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瘟疫蔓延,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的防疫措施創造了更多個人獨處的時間和空間。面對社群活動型態的遽變,全球各地紛紛興起各種不必出門也能神遊交流的活動,朗讀便是其中之一。演員莫子儀與楊景翔演劇團共同發起的「讀我」計畫,以朗讀經典好書做為一種安靜而溫暖的陪伴。自今日(4/23世界閱讀日)起,一連4天,莫子儀將與新經典文化合作,朗讀日本導演岩井俊二的最新小說《最後的情書》,帶大家重溫深情的世界。
曾多次入圍金鐘獎男配角獎、2017年出版散文集《失眠的人》的莫子儀,4月初與劇場導演楊景翔合作推出讀書計畫「讀我」,每晚8點在臉書粉專推出,朗讀作品包括馬奎斯名著《百年孤寂》等。莫子儀挑選經典好書中的章節,融合讀劇的技巧、角色的塑造,不僅只朗讀文字,更傳達情感,營造迷離夢幻的閱讀氛圍。
(新經典文化提供)
除了莫子儀之外,童書作家王淑芬亦於4月11日發起「童書作家講故事」活動,錄製說故事影片上傳社群媒體,並邀請作家/譯者分享自己參與創作的故事。影片中王淑芬戴上可愛的手指玩偶,朗讀自己的作品《貓巧可你選誰》,並點名童書作家劉清彥擔當第二棒,活動預計邀請30位台灣創作者參與,目前已交棒至第14位作家。
疫情爆發至今,海外許多演員、歌手及作家陸續推出類似活動,在網上朗讀、說故事,陪伴在家防疫的讀者。包括有:以電影《X戰警》X教授聞名的演員Patrick Stewart 發起#ASonnetADay,每日朗讀十四行詩;《圓形》(Circle)作者Mac Barnett 也在IG上召開讀書會,說學逗唱唸故事,並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蘇格蘭演員Alan Cumming 朗讀自己創作的繪本《The Adventures of Honey & Leon》;英國童書作家Peter H. Reynolds 念完書後,還帶讀者一起畫畫;為動畫《冰雪奇緣》雪寶一角配音的演員Josh Gad ,在推特上每晚睡前用超強的配音技巧念故事給粉絲聽;曾獲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的Jennifer Anne Garner ,響應#savewithstories的活動,念故事給無法出外玩樂的孩子們聽;極具個人特色的時裝模特兒Winnie Harlow 也加入讀故事的行列,用繪本傳遞分享的美好。
左起:童書作家王淑芬、電影演員Patrick Stewart、蘇格蘭演員Alan Cumming
具有舞台或戲劇訓練的演員,在朗讀中融入說書、讀劇的表演技巧,透過抑揚頓挫的聲音表情引領聽者進入書中幻象,往往能讓人物鮮活,躍然紙上。若加上化妝、服裝、背景、燈光等視覺上的輔助,則更能傳遞對文本的獨有詮釋。
莫子儀過去也曾朗讀作家李維菁作品《生活是甜蜜》、《人魚紀》,台北人的《台北故事》,對文字具有敏銳的領悟力。他分享箇中心法:
「我覺得在朗讀或讀劇、讀書時,都會因為對象、場地、文本、媒介的不同而有表現上的差異。譬如文體的不同,《最後的情書》裡的書信體是更私密的對話,也許不適合用太過抑揚頓挫的方式去讀;翻譯小說《百年孤寂》所描寫的宏觀世界,名詞、形容詞等反而需要更清晰地去特別標示,有時可以加上些許的時間留白或不同的語速來強調。這些詮釋,透過影像紀錄或現場朗讀,也會因和聽者的距離、使用何種收錄音和擴音器材而會有選擇上的不同。」
關於語感與節奏的問題,莫子儀指出:作家在書寫時,每個篇章已安排專屬的情感節奏,不同段落、句子在結構上、文字上各有節奏。所以要先能對作品本身有通徹的理解,才能夠掌握每個篇章的節奏。
至於書中角色的詮釋,莫子儀覺得與自己的表演經驗有關。他大方分享自己的「讀」書技法:
