流的廚師與食材、準備將餐會辦得有聲有色,子孫們則將各自疑惑放在心中,默默等待餐會到來。德子奶奶心中藏著什麼祕密?與已逝丈夫之間有著什麼過往?又為何在90歲時召開紀念會呢?《品味良辰》從孫女綾乃的視角,揭露德子奶奶的生涯,與她一直以來埋藏在心的苦難與熱忱。


作家宮本輝出版新作《品味良辰》(圖片來源:宮本輝官網

▇在推特擁有近10萬追蹤數、以都市居住相關話題引發熱潮的窗際三等兵,今年以外山薫之名踏入文壇,發行首部小說作品《在這個猶如窒息般的場所》(角川出版),一躍成為書店暢銷榜新星。

作為故事舞台的超高層公寓大樓,共住著3種人,一是資產家,二是企業員工,三是土地所有權人。任職於知名銀行的平田沙耶香,雖然如願住進了嚮往已久的超高層公寓,但生活的壓力卻源源不絕。獨子所面臨的殘酷考試戰場、住在同公寓頂層的醫師世家、在菁英之路上步步高升的同事,以及家長會的繁瑣雜務,都讓她喘不過氣來。外山敏銳地洞悉都會讓人無法逃脫的窒息感,並透過這部作品,勾勒東京都市沙漠住民們的焦躁與糾葛,探問何為現代人的幸福。

▇在有史以來投稿量最多的第11屆ポプラ社小説新人獎中,新人作家菰野江名以《東拼西湊,三角家庭》殺出重圍,奪得評審滿場一致的讚揚,得獎作在上個月底正式由ポプラ社發行。故事女主角尋,與哥哥晴太及弟弟蒼,一同經營一家名為「△」的咖啡簡餐店。尋負責製作美味料理,晴太會為客人沖泡咖啡,就讀中學三年級的老么蒼,則總是在店裡吃完早餐後元氣滿滿地上學去。沒有大人庇護的他們,自行東拼西湊起一個穩定平凡的家庭。

然而,蒼在中學畢業後,突然說要離家獨立,執著於守護家庭關係的尋立刻激烈反對。ポプラ社文藝編輯部鈴木實穗寫道,《東拼西湊,三角家庭》以溫柔的視角,描摹家庭應有之狀態與屬於個人的個體身分。作家小川系在讚賞作品呈現的美食煙火氣之餘,亦提到女主角逐步開展自己世界的勇氣相當感人,晴太與蒼的溫暖也令人動容。

【業界新聞】

▇據日本出版科學研究所今年初發佈的報告,去年開始,電子書籍的擴張已陷入停滯,難以彌補紙本書市萎縮帶來的損失,出版品整體銷售因而下滑。日本自平成年間起,紙本刊物的銷售便逐年遞減,近年因開發電子書市場,加上新冠肺炎肆虐、多數民眾宅居家中,閱讀需求因此增加,帶動電子書刊銷售量,書市在疫情期間蓬勃發展。然而隨著疫情趨緩,電子書籍需求量下滑,疫情結束後可能產生新的出版寒冬。

▇由大文豪芥川龍之介及菊池寛翻譯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歷經近百年歲月後,於今年2月由日本出版社Graphic-sha重新發行。這本名為《芥川龍之介.菊池寛共譯:完全版愛麗絲物語》的2023年版,除了再現兩大文豪典雅優美的文字外,也補足原譯本缺漏之處,並添加注釋及解說,讓芥川、菊池或者原著作者路易斯.卡羅的書迷們,都能再次品味夢遊仙境的魅力。


《完全版愛麗絲物語》內頁(圖片來源:amazon

【得獎消息】

▇第25屆大藪春彥獎於上個月底發表,本屆獲獎作品為赤神諒的《浮浪烏鴉》(集英社)及安壇美緒的《深海鯊魚安靜持弓》(集英社)。

具有律師、法學博士、大學教授等頭銜的赤神諒,2017年以《大友二階崩》榮獲日經小說大賞,自此開始小說家的斜槓人生,曾出版《大友落月記》、《太陽之門》、《仁王的本願》等諸多歷史小説。去年夏天推出的《浮浪烏鴉》,講述江戶幕府時期經歷滅族之禍的劍客,在復仇與情愛中掙扎的故事。竹田藩城代山田嗣之助一族24人,遭到嗣之助義弟玉田巧佐衛門斬殺,唯有次子次郎丸順利逃脫,成為劍客的次郎丸,隱姓埋名計畫復仇大業。

