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披露「圓山大飯店」的前世今生:台灣史學者讀《紅房子》

「紅房子」指的是圓山大飯店,因為圓山大飯店裡外通紅,特別是大紅柱子的紅,有所謂「圓山紅」的稱呼。李桐豪的《紅房子:圓山飯店的當時與此刻》,並不是以圓山大飯店為場景撰寫的虛構小說或電影劇本,而是根據實際資料的搜尋整理,以及對圓山飯店各部門的資深員工進行口述訪談,加上作者妙筆穿插所建構出來的Nonfiction,具有歷史小說的深度與趣味,也有報導文學的可讀性。

然而,圓山大飯店已分別在2012與2016年,出版了兩冊有關該飯店的精緻書籍:《圓山故事:圓山大飯店一甲子風雲》、《圓通無礙,山高水長:圓山故事2》。這兩冊幾近全彩印刷、裝幀出色的「圓山故事」,將曾為世界十大飯店之一的圓山飯店1952年創立以迄2016年,國際、國內政經社會名流、甚至影劇藝術大家,在此住宿、舉辦活動的各種紀錄,彙整披露於世,堪稱是圓山大飯店的「官方歷史」。如果說這就是一部以圓山飯店視角書寫的部分「中華民國戰後史」,或許也不為過。

既然如此,那麼鏡文學還有必要在2022年,出版這本《紅房子:圓山飯店的當時與此刻》嗎?答案是:「YES」。


(圖片提供:鏡文學)

➤歡迎來到圓山大飯店

前述官方版的兩冊書籍,雖然作為時代見證,已鉅細靡遺地描繪出政經社會、藝術文化的名人交流史,關於圓山飯店華麗的建築、裝潢、國宴餐飲,甚至也藉由就業員工的記憶和現身說法,來突顯該飯店的特殊沿革。但如果能藉由搜尋相關資料或口訪,抽絲剝繭地進一步找尋出圓山飯店更深一層的正面甚至負面的故事,特別是當年的特權或有趣插曲,那麼在2022年出版的本書就有它「被接受的價值」。

「總經理現身紅房子,人群如摩西出紅海一樣,讓出一條通道,什麼董事長理監事都往旁邊站,她頂頭上司只有一個蔣夫人。」總經理就是人稱孔二的孔令偉。李桐豪在序章〈龍宮〉中,即讓圓山飯店最具有「特權」的孔二現身,書中也多次談論孔二總經理,並且立了一章〈焉能辨我是雌雄〉專論孔二,具體呈現孔二與蔣夫人的面貌。

序章的後段寫著「紅房子每隔三五天都有派對,各國的國慶慶典、外交使節的聖誕舞會……歡笑聲、歌聲毫不間斷,白色恐怖初期,處處禁舞禁唱,唯有此處夜夜笙歌……大使與貴婦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直到天明。」作者藉由資料耙梳與訪談所鋪陳的影像,像極了日本近代初期,明治新政府為了歐化與修改不平等條約,特地花了大筆經費建造「鹿鳴館」,以夜夜笙歌和西式舞蹈會,招待政府高官與外國使節,民間輿論卻大為諷刺「鹿鳴館夜會燭光沖天,卻照不透因重稅陷於餓鬼道的蒼生」。


崑崙廳(圖片提供:鏡文學)

圓山大飯店是不是二戰之後臺灣版的「鹿鳴館」呢?作者又在後面寫道:「烈焰之中,歡迎來到紅房子和它的輝煌年代。」作者似乎也以他的巧筆,借用美國導演卡麥隆(James Cameron)執導《鐵達尼號》,拍攝船上豪華舞會開始的手法,來開場介紹圓山大飯店。

➤見證紅房子裡的徘徊人影

本書以15章來分別探析與圓山飯店有關的過往,較為人熟悉的有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來訪、中美斷交時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下榻圓山、民進黨在圓山創黨時的故事,也有如張學良、陳立夫在圓山的壽宴;連戰與方瑀、洪文棟與楊麗花的婚宴故事。也穿插以聳動標題〈圓山殺人事件〉,敘說宿泊圓山飯店的陳納德民航隊高雄技師安諾德,殺妻後自殺的故事;以及以〈一個警察之死〉描述有「天下第一分局」之稱的臺北市警局第三分局長趙品玉,因取締圓山大飯店違建被拔官,因為圓山飯店「背後是孔二,孔二背後是宋美齡和蔣介石,但誰也不能說」,「高層的情緒就是律法」。


