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得獎書單與評審推薦語,全專題上線!

文學大師典範獎

  • 鄭清茂先生(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推薦語

散文大師獎

首獎

  • 董啟章,《董啟章隨筆集》(含《狐狸讀書:董啟章隨筆集一》《刺蝟讀書:董啟章隨筆集二》),聯合文學【➤評審評語

優選(依姓氏筆畫排列)

翻譯大師獎

首獎

  • 宋瑛堂,《內景唐人街》(Interior Chinatown by Charles Yu),新經典傳播【➤評審評語

優選(依姓氏筆畫排列)

  • 陳榮彬,《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 by Ernest Miller Hemingway),木馬文化【➤評審評語
  • 黃國彬,《艾略特詩選1(1909-1922):《荒原》及其他詩作》(Collected Poems: 1909-1962 by T. S. Eliot),九歌出版【➤評審評語
  • 彭臨桂,《倖存者,如我們》(We, the Survivors by Tash Aw),聯經出版【➤評審評語
  • 歸也光,《隱娘》(The Hidden Girl and Other Stories by Ken Liu),新經典傳播【➤評審評語

評審名單

  • 散文大師獎複審/決審委員:陳國球(玉山學者/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陳大為(學者/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楊渡(詩人/自由作家)、衣若芬(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唐捐(學者/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暨主任)、石曉楓(學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葉美瑤(編輯/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 翻譯大師獎複審委員:林為正(學者/國立暨南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強勇傑(學者/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謝志賢(學者/文藻外語大學翻譯系助理教授)、吳敏嘉(學者/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 翻譯大師獎決審委員:高天恩(學者/中華民國筆會理事)、張瓊惠(學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梁欣榮(學者/中華民國筆會英文季刊總編輯)、梁孫傑(學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與英語學系合聘教授)、馬耀民(學者/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指導單位:文化部;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承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合辦單位:財團法人薛伯輝基金會、財團法人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3-07 11:00
話題》死亡的發聲練習:蔣亞妮讀小川洋子《小鳥》

看完小川洋子的《小鳥》後,或許每個人都想翻開鳥類圖鑑,好好認識綠繡眼與書中所提到的鳥類;但在那之前,我還是先上網查了日本的人口死亡調查。近幾年來,每年都有近3萬人的死因是:「孤獨死」,這也正是一翻開《小鳥》所看到的故事。

孤獨死,不一定是老死,但確實是一整張與獨居者多、人口老化、離婚率與生育率低所建構出的社會地圖。不只日本,其實也正在南韓、臺灣、歐洲,整個世界發生。每個國家面對死亡都有不同的姿態,有些試圖歡慶,有些教育生者懷念感恩,有些藉由宗教期盼來生或極樂⋯⋯然而日本的民族性卻使得他們能先一步,在「生」時便思考更多與它相對的「死」。當孤獨死到來,當死亡前來叩門,誰不是孤身應門?

《小鳥》其實是一本藉由最少的人物,與讀者一起討論:在終限到來前我們該怎麼與「生」共處的故事。「生」指向的除了生命,也是生存與生活。被稱為「小鳥叔叔」的男子,在小鎮的一處私人招待所中當管理員,長時間以來都跟11歲時就忽然不再說話的兄長同住。哥哥其實並不是失語,精準一點地說,應該是從11歲起,就只使用自己創造出的語言「波波語」說話,而這個世界只有他的弟弟聽得懂。隨著父母相繼離世,小鳥叔叔(在還沒被叫成叔叔的年紀)便與他的兄長兩人共同居住在老家裡,沒想過要離去。

不管是日本女演員樹木希林留給世界的語錄書《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或者日本名家村上春樹在作品《舞.舞.舞》裡寫下的:「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都是不同人在不同階段,感應到死亡將至的心聲。而小川洋子在2012年獲得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的作品《小鳥》,裡頭所談的死亡,沒有怨憎、沒有苦痛,甚至沒有不捨。當它來的時候,就像夏夜晚風,促不及防、揮之不去,那麼溫柔與無害,也有點像某些時候的愛情。

正如同小川曾在訪問中說的:「我認為人類創作故事的原點,在於對死亡的恐懼。」《小鳥》的開頭就是死亡,小鳥叔叔死了,由此回溯小鳥叔叔的生。他的生如此單薄,如果說哥哥的人生幾近無人可解,至少也還有他一人;而小鳥叔叔說著人類的語言,卻沒有真正聽他說話的人。他喜歡小鳥,最初也是因為哥哥,在哥哥過世後的人生裡,短暫相遇的圖書館女孩、養著蟲盒的老先生,都像是過去他與哥哥習慣買的棒棒糖一般,忽然停產,存貨銷毀般地永恆消失了。

