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50週年》採取行動,好書灌頂,甩開和末日的距離

2020年是世界地球日50週年,為迎接這個半世紀的紀念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起「地球日選書」計畫,邀請作家吳明益、海洋環境工作者陳人平、科普作家張東君、氣象達人彭啟明、植物學者董景生五位專業人士,精選推薦 60 本環境好書。書單涵括食農教育、減塑生活、生態觀察、氣候變遷、動植物科普等主題,從文學到科普,從里山到極地,從台灣到世界,邀請讀者透過閱讀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4月22日,地球的大日子

1970年4月22日,2000萬美國人走上街頭,訴求「乾淨的空氣與水」,開啟了地球日(Earth Day)元年,催生出《潔淨空氣法》、《潔淨水法》、《瀕危物種法案》等環境保護法案,也促使各國著手環境保護的相關立法工作。

2019年,澳洲大火及亞馬遜大火燒掉了大片森林,也燒出人們對於氣候變遷的警覺。是年底,《牛津詞典》將「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列為2019的年度詞彙。

you_xing_800px.png

「地球還有救嗎?」在地球日50週年之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3月進行「2020全台環境意識大調查」,有超過四成的受訪民眾認為,未來10年的台灣環境將會「越來越糟」,其中46.4%的填答者,自認「做了很多努力但好像沒什麼用,覺得心累。」

對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我們想告訴你:莫急、莫慌,但請採取行動!除了自帶餐具、租用公共自行車或共享機車、選擇少肉多菜的飲食方式之外,閱讀也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專家認證60本地球級好書,拉開和末日的距離

五位專家的「地球日選書」出爐後,環資協會串聯了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高雄市立圖書館等機構,並與金石堂、博客來、讀墨等販售通路合作,推出環境主題書展。

無論你是文學迷、動漫宅、親子檔、科普愛好者、減塑或無塑生活實踐者,以下60本環境推薦書單,足以陪伴你一路讀到明年的地球日。在末日感越來越真實的今日,就用閱讀,拉開和末日的距離吧!

👉60本地球日推薦好書,一起從閱讀認識環境


hao_shu_tui_jian_yu_.png


點擊此圖片,一覽5位專家認證的地球級好書 ft. 作家吳明益、海洋環境工作者陳人平、科普作家張東君、氣象達人彭啟明、植物學者董景生

實體書展,可參考以下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4/1-5/31)、國立臺灣圖書館(4/1-5/31)、高雄市立圖書館(4/1-6/28)、臺南市立圖書館(4/1-4/30)、金門縣文化局圖書館(4/1-4/30)(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實際展期與開放情形,請查詢各圖書館公告)

線上書展,可參考以下網路書店:Readmoo 讀墨(4/22 -5/22)、三民書局(4/1-4/30)、金石堂(4/1-4/30)、金石堂網路書店(4/21 -5/22)、博客來(4/9-5/22)


關於2020地球日
地球日網絡(Earth Day Network, EDN)以「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為主題,強調面臨氣候緊急狀態,應採取減少食物碳足跡、綠色城市、公民科學家、減廢等積極的作為以減緩「最緊迫的」環境議題。在台灣,則以「全面行動」做為年度主題,喊出「地球我罩的」標語。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經典誕生全紀錄:重建卡繆《異鄉人》的「文學白皮書」

還是文學少女的某日,友人在咖啡廳裡,對我說起卡繆的《異鄉人》。我嚴厲地說:「妳必須全部重讀。」——這不是要說,卡繆從很早以前就是談資。而是,當我憶起那一刻,我萬分訝異於一事:《異鄉人》留下的文學印象如此尖銳,以至於它一沒被適切閱讀,我就「壯士斷腕」。友人當場重讀,而她也立刻推翻原本的意見,驚慚於自己「沒接好線」。

在這過程中,我一句都沒讚美卡繆。小說本身,就足以為它說話。文學史上,「容易被肯定但也容易被低估」的例子不少,打開《尋找異鄉人》的讀者,將會發現,文學評價並不「落地天成」。所謂專業或先發讀者——編輯也好,同行也好——事實上,都必須穿越重重考驗,既要有文學知識,也要有開放的心胸,再加上能形成一己之見的用心付出。

46歲死於車禍的卡繆,可說短命,然而,英年早逝,並沒有使他的生平比較容易穿透。尤其是,很可能是他最敞開也最深入的自傳性小說,包含他的阿爾及利亞童年歲月與家族史的《第一人》,在他辭世前,仍未完成,只能以殘稿方式出版,更是令人扼腕。