時隔14年再次踏足竹田藩的他,發現滅族兇手巧佐衛門雖身處高位,卻過得極為簡樸,視地位、名聲、金錢為無物,被人稱做「浮浪烏鴉」。莫非14年前的悲劇背後,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真相?此外,次郎丸在邂逅巧佐衛門的女兒英里後,無法自拔地受其吸引,復仇與情愛的拉扯,使他的心境越發動搖。赤神以縝密的歷史考據及豐滿的情節推演,展現深具臨場感的時代魅力,以及武士心中的生存之道。

另一位得獎作家安壇美緒,在2017年以出道作《天龍院亞希子的日記》獲得小說昴新人獎,2020推出的青春長篇小說《金木犀與梅特歐拉》亦頗受讀者喜愛。去年5月發行的《深海鯊魚安靜持弓》,以內向青年的視角鋪就一齣音樂懸疑推理。少年時期從大提琴教室回家途中發生意外後,橘就長年被深海的惡夢所擾。某天,他收到上司指示,改名換姓成為大提琴講師淺葉的學生,暗中蒐集演奏權侵害案的證據。

頂著虛假身分與老師、同儕們相處的過程中,橘一直以來凍結的內心,漸漸開始消融。作家村山由佳評述:「這是一部透過『音樂的力量』結緣並獲得療癒之人,以『語言的力量』描繪的珍貴故事。」除了大藪春彥獎外,本作同獲第6屆未來屋小説大獎第1名,並入圍2023年書店大獎及第44屆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

▇第74屆讀賣文學獎於本月1日發表,小說家佐藤亞紀以《歡喜吧,幸福的靈魂》成為獎項得主。佐藤在研究所時期專攻18世紀美術批評,並曾至法國留學,歸國後以出道作《巴爾達薩爾的心路歷程》獲得日本奇幻小說大獎,自此踏入文壇。此番獲獎的《歡喜吧,幸福的靈魂》,以18世紀比利時佛蘭德的小城市為舞台,講述成長於亞麻商人家庭的青梅竹馬,橫跨40年的愛情故事。

雅尼加與揚兩人,在成年後有了一個孩子,但雅尼加卻在生下孩子後,選擇移住半修道院「貝居安會」,專注投入學術研究,並以揚的名義發表著作。迫切渴望與雅尼加共築家庭的揚,則一直無法得償所願。此時,法國大革命的餘波,也漸漸在他們居住的城市發酵。佐藤以生在不自由的時代仍不放棄理想的雅尼佳,以及在變革的洪流中奮力向前的揚,書寫一個時代中渺小的個體以及龐大的愛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傾聽時代,復原被剝奪的尊嚴:莊瑞琳、胡淑雯、張心哲談《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有聲書

主題:與記憶的回聲共振:談《靈魂與灰燼 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有聲書
主持:莊瑞琳(春山出版總編輯)
與談:胡淑雯(本書主編、作家)、張心哲(演員、《靈魂與灰燼》有聲書朗讀者)
整理:梁綉怡、趙俐雯

➤一刀切開歷史這塊蛋糕,看到白色恐怖時期不同觀點


莊瑞琳(Openbook攝)

活動開場時,春山出版總編輯莊瑞琳先從《靈魂與灰燼》編選的意義說起。

90年代後大量出現的白色恐怖回憶錄及口述史,大多留存於一般讀者生活中難以觸及的學術機構,此次透過紙本出版與重新定位,拉近了讀者與白色恐怖紀錄史料間的距離,帶給莊瑞琳很大的啟發:「過去所謂的受難者,放在如同作家的位置重新去理解,作品就是他們的回憶,他們對那段歷史的經驗。雖然裡面沒有羅列出小說選一樣赫赫有名的作家,大部分名字可能大家都不認識,但這就是這套書的價值——他們的位置像作家一樣重要,尤其在回復這段歷史上面。」

