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木偶奇遇記有多經典?每個大師都要拍一部皮諾丘

一個男孩因故離鄉,與動物好友相伴,經歷許多光怪陸離的見聞與考驗,只為了讓自己能成為擁有血肉之軀的男孩,而唯一能幫助他實現願望的是仙女⋯⋯所有熟知經典童書的影迷,大概都能立刻察覺到這是《木偶奇遇記》(Pinocchio)的故事。

由名導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發想,後來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完成拍攝的科幻片《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1),也是以《木偶奇遇記》為主的劇情設定,只是史匹柏將小木偶皮諾丘換成了形象猶如真人的機器人大衛,而蟋蟀則換成一隻機器泰迪熊。


《A.I.人工智慧》(圖源:IMDB)

說來確實奇特,創作於19世紀的皮諾丘,卻遠比許多早期童書角色來得更加長壽,直到現在依然沒有真正過時,反而出現許多導演競相推出新版的詮釋。其中一個理由,或許可以從史匹柏的創見當中看見:一個被賦予生命的物件,豈不正是機器人的概念?

過去看來宛如童話的故事,在高度科技化的新世紀已經逐漸成真,使得這個作品從「寓言」變成「預言」。不過回顧義大利作家柯洛蒂(Carlo Collodi)當年的創作初衷,顯然完全沒有這個企圖,他在1881年開始在《兒童報》連載這個兒童故事時,很可能只是將之定義為提供兒童聆聽的床邊故事,深究其內涵,其實是一個帶有道德訓教意義的故事。


Carlo Collodi(圖源:wikipedia

單純講述一個小男孩學壞、後來迷途知返的故事,未免過於刻板,不夠有趣,但如果將這個尚未定型的孩子設定成木造的人物,就顯得童趣多了。柯洛帝設計了一道又一道的際遇,讓我們看見這個涉事未深的角色是如何受騙,包括相信將錢埋在特定的田裡就能「錢滾錢」長出新錢。故事也談到他因為貪玩而跑去一個不用讀書、只需玩樂的「玩具國」,最後變成一隻驢子供人奴役。

讀這個故事的小朋友可能會忍不住笑皮諾丘傻,然而柯洛帝不過是用較為極端、奇想式的角度來包裝現實生活中的陷阱,提醒不勞而獲心態的危險性。放少錢變大錢,不也是龐氏騙局(Ponzi scheme)的隱喻?而拋棄學業、沉迷於玩樂會變成驢子,也是在暗示不專心受教育的小孩總有一天會變成沒辦法為自己發聲、只能做苦力的勞工。

總歸來看,《木偶奇遇記》本質上就是一個說教故事。其中「說謊的話鼻子會變長」無疑是這個故事最為人所知的設定,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父母都曾經以此告誡他們的孩子。鼻子會變長當然不符合現實,但幼童總是會心生畏懼,認為謊言總會被識破,因此只好向父母道出真相。

其實,真正讓這個說教故事發揚光大的,應該算是美國的迪士尼公司。在《白雪公主》動畫電影問世的同年(1937),碰巧讀到《木偶奇遇記》的動畫師諾曼.佛格森(Norman Ferguson)將英文版推薦給掌門人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據說迪士尼先生讀完愛到忍不住爆了粗口,立刻拍板決定進入製作,經過3年艱辛的創作,作品終在1940年公映。

不過一如其它童話改編的迪士尼電影遭逢的命運,原作的設定往往被改得面目全非。迪士尼版中的皮諾丘看起來可愛又富有同情心,也總是願意聽取身邊其他人的建議。但凡讀過柯洛帝原作的讀者都會嚇了一跳,因為皮諾丘在原作中可是立刻殺害了可愛的小蟋蟀,後來蟋蟀是以幽靈身分才二度登場的。原始的皮諾丘不僅暴躁、粗魯、沒文化,甚至有點欠缺人性(當然,這或許這也更符合我們對人類幼童的觀察)。

可能是歪打正著,但我覺得就角色設計來說,迪士尼版更優於原作。皮諾丘在原作中被描寫成天性就有缺陷的孩子,而迪士尼版則告訴我們,孩子無論再怎麼糟糕,他會作惡不過是因為他無知、欠缺經驗,這個觀點給人的感受更溫柔一些。

