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書簡EP4》《媽的多重宇宙》之前,兩位華裔第二代導演的尋根之旅:《別告訴她》、《虎尾》
《媽的多重宇宙》在奧斯卡金像獎大放異彩,父親香港人、母親台灣人的華裔第二代導演關家永成為注目焦點。關家永在訪談中表示,楊紫瓊飾演主角原型來自他的母親,無所不能卻又困陷於家庭的華裔移民女性真實寫照。而在3年前,有兩位同樣出生於80年代的華裔導演,交出了反思華裔家庭的劇情長片,分別是:在金球獎表現亮點的華裔導演王子逸作品《別告訴她》(The Farewell),以及兩個月後在串流平台Netflix上架的美籍台裔導演楊維榕的作品《虎尾》(Tigertail)。
《別告訴她》與《虎尾》兩位導演皆由自己親身經驗出發,講述關於移民與原鄉的故事,然而,或許對兩地情感不同、對原鄉文化歷史背景的掌握也有程度差異,《虎尾》在劇本、演員、以至於導演思考情感的展現,都遠不如《別告訴她》。
➤華裔二代導演是否有「根」可循/尋
王子逸1983年出生於中國長春,6歲之前生活在北京與長春,和奶奶感情親密,6歲跟隨父母移民到美國之後,儘管英文越來越流利、中文越來越不嫻熟,仍經常與奶奶通電,噓寒問暖報告日常。由此可看出王子逸與故鄉的聯繫,除了土地、血緣、情感之外,還有語言。因此,當她要創作出以原鄉、以奶奶為題材的作品時,是完全有「根」可循的。
2017年,王子逸在美國全國公共廣播節目This is American Life中,講述了自己的親身故事:遠在中國長春的奶奶被檢驗出癌症末期,家人依循中國傳統,不讓病人知道自己病情,以免受到打擊而喪失求生意志,決定瞞著奶奶。因此,家人們籌畫一場假婚禮:讓移民日本的堂弟與日籍女友假結婚,一來為了中國習俗中的「沖喜」,或能將癌症厄運沖散;二來能讓全家名正言順團聚,順便無聲地向奶奶道別。
廣播節目播出之後,王子逸便與製片人著手改編這則有趣又富故事性的真人真事,成為電影《別告訴她》,2019年1月在日舞影展登場,隨後被發行商買下,正式上映發行,這部低成本獨立電影創下票房佳績。
《虎尾》導演楊維榕則是1983年出生於美國,他的父母在1970年代末期由台灣雲林虎尾移民至美國,父親是退休婦產科醫師,母親為中學教師。三十多年裡,楊維榕在拍攝這部電影之前,只回過台灣兩次。既沒有生活經驗,亦沒有記憶連結,土生土長於美國的楊維榕並不諳中文。楊維榕曾在受訪中表示,他的父母曾向他灌輸科學和數學是「有色人種」的「安全地帶」的想法。「如果你是移民並且撰寫論文,那麼老師的觀點與你不同的時候,你可能會得到不好的分數,但如果你在數學測驗中做出正確答案,那麼你就獲得了高分,他們不能從你身上奪走。」於是他一開始選擇主修生物學,從哈佛大學生物系畢業之後,才開始編劇生涯。
楊維榕2015年的編劇作品、Netflix製作的影集《不才專家》(Master of None)獲得艾美獎4項提名,大放異彩,或許因此獲得自編自導自己父親故事的機會。
《虎尾》以楊維榕父親的成長故事為原型,講述小鎮青年品瑞出生於台灣「虎尾」,與寡母在糖廠當工人,品瑞一心想移民到美國,因而攀上廠長女兒真真,對初戀情人阿媛不告而別。品瑞到美國之後成為拼命工作、沒有笑容的人,與妻子、女兒關係越來越差,將屆老年,在母親過世回到台灣奔喪之後,往事歷歷在目,他一邊回憶過往,一邊試圖修補與女兒的情感。
➤語言可以成為喜劇橋段,也可能成為敗筆
《別告訴她》裡出現了大量的英語(主角比莉與父母溝通時)、中文(比莉與奶奶、以及其他家人之間)、以及少量的日文(移民日本的伯母與假新娘愛子之間使用),奶奶聽不懂英文,這在電影中成了很好安插喜劇橋段的要素,例如留學英國的主治醫師,知道比莉從美國回來,兩人切換成英語討論奶奶的病情,比莉主張應該要讓奶奶知道情況,而醫師直言在中國通常不這麼做。兩人明明在說著攸關生死大事,在沒有翻譯的情況下,奶奶自動「翻譯」成是在談情說愛,而為比莉感到開心。
比起這些小趣味,我認為《別告訴她》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亞裔女演員奧卡菲娜(Awkwafina)飾演的主角比莉,以極其有限、極其不標準、但極其真誠的中文,盡心竭力地與奶奶、以及家人們溝通。比莉返回長春的第一晚,在伯父的帶領下走過一半開發一半荒廢的商店街,走向下榻的酒店,伯父用中文耳提面命,絕對、絕對不許向奶奶透露病情,伯父每說一句,比莉就回一句: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既是無力(無法說更多中文),也是無奈(不能對奶奶說出實情)。

