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再見,《風之影》作者薩豐,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 以「遺忘書之墓」(El cementerio de los libros olvidados)系列震撼全球的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魯依斯.薩豐(Carlos Ruiz Zafón)6月19日在美國洛杉磯家中去世,自糾纏數年的癌症病痛中解脫,享年55歲。薩豐的8本小說已有超過40種語言版本,全球熱銷逾3800萬冊。2001年出版的《風之影》(La sombra del viento)甫出版便迅速引發全球關注,2016年發行的《靈魂迷宮》(El laberinto de los espíritus)為「遺忘書之墓」系列畫上句點。雖然薩豐已在洛杉磯定居將近30年並從事影劇寫作,但所有愛書人心嚮往之的「遺忘書之墓」以及圍繞它的所有故事,都以薩豐的故鄉巴塞隆納為舞台。在薩豐魔幻寫實的敘述誘引下,讀者也走入以巴賽隆納為結界的時空迷宮。

    小說「遺忘書之墓」系列為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魯依斯.薩豐著作

  • 海明威私藏的短篇作品《Pursuit As Happiness》在他身後近60年終於面市,以自傳體形式描寫「海明威」與其友追獵一尾巨大馬林魚的回憶,與1952年出版的經典作品《老人與海》隔空低吟唱和。海明威之孫西恩(Seán Hemingway)日前在美國波士頓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意外發現這份從未發表的打字稿,竟混跡於海明威主題特藏中,整理後於今年6月初次刊登在《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未來將做為獨立小說,同時收錄在後續再版的《老人與海》中。
    西恩傾向認為本文為虛構作品,即使行文體裁看似是祖父的自傳,但內容應當是揉雜許多經歷與虛構元素的創作。然而目前尚無相關研究佐證,一切留待讀者與學者評判。

    美國作家海明威(取自wiki

  • 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長篇鉅作《尤利西斯》(Ulysses)被奉為意識流小說經典,長達七百多頁的故事,全都只是主角利歐波.布盧姆(Leopold Bloom)於1904年6月16日一天內漫遊都柏林的所思所想,6月16日也因此被稱為「布盧姆日」(Bloomsday)。
    以往每年的這一天,書迷會重讀《尤利西斯》或循著書中人物的足跡漫遊都柏林。2004年的百年慶時,都柏林處處可見扮裝的喬伊斯迷、街頭舞台劇、朗誦和音樂表演。
    今年因旅遊和社交限制,不建議書迷群聚街頭或參加朗讀活動,但各界仍有許多方式慶祝「布盧姆日」,例如愛爾蘭廣播電視台(Raidió Teilifís Éireann;RTÉ)從早上8點開始播放長達30小時的《尤利西斯》廣播劇,而都柏林的詹姆斯.喬伊斯中心(James Joyce Centre)除了經典的朗讀和音樂活動之外,也教大家如何在家製作1920年代紳士必備的平頂硬草帽,並享用以豬腰子為主的「布盧姆式早餐」。​
     
     
     
     
     
     
     
     
     
     
     
     
     
     
     

    Bloomsday Festival(@bloomsdayfest)分享的貼文 張貼

  • 美國前國安顧問約翰.波頓(John Bolton)的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A White House Memoir》(暫譯《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雖於出版前一週遭到華府攔阻,最終仍順利於6月23日發行。6月16日美國司法部緊急提出民事訴訟,以本書尚未獲得授權、可能包含侵犯國安的機密且違反保密條款為由,要求暫緩本書上市,不過隔天《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媒體仍刊出本書書摘。
    裁決結果於19日公布:本書仍可於原訂發行日上市,理由是目前成千上萬的新書複本早已送往世界各地與各大新聞編輯台,禁止新書上市的手段已無法補救傷害,因此拒絕華府的要求。不過該審法官蘭博特(Royce Lamberth)的裁定表示,波頓仍可能因為未獲得政府正式的審查通過文件,被認定打破保密協定,進而面臨嚴厲處分——例如刑事訴訟或是無法獲得版稅。
     