就故事整體寓意而言,迪士尼版並沒有偏離原作太多。柯洛蒂提醒孩子們必須認真讀書、勤勞工作,才能在最後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但在1940年代的美國來看,同樣的故事卻像是在呼應1933年小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對美國資本主義的根基進行鞏固,鼓勵孩子節儉處世、將享樂排在工作之後,正符合美國中產階級美德的中心思想。

迪士尼版《木偶奇遇記》上映時二戰正酣,所以票房表現遠低於預期,直到戰後數次重映,才令它廣受迴響,甚至更進一步催生了其它改編版本,連價值觀與美國南轅北轍的蘇聯都數度推出改編版,足以證明這個故事具有打破國界與文化藩籬的魅力。不過一直要到21世紀後,皮諾丘的魅力才真正發威。

華語影壇有此一說:每個大師都要拍一部武俠片,而在歐美影壇,則似乎變成每個大師都要拍一部皮諾丘。

義大利名導羅貝托.貝尼尼(Roberto Benigni)在憑藉《美麗人生》(1997)橫掃奧斯卡之後,也對這個「義大利國粹」產生興趣,在2002年推出新版同名改編。不過出師不利,外界顯然不能接受一個年近50的男人出演皮諾丘,自導自演的貝尼尼還領到一座金酸莓獎最爛男主角,可說是顏面盡失。

17年後,享譽國際各大影展的義大利名導馬泰歐.賈洛尼(Matteo Garrone)也推出了新版《皮諾丘的奇幻旅程》,還請來貝尼尼飾演皮諾丘的父親。向來擅長打造奇幻場景的賈洛尼在造型設計上相當用心,皮諾丘外型雖然不如迪士尼版可愛,但多了一種寫實木工感,更具說服力,整體評價也很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是少數重現原作法院場景的改編版。在原作中,發現遭到詐騙的皮諾丘前往法院興訟,法官雖然看來仁慈,聽完它的說法「幾乎感動到流下淚來」,但最後還是派出憲兵和猛犬,判處皮諾丘4個月的有期徒刑。

這樣看來反邏輯、無厘頭的戲碼,似乎暗示了作者柯洛帝對義大利司法體制的看法。而在賈洛尼的版本中,法官要求皮諾丘必須承認自己有罪,因為「無罪可是要去坐牢的」。其它版本或許不願意放入這種太脫離主線的社會諷刺,但賈洛尼堅持呈現,也有著藉古諷今的企圖。

反觀勞勃.辛密克斯(Robert Zemeckis)在2021年為迪士尼操刀的真人同名改編版,則令人大失所望。該片只是把1940年的電影直接翻新,換成真人演出、加上新穎特效,但實在看不出非得重拍不可的原因,即便由萬人迷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主演,也無法為電影增色太多。

這部片唯一有趣的設計在結局,有別於過去版本糾結在皮諾丘變成人的追求,本片收場時反而讓皮諾丘也能選擇保留木偶的形貌,這呼應了現代家庭教育價值觀的改變,即不要求孩子因應父母或社會的要求而改變自己。

不過要指出的是,原作當中皮諾丘變成真人,倒也不是作者想強調皮諾丘不能保有自己的樣子,成為人只是從「壞小孩」變成「懂事的孩子」的儀式罷了。

值得玩味的是,在迪士尼真人版推出一年後,由Netflix(網飛)出資製作並發行的動畫片《吉勒摩.戴.托羅之皮諾丘》(Guillermo del Toro's Pinocchio)也問世了。串流霸主Netflix又一次證明自己的品牌能耐,硬是以這部富有想像力的新片,將死氣沉沉的迪士尼重啟版比下去。

戴.托羅的創見除了動畫表現的爐火純青,更在於將《木偶奇遇記》的背景移轉到二戰時期的義大利,原作中控制皮諾丘的馬戲團被改賦予法西斯主義背景,連墨索里尼也直接出現在戲中,還親臨皮諾丘的表演現場。

如此一來,便使得原作有了新意,皮諾丘不僅要受制於父親的期待,更面臨國家意識的操控,導致他無法成為真正的人的關鍵,就在於這些無所不在的制約。與迪士尼版本值得對照之處還在於,網飛版的皮諾丘最後的確變成了人,但他的外型卻沒有任何改變,似在暗示所謂的成為人,重點不在於外貌轉變,而在於心與精神層面。就整體深度來看,Netflix版更勝一籌。