孔二故居一角(圖片提供:鏡文學)

另外,第五章敘說〈膠卷中的紅房子〉,以1959年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的第一部彩色片《空中小姐》在圓山飯店拍攝的情境,論及當時相當轟動的「電懋」公司老闆陸運濤飛機失事的空難未解之謎。

這些章節的故事敘說,是圓山飯店官方版未能提供給現今好奇讀者群的部分,雖不免因作者引用當時新聞記者的資料,而帶有些微「腥羶」的味道,但這也確實都是「表面」圓山飯店之外的「裡邊」故事。

這本書可以給予好評的另一點是,作者對圓山飯店的十多位資深員工進行口述訪談,從他們口述中瞭解圓山飯店的另一種真實面貌。尤其因為時空的變化,這些人已不用太過「限制」自己的講法,說詞較能貼近現今非具有特權或特殊身分者的「平民」立場,也讓吾人能夠看到較為真實、而非虛偽做作的圓山故事。

「注視的是老大哥的後腦勺」,替蔣經國、李登輝甚至美國副總統詹森理過頭髮的圓山飯店理髮師的證言是如此,「全臺灣第一隻黃金右手」──總統一下車伸出右手去護著他的腦袋、至少摸過20個總統頭的房務生的趣談也是如此。當這些資深員工的訪談故事愈發公諸於世,圓山大飯店的神祕色彩就會逐漸褪去,愈庶民化,它就能逐漸遠離「特權」的稱號。

➤尚未揭開的秘辛

不過,本書試圖與圓山大飯店先前兩冊圓山故事的切入角度或敘事手法有所區隔,特別列出第一章「神社」,來敘說圓山飯店戰前的前身「臺灣神社(宮)」簡史,可惜敘述得不夠詳實。尤其關於神祕性堪與圓山飯店東西兩密道相比擬,可用來作為觀光行銷賣點、且目前仍存在於「圓山聯誼會」旁邊山洞內的「地下神殿」,完全未置一詞,相當的可惜。


臺灣神社(宮)(圖片來源:wikipedia

「地下神殿」是戰爭時期設計作為敵機空襲時,疏散臺灣神宮神體與靈代之用的防空避難「儲殿」,目前卻淪為聯誼會鍋盤碗瓢與單據雜物的堆存場所,非常暴殄天物。

另外,戰後初期臺灣省政府交通處接收臺灣神宮,而其轄下的「臺灣旅行社」於1949年設立圓山大飯店真正的前身「臺灣大飯店」,並於1952年5月10日一夕間被命令轉隸尚無正式立案的「財團法人臺灣省敦睦聯誼會」,並改為「圓山大飯店」(隸屬敦睦聯誼會)。這一段神祕緣由,書中雖有稍作敘述,但還可更深層探究。期待這些都在日後得到彌補,使圓山大飯店較完整的前世今生故事能被披露出來,不再夾帶祕辛。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紅房子:圓山大飯店的當時與此刻
作者:李桐豪
出版:鏡文學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桐豪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畢業,鏡週刊人物組記者、經營「對我說髒話」與同名臉書粉絲頁。

著有《絲路分手旅行》,《不在場證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2022-07-04 11:00
7月繪本大師》願得一心人,創作不相離:合而為一的藝術家愛麗絲 & 馬丁.普羅文森(Alice & Martin Provensen)

英國圖書信託基金會自2015年起設立終身成就獎,用以表彰那些為兒童圖畫書做出長遠貢獻的創作者。2018年他們首開先例,在同一年頒發兩個終身成就獎,由海倫.奧森柏莉(Helen Oxenbury)和夫婿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一起得到這份殊榮。