  • 多數回憶錄總是告訴我們如何去克服困境,一切災厄終能順利度過,但善於挖掘人心情感的艾斯納獎(Eisner Award)得主Adrian Tomine有別於此,自傳《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Distance Cartoonist》攤開了和常人一般混亂的人生。這本回憶錄以Tomine的人生進程堆疊,從結婚到為人父,從4歲立志畫漫畫,到躋身《紐約客》封面插畫家之列。表面上看似是人生勝利組,但細節之下伏藏的是脆弱、受辱、自我懷疑與無止盡的孤寂感受。Tomine幾乎在每一格都將自己低調畫入,可是在每個故事中都未被人看見,這對渴望被世人接納與記憶的Tomine來說更為心傷。不過隨著敘事進展,這份深沉悲傷逐漸轉化為笑聲,讀者也在不知不覺間伴之哀喜。
     
  • 2016年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傑出青年作家獎(National Book Foundation 5 Under 35)得主布麗特.班尼德(Brit Bennett),今年推出第二部作品《The Vanishing Half》,深入探討淺膚色非裔人士「變身白人」(white passing)求生存的複雜心思,呈現1940年代至8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環境下,非裔族群內膚色歧視(colorism)的悲歌。
    故事圍繞在一對天生膚色乳白、帶有茶色雙眼的非裔雙胞胎身上:活潑、有主見的Desiree與聰明溫順的Stella在16歲時一起逃家,Stella卻在數個月後失蹤。14年後,Desiree帶著膚色黝黑的女兒Jude回到出生地,當地非裔社群卻崇白厭黑,讓Jude痛苦不堪。而Stella在消失的這幾年間,憑外表不著痕跡地混入白人社會,和白人結婚、住在白人社區,獨自背負非裔血統的祕密。多年後,Jude偶然遇見素未謀面、卻和母親有相同容貌的Stella,Stella費心打造的面具和人生陷入全盤崩潰的危機。
    英美多篇書評將《The Vanishing Half》與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相提並論,讚揚班尼德在相同主題上注入全新的體悟。童年創傷和經歷讓Stella目睹種族歧視暴力的殘酷,若有機會逃離這一切,誰能抗拒「白色」所賦予的權力和自由?書名直譯「消失的另一半」,不僅指雙胞胎之一的失蹤,更暗示身分認同的抉擇,往往以犧牲另一部分的自我為代價。

    布麗特.班尼德於今年推出第二部新作《The Vanishing Half》(取自布麗特.班尼德官網

【得獎消息】

  • 6月為「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美國兩項重要的LGBTQ文學獎也在近期出爐。第32屆「三角文學獎」(Triangel Award)由美國同志出版協會The Publishing Triangle頒發給2019年在美加出版的傑出同志文學作品,獎項均以重要LGBTQ作家為名,類別包括LGBTQ虛構文學、非虛構文學、女同/男同詩作、跨性別文學等。
    獎勵最佳LGBTQ虛構文學的「Ferro-Grumley獎」頒給越南裔美籍詩人Ocean Vuong的首部小說《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本書從敘事者「小狗」寫給文盲母親的信中,揭露移民成長的艱辛和母子之間的深愛,同時赤裸展現當今美國的眾生相。Vuong半自傳式的書寫讓人既感親密,又不禁為其中強烈的情緒所震撼。而他溫柔詩意的筆觸,也為困在種族、性向、階級、創傷夾縫中尋找歸屬的人們,挪出一處安放的空間。

    越裔美籍詩人Ocean Vuong首部小說《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取自美國同志出版協會官網

    無獨有偶,獲頒傑出首作「Edmund White獎」的Téa Mutonji《Shut Up You’re Pretty》同為成長故事。書中十多篇故事均以剛果少女Loli為主角,別人總是只看到她亮麗的外表,卻看不到她對於被愛和性向的茫然。是誰定義了「陰柔」或「女性」特質?誰定義了「認同」?Mutonji書中各型各色的女性在渴望和選擇間躊躇,寫實坎坷的遭遇卻大多源自社會壓力和情勢所逼,身不由己。這部亮眼的自信之作也獲加拿大安大略省「延齡草圖書獎」(Trillium Book Award)肯定。