曾執導《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等作的墨西哥導演戴.托羅慣常以怪物來隱喻自己的外來者身分,因此在片中,一誕生就被保守村民視為魔鬼、希望除之為快的皮諾丘,也像是導演本人的化身。在移轉年代、注入生命經驗的重新詮釋下,原本說教味濃厚的童話故事也有了新的生命,讓新世代的觀眾得以重新去理解這個故事。

許多人或許會質疑,無論是1940年代迪士尼的改編還是2022年Netflix的改編,都對原作進行極大幅度的改編,這是否是對經典的不敬?我認為此說言重了,畢竟每個廣為傳頌的故事都會經過演化的過程,在不同時代被講述時,也會隨著說故事人的道德觀與信仰來進行調整,只是最後誰的版本會得到最多人喜愛、最多人去記憶,就不是我們能去預測或想像的了。

也許,百年後提起這個故事,大家想起的還是1940年代由迪士尼創作的《木偶奇遇記》,又或者是後人再次改編的全新版本也說不定。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木偶奇遇記(無數改編經典原作,新世代插畫版)
The Adventures of Pinocchio
作者:卡洛.柯洛蒂(Carlo Collodi)
繪者:Tonn Hsu 許彤
譯者:張璘
出版:好人出版
定價:5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卡洛.柯洛蒂
義大利作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兒童文學經典《木偶奇遇記》。
如同維尼的作者,他在某一天將寫有皮諾丘的故事原稿寄給朋友,便在不經意間得到了賞識,未來的一百多年,皮諾丘被送到了全世界的各個角落。現今,他以《木偶奇遇記》名滿世界,在其死後成為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作家。

繪者簡介:Tonn Hsu 許彤
生於台灣台北,現為自由插畫家,作品多以漫畫風格插畫呈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3-09 11:30
OB短評》#414 破敗中撞擊出小小奇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殘骸書

陳列著,印刻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曾因「馬克思主義」一詞入獄的作者,寫下這本屬於「當下」的獄中回憶,但意不在重塑苦難,而是探問「記憶」與「遺忘」共構的生命樣態。書中的回憶可為白恐政治犯思想犯的歷史留下重要線索,但特別的是作者在當代回訪曾被關押、現已轉型為紀念遺址的空間對其「記憶」帶來的衝擊。從當下的「遺忘」帶來的焦慮與恐懼,連結到過往的經驗,複雜化記憶政治,亦深入心靈的傷口。【內容簡介

身故受益人之死

張詠詮著,雙囍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黑白分明的封面也太像社會案件了,內頁的詩文居然也不遑多讓,各種傷害、謊言、耍廢輪番上陣,毫無理由又咎由自取。面對無可迴避的必然破敗,作者採取的策略是演更大,奮力撞擊出小小的奇觀,有點虐,有點爽,其實我不委屈。在流光溢彩的詩圈裡,如此近乎無賴派的詩種,或能成為蟲洞式存在。【內容簡介

有愛就是一家人

我們這個時代的多元家庭想像圖
We are Family: What Really Matters for Parents and Children
蘇珊.葛倫伯克(Susan Golombok)著,劉雨津譯,臺灣商務出版,49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此書以超過40年的案例實證與論述發展,直指「家庭」的核心意義。透過辨析同志伴侶、跨性別父母、人工生殖、單親領養、親職分工等跨時代的議題發展、與私密動人的真實故事,作者落實家庭的多元本質不在其形式(異性或同性、血緣親屬),而是成員間的情感羈絆。正視這一核心意義,或許就能改變家庭為許多人帶來的束縛與傷害。【內容簡介

離散與回歸(上、下冊)

在滿洲的臺灣人(1905-1948)
許雪姬著,左岸文化,12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作者在多年研究大量史料的堅實基礎上,系統性地梳理、分析20世紀前半葉在日本帝國統治下台灣人移住滿洲之歷史,並從離散(diaspora)概念的視角,檢視移住滿洲台灣人的身分認同與歷史記憶。本書從東亞的整體視野出發,結合細緻具體的個案生命史研究,巧妙地將台灣、滿洲與日本的歷史進行連結,是一本在學術視野上將台灣史提升至國際史視野的學術佳作。【內容簡介