人們常好奇,夫妻同為當代圖畫書大師,兩位個性迥異的藝術家平日如何相處?伯寧罕回答:「我們互相都認為對方是比自己更好的藝術家。」兩人有各自的工作室,工作上完全獨立,也不會給對方提供意見。自1964年共組家庭以來,他們唯一合作的一本書是2010年出版的《小寶寶要來了》,由伯寧罕撰文,奧森柏莉繪圖,自構想萌發,歷經10年方才完成,其中隱藏著他們家庭的幸福密碼。

伯寧罕在作品中,常以動人的方式處理困難的主題,2019年他在過世前,將來不及完成的《阿里的飛機》,慎重交託給結縭55年的妻子、也是他心目中最棒的畫家奧森柏莉。當奧森柏莉一筆一畫完成這本先夫遺作時,心中懷想的不僅是傷逝和告別,更是為摯愛的永久遠行獻上無盡的祝福。


延伸閱讀》真誠的童年守護者:圖畫書先鋒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的創作與實踐


在美國,也有一對創作兒童圖畫書的神仙眷侶愛麗絲和馬丁.普羅文森(Alice & Martin Provensen),倆人合作43年,一起創作了51本書,其中有22本是自寫自畫。他們並非一人撰文、一人繪圖,從他們接下第一份插畫工作開始,兩個人就一起創作,同心協力打造出「一個藝術家的世界」。

馬丁.普羅文森於1916年7月10日出生在伊利諾州的芝加哥,他的父親是音樂家,也是一位教授。隨著父親工作的異動,馬丁一家人每隔一、兩年就要搬一次家,足跡遍及整個美國。雖然童年在不斷遷徙中度過,但因為家人非常親近和樂,他並未感受到變動之苦。

小時候馬丁喜歡拿肥皂雕刻成各種動物的模樣,大約在7歲時曾雕刻了一艘小船,為了裝上船帆,他把床單剪破了一個洞,媽媽發現時卻沒有責怪他,反而鼓勵他發展藝術的興趣。雖然日後他成為畫家,但終其一生對雕刻的熱愛不減。

青少年時期他畫了許多自畫像,似乎藉此來探索青春的自我,1934年由高中畢業後,馬丁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並於1937年得到Chicago Art Institute的獎學金,師從畫家Perham Nahl一年,研習繪畫。


圖畫書創作者愛麗絲 & 馬丁.普羅文森(翻攝自《The Art of Alice and Martin Provensen》,Chronicle Chroma出版)

其後,他在迪士尼工作室獲得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加入故事發想模型設計小組,參與了《小木偶》、《幻想曲》和《小飛象》卡通片的製作,直到1942年,因美國投入二戰,他被徵召入伍進入海軍服役。

愛麗絲原姓Twitchell,1918年8月14日同樣出生於芝加哥,她的父親是一名製造業經紀人,母親是室內設計師。愛麗絲的童年恰逢美國的經濟大蕭條時期,為了謀生,每隔一段時間全家就在芝加哥和南加州之間移動,為此她在心中暗暗立誓,將來絕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過這種生活。

在不斷的搬遷中,蠟筆和紙張是愛麗絲最親密的同伴,她以孩子的目光,畫下不同環境裡變化的一切。10歲時,她跳級直升六年級(理由不是因為她太聰明,而是因為她長得太高),因此遇見了第一個發現她畫畫天分的六年級導師。老師將她描繪鳶尾花的畫作寄給選拔藝術新秀的芝加哥藝術學會,愛麗絲幸運得到了獎學金,可以參加博物館和畫廊的培訓課程。古今豐富的藝術風貌打開了她的視野,她從此下定決心未來要成為畫家。

愛麗絲的母親為她安排繪畫和芭蕾課程,鼓勵她學習各種和藝術相關的事物。她熱愛上學,無論歷史、英文、數學或科學,每個科目都激發了她旺盛的求知慾。所以高中畢業後,她並未進入美術學院,而是選擇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習綜合美術與科學的「工程繪畫」(engineering drawing)。


(翻攝自《The Art of Alice and Martin Provensen》,Chronicle Chroma出版)