    加拿大作家Téa Mutonji首部短篇小說《Shut Up You’re Pretty》(取自美國同志出版協會官網

  • 另一項同志文學大獎「浪達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也有超過30年歷史,早期獎勵當年度出版的傑出男同志和女同志文學,後來隨著LGBTQ出版萌芽開花,獎項類別也逐漸擴增,反映LGBTQ寫作光譜的多元斑斕。
    今年浪達女同志虛構文學獎頒給Nicole Dennis-Benn描繪母職和移民經驗的《Patsy》,從家暴、種族歧視和身處異鄉的孤獨中,發現愛與自由的燦爛光芒。男同志虛構文學獎則頒給文壇青年新星Bryan Washington,他的小說集《Lot》由環環相扣的13篇故事組成,一半著重在非裔—拉丁裔(Afro-Latino)男孩的性向探索和家庭關係,另一半環繞在男孩周遭的休士頓黑人與拉丁裔勞工社群和仕紳化(gentrifitifcation)問題,筆法簡練但角色刻畫深植人心。
    Hazel Jane Plante跳脫傳統小說形式的《Little Blue Encyclopedia (for Vivian)》獲頒今年的浪達跨性別虛構文學獎。全書為一部根據虛構電視節目「Little Blue」所製作的百科全書,是無名的主要敘事者(一位跨性別女性)獻給過世跨性好友Vivian的長篇悼詞,敘事者在每項條目中細數過往。這部百科全書同時也是一封情感濃烈真摯的情書,處處流露無解的慾望和失去摯愛之慟,以及流行文化和微小事物所帶來的撫慰和喜悅。

  • 《動物農莊》、《1984》作者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畢生志向是「讓政治寫作成為一種藝術」,因此歐威爾基金會(The Orwell Foundation)為發揚其精神而成立「歐威爾獎」(Orwell Prize),下分「政治小說」、「政治寫作」(即非小說獎)等,5月公布決選名單,將於7月9日公布得獎者。去年由《牛奶工》(Milkman)奪得獎項的「政治小說類」共計6本書入圍,包括布克獎得主埃瓦里斯托(Bernardine Evaristo)的《Girl, Woman, Other》,以及普立茲獎得主懷海德(Colson Whitehead)的《The Nickel Boys》。
    其他4本角逐者包括金匠獎(Goldsmiths Prize)得主Lucy Ellmann長達千頁的意識流小說《Ducks, Newburyport》,以美國家庭主婦幾乎毫不間斷的獨白,細數由電影、食譜、槍枝暴力和氣候危機構成的人生;愛爾蘭作家Edna O’Brien的《Girl》探討以強暴和虐待女性做為戰爭武器的長遠影響;Attica Locke的政治犯罪小說《Heaven, My Home》展現不同族群和社群之間的緊張關係,對於「後川普時代」有獨特洞見;記者兼作家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的反烏托邦小說《The Wall》設定在氣候災難後的未來,因迫在眉睫而令人不寒而慄,但也從中讀到一絲希望的曙光。

【產業消息】

  • 當肺炎疫情重創美國與全球的出版業,手機網路漫畫卻在一片衰頹中展現蓬勃生機,為新一代創作者帶來可觀的讀者群與收入。自韓國發跡的手機網漫先驅Webtoon,奠定垂直捲動的條漫形式結合行動閱讀裝置的絕佳組合,成為全球市場的龍頭。自2014年起Webtoon運用原創的英語內容,穩健打造在美國市場的地基,凝聚讀者與創作者社群,如今已捧出多部百萬點擊的熱門作品,原先以廣告為主的收益方式,也逐漸轉為以最新連載內容為賣點的「付費搶先讀」。
    Webtoon之外,還有快速茁壯的新秀緊追其後,例如與亞洲夥伴緊密合作的美國新創公司Tapas,或結合中資創立的Stela。Tapas與Webtoon相仿,都致力經營使用者投稿作品與原創內容,且Webtoon的讀者集中於13-24歲,Tapas則更集中在18-24歲,此外女性使用者皆超過六成,喜好的類型也偏好奇幻、言情與日常向作品。
    Stela則是走「工作室模式」,招募編劇與繪師共同打造公司名下的IP,並根據這些漫畫內容,一條龍式發展為動畫或電玩。雖然如今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中資隨之撤離,但Stela的創辦人依然對以數位型態為主的新一代創作者充滿信心,且認為以滿足手機使用體驗為前提來創作是受歡迎的關鍵因素。而針對內容的跨界發展,Webtoon與Tapas分別暗示,未來數月內即將發布重大聲明,讓人拭目以待。

    手機網漫Webtoon、Tapas及Stela

  • 全球最大自然科學期刊資料庫愛思唯爾(Elsevier)再度流失重要訂閱戶,麻省理工學院(MIT)於6月11日宣布,與愛思唯爾自去年10月以來的協商破局,愛思唯爾無法達成MIT要求的條件,意即「將MIT的學術成果開放給公眾平等取用」,因此終止訂閱該資料庫以茲抗議。
    學術期刊資料庫的訂閱費用每年以固定漲幅攀升,高教與研究機構都難以負荷,但若是不訂閱就難以跟上最新的科學進展,對於文獻半衰期極短的自然科學學科更為不利。自去年2月起,加州大學率先發難,以續約為談判籌碼,要求愛思唯爾開放該校學者的公費補助研究成果讓大眾取用,後續便是北卡羅來納大學與MIT跟進,但皆談判破裂。
     