不過,在《虎尾》裡,語言成了最大敗筆。首先是主角品瑞小時候在祖母家自然地說著母語台語,經歷過國民黨軍人要求「不准說台語」後,到了青年時代(李鴻其飾演),不管與朋友在酒吧、與母親在家裡、與同事在工廠,全部都變成了「國語」。特別是在家裡與流暢說著台語的母親(楊貴媚飾演)對話時,品瑞仍以國語相應,此處顯得極其生硬,更是可惜了金馬影后楊貴媚自然生動的演出。而品瑞到了晚年,由中國裔演員馬志飾演(恰是《別告訴她》裡飾演比莉父親的演員),原本的台灣腔國語又變成了中國腔國語,初戀情人阿媛由著名中國演員陳沖飾演,在製片規格上是很好的賣點,陳沖的表演亦細膩,但一開口的中國口音仍讓人感覺格格不入。
於是乎,原本在移民題材上可以細心斟酌的語言,在《虎尾》裡只顯得尷尬而錯亂。此處的錯亂,不是認同的錯亂,而是導演無法精確掌握在地歷史文化。但若要說語言在《虎尾》裡有什麼亮點的話,倒是有兩處。一處是主角的妻子真真到了美國,在自助洗衣店結識一位台灣同鄉,那同鄉太太一開口就說:「我是中壢人。」讓我禁不住噗哧一笑,果然中壢人到了美國還是中壢人。這幽默典故,是否為楊維榕在修改劇本或拍攝階段由台灣劇組工作人員處快速習得,便無從得知了。另一處,是從頭到尾流利說著英語的主角女兒,最後跟著父親回到故鄉虎尾,聽完父親講述初戀情人的故事之後,用中文問了一句:「她叫什麼名字?」願意說出中文的移民第二代,是否意指著,願意多瞭解一點父親的故鄉呢?可惜電影在此謝幕,我們亦無從得知。

➤原鄉重現的視角與姿態
移民第二代由新國度回到原鄉,其觀照的角度與姿態,也決定了他離原鄉有多遠。有可能是異國情調、觀光客似的窺探,也有可能類似導遊或買辦的角色,回到第三世界原鄉拍攝一些獵奇角度,供新國度的觀眾與影評人稱奇鑑賞。很讓人驚喜的,《別告訴她》不屬於以上兩者之一。
暴富成長、開發凌亂、甚至扭曲的中國現況,在王子逸既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的鏡頭下,成就了非常微妙、既親密又疏離的黑色幽默。例如一場戲的開頭,是比莉和父親身穿古代君王與妃子的綢緞睡衣,坐在仿古董的帝王座椅上,兩人的表情卻是呆滯的,鏡頭往下一攀,原來,他們被姑姑帶來按摩院,正泡著腳。而這場景也絕非虛晃一招,比莉和姑姑的對話仍圍繞著家庭與中西文化差異,讓這浮誇的背景不只是走馬看花。
其他諸如剛開幕的星級商務酒店外表氣派,實則電梯故障失修,比莉必須和搬行李門房爬著無止盡的迴旋梯,才能回到房間;又如宴客餐廳在營業之前,全體員工必須集合,像軍隊般精神喊話⋯⋯這些就如廣場舞或甩手功一樣,是中國百姓的日常。王子逸既不排拒,也不諷刺,平實、俐落、幽默而聰明地再現中國二線城市風景,讓觀光客或返鄉者都能找到觀看角度。

但反觀《虎尾》,由於拍攝的分屬50年代(品瑞童年)、70年代(品瑞青年)與現代(品瑞老年歸鄉),如何重新再構原鄉景觀,對完全未曾經歷這些年代、未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楊維榕來說,是相當艱困的任務。
於是,楊維榕也許也選擇了不會出錯的「安全地帶」,那便是南國風情畫中必備的稻田。無論是童年、或是老年,故鄉的意象就是那一片綠油油的稻田,也許對美國觀眾來說極具台灣意象,但對台灣人來說只感覺到刻板與簡略。
其次,品瑞青年時與初戀女友阿媛流連的酒吧,則完全是王家衛電影風情,襯衫、洋裝、舞蹈、老歌,拼貼成一支復古MV。阿媛從何而來?是母親糖廠同事的小孩?是鎮上知識分子的小孩?完全沒有建立,糖廠及日式宿舍也像是舞台道具佈景般,看不出人物與場景的情感——當然,這是因為導演本身沒有記憶與情感,在功課沒有做足、田野亦沒有浸泡夠久的情況下,儘管穿越年代,也只能當作觀光紀錄了。
➤艱辛而真實的移民生活
《虎尾》對品瑞的美國夢從何而來?完全沒有交代,但是他到了美國之後的篳路藍縷,卻是我認為全片中掌握得比較到位的一段。品瑞和真真必須充滿警戒地走在人種混雜的街區,品瑞在雜貨店找到工作之後,就是日復一日地關門開門,有能力頂下店之後,繼續日復一日地關門開門。李鴻其不斷將鐵捲門拉上拉下,正是楊紫瓊店裡旋轉不止的洗衣機滾輪。這是華裔第二代導演眼中,身為移民的父母的疲憊、艱辛與無奈。平凡亞裔家庭,如何繼續說出不凡的故事?我們期待下一次的宇宙跳躍。●

OB短評》#418 教你快樂也教你成癮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華人大補史
吃出一段近代東亞補養與科技的歷史
皮國立編,皮國立、曾齡儀 、張仲民、牟立邦 、劉士永、張淑卿、安勤之、安勤之著,時報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本書集結多位生命醫療史以及科技史學者,從近代東亞的時空視角為出發,共同探討「食補」此一文化概念與社會現象。本書所收諸篇論文資料豐富,雖然係多位作者共著,卻又有著明確的整體關懷,行文總體而言亦能深入淺出。【內容簡介➤】
●欲望分子多巴胺