愛麗絲自1942年開始在啄木鳥伍迪(Woody Woodpecker)卡通片的發源地Walter Lantz工作室擔任動畫師,當時正在海軍服役的馬丁,1943年被派往工作室製作與戰爭相關的訓練電影,兩條注定遇合的生命平行線,終於來到命運的交會點。

據愛麗絲後來追述,她幾乎第一眼就愛上了馬丁。兩個一見鍾情的年輕人,驚喜發現彼此的成長歷程驚人的相似,他們都出生於芝加哥,童年都經常搬家,然後都在12歲回到芝加哥,都曾經獲得芝加哥藝術學會獎學金,也都就讀加州大學(雖然是不同分校)。也許他們早就曾經在博物館裡的同一個位置賞畫,或在咖啡店裡同桌吃著薯泥。

他們的相遇彷彿只是久別重逢,很快的,隔年4月他們在華盛頓特區結婚,馬丁繼續服役時,愛麗絲在戰略服務辦公室覓得設計和繪製訓練教材的工作。二戰結束後,氣象一新的時代召喚著無數年輕人前往紐約尋夢,普羅文森夫婦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並決定不再從事卡通製片工作,他們要「一起」探索童書插畫這個新領域。


愛麗絲和普羅文森在威尼斯旅行時繪製的自畫像(翻攝自《The Art of Alice and Martin Provensen》,Chronicle Chroma出版)

兩人的第一份工作得來純屬意外。當時他們帶著畫作四處自我推介,在紐約街頭正好撞上為Simon & Schuster出版公司工作的友人Gustaf Tenggren,他見到散落一地的畫稿,印象非常深刻,因此向出版商推薦普羅文森夫婦,為1947年出版的《The Fireside Book of Folk Songs》繪製了500多張插畫。從此之後,夫妻兩人一直保持合作接稿的方式,從不單飛。

普羅文森夫婦的才華很快得到認可,稿約接續而至,他們為新興的《小金書》(Little Golden Book)系列畫了好幾本插圖,包括:《Mother Goose》、《The Color Kittens》、《Katie the Kitten》、《The Fuzzy Duckling》、《The Little Fat Policeman》、《Funny Bunny》和《A Child’s The Garden Verses》等。由於出版商極力壓低成本,他們經常只收到微薄的固定稿費,並沒有獲得版稅。

二戰後,隨著出生率的飆升,嬰兒潮導致兒童讀物的需求激增,兒童書籍的新風格和出版方式,也出現了新的開放性。當時美國的兒童圖畫書一本大約定價2到3美元,但《小金書》一本只要25美分。雖然價格親民,製作上可不馬虎,插畫要求溫馨可愛,敘事必須清晰簡明,而且擁有大名鼎鼎的作者群,《The Color Kittens》的故事,就是由《晚安月亮》的作者瑪格麗特.懷茲.布朗撰寫,普羅文森生動的插圖,扣合布朗饒富節奏的文字,出版70多年來,深受幼兒的喜愛。

至今全球印量已經超過20億本的《小金書》,已然成為代表美國文化的符號,它充分反映了二戰後美國「回歸家庭」的價值觀。普羅文森夫婦如同那個世代的年輕人,抱著極大的熱情注重家庭生活,重視家庭的穩定和幸福。1951年他們買下一座位於紐約州Dutchess County的廢棄農場,取名為「楓山農場」(Maple Hill Farm)並將穀倉改建為工作室,從此他們在這裡創作圖畫書,同時就生活在圖畫書裡。

如同他們喜歡在作品中刻意保留一些粗糙和未完成的感覺,楓山農場也盡量保持樸實的狀態和自然的地景,但田園牧歌般的生活依然充滿了考驗。馬丁負責修繕農場、照顧動物,愛麗絲燒飯、裁製窗簾,還開闢了一大座菜園,兩人不分誰主內、誰主外,隨時互相補位。後來在1958年,他們收養了9個月大的Karen,楓山農場變成一家三口的童話城堡。