我對卡繆的觀感,也非經久不移。有陣子,其他作品變得比《異鄉人》更值興奮;再有陣子,他的《墜落》抓緊了我的注意力。有時,只是若干卡繆粉絲,展現了太溫情與簡化的傾向,也使得我想與「卡繆俱樂部」保持距離。不過,更細膩地認識卡繆一事,是始終懸在我心中的功課。因此,我幾乎是迫不及待地,閱讀《尋找異鄉人:卡繆與一部文學經典的誕生》。

▉青年卡繆與美國研究

yi_xiang_ren_fan_an_diao_cha_.png《尋找異鄉人》的開頭很吸引人,中間部份令人數次屏息,到了最後幾章,還會令人感到倒吃甘蔗,為埋藏的數個彩蛋,握拳叫好。在作為尾聲的第26章裡,不只評述了重量級學者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與諾哈(Pierre Nora)的獨特觀點,也會將已經翻成23國語言,阿爾及利亞作家答悟得(Daoud)的小說《異鄉人-翻案調查》納入讀者的視野。《異鄉人》在問世70年後,還能喚出另一部有意與它對視的小說,這種規模的文學現象,確實驚人,而這背後牽涉的,是不只法國一地的全球歷史與政治。

這部家喻戶曉的名著,之前沒有專書詳述它誕生的過程嗎?歷來書寫多聚焦在其技巧與內容,如果稍微打趣,我們可以說,這還真是「百密一疏」。而發現與改變此事的,並不是法國人,而是美國人,這點也有趣。法國《世界報》刊出的書評,也認證了本書拔得頭籌,是第一本為《異鄉人》寫下「小說生平」(而非小說家生平)之書。

作者艾莉斯.卡普蘭(Alice Kaplan)是美國耶魯大學的教授,除了有對文學的高度敏感,這也並不是她首次爬梳歷史細節的功力受到肯定。本書結構是它莫大的優點,基本上,它專注尋求兩個問題的答案:「小說是怎麼寫出來的?」與「小說是怎麼出版的?」

如果不是《異鄉人》,答案也許根本乏善可陳,可是選定《異鄉人》探討,可說慧眼獨具——首先,寫作此書時,卡繆正在摸索技巧,對成為小說家也有怯意。就連關鍵場景的描述,他還聽從了曾任法國文化部長的前輩馬爾侯(André Malraux)的意見重寫,這事與寫作時會歷經的嘗試與失敗一樣,並不稀奇,但卡普蘭揭示的方式,讀來令人興趣盎然。

其次,此書的出版時機,恰逢二戰德軍占領巴黎,法國分裂為被迫與納粹共容或共犯的維琪政府與「自由地區」,非僅出版社受納粹干涉,還有紙張管制。老牌的伽利瑪出版社(Éditions Gallimard)為求生存,也改用親納粹的文人(掩護?)領導。卡繆在這時進入圈子,但同時也以匿名的方式,支援抵抗納粹。那是一個許多史實都有灰色地帶的時期,文學界的生態怪異。儘管出版小說是卡繆心之所向,他倒也不算明哲保身,甚至說得上良知與勇氣俱足。


alice-kaplan.jpg

作家艾莉斯.卡普蘭(取自Yale

卡普蘭掌穩了以單一作品為研究主題的敘事之舵,相較於若干以卡繆一生為中心的紀錄片,後者資訊固然有,但「量大於質」導致的浮面,卻是難掩的遺憾。反觀卡普蘭之筆,重複性甚高的若干軼事,顯然沒有對她構成誘惑,使得她能專注發掘更具深度的新面向。書中還有兩大亮點,發人深省:一是通俗文化如電影與美國的推理小說,如何提供了卡繆技巧的養份,二是卡繆在阿爾及利亞的工作經驗,特別是法庭觀察,如何轉化為小說性的思考。

▉阿爾及利亞未完待續

卡繆成長在還是法國殖民地的阿爾及利亞,這也是《異鄉人》中的場景。儘管貧困,他是沒被剝奪許多權利的殖民階級,而非被殖民的阿拉伯人。後來他對阿爾及利亞獨立與法國殖民政策的主張,成為一個極端複雜的公案。最常描述此事的語句是「他非常容易受到誤解」——然而,無論維護或譴責他的人,未必就將誤解充份釐清。

這個主題,在《異鄉人》出版的1942年前後,不像後來二、三十年白熱與公開化。《尋找異鄉人》作為環繞《異鄉人》這部經典少作的研究,在時間斷點上,剛好容許卡普蘭處理中年以前,「還未備受爭議」的青年卡繆。那麼,這是否意味《尋找異鄉人》是一本迴避探討殖民政治較尖銳面的書呢?