  • 英國威爾斯海伊鎮(Hay-on-Wye)的海伊文學節(Hay Festival)今年因疫情轉至線上播出,為期兩週的活動在5月31日順利畫下句點,吸引來自70國、將近50萬人次上網觀看。海伊文學節以往每年大約能售出27萬5000張入場券,門票收入占總收入七成,活動也為這個位於英格蘭和威爾斯交界的書城小鎮帶來2800萬英鎊(約新台幣10億3000萬元)的觀光收入。當英國於3月下旬宣布限制外出和群聚時,文學節也陷入停辦危機。幸好大筆捐款和贊助湧入,主辦單位募得35萬英鎊(約新台幣1286萬元),讓活動順利上線。未同步收看者也可在文學季官網上找到活動影片和音檔,只要10英鎊(約新台幣370元)即可在一年內無限次瀏覽收聽。

    (取自海伊文學節官網

    主辦方表示,網路轉播不僅讓這場文學盛事擴及上萬名從未造訪海伊鎮的新客群,也拉近來賓和全球讀者的距離。作家愛特伍(Margaret Atwood)、演員海倫娜.寶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英國烘焙大賽」(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節目主持人Sandi Toksvig都是座上賓,活動也邀請英格蘭前首席醫療官莎莉.戴維斯(Sally Davies)、公衛專家戴薇.施達利(Devi Sridhar)教授討論疫情和全球公衛議題。
    今年活動結束後,海伊文學節旋即接獲通知,與墨西哥瓜達拉哈拉書展一同獲頒西班牙「阿斯圖里亞女親王獎」(Princess of Asturias Award)的交流與人文獎,評審團表揚這兩項活動代表「全球書籍、作家、讀者、文化最重要的交會點」。海伊文學節走過33個年頭,在危機中找到機會進化,為作者和讀者創造新的連結,獲獎實至名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Sway(文字工作者)
  • Bambook(文字工作者)
2020-06-30 12:00
台書在日本7 出版社》本土線上調查:行銷日本遇見的難題

Openbook閱讀誌透過線上調查,詢問台灣出版業向日本市場叩關的現況與意願,透過小規模的統計,勾勒台書日譯的概況、產業鏈結及推展上的問題或礙障。

版權交易管道

根據統計,旗下已有作品迻譯為日文的台灣出版社,總計不到40家,其中包括國立編譯館及數家大學出版社。大多數出版社是仰賴版權代理商進行跨國洽談,常見的版權代表包括:光磊國際、太台本屋(tai-tai books)、Japan UNI Agency、Tuttle-Mori Agency、巴思里那Future View、莫托溫Motovun、俳斐國際等。

除了透過版代,部分出版社也會複合其他管道進行版權交易,譬如公司內部有專責人員可與日方出版社直接往來、經由作家或譯者直接向日方推薦單書,或者在書展現場上獲得交流機會。但相對而言,皆屬少數。

推薦哪類作品給日本讀者?

各家出版社因經營的書種不同,對進入日本市場的看法也有所差異。有人相信「只要是好的作品,就有打動不同國情文化的普遍性」;也有人認為「具台灣文化特色的文學書,會有較高的識別度與機會。」

但差異是特點,也可能是抗性。有出版社提供經驗表示,「地方感太重的作品,有時會遇上難以被外國讀者理解的問題。」此外亦有出版社回覆,相較於其他書種,文學書的授權與外譯難度都相對較高,這也是需要被克服的點。

除了小說之外,圖文創作是最多出版社提出的選項。多數出版人認同「圖像語言擴大了全球的流通性」、「訴諸視覺性及直觀,較無文字隔閡」、「圖像是最多人共同使用的語言」,因此考慮對外輸出時占有較高的意願與機會。

另有出版社也提出「貼近一般人的需求或實用性」、「生活風格類的題材」、「議題性之書籍」以及心理叢書、兒少科普、漫畫等,希望這類台灣作品能獲得日本讀者的青睞。


(取自flickr_saiut)

規畫新書時會考慮翻譯市場嗎?