可是小鳥叔叔從不悲傷,不管是親人的離世、失去工作,或者不再能替幼稚園照料小鳥們了⋯⋯他的世界都只是輕微的偏移了一下。與其說小鳥叔叔的「生」裡情感淡薄,其實是因為他對情感的投入更靠近一種儀式感的追尋。當他在圖書館裡頭找尋那名女圖書館員的身影,並因為她未曾出現而失落時,他的內心幾乎與情愛無涉,而是想到自己這日復一日只看與鳥有關圖書的習慣,「如果圖書館員沒在一旁見證,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有人擁有巨大的生之意義,有些人的生卻極其微小,可大小並不是重量,在每一個生命被創生時,秤是均衡的。

小川的寫作特色是將至大與至小的生死,換位來寫。我們在故事中陪著小鳥叔叔由童年走到老年,由仰望大人的視角到低下貼滿痠痛藥布的肩頸看向孩童的眼神,小鳥叔叔唯一一次失禮,做出日本社會中的出格行為,是在他目睹一場綠繡眼的歌唱大賽時(臺灣也有許多地方舉辦過此類比賽)。

因為「小鳥」是他從哥哥身上習得的、唯一的愛。「小鳥唱的歌,全都是愛之歌。」那有些難為情的字眼——「愛」,被哥哥用波波語輕易說出時,小鳥叔叔還是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就和他當時所想的一樣:「如果不是為了愛,生物應該不會這麼賣力吧?」那麼為愛發出的聲音,怎麼能被圈養、訓練與強迫呢?因此小鳥叔叔將那天賽場所有的綠繡眼都放了出去。


圖源:flickr/LiCheng Shih

或許小鳥叔叔當時也跟我一樣想起了,多年前他向哥哥提議養小鳥時,如此愛鳥的哥哥竟回答:「我不需要小鳥。」因為這個世界到處都有小鳥,人也無法決定哪個是自己的;也因為,或許所有人都是小鳥,就像哥哥當年說的一樣:「我們的巢很安全。」每個人都在各自的巢裡,用自己的方式唱出愛之歌。

不只孤獨死,《小鳥》裡頭觸及的話題還有許多,從自閉症、繭居族、高敏感人、動物保育到社會階級,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舒展的角落。然而,小川洋子所擅長、癡迷的書寫死亡(及其恐懼),或許還是《小鳥》的核心。

有一種對死亡的害怕,不是來自本人,反而來自社會、他人的聲音。在生命存在時,便擔心著不知何時來到的死,這樣如何好好地感受「生」呢?因此,《小鳥》一開頭便告訴所有人死亡已至。解除了恐懼以後,生時的每一個細節,才能浮現,那些沒有發出聲音的開口、不能被解讀的語言、只有自己在意的儀式與細節⋯⋯原來死亡一直在做著發聲練習,等它準備好、等那天到來,你才可能讀懂與聽見,不同生命的愛之歌。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小鳥
ことり
作者:小川洋子
譯者:高詹燦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小川洋子

為無法發聲的人而寫——小川洋子Ogawa Yōko

1962年生於日本岡山縣。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院文藝系畢業。1988年〈毀滅鳳蝶的時候〉獲海燕新人文學獎;1991年《妊娠日曆》獲芥川獎;2004年《博士熱愛的算式》獲讀賣文學獎、書店大獎,《婆羅門的埋葬》獲泉鏡花文學獎;2006年《米娜的行進》獲谷崎潤一郎獎;2020年以舊作《祕密結晶》入圍國際布克文學獎決選。著有《完美的病房》、《沉默博物館》、《抱著貓,與大象一起游泳》、《文稿零頁日記》、《人質朗讀會》、《他們總在某個地方》、《琥珀眨眼的瞬間》、《迫降的流星》等多部作品;《無名指的標本》、《艾莉絲旅館》亦有同名電影改編。

筆鋒冷歛,早期作品多描述人性的陰暗和殘酷,三十歲之後有所轉變,特別是為《安妮.法蘭克的記憶》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採訪時,感受到「人類是如此殘酷,卻也如此偉大」,寫作風格因而「不再尖銳地刻畫、暴露人類深藏的惡意」,而能夠以「人類是善惡共存體」的態度看待他人,並且開始撰寫與記憶有關的主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3-06 10:30
報導》2023年美國紐曼華語⽂學獎得主張貴興感言:如果我死了,我願意把心留在台灣,讓濁軀回歸婆羅洲

這是我第二次到美國。上一次去波士頓是在4月,波土頓機場飄著細雪,頗冷。想起波士頓,我就想起兩樣東西,一個是查爾斯河(Charles River)上的野雁,一個是鱷魚,因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的王德威先生請我吃了一盤鱷魚肉。