然而,考量到《靈魂與灰燼》90萬字的篇幅對讀者而言是一大挑戰,轉化成有聲書型態成了另一種選擇。有聲書必須考量聲音呈現的整體感,不能照原稿念,因此盡量避開再詮釋的文本。兩位主編以第一手紀錄與回憶為重,選出31位作者的36篇作品,最後5卷有聲書全長共53.9個小時。莊瑞琳笑說:「我想也許聽完53.9個小時,還是會比讀90萬字來得輕鬆一點點。」

有聲書依據寫作者的身分及其視角,分為7大主題: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莊瑞琳提出有趣的比喻:「假若白色恐怖歷史或轉型正義的問題是一塊蛋糕的話,我覺得這7個主題是希望給大家7個不同切蛋糕的方式,一刀切下去時,會看到裡面不同的觀點。」

在場聽眾不免好奇:身為有聲書朗讀者之一的張心哲,對這項任務有什麼想法?

➤錄音功課:成為受難者的聲音


張心哲(Openbook攝)

張心哲過去曾與《鏡好聽》合作錄製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海明威《我們的時代》、《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有聲書,但他自陳,面對《靈魂與灰燼》要演繹的內容特別緊張:「這套選輯所牽涉的都是非常深廣、嚴肅,同時又很私密的事。這些人分享真真正正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苦難經驗的時候,我會問自己:我是誰,我有什麼資格去成為他們的聲音,來替他們說話?」

張心哲自我要求,有聲書錄製前,得先站在讀者身分去理解故事,讓想法自由萌芽。接著再思考如何畫分篇幅,讓不同段落能量得以延續。最後則是進行潤稿,避掉多義同音詞(如「記述/技術」、「植物/職務」)或艱澀字眼(如賡續、不啻),以免讓聽者產生混淆。

張心哲舉《靈魂與灰燼.卷五:失落的故鄉》中,他所演繹彭明敏親自撰寫的〈逃亡〉(試聽連結)以及美國傳教士唐培禮將協助過程寫成的〈撲火飛蛾〉為例說明,逃過種種監視威脅,順利離國的過程,讓他聯想到以1979年伊朗革命為背景的美國電影《亞果出任務》(Argo,2012):「裡面同樣都有偽造身分、逃離高壓政權的危險情境,有諜對諜的過程。比如說,彭明敏教授有一隻手斷掉,但逃亡出國時怎麼掩蓋掉他沒有一隻手、使用日本人護照出境?除了變裝還需要偽造照片,照片上還要有日本海關壓的入境鋼印戳記。」

莊瑞琳補充,彭明敏在1964年因和學生合寫《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遭逮,在國際輿論壓力下隔年獲特赦,但監視和騷擾讓他決定在1970年1月逃亡離開台灣。莊瑞琳感嘆,彭明敏受到時代虧欠:「看《逃亡》這本書的細節,會覺得那時候台灣最聰明的人,他的智商竟然是用來為了逃出去。」


《逃亡》書影與彭明敏(取自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臉書

張心哲提到,1970那時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網路,彭明敏在信件與電話都被監視竊聽的前提下,要策畫、聯繫跨國逃亡,是一大挑戰:「要講暗號、電報怎麼打,所有東西都要推演。雖然知道這是過往的苦難經歷,但我必須有點抱歉地說,處理方式反而想讓聽眾覺得緊張、精彩。」

進入錄音室後,不能只照本宣科地念台詞與搬演。有聲書的重要任務之一,即是透過聲音立體化出場人物的特質,讓故事動聽。要達成這個目的,張心哲分享錄音時,會同時賦予自己兩種身分定位:一是導演處理文本的俯瞰視角,讓聲音詮釋的過程保持連貫、不突兀,此外,聲音演員的基本功亦不可懈怠:

「(以聲音展演角色)給聽眾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先接收進來,用聽的方式接收到作品想傳達的意義或精神,我覺得它才能變成一個敲門磚,帶領讀者進一步了解。」聽眾不假思索地接受設定,才能順暢地把故事聽下去。當張心哲決定了角色聲音、篇幅及如何說故事後,即可在編輯及錄音師的共同把關下,完成有聲書。