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藝術沒有界線,親如家人的動物朋友,更激發了他們的靈感。1952年第一本自寫自畫的《The Animal Fair》出版,押韻和插圖幽默而巧妙,和先前的畫風相較,這本書不僅代表兩人生活情境的改變,也由早期來自動畫訓練的卡通式風格,融合美國民間藝術和流行文化視覺詞彙,表現出受到現代美國現實主義畫家Ben Shahn的影響。同年,由馬丁設計的「老虎托尼」(Tony the Tiger),也作為家樂氏(Kelloggs)穀片的吉祥物首次亮相。

楓山農場離紐約市區約2個多小時的車程,就像他們的作品《Town & Country》,普羅文森夫婦經常往返於鄉村住家和紐約城市之間,和編輯討論書籍出版的工作。他們並未離群索居,總是熱情迎接朋友造訪,美國文學史的傳奇編輯羅伯.葛特利(Robert Gottlieb)曾在他的自傳《嗜讀者》中.記述了這個帶著神奇魔力的童話農場。

葛特利的小型婚禮就在農場的花園舉行,湊熱鬧的雞鵝和貓狗比參加的賓客還多,農場非常簡單而完美,普羅文森一家像個永遠不會幻滅的家庭羅曼史。因為實在太喜歡這裡,葛特利買下了緊鄰楓山農場的那塊地,和普羅文森家毗鄰而居,從親近的好友變成了親密的家人。

後來普羅文森又以楓山農場的動物們為主角,分別於1974和78年,出版了《Our Animal Friends at Maple Hill Farm》和《The Year at Maple Hill Farm》,以詼諧深情的筆墨,呈現自己的家園,描述動物們的種種趣事。書中的每隻動物都生機勃勃,個性鮮明,還擁有自己的名字。農場的生活不盡然安全,動物有時也會遇到危機,但每一個生命,都在楓山農場的四時流轉間,被記憶和想念。


《The Year at Maple Hill Farm》描繪出農場四季流轉之景色。(翻攝自《The Year at Maple Hill Farm》)

愛麗絲和馬丁從小就酷愛閱讀,在不停搬家的歲月裡,圖書館是他們感到最安心的天堂,所以他們在穀倉工作室中也設置了圖書室,收藏兩人都喜愛的哲學、文學、歷史、音樂和藝術書籍。他們讀萬卷書,也愛行萬里路,從1950年代起,就經常出門旅行和居遊,足跡遍及歐洲和亞洲。

行旅過程中他們從不帶相機,所有的見聞和感受都用素描記下,那些大量積累的速寫本成為創作時的靈感來源,也是務求真實最好的資料庫。《The Holy Bible》精細描繪教堂的壁畫和花窗;幾度走訪英國,浸淫莎劇的魅力,創作了《Shakespeare Ten Great Plays》,還有無數次博物館的參研,才能將《Pegeants for Piano》、《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struments of the Orchestra》、《Tales from the Ballet》等知識類圖畫書,梳理得明晰可讀。

但普羅文森夫婦的作品不僅在傳遞資訊,更要求藝術之美的展現。為了荷馬史詩《The Iliad and the Odyssey》這本書,他們前往希臘採風。這本書以黑、白、赭石和銅綠設色,流露出古典希臘的氣質,圖中人物的側面像,如同博物館裡見到的古陶瓶,由簡單的幾何線條構成。藝術家精湛的技藝不是為了複製古代世界,普羅文森在每一本書裡都加入了新意,古希臘與現代抽象表現主義產生了對話,似乎可見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在書頁間翩翩起舞。

普羅文森夫婦在工作室裡背靠背放置的大型繪圖桌上工作,過往的動畫經驗讓他們學會合作創作藝術,所以誰負責做什麼早已不是問題。他們嚮往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手藝人,藝術工作都是共同完成的,將風格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沒有人能分辨出是誰主導文字,誰負責圖畫。他們會反覆修改畫稿,直到兩人都滿意為止,合作讓他們感到愉快。隱私也很少成為問題,只有偶爾為了害怕嚇走仍在萌芽中的點子,他們才會在繪圖桌間拉起繩子、掛上床單,靜靜等候對方的想法成熟。