說也奇怪,我在婆羅洲這個鱷魚橫行水域的島嶼上住了20年,吃過蛇肉、猴子肉、狗肉和蜥蜴肉,就是沒有吃過鱷魚肉,沒有想到美國卻讓我嚐到鱷肉的滋味。

我出生在東南亞一個熱帶島嶼,這個島叫作婆羅洲,它是世界第三大島、世界第二大雨林,全球每年有一半的熱帶木材產自這。這個大島有3個國家:印尼、馬來西亞和汶萊,種族非常複雜,有馬來人、印尼人、印度人、原住民、華人和白人。

我居住的地方在北婆羅洲,一個叫作砂拉越(Sarawak)的地方,人口大約280萬。它是馬來西亞13個州之一。人煙稀少、野生動物氾濫,有時候我一天看到的猴子比人還多。1841年之前,它是汶萊帝國屬地,1841到1941年,它被布洛克王朝(Brooke Dynasty)統治,也可以說是英國保護國。1941到1945年被日本人佔領,二戰後成為英國殖民地,1963年和馬來亞、新加坡、沙巴組成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獨立後,馬來西亞剩下目前的13個州。

為什麼會成立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新加坡為什麼退出馬來西亞?其中原因非常複雜。我簡單講一下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的原因。

1963年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後,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喊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Malaysian Malaysia)的政治主張和口號,這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在馬來西亞,不管你是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原住民,甚至是白人,只要你是馬來西亞公民,你就有權利成為這個國家的領導人。但人口佔優勢,並且主導馬來西亞局勢和政權的馬來人卻喊出了「馬來人的馬來西亞」(Malay Malaysia),意思是說,在馬來西亞,只有馬來人可以領導這個國家。

李光耀是個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英國讀書時就說過「等我回到新加坡,我要把英國人趕出新加坡」,他也的確做到了。你們的前總統尼克森曾說,「李光耀是困在籠子裡的老虎」,猛虎出柙,勢必翻山倒海。1960年代馬來西亞,包括新加坡在內的華人人口,並不比馬來人少太多,李光耀喊出這樣的政治主張,在馬來人看來簡直就是造反。

1965年,馬來西亞把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新加坡獨立了。通常一個國家獨立,應該是歡天喜地的,但李光耀是含淚退出馬來西亞的,因為他的大國美夢從此破碎了,他始終被困在一個小籠子裡。這個小籠子也反映了馬來西亞大部份華人的處境和命運。

我說出這一段歷史,主要是要讓大家知道,馬來西亞是一個馬來人的國家,一切以馬來人為優先。在美國,黑人可以成為美國總統,甚至華人、亞裔和拉丁裔也有可能成為總統,但在馬來西亞是天方夜譚。

1956年我出生在砂拉越北部一個生產石油的小鎮,當時的砂拉越還是英國殖民地。1963年我開始念小學時,砂拉越剛好加入馬來西亞,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州。當時砂拉越人口大約100萬,華人30萬。

華人移居東南亞,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國門大開,華人開始較大規模遷徙海外,我的祖父輩在1920年代從廣東移民到婆羅洲,從此落地生根,我是在婆羅洲出生的第三代。我開始念小學時,雖然砂拉越已經脫離英國統治,但沿用的依舊是殖民時期的教育制度。因為當地華人的努力和堅持,馬來西亞有一套相當完整的華語基礎教育。

我小學念的是華校,除了一門英文課,其他科目都是以華語授課。到了中學,因為當地的獨立中學(Independent High School)——所謂獨立中學,除了英文課,其他科目都是以華語授課,但不接受政府經費補貼——離家太遠,我不得不進入英校就讀。

所謂英校,除了每週5節華文課,其他科目都是以英語授課。當時砂拉越雖然獨立了,但教育制度依舊不完整,我中學考的是英國的劍橋文憑,考卷是寄回英國給英國人批改的,包括華文考卷。而要考取優秀的成績,英文非常重要,華文可有可無。雖然可有可無,但有心學習還是沒有問題的。雖然我念的是英校,每週5節的華文課,從中國古典詩詞、章回小說到五四時期的新文學,琳瑯滿目,內容豐富。

此外,還有個很特別的地方:當時砂拉越華人人口雖然只有30萬,但華文報章銷路頗佳,最多的時候曾經有7家華文報章。這些華文報章每天提供副刊版面,讓當地文藝青年發表創作,而且需求量很大。從初中開始就開始向這些無稿費的文藝副刊投稿,發表了很多不成熟的幼稚的習作,一直到1976年我到台灣升學,始終維持著華文書寫的習慣。