白令海峽的輓歌

漂浮在自然與文明之間的海岸,現代人類殖民萬物的野心與潰敗
Floating Coast: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Bering Strait
芭絲榭芭.德穆思(Bathsheba Demuth)著,鼎玉鉉譯,臺灣商務出版,63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此書結合《白鯨記》與《老人與海》的人文倫理辯證,以及充滿詩意的歷史敘事,追蹤了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末的海洋生態史與文化誌,在知識與思想上都開啟浩瀚廣漠的閱讀視野。白令海與極圈生態,因其險惡地理環境被視為人類現代發展的「他者」,作者賦予這一他者的歷史性與能動性,為當代討論動物倫理、自然永續提供了極具批判力的深刻見解與提醒。【內容簡介

沒有終點的戰爭

二戰波蘭猶太少女和她們不為人知的戰鬥
The Light of Days: The Untold Story of Women Resistance Fighters in Hitler’s Ghettos
茱蒂.巴塔利恩(Judy Batalion)著,聞翊均譯,臺灣商務出版,69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戰爭史與政治史不乏以史料事件、重要人物為針線穿引的著作,然而此書接續補充無名的人物、被忽略的個人、少見的女性身影,記錄了納粹迫害高峰時期,波蘭猶太女戰士隊的堅毅、聰慧、悔恨、矛盾,以及非常時期中保持日常情感的抗戰痕跡,更觸及戰後個人身分與國族歷史間的斷裂問題,是一本讀來驚心動魄、啟發人心的作品。【內容簡介

日本監獄官現身說法

死刑紀實
刑務官が明かす死刑の話
一之瀨はち著,蕭辰倢譯,台灣東販,3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Curiouser and curiouser!居然用如此人畜無害的卡哇伊畫風,詳細介紹死刑施作的大小事,完全把人命關天的難題二次元化,實在是辛口黑色幽默。也對呀,why not?但凡是件事,就可以用得上豆知識整理術。好吃這味的快來體驗一下被死刑的感覺,VR、AR任腦補,說不定會有瀕死經驗。要記得回來喲。【內容簡介

不被愛也沒關係

愛されなくても別に
武田綾乃著,王華懋譯,悅知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小說描寫以愛為名的暴力、以親情為由的枷鎖,但深刻梳理暴力的內涵、枷鎖的質地,指向強迫幸福的社會價值,重構生命的意義。在這些看似宏大的命題裡,小說不說教不賣慘,而是透過一個堅毅又困惑的年輕個體,凸顯人際關係與自我價值間恆久的矛盾,並提出和解的方式。【內容簡介

謎病睡美人

各種罕見心身症的奇妙故事,一位腦神經專家的醫療人類學全球踏查報告
The Sleeping Beauties: And Other Stories of Mystery Illness
蘇珊.歐蘇利文(Suzanne OSullivan)著,朱怡康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益  
如此大費周章把所有的昏症睡症蒐集成一冊,作者顯然對睡美人的童話情有獨鍾,一如書名所示。華麗的個案也頗具奇幻色彩,讀來有怪奇物語的既視感,尤其是一大票的症狀都屬於身心症的範疇,這可是現代醫學無法自誇的灰色地帶。或許並非作者本意,但本書的確為另類療法劃出了偌大的發揮空間。【內容簡介

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

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下的抵抗與希望
王冠云著,時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此書作者透過台灣經驗對位閱讀巴勒斯坦,以生動犀利的筆觸寫下深刻而不沉重的報導文學作品。書中各篇章呈現巴勒斯坦自身作為戰場的苦難日常,但不只著墨在該地與以色列、國際地緣政治戰爭經歷,而是以小人物、性別、飲食文化、地理等主題作為理解的前景,浮現一個更立體且充滿生命力的巴勒斯坦。【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直面白色恐怖,寫出遺落的歷史——陳列談《殘骸書》

陳列相信,身為文學家的自己,可以寫出和歷史學家不同的歷史。

白色恐怖時期,陳列因思想獲罪入獄,半世紀後,他在新作《殘骸書》書寫對這段過往的思考。新書發表會於景美人權園區舉行,會中陳列強調,本書雖然是面對歷史之作,雖然在寫作過程中,他也確實蒐集了許多歷史資料,但是,他想寫的真實與歷史學家並不相同:他要寫的不是鹿窟事件或七一三事件等史實的始末,更不是白色恐怖體制的起源。

相反地,陳列想書寫的,是白色恐怖的局勢所導致的、人們的「心情」。這也正是本書書名的意義,陳列想要書寫的,是白色恐怖過後的「殘骸本身」。

這個概念乃受到美國詩人Adrienne Rich的啟發——她曾寫到,文學家的任務,是在一艘船沉了之後,「潛入深海沉船殘骸處」。Rich認為,文學家的工作,未必是去書寫這艘船曾經如何航行的故事,或者分析它為何沉沒,相反地,文學家能做的是去思考「殘骸的本身」,去探索沉沒之後的狀態,以及沉沒之物的樣貌。