美國詩人南希.威拉德(Nancy Willard)受到英國作家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版畫詩集《純真與經驗之歌》啟發,創作出有關布萊克旅館的詩集《A Visit to William Blake's Inn》。這座充滿荒謬奇想的旅館,主人正是布萊克本人,普羅文森以令人驚嘆的圖畫,將書中那些不尋常的客人表現得栩栩如生,與威拉德美妙的文字,交織成圖文意象精彩繁複的圖畫書。這本書於1982年同時獲得了紐伯瑞金獎和凱迪克銀獎,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殊榮。


《A Visit to William Blake's Inn》內頁(翻攝自《A Visit to William Blake's Inn》)

在愛麗絲和馬丁的共同喜好中,還有對「飛行」的迷戀。小時候鄉間流動遊樂場裡的旋轉小飛機,總是吸引著當年還是孩子的他們目不轉睛。兩人在工作室裡掛了許多達文西設計的飛行器模型,蒐羅了大量有關飛行的資料,發現深深受到法國發明家和航空先驅路易斯.布萊里奧(Louis Blériot)的大膽功績所吸引。布萊里奧在1909年成為獨自飛越英吉利海峽的人,這在當時是件了不起的壯舉,和1903年萊特兄弟創造的59秒飛行紀錄相比,美國人對布萊里奧輝煌的成就所知甚少。

美國的圖書館裡幾乎找不到布萊里奧的資料,普羅文森夫婦於是請法國的朋友代為尋找,兩人多年前在法國旅行期間的速寫本也派上了用場。從1950年代後期,他們就經常參加農場附近Old Rhinebeck Aerodrome骨董飛機博物館的周末航展,當他們想要創作布萊里奧的故事時,馬丁甚至到博物館附設的飛行學校學習駕駛飛機。

起初他們試圖用法國口音來講這個故事,還刻意加入一些法語單詞來營造俏皮的印象。隨著文稿一再簡潔凝鍊,他們重畫了數十種草圖,直到找到合適的聲音、技法和媒材,才確立了《The Glorious Flight》所呈現的法國後印象派風格。他們要創作的不是一本歷史偉人傳記,而是一個有關飛行的夢想。這本書為他們贏得了凱迪克金獎的令譽。


《The Glorious Flight》內頁(翻攝自《The Glorious Flight》)

兩人在得獎感言中表示:「圖畫書作家是天生的,不是被製造的,圖畫書作家必須要有一種強烈的慾望,想要為兒童創作,這個部分在出版的過程中是無法勉強的。」他們早已矢志要把一生投入畫紙,攜手同行為孩子創作,然而就在1987年3月,馬丁因心臟病猝然過世,留下愛麗絲踽踽獨行。

愛麗絲為了失去愛侶和知音而傷痛,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確定自己是否能獨自工作,幸好女兒和編輯不斷鼓勵她嘗試創作新的作品。從小熱愛研究和作畫早已是深藏在愛麗絲生命中的原力,此時也成了拯救她的良方,她盡力回想和馬丁還有哪些未竟的計畫,她要用餘生一一實現。

後來愛麗絲獨自完成了8本書,有講美國歷史的《The Buck Stops Here》和《My Fellow American》,也有中國的傳說《The Master Swordsman & The Magic Doorway》,直到2015年,她已經高齡97歲,還出版了《Murphy in the City》。她說:「我並不孤單。我總覺得馬丁在看著我,告訴我應該做什麼,讓我知道什麼工作是好的。」

愛麗絲在2018年百歲時過世,但她和馬丁從未遠離,他們創造出無與倫比的藝術,在書中見證了彼此和對兒童恆久堅定的愛。他們具有創造性的完美合作,從飛行到寓言、音樂和神話、顏色和食譜、季節和動物,是我們對已知和未知世界的嚮導。他們的圖畫創造了一個時間的開口,讓我們進入這個輕盈開放的空間裡,將自己的想像力投射到他們的世界中。

愛麗絲和馬丁.普羅文森是兩位藝術家,一次真正的合作。


(翻攝自《The Art of Alice and Martin Provensen》,Chronicle Chroma出版)


人氣專欄首度實體化,「繪本大師的百年足跡」巡迴講座即將開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2-07-01 20:10
OB短評》#375 交織母親感官記憶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沒有媽媽的超市