在規畫新書內容時,多數出版社的選擇幾乎都是「先考慮本地市場」,只有少數表示「於新書策畫階段就將版權出售至國外納入考量」。選擇本地市場優先的主因是,「日本市場很難打入」以及「人力成本」等顧慮,因此不太會在書籍企畫階段就向外推銷。

不過多數出版社也同意,現在新書出爐時,推銷至國外的考量會加重。各家的做法不一,分別有:「所有新書書訊於出版時都會推介給版代」、「行銷上,書籍折口都會放英文簡介」、「字量較少的圖文書有些會直接出版中英雙語版」、「重點書會英譯部分章節,甚至全書英譯,以利海外版權推薦」。

部分出版社自陳,至今未曾有過與日方版權交易的經驗,個別因素包括:「不知管道為何」、「並不擅長日語」、「人力少」等,但仍期待台灣書能被推銷至海外市場。

行銷日本遇見的主要難題

提到台灣圖書前進日本的難題,最多人勾選的答案包括「缺乏管道」、「人力有限」、「翻譯費用成本過高」等難題,不少出版社自承連敲開日本出版大門的資訊及資源都不足,期待政府與民間組織加以協助。另有也有不少人表示關鍵的障礙在於「好譯者難尋」。

與日方有過合作經驗的出版人認為,日本市場相對封閉,對外國作品(特別是亞洲國家)接受度並不高。且日本已經是個成熟的市場,出版內需供應充足(以自製書為主),因此要賣版權進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外,造成某些出版社對推展日本市場顯得被動的原因,也包括:「語言隔閡,需仰賴版代熱心推介」、「台灣版權輸出不像日本輸入到台灣那麼制度化,主動向外推廣的機會不多」、「目前都是日方看到感興趣的書,才來主動洽詢」、「因評估台灣作品的日譯版讀者不多,所以目前無買進賣出版權的規劃」。


日本書店中可見台灣相關出版品陳列(白水社提供)

出版人陳蕙慧專訪

全球化時代,跨國行銷是拓展生機的策略之一。台灣圖書若想推展國際市場,是否從創作階段就應該納入考量?出版社或版權代理的計畫該怎麼做?翻譯人才占成功因素多少比重?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Openbook專訪熟知日本市場、擁有多年與日方合作經驗的出版人陳蕙慧,試圖尋找解答。


陳蕙慧(左)與神奈川文學館館長、作家辻原登合影。(陳蕙慧提供)

現任木馬文化公司社長的陳蕙慧表示,其實前述的每個問題都需要很細膩地切開來看。她舉韓國為例:「韓國會用各種方式(例如影視加持)來鼓勵創作,不只表現在流行文化上,還包括暢銷書。他們是如何輸出的?以繪本或小說來說,他們早期大量模仿日本,現在則已經超越日本。韓國是如何做到的?這很值得我們好好研究。」

反觀台灣,陳蕙慧覺得無論是國藝會或文化部的補助,乃至臺文館的駐村計畫,目前能量都顯得非常零散。她表示,早期中書外譯主要針對學術需求,版權談好,補助以稿費為主,書出來就結案。現在的海外推廣著眼在市場,行銷手法相對重要,然而即便作品獲得很多獎項,也沒有哪個單位出來特意推動。


韓國作家趙南柱作品《她的名字是》與改編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右圖取自Yahoo!電影

將台灣作品推向海外的任務,只能落在出版人身上嗎?陳蕙慧說:「我每個月既有十幾本書稿要審讀,又有經營管理重責,相信其他出版社也跟我一樣,沒能力做這些事情。光是試譯本、英日文簡介,都已經是龐大的負擔。」

「此外,過去因為台日學術研究上的需求,翻譯及出版重視的始終是純文學作品。一般可能符合日本市場的類型小說,其實台灣也出版很多,但沒有機會,也缺乏累積。此外,出版社(包括版代)的經驗,向來都是引進多、輸出少,真的必須靠官方支持,否則單靠作者與出版社,成交機會很小。」


2019年《朝日新聞》訪問郭強生並報導日譯《惑鄉之人》出版(黃英哲提供)

談到創作者面向國際市場的問題,陳蕙慧指出光磊版權公司在代理張國立、陳浩基及吳明益等作家時,相對是比較有計畫的。她也舉郭強生為例,認為作家本身的企圖就很大,會回歸到說故事的本質,「想要面向國際市場,就要有好看的情節。」