回顧《靈魂與灰燼》有聲書參與歷程,張心哲深感榮幸:「其實我只是用自己很微小的力量,多一個方式去宣傳、推廣他們(白恐當事人)的故事。在讓大家認識白色恐怖這件事情上,可以盡到一點心力,成為參與的一份子是滿榮幸的事情。」

身為《靈魂與灰燼》主編之一的胡淑雯,接著深入分享70年代台灣政治與社會環境的特殊性,和童年時的聽讀體驗。

➤聆聽政治控制下的逃亡經驗,感受顫動


胡淑雯(Openbook攝)

「我還記得,第一次讀到彭明敏飛機落地之後打電報,告訴他們成功了,讀到時,我的心是會顫動的。我想像聽有聲書的時候,也得到那樣子的顫動。」胡淑雯回憶起當時莊瑞琳提到《靈魂與灰燼》推出有聲書的可能性,也分享個人的期待:「身為喜歡閱讀,也熱愛文學的人,我非常明確地感覺到自己對於有聲書的渴望,經常希望在一天的疲憊過後,躺在床上用聽的方式去吸收東西。」

聽讀的心願與其說是想嘗鮮,其實更貼近胡淑雯的童年體驗:「我的父母、長輩是會聽廣播劇的,在我的聲音閱讀經驗裡頭,其實隱隱約約殘存著一些廣播劇的記憶。」

胡淑雯認為〈逃亡〉跟〈撲火飛蛾〉情節近似偵探類型小說,但也分析彭明敏的出逃主要是為了脫離政治控制:「要對抗、衝破的對象,其實就是體制。那是巨大的監控體系,讓自由的聲音出不去。」

她用「物質的厚重感」形容1970年流亡者躲離政權所採取的變裝和偽造手法,其中的限制與數位極權的當代極其不同。「1970年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年代——是彭明敏逃亡那年、是刺蔣案發生那年,也是中華民國即將被逐出聯合國的前夕。」胡淑雯語帶懇切表示,閱讀《逃亡》一書時,她不禁聯想同時期其他政治受難者的不同命運。根據當事人事後補述,1970年初,彭明敏的成功鼓舞了因蘇東啟案被關在台東泰源監獄的政治犯,同年2月,他們以「臺灣獨立」為名發動監獄革命,最後卻一一被捕獲,5人被判處死刑,直到2021年才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努力下,撤銷叛亂罪名。令人嘆惋。

此外,身為小說家的胡淑雯,格外留意戒嚴時期人跟語言的關係。受到國家語言政策與背景影響的政治受難者,都怎麼說話的?她帶讀者暫時回到1950年代,政治受難者被偵訊的現場:

「問案的人經常是福州人或福建人,總之『𪜶講的話阮聽有,阮講的話𪜶嘛聽有的彼款人』(他們說的話我們聽得懂,我們說的話他們也聽得懂的那種人)。當然有替情治單位工作的本省人,另一種情況,更大的權力者、下命令的人,他們講的話可能對被捕的人來說,是完全聽不懂的,所謂外省人,中間就有人幫忙翻譯。」

除了語言溝通的複雜情況,另一方面,要理解當時政治犯的處境,最深刻的莫過於重現偵訊時的攻防對話:「問案過程中,那種既驚恐又疲倦的聲音,是什麼樣的聲音?驚恐疲倦,但我(被逮捕者)必須要動用所有的小聰明跟狡猾,設法逃過這一劫、隱藏我想隱藏的,說出他們(情治單位)想聽的那種狀態,就是我當時想像的有聲書狀態。」

這樣精細的情境氛圍感受,透過文字閱讀只能模糊想像,而有聲書卻能透過朗讀者的翔實描述、第一人稱的表演詮釋,讓讀者如身歷其境。

比如,《靈魂與灰燼》有聲書中夾雜國臺語的呈現,包括朗讀者陳余寬質樸生動重現〈蕃薯仔哀歌〉主角蔡佑德在看守所與年輕殺人犯的對話(試聽連結)、李英立朗讀〈施儒昌訪問紀錄〉,表達口述者對於家族悲劇的哀痛(試聽連結)。李英立也透過一人飾多角,以聽覺打造〈調查局黑牢三四五天〉前特務遭逮捕後嚴刑逼供的拷問現場。