發表會的與談人、詩人向陽也呼應這樣的說法。他認為,《殘骸書》不但是「為集體受凌辱的時代作見證」,而且這樣的見證,是關於「心靈感受」的見證。他將陳列的工作比喻為民俗傳統中的「撿骨師」,要一塊一塊撿拾不同人的遺骸,重新安放,藉此看出在政治的迫害之下以及之後,受難者有怎樣「共同的心理感受」,而這樣的感受背後,又是怎樣「集體的心理結構」。


詩人向陽

➤遺忘與記憶,無能為力與耿耿於懷

關於這樣的心理感受與結構,陳列在分享會中最為強調的,是「發現自己被迫遺忘」與創傷有關的記憶。他說,這樣的被迫遺忘,其實發生了兩次:第一次的遺忘,是在被關押的時候,因為迫害的現實太苦、太過「羞辱」,他因此必須將這些經驗「擋在外面」,有意地壓抑自己,不要多做設想。比如在獄中,他若非在讀書,就會讓自己進入「不思不想」的狀態,不去感受,不去嘗試理解自己的遭遇。

而第二次的遺忘則發生在事後,因為這樣的記憶充滿創傷,身體帶有自動遮蔽的機制,又將這樣的記憶排除在外。在這兩次的被迫遺忘之下,直到今天,他對獄中的許多細節都沒有記憶:他至今無法想起自己在獄中怎麼洗衣服、曬衣服,也不記得自己的棉被是獄方配的,還是自己攜帶的。

但與遺忘相對,陳列也努力嘗試記起一些什麼。他分享了一個具體的細節:當他發現監獄現址的屋簷形狀與自己記憶中的樣貌不同,他花費非常多力氣,去確認監獄的屋簷是否經過改裝。為此,他比照監獄不同時期的空拍圖,並多方詢問獄友,只為了要確定這些記憶的細節真確。他說,唯有如此,他才能在記憶中「找到自己」而不迷失。

除此之外,他也花了很多力氣,嘗試去了解美麗島事件的被告中,那些後來沒有成為政要、「沒沒無聞」的人們,後來去了哪裡——他相信,這也是值得我們記憶、不該遺忘的事。


《殘骸書》作者陳列

在獄中的另外一個感受,是龐大的「無能為力」。陳列在分享時嘆了一口氣,說到他從入獄到現在,一直不能理解的是,為何有這麼多的刑求?為何天天都能看到獄友被用刑?在獄中,他看到跟自己差不多歲數、當時只不過二十幾歲的人,只因為在大學寫了左傾的大字報,就被宣判死刑或無期徒刑。當時的他想到國家這樣對待人民,每次都感受到相當挫折,卻又同時想著:「我還能怎麼樣呢?」不但無能為力,甚至有時還會發現自己已經陷入「冷漠」的情緒之中,幾度不想再去關心這樣的事。

但在冷漠的同時,卻也有許多「耿耿於懷」,無法只是冷眼以待。具體的事例之一是,陳列非常在意軍事法庭法官進出法院時,必須通過的那扇門——他好想知道,到底門後是怎樣的一個房間。因為他想追問這些法官們,當他們要做出判決,當他們代表國家,以無比殘酷的方式對待一個又一個受難者時,「他們到底是經過怎樣的過程做出決定?」所謂「評議」過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想追問,在每一個每一個具體的個案當中,「權力是怎麼運作的?」這是他始終耿耿於懷的事。


左起:楊翠、陳列、向陽

➤寫作的艱難

面對遺忘與記憶、無能為力與耿耿於懷,以及其他各種各樣複雜的情緒,陳列說,寫作《殘骸書》是一個不斷「向內看」的過程,且除了向內看之外,他還嘗試去「進入」其他受難者不同的境遇,去理解其他人的處境。對他來說,這樣向內和向外的反覆追索,其實相當痛苦。寫作過程中,「會有很多拖延和躊躇,不知如何是好」。