「其實日本讀者對台灣書印象模糊、認識很少,大多是有人強力推薦才會注意到。過去日本的文學研究者一直扮演關鍵角色,但面對當代市場,不能只停留在封閉的空間,如果文壇的交流能跨出界,例如從『台灣文化中心』搬到書店,甚至社群,相信更能縮短書籍與讀者間的距離。」

陳蕙慧說,目前日本的大型書店雖然會陳列台灣作品,但若非是排行榜暢銷書,不會有好的平台,至於在圖書館,則多是館藏的概念。目前日本書市榜上有名、數得出來就是吳明益、陳浩基,因此面對市場,亟需政府的行銷補助。

她舉卡門.拉弗雷特(Carmen Laforet)的《Nada什麼都沒有》為例,這本書因為獲得諾貝爾獎得主尤薩(Mario Vargas Llosa)的積極背書而廣受矚目,取得成功的門票。陳蕙慧說:「我就很感慨,我們台灣很缺乏這樣的支持力。2017年的台日交流座談,江國香織正是因為讀過台灣作品的譯本,所以願意前來。如果我們有辦法讓例如吉田修一、小川洋子等知名作家,也來讀一讀台灣書,也許很多台灣好看的作品就能透過他們被看見,激起更多讀者的共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台書在日本6 出版社》透過更緊密的資訊交流,一同支持文學的未來:專訪白水社編輯部杉本貴美代

白水社成立於1915年(大正4年),迄今已逾百年,雖然不算大型出版社,不過在日本文學界,特別是日本的法國文學中,屬於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中型出版社。創立者福岡易之助畢業自東大法國文學系,因該社此初期多譯介法國文學,之後也逐漸拓展至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此外,白水社也出版各種語言學相關書籍、辭典,對日本的語言研究者而言,也是極為重要的出版社。

2013年起,白水社開始投注心力於台灣文學,並及於非虛構類作品。透過白水社的引介,近年來某些台灣當代的文學作品,日本讀者已可以幾乎同步接觸到。

為何白水社會開始傾注心力拓展台灣文學作品?本文訪談該社負責亞洲文學的編輯杉本貴美代,請她談談白水社與台灣文學的因緣,以下是她的回覆。


為什麼會想出版台灣書?順談過去白水社經營海外文學的經驗,與對台灣文學的印象

株式會社白水社是綜合型出版社,每年出版數量大約140冊,其中海外文學約有25冊。

白水社有一套系列叢書「白水 u Books」,透過新的版型介紹海外小說名著。例如海外文學的長期暢銷書,沙林傑(J. D. Salinger)的《麥田捕手》,在白水社就有野崎孝譯的《麥田捕手》(1964年刊行)與村上春樹譯的《The Catcher in the Rye》(2003年刊行)。

「白水 u Books」的其他書籍陣容還有:

  • 《莎士比亞全集》(全37冊)小田島雄志譯
  • 《卡夫卡珍藏版》(全8冊)
  • 羅傑.馬丁.杜.加爾《蒂博一家》山內義雄(全13冊)

另外一套則為世界文學系列「Ex Libris」(藏書票之意),以「提供讀者們嚴選的獨創性世界文學作品」為概念,從2009年開始問世。若以作家國籍來排列,依序是美國、英國、中國、芬蘭、智利、德國、紐西蘭、法國、西班牙、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波蘭等。這系列書籍製作時特別避免偏重,從世界上各個區域廣泛網羅優秀作品。

在亞洲地區方面,近年來台灣、中國、韓國文學的數量也逐漸增加。另外,「Ex Libris」叢書中銷售數量最高的是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今後也計畫持續在「Ex Libris」系列中介紹台灣文學作品。


「Ex Libris」系列中出版的台灣文學作品,左起甘耀明《神祕列車》、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王聰威《生之靜物》

關於出版台灣文學的契機,是2013年參加在東京大學舉辦的「日台作家會議」時,從温又柔與甘耀明兩位老師的對談中獲知《殺鬼》一書,驚覺台灣如此優秀的作家寫作如此高明的作品,但在日本卻未翻譯出版。當下認為必須趕緊在日本也出版這部作品,遂請託白水紀子老師進行翻譯,算是一個開端。

此書內容包含與日本歷史相關的主題,透過充滿幽默感的獨創手法撰寫,讀來讓人充滿新鮮感,其豐富的想像力也讓人驚艷,直覺與南美作家的風格有相似之處。

在出版的判斷上,因為主題與日本相關,當日本讀者接觸台灣文學時,應該可以成為閱讀線索,是很好的切入點。


作家甘耀明(左)與温又柔(白水社提供)