除了外省與本省的語言隔閡,胡淑雯也提到在語言政策強制推行下,日語、台語之間的混用,及後續衍生出的台灣國語:「(50年代前後的政治犯)以台語為母語,受過日文教育的人,慣用語是台語跟日語。他們也在政權轉換的過程中學習國語,口音可能會更接近台灣國語。但在語言政策的傷害下,台灣國語其實長久以來被剝奪了讀者與聽眾,也是一種被剝奪了尊嚴的聲音。」

胡淑雯停頓一下,接著說:「怎麼復原這個聲音,並且復原聲音裡頭承載的創傷,同時還給那聲音本有的尊嚴呢?對我們這整個世代來說非常困難,我們都還在半路上。身為後來的人,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理解這些(描繪戒嚴時期經歷)作品,而他們會用什麼樣的聲音、語調來告訴我們他們的故事?這是我今天特別想要談的。」

➤增加對歷史維度的理解空間,倒退著走入未來

除了直指情感的聲音敘事外,胡淑雯也強調認識白色恐怖有多層次的感官途徑:前國家人權館館長陳俊宏,曾與黑眼睛跨劇團合作的沉浸式戲劇體驗《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便是讓人明白「政治暴力跟身體之間的關係,以及這個政治暴力在封閉空間裡頭對身體的影響」的方式。

莊瑞琳回應:「我們正處在一個逐漸增加維度的狀態。我們會先從2D閱讀文字開始,當有了有聲書之後,會聽到聲音表情,就多了一個聲音的維度。剛才淑雯講的沉浸式戲劇,又多了讓你體驗被審訊的身體感。不管做歷史、小說、聲音、劇場工作,大家都在自己的創意上面,增加理解歷史維度的空間。」

她也誠實地表達將近10年來爬梳台灣白色恐怖歷史的感想:「所有的重現都是有侷限的。我們是在現當代有限的框架下試圖近那段過去,無論了解再多,我們還是無法重現那個時代。淑雯、偉格切蛋糕的方式展現他們這一代的小說家所在意的價值。20年後或許會換另一種方式,因為那個世代的人想要知道的都不一樣了。」



對此,胡淑雯也深有感觸。

她在《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的序文標題〈倒退著走入未來〉,概念即是引用自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撰寫的〈歷史哲學論綱〉裡,以「歷史天使」(Angel of History)為題,重新命名表現主義畫家保羅.克利的畫作〈新天使〉(Angelus Novus):

歷史天使的臉轉向過去。我們看到的過去是一連串事件,他則看到單一一場大災難,不斷堆積殘骸,拋到他腳前。天使想留下來,喚醒死者,重整破碎山河。但一場風暴從天堂刮來,撐開天使的翅膀,力度之大,使他再也無法收翅。風暴不可抗拒地將天使推向他背對的未來,而他眼前的破瓦殘礫則繼續向上堆疊。這場風暴就是我們所說的進步。


班雅明(取自Wikimedia Commons

胡淑雯進一步解釋:「我們面向歷史,又渴望走向未來,所以只能面朝過去,倒退著走入未來。目前的資源跟工作條件都不夠,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聲音、氣息、生活史的了解,都還在逐步地建構當中。當下能做的,就是用當代所認可、專業而美好的聲音,把故事說清楚,將聽眾引進來,讓整個社會願意加入班雅明大天使『倒退著走入未來』的行列。」

「未來有多長,過去就會有多長。這條路一旦走得夠久,當我們看過去看得足夠遠,也足夠細緻,有能力重構所有紛雜的細節,也就是小瑞剛剛提到的維度——對過去的了解越豐厚,未來才可能越有內容。」胡淑雯的聲調殷切,在踏實與積極之中,足以燃起希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五:失落的故鄉(有聲書)
作者:劉宏文、呂培苓、胡子丹、杜晉軒、郭于珂、彭明敏、唐培禮、謝聰敏
出版:春山出版
時長:9小時58分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