如果不是當地華人的堅持、小學的華語基礎教育、中學時期每週5節的華文課、報章上大量發表習作的空間,我大概不會以華文創作,甚至會成為一個連華語都不太會講的華人。

之所以提起這段過程,只是提醒大家,我雖然生長在異國,因為祖父輩的固執和某種尊嚴,始終在典型的華人社會中成長、接受過不是很正統的華語教育,也一直以華語書寫為榮。

我從1976年來到台灣,到1982年成為台灣公民,早已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不過,台灣人始終認為我是馬來西亞人,而馬來西亞人又似乎把我當作台灣人。1990年,我回到婆羅洲探親時,發覺當地的小販把我當作日本人,用日本話和我打招呼。2002年,在當地等公車時和一個年輕的馬來人聊天,這位馬來人問我:Are you a Korean?我說:No, I am from Taiwan. 馬來人說:Oh! Made in Taiwan. 2010年,當我再次回到婆羅洲時,當地人卻把我當作大陸(中國)人。隨著日本、韓國和中國的經濟起飛,我總是被誤認成不同國籍的人。我一直不以為意,甚至覺得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

剛才提到我從初中開始投稿,也一直以華語創作,但真正讓我初識文學殿堂,開始較認真創作的卻是西方文學。

高中的時候,為了應付劍橋文憑考試,學校透過各種方式加強我們的英文。高一開了一門英國文學課,讓我們在老師帶領下閱讀英國作家的作品,包括:愛德華.莫根.佛斯特(E. M. Forster)《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印度之旅》、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莎士比亞《馬克白》。三本小說和一個劇本。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學校為什麼讓我們讀莎士比亞?對英文基礎不是很好的人來說,莎士比亞看多了,恐怕英文只會越來越退步。後來才知道,那是劍橋文憑指定的課外讀物。

同個時候,有一組英國劇團在婆羅洲巡迴表演莎士比亞的舞台劇,在我們那個動物比人多的地方表演《亨利五世》。為了看懂表演,我囫圇吞棗的看了《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透過這批作品,我開始接觸外國文學,尤其是莎士比亞的重要作品。我大概看了6到7遍。

接觸到外國文學後,進一步擴展了文學視野,讓我追隨一些前輩到台灣升學,延續了我的創作生涯。

如果我一輩子留在婆羅洲的話,我可能早已放棄文學創作。

我20歲離開婆羅洲,今年66歲,生命中超過三分之二是在台灣渡過。雖然我的小說背景大部份在南洋,但是我今天能夠持續的創作,要感謝台灣的環境和支撐。我曾經說過,如果我死了,我願意把心留在台灣,讓濁軀回歸婆羅洲,就像蕭邦一樣心留祖國。這當然只是一個隱喻。

台灣很小,在一些人眼裡,她甚至不是一個國家,這塊土地有許多傑出的人才,因為台灣的小,他們的成就也被縮小了。我希望除了紐曼華語文學獎,能夠有更多國外的文學獎把注意力放在台灣。

我在台灣和海外雖然也得過一些文學獎,但紐曼華語文學獎對我意義非凡,原因就在華語這兩個字。紐曼文學獎的評審委員閱讀的,不是二手翻譯,而是原汁原味的中文。

雖然我的英文沒有各位的功力,今天這個場合我也可以用英文發表感言,但一想到華語書寫對我的意義,我還是說華語好了!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我居住了46年的台灣、非常專業和令人尊重的紐曼評審委員,當然還有發起紐曼文學獎的紐曼家族。恕我不一一點名。感謝!感謝!


作家張貴興在紐曼華語文學獎頒獎會場(陳榮強攝)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鱷眼晨曦
Eyelids of Morning

作者:張貴興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5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張貴興

祖籍廣東龍川,1956年生於婆羅洲砂拉越,1976年赴臺升學,1980年畢業於師大英語系,1983年入籍臺灣,1991年任中學英語教師。其作品多以故鄉婆羅洲熱帶雨林為場景,書寫南洋華人社群的生存困境、愛欲情仇和斑斑血淚,文字風格強烈,以濃豔華麗的詩性修辭,刻鏤雨林的凶猛、暴烈與精采,是當代華文文學中一大奇景。代表作有《伏虎》、《賽蓮之歌》、《頑皮家族》、《群象》、《猴杯》、《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沙龍祖母》、《野豬渡河》等。

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中篇小說獎、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好書獎、時報文學推薦獎、開卷好書獎、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決選讀者票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博客來年度選書、Openbook年度好書、亞洲週刊十大小說……等。

2018年《野豬渡河》出版後,先後榮獲Openbook好書獎、花踪文學獎馬華文學大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金鼎獎、臺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聯合報文學大獎、紅樓夢獎首獎、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