台灣書目前在日本出版市場的角色(或位置)、讀者的喜好與評價

非虛構方面,白水社出版過龍應台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台湾海峡一九四九,2012年),獲得許多讀者的迴響,表示希望了解更多至今為止未被訴說的,台灣人們的真實聲音。透過這次出版,我們也明確理解到讀者們對台灣的高度關心。

在日本,黃金週(5月初的大型連假)期間,海外旅遊最多人選擇的是台灣。台灣是人氣海外旅遊地,對日本人而言充滿熟悉感。而隨著誠品書店在東京開幕,這種感覺也益發強烈,希望更加理解台灣的讀者年年增加。如何回應這些讀者,是出版社應擔負的責任與該扮演的角色。

2016年台灣總統選舉之際,為了向日本讀者傳達首位女性總統的想法與新民主主義的領導者確切形象,白水社接連出版了《英派》(蔡英文―新時代の台湾へ,2016年)與《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自伝,2017年),此二書成為思考台灣與日本外交時重要的參考資料,也獲得讀者們的廣大迴響。而且,也可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日本的民主主義。

白水社出版的台灣書有哪些?可以分享它們的概況嗎?

白水社目前出版過的台灣作家書籍有:

  • 龍應台《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台湾海峡一九四九)、《目送》(父を見送る)
  • 蔡英文《英派》(蔡英文―新時代の台湾へ)、《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自伝)
  • 甘耀明《殺鬼》(鬼殺し)、《神秘列車》(神秘列車)、《冬將軍來的夏天》(冬将軍が来た夏)
  •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歩道橋の魔術師)
  • 王聰威《生之靜物》(ここにいる)
  • 伊格言《零地點》(グラウンド・ゼロ)
  • 李昂《李昂的短篇小說選集》(海峡を渡る幽霊)
  • 甘耀明、吳明益、王聰威、伊格言等著《我的日本―台湾作家が旅した日本》(邀請台灣作家們以日本為主題直接進行創作)
  •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房思琪の初恋の楽園)

除了前述提過的作品外,甘耀明老師的作品已經開始建立一定的讀者群;吳明益老師的作品在日本其他出版社出版,也擁有一定的讀者群。王聰威老師的作品描寫都會中女性的孤立,頗能引起日本讀者的共鳴。伊格言的近未來小說也引發科幻讀者間的討論。甫於2019年10月底翻譯出版的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第一刷也即將售罄。


作家王聰威《生之靜物》書評,刊登於2018年10月25日《週刊新潮》(白水社提供)

台灣書的出版合作最常見的問題是?如果有的話,請問台灣書的特點?

在進行翻譯出版時,如果能獲得補助款,將是相當大的助力。

在日本,翻譯作品的售價往往有偏高的傾向,若能獲得補助,便可將定價壓低,讓更多讀者接觸到這些書籍。申請補助款時的審查難關,是今後必須面臨的課題。

白水社出版台灣作家作品時,都會邀請作家前來日本,致力打造作者直接與讀者交流的活動。至今為止,台灣文學方面已經成功邀請過甘耀明老師、吳明益老師、王聰威老師、伊格言老師與李昂老師,在東京舉辦對談會與簽名會。

透過這樣的活動,除了能讓台灣作者直接傳達自己的意見給日本讀者,還能塑造與日本作家對談的機會,不僅能讓日本讀者理解作品本身,也能協助讀者們更理解台灣文學的整體樣貌,另外對日本作家而言,也能獲得重要且新鮮的刺激。個人以為這樣的活動非常重要。


2016年《殺鬼》發行紀念活動中甘耀明(左)與東山彰良對談,日本知名文藝雜誌《Subaru》 也刊載報導。 (白水社提供)


白水社舉辦多場活動致力與讀者有更多交流。圖左為2017年作家伊格言(左)與大森望《零地點》發行紀念對談;圖右為王聰威新書簽名暨宣傳會(白水社提供)

身為編輯,當作者們決定訪日期間後,我會介紹日本出版社、書店、報章雜誌記者與台灣作家們見面,讓日本媒體、書店可以面對面與作者接觸、採訪。報刊、文藝雜誌負責記者覺得有收穫,便會撰寫書介,或者邀請專業藝文評論家撰寫書評。作者們是否親自前來日本,媒體的反應截然不同,因此作者前來參與活動在宣傳上相當重要。