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
The Molecule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 Sex, and Creativity--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
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Z. Lieberman)、麥可.隆(Michael E. Long)著,劉維人、盧靜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多巴胺之為物,教你嗨,教你爽,教你快樂,也教你成癮。如此神魔一體的超級激素,根本就該列入國中課本,專章討論。顯然我們的了解和覺察都不夠,所以才會放縱得很執著,執著得很放縱。這本專論寫得一清二楚,完全照妖鏡等級,逼你裸身現形,一路駭笑不已。亡羊補牢,也許還可以重新做人。【內容簡介➤】
●園療師的青草生活360度
把青草全方位帶進生活
黃盛璘、黃盛瑩、劉雨青、張博然著,一卷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養花蒔草,向來就是紓壓養性的妙方,然而只要再加點覺察和儀式感,你也可以重啟與植物溝通的薩滿力。本書有點像在跟精靈們討祕方,神農嚐百草,庭院見宇宙,這樣的花草生活,古老得極具未來感。卡在這個不斷開發卻不知如何善後的人類世裡,也只有重新與大地連結,才得終極療癒。【內容簡介➤】
●在黑暗中游泳
Płynąc w ciemnościach
托瑪許.傑卓斯基(Tomasz Jedrowski)著,陳芙陽譯,皇冠文化,34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是一本以波蘭共產主義時期為背景的LGBT小說,在1980年代冷戰末期的動盪下,通過勾勒同志戀人的情慾糾纏,深刻地碰觸人性對自由的渴望。【內容簡介➤】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
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上野千鶴子、田房永子著,田房永子繪,蔡傳宜譯,麥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姊姊妹妹坐下來,聽聽兩代女子如何看待日本的女性處境。從團塊世代到寬鬆世代,有些地方看似進步,有些看似退步,更多的地方看似不可鬆動,兩個人拉拉雜雜又互相承接,CP感十足。此處的上野深不可測,收放議題於無形,還沒說完就療癒了,像個高段的閨蜜。【內容簡介➤】
●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
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Rewire Your Anxious Brain
凱瑟琳.皮特曼(Catherine M. Pittman)、伊莉莎白.卡爾(Elizabeth M. Karle)著,李明芝譯,柿子文化,399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益
從腦神經學的論據出發,此書拆解我們每個人都在經受的「恐懼」與「焦慮」之謎,並提出不用藥壓抑的因應之道。「恐懼」其實是一種「防衛機制」,是人類求生的本能反應,但總是被視為有悖人類生存的壓力來源。作者極富說服力地提出鍛鍊我們的心與腦的方式,不需排斥恐懼焦慮,而是讓生物性的本能更有韌性。【內容簡介➤】
●嫉妒所未知的空白
L’Occupation
安妮.艾諾(Annie Ernaux)著,張穎綺譯,大塊文化,2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L’Événement
安妮.艾諾(Annie Ernaux)著,張穎綺譯,大塊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艾諾寫下這兩本著作的20年後受封桂冠榮耀,而回望20年前出版的這兩本帶有自傳性色彩的小書,可以看到文學於艾諾來說是重構記憶的絕佳媒介。兩本書的核心都直指女性經驗(戀情、墮胎),且不受外界各種意識形態紛擾(性權、墮胎權)影響其敘事,直截得有如赤裸解剖著無形的情感和心靈(嫉妒、記憶)。短小的篇幅後座力十足,讀完依舊餘韻猶在並震動人心的作品。【嫉妒所未知的空白:內容簡介➤】【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