「在單純的聲音表演中,需要更細心地使用聲音線條;例如,若段落中有三位不同的角色,首要決定的是『作者』或『說書人』等文章主述者的聲音;接著選擇其他三位角色的聲音特色。各角色音質、語氣的選擇主要從書中對角色的描述來揣摩,再加上自身對角色的理解與想像。」
提到「讀我」計畫的緣起,莫子儀表示,最初是因為表演藝術領域受到疫情重創,許多節目演出因防疫政策而取消,原本笙歌不息的劇院、電影院近乎停擺,藝文界受到很大的衝擊。深感恐懼隨著瘟疫蔓延,他於是與導演好友楊景翔發起這項特別的讀書計畫,讓小說與文字在聲音和時間中沈澱,帶來安靜的陪伴與溫暖,度過這段失衡的日常。
(新經典文化提供)
「讀我」規畫一週讀一本小說,每部作品揀選三則篇章,莫子儀藉此機會嘗試讓乍看嚴肅的文學作品感覺更加親近。「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像這樣的『文學』似乎艱澀、難懂,但閱讀真的是很個人且和生命經驗息息相關的事。『文學』其實就是在生命體驗下轉化而成的另一種創作形式。」他期許讀者在聆聽後,能進一步展書閱讀。
目前「讀我」計畫已讀過《百年孤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及《看不見的城市》三部經典。「這幾本書在寫著屬於他們那個環境、時空的歷史或寓言,但在現在讀來,似乎又可辨識出屬於自己的,或現在仍相同的城市、人物景象。」
莫子儀曾多次參與《百年孤寂》改編的劇場演出,對這部經典有著濃厚情感。他回憶第一次閱讀這本書的情景,時值大學校內戲劇製作《如夢之夢》,「我當時是舞台組,在昏暗的後台重複著8小時戲長的舞台技術練習,邊讀著《百年孤寂》。白天進劇場,如夢一般,一下在上海一下在法國,我們一直在重複著同一段落的練習,似乎從未前進過;但一踏出劇場,天已黑了,老邦迪亞被綁在樹上。」
身為演員,莫子儀認為閱讀能為演員提供更多、更廣的視野,「卡爾維諾的《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是早期影響我滿深的一本書,雖然是在論述文學,但感覺適用於所有藝術創作,表演也是。」然而他也抱持開放的態度,「不論閱讀與否,我覺得對身為演員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活著時,好好地去感受和思考生命的一切。」
莫子儀強調,閱讀沒有絕對的對錯,有些書在不同時期、人生階段閱讀也會有不同的感觸,於他而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便是其一。此外,「我很喜歡沈從文、汪曾祺那一代的作家,雖然時空不同,但讀他們的文字好像在讀自己身上某部分的血液與情感;喜歡太宰治,像是在看自己也有的靈魂;喜歡佩索亞的《惶然錄》,就好像另一個伴隨著自己的生命;喜歡川端康城、卡繆,因為從中感受到自己習慣的平靜與疏離。我也喜歡楊牧、金庸、九把刀。」
雖然分享自己喜歡的書,「讀我」計畫也獲得網路上熱烈的回應,但莫子儀不希望閱讀變成壓力。「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寧靜或陪伴,那應該是閱讀能帶給我們最大的樂趣與幸福了。」
「讀我」是長期的讀書計畫,在第一階段由莫子儀讀三部世界經典文學之後,接下來可能納入其他中文創作、詩集、劇本,邀請更多演員一起讀書。正逢世界閱讀日,莫子儀特別與新經典文化合作,今晚8點起,連續4日,將朗讀《最後的情書》。岩井俊二的浪漫經典電影《情書》深植許多人的記憶,閱讀《最後的情書》時,即牽動了莫子儀的許多回憶,也因與書中角色年齡相仿,而有更深的悸動與共鳴。「每個人心中都有些遺憾的故事或回憶,我想《最後的情書》就是一本對已逝去的過往無法停止追憶時,能撫慰我們的創作。」●
書評》閱讀的血與死之歌《印記首部曲:祕密與審判》