我的看法分兩點。第一,若把卡繆的生涯分前後,兩部分各有其複雜,而關注「後半複雜」往往壓縮了「前半複雜」的空間,這使我們或許失落了從「前半複雜」中,獲得知識的可能。一個充分處理的局部,不是整體,但整體仍會受惠於此局部。

第二,卡普蘭守住一個難能可貴的原則,就是「將小說放在小說家的言論之前」。她分解出的小說元素,比如沙灘、宗教或死刑,在後來的歷史中,都體現了它們在殖民衝突中的「非同尋常性」,尤其是死刑,更是鎮壓反殖民抵抗者的手段。卡普蘭的「小說中心」方法,不只補充了有意義的細節,也堂堂開啟了新的問題意識。

▉在台灣的尋找與三種文學讀者

在台灣,經濟與文化的解殖,仍充滿論辯張力。在此同時,文學與理論並不能互相取代,而是應盡可能地,發揮不同角色。我們不能套用其他地方的經驗,而應辨識什麼是我們的狀態,尋找新的出路。

《尋找異鄉人》在這個情況裡,提供了不同層次的閱讀:年輕讀者可以把它當作《異鄉人》的超級導讀,來與卡繆的新譯本同時閱讀,進行「自己的文學課」;卡繆老讀者,在這趟「文學社會學之旅」後,有望進行更深沉的探索;有志文學或著述者,不妨更參考卡普蘭解析與重建脈絡的手法。

比起帶有速成意味的創作教學書,《尋找異鄉人》所提供的「經典的排練錄影與廚房現場」,是更內行與實在的「田野報告」,提供認識「文學這一行」,遠近距離交錯的綜合視野。

最後,說點悄悄話。在整本書中,卡普蘭的態度一貫持平,但在我看來,敘述三個卡繆的初稿閱讀人時,卻在「護主心切」下,對柯尼葉(Roger Grenier)下了重手。這裡變得稱讚卡繆就加分,批評都是人格缺陷。然而,比柯尼葉的書信更有決定性的,是柯尼葉認為作品可以交給出版社——後者才是「關鍵評論與讚賞」。而對照柯尼葉與馬爾侯,兩人察覺的「待改進空間」是很相近的,卡普蘭對馬爾侯的描述正面得多,只因馬爾侯有具體說怎麼改。

卡普蘭或許被卡繆的自我掙扎滲透,特別感受他作為「幼苗」的脆弱(卡繆早已成人),否則,柯尼葉有褒有貶的態度並不奇怪——托爾斯泰還罵莎士比亞呢。批評與讚賞都是幫助——改不改或怎麼改,是任何作者認清「自己是作者」的「獨立功課」。書中只許「正向鼓勵」的想法,有點「太美式」了。這可能誤導涉世未深的讀者,將批評等同負評,因而產生不必要的自我打擊。至少我讀這段,是笑著搖頭的——根據訪談,卡普蘭初讀卡繆時是15歲,這使我願意接受這種小小的出格:我知道,打動我們的童年讀物,確實有時會令我們「愛到失態」。

xun_zhao_yi_xiang_ren__0.png 尋找異鄉人:卡繆與一部文學經典的誕生
Looking for THE STRANGER: Albert Camus and the Life of a Literary Classic
作者:艾莉絲.卡普蘭( Alice Kaplan)
譯者:江先聲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1.jpg 異鄉人
L’Étranger
作者:卡繆(Albert Camus)
譯者:嚴慧瑩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25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2EP5》舞台劇演員王安琪/從平面劇本變3D人物的捶你心肝表演術

曾出演過許多叫好又叫座舞台劇,如《Re/turn》、《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的演員王安琪,許多作品往往開賣不久後,便宣告售罄。如何從2D的劇本中,看見並創造出立體的角色呢?王安琪來到閱讀隨身聽,與讀者一一細數演出的大小事,更分享自己閱讀劇本的方式......