陳列說,寫到痛苦之處,實在是「袂堪得」(bē-kham-tit,台語「無法承受」之意),經常無法繼續寫作,只好走到戶外去割雜草,顧植物。

《殘骸書》的初稿,是來自陳列擔任國家人權博物館駐館作家時的計畫成果。駐館期間,雖然寫作過程很痛苦,但進度仍必須配合公家機關計畫審查的期程,陳列因此感到難以應付。期中審查交出的兩萬字,以及期末審查的7、8萬字,他都笑稱是「袂看」(台語「不能給人看」)的東西,是審查前用一個禮拜的時間快速拼湊而成,「零零落落、毫無系統,事實上是心虛的。」也因此,計畫結束後,他花了非常多時間改寫,最終才在今年出版。

對於寫作的困難,陳列這樣比喻:當他在記憶與遺忘之間,以及他人與自我的觀點之間來回穿梭時,他經常會感到,自己彷彿走入濃霧瀰漫的雜樹林,確實看得到有很多問題值得談論,就如同確實能在霧中看到樹林內有多條小徑可走,但是,實際上要選擇走哪條路,卻是很難的事情。有些路走了一段之後,才發現是死路,有些路則相反,往下走幾步發現又有太多複雜的分岔,讓人不知該如何前進。寫作過程中,他因此每每不知如何是好。

發表會主持人、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楊翠提供了另一個觀點,說明《殘骸書》寫作上的艱難:陳列2013年出版的《躊躇之歌》受到很多人喜愛,此書深刻刻畫了作家自己「永遠逃脫不了的監獄」,筆調上則平淡、從容。楊翠說,她的很多學生因此誤以為《躊躇之歌》是一本「結束之書」,是一名政治犯在說自己已經「痊癒、放下了」,而這似乎也是社會大眾希望看到的受難者形象。

楊翠提到,如果陳列要順著這個不盡精確的理解,迎合這樣的刻板印象,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已經「走出來」的前受難者,想必會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但是,陳列選擇艱難的路,在四十多年後,仍然去直面受難後的惡夢,寫出他仍在意的事情,是這本書如此艱難的原因。

➤碎片的書寫

在形式上,《殘骸書》是由多段或長或短的文字整合而成。這樣的寫作方式一反陳列過去結構嚴謹的書寫型態,不再有清楚的篇章結構,遑論讓每個篇章對應到具體的時間點。相反地,在《殘骸書》中,讀者可以看見多股思緒的來回穿梭。

陳列建議讀者在閱讀時,不必從第一頁開始讀,因為各個段落可以說是各自獨立的。但在此同時,段落跟段落之間合併閱讀,也會產生各種「輝映」、「拉扯」,甚至可能有「矛盾」之處,而這也都反映了陳列自己思緒與心情的起伏。

這樣的結構並非陳列原先設想的。一開始,他純粹是為了配合公家機關成果審查的期程,才以這樣的形式快速整理筆記。然而交稿之後,陳列意識到,這樣的寫作形式反倒更適合本書的主題——書寫的是「殘骸」,而殘骸必然是碎片。陳列認為,「殘骸」不可能像拼圖一樣,一塊一塊拼成完整的圖像,也因此處理「殘骸」時,就應該以碎片的方式呈現。這樣的碎片組合,也可以被視為「初步的邀請」,其他人也能補充更多的碎片進來。

向陽也認可這樣的結構,他認為,這樣的書寫形式,反而以另一種方式接近真實的歷史,呼應那些「破碎的記憶,破碎的歷史,破碎的人,破碎的心」,結合成「不成結構」的心理結構,而這正是本書想要探索的事。

向陽將這些一段段的思緒,比喻成廟宇中的「地獄圖」,認為陳列以一幕一幕的方式,具象地展現各種不同層面下、白色恐怖所造成的悲哀,時時給人「刺痛」的感受。但不同於地獄圖的是,除了悲哀與傷痛之外,陳列的書寫中,帶有對於自由的期許,以及對於「紀念有何意義」、「該如何記憶」的反思,向陽認為,這也是這本書的精彩之處。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殘骸書
作者:陳列
出版:印刻
定價:3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列

本名陳瑞麟,1946年生於嘉義農村。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國中教師2年,後因政治事件繫獄4年8個月。出獄後,以〈無怨〉獲第三屆時報文學獎散文獎首獎,隔年再以〈地上歲月〉獲第四屆散文獎首獎。1991年以《永遠的山》獲第14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作品之一。在參與政治活動約10年之後,回歸文學專事寫作。2014年獲頒第一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目前定居花蓮。著有《地上歲月》、《永遠的山》、《人間‧印象》、《躊躇之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3-03-08 1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