也許是從2001年《魔戒首部曲》開始,也許更早,但是架構宇宙,鋪陳善惡,呼應現世衝突,探究人心幽微的奇幻套路漸漸成為熱門。2008年到2019年,漫威宇宙前三階段期間推出23部電影,《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復仇者聯盟3:終局之戰》、《復仇者聯盟4:無限之戰》、《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好萊塢大製作大明星大集結,更為這個「奇幻套路」增添不少華麗的哀愁。
同一時間,HBO《權力遊戲》8季熱播,各個異時空宇宙的善惡界限益發模糊,蠻荒生存的意志與手段益發明目張膽,冰與火,鐵與血,更多死亡,更多對立,更多道德與倫理的掙扎,更多政治運作的籌謀。
美國影集《權力遊戲》(取自newscase)
是的,閱讀英國作家愛麗絲.博德威(Alice Broadway)的印記三部曲第一部《祕密與審判》、第二部《引戰之火》的過程中,《魔戒》、《權力遊戲》、漫威宇宙種種不斷躍入腦海,像是追劇時電腦跳出其他影片的預告,都挺好看,卻也都帶著某種神似的色彩,我彷彿連配樂都能幻聽,那是時而悲壯,時而溫柔,更多時候頗為悲傷的曲調。
印記三部曲的設定預告了後續必然的決裂,當權者以純淨的靈魂為號召,建立傳統、形成信仰,以人皮為書頁,將人生的故事刺青印記。閱讀人生故事如此神聖,它甚至成為一種信仰,一種儀式。當權者透過儀式運作判讀人民的靈魂是否純淨,生命是否有價值,最極端的例子當然是靈魂惡濁,生命毫無價值,那麼這冊人皮生命書就會被判焚毀,人皮書的主人則被打入遺忘之境,不存在任何人的回憶之中。
印記三部曲的英文版書封
這當然是個美麗新世界,存在的、被記憶的都是靈魂純度足夠的人。這當然也跟每個美麗新世界一樣,決定靈魂純淨的標準成為獨裁的力量,維持傳統與社會秩序成為切割異己的手段,不願意接受強制判準的「異己」必須隔離、必須安置、必須監管,而這股騷亂對抗的力量,時而游擊,時而革命,時而期盼和平,時而期盼掌權。
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場閱讀的戰爭,精確一點來說,這是一場反閱讀的戰爭。
閱讀是思想造亂的開端,是向一切約束管束質疑的開端,是對權力的質疑的開端。《印記》中當權的讀者要鞏固正確文本與正確閱讀的地位,被流放的吉普賽讀者則在對抗過程中陷入成為另一股強制力量的危機……當雙方陣營角力失控,權力成為競爭的主體,閱讀退位,捍衛閱讀的戰爭於是成為反閱讀的戰爭。
在這場反閱讀戰爭中出現許多神話與童話,包括睡美人、漢斯與葛瑞托、金髮女孩與三隻熊、埃及死神遭分屍切除陽具,終於再起……古老的神話與童話充滿了人倫悖反與殺戮,手足父母之間的生死詛咒從來都不是請客吃飯,人與神往往因為憤怒而奮起,不擇手段爭取公義……當雙陣營角力失控,權力成為競爭的主體,公義退位,捍衛公義的戰爭於是成為反公義的戰爭。
2017年博德威接受衛報採訪時提到,因為丈夫工作之故,有10年的時間生活在福音派教會社區,她在這段期間經歷了霸凌與辱罵,掌權者不容質疑的強制性更讓她對信仰產生危機,而寫作成為她的慰藉。
博德威並且提到,她的信仰告訴她,現世再艱苦也值得,因為人們死後將以更完美的形態與神同在,這也使得她無可避免地對死亡、死後世界有些著迷,也因此《印記》中無可避免充滿死亡的隱喻與實例。死亡作為一種終極的權力剝奪,無疑是暴力的,呼應文中不時穿插的神話與童話,書中主角一再面臨的,便是這種「剝奪」與「取回」的挑戰。
有趣的是,故事經過作者重述,面目必然改變。文本中雙方陣營各自敘述同一個故事,必然出現不同版本;我輩讀者閱讀時所思所見,必然與作者,與文本中的雙方陣營不盡相同……如此這般,讀者也加入了這場閱讀與反閱讀之戰。●
Ink
作者:愛麗絲.博德威 (Alice Broadway)
譯者:章瑋
出版:青林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愛麗絲.博德威(Alice Broadway)
她喝超多茶(其實根本不需要喝這麼多),喜歡在她的黃色休旅車裡寫作,她不喜歡太熱、也不喜歡太冷;非常喜歡搽口紅,也喜歡看糟糕的聖誕電影。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