Crying in H Mart: A Memoir
蜜雪兒.桑娜(Michelle Zauner)著,韓絜光譯,二十張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益 
韓美混血、樂團主唱的作者以輕快帶有獨特韻律的敘事,完成這一部哀悼之書,為了留下逐漸褪色、與已逝母親的記憶而寫。記憶的載體先是化為美國各城市皆可見的亞洲超市;進到超市空間,與母親相連的感官與情感經驗(食慾、味道、爭吵、冷戰)即迎面撲來,但在超市與母親的記憶一次次遭遇後,這過程已非僅是重新拾回與母親相關的記憶,更是作者作為美國亞裔少女的成長經驗的回溯。【內容簡介

母親的歷史

懷胎、分娩、哺乳、一夜無眠、安撫嬰孩、教養育兒……跨越時間與地域,思索母性、理解母職,並探尋人母身分的歷史及演變軌跡
Mother: An Unconventional History
莎拉.諾特(Sarah Knott)著,王翎譯,臉譜出版,499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益 
本書深入淺出地,爬梳「母親」這個概念及身分在人類文明中所發揮的關鍵意義,以及「母親」如何與不同時代、地域的社會、文化條件發生互動,而產生變化,進而為反思當代婦女議題,提供具有歷史縱深的思想參照。【內容簡介

檜山健太郎懷孕了

ヒヤマケンタロウの妊娠
坂井惠理著,平川遊佐譯,尖端出版,2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益 
這個顛倒世界設計得有意思,懷孕的課題自然而然地轉置於男性,遂映照出社會尺度的原形。讀者可能會心一笑,那是因為心有戚戚,知曉箇中眉角;也可能心頭一震,那就表示你已被反射的光打到了,不妨調整一下看待產育、性別——甚至是作為人的角度。【內容簡介

覺醒(上、下)

東西方交會下近代西方思想聞名的重生與轉變
The Awakening: A History of the Western Mind AD 500 - AD 1700
查爾斯.弗里曼(Charles Freeman)著,唐澄暐譯,時報出版,165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思   樂 
本書從思想史的視角出發,聚焦於中古乃至於近世時期以歐洲為核心的西方知識文明的開展。透過梳理中世紀神學、文藝復興乃至於科學革命等思潮的歷史脈絡,本書探索所謂西方心智錯綜的歷史發展。【內容簡介

Somewhere好地方

文、圖:于小鷺,大塊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這本繪本以氛圍強烈的畫作,一幕幕構築複雜且多聲調的情感狀態,讓夢境與記憶互為指涉,讓人類與動物成為共同體,也讓世界末日環境浩劫深入感官。藍色調的畫作,讓世界有如沉潛於深海中,眼前的靜謐帶有隱隱的死亡氛圍。另一個世界則是以溫暖色調的大狗、親暱天真的文字呈現平和之境。最後畫面帶給讀者一簇希望,但也是一種終結。【內容簡介

黃心健的XR聖經

從虛實展演到Metaverse的未來
黃心健著,網路與書出版,75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獨 
作為新興科技概念的元宇宙,近年來受到各國學界、產業界熱議,XR延展實境便是其中備受矚目的關鍵技術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元宇宙潮流下,台灣亦具有國際級的XR人才,本書作者黃心健便是一位傑出的代表人物。藉由分享其參展作品及得獎經驗,本書為台灣XR技術接軌國際舞台,提供前瞻性的示範。【內容簡介

20KM/H

我是白著,鯨嶼文化,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本書以黑白極簡的線條,描繪出主題各異的短篇故事,卻能不時激發讀者內心省思深刻的議題,讀來有雋永之感。【內容簡介

故宮研究員帶你看懂中國名畫

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
余輝著,高寶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本書為大陸出版品的繁體版,書名改得有點微妙。作者長年於北京故宮工作、研究,基於其學識、經驗,以平易的文字介紹北京故宮收藏的精選古畫。作為臺灣書市少見的中國藝術史普及讀物,確能帶領讀者一窺千年古畫的畫中機關。【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