▇特別來賓:王安琪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研究所畢業,在校期間曾連續三年獲頒金獅獎最佳女主角。2006年開始成為演員、配音員與表演指導,近年合作劇團包括表演工作坊、莎妹劇團、台南人劇團、四把椅子劇團、香港非常林奕華、人力飛行劇團等,代表作品包括《服妖之鑑》《在棉花田的孤寂》《Re/turn》《賓士車三姐妹》《寶島一村》《台北爸爸紐約媽媽》《賈寶玉》《阿莉芙》等,累積近50部作品。2019年獲選為兩廳院短期駐館藝術家。2015年開始,在表演工作之餘,於Q Place、新傳媒學苑、時一修戲講堂、大開劇團、望日蓮藝術工作室等空間,以「No Acting Please」、「雙人表演」、「如果我是他」、「不____的魅力」等主題開設表演工作坊,教學經驗豐富。

▇本集精彩重點

  • 2015年,我接的第一齣新戲是《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是劇作家簡莉穎的第一個經典改編。讀完劇本時,我整個人像是被灌醒了,不知道是甚麼東西,只知道有個東西「開」了。我很興奮,覺得我死都要演!
  • 《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改編自契訶夫《三姐妹》,莫斯科改成了彰化員林,富貴的象徵改成我們家有台賓士車,很酷。一切背景都在我們身邊,但精神留了下來——我們家有非常輝煌的過去,但現在只剩一個不成才的兒子,和一直在想辦法生活下去的三姊妹......
     
  • 我會把台詞(特別是獨白)錄音下來,用聽的。我很喜歡散步,散步時便一直聽,聽到變成下意識。之前我做《在棉花田的孤寂 》,有一段20頁的大獨白,應該有幾萬字,而且非常文學性,不是一般人平常會說的話,這沒辦法掰,一定要死背。那時候我剛好在澳洲旅行,我錄音好之後,坐在公園曬著太陽,一直聽獨白。我每天回家洗澡前,也都會聽一段,洗澡時就複誦聽到的東西。如果背完了,我會非常高興地告訴自己——太棒了,背起來了!因為那真的很難背,那時候旅行十天,十天都在背台詞。
    zai_mian_hua_tian_de_gu_ji_.jpg
    《在棉花田的孤寂 》宣傳視覺,左為王安琪(取自兩廳院臉書)

  • 我常在想怎樣讓角色更立體,有些劇本上的筆記也與之相關。因為今年(2020)要重演《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我看到先前劇本上貼了一張紙條,提醒我一段故事——很久以前,有個朋友告訴我他媽媽要去整型,因為算命師跟他媽媽說,她上輩子是位格格,所以這輩子一定要讓自己漂漂亮亮的,人才會越來越順,於是她便去整型。這太有趣了,我便開始想,如果把這個細節加入角色裡會怎麼樣?所以這是一個「我已經有好老公了,但我還有一個公主夢」的角色,人物好像多一個立體度出來了,我自己覺得很好玩。
     
  • 讀劇本時,首先要非常客觀地把整個故事看完。我年輕時,常會很想快點知道自己被分到哪一個角色,之後便以這個角色的心理去閱讀劇本。我覺得這樣不是最好的,應該先以客觀的、純觀眾的角度看故事,知道這個故事在講什麼,然後再來思考這個劇本的主題。以《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為例,它有各種同志的故事,從三個主要的同志,牽出他們身邊的這些人,如果分開來看,這些故事可能沒有特別的意義,是一個人的一些經歷。但是三條線兜在一起,延伸出去,會交織成最主要的大主題。一齣戲,一定有一個很大的東西,是導演、技術和演員們都要去到的同一個方向,才會形成作品的完整性。以我自己來說,我認為《馬密》可能提示了一個問題:「如果性取向不是世俗的主流,人是否還有愛的權利?」作為演員,我先把這個大主題拉出來了,再去看角色之於這個主題,所處的位置。
  • 大家常常都在說同理心,但是又覺得同理心這種東西,有時候只是在逼自己感同身受。我覺得真正要突破的,倒不是從同理開始,而是譬如今天我在這個戲裡面扮演的,是一個跟我自身的立場不一樣的,不支持同志的愛的角色時,真正的同理是:我也能夠透過這個角色,知道像「護家盟」這樣的團體,或者是被教義捆綁得很深,以致於有一些祝福他給不出來的人。此時,如果我帶有太多的批判,甚至只要有一點點批判,我都沒有辦法好好地忠實呈現這樣的人物。我覺得戲劇帶給我最大的是,我們不可能永遠都接到自己以為的「好人」角色,而我也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壞人」。
     
  • 所有人都會有他的正面與反面,所以人才會是立體的。戲劇教我突破,讓我用一樣的態度,看待生命中所有的人。所以當我接到角色時,即使他不是世俗所認同的善良或好人的時候,我依然可以不帶任何批判色彩地,呈現這個人的立場與故事。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4-21 12:00

頁面