為此,如果新書出版時作者赴日宣傳的部分也能取得補助,相信對推廣台灣文學作品將會大有助益。若有補助,舉辦的活動將有更多的可能性。

近年來韓國文學在日本翻譯出版相當盛行,這是因為韓國具備「翻譯出版與新書出版活動上可領取相應必要金額」的機制。這個機制創出讓日方出版社編輯們能安心推動翻譯出版計畫的環境,也形塑了雙方相互協助的管道。

即將出版的台灣書有哪些(如果可以公開的話)?以及對台灣書的未來想像、對台灣作家的期許與建言

目前預計發行的台灣作品有:李玟萱《無家者》、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等《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李永平《朱鴒書》、張貴興《野豬渡河》、吳明益《睡眠的航線》等。

在決定翻譯出版台灣文學作品時,我重視以下的幾個觀點:

  • 對日本讀者而言有無(與日本社會)相關的線索、主題或事件。
  • 表現方法上是否有下功夫,以及是否展現新意。
  • 能否反應當代台灣的課題。

白水社的想法是,在世界文學的脈絡中來看台灣文學,並希望能散播台灣文學的魅力。

個人的話,我非常期待能繼續閱讀到令人驚艷的台灣文學作品。

除此之外,白水社也在做新的努力,例如前年出版包括甘耀明老師在內18位台灣作家的文集《我的日本》(我的日本—台湾作家が旅した日本),其中部分文章就是直接邀稿並編輯原創日文版的全新嘗試。某家書店的店員讀了這本書後,提議說「來辦個台灣書籍的活動吧!」許多讀者也如同這位店員般喜愛這本書籍。

類似這樣由多位台灣作家,甚或與日本作家們共同思考一個主題,深化交流相互提攜,或許今後也能發展出各種各樣的文學合作形式。我希望,能夠透過更緊密的資訊交流,互相協助,繼續一同支持文學的未來。


文集《我的日本》在雜誌「東京人」2019年3月號(左)及日經新聞 2019年1月26日的露出報導(吳佩珍提供)


透過與杉本的訪談,綜合整理她的意見,我們首先可以理解到,近年台灣作家的作品吸引了日本出版社編輯的注目。杉本提及「可作為日本讀者閱讀線索、主題」這點,並不限於台日歷史,能夠呈現當代台灣社會問題,並且與日本社會有所共鳴、擁有獨自特殊的創作手法與文風等,已逐漸成為判斷的重要基準。

另外,杉本也談到補助款的部分。因為近年來韓國政府灌注相當心力於海外翻譯事業,規模相對更大,制度也更多元。台灣的文化部及臺灣文學館有提供外譯補助,今後或許可以參考部分韓國做法,摸索屬於台灣且適合台灣文學作品的外譯補助機制。

《我的日本》一書便是由政大台文所吳佩珍教授提案、日本大學山口守教授、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白水紀子老師大力促成,並共同擔任協調、翻譯等工作,獲得臺文館補助,加上白水社的全力支援,才能順利在日本出版。這是台灣文學推廣的一個新形式:試著切入日本一般讀者感興趣的主題,營造更多話題。

其中三篇文章,白水社嘗試突破過往「台灣先出版,日本出版社再洽談版權翻譯」的做法,邀請台灣作家直接參與共同主題來寫作,藉此蒐羅、翻譯、編輯成書,直接在日本上市。這樣的做法不見得適用於所有文學作品,但也不失為一種值得思考的,新的操作方式。

白水社歷年來在翻譯出版台灣文學作品時,也會協請在台灣有翻譯、校對經驗者協助日本譯者,其後也在校對上提供幫助。翻譯書籍,在文字表達上總難徹底盡善盡美,但透過這樣細心的動作,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譯者誤讀、誤譯的機率,除了更能保障台灣作者們精心創作的內容之外,也能造福日本讀者更精確理解這些作品。而這樣的做法,也增進了一些台、日譯者的交流。

杉本接受訪談時的結語,或許可提供台灣出版社作為出發點,把「更緊密的資訊交流,互相協助」當作方法,面對不同翻譯出版個案時,參考各地經驗,思考各種可行、落實的做法,最終朝著多面向互利互惠的目標,「繼續一同支持文學的未來」。


左起:譯者白水紀子、作家甘耀明、活動口譯進藤晴香、白水社編輯杉本貴美代(白水社提供)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黃耀進(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2020-06-29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